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为政以德》课件解析.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5103496
  • 上传时间:2023-02-11
  • 格式:PPT
  • 页数:37
  • 大小:484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为政以德》课件解析.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为政以德 为政 课件 解析
    资源描述:

    1、为政以德为政以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礼记大学大学中的中的“物格而后知至,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治而后天下平。”思考:孔子提出为政者的基本素质是什么思考:孔子提出为政者的基本素质是什么(即德政主张的策略即德政主张的策略)?)?(1 1)【原文原文】子曰: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之。”(2 21 1)提倡以德治国提倡以德治国【评析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这段话代表

    2、了孔子的“为政以德为政以德”的思想,意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2 2)【原文原文】子曰: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

    3、23 3)主张德治、礼治,将之与法令、刑法比较主张德治、礼治,将之与法令、刑法比较【评析评析】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这反映了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但也应指出:孔子的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

    4、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该的,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你认为你认为“政政”和和“德德”、“刑刑”和和“礼礼”主要区别在哪里?主要区别在哪里?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德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儒家的德治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德治的儒家的德治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德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本质区别是什么?德治的内容不同。德治的内容不同。儒家的德治是以儒家的德治是以“三纲五常三纲五常”

    5、为核心的封建地主阶级道为核心的封建地主阶级道德为基本内容的;今天的德治是以社会德为基本内容的;今天的德治是以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的。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的。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前者是代表前者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是为维护封建统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后者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治服务的;后者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的稳定和发展益的,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的稳定和发展服务的。服务的。孔孔子子“为为政政以以德德”思思想想的的局局限限性性(3 3)【原文原文】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庶矣

    6、哉!”冉有冉有曰: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既庶矣,又何加焉?”曰:曰:“富之。富之。”曰: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曰:“教教之。之。”(13139 9)先富民,后教民先富民,后教民【评析评析】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富民”和和“教民教民”的的思想,而且是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姓只富不教。在孔子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姓只富不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4 4)【原文原文】子贡问政。子曰: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食,足兵,

    7、民信之矣。”子贡子贡曰: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曰:“去去兵。兵。”子贡曰: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2127 7)百姓的信任是最重要百姓的信任是最重要【评析评析】本章里孔子回答了子贡问政中所连续提出的三个问题。本章里孔子回答了子贡问政中所连续提出的三个问题。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三个起码条件:食、兵、信食、兵、信。但这三者当中,。但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这体现信是最重要的。

    8、这体现了儒学的人本思想。了儒学的人本思想。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对统治者不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这样的国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信任,那这样的国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富之”后后“教之教之”,一方,一方面又宁可去面又宁可去“食食”留留“信信”,二者有没有矛盾?,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这句话?v从孔子从孔子“均无贫均无贫”、有若、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等言论看,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

    9、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当然,总体看来,孔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当然,总体看来,孔子对礼教强调得更多,这是他所关注的一个重点。子对礼教强调得更多,这是他所关注的一个重点。v朱熹说:朱熹说:“民无食必死,然死者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也信于民,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也。愚谓以人情而。愚谓以人情而言,则兵食足而后吾之信可以孚于民。以民德而言,言,则兵食足而后吾之信可以孚

    10、于民。以民德而言,则信本人之所固有,非兵食所得而先也。是以为政者,则信本人之所固有,非兵食所得而先也。是以为政者,当身率其民而以死守之,不以危急而可弃也。当身率其民而以死守之,不以危急而可弃也。”(5 5)【原文原文】子曰: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人,使民以时。”(1 15 5)对统治者的要求:敬、信、节用、爱民对统治者的要求:敬、信、节用、爱民【评析评析】本章孔子所阐述的治理国家的三个方略,都本章孔子所阐述的治理国家的三个方略,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就是具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就是“以民为本以民为本”,就是主张治理国家就是主张治理国家要为

    11、人民负责,要取信于要为人民负责,要取信于民,要节俭开支,要减轻人民负担,要尊重民,要节俭开支,要减轻人民负担,要尊重人民的生活和劳动规律,要合理利用民力人民的生活和劳动规律,要合理利用民力等。等。(7 7)【原文原文】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11111717)反对统治者搜刮民财反对统治者搜刮民财【评析评析】鲁国的三家曾于公元前鲁国的三家曾于公元前562562年将公室(即鲁国国君直辖年将公室(即鲁国国君直辖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分,季氏分得三分之的土地和附属于

    12、土地上的奴隶)瓜分,季氏分得三分之一,并用封建的剥削方式取代了奴隶制的剥削方式。公一,并用封建的剥削方式取代了奴隶制的剥削方式。公元前元前537537年,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分之二。年,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分之二。由于季氏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经济措施,所以很快富了起由于季氏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经济措施,所以很快富了起来。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氏来。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氏积敛钱财,搜刮人民积敛钱财,搜刮人民,所,所以孔子很生气,表示不承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而且让以孔子很生气,表示不承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而且让其他学生去声讨冉求。其他学生去声讨冉求。(8 8)【原文原文】哀公问于有若曰:

    13、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有若对曰:若对曰:“盍彻乎?盍彻乎?”曰: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何其彻也?”对曰: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不足,君孰与足?”(12129 9)建议降低赋税,减轻百姓负担,藏富于民。建议降低赋税,减轻百姓负担,藏富于民。【评析评析】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富民民”思想思想。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反之,如果对

    14、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富民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9 9)【原文原文】子曰: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正,虽令不从。”(13136 6)统治者应统治者应“正身正身”【评析评析】孔子主张孔子主张统治者应以身作则,端正自统治者应以身作则,端正自身,才能使民信服身,才能使民信服。这也是。这也是“德政德政”的体现。的体现。(1010)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15、?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草,草上之风,必偃。”(12121919)统治者应注重道德的感召引导统治者应注重道德的感召引导【评析评析】孔子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反对杀人,主张“德政德政”。在上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这里讲的人治,是有仁德者的所为。那些这里讲的人治,是有仁德者的所为。那些暴虐暴虐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1111)季康子问:)季康子问

    16、:“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何?”子曰: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举善而教不能,则劝。”(2 22020)统治者应当:庄、孝慈、举善、教不能统治者应当:庄、孝慈、举善、教不能【评析评析】本章内容还是在谈如何从政的问题。孔子主张本章内容还是在谈如何从政的问题。孔子主张“礼治礼治”、“德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仍是如此。的,对于当政者仍是如此。当政者本人应当庄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又努力干活。敬、尽

    17、忠又努力干活。(1212)【原文原文】南宫适问于孔子曰: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14145 5)统治者不应武力杀伐而应以德化民统治者不应武力杀伐而应以德化民【评析评析】孔子是道德主义者,他鄙视武力和权术,崇尚朴素孔子是道德主义者,他鄙视武力和权术,崇尚朴素和道德。南宫适认为禹、稷以德而有天下,羿、奡和道德。南宫适认为禹、稷以德而有天下,羿、奡以力而不得其终。孔子就说他很有道德,是个君子。以力而不得

    18、其终。孔子就说他很有道德,是个君子。后代儒家发展了这一思想,后代儒家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提出“恃德者昌,恃力恃德者昌,恃力者亡者亡”的主张,要求统治者以德治天下,而不要以的主张,要求统治者以德治天下,而不要以武力得天下,武力得天下,否则,最终是没有好下场的。否则,最终是没有好下场的。(6 6)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反战。治国要均、和、安、修文德反战。治国要均、和、安、修文德【评析评析】这一章又反映出孔子的反战思想。他不主张通过军这一章又反映出孔子的反战思想。他不主张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国际、国内的问题,而事手段解决国际、国内的问题,而希望采用礼、义、希望采用礼、义、仁、乐的方式解决问题,仁、乐

    19、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此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此外,这一章里孔子还提出了外,这一章里孔子还提出了“不患贫而患不均,不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患寡而患不安”。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均,谓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这种思想对后代人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大,甚至成为人们的社会心理。就今天而的影响很大,甚至成为人们的社会心理。就今天而言,这种思想有消极的一面,基本不适宜现代社会。言,这种思想有消极的一面,基本不适宜现代社会。孔子说孔子说“均无贫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

    20、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同?的均相同?v“均无贫均无贫”与与“均贫富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富是站在穷人即“贫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子站在统治者即“富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均贫富”实际含义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维护等级制度,主张在劫富济贫,强烈维护等级制度,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等级制这种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孔子为何不同意伐颛臾?孔子为何

    21、不同意伐颛臾?一是颛臾乃先王封国,不可伐一是颛臾乃先王封国,不可伐 二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二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 三是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三是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孔子如何反驳冉有的辩解孔子如何反驳冉有的辩解,运用什么论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方法?引用论证引用论证 比喻论证比喻论证 从文中找出一个表现孔子高度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从文中找出一个表现孔子高度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的语句。的语句。“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孔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季氏发兵讨伐颛臾是孔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季氏发兵讨伐颛臾是“醉翁之醉翁之意不在酒意不在酒“,是一种试探性

    22、的武力示威,其真正目,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其真正目的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政权。孔子的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政权。孔子以其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政治眼光识破了季氏以其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政治眼光识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观点。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观点。孔子的理想社会是西周初年,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周孔子的理想社会是西周初年,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周公旦,其毕生使命是公旦,其毕生使命是“克己复礼克己复礼”,恢复周公所制,恢复周公所制定的定的“礼礼”。孔子认为:。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

    23、侯出。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季氏作为一个大夫,却以下犯上,居然攻打季氏作为一个大夫,却以下犯上,居然攻打周天子所封的颛臾,这是对孔子政治信念的周天子所封的颛臾,这是对孔子政治信念的挑战,所以孔子要坚决反对。挑战,所以孔子要坚决反对。孔子及部分弟子有关从政方面的言论孔子及部分弟子有关从政方面的言论主要思想:主要思想:基本手段有基本手段有“富民富民”(13139 9、12127 7、12129 9)“教民教民”(2 23 3、13139 9、121219 219 22020)“举贤举贤”(11111717、2 22020)“正己正己”(12127 7本则的本则的“信信”,这里

    24、解释为,这里解释为“百姓的信任百姓的信任”、1 15 5、16161 1、13136 6、12129 9、2 22020、14145 5)等。)等。以德从政、以礼从政以德从政、以礼从政孔子认为,通过这些手段,就可实现他心中的孔子认为,通过这些手段,就可实现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他心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理想社会,他心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在孔子看来,统治得成功的在孔子看来,统治得成功的标志是:标志是:百姓信任、众望所归、百姓百姓信任、众望所归、百姓规范且有羞耻心、百姓富足,规范且有羞耻心、百姓富足,远人来服。远人来服。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本文总的思想内容:孔子主张本文总的思想内容:孔子主张“为政以为政

    25、以德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德治治”或或“礼治礼治”。课文小结:相关成语相关成语v众星拱北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得到天下臣: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民的拥戴。v陈力就列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v开柙出虎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后比喻放纵坏人。后比喻放纵坏人。v既来之,则安之既来之,则安之: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26、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v分崩离析分崩离析: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裂瓦解,不可收拾。v大动干戈大动干戈:发动战争。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发动战争。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事。v祸起萧墙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指祸患起于内部。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家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v鸣鼓而攻之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

    27、v风行草偃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人们自然心悦诚服。v化若偃草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般。: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般。字词复习巩固字词复习巩固 为为政政以以德德一一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1 1背诵背诵2.12.1、2.32.3、l3.6l3.6、l6.1l6.1“丘也丘也闻有国有家者闻有国有家者”至至“而在萧墙之内也而在萧墙之内也”。2 2重点掌握重点掌握“必必”、“用用”、“社稷社稷”、“相相”、“国国”、“家家”、“年年”、“劝劝”在文中的意思,理解在文中的意思

    28、,理解“共共”、“道道”、“齐齐”等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等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 3理解下列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民理解下列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民免而无耻;节用爱人;祸起萧墙;分崩离免而无耻;节用爱人;祸起萧墙;分崩离析;鸣鼓攻之;既来之,则安之。析;鸣鼓攻之;既来之,则安之。譬(譬(pp)如:比如,就好像。)如:比如,就好像。冉(冉(rnrn):姓。):姓。庶(庶(shsh):众多。众多。人多。百姓,平民。):众多。众多。人多。百姓,平民。旧时指家庭的旁支,与旧时指家庭的旁支,与“嫡嫡”相对。如相对。如“庶子庶子”,妾所,妾所生的儿子。差不多。副词,表示可能或期望。生的儿子。差不多。副

    29、词,表示可能或期望。千乘(千乘(shngshng):千辆兵车。):千辆兵车。颛(颛(zhunzhun)臾()臾(yy):鲁国的附庸国。):鲁国的附庸国。彼相(彼相(xingxing):那些扶持者。):那些扶持者。相(相(xingxing)夫子:辅佐季氏。)夫子:辅佐季氏。盍(盍(hh):何不。兼词,是):何不。兼词,是“何不何不”的合音。兼起疑问的合音。兼起疑问副词副词“何何”和否定副词和否定副词“不不”的作用。的作用。偃(偃(ynyn):仆,倒伏。被折服,被感化。有成语):仆,倒伏。被折服,被感化。有成语“偃偃旗息鼓旗息鼓”,放倒军旗,停击战鼓。,放倒军旗,停击战鼓。稼(稼(jiji):耕种

    30、,种田。):耕种,种田。补充字音补充字音一、寻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一、寻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1、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共之。之。2、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3、求!无乃尔是过、求!无乃尔是过与与?共:通共:通“拱拱”,读,读gng,环抱,环绕,环抱,环绕道:通道:通“导导”,读,读do,训导,训导道:通道:通“导导”,读,读do,治理,治理与:同与:同“欤欤”,读,读y,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与与”是是“欤欤

    31、”的古字,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的古字,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欤”。论语论语中均用中均用“与与”字。字。二、寻找课文中古今异义的词:二、寻找课文中古今异义的词: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无耻。2、季氏将、季氏将有事有事于颛臾。于颛臾。3、夫颛臾,昔者先王、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以为东蒙主。东蒙主。无耻:没有羞耻心。古代不守礼义、不光彩、无耻:没有羞耻心。古代不守礼义、不光彩、不体面即不体面即“无耻无耻”,如寡妇改嫁、战败逃跑等。,如寡妇改嫁、战败逃跑等。有事:有战事,指采取军事行动。事,特指战有事:有战事,指采取军事行动。事,特指战事、祭祀等军国大事。事、祭祀等军国大

    32、事。以为(东蒙主):以之为,让它做(东蒙山的以为(东蒙主):以之为,让它做(东蒙山的主祭者)。主祭者)。三、词类活用:三、词类活用:1、如杀、如杀无道无道,以就,以就有道有道2、举、举善善而教而教不能不能“无道无道”,指无道者,不守道义的人。,指无道者,不守道义的人。“有道有道”,指有道者,道德高尚的人。,指有道者,道德高尚的人。“善善”指优秀的人;指优秀的人;“不能不能”指能力差的人。指能力差的人。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当动词、形容词处于宾语的位置,就充当名词了。当动词、形容词处于宾语的位置,就充当名词了。3、君子之德、君子之德风风,小人之德,小人之德草草“风风”,好比风,好比风,“草草”

    33、,好比草。,好比草。名词作动词名词作动词当名词处于谓语的位置,就充当动词了。当名词处于谓语的位置,就充当动词了。4、富富之:之:5、足足食,食,足足兵,民信之矣:兵,民信之矣:6、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来之:之:使使他们他们富富起来。起来。使使粮食粮食充足充足,使使军备军备充足充足。所以如果远方的人不归服,就整顿所以如果远方的人不归服,就整顿礼乐教化来招引他们礼乐教化来招引他们(使他们来使他们来)。)。形容词作动词,使动。形容词作动词,使动。形容词作动词,使动。形容词作动词,使动。来,不及物来,不及物动词使动。动词使动。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四、特殊句式:四、特殊句式:1、

    34、“君子君子哉哉若人若人!”2、“尚德尚德哉哉若人若人!”这个人真是君子啊!这个人真是君子啊!这个人真崇尚道德啊!这个人真崇尚道德啊!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主谓倒置,即谓语前置,是一种表示强烈感情主谓倒置,即谓语前置,是一种表示强烈感情的特殊句式。的特殊句式。为政以德:以德为政,用道德治理国政。为政以德:以德为政,用道德治理国政。道之以政:以政道之,用政令来训导百姓。道之以政:以政道之,用政令来训导百姓。齐之以刑:以刑齐之,用刑罚来整饬百姓。齐之以刑:以刑齐之,用刑罚来整饬百姓。道之以德:以德道之,用道德来训导百姓。道之以德:以德道之,用道德来训导百姓。齐之以礼:以礼齐之,用礼教来整饬百姓。齐之以礼:

    35、以礼齐之,用礼教来整饬百姓。使民以时:以时使民,按一定的时节役使使民以时:以时使民,按一定的时节役使百姓。使,使用,役使。百姓。使,使用,役使。临之以庄:以庄临之,用庄重的态度来面临之以庄:以庄临之,用庄重的态度来面对百姓。对百姓。状语后置状语后置这七个句子中的这七个句子中的“以以”都是介词,其中六个的意思是都是介词,其中六个的意思是“用用”。“使民以时使民以时”中的中的“以以”意思是按照。古代的介意思是按照。古代的介词结构(介词词结构(介词+宾语)一般都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宾语)一般都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既富矣,又既富矣,又何加何加焉?焉?”“无乃无乃尔尔是是过过与?与?”“何加何加”,即

    36、加何,下一步做什么。疑问代词,即加何,下一步做什么。疑问代词作宾语,动词宾语前置。作宾语,动词宾语前置。“尔是过尔是过”,即过尔,责备你们。是,代词,复指前,即过尔,责备你们。是,代词,复指前置宾语。置宾语。“是字句是字句”宾语前置,即用宾语前置,即用“是是”字作为宾字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语前置的标志。宾语前置宾语前置五、固定句式五、固定句式:1)无乃无乃尔是过尔是过与与?恐怕要恐怕要吧?吧?表示委婉的商榷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推测。表示委婉的商榷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推测。2)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是社稷之臣也,何何以伐以伐为为?为什么为什么呢?呢?表示反问语气。还可译为表示反问语气。还可译为“还用还用做什么做什么”“”“哪哪里里呢呢”等。等。3)年饥,用不足,年饥,用不足,如如之之何何?对对怎么办?怎么办?表示疑问语气,还可译为表示疑问语气,还可译为“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怎么办办”“”“怎么怎么”。4)二,吾犹不足,二,吾犹不足,如如之之何何其彻也?其彻也?怎么能?怎么能?表示反问语气。表示反问语气。“其其”与与“如之何如之何”配合使用,加配合使用,加强反问语气。强反问语气。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为政以德》课件解析.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103496.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