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自觉依法律己 避免违法犯罪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最好的沉淀
  • 文档编号:5105349
  • 上传时间:2023-02-11
  • 格式:PPT
  • 页数:46
  • 大小:2.90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自觉依法律己 避免违法犯罪课件.ppt》由用户(最好的沉淀)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自觉 依法 律己 避免 违法犯罪 课件
    资源描述:

    1、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第一节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第二节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学习指南了解有关违法行为的危害和违法要承担法律责任、犯罪的危害以及对犯罪的惩罚,理解守法的意义。认同法律,自觉守法,以守法为荣、以违法为耻。自觉依法律己,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观察室小赵在自动取款机上取钱时,无意间发现机器上留有一张被他人遗忘的银行信用卡,当即随手带走。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她来到某超市内购物,在用“捡来的卡”刷卡时,赵某“机灵”地冒用信用卡正面的拼音签下名字“李思”。让她惊喜的是,营业员并未要她输入密码!初试成功,小赵喜出望外。于是,怀揣这张不用密码的信用卡,小赵在一天之内,进行疯狂购物总计刷卡消费金额竟

    2、高达16 375 元。在抓获小赵归案时,她所购买的物品甚至都没来得及拆开。因犯信用卡诈骗罪,赵某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未成年人身心发育还不成熟,开始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独立性,喜欢未成年人身心发育还不成熟,开始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独立性,喜欢追求刺激,但一定要拒绝不良诱惑和侵害。结合上述案例谈谈你受到追求刺激,但一定要拒绝不良诱惑和侵害。结合上述案例谈谈你受到了什么启示。了什么启示。预防一般违法行为第一节6一、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1.违法与犯罪违法和犯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违法,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企业事业单位、公民和社会团体,违反法律(包括其他法规)的规定,从而给社会造

    3、成某种危害的有过错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对正常社会秩序的破坏,对公民人身权利和公私财产等合法权益的侵犯。犯罪是指违反刑法规定,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依照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7一、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违法的特征违法是一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单纯的思想意识活动不能构成违法违法必须有被侵犯的客体,即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秩序,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违法必须是行为者有故意或过失的行为,即行为人有主观方面的过错的行为违法的主体必须是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和具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和依法设置的法人8一、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犯罪的基本特征犯罪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犯罪是一种触犯刑事法律规范的违法行为犯罪是一种

    4、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2)犯罪的基本特征。犯罪是一种严重违法行为,是指违法情节严重,对社会危害很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9犯罪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三个基本特征中的首要特征,也是它的本质特征。统治阶级之所以用刑法的形式宣告某种行为是犯罪,就是因为这种行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严重危害到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在我国,犯罪行为和表现虽然千姿百态,但从总体上说,它们都从不同的方面危害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事业。一、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10犯罪是一种触犯刑事法律规范的违法行为。犯罪的本质特征是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也就是说,只有当行为危害性的量达到相当严重的

    5、程度时,才能确认为犯罪。不过,在生活和司法实践中某一危害社会的行为是否已经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人们的认识常常会很不一致,这就需要通过权力机关,以国家立法的方式去加以规定。我国刑法根据社会上各种社会危害程度,有选择地宣布某些行为是犯罪并做出相应的规定,这就使犯罪在严重危害性特征之外,又派生出第二个特征的刑事违法性。表明犯罪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不仅包含有深刻的社会政治内容,而且是一种法律现象,具有明显的法律形式特征。一、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11犯罪是一种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危害社会的行为不仅要达到触犯刑事法律规范的严重程度,而且必须是应当给予刑罚处罚的才是犯罪。刑罚当罚性,是犯罪的第三个基

    6、本特征,也是犯罪与其他违法行为及不道德行为的重要区别。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犯罪的概念要有惩罚,那么实际的罪行就要一定的惩罚尺度。”这说明,犯罪与刑罚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刑罚是对犯罪行为社会危害程度的一种评价。在通常情况下,刑罚重的,说明该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较大;刑罚轻的,社会危害性也相对要小一些。某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只要触犯了刑事法律规范,就应当采用刑罚方法予以及时制裁。一、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122.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和适用我国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以下简称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目的是加强治安管理,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

    7、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一、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13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行为。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是指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所谓不特定,是指违法行为可能危害的对象,不是针对某一个或某几个人的人身权或某项财产权的。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一旦实施,其行为后果就具有危险性和广泛性,行为人不仅事先难以预料而

    8、且难以控制。一、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14(1)违反危险物品管理的行为。指违反国家管理规定,制造、买卖、储存、运输、邮寄、携带、使用、提供有关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例如,2016 年10 月1 日,某学校的学生张某感到国庆节在家无事可做,就买了许多烟花爆竹,在本市南大街闹市处燃放。民警接到110 报警后,对其予以处罚。张某感到困惑,认为自己放放烟花爆竹怎么会违法?经过民警的教育,他才知道,在闹市处燃放烟花爆竹,已经危害了公共安全,触犯了治安管理处罚法。一、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15(2)非法携带管制器具的行为。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二条规定非法

    9、携带枪支弹药或者弩、匕首等国家规定的管制器具的处5 日以下拘留,可并处500 元以下罚款。如果携带上述物品进入公共场所或公共交通工具的处5 日以上10 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 元以下罚款。非法携带枪支、弹药、弩、匕首等管制器具对公共安全构成很大威胁,而且极易造成伤人事件,所以治安管理处罚法明令禁止,并且对触犯者给予处罚。这些刀具之所以禁止携带,因其威胁着人的生命安全。携带管制刀具容易发生人身伤亡事件,特别是青少年正是生长发育阶段,精力旺盛,但由于法制观念和是非观念淡薄,争强好胜,行动盲目而不计后果,携带管制刀具,极易一时冲动,酿成不该发生的悲剧。一、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16一、依法规范自己的行

    10、为17(3)违反公共设施管理的行为。公共设施主要是指路面井盖、照明、油气管道设施、电力电信设施、广播电视设施、水利防汛工程设施或者水文监测、测量、气象测报、环境监测、地质监测、地震监测等公共设施。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各种公共设施都在建设和健全,这些设施促进了国家的发展,保护这些设施是每个公民的应尽责任。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对破坏和盗窃上述设施和器材的都有明确的规定,分别依据责任和数量的多少处以15 日以下拘留,500 元以下罚款。一、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18二、自我防范,杜绝不良行为1.不良行为的内容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不良行为包括: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

    11、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损坏财物;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19二、自我防范,杜绝不良行为20二、自我防范,杜绝不良行为2.严重不良行为的内容严重不良行为包括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多次偷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吸食、注射毒品;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如偷窃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量较少的财物的行为。如“敲竹杠”这种行为小则违法,大则犯罪。2

    12、1二、自我防范,杜绝不良行为避免误入犯罪歧途第二节23一、犯罪行为与刑法241.犯罪行为犯罪行为,作为罪体构成要素的行为,是指行为主体基于其意志自由而实施的具有法律侵害性的身体举止。一、犯罪行为与刑法行为的主体性行为的举止性行为的实行性行为的自愿性犯罪行为特征25(1)行为的主体性。行为的主体性涉及行为主体的问题,它揭示了行为是人的行为,将一定的行为归属于人,这是理解行为概念的基本前提。行为的主体性将行为主体界定为人,从而排除了人以外之物成为犯罪主体的可能性。因此,行为的主体性表明只有人才具有实施行为的某种资格,但行为的主体性只是对行为的主体做出界定,因而不同于犯罪主体。犯罪主体是指具备刑事责

    13、任能力、实施犯罪行为并且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人。一、犯罪行为与刑法26(2)行为的举止性。行为的举止,指身体动静,这是行为的体素。因果行为论曾经强调行为的有体性,即行为人在意欲的支配下,必须导致身体的运动,并惹起外界的变动,具有知觉的可能性。这种有体性是单纯地从物理的意义上根据人的行为,追求行为的自然存在性。这对于作为可以做出科学说明,对于不作为则难以贯彻,由此得出否定不作为的行为性的结论。现在看来,认为有体性是行为的体素是不确切的,行为的体素应当是举止性,既包括身体的举动(作为),又包括身体的静止(不作为)。一、犯罪行为与刑法27(3)行为的自愿性。行为的自愿性,指主观意思,这是行为的心素。只

    14、有在意志自由的情况下实施的行为才可归类于行为人。因此,心素对于界定刑法中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行为的自愿性,可以把不具有主观意思的行为排除在刑法中的行为概念之外。所谓不具有主观意思的行为包括:反射动作,指无意识参与作用的动作。机械动作,指受他人物理限制,在完全无法抗拒的情况下的动作。本能动作,指因疾病发作、触电或神经注射而产生的抽搐、痉挛,梦游亦属此类。一、犯罪行为与刑法28(4)行为的实行性。行为的实行性,是指作为罪体之行为具有实行行为的性质,是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构成要件的行为。实行行为是刑法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对于理解犯罪构成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刑法一般意义上所称之行为,均指实行行为,它存在于罪

    15、状之中,是以具体的犯罪构成要件为其栖息地的。刑法理论中行为之概念,就是从中抽象出来的。一、犯罪行为与刑法291.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住宅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国家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失职行为有申诉权、控告权及其检举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有休息权利,年老时有获得生活保障、社会救济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家庭、婚姻、儿童、

    16、老人、华侨、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一、增强公民意识302.刑法(1)刑法的任务。刑法,是指由国家立法机关依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的,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刑法是国家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基本法律之一。我国刑法的任务是保卫国家安全以及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公共财产和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一、犯罪行为与刑法31(2)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全部刑法规范,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意义,体现我国刑事法治基本精神的准则。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

    17、法(以下简称刑法)第三条至第五条的规定,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有三项:罪刑法定原则、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一、犯罪行为与刑法32(3)刑法的效力范围。刑法的效力范围,亦称刑法的适用范围,是指一个国家的刑法在什么地方、对什么人以及在什么时间具有效力。我国刑法第六条至第十二条规定了刑法的效力范围,包括空间效力和时间效力。刑法的空间效力。刑法的空间效力,是指刑法对地和对人的效力。它解决的是一个国家的刑法适用于什么地域和适用于哪些人的问题,亦即解决国家刑事管辖权的范围问题。刑法的时间效力。刑法的时间效力,是指刑法的生效时间、失效时间以及刑法对它生效前的行为是否具有溯及力。一、犯罪行为与刑

    18、法333.以预防为主,避免犯罪的发生中职生要增强法治观念,懂得违法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违法和犯罪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懂得树立遵纪守法、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中职生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一、犯罪行为与刑法344.预防犯罪的方法(1)家庭教育。在家庭中,父母及其监护人应该直接承担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责任,同时结合学校的法制教育计划,对青少年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的法制教育。(2)学校教育。应该结合实际,举办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活动。(3)社会教育。各

    19、级司法行政部门、社会团体应当结合实际展开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活动,如报告会、演讲会、展览会等。一、犯罪行为与刑法35二、防范工作中的腐败现象职业活动中犯罪的类型滥用职权罪重大责任事故罪挪用资金罪受贿罪合同诈骗罪偷税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36二、防范工作中的腐败现象37二、防范工作中的腐败现象加强防范意识加强各级司法部门的监督强化各级主管部门的管理责任加强人民群众的监督提高自身遵纪守法意识383.增强慎权意识全国干部职工在自觉接受部门监督的同时,还应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强化自我保护意识,慎用自己的权力,降低执法风险,切实做到拒腐防变。注重自我警戒,不断增强自身修养。

    20、在职业活动中,从业者要把“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的职业道德寓于日常工作中,大力倡导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方式,真正做到防微杜渐,严防蜕变。另外,要处处严格要求,事事注重言行,时时完善自我,用实际行动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二、防范工作中的腐败现象391.正当防卫我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可见,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人所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

    21、害行为。三、与犯罪行为做斗争40三、与犯罪行为做斗争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必须发生了不法侵害不法侵害正在进行具有正当防卫的目的,即必须是保卫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必须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实施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41(2)防卫过当。防卫过当,指在一般正当防卫过程中,行为人违反了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从而给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损害,因而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防卫过当主观上存在罪过(过失或间接故意),因而是一种非法侵害行为。但防卫过当不能成立一个独立的罪名,对于防卫过当的定罪,应当依据具体的犯罪构成要件,援引刑法分则有关条文,结合防卫过当的

    22、有关规定等各种因素。三、与犯罪行为做斗争42(3)特殊正当防卫。我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特殊正当防卫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特殊正当防卫的对象必须是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二是防卫人在特殊正当防卫中维护的权益范围,仅限于严重危及人身安全,而不包含严重危及财产、其他权利,也不包含危及国家、公共利益;三是特殊正当防卫没有防卫限度的限制。三、与犯罪行为做斗争432.见义勇为、见义智为(1)见义勇为。见义勇为,就是公民

    23、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利益,面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所实施的救助行为。分析归纳见义勇为的构成要件:一是以保护国家、集体的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为目的;二是具有不顾个人安危的情节;三是实施了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或者抢险、救灾、救人的行为。这三个要件必须同时具备才构成见义勇为行为。三、与犯罪行为做斗争44三、与犯罪行为做斗争452.见义勇为、见义智为(2)见义智为。见义智为,就是面对不法侵害,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做出判断,要采取机智灵活的方法与其斗争,以避免造成更大悲剧和更多不必要的伤害。事实上,被大家众口传颂的“司马光砸缸”就是见义智为的成功典范。见人落水了,很多人情急之下会跳进缸里,后果是不仅没救到人反搭上自己。在千钧一发之际,临危不乱搬石砸缸才是明智之举。三、与犯罪行为做斗争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自觉依法律己 避免违法犯罪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105349.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