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第二篇个体心理及个体行为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5069417
  • 上传时间:2023-02-08
  • 格式:PPT
  • 页数:44
  • 大小:209.01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二篇个体心理及个体行为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第二 个体 心理 行为 课件
    资源描述:

    1、第第2 2章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v2.1 关于人的理论v2.2 需要、动机与行为v2.3 价值观与行为 v2.4 知觉与行为 v2.5 态度与行为 v2.6 个性与行为 v2.7 意志与行为 v2.8 情感与行为 2.1 关于人的理论v一人性假设理论v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v三中国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一人性假设理论 vX理论理论(McGregor,D):多数人都是懒惰的;没有雄心壮志;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矛盾的;缺乏理智,不能克制自己;为满足基本生理安全需要。做经济上获利最大的事。管理职责和方管理职责和方式式:职权命令,使对方服从;严密组织和具体规范;金钱报酬

    2、。v社会人假设社会人假设:交往-主要动机;专业分工和机械化使劳动失去内在含义,从工作社会意义寻求安慰;人际关系比管理措施和奖励影响大 管理:管理:满足归属,交往和友谊需要,一人性假设理论v自我实现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工作是满足,也可能是处罚,环境而定;愿意自我管理来完成目标;人的自我实现要求和组织无矛盾;普通人也谋求职责;多数人都能发挥想象力,聪明才智和创造性;普通人的智能潜力只得到部分发挥。管理措施管理措施:改变管理职能重点;激励;自主权v复杂人假设复杂人假设:需要随不同阶段、条件和环境而变;同一时间有多种,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不同组织形成不同的动机。没有普适管理方式。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3、需要层次理论 v1.需要层次的划分v2.马斯洛的主要论点1.需要层次 v A.H.Maslow(1908-1970)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1943年出版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需要层次。1954年在动机与个性中,进一步阐述该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七层次,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求知、求美和自我实现需要。2.主要论点 v由低到高形成一个阶梯,低层次需要相对满足后,产生更高一级的需求,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v人的行为由主导需要决定。对特定的人来说,各种需要在不同时期的重要性、强烈程度不同,形成需要层次结构。最迫切的需要形成主导需要。v人们对

    4、需要的追求各有差别。同一需要对不同人的重要性、迫切性不同,一种需要获得满足后并不消失,只是对行为的影响比重减轻而已。2.主要论点v一个国家人民的需要层次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关。不发达国家,生理、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重较大,高层次需要的比重较小;发达国家情况相反。v戴维斯(KDavis)曾就美国的情况进行估计 美国工人主导需要变化估计v主导需要种类 1935年 1995年v 生理需要 35 5v 安全需要 45 15v 社交需要 10 24v 自尊需要 7 30v 自我实现需要 3 26三中国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v1.中国古代的人性思想v2.中国古代的需要层次思想v3.中国现代需要层次理论

    5、的研究1.中国古代的人性思想v孔子论语阳货“性相近,习相远也”v世硕“性善恶混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养而致之则善长”v告不害“性无善恶论”,“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东西,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人为制造。v 孟子论证“性善论”v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2.中国古代的需要层次思想v论语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v告子“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v管子“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v列子杨朱“生民之不得休息,为四事故,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v王夫子:“盖凡声色、货利、权势、事功之所欲者,皆谓之欲”3.中国现代需要层

    6、次的研究 v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层次的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马克思把人的需要分成了自然的、精神的、社会的三种需要。恩格斯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人的需要为生活、享受、发展需要。列宁斯大林的观点可归纳为三种:物质、精神和“共产主义劳动”需要。v毛泽东强调塑造“大公无私的人”。实际上要求人们要超越自我。过分强调了精神力量。v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理论的综合。2.1 需要、动机与行为v一需要与行为 v二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v三挫折行为v四激励机制一需要与行为v行为:人类有意识活动v产生的原因:个体生物本能;社会环境决定。Lewin人类行为公式:B=f(PE)v需要:客观刺激作用于人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

    7、的状态(外部,内部;物质,精神)v动机: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叫动机需要与行为v需要转变为动机条件:一是需要到一定强度,产生满足需要的愿望;二是需要对象(目标)的确定。v转变过程:需要强度增加,未能满足-,产生心理紧张状态-驱动力-寻找目标行为(目标导向行为目标导向行为)-需要满足(目目标行为标行为)-紧张减少二 动机和行为v动机结构:人往往同时存在多种动机,有强弱之分,有矛盾和斗争,以其一定的相互关系构成动机体系。v优势动机:优势动机:动机系统中各动机强度、稳定性不同,最强烈而又稳定的动机,叫优势动机,其他叫辅助动机。行为受优势动机支配

    8、v三类行为三类行为:目标导向行为目标导向行为(有了动机后,寻求、到达目标的过程);目标行为目标行为(直接满足需要的行为);间接行为间接行为动机和行为的对应关系v复杂性v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不同的行为v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v一种行为可能为多种动机所推动v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有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v错误动机有时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盖三 挫折行为v挫折挫折:满足需要的动机受到阻碍的现象v动机受挫动机受挫:解决问题行为;挫折行为v挫折行为挫折行为:攻击(直接,间接),合理化,退化(原始的幼稚的行为),固执(拒绝劝告,事实),屈服v处理挫折行为处理挫折行为:谅解、宽容、劝慰、缓和,分析原因(主、客观

    9、),客观阻碍,引导其走向解决问题行为,教育、批评四激励机制 v积极性:人在思想、行动上努力进取的心理动力。自觉主动的心理状态:意识活跃水平、情绪振奋程度和意志力强度等方面,行为效率高。v激励: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组织在了解员工需要结构的基础上,设置某些既可满足员工需要、又符合组织要求的目标,通过目标导向使员工出现有利于组织的优势动机并按组织所需要的方式自觉行动。激励机制v激励机制: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办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v关键:组织目标、个人需要兼容 2.3 价值观与行为v一价值观的内涵 v二价值观的分类 v三价值观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一价值观的内涵v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

    10、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v一系列基本信念:对个人或社会而言,某种具体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比之于相反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更可取。反映了人在观念上对正确与错误、重要与不重要、好与坏的判断和评价。v来源:社会文化中主流价值观的教化;早期经验,家庭、教育、同伴团体、社会舆论、大众传播媒介扮演的角色;判断。二价值观的分类 1 E.Spranger价值观分类v斯普朗格尔编制问卷v理性价值观: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的v经济:有效实惠v审美价值观:形式和调和v社会性:群体他人,对人的热爱v政治性:权力地位v宗教性:信仰教义,对宇宙整体理解和体验2 Rokeach价值观调查问卷(Milton Roke

    11、ach Value Survey,RVS)v终极价值观,期望存在的终极状态,人一生中希望实现的最根本的目标。舒适的生活、成就感、世界和平、平等、自由、快乐、自尊等。v工具价值观,喜欢的行为方式或实现终极价值观的手段。勤奋工作、襟怀开阔、清洁、勇敢、宽容、富于想象力、顺从、负责、自律等等。三对行为的影响v影响对其他人及群体的看法,人际关系;v个人的决策选择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v个人对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的看法 v工作态度和有关行为的道德标准 v个人接受或抵制组织目标和压力的程度 v对个人及组织的成功和成就的看法v对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选择 v激励机制的建立和人力资源政策的制定 2.4 知觉与行为v一

    12、一感觉与知觉感觉与知觉 v二二社会知觉的内容社会知觉的内容v三三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v四四归因理论归因理论 一一感觉与知觉感觉与知觉v感觉: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部分)在人脑中反映。v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v共同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当前事物在人脑中反映,产生的主观映象都是具体的感性形象。v区别:感觉反映个别属性(如形状、色泽、气味、温度等),知觉是对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过程。感觉是知觉的成分,是知觉的基础。一一感觉与知觉感觉与知觉v一切较高级、复杂的心理过程活动,都以感觉与

    13、知觉作为基础,即在感觉与知觉所获得的材料的基础上才能产生。v在一定程度上,行为是以人们对现实的知觉为基础的,而不是以现实为基础的。v知觉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受人的各种主观意识特点的影响和制约。人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情绪体验等都直接影响着知觉过程、完整性和准确性。二二 社会知觉v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1947年提出。v知觉对象:对物的知觉,对人的知觉v对人的感知:不是停留在被感知者的外表上,而要依据人的外部特征知觉其内部心理状态。v社会知觉:就是对人的知觉,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就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v社会知觉是知觉主体特殊的社会意识,影响主体的心理活动,调节主体社会

    14、行为。社会知觉的分类v对人的对人的知觉-通过对外部特征的知觉,了解人的动机、感情、意图的认识活动。(如相貌取人)v人际人际知觉-交际行为为知觉对象,对人们交往中的动作、表情、态度、言语、礼节等进行感知。v自我自我知觉-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自我感知。自悟 v角色角色知觉-对人表现的社会角色行为的知觉。一.知觉特点知觉特点v知觉选择性(知觉强度)选择性知觉速度快、数量多-多血质;选择性知觉速度不高,认真细致、精益求精方面(如质量检验等)要求高-粘液质。v理解性,v恒常性(稳定)v组织性三三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v1.知觉者的主观因素v2.知觉对象的特征 v3.知觉的情境因素v4.社会

    15、知觉中的若干效应 1.知觉者的主观因素v兴趣爱好:最感兴趣的事物最容易被知觉到,并把握更多的细节,“见微知著”v需要动机v知识经验:对于知觉的选择性影响很大 v个性特征:多血质的人知觉速度快、范围广,但不细致;粘液质的人知觉速度慢、范围窄,但比较深入细致。v价值观、未来预期、身体状况、自身条件等影响知觉选择性。2.知觉对象的特征v知觉组织的“简明性规则”,通过对知觉对象的组织更迅速地把握它们:接近律、相似律、闭锁律、连续律。v对象特征对象特征影响知觉的结果影响知觉的结果 :颜色,形状、大小,声音,强度和高低,运动状态,新奇性和重复次数等因素。v缪勒莱依尔(Muller Lyer)错觉3.知觉的

    16、情境因素v情境因素通过影响人的感受性而改变知觉的效果。v感受性:人的感觉灵敏度,人对外界刺激物的感觉能力。v人的感受性在环境作用下发生的变化,表现为下列现象:适应,对比,敏感化,感受性降低。4.社会知觉中的若干效应v第一印象效应(优先优先效应,首因),对陌生人v晕轮晕轮效应 v近因近因效应,对熟人。v对比对比效应v与我相似与我相似的效应 v严格、宽大与平均倾向v定型定型效应(定势)v投射效应v预测者的知识 四四归因理论归因理论v 1.涵义v2.基本问题 v3.常用四种归因及影响 v4.归因错误v5.准确归因的三个因素 1.涵义v归因理论: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也称“认知理论”,

    17、即通过改变人们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来改变和调整人的行为的理论。v在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 1958)的社会认知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基础上,经过美国教授罗斯(LRoss)和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安德鲁斯(Andrews)等人的推动而发展。v一种行为改造理论2.基本问题v认识原因:人们心理活动发生的因素关系。包括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分析。v合理推论:社会推论问题。根据人们的行为及其结果,来对行为者稳定的心理持征和素质、个性差异作出合理的推论。v行为的期望与预测:根据过去的典型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在某种条件下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可能行为。3.常用四种归因及影响v Weiner197

    18、4年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分析行为的成功或失败时常作四种归因:个人努力程度,个人能力,任务难度,机遇。归因对人的持续行为影响v把失败和挫折归因于智力差、能力低等稳定内因,不会增强今后努力与持续性行为。v把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这个相对不稳定的内因,则可能增强今后的努力与持续性行为。v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外因,如偶然生病或其它事故等,不影响人的积极性,增强今后努力与持续性行为。v把失败归因于工作(学习)任务重、难度大等稳定性的外因,可能降低自信心、成就动机、努力程度和持续性。4.归因错误v基本归因错误:在评价他人行为时,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影响、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影响v自我服务偏见:个体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或个人因素(能力、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运气)5.准确归因的三个因素v区别性:个体在不同情境下是否表现不同行为。如果满足区别性,则观察者可能会对行为作外部归因。v一致性:如果每个人面对相似情境都有相同反应。一致性高,更可能对迟到行为进行外部归因。v一贯性:一个人活动的惯性,无论何时都有相同行为。行为的一贯性越高,观察者越倾向于对其作内部归因。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二篇个体心理及个体行为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069417.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