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20篇(含答案解析).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20篇(含答案解析).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20篇含答案解析 2023 年高 语文 二轮 复习 论述 文本 阅读 专项 练习题 20 答案 解析 下载 _二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20篇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解题思路1.读读原文(吃透阅读材料,把握全文观点)2.审审题干。审清题干要求,明确题目要求是什么:正确还是不正确、属于还是不属于、能还是不能。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如果要选的是原因或者依据也要搞清楚。3.找找原文。在阅读材料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文段内容,即确定阅读区间。4.比比文题。将选项与阅读材料中的句子仔细加以比较,求同求异(比),确认对还是错。二、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指导1.先整体阅读,阅读时标出段落序号,把握文章写作思路、基本内容、写作要点;2.看清楚题干要求是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
2、对应选项关键词在原文中找出对应的语段和区间;3.逐个做对比分析判断,运用排除法和筛选法最终确定正确选项。三、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常见的10大陷阱陷阱一以偏概全命题人故意增删、变换、改动文中表示范围大小或程度轻重的词语,常常以整体代部分(或相反)、以一般代个别(或相反)、以普遍代特殊等。陷阱二偷换概念设置的选项在解释概念或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或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调换、改变或混淆。陷阱三无中生有设置的选项在加工转述原文内容时增添了原文没有的信息,或者原文中没有这样的意,而命题人故意增加内容,以此来干扰考生。陷阱四张冠李戴设置的选项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内容,有意将此人表
3、述成彼人,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比如把某一时间、地点,说成是另一时间、地点。陷阱五武断绝对命题人故意忽略程度、情态、条件、范围、分寸的细微差别,排除个例和特殊现象,用同样的说法表述两种或多种事物,一概而论,也就是选项内容夸大其词,把相对的情况说成绝对的情况。陷阱六混淆时态命题人故意把“未然”(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或推测)说成“已然”(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可能发生的情况)转述为“必然”(必定发生的情况)。也可能反之,将“已然”说成“未然”,把“必然”说成“或然”。陷阱七混淆是非命题人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
4、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陷阱八混淆关系设置的选项有意混淆各种关系,比如将并列说成转折、将递进说成并列,或者将条件说成结果、将假设说成现实、将充分(必要)条件说成必要(充分)条件。要特别注意因果关系的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了“因”(或条件)等;二是强加因果,即把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陷阱九指代有误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往往在一些指代词的“指代内容”的范围、类别、程度轻重上设误。陷阱十曲解文意设置的选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或说法,造成一字、一词之差或说法相异,从而背离原文意思,歪曲作者观点。四、模
5、拟演练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20篇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受,保持孔子学说实践理性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人们崇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
6、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从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
7、了。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
8、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洁净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随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化”。大众普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也在丧失。不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
9、期,那种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尽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 (节选自赵焰美的背后,有删减)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明朝之前一直占据着社会的主流,道学只是主流思想的补充,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B. 无论是高蹈的士大夫,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有着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C. 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佛教传人时,曾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和淡化,更多成了中国特色的“生活禅”。D. 尽管明清之后
10、的中国艺术精神倾向低矮化,但亲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孔孟的儒学为主,以老庄的道学为辅,又佐以诸子百家,使得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想得到了整体呈现。B. 文章引用英国大哲学家罗素的话,目的是用来证明中国历代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具有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C. 文章以明朝为时间的界点,分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前后变化,呈现对照式,结构谨严。D. 文章论证方法灵活多变,修辞效果突显,例证与引证并举,比喻共比拟齐飞,语言鲜活,感染力强。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艺术
11、人生”观念影响下,许多艺术种类达到高峰,洋溢高蹈的精神追求,比如诗歌中的王维山居秋暝。B. 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一直保持着人生和实践的理性精神。C. 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艺术上,孔子追求精美,庄子追求情理。D. 清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呈现出艺术审美的低俗化倾向。参考答案及解析:1.C【解析】“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和淡化,更多成了中国特色的生活禅”说法扩大范围,原文第四段说的是“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变身为生活禅”,“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而非所有成分都得到淡化。2.C【解析】“目的是用来证明中国
12、历代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具有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说法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三段中罗素的话独立成段,应是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证明“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以及证明“中国人的生活哲学一方面高旷幽远,一方面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 3. A【解析】B“中国文化一直保持着对人生的理性态度和实践的理性精神”错误,选项“一直”表述有误。原文第一段是“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的活力”,且原文的陈述主语是“中国文化的源头”,而非“中国文化”。C
13、“艺术上,孔子追求精美,庄子追求情理”错误,原文第三段“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的意思是孔子、庄子在艺术上追求精美,在生活上追求情理。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呈现出艺术审美的低俗化倾向”,理解错误,相反,是“时有抬头的高贵精神”的体现。原文最后一段为“不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期,那种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作为一个闪亮的坐标和一面醒目的旗帜,其文学成就与他的爱国主义、人民立场、斗争精神密不
14、可分,也与其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有着深刻关联。五四文学革命宣告了与旧文学的决裂,但新文学在文体、语言、结构等各个层面面临着体系性重建的任务。鲁迅的出现使中国新文学在开启之初就有了一个成熟的领路者。小说领域,呐喊和彷徨打破了“欧化”语言与口语白话间的对立,狂人日记作为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以令人惊叹的成熟度,成为标志性的范本。在散文、杂文等领域,鲁迅的作品或情真意切,或气势凛然,或泼辣犀利,创造了崭新的民族形式,贡献出了具有示范性价值的经典。可以说,鲁迅正是那个走在20世纪文学与时代最前列、引领新文学方向的旗手和主将。鲁迅的创新精神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博采众长、厚积薄发的结果,是继承转化、融合
15、创造的结晶。鲁迅曾说:“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在新文学革故鼎新的历史大潮中,鲁迅以理性清醒的头脑、海纳百川的胸怀,既从古典文学中汲取养分,又从外国文学中获得启迪,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风格,并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鲁迅精通古典文学,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古典文学的滋养同样体现在他的创作中,故事新编中的作品大部分源自于古典文学中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鲁迅十分注重从外国文学中获取经验,其翻译著作体量与创作体量不相上下。他倡导“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
16、失固有之血脉”的文学观,博采古今中外之所长,加以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别立新宗。鲁迅还特别关注木刻、版画、戏剧、电影,对世界范围内各种艺术形式兼收并蓄。这种开阔的视野和辩证的吸收从根本上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形塑了别具一格的文学风貌,使他的创作在新文学大幕开启之初即具有高度的成熟性,从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领路人和先行者。创新和超越是文艺进步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一部文艺史,就是文艺不断发展创新的历史。在中外文艺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中,每一座高峰都是大胆变革、创新创造的结果。鲁
17、迅毕生不断寻求突破,在诸多领域做出前无古人的创新之举,出于他本人的文学追求,也是时代的要求。“时运交移,质文代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艺的进步,文艺体制机制不断变化,文艺形态日益多样,文艺队伍组成结构、组织形态发生深刻变化,高科技和互联网、新媒体迅猛发展,火热的社会实践为文学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唯有创新,新流派、新思潮才会不断涌现,文学的原创力才会永不枯竭,中国文学才能永葆生机活力,挺立于世界文艺发展前沿。“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伟大实践必将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新的征
18、程上,广大文学工作者要敏于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观念,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营养,借鉴外来优秀文明成果,把创新、超越和不断提高创作质量作为生命线,坚持文学创作的精神高度、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以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学篇章,讲好中国故事,回应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摘编自辛文岩发扬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旗帜,其文学成就源于其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B作为引领中国新文学方向的旗手,鲁迅在新文学体系性重建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C鲁迅认为,采用外国良规加以发挥,择取中国遗产融合新机,
19、可使文学得到创新性发展。D鲁迅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这种开阔视野和辩证吸收为其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递进式结构,先谈鲁迅创新精神的表现和来源,再论创新对于文学的意义,最后明确具体做法。B文章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突出鲁迅作品的示范性,说明他是中国新文学开启之初的一个成熟领路者。C文章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意在强调文艺创作过程中需要贯彻创新精神,增强文艺原创能力。D文章主要论述了鲁迅文学创作中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旨在突出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呐喊彷徨等作品具有示范性价值,创造了
20、崭新的民族形式,鲁迅成为引领新文学方向的旗手和主将。B鲁迅创造性地形成自己风格,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发展道路,主要是因为他在新文学大潮中充分汲取古典文学养分。C随着时代发展和文艺进步,只有创新,文学的原创力才不会枯竭,中国文学才能永葆活力,挺立于世界文艺发展前沿。D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将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因此作者呼吁文学工作者要多创作,讲好中国故事。参考答案及解析:1A【解析】A项“其文学成就源于其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错误,原文是“其文学成就与他的爱国主义、人民立场、斗争精神密不可分,也与其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有着深刻关联”,不仅仅源于“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选
21、项以偏概全,故选A。2D【解析】D项“旨在突出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错误,本文旨在论证在当代文学创作中要发扬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故选D。3C【解析】A项“呐喊彷徨创造了崭新的民族形式”错误,鲁迅是在散文、杂文领域“创造了崭新的民族形式”。B项“主要是因为他在新文学大潮中充分汲取古典文学养分”错误,原因概括不全,从文中来看,其原因有两点,“既从古典文学中汲取养分,又从外国文学中获得启迪”,且二者无主次之分。D项“因此”强加因果,材料最后一段说的是“这种伟大实践必将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新的征程上,广大文学工作者要以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学篇章,讲好中
22、国故事,回应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两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故选C。三、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把文化提到如此的高度,把文化置于立国之本的地位。文艺本来就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以最直接的方式反映文化内涵,塑造文化形象,并且以审美的方式积淀成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当文化自信被赋予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时,它理应得到文艺化的表达,在这种表达中,文艺又自觉地成为文化自信的独特力量。其实,文艺表达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表达。古
23、今中外的文艺史说明,只有具备了充分的文化含量的文艺作品才能成为经典,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但能够传承文化,将人类文明发扬光大,而且能够参与文化的创造。诗经只是一首首诗作?不是,它同时创造了诗经文化。楚辞只是一首首歌?不是,它同时也创造了楚辞文化。汉代的石雕是汉代磅礴大气的象征,而元四家的山水则是典型的文人隐逸文化的代表。这些经典都超越了有限的题材与主题,在文化层面创造价值,构建精神。 文化的文艺表达主要是通过形象的塑造来达到的,文艺作品典型人物一定是具有文化内涵的,甚至是某一种文化的代表。人物形象的意义是丰富的,这丰富的形象意义常常包含了文化的内涵。红楼梦之所以伟大,主要就在于它塑造了众多成功而典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