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总结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flying
  • 文档编号:50951
  • 上传时间:2018-09-02
  • 格式:PPT
  • 页数:15
  • 大小:15.45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总结课件.ppt》由用户(flying)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通史 2019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第三 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 思想 演变 古代 中国 科学技术 文学艺术 总结 课件 下载 _第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单元总结,专题整合,学科前沿,专题整合 专题连线理清脉络,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学科前沿 前沿拓展对接高考,一、汉末魏晋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此间约近四百年,政治昏暗,皇权堕落,基本上处于分裂状态,是我国历史上突出的多国多君时代。同时社会动荡,战争频仍,南北民族大迁徙,又促成国内各民族、各种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的大交融。由于政治多元,权力分散,思想禁锢已不复存在,文人学士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自由。而日益发展的地主庄园又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十分优越的物质条件。于是,魏晋文人学士,终于冲破两汉经学的束缚

    2、而以一种新的思维、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来观察社会、探讨人生哲理;于是,人文精神进一步发育,思想和学术大开放,儒学、玄学、道教、佛教相互渗透、影响,终于酿成比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思想大解放局面;于是,思辨性很强的玄学哲学诞生了,建安文学和抒情诗出现了,谢灵运的山水诗,陶渊明的田园文学,顾恺之的人物画都先后放射出奇光异彩;于是,书法艺术在东汉中叶之后,终于确立了其在中国文化舞台上的独特地位,飘然进入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二、佛教与儒学的融合对底层民众的影响宋代佛教与儒学的融合,在佛教徒看来主要是因为佛教劝善导俗的社会教化功能,他们的论证前提是“儒者治外”与“佛者治内”的社会分工。但是

    3、,宋明理学家并不认可这样的分工,他们认为儒家“尊德性而道问学”,兼备内圣与外王之学。援佛入儒的做法无非是要借佛教充实儒家,以利于更好地排斥佛教。不过理学家虽有辟佛的动机,但他们出入佛老的事实,客观上使得佛教理论融入了儒家的思想主流,这是知识精英在意识形态的层面上实现儒佛的融合。对于庶民百姓来说,佛教首先是一种能够支配和改变他们生活的信仰方式。宋代以后的民间社会,佛教遍及了庶民百姓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流传在社会底层的佛教通常被称为“庶民佛教”和“民俗佛教”,有别于佛门大德、士大夫所持的佛教观。这种多少属于非正统的、带有迷信与庸俗意识的佛教,其实是宋代以后中国佛教的真实面貌。佛教认为诵经有种种功

    4、德,礼忏可消除罪业。所以请出家人诵经礼忏成了庶民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各种各样的佛事法会既是寺院僧人的主要经济来源,同时也为民众提供了礼敬佛法的机会。死者葬仪、年祭节庆往往会有虔诚的弟子去赶经忏。而念经劝善、烧香许愿,更是寻常百姓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真实生活实态。原本只是佛教内部的节日,逐渐成了全社会的民俗节日,如农历四月初八的浴佛节、纪念佛陀成道的腊八节等,在宋代以后的民间社会都是极为重要的节日。流风所及,民间的秘密宗教结社,也往往打着佛教的旗号进行。白莲教,最初是出于仰慕庐山慧远的白莲结社,以菜食为旨不吃葱乳、不饮酒、不杀生等约规结成的庶民念佛会。后来是因为它有反政府的政治企图,才被看成是“

    5、事魔邪党”“妖枉惑众”。由此而言,佛教在民间社会已变成一股真实的社会整合力量,它渐渐成为普通的中国人用来理解周围世界,解释人生得失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这种现实生活层面的佛儒会通,最终使佛教在中国社会扎下了根,变成了在中国人心目中完全属于自己的宗教。,三、宋代蒙学的发展蒙学在两汉时期就已初步发展,然而相较于经馆和精舍,其地位不显;由于宋代的高级私学多为书院所取代,故蒙学盛极一时。蒙养性质的私学的入学年龄为715岁,教学内容为初步的道德行为训练及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学目的多为日后应付科考奠定基础。宋代蒙学有诸多特点,包括编写了许多新的识字和伦理教材,理学家积极参与蒙学教学内容引导等。从教材的类别上看,

    6、种类齐全,包括综合性的蒙学教材可以相传为王应麟所编的三字经为代表。三字经在编写技巧上,文字简练,概括性较强;三字一句,句句成韵;通俗易懂,便于记诵。其内容包括历史知识、名物常识、读书次序,人生哲理、勤勉好学等,熔识字、知识、道德教育于一炉。类似的教材还有百家姓千字文,二者与三字经合成“三百千”。,宋代蒙学教材特点很分明,一是注意突出儿童特点,即使是识字教材,也注意其趣味性;二是句式短,句子结构简单;三是注重对偶押韵,便于记诵;四是将知识性、教育性与趣味性融一体;五是修养类教材比较多,既识字也能够提高修养。在教学上,宋代蒙学十分注重培养儿童的学习态度,如谦虚、认真、勤奋、专一等;也重视养成学生良

    7、好的学习习惯。另外还强调熟读记诵。宋儒普遍认为:“书读千遍,其义自见。”他们认为童年时期是记忆力最强的时期,因而应当利用这个有利条件来强识博记。由于受理学思想很深的影响,一些教学内容上品德修养类较多,学者就努力将道德观念、品质和习惯的培养与知识传授紧密地结合于一体。,本文档仅为【2019年高考第一轮复习全套资料之一】欢迎点击下方按钮链接,下载全套资料!,请点此到下载本文全套资料,四、唐宋文明的特征唐、宋两个朝代是整个中华文明史上的两座高峰,这一时期中华文明总体上呈现出在整合中创新的发展趋势。这一时期的文明有三个显著特征:1.多元化的形态新的与旧的,中国固有的与外来的、南方的与北方的,各种文化相

    8、互交融,共同前进。无论在思想方面、宗教方面,还是文学方面、艺术方面,莫非如此。这一时期,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交融不仅促进了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也加速了汉族自身的发展。各少数民族的文化资源,经过吸收、改造,融汇创新为唐宋文化中色彩绚烂的成分。在思想、哲学和宗教方面,儒释道虽然互有消长,但基本上处于并用的状态。禅宗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固有的道家思想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个佛教流派。是中国固有思想对外来宗教的一种改造。在艺术方面也呈现出兼容的状态,唐太宗时设立了十部乐,其中四部来自唐朝境内少数民族,四部来自国外,尤以龟兹部最盛。,2.市民文化蓬勃发展唐宋以后,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的文化娱乐活动兴盛

    9、起来。宋代以后被称为勾栏瓦舍的娱乐场所的繁荣,与市民文学的新生有直接的关系。同时,随着城市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印刷技术的提高与普及,作为文化载体的书籍得以较广泛的传播。城市中刻书业的盛行与书肆的繁荣,不仅促进了书籍的流通,也成为文化传播的新途径。在唐代很难做到的“读书破万卷”,到了宋代就容易多了。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的兴起,市民阶层在文化上也产生了他们的代表人物。这些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新的精神气质、价值追求和美学趣味,并给文化带来新的面貌。市民文化主要是城市中流行的曲子词、俗讲、变文、百戏等。参与这些文化创造的基本是城市中的大众或下层的艺人。还有的人原是士人,因为各种原因投入市民之中,学习市民文

    10、化并提升了市民文化,成为市民文化人的代表。他们因为不能进入仕途或虽进入仕途但不能有任何作为而远离政治,所关心的是下层社会特别是城市下层居民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的欢乐和疾苦。对封建礼教的叛逆和对爱情婚姻自由的追求,是他们具有突破性的思想倾向。,3.文化重心不断下降从士族向庶族下移,进而向市民下移。这些特征形成一种综合的效果,就是文化显得格外富于创造性,也格外绚丽多彩。从东汉开始形成的门阀士族,进入魏晋南北朝以后不仅居于社会的上层,在经济和政治上世世代代享受着特权,而且在文化上也几乎处于垄断地位,寒门庶族很难得到发展。到了唐代,由于实行科举制度,又因为武则天推行一系列打击士族的政策,庶族的地位得以

    11、提高。庶族士人的家庭地位不高,自己年轻时的境遇也很不好,但家庭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使他们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他们在仕途上,往往并不得意,但在文化方面却取得很高的成就。因为出生于中下层,有的还经历过较长时间的贫困生活,所以他们对社会状况,有着较为深切的了解,往往怀抱着系苍生、安社稷的政治使命感,站在国家整体利益的立场上针对政治弊端,直言极谏,甚至不怕触怒皇帝和权贵。谏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刚正不阿是这些士人最普遍的品格。宋代由于内忧外患,士人除了济世情怀,谏诤品格之外,忧患意识显得特别突出。中唐以后,特别是到了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的兴起,市民阶层在文化上也产生了他们的代表人物。这些人在某种

    12、程度上具有新的精神气质、价值追求和美学趣味,并给文化带来新的面貌。文化的下移,也就是文化从士族垄断的状态转向庶族士人的活跃,再转向市民文化人的出现和活跃。,五、中华文明的思想内涵1.阴阳观念。中国古代思想家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用阴阳来概括两种相互对立的或相互消长的方面。阴阳的交替变化,有序而调和就是治,就是吉祥,无序而不调和就是乱,就有难。如果能够调和阴阳,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可以治理好国家。2.人文精神。其核心是对人的尊崇。中国古代虽然也有宗教,有神学,但宗教和神学没有取得像欧洲那样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华文化所崇拜的是祖先,注重的是祭祖,或者崇拜和祭祀那些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做出过突

    13、出贡献的人。中华文明史以人为中心的文明,人和人的关系远比人和神的关系重要。,3.崇德尚群。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注重人的道德素质,追求人格的完美。尚群即崇尚群体利益,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群体的发展先于个体的发展。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民族,都是群。个体是小我,群体是大我,群就是公,天下为公的思想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之一。尚群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以众人群居为乐事,以合群为美德。主张群体的力量超过个人的力量,众人只有合成群体才能生存并得到充分发展。4.中和之境。即做事要把握住平衡点,不走极端,要平正通达。中和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它不仅是执政的准绳、做人的标准,还是审美的追求。5.整体思维。这种思维集中体现为天人合一。它注重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整体思维在中华文明中有种种具体表现,如中医把人的身体看做一个整体,虽然是局部症状,往往着眼于全身进行治疗。中国的文学艺术创作也是注重整体的把握。,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总结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0951.html
    flying
         内容提供者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