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词义理解、特殊句式、重点虚词.docx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5077048
  • 上传时间:2023-02-08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79.87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词义理解、特殊句式、重点虚词.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3 年高 语文 二轮 复习 文言文 阅读 词义 理解 特殊 句式 重点 虚词 下载 _二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词义理解、特殊句式、重点虚词【考点1 词义理解】一、巧记本义,紧扣语境,正确理解一词多义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是个普遍现象,有的词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义项,这给掌握多义实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除靠平时积累外,还要:1 巧记本义引申解对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多义词的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它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例如,从:会意字,像两人相随行走在路上。本义:跟随、随从。如“吾从而师之”。引申义: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次要的,如

    2、“从犯”;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叫从(zn),如“从弟”。2 紧扣语境推敲解每个词语虽然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解释词语。例如:解释下文中“过”的意思。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过”有动词义、形容词义、名词义等多个义项。首先确定这里的“过”应是一个动词。“过”作动词有“经过”“拜访”“犯错误”等义项,结合语境,只有“经过”和“犯错误”两个义项比较合适。再看下一句楚厉王的解释,显然,“犯错误”更符合上下文语境。二、了解词义演变特点,重点掌握

    3、古今同形异义词1.“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等几种。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只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

    4、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增强。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2.另外,古今同形异义词是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尤其碰到与现代同形的双音节词时,应格外留心。少数是与今天相同的,多数情况下是与今天不同的,即现代是一个词,而古代是两个词,须拆开翻译。典例分析:(1)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体会这一特点。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它

    5、的好处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那个人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走一趟(吴汉)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亲近信任(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统过(并州刺史高斡,袁绍甥也),斡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A博涉书记 B.斡善待遇C访以当时之事 D可以自娱答案:C解题思路 A项,书记:同义复词,意为“书籍”,不同于今义。B项,待遇:同义复词,意为“对待”,不同于今义。D项,可以:

    6、两个词,意为“可以用来”,不同于今义。参考译文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年少时喜欢读书,广泛地阅读书籍,富于文辞。.仲长统拜访高干,高干对他很友善,向他请教当时的事情。.每次州郡奉命征否,他都称病不去。常常认为凡是游说帝王的人,都是想要立身扬名罢了,然而名不常存,人生容易消亡,悠闲自得,可以用来自娱自乐,想卜居清静空旷之处,来满足自己的心志。三、找规律、析特点,掌握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名词活用1.名词用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

    7、一般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经常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合起来引申为“慢慢地、逐渐地”。2.名词用作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3.名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4.名词的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做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

    8、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二)动词活用1.动词用作名词在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的修饰限制,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即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2.动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3.动词的为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

    9、的意思。(三)形容词活用整合点拨1.形容词用作名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就是“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的意思。2.形容词用作动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就是“走到尽头”的意思。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10、。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四)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某个具有数量的事物。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四、依据条件,判断通假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对于它,除靠平时积累外,还要依据通假条件,判断该字是否通假。这两个条件为:通假字自身特点,a.读音相通(有些字因语音演变今天已看不出相通了),b.字形相似;语境条件,在具体句子中,当某个字用它的本义、引申

    11、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可以考虑通假。典例分析:试分析下面句子中的“兹”是否通假。如是通假,试说明其通假理由。(1)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此(2)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答:_同“滋”,更五、关注特殊实词: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一般是一个字一个词;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合成词)为主,两个字一个词。但古代汉语中也有特殊现象,仍存在少数双音节词(即复词),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就是较典型的两类词。同义复词,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相同。如“根本”中“根”“本”都是指“植物长在土里的部分”,“谤讥”中“谤”“讥”都是“批评”的意思。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而词

    12、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虽然它在古汉语中很少,但如果不了解、掌握它,就会成为阅读的障碍。如何掌握呢?一要弄清两个语素的构成方式意义上相近或相对,二要结合语境加以揣摩、判断。如“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中的“车骑”,结合下句则可知偏在“车”义。偏义复词具有临时、动态、借用的性质,一定要借助语境判断。须要注意的是:同义词连用与偏义复词很相似,而考生要善于把二者区分开来。同义词连用时,其中的每一个实词的意义都有所保留;而偏义复词,是在某一语境下,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失去了。如“无毛羽以御寒暑”(汉书刑法志)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两个句子相比较,前一句中的“寒暑”是

    13、偏义复词,偏在“寒”义;后一句中的“寒暑”是两个单音节词,兼有“寒”“暑”的意思,是两词连用。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CA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今有一人,入其园圃,窃其桃李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偏义复词必须联系语境推断。A项,出入:本义指出去和进来,在语境中偏取“入”的意义,指刘邦入关后,严加防守,不让“他盗”进关。B项,种果树的地方叫“园”,种蔬菜的地方叫“圃”,这里偏指“园”。C项,婚姻:在古代,女方的父亲为“婚”,男方的父亲为“姻”,夫妇双方的父母互称作“婚姻”,统称为亲家。D项,存亡:本来指生存与衰亡,在语境中与“

    14、危急”对应,偏取“亡”的意义,用以强调蜀汉所处的艰难形势。A、B、D三项都属偏义复词,C项没有这种用法。2 下列句中有无偏义复词,如有,请指出并释义。(1)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答:_(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答:_(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答:_(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答:_(5)奉使往来,无留北者。答:_答案(1)“巷陌”,偏在“巷”(2)无。“庠序”是同义复词(3)“异同”,偏在“异”(4)无(5)“往来”,偏在“往”六、依据语境推断疑难实词的含义高考不仅考查120个常见实词,还考查许多陌生、疑难的实词的含义,以及常见实词的不常用含义。为此,既要靠平时的积累,又要靠临场推

    15、断,且两者要紧密结合。推断有方法技巧,掌握主要推断方法,并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是应对高考文言实词考查的重要策略。1对称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典例分析:(1)充分利用句中加“”的字来推断加点字的意思。殚其地之出,其庐之入。 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则思始而敬终。 忠不必兮,贤不必以。 竭尽;佩戴;慎重;任用;(2)翻译下面文段中的画线的句子,体会一下对称法的运用。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

    16、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向东,自南向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依靠道德施行仁义的可以称王,称王不必要要等到具有大国的条件。2语境推断法它主要是利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语句连贯、相承相接的特点,其意义也是上下连贯、相承相接的特点来推断实词含义。这是推断最主要的方法。3语法推断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1)划分句子成分法“信义著于四

    17、海”(“信义”作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烟波微茫信难求”(状语,确实)“楚王贪而信张仪”(谓语,信任)(2)看搭配“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例如:“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文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4联想推断法联想推断有课本联想推断和成语联想推断两种。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

    18、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不少成语源于文言文,因此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推断只是推断,不是确定;推断不是万能的,它只是考场上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而且推断方法技巧往往不是单一使用的,而要综合运用。关键在于平时多积累,不断提高文言文的综合阅读能力。并且,这些推断方法技巧需要运用娴熟,能内化为一种习惯,方可有效、高效,在考场上“过关斩将”。【考点2 特殊句式】一、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

    19、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何厌之有”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基本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介】这类句子,介词(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

    20、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例子:“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彼且奚适也?逍遥游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基本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 、“毋”、“无”、“弗”、“莫”、“弗”、“非” 、“否”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21、。【基本格式:主宾之(是)动】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惟”,构成“惟.是.”的格式,可将副词“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如:“惟利是图”、“惟命是从”等。 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鸿门宴)“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如:

    22、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相”代“你”(焦仲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如: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刘兰芝)”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李密)(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

    23、,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 见示 ” (请指示我)、 “ 见告 ” (请告诉我)等。2.定语后置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词前边来。另外,定语后置时,往往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字,有时也在定语后面加“者”字。(1)“中心词之定语者”这可以看作古汉语定语后置句式的标准格式。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

    24、吃掉一石小米。)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富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到了那里)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发出铿锵的声音的石头,到处的石头都是这样的)(2)“中心词定语者”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村子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想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向秦国回复的人,也没有找到)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太子丹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了白衣,戴上白帽,给荆轲送行。)(3)“中心词之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健强的筋骨)可以看出,这类例子中的定语一般是由形容词担

    25、任,反过来说,由形容词担任的修饰性定语如果后置,通常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4)“中心词定语”这种格式和判断句中的主语直接加表语一样,没有任何语言标志,辨识起来较困难。但这种情况出现很少,曾经选进过中学教材的西门豹治邺中有一句:“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跟随着十来个女徒弟/跟随的女徒弟有十来个)这里,“女”是“弟子”的定语,被后置了。如果辨识不清,学生可能理解成“堂弟的子女十来个人”或“跟着弟弟、儿子、女儿大约十来个人”。清史稿卷二六五的汤斌传,内中有一句:“江南人客都下者,将击鼓讼冤,继知无其事,乃散。”这里的“江南人客都下者”就是一个“中心词定语者”模式的定语后置句

    26、,意思是“住(寄居)在京城的江南人”。如果不熟悉定语后置句的语法结构,这样的句子就无法理解和翻译。(5)“中心词而定语者”“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明张溥五人碑墓记(“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6)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格式:“中心语数量定语”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3、状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

    27、于句后作补语。(1) 格式:动以宾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2)格式:动于(乎,相当“于”)宾生乎吾前(师说)译文:“生在我的前面”(3)格式:形于宾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4)省略了介词的状语后置句:格式:动宾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于)咸阳宫。荆轲刺秦王4、主谓倒置【主语后置句】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二、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

    28、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1)用“者也”表判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3)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固”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梁将即楚将项燕。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臣本布衣。且相如素贱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予本非文人画士。(6)无

    29、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7)句末用也表判断。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三、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1.有标志(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用“被”表被动“忠而

    30、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使不辱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2.无标志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举孝廉不行。张衡转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

    31、”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四、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1)主语的省略A.承前省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B.蒙后省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C.对话省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D.自称省逮(臣)奉圣朝,沐浴清华(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4)介词宾语的省略 竖子不足与(之)谋。

    32、鸿门宴(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6) 省略兼语“使”“令”“命”等动词的宾语常兼做后边一个主谓短语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为兼语。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高考文言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1【而】(1)作连词表并列,译为“并且、又”。例:蟹六跪而二螯。(劝学)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例: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表递进,译为“而且”。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表转折,译为“却、但”。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表假设,译为“如果、假使”。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

    33、可也。(冯婉贞)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表修饰,译为“着、地、的”。例:吾尝跂而望矣。(劝学)表示目的关系,译为“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2)作代词表第二人称,译为“你(们)、你(们)的”。例: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3)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而后】译为“才,方才”。例: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而况】即“何况”,表反问的语气。例: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译为“不久,一会儿”。例:既而得其尸于井。(促织)

    34、【链接高考】(1)(2020全国卷)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不译(2)(2020新高考卷)阉人愤而去。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不译(3)(2020新高考卷)酹而哭者百里不绝。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边一边2【何】(1)作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译为“哪里,什么”。例: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作定语,译为“什么”。例: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2)作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译为“为什么、怎么”。例: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深,译为“多么”。例: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3)通“呵”,译为“喝问”。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35、。(过秦论)(4)与“何”有关的复合虚词【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例:何以战?(曹刿论战)【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例:无何,宰以卓异闻。(促织)【何乃】译为“怎能”。例: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何必】译为“不必”,表反问语气。例: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何许】译为“什么地方”。

    36、例: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大铁椎传)【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表程度。例: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链接高考】(1)(2020江苏高考)无何,姑钱恭人婴疾且亟。无何:不久、没多久(2)(2020江苏高考)彼盛怒易解耳,而生命难续,且若之何以人灼骨之痛,博己一快也?若之何:为什么(3)(2020全国卷)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何:疑问副词,怎么3【乎】(1)作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例: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7、?(师说)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译为“啊、呀”等。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2)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3)作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地”。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链接高考】(1)(2020江苏高考)儿饥否?将无寒乎?乎:助词,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2)(2020江苏高考)令吾族人得世世食此土,不亦美乎!乎:助词,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3)(2019全国卷)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乎: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的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4【乃】(1)作副词表顺承,译为“就”。例:设九宾于廷,

    38、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条件,译为“才”。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译为“却”“竟(然)”“反而”等。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表示对事物范围的限制,译为“只”等。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表判断,用在判断句中,译为“是、就是”。例: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2)作代词用作第二人称,译为“你,你的”。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3)与“乃”有关的复合虚词【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例: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链接高考】(1)(2020全国卷)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乃:表

    39、顺承,于是、就(2)(2019全国卷)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乃:副词,表判断,是(3)(2018全国卷)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乃:表转折,却、竟然5【其】(1)作代词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他(们)的”。例: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的小主语,译为“他”。例: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例: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指示代词,表示远指,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例: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指示代词,表示

    40、“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2)作副词表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3)作连词表示选择关系,译为“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例: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例:路曼曼其修远兮。(离骚)【链接高考】(1)(2020全国

    41、卷)其见重如此。其:指代第三人称,他(2)(2020江苏高考)即不能爇琴燔鹤以饱,夫岂其无双田之毛,东湖之水?其:反问语气。难道(3)(2019全国卷)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其:第三人称代词,他的6【且】(1)作连词表递进,译为“而且”“况且”。例: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表让步,译为“尚且”“还”。例:为众人师且不敢。(柳河东集)表并列,译为“又”“和”。例: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副词将,将要。例: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暂且,姑且。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3)与“且”有关的复合虚词【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且如】就像。例: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链接高考】(1)(2020全国卷)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且:表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2)(2020江苏高考)且休矣!且:副词,暂且,姑且(3)(2019全国卷)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且:副词,译为“况且”7【若】(1)作动词像,好像。例:背若泰山。(逍遥游)及,比得上。例:徐公不若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词义理解、特殊句式、重点虚词.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077048.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