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课件.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B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课件.pptx》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因 自由 组合 定律 课件
- 资源描述:
-
1、 考考 点点 直直 击击 项目项目内容内容要求要求考点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实质及应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实质及应用重难点重难点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原理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原理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的应用(一)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1.豌豆的粒色和粒型是否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说明原因?豌豆的粒色和粒型是否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说明原因?2.F2出现了什么现象?出现了什么现象?1.试验过程试验过程提出问题提出问题亲本类型亲本类型重组类型重组类型区别:区别:F2:_种组合方式,种组合方式,_种基因型,种基因型,_种表现型。种表现型。2.2.理论解释理论解释作出
2、假设作出假设用分离定律分析自由组合现象:注意注意:熟记双杂自熟记双杂自交后代相关结论交后代相关结论,并在相关情景中并在相关情景中灵活运用。灵活运用。3.自由组合定律的验证自由组合定律的验证测交测交YyRrX yyrrYyRryR杂种子一代杂种子一代隐性纯合子隐性纯合子测交测交配子配子测交测交后代后代YR yryyrr黄色圆粒黄色圆粒1 :1 :1 :1Yr yrYyrr yyRr黄色皱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绿色皱粒理论预期:理论预期:表现型表现型项目项目黄圆黄圆黄皱黄皱绿圆绿圆绿皱绿皱 实际实际子粒数子粒数F1作母本作母本3131272726262626F1作父本作父本242422
3、2225252626不同性状的数量比不同性状的数量比实实 际际 结结 果果 1 :1:1 :14.得出结论得出结论非同源非同源非等位非等位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1).实质:实质:_染染色体上的色体上的_基基因自由组合。因自由组合。2).时间:时间:_。3).范围:范围:_生物,生物,_生殖过程生殖过程中中,_ 基因基因.两对或两对或两对以上位于非同源两对以上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因。原核生物、病毒的原核生物、病毒的基因;基因;无性生殖过程无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中的基因;细胞质基细胞质基因因遗传时不符合孟德遗传时不符合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尔的遗传定律。(二
4、)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适用范围适用范围比较比较项目项目基因的分基因的分离定律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两对相对性状两对相对性状 n对相对性状对相对性状相对性相对性状对数状对数一对一对两对两对n对对等位基因等位基因及与染色及与染色体的关系体的关系一位等位基因一位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同源染色体上n对等位基因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分别位于n对对同源染色体上同源染色体上(三)三)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与分离定律比较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与分离定律比较比较比较项目项目基因的分基因的分离定律离定律
5、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两对相对性状两对相对性状n对相对性状对相对性状细胞学细胞学基础基础减数第一次分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色体彼此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体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色体自由组合F1的配的配子类型子类型及比例及比例2种,比例相等种,比例相等 4种,比例相等种,比例相等2n种,比例种,比例相等相等F1的配的配子组合子组合4种种42种种4n种种比较比较项目项目基因的分基因的分离定律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两对相对性状两对相对性状n对相对性对相对性状状F1测交
6、测交结果结果2种,种,1 122种,种,(1 1)22n种,种,(1 1)nF2的表现的表现型及比例型及比例2种,种,3 14种,种,9 3 3 12n种,种,(3 1)nF2的基因的基因型及比例型及比例3种,种,1 2 19种,种,(1 2 1)21 2 1 2 4 2 1 2 13n种,种,(1 2 1)n比较比较项目项目基因的分基因的分离定律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两对相两对相对性状对性状n对相对相对性状对性状遗传遗传实质实质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从而进入离而分离,从而进入不同的配子中不同的配子中减数分裂时,在
7、等位基减数分裂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从而进进行自由组合,从而进入同一配子中入同一配子中比较比较项目项目基因的分基因的分离定律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两对相两对相对性状对性状n对相对性状对相对性状实践实践应用应用纯种鉴定及杂纯种鉴定及杂种自交至纯合种自交至纯合将优良性状重组在一起将优良性状重组在一起联系联系在遗传时,两定律同时起作用,在减数分裂在遗传时,两定律同时起作用,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既有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形成配子时,既有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分离,又有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分
8、离,又有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由组合 下表是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得到的下表是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得到的F F2 2基因型结果基因型结果,表表中列出部分基因型中列出部分基因型,有的以数字表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有的以数字表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配子配子YRYRYrYryRyRyryrYRYR1 12 2YyRrYyRrYrYr3 3yRyR4 4yryryyrryyrrA.此表格中此表格中2代表的基因型出现了代表的基因型出现了2次次 B.1、2、3、4代表的基因型在代表的基因型在F2中出现的概率大小为中出现的概率大小为 3241C.F2中出现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重组
9、类型的比例是中出现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重组类型的比例是6/16或或10/16D.表中表中Y、y、R、r基因的载体为染色体基因的载体为染色体B 已知玉米子粒黄色对红色为显性,非甜对甜为显已知玉米子粒黄色对红色为显性,非甜对甜为显 性。纯合的黄色非甜玉米与红色甜玉米杂交得到性。纯合的黄色非甜玉米与红色甜玉米杂交得到F F1 1,F F1 1自交或测交自交或测交,下列预期结果不正确的是下列预期结果不正确的是 ()()A.A.自交结果中黄色非甜与红色甜比例为自交结果中黄色非甜与红色甜比例为9191 B.B.自交结果中黄色与红色比例自交结果中黄色与红色比例31,31,非甜与甜比例为非甜与甜比例为 3131
10、 C.C.测交结果中红色甜测交结果中红色甜黄色非甜黄色非甜红色非甜红色非甜黄色黄色 甜比例为甜比例为93119311 D.D.测交结果为红色与黄色比例测交结果为红色与黄色比例11,11,甜与非甜比例为甜与非甜比例为 11 11 C两对基因两对基因(A Aa a和和B Bb b)位位 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基因型为为AaBbAaBb的植株自交的植株自交,产生后代的纯合子中与亲本表现产生后代的纯合子中与亲本表现型相同的概率是型相同的概率是 ()()A.3/4 B.1/4 A.3/4 B.1/4 C.3/16 D.1/16 C.3/16 D.1/16 B1.1.熟记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11、与亲代杂交组合的关系熟记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与亲代杂交组合的关系子代表现型比例子代表现型比例亲代基因型亲代基因型3131AaAaAaAa1111AaAaaaaa93319331AaBbAaBbAaBbAaBb11111111AaBbAaBbaabbaabb或或AabbAabbaaBbaaBb33113311AaBbAaBbaaBbaaBb或或AaBbAaBbAabbAabb(四)四)自由组合定律解题指导自由组合定律解题指导例例 小麦的毛颖小麦的毛颖(P)(P)对光颖对光颖(p)(p)是显性是显性,抗锈抗锈(R)(R)对对 感锈感锈(r)(r)为显性为显性,这两对性状可自由组合。已知毛颖感这两对性状
12、可自由组合。已知毛颖感锈与光颖抗锈两植株做亲本杂交锈与光颖抗锈两植株做亲本杂交,子代有毛颖抗锈子代有毛颖抗锈毛颖感锈毛颖感锈光颖抗锈光颖抗锈光颖感锈光颖感锈=1111,=1111,写出两写出两亲本的基因型。亲本的基因型。亲本基因型分别是亲本基因型分别是PprrPprr与与ppRrppRr。2.2.n n对等位基因对等位基因(完全显性)分别位于完全显性)分别位于n n对同源染色体对同源染色体 上的遗传规律如下表:上的遗传规律如下表:亲本相亲本相对性状对性状的对数的对数F F1 1配子配子F F2 2表现型表现型F F2 2基因型基因型种种类类分离比分离比可能组可能组合数合数种种类类分离比分离比种
13、种类类分离比分离比1 12 2(1:1)(1:1)1 14 42 2(3:1)(3:1)1 13 3(1:2:1)(1:2:1)1 12 24 4(1:1)(1:1)2 216164 4(3:1)(3:1)2 29 9(1:2:1)(1:2:1)2 23 38 8(1:1)(1:1)3 364648 8(3:1)(3:1)3 32727(1:2:1)(1:2:1)3 34 41616(1:1)(1:1)4 42562561616(3:1)(3:1)4 48181(1:2:1)(1:2:1)4 4n n2 2n n(1:1)(1:1)n n4 4n n2 2n n(3:1)(3:1)n n3 3
14、n n(1:2:1)(1:2:1)n n 自由组合定律以分离定律为基础,因而可以用分自由组合定律以分离定律为基础,因而可以用分离定律的知识解决自由组合定律的问题。况且,分离离定律的知识解决自由组合定律的问题。况且,分离定律中规律性比例比较简单,因而用分离定律解决自定律中规律性比例比较简单,因而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定律问题简单易行。由组合定律问题简单易行。(1)原理: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原理: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2)思路: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思路: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分离定律问题。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基因就
15、可分解为几个分有几对基因就可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问题。离定律问题。3.利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定律问题利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定律问题题型题型1.配子类型的问题配子类型的问题(1)规律:某一基因型的个体所产生配子种类数等于规律:某一基因型的个体所产生配子种类数等于 2n种种(n为等位基因对数为等位基因对数)。(2)举例:举例:AaBbCCDd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产生的配子种类数:AaBbCCDd 2 21 28种种题型题型2.配子间结合方式问题配子间结合方式问题(1)规律: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杂交,配子间结合方式种规律: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杂交,配子间结合方式种 类数等于各亲本产生配子种类数的乘积。类
16、数等于各亲本产生配子种类数的乘积。(2)举例:举例:AaBbCc与与AaBbCC杂交过程中,配子间结合方杂交过程中,配子间结合方 式有多少种?式有多少种?先求先求AaBbCc、AaBbCC各自产生多少种配子。各自产生多少种配子。AaBbCc8种配子,种配子,AaBbCC4种配子。种配子。再求两亲本配子间结合方式。由于两性配子间结合再求两亲本配子间结合方式。由于两性配子间结合 是随机的,因而是随机的,因而AaBbCc与与AaBbCC配子间有配子间有8432种种结合方式。结合方式。题型题型3.基因型、表现型问题基因型、表现型问题(1)已知双亲基因型,求双亲杂交后所产生子代的基因已知双亲基因型,求双
17、亲杂交后所产生子代的基因 型种类数与表现型种类数型种类数与表现型种类数 规律:两基因型已知的双亲杂交,子代基因型规律:两基因型已知的双亲杂交,子代基因型(或或 表现型表现型)种类数等于将各性状分别拆开后,各自按分种类数等于将各性状分别拆开后,各自按分 离定律求出子代基因型离定律求出子代基因型(或表现型或表现型)种类数的乘积。种类数的乘积。举例:举例:AaBbCc与与AaBBCc杂交,其后代有多少种基杂交,其后代有多少种基 因型?多少种表现型?因型?多少种表现型?(2)已知双亲基因型,求某一具体基因型或表现型子代已知双亲基因型,求某一具体基因型或表现型子代 所占比例所占比例 规律:某一具体子代基
18、因型或表现型所占比例应等规律:某一具体子代基因型或表现型所占比例应等 于按分离定律拆分,将各种性状及基因型所占比例分于按分离定律拆分,将各种性状及基因型所占比例分 别求出后,再组合并乘积。别求出后,再组合并乘积。举例:如基因型为举例:如基因型为AaBbCC与与AabbCc的个体相交,求:的个体相交,求:a.基因型为基因型为AabbCc个体的概率;个体的概率;b.表现型为表现型为AbbC的概率。的概率。(3)已知双亲类型求不同于亲本基因型或不同于亲本表现已知双亲类型求不同于亲本基因型或不同于亲本表现 型的概率。型的概率。规律:不同于亲本的类型规律:不同于亲本的类型1亲本类型所占比例。亲本类型所占
19、比例。(4)其他:)其他:子代杂合子的概率子代杂合子的概率=1-子代纯合子的概率子代纯合子的概率 子代中显性概率子代中显性概率=1-子代中隐性概率子代中隐性概率(2009(2009江苏卷,江苏卷,10)10)已知已知A A与与a a、B B与与b b、C C与与c c 3 3对对 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基因型分别为基因型分别为AaBbCcAaBbCc、AabbCcAabbCc 的两个体进行杂交。下列关于杂交后代的推测的两个体进行杂交。下列关于杂交后代的推测,正确正确 的是的是 ()()A.A.表现型有表现型有8 8种种,AaBbCcAaBbCc个体的比例为个体的比例为1 11616
20、 B.B.表现型有表现型有4 4种种,aaBbccaaBbcc个体的比例为个体的比例为1 11616 C.C.表现型有表现型有8 8种种,AabbccAabbcc个体的比例为个体的比例为1 18 8 D.D.表现型有表现型有8 8种种,aaBbCcaaBbCc个体的比例为个体的比例为1 116 16 答案答案 D1.1.一般情况一般情况 -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两对相对性状,且为完全显性。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两对相对性状,且为完全显性。(1)(1)AaBbAaBb双显双显一显一隐一显一隐一隐一显一隐一显双隐双隐 =9331=9331(2)(2)测交:测交:AaBbAaBbaabbaabb双显双显一显一隐
21、一显一隐一隐一一隐一 显显双隐双隐=1111=1111(五)五)自由组合定律特殊情况集锦自由组合定律特殊情况集锦2.2.特殊情况特殊情况1 1)“多因一效多因一效”现象现象-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同一性状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同一性状2 2)致死现象)致死现象 序号序号条件条件自交后自交后代比例代比例测交后测交后代比例代比例1 1存在一种显性基因存在一种显性基因(A A或或B B)时表现为同一种性状时表现为同一种性状,其余正常表现其余正常表现9619611211212 2A A、B B同时存在时表现为同时存在时表现为一种性状,否则表一种性状,否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现为另一种性状979713133 3aaaa
22、(或或bbbb)成对存在时成对存在时,表现双隐性性状表现双隐性性状,其其余正常表现余正常表现9349341121124 4只要存在显性只要存在显性基因基因(A A或或B B)就就表现为同一种表现为同一种性状性状,其余正其余正常表现常表现 1515:1 13 3:1 15 5根据显性基因根据显性基因在基因型中的在基因型中的个数影响性状个数影响性状表现表现 AABBAABB:(AaBB 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146=14641 41 AaBbAaBb:(Aabb Aabb、aa
23、BbaaBb)aabbaabb=1=1216 216 6 6显性纯合致死显性纯合致死 AaBb AaBb Aabb Aabb aaBbaaBbaabbaabb=42=4221,21,其余基因其余基因型个体致死型个体致死 AaBb AaBb Aabb AabbaaBbaaBbaabbaabb=1111=1111 例:例:(2009(2009安徽理综安徽理综,31),31)某种野生植物有紫花和白花某种野生植物有紫花和白花 两种表现型两种表现型,已知紫花形成的生物化学途径是:已知紫花形成的生物化学途径是:A A和和a a、B B和和b b是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是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
24、等位基 因因,A A对对a a、B B对对b b为显性。基因型不同的两白花植株为显性。基因型不同的两白花植株 杂交杂交,F1,F1紫花紫花白花白花=11=11。若将。若将F1 1紫花植株自交紫花植株自交,所所 得得F F2 2植株中紫花植株中紫花白花白花=97=97。请回答:。请回答:(1)(1)从紫花形成的途径可知从紫花形成的途径可知,紫花性状是由紫花性状是由_对基对基 因控制。因控制。(2)(2)根据根据F F1 1紫花植株自交的结果紫花植株自交的结果,可以推测可以推测F F1 1紫花植株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是的基因型是_,_,其自交所得其自交所得F F2 2中中,白花植株纯合白花植株纯合子的
25、基因型是子的基因型是_。(3)(3)推测两亲本白花植株的杂交组合推测两亲本白花植株的杂交组合(基因型基因型)是是_或或_;用遗传图解表示两亲本白花植;用遗传图解表示两亲本白花植物杂交的过程物杂交的过程(只要求写一组只要求写一组)。(4)(4)紫花形成的生物化学途径中紫花形成的生物化学途径中,若中间产物是红色若中间产物是红色(形成红花形成红花),),那么基因型为那么基因型为AaBbAaBb的植株自交的植株自交,子一代子一代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或或答案答案 (1)(1)两两 (2)(2)AaBbAaBb aaBBaaBB、AAbbAAbb、aabbaabb(3)(3)Aab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