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A卷+B卷 共2套(含答案解析).docx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5108170
  • 上传时间:2023-02-12
  • 格式:DOCX
  • 页数:38
  • 大小:94.02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A卷+B卷 共2套(含答案解析).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A卷+B卷 共2套含答案解析 统编 版高一 语文 必修 下册 第三 单元 综合测试 答案 解析 下载 _必修 下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A卷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夏商直到春秋时期,文学传播以口头传播为主。那时虽然有了甲骨、金石、竹木简及帛丝等文字载体,但是由于受到各种限制,它们在文学传播方式中还不能居于主导地位。汉书中有“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全在竹名故也”。也就是说,诗经虽然在秦代被焚毁,但是汉代还能完整保留下来,就是因为人们口口相传,不完全是依靠竹帛的记录。西汉以后,直至唐代,随着统治者对文学典籍的重视,特别是造纸技术的

    2、不断提高,萌芽于先秦时期的抄写才真正成为文学传播的主要方式。魏晋时期甚至出现了“佣书”,即专职抄写员。“佣书”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文字的传播速度。当时著名诗人谢灵运的作品为世人追捧,出现过“每有一诗到都下,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的场面。至于雕版印刷,有史可考的说法是源自唐初。进入五代时期,雕版印刷得到了统治者的鼓励。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技术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清人编著的书林清话记载:“书籍自唐时镂版以来,至天水一朝,号为极盛。而其间分三类:曰官刻本,曰私宅本,曰坊行本。”描述了宋代雕版印刷呈现的特征宫府、私人和民间集体共同参与,刻书地域分布广泛,书籍种类和数量众多。宋史邢禺传载:景德二年(

    3、1005年)夏,宋真宗到国子监视察,问及书籍刊刻情况,邢禺回答说:“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备。”这当中就包括为宋朝统治阶层所推崇的韩愈作品集。(摘编自郭平宋代印刷术繁荣放大韩愈影响力)材料二:北宋初期到中期,是印刷术逐渐成熟并渗入日常生活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士人敏锐感受到了印刷术发展对传统阅读方式的冲击。急遽增多的书籍对阅读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士人不得不放弃抄本时代字斟句酌的反复咀嚼。获取书籍的便捷,在缓解记诵压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士人读书的粗疏。尽管如此,时代确实在以不可逆转的趋势向前发展。士人的阅读方式和知识结构持续改变。曾让杜甫沾沾自喜的“读书破万卷”,对宋人而言

    4、不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王安石自称“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欧阳修不但读书多,而且以读书为人生第一乐事,“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宋人的阅读量空前增长,知识面迅速拓宽,因而建立起淹通经史、学兼四部的新型知识体系。新型知识体系又促使他们的思考方式发生转变。新兴的文艺思想即在此基础上得以生长。北宋中后期,宋代文艺思想迈入全面繁盛的阶段。印刷术发展对宋代文艺思想的潜移默化,于此时收获了累累硕果。首先,对学识积累的高度重视,成为此时期士人的共同追求。宋人以博学相尚。基于印本的易得和阅读速度的提升,士人们读书之多、学问之博,一般远超前代文人。据记载,有人对宋神宗说,苏轼文才可

    5、与李白相比,宋神宗回答:“不然,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在他的眼中,论诗歌的天才,李白、苏轼或可比肩;而论学识的渊博,则李白一定不如苏轼。神宗的说法虽只是一己之见,但也反映了宋人对学识的重视程度之高。其次,宋人不仅追求学识的积累,还追求学识的创造性转化。伴随知识增长而来的,是理性的判断和积极的思索。宋人不满足于知识的组合与叠加,而追求博学基础上的超越和探索属于自己的特色。这一倾向在诗学领域的体现尤为突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哲理性、议论性的增强,是宋诗区别于唐诗的重要特征。智性思维和思辨色彩,也成为宋代文学及文艺思想的突出特色。再次,知识面的大幅拓展与新型知识体系的

    6、建立,推进了文学内部各文体以及文学艺术各门类之间的交汇与整合,促生了集大成式的文艺思想观念。大量的阅读与坚实的储备,不但有助于宋人遍考前作,而且激励他们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文学内部而言,各文体之间的相互勾连、相互影响极为突出,形成“破体为文”的重要观念。破体为文的现象在宋代文学中大量存在,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以文为赋、以赋为文各文体之间的界限被频繁打破,作者不断吸收其他文体的特长,充分发掘各文体的表现潜能,丰富了文学的面貌。与此同时,文学又与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门类交汇,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在音乐基础上,词的独特形制与艺术专长得以成型,进而成为宋代文学之突出代表。从技术与经济发展的

    7、角度看,南宋印刷术达到极盛。随着印刷业的持续扩大,专门性的文艺批评著作得以迅速增多。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宋人在“知识爆炸”之后的反思。知识的大幅增多,固然拓展了眼界,但也带来了许多困惑面对众多庞杂的信息该如何取舍?对知识的依赖可以达到怎样的程度?知识积累是否是提升文学艺术境界的唯一途径?正是在这类反思中,主张“铺张学问”“点化陈腐”的江西诗风遭到反拨,闭门觅句的做法受到否定。(摘编自周剑之印刷术与宋代文艺思想之演进)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先秦时期,竹木简、帛丝等文字载体未能在文学传播方式中居主导地位。秦朝之后诗经得以完整保留,仍与竹帛的记录方式完

    8、全无关。B.魏晋时期,专职抄写员“佣书”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文字的传播速度,当时著名诗人谢灵运的作品迅速得到广泛传播就很大程度上依靠了“佣书”。C.印刷术发展带来的不全是正面的影响,急遽增多的书籍对宋代士人的阅读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们读书的粗疏。D.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以文为赋、以赋为文等做法丰富了文学的面貌,是文学内部各文体之间的界限被频繁打破的具体表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从史料可知,雕版印刷源自唐朝初期,到宋代已取得空前发展,呈现出了刻书地域分布广泛、书籍种类和数量众多等特征。B.如果李白、杜甫与苏轼都生活在宋代,那么李白

    9、就有可能在学识上赶超苏轼,而杜甫也就更能体会到“读书破万卷”的乐趣。C.唐诗宋诗各有特色,唐诗胜在“丰神情韵”,而宋诗胜在“筋骨思理”,宋诗的智性思维与思辨色彩是宋代文艺思想的折射。D.两则材料对印刷术的论述各有侧重,材料一侧重于论述它与文学传播的关系,材料二侧重于论述它对宋代文艺思想演进的作用。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A.雕版印刷所使用的版料,一般是纹质细密且木质极为坚实的木材,例如枣木、梨木、黄杨木等,并需把它们锯成一块块木板。B.唐朝后期雕版印刷逐渐普及开来,长安、四川、淮南、江浙等地民间盛行雕印和出售日历、佛经、字书、诗文、占卜等书。C.宋朝

    10、文学体裁多种多样,不仅有词、诗歌、散文、话本小说、戏曲剧本等,而且还有游记、科学说明文、笔记体小说等。D.宋诗之所以形成“以学识为诗”的特色,是因为宋人有重视学识的观念,比如严羽认为诗歌“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4.材料一是文章的节选,它在文章中处于最前面的位置,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4分)5.印刷术给宋代文艺思想的演进带来的影响是划时代的,而宋人所走过的道路又能为当今的文艺工作者提供哪些启示呢?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4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砸缸的人申平哐啷!一声响亮,那口大缸便被砸破了。缸里流出来的,不仅是水,还

    11、有千古流传的故事。砸缸少年一举成名。多少年以后,那位少年已进入老年。在当年被称为西京的洛阳城里,在一处简陋的宅院前,他,又站在了一口缸前。这是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是他的老管家背着他,同意人家安放在这里的。安放者什么也没说,只留下一张“门状(名片)”就走了。“门状”上的宇也很简单:翰林学士王拱辰。王拱辰,他当然知道。这人在仁宗皇帝时代和自己先后中进士,并因在殿试时勇敢说出考试题目他以前曾经做过,被赐“诚信状元”称号。后来曾出使契丹,以学识阻止战争。在神宗皇帝时代,他也和自己一样,因反对变法,受到王安石的排挤。上午,王拱辰登门拜访,老管家也曾通报。那时候,他在地下室里正文思泉涌。听到王

    12、拱辰的名字,他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拒见了。一是他的确没工夫,二是他早就知道,现在的王拱辰已经不是过去的王拱辰了。听说他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一直在修建一座豪宅,光中堂就有三层楼高,巍峨壮丽。不怪人说“王家钻天,司马入地”。现在,司马光绕着那口大缸,驴拉磨一样转了几圈,又伸手去撕被金纸包得紧紧的缸口。但是那金纸很厚,还在缸沿儿上箍了一道铜丝,把金纸绷得鼓面一样紧,人手根本抓不住。推一推。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地没有声响。这缸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你去,给我找一块石头来!或者,是一把锤子。他转头对老管家下达了命令。但是老管家却没有动,他嗫喏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说:君实秀才。人家好心好意给你送来口风水缸,

    13、你要砸不好吧?不好?有什么不好?他鼓起眼睛问老管家。这个是聚财的,老管家说,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也!再说,我也得知道这缸里装的是啥呀!人家说了,十日后方可打开,否则就不灵验了。以下几天,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以前他总是一更睡,五更起,直接到他那间地下室里去编修资治通鉴,可以说是心无旁骛。但是现在,那口缸却不断在他眼前晃来晃去。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而且,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后来他接到京城一位朋友的密札,才知道自从哲宗皇帝继位之后。便由最信任他的高太后辅佐朝政

    14、,人们疯传,他即将奉旨进京去当宰相了。怪不得五天以后,夫人不幸去世。也不知道一下子从哪里冒出来那么多人前来吊唁,而且人人都不空手。悲伤之中的同马光让老管家把所有的礼品财物都登记造册,一点不动,然后他悄悄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五亩地典当了,开始为夫人准备后事。出殡那天,路两边人山人海,有人竟然喊出了“司马相公”的口号来。司马光分明感觉到,正有一口无形的大缸,铺天盖地向他的头上扣过来。这口缸比王拱辰放在他家门口那口缸还要神秘,还要危险。这两口缸最后叠加在一起,悬在他的头上,直揣得满腹经纶的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他知道,他必须马上砸缸了。但是全家上下没有一个人支持配合他。他想在院子里找个铁器,或者找一块石

    15、头,根本就找不到。老管家,还有他的养子司马康,早已带人坚壁清野了。砸个缸,居然这么难,不然不行!这缸非砸不可。否则,我这一世英名,就要毁于一旦了。凌晨,天刚微亮,官道上就有一个老者走走停停,寻寻觅觅。最后,他怀抱一块石头。一步步走回自家门前,他气喘喘地把石头举起来,对着那口大缸用力砸去。砰!第一下,竟然没有砸破。石头反弹,险些砸到他。啊,这缸难道真是铁虹?管他!再砸!哐啷,缸破了天亮了,许多人聚在司马宅前看热闹。但见那口大缸里流出来的,果然是黄白细软之物。残缺的缸上还摆着一份札单,写着一行大字: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文本二: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

    16、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摘自宋史)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头三段以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跨越时间将今昔连接起来,引出了主要人物“司马光”和核心事件“砸缸”。B.背着司马光接收大缸,还说砸缸会破坏风水以阻止他砸缸,相对于司马光,管家是个更懂得官场规则的人。C.缸留在家里的几天,司马光难以像往常一样静心编修史书,他预感到缸是复杂状况出现的先兆,会给他带麻烦。D.两次砸缸,都是世间佳话,展现了同一人物不

    17、同角度的性格形象,少年司马光机智果敢,老年司马光清廉坚定。7.关于文本一中的王拱辰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送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而且只留下名帖什么也不说,王拱辰初次出现就带有神秘色彩。B.中进士、殿试、出使,王拱辰这些经历让人敬佩,包括和司马光一样被排挤,都为这口大缸出现铺垫了背景。C.交代王拱辰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修建豪宅,和前面写他光辉的履历形成了巨大反差,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D.结尾彰显了主题,照应了前文司马光让管家把礼品登记造册的情节,将王拱辰陷害司马光的险恶用心推至幕前。8.请结合作品分析,文本一中“缸”的深层含义。(4分)9.同样写了“砸缸”

    18、。主要人物同样具有中华传统美德,文本一为小说,文本二为正史,二者在艺术感染力上有怎样的差异?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4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唐临,字本德,京兆长安人。武德初,隐太子讨王世充,临以策进说,太子引直典书坊,授右卫率府铠曹参军。太子废,出为万泉丞。有轻囚久系,方春,农事兴,临说令可且出囚,使就畎亩。不许。临曰:“有所疑,丞执其罪。”令移疾,临悉纵归,与之约,囚如期还。再迁侍御史。大夫韦挺责著位不肃,明日,挺越次与江夏王道宗语,临进曰:“王乱班。”道宗曰:“与大夫语,何至尔!”临曰:“大夫亦乱班。”挺失色,众皆悚

    19、伏。俄持节按狱交州,出冤系三千人。累迁大理卿。高宗尝录囚,临占对无不尽,帝喜曰:“为国之要在用鼻,刻则人残,宽则失有罪,惟是折中,以称朕意。”它日复讯,余司断者辄纷诉不臣,独临所讯无一言。帝问故,答曰:“唐卿断囚不冤,所以绝意。”帝叹曰:“为狱者固当若是。”乃自述其考曰“形如死灰,心若铁石”云。永徽元年,拜御史大夫。萧龄之尝任广州都督,受赇当死,诏群臣议,请论如法,诏戮于朝堂。临建言:“群臣不知天子所以议之之意。王族戮于隐,议亲也;刑不上大夫,议贵也。今龄之贪赃狼扈,死有余咎。陛下以异于它囚,故议之有司,又令入死,非尧舜所以用刑者,不可为后世法。”帝然之。龄之,齐高帝五世孙,由是免死。临累迁吏

    20、部尚书。初,来济谪台州,李义府谪普州,临奏许祎为江南巡察使,张伦剑南巡察使。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州刺史卒年六十临俭薄寡欲,不好治第宅。性旁通,专务掩人过。见妻子,必正衣冠。(选自新唐书唐临传,有删改)注议亲:对于皇亲国戚进行特别审议,以减免其刑罚。议贵:对显贵进行特别审议以减免刑罚。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州刺史/卒/年六十/B.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州刺史/卒/年六十/C

    21、.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州刺史/卒/年六十/D.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州刺史/卒/年六十/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有时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B.节,文中指符节,古代朝廷任命官员的委任状。用竹、木、玉或金、铜等制成。C.天子,古代统治者把他们的政权说成是受天命建立的,故称国王或皇帝为天的儿子。D.尧舜,尧和舜,传说是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贤明君主,后泛指圣人。12.下列对原文有关

    22、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唐临体恤百姓,为人宽仁。他在万泉任职时,勇于承担风险,让一些囚犯回家做事,并与囚犯约好返回的日期;他注重遮掩别人的过失。B.唐临刚强正直,不惧权贵。大夫韦挺越位和郡王李道宗交谈,唐临先指责郡王李道宗违规,后指责大夫韦挺违规,众人都害怕而心服。C.唐临执法公正,深得赏识。他判案宽严适度,符合皇帝的意旨,他判案时不说一句话,与其他人形成鲜明对比,皇帝给他很高的评价。D.唐临忠于职守,敢于进言。他对身份特殊的萧龄之的量刑发表意见,列举依据,认为不应该处死萧龄之,得到皇帝认同,萧龄之得以免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有轻囚

    23、久系,方春,农事兴,临说令可且出囚,使就畎亩。(2)受赇当死,诏群臣议,请论如法,诏戮于朝堂。14.唐临为什么认为不能处死萧龄之?请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题。哭孟郊贾岛身死声名在,多应万古传。寡妻无子息,破宅带林泉。冢近登山道,诗随过海船。故人相吊后,斜日下寒天。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议论,赞誉友人虽死,但其声名将万古流芳。“多应”为揣想之词。B.颔联感慨友人生活之凄苦与仕途之坎坷,“林泉”暗示了友人品行高洁。C.颈联上句叹息友人坟墓在喧闹之地,下句叙写友人诗作生前就已流传海外。D.全诗

    24、语言朴素,感情深沉,叹惋与赞赏并发,寄寓了对亡友的深切同情。16.本诗尾联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_,_。(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问志,曾皙用“_,_”两句描绘了暮春时节人们在沂水边快乐游玩的情景,表达了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3) 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站在时空的角度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的句子是:“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

    25、文字,完成问题。村里有一幢老屋,门楣上四个大字:“旭日东升”村里的老屋,家家都会在门楣上写几个字:旭日东升、奔向四化、抬头见喜、鸟语花香一幢一幢看过去,好看极了。有的房子,虽半边坍塌,里头的木结构仍然完整,要废弃掉,多可惜。“旭日东升”是村里最老的建筑,十年前,房子里的两位百岁老人去世,此后无人居住,房子就破败下来。为了重修这栋房子,工人保留了房屋外观原貌,把原来石墙的每块石头都编了号,一块块拆下,做完加固和修补后,再按编号一块块垒回去。牛思贤走过“旭日东升”前,看见矮矮的石头围墙里面有个小院子,落地玻璃窗里是个小茶室,茶室里放着一张沙发,客人来了,坐在那里喝茶,能沐浴一身的明媚阳光。如果是下

    26、雨天就更好了,茶室外面有一丛芭蕉,雨点啪嗒啪嗒打在芭蕉叶上,好一幅听雨图。听着雨打芭蕉的声音,牛思贤已经不羡慕那些在大城市工作的同学了,很多同学看到他发的白云村的照片,反而开始羡慕起他的生活。那天,我和牛思贤、老支书喝茶。正是六月的雨季,远处群山笼着一层雨雾白纱,几只白鹭在田野间起落蹁跹。屋檐水从瓦背上淌下来,哗啦啦,哗啦啦。18.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我扑到指导员身上大喊:“指导员,指导员”B.小马难为情地说:“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我我过不去。”C.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D.花市上,牡丹、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

    27、三季的鲜花都挤在一起啦!19.借代具有相关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借代进行简要分析。(4分)20.文中画框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下雨天就更好了,茶室外面有一丛芭蕉,雨点打在芭蕉叶上,好一个听雨的场面”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_。黄沙漫天的楼兰古城,是人类向大自然过度索取留下的深刻教训;润泽一方的都江堰,记录下中国人妥善利用自然的朴素智慧;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代塞罕坝人接力传承,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已走到尽头,

    28、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已是必然选择。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工业化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_。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我们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如今,绿色生活方式已经是中国社会的新时尚,生态环保思想日益成为主流文化。垃圾分类制度逐步推进,绿色出行为“最后一公里”难题找到了答案,“地球一小时”等环保公益活动如火如荼热爱自然的情怀,凝聚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_,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3分)A.人类与生态环境互动的诸多事例,一遍遍警示和昭示我们B.生态环境与人类互动的诸多事

    29、例,一遍遍警示和昭示我们C.人类与生态环境互动的诸多事例,一遍遍昭示和警示我们D.生态环境与人类互动的诸多事例,一遍遍警示和昭示我们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美国诗人惠特曼说:“做一个世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码头。”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习近平说:“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从中任选两则材料作为写作触发点,写一篇文章

    30、。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成递进式结构,最好能做点辩证分析;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完全无关”错,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不完全是依靠竹帛的记录”可知,说法过于绝对。2.答案:B解析:B.选项中“李白就有可能在学识上赶超苏轼”的假设是建立在“李白在学识上不如苏轼”的基础之上的,而原文“论诗歌的天才,李白、苏轼或可比肩;而论学识的渊博,则李白一定不如苏轼”是宋神宗的观点,以此为依据进行推断是不合理的。3.答案:D解析:A.只是在说雕版印刷版料的选择,与宋代文艺思想之演进无关。B.内容是关于唐朝的,不是宋朝的

    31、。C.只是在说宋朝文学体裁多样,与印刷术和宋代文艺思想之演进都无关。D.合乎材料二中宋人重视学识的内容。故选D4.答案:文章论述的内容是宋代印刷术繁荣放大韩愈影响力,则宋代印刷术的情况属于背景性材料,应处于文章最前面,而节选部分正是这一内容。节选部分最后提到韩愈,从结构上讲,显然是要引出下文的关于韩愈情况的论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谋篇布局的能力。从内容来看,材料一节选自郭平宋代印刷术繁荣放大韩愈影响力,可见宋代印刷术繁荣放大应该是韩愈影响力存在的背景。从论述思路来看,材料一由文学传播以口头为主到“有了甲骨、金石、竹木简及帛丝等文字载体”,再到“西汉以后,直至唐代,随着统治者对文学典

    32、籍的重视,特别是造纸技术的不断提高,萌芽于先秦时期的抄写才真正成为文学传播的主要方式。魏晋时期甚至出现了“佣书”,即专职抄写员”,接下来是“至于雕版印刷,有史可考的说法是源自唐初”,最后写到“宋史邢禺传载:景德二年(1005年)夏,宋真宗到国子监视察,问及书籍刊刻情况,邢禺回答说: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备。这当中就包括为宋朝统治阶层所推崇的韩愈作品集。”从结尾句子来看,结构上具有引出下文的铺垫作用,符合写作的结构布局安排。从时间记录的顺序来看,材料一由“夏商直到春秋时期”,再到西汉,进而唐宋,自然先综合而言再截取重点,即先说明宋代印刷术发展情况进而再写韩愈影响力,印刷的繁荣使韩愈作

    33、品得以大量留下并传承,符合时代变迁思路以及由面到点的逻辑顺序。5.答案:高度重视学识的积累;运用理性思维,创造性转化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注重文艺各门类之间的交汇与整合;善于反思,在反思中提升自我。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并提出自己观点的能力。解答本题,筛选并概括相关信息即可。宋代“对学识积累的高度重视,成为此时期士人的共同追求”,启示我们要高度重视学识的积累;宋人“追求学识的创造性转化”,启示我们要运用理性思维,创造性转化知识;宋人“知识面的大幅拓展与新型知识体系的建立,推进了文学内部各文体以及文学艺术各门类之间的交汇与整合,促生了集大成式的文艺思想观念”启示我们应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34、注重文艺各门类之间的交汇与整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宋人在“知识爆炸”之后的反思,在这类反思中,主张“铺张学问”“点化陈腐”的江西诗风遭到反拨,闭门觅句的做法受到否定。这些启示我们,要善于反思,在反思中提升自我。6.答案:B解析:B.“相对于司马光,管家是个更懂得官场规则的人”理解错误。由文中“嗫喏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等细节可知,管家是个忠于司马氏,一心为主人打算的人,并非出于维护官场规则去做事。故选:B。7.答案:D解析:D.“将王拱辰陷害司马光的险恶用心推至幕前”分析有误。由前文交待王拱辰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修建巍峨壮丽的豪宅以及“王家钻天”可

    35、知,王拱辰送出厚礼是听闻了司马光即将回京任宰相而着意攀附,并非要陷害司马光。另外,“推至幕前”也表述不当,这里仍是以司马光为描写对象,并未对王拱辰做直接描写。故选:D。8.答案:金钱的诱惑以及内心贪婪的欲望。送来的满缸金银财宝,是为官者随时可能面临的诱惑;管家和家人都有动摇,可见欲望很难克制。趋炎附势、逢迎攀附的庸俗风气。人们疯传司马光即将进京升职的消息,络绎不绝地来访,实则是攀附权贵的风气使然。未知的威胁和舆论的压力。面对生活中的不明情况,司马光感到惶惑不安。解析:王拱辰送来的这口缸“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还在缸沿儿上箍了一道铜丝,把金纸绷得鼓面一样紧”“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地没有声响

    36、”,表明里面装了很多东西,很重;后来缸被砸破之后“那口大缸里流出来的,果然是黄白细软之物”。王拱辰送来的满缸金银财宝,是为官者随时可能面临的诱惑。由此可见,这口缸代表的是金钱的诱惑。而面对这口缸,老管家劝他不要砸,“这个是聚财的,老管家说,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儿子也不让他砸,“他想在院子里找个铁器,或者找一块石头,根本就找不到。老管家,还有他的养子司马康,早已带人坚壁清野了”,管家和家人都有动摇,可见欲望很难克制。因此这口缸也代表内心贪婪的欲望。再看这口缸的来源,“他接到京城一位朋友的密札,才知道自从哲宗皇帝继位之后,便由最信任他的高太后辅佐朝政,人们疯传,他即将奉

    37、旨进京去当宰相了”,原来王拱辰是听到他即将进京升职的消息才送来这口缸,其他的人们也是为了攀附司马光才络绎不绝地来访,实则是攀附权贵的风气使然。可见这口缸代表趋炎附势、逢迎攀附的庸俗风气。而对于司马光来说,这口缸带给他无形的压力,“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但是现在,那口缸却不断在他眼前是来晃去。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而且,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司马光分明感觉到,正有一口无形的大缸,铺天盖地向他的头上扣过来。这口缸比王拱辰放在他家门口那口缸还要神秘,还要危险。这两口缸最后叠加在一起,悬在他的头上,直搞得满腹经纶的他六神无主

    38、,坐卧不安”,面对生活中的不明情况,司马光感到惶惑不安。可见这口缸还代表未知的威胁和舆论的压力。9.答案:形象塑造上,文本一讲求艺术性和文学性,用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立体丰满,具有艺术性和文学性;文本二真实客观,简单介绍人物生平事迹,以简笔勾勒人物,形象鲜明。叙事结构上,文本一以想象虚构故事,叙事上采取有铺垫伏笔,曲折生动,情节引人入胜;文本二平铺直叙,简约明了。语言上,文本一生动细致传神,如写司马光的心理,贴合人物,入情入理;文本二简洁凝练,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解析:形象塑造上,文本一是小说,因此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塑造的人物,如写司马光面对送来的缸,内心的狐疑,“这缸里到底装的是

    39、什么呢?”;也写了他承受的压力,“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同时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塑造了他坚守节操的形象,如语言“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也!”,动作“凌晨,天刚微亮,官道上就有一个老者走走停停,寻寻觅觅。最后,他怀抱一块石头,一步步走回自家门前,他气喘喘地把石头举起来,对着那口大缸用力砸去”。这样写使得人物形象立体丰满,具有艺术性和文学性。而文本二是史料,简单介绍人物的生平事迹,“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以简笔勾勒人物,形象鲜明,显得客观真实。叙事上,文本一以想象虚构故事

    40、,由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作者想象虚构了一个二次砸缸,从而塑造司马光的坚守节操的形象。叙事上采取铺垫、伏笔等手法。如开头写王拱辰送来一口大缸,“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还在缸沿儿上箍了一道铜丝,把金纸绷得鼓面一样紧”“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地没有声响”,司马光想要砸缸,老管家劝阻“人家好心好意给你送来口风水缸,你要砸不好吧?”“人家说了,十日后方可打开,否则就不灵验了”,缸没有砸成,里面究竟装了什么?让读者也很想知道;接着写司马光生活的变化,“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更让读者好奇,这口缸究竟有什么神奇的作用?直到接到朋友的密札,读者才恍然大悟。这样的铺垫

    41、和伏笔使得情节引人入胜。而文本二叙事很简单,“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平铺直叙,简约明了。语言上,文本一生动传神,如写司马光的心理,“这缸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但是现在,那口缸却不断在他眼前是来晃去。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贴合人物,入情入理;文本二简洁凝练,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如“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10.答案:A解析:A.句意:许祎和来济关系好,而张伦和李义府有矛盾。武后常常偏袒李义府,察知此事,认为唐临派亲信去搜求李义府的过失,因此唐临被免官。起

    42、任潮州刺史,去世,终年六十岁。“武后”是后句主语,在其前断,排除BC.“坐免官”中“坐”是“因为”的意思,引导后面“免官”,不可断,故选A。11.答案:B解析:“古代朝廷任命官员的委任状”错,符节是古代派遣使者或调兵时用作凭证之物。12.答案:C解析:“他判案时不说一句话”错,原文“独临所讯无一言”,应是他所判决的案子没有一个人喊冤,与其他人形成鲜明对比的也是这一点。13.答案:(1)县里有轻刑囚犯长期关在狱中,时逢春季,农事繁忙,唐临劝说县令暂时释放囚犯出狱,令他们回家耕种。(2)受贿应当处死,皇帝下诏令让群臣议罪,群臣议定请求依法定罪,皇帝下诏在朝堂处死。解析:参考译文:唐临,字本德,京兆

    43、长安人。武德初年,隐太子讨伐王世充,唐临献计游说,太子推荐他在典书坊当值,授任右卫率府铠曹参军。隐太子被废,唐临出任万泉丞。县里有轻刑囚犯长期关在狱中,时逢春季,农事繁忙,唐临劝说县令暂时释放囚犯出狱,令他们回家耕种。县令不答应。唐临说:“如果你担心出事,我愿独自承担罪责。”县令于是称病告假,唐临将囚犯全部放出,与他们约定,囚犯按期返回。经两次升迁担任侍御史。大夫韦挺指责朝廷班列不整齐,第二天,韦挺越位和江夏王李道宗说话,唐临走上前说道:“王爷扰乱班列。”李道宗说:“我和大夫说话,何至如此!“唐临说:“大夫也扰乱班列。”韦挺脸色大变,众人都害怕而心服。不久持符节巡察交州刑狱,放出蒙冤被押的三千

    44、犯人。多次升职担任大理卿。高宗曾经复审囚犯,唐临应声答对十分周详,皇帝高兴地说:“治国的关键在于刑法,严峻则人受残害,宽松则会放过罪犯,务必要适中,让我称心如意。”另一天皇帝又审讯犯人,其他官员判决的犯人都纷纷上诉不服,只有唐临所判决的无人称冤。皇帝询问原因,犯人回答说:“唐卿对囚犯的裁决并不冤屈,所以断绝了上诉的念头。”皇帝叹息说:“作为法官就应该如此。”于是亲自评述唐临的考绩说“形如死灰,心若铁石”之类。永徽元年,授任唐临御史大夫。萧龄之曾经担任广州都督,受贿应当处死,皇帝下诏令让群臣议罪,群臣议定请求依法定罪,皇帝下诏在朝堂处死。唐临上言说:“群臣不了解天子让议罪的本意。在隐秘之地处死王

    45、族,是议亲;刑不上大夫,是议贵。如今萧龄之贪赃一事声名狼藉,死有余辜。陛下因他和其他囚犯地位不同,所以让有关官员议罪,又下令杀死他,不合尧舜用刑的原则,不可为后世效法。“皇帝认为他说的对。萧龄之,是齐高帝的五世孙,因此免死。唐临多次升官担任吏部尚书。起初,来济被贬到台州,李义府被贬往普州,唐临上奏请求命许祎为江南巡察使,张伦为剑南巡察使。许祎和来济关系好,而张伦和李义府有矛盾。武后常常偏袒李义府,察知此事,认为唐临派亲信去搜求李义府的过失,因此唐临被免官。起任潮州刺史,去世,终年六十岁。唐临节俭寡欲,不喜欢修治宅第。性格开通,注重替人遮掩过失。见妻子儿女时,总是衣冠整齐。14.答案:原文中“萧

    46、龄之尝任广州都督龄之,齐高帝五世孙,由是免死。临累迁吏部尚书”,所以萧龄之是皇亲国戚,曾担任广州都督,按其身份应减免其刑罚。15.答案:C解析:C项,“颈联上句叹息友人坟墓在喧闹之地”错误。古人选择墓地,多选高敞向阳之处,故以山岳冈陵为首选。孟郊坟墓在山道旁边,符合古人择墓习惯,虽然山道偶有人来人往,诗人也不会为之而叹息。16.答案:尾联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人在墓地吊唁故人后,眼见一轮夕阳西沉,心中无限伤感。以斜日寒天之景作结,不言情而情自在其中,耐人寻味。解析:本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人直写眼前所见之景,表达了心中无限的伤感;以“斜日下寒天”之景语作结,以景结情,耐人寻味。17.答案

    47、:(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2)浴乎沂;风乎舞雩(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解析:注意“沂”“雩”“坼”等字的正确书写。18.答案:D解析:例句中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省略;A.省略号表示重复词句省略;B.省略号表示语言的断断续续;C.省略号表示引文省略;D.省略号则表示列举省略。故选D。19.答案:句中用“旭日东升”指称老屋,体现了借代的相关性;“旭日东升”是老屋门楣上特有的字,是老屋的象征,能代表老屋,它和老屋相关。解析:题干已经明确“借代具有相关性”,也就必须结合所给材料分析借体和本体之间的相关性。既要指出借体和本体以及二者的关系,又要分析二者如何相关。材料中说“旭日东升是村里最老的建筑”,显然是用“旭日东升”来代“老屋”,因为“旭日东升”是悬挂在“老屋”门楣上的字,“旭日东升”是老屋的象征,二者关系紧密。20.答案:原句“如果”表假设,联想老屋雨天的场景,增添了老屋的情致;原句使用了“啪嗒啪嗒”拟声词,采用了视听结合手法写雨天的场景,生动且具有画面感;原句“好一幅听雨图”使用了比喻手法,将雨天的老屋比作画,形象生动凸显了老屋的雅致;原句表述同原文语体一致,更具表现力。解析:从语言上看,原句中有“啪嗒啪嗒”的拟声词,这是抓住了人的听觉,作者还看到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A卷+B卷 共2套(含答案解析).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108170.html
    wenku818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