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课标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课件.ppt》由用户(flying)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 2019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第十 单元 新民主主义 社会 社会主义 过渡 课件 下载 _第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第十单元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高考历史,考点一新中国民主制度的确立与外交成就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1949年9月,北平。,2.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1)发展: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2)新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1.创立原因:共同纲领的规定;新中国的成立和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时机日益成熟。2.第一届全国人民
2、代表大会召开:1954年9月,北京。(1)内容: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2)意义:基本上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目的: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2.含义: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3.建立过程(1)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2)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来,新中国共成立了五个自治区。4.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背景: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激烈对立和斗争。,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3)“一边倒”:
4、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3.第一次建交热潮: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同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背景(1)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2)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2.提出(1)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
5、本原则。,3.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4.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六、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日内瓦会议:1954年,瑞士。,2.万隆会议,考点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与社会变迁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一五”计划(19531957年)(1)背景:新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重工业落后;国民经济的恢复。(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3)意义: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2.三大改造(1)内容: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
6、行业?公私合营高潮。,(2)意义: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二、社会变迁1.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反映了计划经济的特点。2.宝成铁路、兰新铁路等相继动工。3.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他类型的报刊,为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考点三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与人民教育的奠基1.毛泽东思想(1)内容: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