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数据处理:动校正及叠加解读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地震数据处理:动校正及叠加解读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震 数据处理 校正 叠加 解读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四章 动校正及叠加(NMO and Stack)本章内容 第一节 动校正 (normal moveout correction)第二节 水平叠加 第三节 剩余时差及叠加特性 第四节 水平叠加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动校正 反射波传播时间是地层深度、倾角、介质速度及炮检距的函数。动校正目的:消除炮检距(与观测方式有关)对传播时间的影响。动校正基本假设:均匀介质或等效均匀介质。正常时差:由炮检距引起的时差。反射波时距曲线:(1)共炮点:)sin2(22222?xddxvt?当倾角=0时,为水平地层;当倾角0时,时间最小点向上倾方向偏移,其横向距离为?sin2dxm?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是以炮点位置的
2、法向深度d为参数的双曲线。(2)共中心点:2/sin?xddsm?炮点法向深度 ds与中心点法向深度dm之间的关系:222,02222,02224)(cos4)(cos2NMOMMvxtvxtxdvt?cosvvNMO?其中:vdtNMO2)(?是动校正速度;它表示反射波的横向视速度,界面倾斜时,它大于地层速度;界面水平时,它等于介质速度。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是以中点位置的法向深度d为参数的双曲线。是中心点M的法向双程旅行时,当倾角为0时,则退化为中心点M的垂向双程时。一、动校正的概念 2222)0()(vxtxt?(4-1)式中 x炮检距;v界面上覆介质速度;t(x)x处的地震波旅行时;t
3、(0)0处的地震波旅行时。反射波时距曲线 只有当界面为水平时,共深度点D在地面的投影与中心点M重合。在多次覆盖勘探中,多个炮检距上都接收到来自共深度点的反射波,但反射波在不炮检距的到达时间不同,由于零炮检距反射波与与地下构造有直接对应关系,因此需要将非零炮检距上的反射波旅行时校正到零炮检距旅行时,其时差为:(4-2))0()0()0()()(22tvxttxtxt?这种时差称为正常时差或动态时差(在同一道上,正常时差是反射时间的函数,不同的反射时间,正常时差也不相同,动校正就是把所有的反射波校正到各自的法向时间t0上,所用的叠加速度与地层倾角、深度和上部地层介质有关,相当于等效视速度。)将不同
4、炮检距的反射时间校正到零炮检距反射时的过程称为动校正。“动”的概念体现在同一地震道上不同反射时间的动校正量不同。动校正量是反射时间、炮检距和地层速度的函数,它通常随炮检距递增,随深度和速度递减。CDP道集 速度正确 同相轴校直 速度偏大 校正不足 速度偏小 校正过量 单层水平反射界面,动校正速度=上覆介质的层速度;水平层状介质和更复杂的上覆构造,动校正速度与上覆地层速度之间的关系较复杂,反射波时距曲线的轨迹 也不再是标准的双曲线。二、水平层状介质的动校正 左图为N层水平层状介质模型 vi表示第i层的层速度;ti表示地震波在第i层的垂直双程旅行时间;地震波由震源S点出发,到达反射点D后返回接收点
5、G;地面中心点M与反射点D在同一铅垂线上;炮检距为x。水平层状介质的反射时间 t不能表示为炮检距x的显函数,可近似展开为:?63422222)0()(xcxcvxtxtrms式中 c2、c3与地层厚度和速度有关函数;vrms均方根速度。?Niiirmstvtv122)0(1(4-3)(4-4)?Niitt1)0(,上式表明,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共深度点反射波时距曲线,不再是标准的双曲线。当排列较短、炮检距小于反射点深度时,截断(4-3)式中的高次项,时距曲线可近似为:2222)0()(rmsvxtxt?(4-5)短排列近似条件下,水平层状介质的 动校正速度近似为地层的均方根速度。三、单一倾斜层
6、的动校正 地震波从震源点S出发,传播至反射点D,再返回接收点G。中心点M不再是反射点D沿界面法方向在地表的投影。CMP(共中心点)道集不严格等价于CDP(共深度点)和CRP(共反射点)道集。CMP道集中的反射波不再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单一倾斜层反射波时距曲线:222cos/)0()(?vxtxt(4-6)?cosvvNMO?动校正速度为:(4-7)该方程是双曲线方程 地层倾斜,动校正速度大于上覆地层的层速度,产生剩余时差。三维情况,设地层倾角为,炮点和检波点连线方向与地层倾向的夹角,即方位角,地层在炮检方向的视倾角,有:?cossinsin?cosvvNMO动校正速度为:?222222coss
7、in-1)0()(vxtxt?三维倾斜地层,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为:(4-8)(4-9)(4-10)四、任意倾斜层状介质动校正 地震波从震源点S出发,传播至反射点D,再返回接收点G的旅行时t与炮检距x的关系。中心点M自激自收的反射点D与炮检距为x的反射点D不再是同一反射点。CMP道集中的反射波来自于一段界面的反射,而不是同一点的反射。Hubral和Krey(1980)导出了下面的反射波时距方程:)()0()(2NMO222xTvxtxtH?(4-11)其中?112212022coscoscos)0(1ikkkNiiiNMOtvtv?(4-12)高阶阶项)(个界面的双程旅行时i零偏移距地震波在第t
8、角;个界面的入射角和透射i传播时在第DM零偏移距地震波沿,iiixTH;?112212022coscoscos)0(1ikkkNiiiNMOtvtv?(4-12)0cos?vvNMO?为单倾斜层时,式(4-12)变为 为水平层状介质时,式(4-12)变为?Niiirmstvtv122)0(1当地层倾角不大、排列较短,任意倾斜层状介质反射波时距曲线仍可近似为双曲线 2NMO222)0()(vxtxt?(4-13)五、数字动校正方法和动校正拉伸 设t为采样间隔,炮检距为x的地震记录为yx(i t)(i=1,N),动校正速度v(i t)(i=1,N),动校正后的地震记录为yo(i t)见下图,第k个
9、点 yo(k t)应为)()(0?xytky?(4-14)其中)()222tkvxtk?(?(4-15)并未落到 的离散样点上,而是在kx和kx+1 之间,即 无 时刻的样值,需要利用相邻几点样值内插或用采样定理来恢复。?)(tyx)(tyx?*1、数字动校正方法 采样定理恢复公式:?Nixxtittittiyy1)()(sin)()(?(4-16)2、离散动校正对地震记录波形的影响 地震记录上的子波由若干离散点组成,由于各离散点的动校正量不同,动校正后的子波将不再保持原来的形态,通常会发生相对畸变。它们分别为:它们分别为:了时间,是校正后子波起始和终是校正后子波起始和终了时间;是校正前子波起
10、始和终是校正前子波起始和终2121,?222111-?(4-17)式中 动校正时差。点的和分别是、2121?21112212-?TT由于浅层的动校正时差大于深层的动校正时差,所以 TT?(4-18)动校正后,子波的波形被拉伸了,称其为动校正拉伸。浅层、大炮检距的拉伸最为严重。为了定量地表示动校正拉伸,引入了拉伸系数的概念,其定义为:TTTTT?-?动校正前后子波主频的相对变化以及拉伸系数与动校正量和反射时间的关系:子波起始时刻的时距曲线为 子波终了时刻的时距曲线为 222121vx?)(?222121)(vxTTT?)(?(4-20)(4-21)展开(4-21)式后与(4-20)式相减,得到
11、212122)()(TTTTTT?整理后 21112-2TTTT?)()(?(4-22)(4-23)舍去右端的高阶项,并注意 ,(4-23)变为 11-?NMOtTTTtNMO?)(1?(4-24)当 远大于T 时,则到子波拉伸与动校正量的关系 1?1?NMOtTT(4-25)以子波的主频 表示子波的延续时间,有 mfmfT1?(4-26)于是,得到以子波波形、主频和反射时间相对变化的拉伸系数 0ttffTTNMOmm?(4-28)由此式可知,反射深度越浅,炮检距越大(越大),动校正拉伸越严重,子波主频向低频转移越严重。动校正拉伸引起波形畸变,破坏了动校正后CMP同相轴的相关性,降低了叠加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