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20篇(含答案解析).docx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5089600
  • 上传时间:2023-02-10
  • 格式:DOCX
  • 页数:60
  • 大小:107.9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20篇(含答案解析).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20篇含答案解析 2023 年高 语文 二轮 复习 论述 文本 阅读 专项 练习题 20 答案 解析 下载 _二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20篇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解题思路1.读读原文(吃透阅读材料,把握全文观点)2.审审题干。审清题干要求,明确题目要求是什么:正确还是不正确、属于还是不属于、能还是不能。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如果要选的是原因或者依据也要搞清楚。3.找找原文。在阅读材料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文段内容,即确定阅读区间。4.比比文题。将选项与阅读材料中的句子仔细加以比较,求同求异(比),确认对还是错。二、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指导1.先整体阅读,阅读时标出段落序号,把握文章写作思路、基本内容、写作要点;2.看清楚题干要求是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

    2、对应选项关键词在原文中找出对应的语段和区间;3.逐个做对比分析判断,运用排除法和筛选法最终确定正确选项。三、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常见的10大陷阱陷阱一以偏概全命题人故意增删、变换、改动文中表示范围大小或程度轻重的词语,常常以整体代部分(或相反)、以一般代个别(或相反)、以普遍代特殊等。陷阱二偷换概念设置的选项在解释概念或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或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调换、改变或混淆。陷阱三无中生有设置的选项在加工转述原文内容时增添了原文没有的信息,或者原文中没有这样的意,而命题人故意增加内容,以此来干扰考生。陷阱四张冠李戴设置的选项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内容,有意将此人表

    3、述成彼人,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比如把某一时间、地点,说成是另一时间、地点。陷阱五武断绝对命题人故意忽略程度、情态、条件、范围、分寸的细微差别,排除个例和特殊现象,用同样的说法表述两种或多种事物,一概而论,也就是选项内容夸大其词,把相对的情况说成绝对的情况。陷阱六混淆时态命题人故意把“未然”(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或推测)说成“已然”(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可能发生的情况)转述为“必然”(必定发生的情况)。也可能反之,将“已然”说成“未然”,把“必然”说成“或然”。陷阱七混淆是非命题人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

    4、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陷阱八混淆关系设置的选项有意混淆各种关系,比如将并列说成转折、将递进说成并列,或者将条件说成结果、将假设说成现实、将充分(必要)条件说成必要(充分)条件。要特别注意因果关系的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了“因”(或条件)等;二是强加因果,即把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陷阱九指代有误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往往在一些指代词的“指代内容”的范围、类别、程度轻重上设误。陷阱十曲解文意设置的选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或说法,造成一字、一词之差或说法相异,从而背离原文意思,歪曲作者观点。四、模

    5、拟演练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20篇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受,保持孔子学说实践理性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人们崇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

    6、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从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

    7、了。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

    8、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洁净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随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化”。大众普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也在丧失。不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

    9、期,那种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尽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 (节选自赵焰美的背后,有删减)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明朝之前一直占据着社会的主流,道学只是主流思想的补充,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B. 无论是高蹈的士大夫,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有着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C. 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佛教传人时,曾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和淡化,更多成了中国特色的“生活禅”。D. 尽管明清之后

    10、的中国艺术精神倾向低矮化,但亲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孔孟的儒学为主,以老庄的道学为辅,又佐以诸子百家,使得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想得到了整体呈现。B. 文章引用英国大哲学家罗素的话,目的是用来证明中国历代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具有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C. 文章以明朝为时间的界点,分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前后变化,呈现对照式,结构谨严。D. 文章论证方法灵活多变,修辞效果突显,例证与引证并举,比喻共比拟齐飞,语言鲜活,感染力强。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艺术

    11、人生”观念影响下,许多艺术种类达到高峰,洋溢高蹈的精神追求,比如诗歌中的王维山居秋暝。B. 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一直保持着人生和实践的理性精神。C. 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艺术上,孔子追求精美,庄子追求情理。D. 清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呈现出艺术审美的低俗化倾向。参考答案及解析:1.C【解析】“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和淡化,更多成了中国特色的生活禅”说法扩大范围,原文第四段说的是“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变身为生活禅”,“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而非所有成分都得到淡化。2.C【解析】“目的是用来证明中国

    12、历代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具有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说法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三段中罗素的话独立成段,应是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证明“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以及证明“中国人的生活哲学一方面高旷幽远,一方面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 3. A【解析】B“中国文化一直保持着对人生的理性态度和实践的理性精神”错误,选项“一直”表述有误。原文第一段是“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的活力”,且原文的陈述主语是“中国文化的源头”,而非“中国文化”。C

    13、“艺术上,孔子追求精美,庄子追求情理”错误,原文第三段“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的意思是孔子、庄子在艺术上追求精美,在生活上追求情理。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呈现出艺术审美的低俗化倾向”,理解错误,相反,是“时有抬头的高贵精神”的体现。原文最后一段为“不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期,那种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作为一个闪亮的坐标和一面醒目的旗帜,其文学成就与他的爱国主义、人民立场、斗争精神密不

    14、可分,也与其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有着深刻关联。五四文学革命宣告了与旧文学的决裂,但新文学在文体、语言、结构等各个层面面临着体系性重建的任务。鲁迅的出现使中国新文学在开启之初就有了一个成熟的领路者。小说领域,呐喊和彷徨打破了“欧化”语言与口语白话间的对立,狂人日记作为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以令人惊叹的成熟度,成为标志性的范本。在散文、杂文等领域,鲁迅的作品或情真意切,或气势凛然,或泼辣犀利,创造了崭新的民族形式,贡献出了具有示范性价值的经典。可以说,鲁迅正是那个走在20世纪文学与时代最前列、引领新文学方向的旗手和主将。鲁迅的创新精神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博采众长、厚积薄发的结果,是继承转化、融合

    15、创造的结晶。鲁迅曾说:“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在新文学革故鼎新的历史大潮中,鲁迅以理性清醒的头脑、海纳百川的胸怀,既从古典文学中汲取养分,又从外国文学中获得启迪,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风格,并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鲁迅精通古典文学,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古典文学的滋养同样体现在他的创作中,故事新编中的作品大部分源自于古典文学中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鲁迅十分注重从外国文学中获取经验,其翻译著作体量与创作体量不相上下。他倡导“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

    16、失固有之血脉”的文学观,博采古今中外之所长,加以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别立新宗。鲁迅还特别关注木刻、版画、戏剧、电影,对世界范围内各种艺术形式兼收并蓄。这种开阔的视野和辩证的吸收从根本上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形塑了别具一格的文学风貌,使他的创作在新文学大幕开启之初即具有高度的成熟性,从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领路人和先行者。创新和超越是文艺进步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一部文艺史,就是文艺不断发展创新的历史。在中外文艺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中,每一座高峰都是大胆变革、创新创造的结果。鲁

    17、迅毕生不断寻求突破,在诸多领域做出前无古人的创新之举,出于他本人的文学追求,也是时代的要求。“时运交移,质文代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艺的进步,文艺体制机制不断变化,文艺形态日益多样,文艺队伍组成结构、组织形态发生深刻变化,高科技和互联网、新媒体迅猛发展,火热的社会实践为文学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唯有创新,新流派、新思潮才会不断涌现,文学的原创力才会永不枯竭,中国文学才能永葆生机活力,挺立于世界文艺发展前沿。“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伟大实践必将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新的征

    18、程上,广大文学工作者要敏于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观念,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营养,借鉴外来优秀文明成果,把创新、超越和不断提高创作质量作为生命线,坚持文学创作的精神高度、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以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学篇章,讲好中国故事,回应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摘编自辛文岩发扬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旗帜,其文学成就源于其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B作为引领中国新文学方向的旗手,鲁迅在新文学体系性重建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C鲁迅认为,采用外国良规加以发挥,择取中国遗产融合新机,

    19、可使文学得到创新性发展。D鲁迅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这种开阔视野和辩证吸收为其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递进式结构,先谈鲁迅创新精神的表现和来源,再论创新对于文学的意义,最后明确具体做法。B文章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突出鲁迅作品的示范性,说明他是中国新文学开启之初的一个成熟领路者。C文章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意在强调文艺创作过程中需要贯彻创新精神,增强文艺原创能力。D文章主要论述了鲁迅文学创作中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旨在突出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呐喊彷徨等作品具有示范性价值,创造了

    20、崭新的民族形式,鲁迅成为引领新文学方向的旗手和主将。B鲁迅创造性地形成自己风格,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发展道路,主要是因为他在新文学大潮中充分汲取古典文学养分。C随着时代发展和文艺进步,只有创新,文学的原创力才不会枯竭,中国文学才能永葆活力,挺立于世界文艺发展前沿。D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将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因此作者呼吁文学工作者要多创作,讲好中国故事。参考答案及解析:1A【解析】A项“其文学成就源于其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错误,原文是“其文学成就与他的爱国主义、人民立场、斗争精神密不可分,也与其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有着深刻关联”,不仅仅源于“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选

    21、项以偏概全,故选A。2D【解析】D项“旨在突出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错误,本文旨在论证在当代文学创作中要发扬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故选D。3C【解析】A项“呐喊彷徨创造了崭新的民族形式”错误,鲁迅是在散文、杂文领域“创造了崭新的民族形式”。B项“主要是因为他在新文学大潮中充分汲取古典文学养分”错误,原因概括不全,从文中来看,其原因有两点,“既从古典文学中汲取养分,又从外国文学中获得启迪”,且二者无主次之分。D项“因此”强加因果,材料最后一段说的是“这种伟大实践必将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新的征程上,广大文学工作者要以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学篇章,讲好中

    22、国故事,回应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两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故选C。三、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把文化提到如此的高度,把文化置于立国之本的地位。文艺本来就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以最直接的方式反映文化内涵,塑造文化形象,并且以审美的方式积淀成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当文化自信被赋予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时,它理应得到文艺化的表达,在这种表达中,文艺又自觉地成为文化自信的独特力量。其实,文艺表达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表达。古

    23、今中外的文艺史说明,只有具备了充分的文化含量的文艺作品才能成为经典,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但能够传承文化,将人类文明发扬光大,而且能够参与文化的创造。诗经只是一首首诗作?不是,它同时创造了诗经文化。楚辞只是一首首歌?不是,它同时也创造了楚辞文化。汉代的石雕是汉代磅礴大气的象征,而元四家的山水则是典型的文人隐逸文化的代表。这些经典都超越了有限的题材与主题,在文化层面创造价值,构建精神。 文化的文艺表达主要是通过形象的塑造来达到的,文艺作品典型人物一定是具有文化内涵的,甚至是某一种文化的代表。人物形象的意义是丰富的,这丰富的形象意义常常包含了文化的内涵。红楼梦之所以伟大,主要就在于它塑造了众多成功而典型

    24、的人物形象。老舍的茶馆是一部人像展览式作品,作品将戏剧空间固定在一处茶馆,它是舞台,更是社会的缩影。一般来说,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差异就是文化的差异,人物之间的冲突就是文化间的冲突。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是近期文化自信相当鲜明的作品。剧中人物的冲突同时也是社会冲突与文化的冲突。 文艺对文化的表达还会借助于文化的形式,或者,在表达中,会将文化抽象、晶化、积淀为审美形式,所以,在许多审美活动中,艺术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艺术是文化,文化就是艺术。贾平凹在长篇散文秦腔中说秦腔这一艺术形式“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贾平凹对秦腔的理解是深入到了文化,深入到了秦人的生活方式中的。五四运动以后出现的新诗

    25、,是诗歌形式的变化,也是中国文化的变化,所以,用白话文、写日常生活、诗体上趋于自由的新诗的诞生才被称为“一件大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化的变化总要在文艺中显现出来,如果不是消费、市场、技术等文化的发展,怎么可能会出现号称中国新“第五大发明”的网络文学?所以,优秀的文艺家总能走在文化的前列,又总是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在文化的表达中创造新的艺术形式,而文化一旦积淀为形式,就能超越内容的限制,以富有个性的特征得到广泛的传播。因此,说到底,文艺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在表现文化,文艺的繁荣一定是文化的繁荣,而文化的自信更是艺术创造的巨大推力。(摘编自汪政

    26、文化自信与文艺创造)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今中外的文艺史说明,成为经典的文艺作品都具备充分的文化含量,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但能够传承文化,而且能够参与文化的创造。B在许多审美活动中,艺术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文艺表达会将文化抽象、晶化、积淀为审美形式。C“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化的变化总要在文艺中显现出来,而文化的发展,也会促成新的文艺形式的诞生。D文艺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艺的繁荣一定是文化的繁荣,而文化的自信更是艺术创造的巨大推力。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方法多样,采用了引证法、例证法等,通过引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有

    27、力地论证了论点。B文章善用问句进行论证,设问句与反问句的运用,既引发思考,又强化了论述的内容。C文章论证语言严谨,“只有”“主要”“也”等词语的运用精准严密,增强了论证的力量。D文章从文化自信与文艺关系写起,又以文化自信与文艺创造作结,首尾照应,结构严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文艺作品都会超越了有限的题材与主题,在文化层面创造价值,构建精神,如诗经不只是一首首诗作,它同时创造了诗经文化。B文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是具有文化内涵的,并且是某一种文化的代表,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就可以看作是中国早期启蒙文化的代表。C贾平凹对秦腔的理解深入到了文化,他的长篇散文秦腔,将文化抽象

    28、为审美形式,给别人带来了美的享受。D“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网络文学的产生不仅受人们的消费文化影响,也与数字网络技术这一文化要素的迅猛发展密切关联。参考答案及解析:1B【解析】B项“在许多审美活动中,艺术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文艺表达会将文化抽象、晶化、积淀为审美形式”错误。选项因果倒置,根据“或者,在表达中,会将文化抽象、晶化、积淀为审美形式,所以,在许多审美活动中,艺术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可知。故选B。2A【解析】A“有力地论证了论点”错误。文章开篇引用习主席的讲话,只是引出文艺与文化的关系,并没有论证论点。故选A。3D【解析】A.“经典文艺作品都会”错误。从原文“这些经典都超越

    29、了有限的题材与主题,在文化层面创造价值,构建精神”来看,“经典文艺作品都会”扩大了范围,说的过于绝对。B.“并且是某一种文化的代表”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文化的文艺表达主要是通过形象的塑造来达到的,文艺作品典型人物一定是具有文化内涵的,甚至是某一种文化的代表”。C.“秦腔,将文化抽象为审美形式”错误。选项偷换概念,将文化抽象为审美形式的不是散文秦腔,而是“秦腔”这一艺术形式。故选D。四、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在文学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新人”都是典型形象的重要类型之一,以突出的英学价值留存在一代代读者的记忆中。当代文学只有创造出顺应历史潮流、具有时代精神

    30、特质的新人形象,才能真正发时代之先声,承担启迪思想、温润心灵的使命。文学意义上的“新人”是时代精神的人格化。“新人”之“新”不仅包括自然时序的内涵,“新人”是历史变革和时代进步的记录者和推动者,也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创新的担当者和引领者,代表着改变现状的实践力量,有着得风气之先的敏锐心灵,又有敢为天下先的蓬勃朝气,最深刻也最生动地反映出历史的发展阶段及其精神面貌。正因如此,当我们回望历史,眼前总会浮现一个个鲜活的文学形象;当我们品读文学,总能在新人形象中感受历史的脚步、时代的脉搏。时代和新人是如此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以至于人们常用新人形象标记一段岁月或一个群体:合作化运动中的“梁生宝”、改革年代中的

    31、“乔厂长”、知识分子“陆文婷”、奋斗青年“孙少平”,都是如此。文学创造新人的过程,本质上是时代精神寻找形象载体的过程。这就要求作家既从本质上、总体上把握时伏主题和发展趋向,在变动不居的社会现象中描摹普遍性的人类情感;又要洞悉社会肌理,深入了解分众化、行业化、碎片化的生活。不管是扶贫干部、海外维和官兵,还是网络工程师、职业电竞员,每一个人背后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只有关注和刻画具体而生动的“这一个”,新人形象才拥有时代气息和生活质感,才能与读者产生强烈的精神共鸣。当下,文学对时代新人的塑造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从作家自身的方面看,有的心态浮躁,失去了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和耐心观察,又缺乏深入扎

    32、根生活的勇气和实践,对新生事物感到陌生隔阂,流连在浅薄地反映生活的皮相,醉心于一时的喧哗热闹;有的为了抢占题材,急于求成,故意制造,导致人物扁平,缺乏真实感。这些年,文学创作从高原走向高峰,长篇小说出现“井喷”现象,网络文学佳作频出,涌现出一系列崭新的典型人物。海边春秋里的刘书雷,是改革大潮下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事业中涌现的新人;景恒街里的城市白领,揭开了文学此前不曾深度介入的社会新领域;在一些网络小说中,也不时能看到海归精英、电竞少年等的身影。然而,与新时代的现实生活及其文化风貌、精神气质相比,新人形象创造的空间还很大。作家必须有创造新人形象的历史使命感,沉潜到生活的内里,以勇气直面生活,以智

    33、慧剖析生活,潜心提炼属于自己的“独特生活”,就踏上了创造新人形象的正途。脱离现实的“新人”是虚妄的,就事论事的“新人”则是扁平的。高尔基说,要知道过去的现实、现在的现实和未来的现实。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可能性不是无根据的猜测,它以现实为基础,又包含现实将要前往的方向和路径,因而有时表现为现实生活的未来形态。一切既成事实并非生活的全貌,必须加上可能成为事实的那些,才是生活的总体面貌。新时代的作家还应以文学家的敏锐、社会学家的缜密、史学家的洞察和哲学家的思辨,主动探究生活中丰富的“可能性”,把创新的灵感转化为感人形象,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摘编自胡一峰文学如何创造新人形象)1下列关

    34、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意义上的“新人”之新,不仅是在自然时序上新,还应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B.文学作品通过艺术地描摹社会现象,可以塑造出能承载时代精神风尚的新人形象。C.作家只有在分众化、行业化、碎片化的社会现象中描摹普遍的人性,才能创造出新人。D.文学作品创作,不仅要表现社会生活的现实性,更应该表现社会发展趋向的“可能性”。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作者首先提出本文的论题并针对当代文学创作提出了自己的观点。B.文章以较多的篇幅论及当下的文学创作,凸显了文章的现实意义和写作意图。C.文章灵活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类

    35、比论证多种方法,增强了说服力。D.文本按照提出论题、一般论述、分析现状、提出解决办法的基本思路组织内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品读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总能通过“新人”形象感受到历史变革和时代进步。B.文学作品既要表现人物的时代特征,又要表现其职业和个性,才能塑造出“这一个”。C.近些年的文学创作,出现了好的发展态势,长篇小说暴发式出现,网络文学佳作频出。D.文学作品创作必须遵循现实的生活,就事论事的“新人”形象是扁平的,否则是圆形的。参考答案及解析:1B【解析】A项“还应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错,文章所讲的“新人”之“新”,不是从继承与创新的角度上讲的,强调的是“

    36、新人”的社会性内涵。C项以偏概全,文章第三段表述为“这就要求作家既从本质上又要的生活”。D项 “更应该”表述错误,曲解文意,最后一段中相关表述是“新时代的作家还应。)2C【解析】文中没有类比论证。3D【解析】“就事论事的“新人”足扁平的,否则是圆形的”曲解文意。原文是:脱离现实的“新人”是虚妄的,就事论事的“新人”则是扁平的。但不能推断出“不就事论事的“新人是圆形的”。五、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社会个体有表情,个体表情是指个体在进行认知、作出价值判断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情感表达。与此类似,群体甚至整个社会也有表情。社会学家库利指出:“每个时代和国家都

    37、多少有些独特的情感方式,正如每个时代和国家都有独特的思想方式一样。”社会表情是指一个社会群体甚至整个社会在进行充分的社会认知和作出集体价值判断后所形成的情感表达。特定社会表情的形成和变化是各种因素复杂作用的产物。从宏观的社会结构视角出发,可以识别出影响一个社会或其主要群体的社会表情变化的主要因素。从社会变迁性质看,社会变革状态是影响社会表情变化的社会环境性因素。一般而言,在没有推行社会变革的凝滞型社会中,社会安逸的表情会长期存在,但随着经济社会等结构性因素的变迁,整个社会或其中的主要群体可能会呈现出社会焦虑甚至是社会愤怒的表情。在一个变革型社会中,如果主要进行增量改革,不触动现有利益结构,主要

    38、是通过在新领城创造增量来实现社会总福祉的最大化,一些主要社会群体的社会表情是幸福的或者是安逸的,如果主要进行存量改革,由于被改革群体要承担各种改革风险、付出各种改革成本,因此短期内其社会表情可能是焦虑的,甚至是愤怒的,而一旦改革的长期正向效应显现出来,社会整体上就会处于一种持续的幸福状态。从社会财富结构看,社会财富配置是社会表情形成和维持的当期直接的决定性因素。在快速发展的初期,财富总量增长会使各社会群体的幸福感快速提升,而一旦发展水平越过拐点如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幸福感与财富总量增长就可能不存在直接相关。随着发展水平继续提升,当财富配置差距扩大局面持续一段时间后,国民对社会财富配置的

    39、关注就会从“扩大程度”转向“差距内涵”,如关注这种差距是三五年的短期差距还是三五十年的长期差距,是社会纵向流动畅通的流量差距还是财富分配格局已经定型的沉淀差距,等等。这些差距如果维持在前一类上,则社会幸福、社会安逸等社会合作型的社会表情就会占据主导地位;而一旦演化为后一类,社会表情就会向社会焦虑、社会愤怒等不合作型演化。从社会控制结构看,社会调控能力是影响社会表情变化的主要制度性因素。在社会调控能力中,有作为软控制的意识形态引导能力,也有作为硬控制的社会秩序维护能力。一个国家或社会中,如果主流意识形态缺乏引领力,而社会稳定的调节能力也差,必然会导致一些社会群体无法正确认知社会、他人与自我,从而

    40、作出错误的社会判断,使其社会表情与客观现实之间形成错位。如果主流意识形态异常强大但缺乏吸引力,强力维持社会秩序的能力也很强大,则短期内可能会营造出一团和气的社会表象,但一些社会群体的负面情绪无法正常呈现,就会在社会心理层面不断郁积,最终可能会以异常激烈的形式爆发。社会表情是一个社会的晴雨表,良好的社会表情是社会合作秩序得以形成和维系的心理基石。因此,面向未来,我国应当积极思谋,在社会中引导形成并长期维持社会幸福等社会合作型的社会表情,从而为解决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实现新时代的总任务提供良好的社会心理基础。(摘编自王道勇社会表情与社会合作)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1、A.个体表情与社会表情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似之处,二者的形成都需要作出价值判断。B.增量改革中,由于没有直接利益受损群体,一些主要群体的社会表情是幸福或安逸的。C.国民对社会财富配置的关注一旦转向“差距内涵”,就会出现社会焦虑等社会表情。D.要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可将造就社会幸福等社会合作型的社会表情作为有效方法。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阐释社会表情,然后分析影响社会表情的因素,最后提出建议,脉络清晰。B.文章引用社会学家库利的话语,是为了论证社会表情与个体表情存在类似的地方。C.文章使用假设分析,从两个方面揭示了社会改革会对社会表情产生什么样的影响。D.文章

    42、在分析影响社会表情的因素时,从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述,逻辑上是并列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财富增长与幸福感的直接相关可能存在拐点,这个拐点就是人均GDP3O00美元。B.当社会财富配置随经济发展出现差距,国民对社会财富配置的关注点会随之转向。C.如果主流意识形态具备强大的引领力,就能在社会群体中形成合作型的社会表情。D.社会幸福、社会焦虑、社会愤怒这几种社会表情,在社会合作程度上由高到低递减。参考答案及解析:1. C【解析】曲解文意。从原文“而一旦演化为后一类,社会表情就会向社会焦虑、社会愤怒等不合作型演化”可知,“出现社会焦虑等社会表情”的原因并非“国民对社会财富配

    43、置的关注一旦转向差距内涵”,而是财富配置差距“演化为后一类”,即财富配置差距体现为“长期差距”“沉淀差距”等状况。2.B【解析】论证分析有误。引用社会学家库利的话语,是为了论证“群体甚至整个社会也有表情”,而非“社会表情与个体表情存在类似的地方”。3.D【解析】A项曲解文意。由原文“而一旦发展水平越过拐点如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可知,“人均GDP3000美元”只是可作为拐点的标志之一。B项信息遗漏。原文为“随着发展水平继续提升,当财富配置差距扩大局面持续一段时间后,国民对社会财富配置的关注就会从扩大程度转向差距内涵”,选项漏掉了“当财富配置差距扩大局面持续一段时间后”这一条件。C项表述绝

    44、对。由原文“一个国家或社会中,如果主流意识形态缺乏引领力,而社会稳定的调节能力也差,必然会导致一些社会群体无法正确认知社会、他人与自我,从而作出错误的社会判断,使其社会表情与客观现实之间形成错位”可知,要“在社会群体中形成合作型的社会表情”,除了“主流意识形态具备强大的引领力”,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社会稳定的调节能力”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传统家风文化,是中国文化以德性伦理为本位的产物。作为中国文化传统之核心的儒家德性伦理,具备一种“存在实现论”的特质,此乃家风文化形成、涵养与传续的内在根源性机理。所谓“存在实现论”,指的是儒家德性伦理内含着这

    45、样一条精神逻辑:人本然地具备德性,这构成了伦理活动的基础;德性不是抽象人性,它必通过人的情感意志、实践活动实现,从而成就人自我对于德性的实有;儒家讲“人性本善”指的是德性实现、实有了的状态,而不仅仅是德性自然地、客观地具备于人身上。我们可从两个方面分而论之。第一,儒家德性伦理不同于一般规范性伦理。在儒家看来,所谓“伦理”并不是出于生活的需求而制定的规范,而是内在德性的形式化呈现。在儒家观念系统中,用以表述伦理规范的主要概念“礼”始自人淳朴的天然情感,其形态是对“情”起规范性作用的形式化仪轨,其追求的乃是情感内容与规范形式之间的统一。孔子针砭周礼之衰败,认为其原因就是“情”与“礼”的脱节:“人而

    46、不仁,如礼何?”这里所说的“仁”与“情”乃是一体。作为“礼”之依据的“情”,实际上突出的乃是内在德性。“礼”-“情”-“性”的结构是儒家性善论的枢要。所谓“性善”并非以“善”统“性”,以后天规范伦理判断人性,而是以“性”统“善”,人内在之精神本质乃是道德伦理规范的基础。但儒家所立人性之本善,又与西方近代以前的抽象人性论传统不一样,强调德性与人自我实存的统一。这是儒家德性伦理特质的第二个方面。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按孟子此言,“仁”并非概念性的抽象共相,而是贯穿于现实存在的活生生的人身上。所谓“道”指的便是“仁”与“人”的合一,即德性与自我实存的统一。儒家“存在实现论”的精神

    47、逻辑要求人在人伦日用的活动中保持自我与德性的统一,因此儒家高度重视教化之工夫。论语首章取学而,极言为学之道。而儒家之言为学,并非西方知识论传统之学,而是寓于人伦日用中的修身之学。而家庭是社会人伦关系的第一环,儒家对家庭与亲情的重视,究其本质而言乃是以德性精神规范涵养家庭。由此,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才得以形成具有深厚的道德文化积淀和强大的社会教化功能的家风文化。这种家风文化除了具有辅助社会治理的现实性价值之外,还具备生命关怀的精神价值。首先,它让家庭成员以道义精神超越个人的私己生命,在自我的个体生命之上缔造家庭的共同体生命,在这共同体生命中以家庭为载体实现生命的无限化。其次,它从根本上转变了人对自身的理解定义。人不再是某种自然动物,而是一种超越性精神理念的现实表达,能够以个体自我承担普遍化的道义精神,在现实生命之上获得超越的精神生命。叩问终极与无限乃人精神之本能冲动。以德性为本的中国传统家风文化,通过其独特的形式与感召力,唤起了人的历史意识、超越意识,使人能够以有限之存在实现无限之精神价值。由此,中国文化传统方能不必期许神启的救赎承诺,而能以世俗化的方式,自足地提供并获得对于人之精神的终极人文关怀。此亦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与文化品格。(摘编自刘培功等传统家风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20篇(含答案解析).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089600.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