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重建资料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图像重建资料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图像 重建 资料 课件
- 资源描述:
-
1、数字图像处理学数字图像处理学 第7章 图像重建(Image Reconstruction)医学信息与图像教研室 李明彩?图像重建核心:由一系列投影重建一幅图像 理论基础:二维或者三维物体能够通过其无限多个投影确定。?二维图像重建 一个物体的多个轴向投影图重建目标图像?三维物体重建 由物体的图像重建三维物体模型?问题:能否从投影中恢复原图?答复是肯定的。引言引言 投影显示的仅仅是立体的“横断面”设想一个平头改锥(螺丝刀)的头部 投影只截取到物体所具有的信息中属于较低维度的一部分信息。例如“测量身高”,是将三维降低为一维的投影。?我们所见到的是否是真实的立体?位于眼球深处的“视网膜”是接受来自外界
2、光线的一个屏幕。左右眼球相隔一定的距离,同一物体映照在左眼和右眼视网膜上的二维图像并不相同。大脑会根据这种微小的差异补上远近信息。本章内容本章内容 计算机断层(CT)原理 2 傅里叶切片定理 4 投影和雷登变换 3 概述 3 1 使用平行射线束滤波反投影重建 5 1.图像重建原理的直观定性描述:假设右图是人体三维区域的一个横断面。图中背景表示均匀的软组织,它所环绕的物体是一个肿瘤,肿瘤也是均匀的,但有较高的吸收特性。7.1 概述概述 假设用一束细平行假设用一束细平行X 射线从左到右扫描图像平射线从左到右扫描图像平 面,并假设物体比背景吸 收的射线束能量多,利用收的射线束能量多,利用 另一端的另
3、一端的X射线吸收检测射线吸收检测 带将产生红框所示信号。该该图像幅度(亮度)与吸图像幅度(亮度)与吸 收成正比。信号中任意一点都是所穿过的相应空间点的该射线束中单一射线束吸收值的和(射线和)单一投影无法确定射 线路径处理的是单个物 体还是多个物体,基于 此开始重建,沿射线来 的方向把投影穿过该区 域反“涂抹”回去。沿垂直于射线方向复制 横穿图像的相同的一维 信号。这就是反投影 法。复制矩形图像中所有列中的一维信号创建 源源-检测器对旋转对旋转90度。重复刚才的步刚才的步骤,得到第二幅反投影图像。反投影相交处的亮度是各个反投影的亮度的两倍 将两次的反投影结果相加,我们感兴趣的物体已经包含在右图所
4、示的正方形中了,其幅度是单个投影幅度的两倍多。随着投影数量的增加,不相交反投影的强度相对于多个反投影相交区域的强度降低。0度和180度投影互为镜像 注意到“光晕”模糊效果 例1:包含两个不同吸收特性物体的简单平面的反投影 2.在三维重建中的数据形式有:透射模型;发射模型;反射模型 (1)透射断层重建成像透射断层重建成像(Trans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TCT):TCT是射线源的射线穿过物体或者人体组织,然后由接收器接收经过物体或人体组织吸收后的剩余射线,由于不同的物质或组织对射线的吸收不同,剩余射线反映了物体内部的状况和人体内部的不同组织,通过这些数据再重建图
5、像,从而发现物体内部欠缺或人体内部病变。如光,如光,x射线。(2)放射断层重建成像(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hpy,ECT)ECT是在物体中注入放射性物质,然后从物体外部检测通过物体后放射出来的能量,由于物体内部不同的物质或人体不同的组织对放射能量有不同的吸收或衰减,由此可以获取不同的数据,用这些数据可以重建出所需要的图像,从而达到检测物体内部的分布情况或人体内部病变的目的。(3)反射断层重建成像反射断层重建成像(Reflection Computed Tomography,RCT)常用于雷达系统。雷达图像通常是由物体反射的回波产生的。例如光线、电子束、雷达,激光或超
6、声波等都可以用来进行这种测定。(4)核磁共振重建图像)核磁共振重建图像(Me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MRI是由于具有奇数个质子或中子的原子核包含有一定的磁动量或旋量的质子,一般情况下质子在磁场中任意排列,当有适当强度和频率的共振场作用于物体时,质子吸收能量并转向与磁场相交的方向。如果此时把共振磁场去掉,质子吸收的能量会被释放并被检测器收集,根据检测的信号就可以确定质子的密度。通过控制共振磁场强度,可检测一条直线上的信号,从而通过该信号数据可以重建出物体图像。7.2 计算机断层原理计算机断层原理 1.传统的X线系统 胸部X线系统把物体放在对 X射线敏感的平板对
7、面并用圆锥形X射线束照射该个体。X射线平板产生 一幅图像,图像上每一点的亮度与 X射线通过该物 体后照射到该点上的 X射线能量成正比。通过多次反投影,并将多次反投影结果相加,可以产生胸腔结构的三维再现。2.计算机断层(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原理 断层成像是一种将物体的每一片层完全隔离出 来进行观察的无损检测技术。它用于人体头部、腹部等内部器官的无损伤诊断,其基本方法就是 根据人体截面投影,经过计算机处理来重建截 面图象。通过身体产生的切片得到物体的三维 再现。三维描述就是堆积这些切片得到。主要在 放射医疗、工业检测设备中,显示人体(对象)各个部位断层图象。(1)
8、CT发展历史:CT 理论基础源于1917年,奥地利数学家约翰 雷登(Radon)所发表的论文。证明了二维或三维物体能够通过其无限多个投影来确定,但限于当时技术条件没能实现。45年后,Tufts大学的物理学者埃兰M考玛克重新发现了这些概念,并应于与 CT,在1963和1964年发表了他的最初发现,并说明了如何从不同角度方向得到的X射线图像重建人体横截面图像,给出了数学公式,并构建了一个用于展示其概念的实际 CT原型。英国EMI 公司中央研究所工程师高德弗里 N 豪斯菲尔德(Godfrey N.Hounsfield),经四年努力,在1972年研制成诊断头颅用的第一台计算机 X线断层摄影装置,这一新
9、设备在 1974年5月蒙特利尔(Montreal)召开第一次国际CT会议上,正式命名为“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技术”简称 CT。1979年EMI 公司又研制出全身 CT。1979年为了表章这些学者的贡献,考玛克和豪斯菲尔德共同获得这项技术的诺贝尔医学奖。(2)几代产品简介(按扫描方式的改进):第一代(G1):单束扫描方式,”铅笔型”X射线管与单探测器沿所示线性方向增量式平移,0度-180度内所有期望的角度重复,生成完整投影,反投影获得一张切片图像,堆积切片生成人体截面三维体。G1时间长,一周需3-5分钟左右 第二代(G2):与第一代原理相同,窄角扇束射线束扫描,张角1020度,2030个探测器相配
10、合。扫描时间18秒左右。允许使用多个检测器,因此检测器的平移较少。第三代(G3):广角扇束扫描方式,张角为30度左右,探测器增加到2501000个,射线源和探测器同步旋转扫描,每个角度都产生完整的投影,消除了部分平移需要,扫描时间可缩短2.5秒。第四代第四代(G4):圆环检测器5000个左右,布满整个360。固定不动,X线源旋转扫描。约 2秒,仅射线源转动。G3,G4扫描速度快,主要缺点是造价高和较大的X射线散射。需要比G1,G2扫描器更高的剂量才能达到可以比拟的信噪比特性。第五代第五代(G5):电子束计算机断层:电子束计算机断层(EBCT)扫描器,排除了所有机械运动,使用电磁控制电子束,通过
11、触发环绕病人的钨极板,电子束产生X射线,然后然后X射线被整形为通过病人的扇形射线束,射线被整形为通过病人的扇形射线束,并激发G4扫描器那样的检测器环。第六代第六代(G6)螺旋螺旋CT:G3,G4扫描器使用一种所谓滑动环来配置,不需要在源/检测器和处理单元之间的电气和信号连接。然后,源/检测器对连续旋转对连续旋转360度,同时病人在垂直于扫描的度,同时病人在垂直于扫描的方向恒速移动,结果是连续的螺旋数值,这些数据经过处理后就可以得到各幅切片图像。第七代(G7)多切片CT扫描器:即将问世,采用“厚”的扇形射线束与平行检测器族相配合同时收集CT数据,即三维横截“厚片层”,而不是每个X射线脉冲产生单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