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方志史-第六章-明代方志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6-方志史-第六章-明代方志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方志 第六 明代 课件
- 资源描述:
-
1、方志学概论第六章第六章 明代方志明代方志【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知识:一、知识:掌握下列基本概念:卫所志、边关志、掌握下列基本概念:卫所志、边关志、纂修志书凡纂修志书凡 例例、大明志书大明志书、寰宇通志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大明一统志、武功县志武功县志、朝邑县志朝邑县志、姑苏志姑苏志、吴兴备吴兴备志志、寿宁待志寿宁待志;掌握明人编修方志的特点。;掌握明人编修方志的特点。二、理解:二、理解:充分理解明代三修一统志的经过。充分理解明代三修一统志的经过。【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武功县志武功县志和和朝邑县志朝邑县志的编纂特色。的编纂特色。【教学方式教学方式】讲授讲授 4课时课时【教学工具教学工具】课件课件【
2、教学环节教学环节】一、明代方志发展概况一、明代方志发展概况 二、明代方志编修的特点二、明代方志编修的特点 三、明代方志述评三、明代方志述评一、明代方志发展概况一、明代方志发展概况 明代,迎来了方志发展的第三个高潮,亮点不少。明代,迎来了方志发展的第三个高潮,亮点不少。首先,我国由官府统一制定志书体例始于明朝。首先,我国由官府统一制定志书体例始于明朝。永乐十年(永乐十年(1413),朝廷颁降),朝廷颁降纂修志书凡例纂修志书凡例17 则,则,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由朝廷颁布的修志细则。该细则规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由朝廷颁布的修志细则。该细则规 定定志书采用门目体,一般并列建置沿革、分野、疆域、城志书采用门目
3、体,一般并列建置沿革、分野、疆域、城 池、里至、山川、坊郭、乡镇、土产、贡赋、风俗、形池、里至、山川、坊郭、乡镇、土产、贡赋、风俗、形 势、户口、学校、军卫、廨舍、寺观、祠庙、桥梁、古势、户口、学校、军卫、廨舍、寺观、祠庙、桥梁、古 迹、宦绩、人物、仙释、杂志、诗文等迹、宦绩、人物、仙释、杂志、诗文等25门,强调各门类门,强调各门类 既叙发展演变,更重现状。既叙发展演变,更重现状。永乐十六年(永乐十六年(1419),朝廷诏天下郡县卫修志,对原),朝廷诏天下郡县卫修志,对原 颁颁凡例凡例稍事修订,重新颁布,令各地遵行。稍事修订,重新颁布,令各地遵行。这两个修志细则的颁布,目的在于控制地方志编纂,
4、这两个修志细则的颁布,目的在于控制地方志编纂,改变洪武年间志书杂乱之弊,划一各地志书的体例。时人改变洪武年间志书杂乱之弊,划一各地志书的体例。时人 明言,明言,“敕内臣分行天下,颁降敕内臣分行天下,颁降凡例凡例,监督郡邑纂修,监督郡邑纂修 志书,要在详悉,以成一代之令典。志书,要在详悉,以成一代之令典。”自此诸府、州、县自此诸府、州、县 志书志书“悉依今降条例书之悉依今降条例书之”,或略作变通。,或略作变通。纂修志书凡例纂修志书凡例(永乐十年)(永乐十年)建置沿革建置沿革 分野分野 凡各布政司及各府州县治所,自禹贡、周职方及历代相承建置废兴所凡各布政司及各府州县治所,自禹贡、周职方及历代相承建
5、置废兴所 隶之分,古今名号之更易,以及国朝之初叛乱,僭据,归附先后,俱隶之分,古今名号之更易,以及国朝之初叛乱,僭据,归附先后,俱 各详述始末,仍载天文所属之次。各详述始末,仍载天文所属之次。疆域疆域 城池城池 里至里至 凡府州县所隶地理之广袤,所到疆域界限之远近,城池之大小高深,凡府州县所隶地理之广袤,所到疆域界限之远近,城池之大小高深,及历代修筑之由,俱合详载。至于里至所到,旧志多止本府州县所极及历代修筑之由,俱合详载。至于里至所到,旧志多止本府州县所极 之处,今合备载本处至南京、北京之远近,及各府县四至八到与邻境之处,今合备载本处至南京、北京之远近,及各府县四至八到与邻境 州县之相接,而
6、路可通者载之,仍具各府县、城池、山川图。州县之相接,而路可通者载之,仍具各府县、城池、山川图。山川山川 古志所载诸处山川,有与图册所载名号差异者,或前代所载小山、小古志所载诸处山川,有与图册所载名号差异者,或前代所载小山、小 水之有名,而所收有未尽者,当据见今名目补收之。或古今名人有所水之有名,而所收有未尽者,当据见今名目补收之。或古今名人有所 题咏,并宜附见。题咏,并宜附见。坊郭坊郭 乡镇乡镇 据见在所有坊巷、乡都、村镇、保社之名收载之。若古有其名,而今据见在所有坊巷、乡都、村镇、保社之名收载之。若古有其名,而今 已无者,则于古迹下收之,仍要见其今在某处。已无者,则于古迹下收之,仍要见其今在
7、某处。土产土产 贡赋贡赋 凡诸处所产之物,俱载某州某县之下,仍取凡诸处所产之物,俱载某州某县之下,仍取禹贡禹贡所赋者收之。有所赋者收之。有 供贡者,载其上供之数,或前代曾有所产而后遂无者,或古所无,而供贡者,载其上供之数,或前代曾有所产而后遂无者,或古所无,而 今有充贡者,皆据实备载之。若有所赋田亩税粮,以洪武二十四年及今有充贡者,皆据实备载之。若有所赋田亩税粮,以洪武二十四年及 永乐十年黄册田赋额为准,仍载前代税额,以见古今多寡之数。永乐十年黄册田赋额为准,仍载前代税额,以见古今多寡之数。风俗风俗 形势形势 凡天下州县所定疆域、山川,既有间隔,习尚嗜好,民情风俗,不能凡天下州县所定疆域、山川
8、,既有间隔,习尚嗜好,民情风俗,不能 无异,宜参以古人之所论,与近日好尚习俗之可见者书之。若其形无异,宜参以古人之所论,与近日好尚习俗之可见者书之。若其形 势,势,如诸葛亮论金陵云:如诸葛亮论金陵云:“钟山龙蟠,古城虎踞钟山龙蟠,古城虎踞”之类。之类。户口户口 取前代所载本处户口之数,国朝洪武二十四年黄册所报,至永乐十年取前代所载本处户口之数,国朝洪武二十四年黄册所报,至永乐十年 见在书之。见在书之。学校学校 前代建设学校,兴废不一,须考旧志所载,其始因何人而立,后因何前代建设学校,兴废不一,须考旧志所载,其始因何人而立,后因何 而废,及今之见立者在某处。如有名人贤士碑记所存,则备录之,或而废
9、,及今之见立者在某处。如有名人贤士碑记所存,则备录之,或 学所出有何人物,与其学之规模、制度、斋堂、射圃,并收录之。学所出有何人物,与其学之规模、制度、斋堂、射圃,并收录之。军卫军卫 据见今治所在某郡县某处,创始于何年、月、日,中间有无更改,及据见今治所在某郡县某处,创始于何年、月、日,中间有无更改,及 前代并国朝守御将臣攻战勋绩之显著者,俱要收录。其有演武之处,前代并国朝守御将臣攻战勋绩之显著者,俱要收录。其有演武之处,亦宜详载。亦宜详载。廨舍廨舍 自布政司、按察司、都司、盐运司、府州县及市舶司、司馆驿、巡检自布政司、按察司、都司、盐运司、府州县及市舶司、司馆驿、巡检 司、仓场库务、河泊所等
10、衙门及坛场、铺舍皆是,据今始于何年、司、仓场库务、河泊所等衙门及坛场、铺舍皆是,据今始于何年、月、日,起自何人在郡邑某处。凡更易制度,俱宜详载。其有前代已月、日,起自何人在郡邑某处。凡更易制度,俱宜详载。其有前代已 废而不存者,俱于古迹下收之。古今碑记有存者,亦详录无遗。废而不存者,俱于古迹下收之。古今碑记有存者,亦详录无遗。寺观寺观 祠庙祠庙 桥梁桥梁 天下寺观、祠庙、桥梁,兴废不一,(其)遗迹遗址及见存者,宜天下寺观、祠庙、桥梁,兴废不一,(其)遗迹遗址及见存者,宜 详考收载。其有碑记亦(收载)之。有新创建者,则载其始自何人、详考收载。其有碑记亦(收载)之。有新创建者,则载其始自何人、何时
11、。其寺观洪武年间有并旧丛林而后复兴者,亦详载其由。何时。其寺观洪武年间有并旧丛林而后复兴者,亦详载其由。古迹古迹 城郭故址城郭故址 宫室台榭宫室台榭 陵墓陵墓 关塞关塞 岩洞岩洞 园池园池 井泉井泉 陂堰陂堰 景物景物 旧志图册所载有未尽者,并收录之。有虽载其名,而无事实及其地旧志图册所载有未尽者,并收录之。有虽载其名,而无事实及其地 者,须询究其详收录。者,须询究其详收录。宦绩宦绩 自郡县建设以来,至于国朝宰佐、贰幕,官居任而有政绩及声望者,自郡县建设以来,至于国朝宰佐、贰幕,官居任而有政绩及声望者,后或升攉显要,为郡邑之所称颂者,并收录之。其布政司、按察司、后或升攉显要,为郡邑之所称颂者,
12、并收录之。其布政司、按察司、都司、盐运司等门,官有善政者,亦宜收录。都司、盐运司等门,官有善政者,亦宜收录。人物人物 凡郡县名人、贤士、忠臣、孝子、义夫、节妇、文人、才子、科第、凡郡县名人、贤士、忠臣、孝子、义夫、节妇、文人、才子、科第、仕宦、隐逸之士,仗义以为保障乡间,尝有功德于民者,自古至今,仕宦、隐逸之士,仗义以为保障乡间,尝有功德于民者,自古至今,皆备录其始末。其有虽非本处之人,后或徙居其地者,亦附收之。皆备录其始末。其有虽非本处之人,后或徙居其地者,亦附收之。仙释仙释 凡自古所传神仙、异人、名僧、高道、方俗之流,及有奇术、异行显凡自古所传神仙、异人、名僧、高道、方俗之流,及有奇术、异
13、行显 迹可见者,或非本处之人,而尝游历止息于此,时有显迹可证者,皆迹可见者,或非本处之人,而尝游历止息于此,时有显迹可证者,皆 备录之。备录之。杂志杂志 如山林、岩穴、物产、祥瑞及花木、鸟兽、人事、幽怪之类,乡人所如山林、岩穴、物产、祥瑞及花木、鸟兽、人事、幽怪之类,乡人所 传诵,有征验者,并收载之。传诵,有征验者,并收载之。诗文诗文 自前代至国朝词人题咏山川、景物、有关风俗人事者,并收录之。自前代至国朝词人题咏山川、景物、有关风俗人事者,并收录之。纂修志书凡例纂修志书凡例(永乐十六年)(永乐十六年)(1)建置沿革。历叙郡县建置之由,自)建置沿革。历叙郡县建置之由,自禹贡禹贡、周职方氏周职方氏
14、所所 属某州,并历代分合废置与夫僭伪所据,逮国朝平定属某府所管。属某州,并历代分合废置与夫僭伪所据,逮国朝平定属某府所管。(2)分野。属某州天文,某宿之次。)分野。属某州天文,某宿之次。(3)疆域。在郡之上下左右,四方所抵界分若干里,广若干,袤若)疆域。在郡之上下左右,四方所抵界分若干里,广若干,袤若 干。四至,叙邻县界府地各若干里。八到,叙到邻近府州县治若干干。四至,叙邻县界府地各若干里。八到,叙到邻近府州县治若干 里。陆路、水路皆其至本府若干、布政司若干、南京若干、北京若里。陆路、水路皆其至本府若干、布政司若干、南京若干、北京若 干。陆路言几里,水路言几驿。干。陆路言几里,水路言几驿。(4
15、)城池。所建何时,续后增筑何人,有碑文者收录,及城楼、垛)城池。所建何时,续后增筑何人,有碑文者收录,及城楼、垛 堞、吊桥之类悉录之。堞、吊桥之类悉录之。(5)山川。叙境内山岭、江河、溪涧之类所从来者。旧有事迹及名)山川。叙境内山岭、江河、溪涧之类所从来者。旧有事迹及名 山大川有碑文者皆录。其余虽小山小水,有名者亦录。山大川有碑文者皆录。其余虽小山小水,有名者亦录。(6)城郭镇市。其坊厢都里,分镇市录其见存者。如古有其名而今)城郭镇市。其坊厢都里,分镇市录其见存者。如古有其名而今 废者,于古迹下收之。废者,于古迹下收之。(7)土产、贡赋、田地、税银、税钞。自前代至洪武二十四年,并)土产、贡赋、
16、田地、税银、税钞。自前代至洪武二十四年,并 永乐十年之数,并悉收之。永乐十年之数,并悉收之。(8)风俗。叙前代至今习俗异同。)风俗。叙前代至今习俗异同。(9)形势。论其山川雄险,如诸葛亮论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类。)形势。论其山川雄险,如诸葛亮论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类。(10)户口。自前代至本朝洪武二十四年、永乐十年,版籍所在,并)户口。自前代至本朝洪武二十四年、永乐十年,版籍所在,并 详其数目。详其数目。(11)学校。叙其建制之由,续修理者何人。廨舍堂斋、书籍碑记并)学校。叙其建制之由,续修理者何人。廨舍堂斋、书籍碑记并 收录。学官、科贡人才并详收录。有碑记者亦录之。收录。学官、科贡人才并详收
17、录。有碑记者亦录之。(12)军卫。叙置建何代,衙门、廨舍、教场、屯田、去处田亩,岁)军卫。叙置建何代,衙门、廨舍、教场、屯田、去处田亩,岁 纳子粒之数、武臣功绩,并悉录之。碑记之类亦收。纳子粒之数、武臣功绩,并悉录之。碑记之类亦收。(13)郡县廨舍。自前代废置,以至本朝见在者详叙之。古时所建不)郡县廨舍。自前代废置,以至本朝见在者详叙之。古时所建不 在此及废者,于古迹下收之。所属衙门,如馆驿、镇所、仓场、库在此及废者,于古迹下收之。所属衙门,如馆驿、镇所、仓场、库 务、申明旌善亭、坛场、铺舍并详录。有碑文者,亦录之。务、申明旌善亭、坛场、铺舍并详录。有碑文者,亦录之。(14)寺观。叙其创建何时
18、,续修若何,及有碑文者亦录之。如废收)寺观。叙其创建何时,续修若何,及有碑文者亦录之。如废收 古迹下。古迹下。(15)祠庙。如文庙详录其创建,祭器、乐器、碑记,悉录无遗。其)祠庙。如文庙详录其创建,祭器、乐器、碑记,悉录无遗。其 他祠庙,亦叙创建,因何而立。封敕、制诰、碑记之类,并收录之他祠庙,亦叙创建,因何而立。封敕、制诰、碑记之类,并收录之(16)桥梁。叙创建之由,在于何处,继后何人修建。有碑记者亦收)桥梁。叙创建之由,在于何处,继后何人修建。有碑记者亦收 录之。录之。(17)古迹。凡前代城垒、公廨、驿铺、山寨、仓场、库务,古有而今)古迹。凡前代城垒、公廨、驿铺、山寨、仓场、库务,古有而今
19、 无或改移他处者,基址亦收录之。亭馆、台谢、楼阁、书院之类,或存无或改移他处者,基址亦收录之。亭馆、台谢、楼阁、书院之类,或存 或废,有碑记者,亦备录于后。津渡见在何处,路通何方。岩洞井泉之或废,有碑记者,亦备录于后。津渡见在何处,路通何方。岩洞井泉之 有名者亦收录。龙湫亦载何处,或有灵异可验者。前代园池何由而建。有名者亦收录。龙湫亦载何处,或有灵异可验者。前代园池何由而建。本朝桑枣备载各都某处。陂堰、圩塘之类何代开渠。如无考者,止书见本朝桑枣备载各都某处。陂堰、圩塘之类何代开渠。如无考者,止书见 存某处,废者亦见因何而废。寺观、庵庙虽废亦录。墟巷之类,凡废者存某处,废者亦见因何而废。寺观、庵
20、庙虽废亦录。墟巷之类,凡废者 俱收录之。俱收录之。(18)宦迹。自前代开创政绩相传者,有题名者,备录之。至本朝某人)宦迹。自前代开创政绩相传者,有题名者,备录之。至本朝某人 有政绩者悉录之。见任者止书事迹,不可谀颂。有政绩者悉录之。见任者止书事迹,不可谀颂。(19)人物。俱自前代至今。本朝圣人、烈士、忠臣、名将、仕臣、孝)人物。俱自前代至今。本朝圣人、烈士、忠臣、名将、仕臣、孝 子、贤孙、义夫、节妇、隐逸、儒士、方技及有能保障乡闾者并录。子、贤孙、义夫、节妇、隐逸、儒士、方技及有能保障乡闾者并录。(20)仙释。自前代至今,有名有灵迹者收录之。)仙释。自前代至今,有名有灵迹者收录之。(21)杂志
21、。记其本处古今事迹难入前项条目。如人事风俗可为劝戒,)杂志。记其本处古今事迹难入前项条目。如人事风俗可为劝戒,草木虫兽之妖祥、水火荒旱幽怪之类可收者录之,以备观考。草木虫兽之妖祥、水火荒旱幽怪之类可收者录之,以备观考。(22)诗文。先以圣朝制诰别汇一卷,所以尊崇也。其次,古今名公诗)诗文。先以圣朝制诰别汇一卷,所以尊崇也。其次,古今名公诗 篇记序之类,其有关于政教风俗、题咏山川者,并收录之。浮文不醇正篇记序之类,其有关于政教风俗、题咏山川者,并收录之。浮文不醇正 者勿录。者勿录。其次,一统志的编修在继续。其次,一统志的编修在继续。明太祖朱元璋在统一全国后,为了显示一统之功,了明太祖朱元璋在统一
22、全国后,为了显示一统之功,了 解各地民情,于洪武三年(解各地民情,于洪武三年(1370),命儒臣魏俊民等人编),命儒臣魏俊民等人编 修一统志,取名为修一统志,取名为大明志书大明志书。由于明太祖所修之由于明太祖所修之大明志书大明志书过于简略,明成祖朱过于简略,明成祖朱 棣夺取皇位后,下令重修,但由于工程浩大,书未成而人棣夺取皇位后,下令重修,但由于工程浩大,书未成而人 先去,从而中断,景泰六年(先去,从而中断,景泰六年(1455),代宗续纂此书,次),代宗续纂此书,次 年五月完成,成书一百一十九卷,名曰年五月完成,成书一百一十九卷,名曰寰宇通志寰宇通志,由,由 大学士陈循等进呈,。大学士陈循等进
23、呈,。明英宗复位后,嫌其书去取失当,繁简失宜,实际是明英宗复位后,嫌其书去取失当,繁简失宜,实际是 想以自己为正统,否定代宗,遂命儒臣李贤等重修,并于想以自己为正统,否定代宗,遂命儒臣李贤等重修,并于 天顺五年(天顺五年(1461)四月成书,九十卷,命名)四月成书,九十卷,命名大明一统大明一统 志志,英宗亦为之作序。,英宗亦为之作序。寰宇通志寰宇通志寰宇通志寰宇通志所在书籍所在书籍大明一统志大明一统志 再次,至明代,各种类型的志书俱已出现,大体上可再次,至明代,各种类型的志书俱已出现,大体上可 分为总志、通志、府志、州志、县志、乡镇志、卫所志、分为总志、通志、府志、州志、县志、乡镇志、卫所志、
24、边关志、土司志、杂志十种。总志、府州县志、杂志,历边关志、土司志、杂志十种。总志、府州县志、杂志,历 代普遍纂修过,姑置不论。代普遍纂修过,姑置不论。通志(省志),始于元,明清沿之,今人多以为通志通志(省志),始于元,明清沿之,今人多以为通志 始于明初,事实上元代即有通志,如始于明初,事实上元代即有通志,如辽阳图志辽阳图志、云云 南志略南志略,只是不以通志为名和数量较少而已,明代最早,只是不以通志为名和数量较少而已,明代最早 的通志为洪武的通志为洪武云南志云南志。卫所志、边关志均为明代新出现的一种志书类型。卫所志、边关志均为明代新出现的一种志书类型。“明以武力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郡县,皆
25、立明以武力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郡县,皆立 卫所,外统于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卫所,外统于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卫相当于府,卫相当于府,所相当于县,卫所志记载卫所之事,主要内容是兵事、武所相当于县,卫所志记载卫所之事,主要内容是兵事、武 备,多由卫所长官或兵部官员主修。明代较早的卫所志是备,多由卫所长官或兵部官员主修。明代较早的卫所志是 洪武洪武靖海卫志靖海卫志和天顺和天顺大田所志大田所志。边关志则以边关要塞重镇为记载范围,以军备、险要边关志则以边关要塞重镇为记载范围,以军备、险要 为主要内容,多为镇将守臣或兵部职方官所纂修。明代边为主要内容,多为镇将守臣或兵部职方官所纂修。明代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