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工学]交通流理论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5102225
  • 上传时间:2023-02-11
  • 格式:PPT
  • 页数:44
  • 大小:609.52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工学]交通流理论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工学 通流 理论 课件
    资源描述:

    1、第四章 交通流理论本章讲述概率统计模型、排队论模型、跟驶模型、流体模拟理论 为了描述交通流而采用的一些数学或物理的方法,是一门边缘科学,它用分析的方法阐述交通现象及其机理,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交通现象及其本质。最早采用的数学方法是概率论方法,分析交通量不大的交通流是可行的,但随着车辆的增多,交通事故、交通阻塞现象越来越严重,交通流中车辆的独立性越来越小,概率论方法逐渐难以适应,于是相继出现了跟驰理论、排队理论、流体动力学模拟理论等,这些理论在实际应用中解决了一些具体方面的问题,但还不是很完善,交通流理论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第一节第一节 离散型概率统计模型离散型概率统计模型 我

    2、们在观测交通量或车辆的车头时距时,会发现在固定的计数时间间隔内,每个间隔内查到的车辆数是变化的,所观测到的连续车头时距也是不同的,这说明车辆的到达是有一定随即性的,为了描述这种随机性而采用的概率统计方法可分为两种:离散型和连续型。离散型模型描述一定时间间隔内到达车辆数的波动情况,或分析一定长度路段内存在车辆数的分布情况。常用的离散型分布模型有三以下种:一、泊松分布一、泊松分布1、基本公式:k=0、1、2、3 式中:P(k)-在计数间隔t内到达k辆车的概率 -车辆的平均到达率(辆/s)t-计数间隔的时间长度(s)令:m=t,为计数间隔t内平均到达的车辆数 则:2、递推公式:P(0)=e-m,3、

    3、适用条件:车辆密度不大,车辆间相互影响小,没有外界干扰因素的车流,即车流是随机的。k-t(k)(t)P=ek!k-m(k)P=ek!m(k+1)()P=k+1KmP4、判断条件:泊松分布的均值M和方差D均等于t。当观测数据的均值m与方差S2的比值明显不等于1时,就是泊松分布不适合的表示,当近似等于1时,可用泊松分布。观测数据的均值m和方差S2为:m=【应用举例】设60辆车随机分布在4km长的路段上,服从泊松分布,求任意400m长的路段上有4辆及4辆以上汽车的概率。解:依题意:t=400m =辆/m 则:m=t=6辆 P(k4)=1-P(0)-P(1)-P(2)-P(3)P(0)=e-m=0.0

    4、025 P(1)=P(0)=P(0)=0.0149 P(2)=P(1)=0.0446 P(3)=P(2)=0.0892 P(k4)=1-P(k4)=0.8488观测到的总车辆数总计数间隔数(N)N22i11S=(K-m)N-1i604000(0 1)m616263二、二项分布二、二项分布 1、基本公式:P(k)=Cnk()k(1-)n-k k=1、2 n Cnk=常令:P=,有0PD。即当观测数据的S2/m明显大1时,就说明不属于二项分布,即S2/m应小于1。因m/S21,说明车流的离散性比较小,车辆较拥挤,由此得出适用条件。对公式中的n、P可通过实际观测值来确定,用实际观测数据的S2、m代替

    5、D、M,则有:,(取整数)2m-SP=m22mmn=Pm-S三、负二项分布三、负二项分布 1、基本公式:P(k)=C n-1k+n-1Pn(1-P)k,k=0、1、2、3 式中:P、n为负二项分布参数,0P1,n为正整数。此处的P m/n,n就是一个分布参数,不是能到达的最大车辆数。2、递推公式:P(0)=Pn,3、适用条件:适用于车辆达到的波动性很大的车流。如观测的时间段很长,包括了高峰期和非高峰期,或观测断面的地点在信号交叉口的下游,到达的车流具有很大波动性。4、判断条件:,有M1时(明显大于1),可采用负二项分布。,(取正整数)(k)(k-1)k+n-1P =(1-P)Pk(1)nPMP

    6、2(1)nPDP2mPs22mnsm四、离散型分布的拟合优度检验四、离散型分布的拟合优度检验-2 2检验检验 1、建立原假设2、计算统计量2:式中:N为样本计数间隔总数(不是总车辆数);g为分组(段)数;fi 为实际观测值出现在第i组的频数;Fi 为理论上观测数值出现在第i组的频数。且有:fi=N,Fi=N 3、确定统计量的临界值2a 2a值与置信水平和自由度DF有关,通常取0.05。DF=g-q-1,式中,q为约束数,指原假设中需确定的未知数的个数,对泊松分布q=1(只有m需确定),对二项分布和负二项分布q=2(需确定P、n两个参数)。22ggii2ii=1i=1iif-Ff=()-NFF

    7、4、判断统计检验结果 若:22a,原假设被接受(成立)22a,原假设不成立。进行2检验的注意事项:总频数N应较大,即样本容量N应较大;分组应连续,分组数g不小于5;各组内的理论频数Fi不小于5,若某组内的Fi 5,则应将相邻若干组合并,直至合并后的Fi5为止,但此时应以合并后的实有组数作为计算2自由度的g值。【检验举例】对某一路段的一个方向车流,以30s的计数间隔对其车辆到达数进行连续观测,得到232个观测值。试求其统计分布,并检验之。解:S2/m=1.285 说明可用泊松分布或负二项分布拟合是合适的。若用泊松分布拟合,其参数m=5.254 若用负二项分布拟合,其参数 =0.78,=18.4

    8、gi ii=1K fm=5.254N2g2iii=11S=(K-m)f=6.753N-12mPs22mnsm 用2检验法判别这两种分布的优劣:泊松分布:把理论频数Fi 小于5的到达数合并后,并成10组,则:由DF=g-q-1=10-1-1=8,取0.05,查表得:20.05=15.512 说明泊松分布拟合是不可接受的。负二项分布:把理论频数Fi 小于5的到达数合并后,并成11组,则:由DF=g-q-1=11-2-1=8,取0.05,查表得:20.05=15.512 说明负二项分布拟合是可以接受的。2222g2ii=1if172014=-N=+23220.04F7.616.79.82222217

    9、2086=+2327.2212.120.76.47.5 第二节第二节 连续型概率统计模型连续型概率统计模型 连续型概率统计模型描述车辆达到时间间隔的分布规律。一、负指数分布一、负指数分布1、基本公式对泊松分布有:P(k)=e-mT时间内没有车辆到达的概率为:P(0)=e-m=e-t 说明车头时距h大于t的概率即为:P(ht)=e-t。此式即为负指数分布的基本公式。对P(ht)进行求导,可得到负指数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P(t)=e-t 以上公式中的可由样本的均值m(平均车头时距)求得:=,此时车头时距的方差D=。!kmk1m212、适用条件适用于车辆到达是随机的。交通密度较小,有充分超车机会的单

    10、列车流。一般认为交通量小于500辆/h车道的车流服从负指数分布。3、负指数分布的局限性 由P(t)=e-t 可知,P(t)是随t单调递减的,即越小的车头时距发生的概率越大。这与实际情况不符,因为车辆间总会有一个最小的车头时距,因此,当t时的P(t)是不正确的,为了消除这一影响,提出了移位负指数分布。4、次要道路车辆穿越主要道路车辆数的计算 设:a为次要道路车辆穿越主要道路车流需要的最小车头时距(s);a0为次要道路车辆连续穿越主要道路车流时的最小(饱和)车头时距(s);为主要道路车辆的平均到达率(辆/s);主要道路车辆到达的车头时距服从负指数分布。当次要道路上有足够多车辆等待时:穿过一辆需要的

    11、最小车头时距为a(a1),二辆:a+a0(a2),三辆:a+2a0(a3),则,主要道路车流中车头时距大于a1的数目:N1=P(ha1)=e-a1 主要道路车流中车头时距大于a2的数目:N2=e-a2 则,主要道路车流中允许一辆车穿过的车头间隔数目为:N1-N2 主要道路车流中允许二辆车穿过的车头间隔数目为:N2-N3 主要道路车流中允许三辆车穿过的车头间隔数目为:N3-N4 到达率为的车流允许穿越的车辆数总和为:Q次=1(N1-N2)+2(N2-N3)+3(N3-N4)+=N1+N2+N3+N4+=e-a1+e-a2+e-a3+=e-a+e-(a+a0)+e-(a+2a0)+(辆/s)当主要

    12、道路上每次出现可穿越空挡时,只有一辆车等待时:Q次=e-a(辆/s)当每次出现可穿越空挡时,有n辆车等待时:(辆/s)01aaeeQ次001)1(anaaeeeQ次二、移位负指数分布二、移位负指数分布 1、基本公式 为克服负指数分布车头时距接近零时概率过大的缺点,可将负指数分布的原点向左移动一个最小车头时距,一般情况下=1.01.5s,从而得到移位负指数分布:P(ht)=e-(t-)t 其概率密度函数为:e-(t-)t P(t)=0 t 移位负指数分布的均值M=+,方差D=用样本的均值(平均车头时距)m和方差S2代替M、D,即可求得和。1212、适用条件用于描述不能超车的单列车流和车流量低的车

    13、流的车头时距分布。3、移位负指数分布的局限性 由移位负指数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知,越接近 的车头时距出现的概率越大,是为保证行车安全的最小车头时距,而实际行车时,大部分司机所保持的车头时距并不是一个最小值,即要比 大一些,只有个别司机才会用 甚至是比 短的车头时距,因此车头时距的概率密度函数曲线一般是先升后降的。为克服这一局限性,可采用爱尔朗分布、韦布尔分布、对数分布、复合指数分布、皮尔逊型分布等。4、可穿越车辆数的计算 有足够车辆排队:Q次=(辆/s)仅有一辆车排队时:Q次=e-(a-)(辆/s)有n辆车排队:Q次=(辆/s)0()1ataee00()(1)1naa taeee三、韦布尔分布三

    14、、韦布尔分布 1、基本公式:P(ht)=exp-,t 式中:、是分布参数,取正值,且有 。显然负指数分布和移位负指数分布是韦布尔分布的特例,当=0,=1,0时,为负指数分布;当=1,0,0时,为移位负指数分布。其概率密度函数为:t()1(t)1P=()tte 2、适用条件 适用范围广泛,当负指数分布、移位负指数分布不能拟合实测的车头时距时,可选用该分布。另外,速度的分布也可用韦布尔分布来描述。3、参数确定 计算所观测车头时距t的样本均值m和方差S2,并计算样本分布的偏倚系数Cs:由Cs查韦布尔分布拟合用表,得1/、B()、A(),可计算出;由=m+SA(),=-SB()得出、的估计值,即可建立

    15、韦布尔分布。313313)3()()3()(SnfmtSnmtCgiiiniis四、爱尔朗分布四、爱尔朗分布 基本公式:式中:l是分布参数(正整数)。其概率密度函数为:P(t)=e-t ,l=1、2、3 -1i=0P(ht!)=)(ltlielti1()(1)!ltllll爱尔朗概率密度分布曲线(为固定值时)若l=1,则表示为负指数分布,若l,表示车流均匀到达,车头时距相同,此时说明车辆间相互制约程度增大,已处于饱和的边缘。因此,l的取值大小可以反映从畅行车流到拥挤车流的各种车流运行状态。参数l由观测数据的均值m和方差S2估计:l=(四舍五入取正整数)五、连续型分布的拟合优度检验五、连续型分布

    16、的拟合优度检验 可用2检验法和描点检验法。22ms第三节第三节 排队论模型排队论模型 一、基本概念一、基本概念1、排队与排队系统“排队”:指正在等待服务的车辆或人,不包括正在被服务的。“排队系统”:既包括等待服务的车或人,也包括正在被服务的。2、排队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输入过程:指车辆或人是按怎样的规律到达。如:定长输入(D)、泊松分布(M)、爱尔朗分布(Ek)等(是常用的)。排队规则:指到达的车辆按什么样的次序接受服务。(采用何种排队方式)有:损失制、等待制、混合制。服务方式(输出过程):指有多少个服务台服务,为每个顾客服务的时间多长及具有怎样的分布规律。服务时间分布常用:定长分布(D)、负指

    17、数分布(M)、爱尔朗分布(Ek)等。对排队系统的约定:M/D/N,其中,M表示输入、D表示服务(输出)、N表示服务台个数 3、排队系统的表达参数 等待(排队)时间:从到达起至接受服务时止的这段时间。有系统消耗时间的概念。忙期:服务台连续繁忙的时间长度,关系到服务台的工作强度。常用系统中无车辆或人的概率表达。队长:排队车辆数或系统中车辆数。二、二、M/M/1M/M/1系统系统 (单通道服务系统)设车辆的平均到达率为,平均服务率为,则1/为平均车头时距,1/为平均服务时间。令:=/称为服务强度、交通强度或利用系数 排队车辆能够消散的条件是:1,1、系统中没有顾客的概率:2、系统中有n个顾客的概率:

    18、3、系统中的平均顾客数:4、系统中顾客数的方差:5、平均排队长度(平均排队车辆数):6、非零平均排队长度:7、排队系统中的平均消耗时间:8、排队中的平均等待时间:(0)P1()(1)nP n1n2(1)21qnn11wq1nd1()wd 三、三、M/M/NM/M/N系统系统 根据排队方式可分为两种情况:单路排队多通道服务 多路排队多通道服务 第二种情况相当于N个M/M/1系统 对第一种情况,定义:车辆的平均到达率为,每个服务台的平均服务率为,并仍计算=,则系统稳定的条件应为:/N1,或N。1、系统中没有顾客的概率:2、系统中有k个顾客的概率:3、系统中的平均顾客数:4、平均排队长度:5、系统中

    19、的平均消耗时间:6、排队中的平均等待时间:(0)101!(1/)kNNkPkNN(0)()(0)()!()!kkkKNPKNkPPKNNN1(0)2!(1/)NPnN NNqn1qndqw【例】【例】有一个收费站有4个收费口,车辆以2400辆/h的流量到达,服从泊松分布,平均每辆车收费需要5s,服从负指数分布。试分别按多路多通道系统和单路多通道系统计算相应指标,并进行比较。解:4个M/M/1系统对每个收费口:=1/6(辆/s)=1/5(辆/s)=5/6 1 (稳定)=5辆 =4.17辆 =30s/辆 =25s/辆对整个收费站:=54=20辆 =4.174=16.68辆 =30s/辆 =25s/

    20、辆 单路排队M/M/4系统 =2/3(辆/s)=1/5(辆/s)=10/3 /N=5/61 (稳定)P(0)=0.0213 =6.6辆 =3.3辆 =10s/辆 =5s/辆 比较可知,单路的M/M/4系统明显优于多路多通道系统,这是因为前者较后者要灵活的多,后者受一一对应的限制,各服务台之间不能调剂使用,没有充分发挥各服务台的服务能力。nqdwnqdwnqdw四、简化的排队延误分析四、简化的排队延误分析【例】【例】一铁道路口,火车通过时关闭时间tr=0.1h,车辆以均一的到达率=900辆/h到达,开启后排队车辆以均一的流率=1200辆/h离去,试求:单个车辆的最长延误时间tm;最大排队车辆数Q

    21、;排队疏散时间t0;排队持续时间tj;受阻车辆总数n;平均排队车数 ;单个车辆的平均延误 ;车辆总延误D。解:tm=0.1h Q=tr=90辆 t0=0.3h tj=t0+tr=0.4h n=t0=tj=360辆 =45辆 =0.05h D=n =18hQdQQ2Qd2mtd图解法:tt第四节第四节 跟驶模型跟驶模型 一、车辆跟驶特性一、车辆跟驶特性 1、制约性 在后车有“紧随要求”的前提下,前车车速制约着后车车速和两车间距,后车运动状态随前车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紧随要求”、“车速条件”、“间距要求”构成了跟驶行驶的制约性。2、传递性 车流中某一车辆运行状态的改变,会一辆接一辆的向后连续影

    22、响,即这种影响具有传递性。3、延迟性(滞后性)前、后车运行状态的改变不是同步的,后车总是在前车运行状态改变后,过一段时间(反应时间)才能作出相应的动作。二、线性跟驰模型二、线性跟驰模型 n+1nt时刻:Xn+1(t)Xn(t)S(t)d3d1d2Ln+1n+1n在t时刻第n辆车开始减速假设d2=d3,使两车不发生追尾事故的两车间距应有:LTtXTLtXTLdtSnn)()()(111而:S(t)=Xn(t)-Xn+1(t),代入上式,并对等号两边进行求导,得:)()()(11TtXTtXtXnnn)()(1)(11tXtXTTtXnnn 后车的加 敏感度 t时刻的速度差(刺激)(减)速度即:反

    23、应=敏感度刺激考虑到d2 d3 等其他情况,将上式改为:)()()(11tXtXTtXnnn 称为反应灵敏度系数。即跟驶车的加速度与前后车的相对速度呈线性关系,故称为线性跟驰模型。三、线性跟驰模型的稳定性三、线性跟驰模型的稳定性 非自由行驶的车队,在受到刺激后会向后传递运动状态。但当刺激很小时,这种传递很快就会消失;当刺激很大时,这种传递会有扩大化的趋势,甚至会造成追尾,以至打破了车辆的正常运行。只有当刺激是某一数值时,这种状态变化才能稳定地传递下去。定义:C=T,称为反映车头间距变化的特征参数。(认为车头间距的变化与反应时间和反应强度大小有关)研究表明,当C=1/2时,车头间距是摆动的,但其

    24、变化也是衰减的,车队是稳定的。当C1/2时,车头间距是摆动的,而且向后的传递是增大变动幅度的,最终将导致发生追尾事故。因此,C=1/2是车队稳定与不稳定的判断界限。四、非线性跟驰模型四、非线性跟驰模型 线性跟驰模型中反应仅与前后车的速度差有关。实际上,在相同速度差的情况下,车头间距的大小也直接影响反应的大小,而且车头间距越小,反应越强烈。因此,有人提出了非线性跟驰模型:n+1(t+T)=n(t)-n+1(t)式中:是一比例常数,而且认为:=Vm=Vf X1()()nnXtXtXX12五、跟驰模型的一般公式五、跟驰模型的一般公式 还有人认为:后车的反应除跟前后车的速度差、车头间距有关外,还与后车

    25、速度有关。因此提出了跟驰模型的一般公式:11111()()()()()()mnnnnnnXtTXtTXtXtXtXt 跟驰模型是用于分析车辆跟驰驶的运动状态的,而实际上,对于通常状态的车流,也可看成是跟驰状态的一个特例。由上式也可以推出其车速-密度关系曲线。如:取m=1,l=2,则:11121()()()()()()nnnnnnXtTXtTXtXtXtXt忽略反应时间T,对其进行积分,并两边取ln,得:C)t(X)t(X)t(Xln1nn1n假定车辆以相同速度行驶,且车头时距相同,则有:lnV=-K+CV)t(X1nK1)t(X)t(X1nn当K=0时,V=Vf;K=Km时,V=Vm可推出:(

    26、指数模型)同样:当取m=0,l=2时,可推出:(线性模型)当m=0,l=1时,可推出:(对数模型)1mKKfeVVln21)KK1(VVjfjmKV=V ln()K第五节第五节 流体模拟理论流体模拟理论 将交通流比拟为液体流,把车流密度的疏密变化比拟成水波的起伏而抽象为车流波。当车流因道路或交通状况的改变而引起密度的改变时,在车流中产生车流波的传播。又称为车流波动理论。流体力学模拟理论是一种宏观的模型,它假定在车流中各单个车辆行驶状态与前面的车辆完全一样,这与实际是不相符的。但在分析瓶颈路段的车辆拥挤问题时还是很有用。一、车流连续性方程一、车流连续性方程对某一拥挤车流:qq+?qkk-?k?I

    27、断面:流量q,密度kII断面:流量q+q,密度:k-k k取负值表示在拥挤状态,流量增大时密度减小。由:流入量-流出量=路段内数量上的变化即:q-(q+q)t=k-(k-k)x -qt=kx0tkxq0dtdkdxdq即 车流的这一连续性方程与流体的连续性方程在形式上相同,因此,车流可比拟为流体。流体的连续性方程:或()0dMd MVdtdx0dMdqdtdx二、车流中的波二、车流中的波(车流波动理论)在瓶颈路段,由于到达的车数大于可离去的车数,因此在瓶颈前的路段将出现堵塞,而这种堵塞随时间的推移向后延续,即产生一个与行驶方向相反的波。1 1、基本方程、基本方程(交通波传播速度模型)在瓶颈处车

    28、辆的运行轨迹如图所示:图中虚线与运行轨迹的交点是运行状态发生变化的位置,虚线则表示运行状态的变化向后传递,其斜率即为波速。设A点所在时刻为t,位置为x,则波速Vw为:1111wVtlttVltxV因 l2-l1=t(V2-V1)2121l-lt=V-V12211212w2112VV-l V-l VllV=11l-l-ll111K=l221K=l12w12Q-QV=K-K 若车速与密度采用线性关系,并定义:=K/Kj 称为标准化密度,则有:V=Vf(1-)=Vf(1-)对V1有:对V2有:V2=Vf(1-)=Vf(1-2)则:jKK)1(V)KK1(VV1fj1f12jKK11221f12f2w

    29、f121212K V-K VK V(1-)-K V(1-)V=V 1-(+)K-KK-K2 2、小紊流的波速、小紊流的波速(交通密度大致相等的情况)1=2=0 0 为密度的很小变化 则:1+2=20 2 Vw=Vf1-2 3 3、停车产生的波、停车产生的波 在停车线后,车辆因红灯或其他原因出现停车,则车流呈现出饱和的标准化密度,2=1,则:Vw=-Vf1=-(VfV1)(因V1=Vf(1-1))说明由于停车产生的波,以Vf1 的速度向后传播。若红灯时间为t,则有Vf1t队长的汽车停在停车线后。4 4、发车产生的波、发车产生的波 此时1=1,则发车产生的波的波速为:Vw=-Vf2=-(VfV2)【应用举例应用举例】见教材P107例题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工学]交通流理论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102225.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