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蛋白质和氨基酸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六章蛋白质和氨基酸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六 蛋白质 氨基酸 课件
- 资源描述:
-
1、 第六章第六章 蛋白质和氨基酸蛋白质和氨基酸1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24l第一节 蛋白质的功能l第二节 蛋白质的需要量l第三节 必需氨基酸l第四节 食物蛋白质的营养评价l第五节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l第六节 蛋白质和氨基酸在食品加工时的变化 l第七节 蛋白质的供给与食物来源 2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24l蛋白质是食品中三大营养素之一l蛋白质对食品的色、香、味及组织结构等具有重要意义l一些蛋白质具有生物活性功能,是开发功能性食品原料之一3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24第一节第一节 蛋白质的功能蛋白质的功能l一、构成机体和生命的重要物质基础二、建造新组织和修补更新组织三、供能四、赋予食品重要
2、的功能特性 4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24蛋白质是构成机体和生命的重要物质蛋白质是构成机体和生命的重要物质基础基础l人体的所有组织器官都会有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蛋白质是人体的主要“建筑材料”。没有蛋白质的供给,人就不可能从34千克的新生儿长成5060千克重的成年人。l一般说,蛋白质约占人体全部质量的18,最重要的还是其与生命现象有关。蛋白质和核酸是生命存在的主要形式。5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24l1催化作用l 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这种新陈代谢中的化学变化绝大多数都是借助于酶的催化作用迅速进行。酶催化效率极高。如每分子过氧化氢酶,每分钟可催化2640000个
3、分子H202分解而不致使机体发生H2O2蓄积中毒。酶催化机体内成千上万种不同的化学反应。酶就是蛋白质。l2调节生理机能l 激素是机体内分泌细胞制造的一类化学物质。这些物质随血液循环流遍全身,调节机体的正常活动,对机体的繁殖、生长、发育和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作用。这些激素中有许多就是蛋白质或肽。胰岛素就是由51个氨基酸分子组成的分子量较小的蛋白质。胃肠道能分泌十余种肋类激素,用以调节胃、肠、肝、胆管和胰脏的生理活动。此外,蛋白质对维护神经系统的功能和智力发育也有重要作用。6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24l 3氧的运输l 生物从不需氧转变成需氧以获得能量是进化过程的一大飞跃。它从环境中摄取氧
4、、在细胞内氧化能源物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这种供能代谢使生物能够更多地获取贮存于能源物质中的能量。例如,葡萄糖有氧氧化所获得的能量为无氧酵解的18倍。这种由外界摄取氧并且将其输送到全身组织细胞的作用是由血红蛋白完成的。l 7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24l4肌肉收缩l 肌肉是占人体百分比最大的组织。通常为体重的40一45。机体的一切机械运动及各种脏器的重要生理功能。例如肢体的运动、心脏的搏动、血管的舒缩、胃肠的蠕动、肺的呼吸,以及泌尿、生殖过程都是通过肌肉的收缩与松弛来实现的。这种肌肉的收缩活动是由肌动球蛋白来完成的。8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24l 5支架作用l
5、 结缔组织分布广泛,组成各器官包膜及组织间隔,散布于细胞之间。正是它们维持各器官的一定形态,并将机体的各部分联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作用主要是由胶原蛋白来实现的。l 6免疫作用l 机体对外界某些有害因素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例如,机体对流行性感冒、麻疹、传染性肝炎、伤寒、白喉、百日咳等细菌、病毒的侵入(抗原),可产生一定的抗体,从而阻断抗原对人体的有害作用,此即机体的免疫作用。这种免疫作用则是由免疫球蛋白(一种由血液浆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免疫作用的球状蛋白质)来完成的。l 9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24l7遗传调控l 遗传是生物的重要生理功能。核蛋白及其相应的核酸是基因的物质基础,蛋白质是基因表达
6、的重要调控者。此外,体内酸碱平衡的维持、水分的正常分布,以及许多重要物质的转运等都与蛋白质有关。由此可见,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10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24二、建造新组织和修补更新组织二、建造新组织和修补更新组织 食物蛋白质最重要的作用是供给人体合成蛋白质所需要的氨基酸。由于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中只含有碳、氢和氧,不含氮。因此,蛋白质是人体中惟一的氮的来源。这是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不能代替的作用。食物蛋白质必须经过消化、分解成氢基酸后方能被吸收、利用。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与分解之间也存在着动态平衡。通常,成年人体内蛋白质含量稳定不变。尽管体内蛋白质在不断地分解与合成,组织细胞在不断更新。但是,蛋白
7、质的总量却维持动态平衡。一般认为成人体内全部蛋白质每天约有3更新。这些体内蛋白质分子分解成氨基酸后,大部分又重新合成蛋白质,此即蛋白质的周转率,只有一小部分分解成为尿素及其它代谢产物排出体外。因此,成人的食物蛋白质只需要补充被分解并排出的那部分蛋白质即可。机体蛋白质的转换率很高。通常,它比氨基酸的摄取大七倍。11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24l 儿童和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对蛋白质的需要量较大,蛋白质的转换率也相对较高。这种蛋白质的转换量与基础代谢密切有关。l 机体由蛋白质分解的氨基酸再合成新蛋白质的数量可随环境条件而异。例如,饲养良好的大鼠,其肝脏所需氨基酸的50为再利用部分,禁食大鼠
8、的再利用部分为90。不同蛋白质的转换率极不相同例如,色氨酸砒咯酶和酪氨酸转氨酶的半衰期为23h,而肌纤维和肌胶原蛋白的半衰期为5060d.至于肌腿胶原蛋白则更长。12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24三、供三、供 能能 尽管蛋白质在体内的主要功能并非供给能量,但它也是一种能源物质。特别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供给量不足时,每克蛋白质在体内氧化供能约4kcal(17kj)。它与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所供给的能量一样,都可用以促进机体的生物合成,维持体温和生理活动。因此,蛋白质的供能作用可以由碳水化合物或脂类代替。即供能是蛋白质的次要作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具有节约蛋白质的作用。人体每天消耗的能量约有14来自蛋白质
9、。13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24四、赋予食品重要的功能特性四、赋予食品重要的功能特性 食品应有良好的感官性状。蛋白质可赋予食品以重要的功能特性。例如,肉类成熟后持水性增加(持水性一般是指肉在冻结、冷藏、解冻、胞制、绞碎、斩拌和加热等过程中,肉中的水分以及添加到肉中的水分的保持能力)。这与肌肉蛋白质的变化密切有关,而肌原纤维蛋白质的变化,特别是肌动球蛋白的变化则又与肉的嫩度密切相关。正是由于肉的持水性和嫩度的增加,大大提高了肉的可口性。蛋白质有起泡性,鸡蛋清蛋白就具有良好的起泡能力,在食品加工中常被用于糕点(蛋糕)和冰棋淋等的生产,并使之松软可口。14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24 蛋白质是
10、高分子物质,溶于水成亲水溶胶,有一定的稳定性。蛋白质分子中有许多亲水基团又有许多疏水基团,可分别与水和脂类物质相吸引,从而达到乳化的目的。不同蛋白质的乳化力不同。由乳酪蛋白制成的酪蛋白酸钠具有很好的乳化、增稠性能。尤其是热稳定性强。例如,大多数球蛋白和肌原纤维蛋白质在65时即凝结;乳清蛋白在77加热20s实际上已变性;大豆蛋白质在同样条件下则开始分散成较小的组成成分。至于酪蛋白酸钠制成乳化液或应用于午餐肉罐头等食品,虽经120高温杀菌lh亦无不良影响。l 小麦中的面筋性蛋白质(包括麦胶蛋白和谷蛋白)胀润后在面团中形成坚实的面筋网,并具有特殊的教性和延伸性等。它们在食品加工时使面包和饼干具有各种
11、重要、独特性质。15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24功能功能 食品食品 蛋白质类型蛋白质类型溶解性 饮料 乳清蛋白粘度 汤、调味汁 明胶持水性 香肠、蛋糕、肌肉蛋白,鸡蛋蛋白胶凝作用肉和奶酪 肌肉蛋白和乳蛋白粘结-粘合肉、香肠、面条肌肉蛋白,鸡蛋蛋白弹性 肉和面包 肌肉蛋白,谷物蛋白乳化 香肠、蛋糕 肌肉蛋白,鸡蛋蛋白泡沫 冰淇淋、蛋糕 鸡蛋蛋白,乳清蛋白脂肪和风味的结合油炸面圈 谷物蛋白Functional roles of food proteins in food systems16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24第二节第二节 蛋白质的需要量蛋白质的需要量l一、氮平衡二、蛋白质的需要量 17
12、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24氮平衡?氮平衡?氮平衡是反映体内蛋白质代谢情况的一种表示方法,实际上是指蛋白质摄取量与排出量之间的对比关系。由于直接测定食物中和体内消耗的蛋白质有很多困难,各种食物蛋白质的含氮量相当接近(约为16),一般食物中的含氮物质又大部分是蛋白质。所以常用测定含氮量的方法间接了解蛋白质的平衡情况。18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24l 蛋白质氮(克)蛋白质氮(克)l肌动蛋白(兔肌肉)16.7 谷蛋白(小麦)17.6l清蛋白(牛血)16.07 血红蛋白(马)16.8l清蛋白(鸡蛋白)15.9 胰岛素A(牛肉)15.88l-淀粉酶 16.23 乳球蛋白(牛乳)15.64l抗生物素
13、蛋白(鸡蛋白)14.80 溶菌酶(鸡蛋白)18.80l全酪蛋白(牛乳)15.63 肌球蛋白(兔肌肉)16.70l胶原(蛋白)(牛皮)18.70 木瓜蛋白酶(木瓜)17.15l伴清蛋白(鸡蛋白)16.6 核糖核酸酶A(牛胰)17.51l白明胶(小牛皮)18.1 鲑精蛋白(鲑精液)31.5l麦醇溶蛋白(小麦)17.66 胰蛋白酶(牛胰)16.95l球蛋白(南瓜籽)18.55 色氨酸合成酶17.5l胰岛血糖素(猪)17.29 玉米醇溶蛋白(玉米)16.219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24与氮平衡相对应的身体状况与氮平衡相对应的身体状况l正常成人不再生长,每日进食的蛋白质主要用来维持组织的修补和更新。
14、一般认为成人体内全部蛋白质每天约有3左右须更新,80天左右蛋白质的更新量可达一半。当膳食蛋白质供应适当时,其氮的摄人量和排出量相等,这称之为氮的总平衡。儿童正在成长,孕妇及初愈病人体内正在生长新组织。其摄人的蛋白质有一部分变成新组织。此时,其氮的摄食量必定大于排出量,这称之为氮的正平衡。至于饥饿者、食用缺乏蛋白质膳食的人,以及消耗性疾病患者,其每日的摄人氮少于排出氮而日渐消瘦。这种情况称之为氮的负平衡20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24蛋白质代谢及氮平衡 21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24l蛋白质在体内总的代谢可用氮平衡表示,即摄蛋白质在体内总的代谢可用氮平衡表示,即摄入氮和排出氮之差。蛋白质的
15、平均含氮量为入氮和排出氮之差。蛋白质的平均含氮量为16%。l氮平衡公式如下:氮平衡公式如下:BI(UFS)lB:氮平衡;:氮平衡;I:摄入氮;:摄入氮;U:尿氮;:尿氮;F:粪:粪氮;氮;S:皮肤丢失氮。:皮肤丢失氮。l该差值若为正值,代表正氮平衡,说明氮在体该差值若为正值,代表正氮平衡,说明氮在体内潴留或用作机体蛋白质增长;相反,负氮平内潴留或用作机体蛋白质增长;相反,负氮平衡代表氮丢失;也可以是零氮平衡。衡代表氮丢失;也可以是零氮平衡。22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24实验安排实验安排食科八班 星期一 上午 星期三 下午食科九班 星期三 上午 星期四 下午注:1、每班分两个大组同时进行。2
16、、必须穿实验服23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24氮平衡试验的考虑因素氮平衡试验的考虑因素 健康成人,当给以无氮膳食时,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与分解仍继续进行。被分解的氨基酸可再用于合成,并且此过程很有效。但是,也有少部分氨基酸被分解、代谢成尿氮化合物,粪中也有一定的损失。最初尿氮明显下降,以后长时间缓慢下降到相对稳定。根据大量研究结果,食用无氮膳食1014d后平均每天尿氮排出量为37mgkg,粪氮约为12mgkg,至于由皮肤及其它次要途径损失的氮量实际测定比较麻烦,一般实验室不易进行,且有一定的局限性。当推论到群体时因个体差异尚应有一个合理的延伸以照顾绝大多数人。此外,进行蛋白质平衡试验的蛋白质是优
17、质蛋白,还应考虑到与实际生活中所消费的蛋白质差异等。24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24 皮肤及其它次要途径损失的氮量:根据1985年WHO的规定:成人每天为8mgkg;12岁以下的儿童每天为10mgkg。这些在无蛋白膳食时所丢失的氮量称之为必然丢失氮必然丢失氮(obligatory nitrogen losses)。综上所述,成年人在无N膳食条件下,每天N的损失总量为57mg/kg(37+12+8=57),相当于每天排出蛋白质0.36g/kg(57mg6.25)。假设食物蛋白质被完全利用,据此可认为,若食物蛋白质按0.36g/kg摄入,应能补偿成人机体的蛋白质丢失,达到N平衡。N平衡状态可表示
18、为下式:摄入N=尿N+粪N+其他N损失25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24氮平衡对机体的作用氮平衡对机体的作用 实际上,N平衡不是绝对的。一天内,进食时N平衡为正;晚上不进食时则N平衡为负;超过24小时这种波动才比较平稳。机体在一定限度内对N平衡具有调节作用,健康成人每日进食蛋白质有所增减时,其体内蛋白质的分解速度及随尿排出的氮量也随之增减。如进食高蛋白膳食时尿中排出的氮量增加,反之则减少。但若长期进食低蛋白质膳食,因体内蛋白质仍要分解,故易出现氮的负平衡;若摄食蛋白质的量太大,不仅机体利用不了,甚至反而加重消化器官及肾脏等的负担。不过,蛋白质的需要量与能量不同,满足蛋白质的需要和大量摄食蛋白质
19、引起有害作用的量相差甚大。26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24二、蛋白质的需要量二、蛋白质的需要量 确定人体蛋白质需要量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在充分供给能量但食物不含蛋白质(或含量极低)时测定受试者通过尿、粪和其它途径所排出的氮量;另一种是测定维持氮平衡所需不同来源的蛋白质的氮量。成人摄食无蛋白质食物一段时间以后,其排出的氮量渐趋恒定,约为每日每千克体重57mg氮,即每日每千克体重约0.36蛋白质。对于一个体重65kg的人来说则相当于每日约有23g蛋白质排出体外。此即蛋白质最低需要量。但是,实验结果表明,即使是进食这一数量的优质蛋白质如蛋和乳,并不能维持氮的总平衡。不足的原因之一是食物蛋白质的
20、组成与人体的蛋白质组成不同。既然不同,则在改造它们用来替换体内蛋白质时必有损耗。27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24 据WHO(1985)报告,利用包括预期蛋白质需要量在内的几种不同的蛋白质摄食量,对健康成人进行氮平衡研究。结果表明:在进行短期氮平衡研究时,人体对优质蛋白质的平均需要量为0.63g(kgd)。在长期的氮平衡研究时,人体对优质蛋白质的平均需要量为0.58g(kgd)。FAOWHOUNU专家委员会决定将上述两组数据的平均值0.60g(kgd)作为成人对优质蛋白质如肉、鱼、乳、蛋等蛋白的平均需要量平均需要量。28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24 对不同人群的蛋白质需要可因个体的不同而有所
21、差异,即使是在性别、年龄、体型和体力活动相同的情况下也可有不同,并呈现出一定的需要量分布。假定此个体的需要量呈正态分布,为了保证健康,1981年FAOWHOUNU专家委员会估计成人蛋白质需要量的真变异系数为12.5。因此,可以预料,在平均蛋白质需要量0.60g(kgd)之上再加25(2SD)即可满足人群中97.5的个体的需要。此即1985年WHO所定成人优质蛋白质的安全摄取量0.75g(kgd)。营养素供给在距平均值两个标准差处 29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24安全摄取量变化原因安全摄取量变化原因 蛋白质的需要量,尽管各国多以氮平衡测定为依据,但是所提出的标准不一WHO亦多次修改蛋白质的需要
22、量 1985年WHO报告在评论了短期和长期的氮平衡试验之后提出平均蛋白质需要量为优质蛋白质0.60g(kgd),安全摄取量为0.75g(kgd)。这比1971年推荐的安全摄取量稍高。主要原因有三个:(1)最近的研究是利用在预期蛋白质需要量上下的几种蛋白质摄食量来评价蛋白质的需要量。早先的研究则是用低蛋白质摄取,并故意增加能量的摄食以维持体重、进行试验。然而,对人和动物的试验都表明,增加能量的摄食可以加强蛋白质的合成和降低氨基酸的氧化,有利于正氮平衡,因而降低了表观蛋白质的需要量30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24 (2)早先的研究对总氮平衡中氨的损失,特别是经过皮肤的损失考虑不够。例如,在炎热的
23、气候和重体力劳动时汗中有明显的氨损失。(3)1971年FAOWHO专家委员会所定氮平衡的数值对其它的氮损失按5mg(kgd)计,而1981年FAOWHOUNU专家委员会则改为对成人按8mg(kgd)计,而对12岁以内的儿童则按10mg(kgd)计。31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24 要满足蛋白质的需要,不但应进食足够的蛋白质,还应有足够的其它营养素。如果早餐光吃糖或淀粉,午餐仅吃肉,天天如此,则机体将以含氮物从尿中丢失全部食物蛋白质。只有当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等其它营养素一道进食时才有可能由葡萄糖抑制分解氨基酸的脱氢酶,使氨基酸免被分解而进入大循环,作为建造和修补组织之用.蛋白质质量不同,达到机
24、体氮平衡所需蛋白质的量也有所不同。通常来自动物性食物如肉、鱼、乳、蛋等优质蛋白质的需要量较低,而对来自植物或动植物混合食物的蛋白质的需要量较高.32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24第三节第三节 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 一、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二、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及需要量模式三、限制氨基酸33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2434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24氨基酸 英文 氨基酸 英文 必需氨基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组氨酸*非必需氨基酸丙氨酸精氨酸Isoleucine(Ile)Leucine(Leu)Lysine(Lys)Methionine(Met)Phenyla
25、lanine(Phe)Threonine(Thr)Tryptophan(Trp)Valine(Val)Histidine(His)Alanine(Ala)Arginine(Arg)天门冬氨酸天门冬酰胺谷氨酸谷氨酰胺甘氨酸脯氨酸丝氨酸条件必需氨基酸半胱氨酸酪氨酸Aspartic acid(Asp)Asparagine(Asn)Glutamic acid(Glu)Glutamine(Gln)Glycine(Gly)Proline(Pro)Serine(Ser)Cysteine(Cys)Tyrosine(Tyr)*组氨酸为婴儿必需氨基酸,成人需要量可能较少。摘自Modern Nutrition in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