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 A卷(含答案解析).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 A卷(含答案解析).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 A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下册 第三 单元 达标 测试 答案 解析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 A卷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人说:“新航路的开辟标志着基督教开始冲出欧洲,走向世界。”这句话说明葡萄牙、西班牙支持开辟新航路的目的之一是( )A.掠夺黄金B.掠夺原料C.传播基督教D.开辟海外市场2.下列材料节选自一位航海家的书信。根据信中内容推断,该海航家( )沿途发现许多人口众多的岛屿替二位陛下一一占领第三座命名为“费尔南迪纳”(西班牙国王)我抵达古巴时,沿着北海岸向西行驶,发现它的面积如此之大,我认定自己到达中国境内。随时为您效劳
2、的远征军司令。 1493年2月25日A.最先抵达非洲好望角B.实际到达印度半岛C.发现了“美洲新大陆”D.证实了“地圆学说”3.15世纪以来,伴随新航路的开辟,美洲、大洋洲等新的大陆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其中发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的是( )A.德雷克B.哈德逊C.巴伦支D.塔斯曼4.下列关于新航路开辟后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随着欧洲人的到来,美洲印第安人口不断增长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来到美洲的欧洲人和美洲印第安人和睦相处大量非洲黑人被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A.B.C.D.5.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农作物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这些作物包括( )A.小麦、燕麦B.玉米、花生C.大豆、
3、水稻D.大麦、高粱6.哥伦布的到来使美洲印第安人有生以来,第一次迎面遇上他最可怕的大敌:不是那个白人,也不是这位白人的黑人仆从,而是那些看不见的杀手,潜伏在这些人的血液内,气息中,被他们带上岸来。由此可知,新航路的开辟( )A.建立了世界大市场B.伴随着疾病的传播C.带来了血腥的暴力D.加速了物种的交流7.根据欧洲学者统计,从美洲运到亚洲的白银,约占美洲白银产量的30%。其余70%以上是输送到欧洲大陆的。但是,输送到欧洲的白银约40%仍然被送到了亚洲。据以上材料推测以下“白银在明朝中后期运往中国的路线”中最常用的路线是( )A.里斯本好望角马六甲B.广州、泉州南阳波斯湾C.伦敦威尼斯亚历山大港
4、D.河西走廊阳关小亚细亚。8.察下图。图中的“M”指的是( )A.新航路开辟B.人口迁移C.“三角贸易”D.物种交换9.新航路开辟后热衷于探险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看到可以用白银跟中国人做生意,便掀起了一场银矿开发狂潮。整整两个半世纪,美洲的巨额白银不断地流入中国。这反映了( )A.白银流入促进了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B.对外贸易增加使中国小农经济开始解体C.中国商品满足西、葡两国的市场需求D.西、葡已成为明朝政府最大的贸易伙伴10.1493年,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为调解矛盾,划定了“教皇子午线”。它主要是为了调解( )A.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矛盾B.西班牙和英国的矛盾C.英国和法国的矛盾D.葡萄牙和荷
5、兰的矛盾11.英国最初从事海外活动的人,除获得英王授予的一纸特许状外,几乎得不到任何来自王室和其他上层人士的赞助。即使王室和廷臣们多成为冒险事业的合伙人,他们也只是以个人的身份,而非以政府的名义介入其中。由此可见,当时英国( )A.经济发展依赖海外殖民B.殖民扩张未获得政府支持C.海外活动的群众基础广泛D.殖民扩张有较强的私人性12.17世纪,荷兰已创办了养老院、孤儿院和救济院,举办了医院,实行日常消费品低税等政策,过着富足的生活。荷兰这种“富足的生活”出现的原因是( )A.成为“日不落”殖民帝国B.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C.取得了对英法战争的胜利D.开展商业贸易和海外殖民活动13.以下商品
6、在欧洲市场的大量销售,能反映出“商业革命”的是( )A.中国茶叶B.美洲烟草C.英国呢绒D.中国丝绸14.下表中的现象可用于研究( )15世纪早期1公斤胡椒的价值变化(单位:克白银)印度产地亚历山大里亚威尼斯欧洲消费国12101414182030A.新航路开辟的背景B.价格革命的影响C.工业革命的必要性D.世界市场的形成15.人类曾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后来世界逐步连成一体。在此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地理知识的积累B.航海技术的进步C.勇于探险的航海家的贡献D.资本主义因素的出现16.1517世纪的欧洲历史被称为“扩张的时代”。如果用全球史观审视“扩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7、A英国成为世界工厂B为西欧国家进一步扩张提供条件C加速资本原始积累D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中世纪晚期,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1432-1481年)结束了拜占庭帝国统治时期给予欧洲人的贸易特权,而蒙古帝国消失后中亚的混乱状态也威胁着传统商路的安全。传统的地中海航行是沿着海岸线的路线,仅有的外海航行也主要分布在各个海岛之间,其贸易需求也多来自于富裕阶层。但到中世纪晚期,由于人口的膨胀、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扩大贸易的需求也日益凸显。摘编自马锋苏巍峰浅论奥斯曼土耳其的堀起与新航路开辟的关系材料二
8、 欧洲通往美洲的新航线开通后,来往于欧、美的船只日益频繁,它们把一船船欧洲的物品运抵美洲,又把一船船美洲的金银运回欧洲。当然,在这种交换中总是印第安人吃大亏。来往的船只还把欧洲的生产方式、农作物品种和家畜等传到美洲,美洲的玉米、番茄等也传到了欧洲。另外,作为探险家的哥伦布不但开辟了欧美间的航线,他还是第一个对大西洋作了考察记录的人。他的航海日记不仅对东北信风和海流作了观测,还留下了许多大西洋和美洲的原始资料,这无疑对以后地理学、海洋学、历史学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影响。摘编自杨凤霞宁波对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的探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世纪晚期,东西方传统贸易商路衰败的原因。(8分)(
9、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欧洲通往美洲的航线开通的影响。(12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2分)材料一 彼等(美洲人)非常顺从,不知邪恶,不杀人、捕人,不谙武器。彼等胆子甚小鉴于此,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臣认为,一旦发轫,毋须多久,大批居民即会信奉吾人之天主教,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毫无疑问,当地黄金甚丰此外,这里还盛产宝石、珍珠以及无数香料这里还产大量的棉花,臣以为,无须送回西班牙,在当地即可卖好价钱【意】哥伦布著,孙家堃译航海日记材料二 对于郑和的航海,梁启超做了这样的评论谓大陆人民,不习海事,性或然也,及观郑君,
10、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郑和研究资料选编)材料三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
11、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1)根据材料一,你能够得出什么历史结论?(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在郑和之后再无这样的航海壮举的原因。(10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历史”的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述。(12分)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2.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古巴”“中国”“1493年”等信息实际描述了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的史实,C项正确;最先抵达非洲好望角的是迪亚士率领的船队,排除A项;实际到达印度半岛的是达伽马,排除B项;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是麦哲伦率领的船队,排除D项。故选:C。3.答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