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林木抗逆性育种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九章林木抗逆性育种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九 林木 抗逆性 育种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九章_林木抗逆性育种本章讲述内容n一、树木对胁迫的反应及其抗逆性机制n1、非生物胁迫n2、生物胁迫n二、抗逆性测定办法n1、抗旱、抗寒、抗盐碱能力的测定n2、抗病性测定n3、抗虫性测定n三、林木抗逆育种途径与策略n1、选择育种n2、杂交育种n3、耐盐突变体的筛选n四、展望序n林木频繁地受环境胁迫(stress),生长、发育或繁殖将受到不利影响,甚至死亡。胁迫可以是生物性的(biotic),即由病虫害引起,也可以是非生物性的(abiotic),即由过度或不足的物理、化学条件引发。导致林木损伤的物理、化学因素有干旱、寒冷、高温、水涝、盐渍、污染、土壤矿物质营养不足以及光照太强或太弱等。不同树种或
2、同一树种的不同种源、群体和个体对环境胁迫的反应不同。林木长期生长在各种胁迫的自然环境中,通过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有利性状被保留下来,并不断加强,不利性状不断被淘汰,林木便产生一定的适应性,即能采取不同的方式去抵抗各种胁迫因子。林木抵抗各种胁迫因子的能力称为抗逆性(stress resistance)。充分利用林木抗逆性的遗传变异,通过一定的育种途径,选育出对某种不良环境具有抗性或耐性的群体和个体,应用于生产,这一过程可称为抗逆性育种(breeding for stress resistance)。环境胁迫的因素与树木的反应n(1)对干旱的适应性n由于经过长期自然选择,树木可通过不同途径来抵御和
3、适应干旱。nLevitt(1972)将避旱性、耐旱性统称为抗旱性。nTurner(1979)把栽培植物对干旱的适应性划分为避旱、高水势下耐旱和低水势下耐旱三种类型。nHall(1990)认为,植物对干旱的适应性应包括三种机制:避旱、耐旱和水分利用效率。n树木是多年生植物,具有生命周期和年周期两个生长发育周期,对干旱的抵抗能力主要通过忍耐干旱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来实现的。n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树木的抗旱性机制可归纳如下:植物耐旱机理分类(1)对干旱的适应性nA 高水势下延迟脱水躲避干旱高水势下延迟脱水躲避干旱n在土壤或大气出现干旱胁迫时,植物首先通过增加吸水或减少水分消耗,维持较高的水势和水分利用
4、效率,推迟组织脱水,以达到躲避干旱的目的。n抗旱植物的一个普遍特征就是根系生长快、根深,根的活力强。许多观察发现,在干旱条件下植物根/茎比值提高。n除了提高吸水能力外,某些植物的抗旱性完全或部分取决于减少蒸腾失水。n减少水分损失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途径来实现:n(1)增加气孔阻力和角质层阻力;n(2)通过改变叶片的形态特征,减少对光能的吸收;n(3)减少蒸腾表面积。(1)对干旱的适应性nA 高水势下延迟脱水躲避干旱n当干旱进一步加剧时,常引起植物叶片形态改变,如叶片卷曲、萎蔫、复叶闭合、茸毛或蜡质增厚,甚至叶片脱落或死亡,从而减少对光能的吸收和减小蒸腾面。n许多抗旱的植物种类,特别是荒漠地
5、区生长的树木,其形态均表现出避旱的特征。如在中亚荒漠地区生长的常绿灌木沙冬青,其根、茎、叶均表现出抗脱水的旱生特征。沙冬青叶片上下表皮皆具有浓密的表皮毛,气孔下陷极深,形成气孔窝,由不透水的脂类物质组成的角质层厚达15m,以抑制蒸腾失水,并加强反射使叶肉细胞免于灼伤。叶肉细胞紧密排列,全部栅栏化,海绵组织退化,细胞壁较厚,细胞间自由空间度很小,细胞质浓厚,内含物丰富,都有利于适应水分和温差的胁迫。(1)对干旱的适应性nB 低水势下忍耐脱水抵御干旱n在持续干旱下,推迟脱水的各种机制最终会失去作用,不可避免地造成植物脱水,严重时可导致不可逆的伤害或死亡。n耐旱的树木均具有较强的耐脱水能力。n植物组
6、织耐脱水的主要机理:一是在低水势下保持一定的膨压和代谢功能,增加细胞的持水能力;二是细胞能忍受脱水,不受或少受伤害。n当受到脱水伤害时,植物体内主要通过调整生物膜结构与功能、渗透调节作用和抗过氧化能力来完成抗脱水伤害。n植物体内的这种反应是通过植物的合成和降解来实现的,最终受到植物基因的调控。(2)对低温的适应性n低温对植物的伤害可分为冷害和冻害两类。n冷害是热带、亚热带喜温植物及生长旺盛的温带植物,突然遭到0以上低温或低温反复侵袭造成的伤害。n冻害是指植物受到冰点以下的低温胁迫,发生组织结冰而造成的伤害。(2)对低温的适应性n与冷害相比,冻害更为普遍。关于植物冻害机理,有多种假说,比较认同的
7、是膜伤害假说。n细胞膜系(质膜、叶绿体膜、线粒体膜及液泡膜等)的稳定性与植物抗冻性密切相关,细胞膜系形态变化和成分改变在抗冻机制上起关键作用。n低温首先损伤细胞的膜体系,从而导致体内生理生化过程的破坏,低温引起细胞各种膜结构的破坏是造成植物冻害损伤和死亡的根本原因,而质膜是这种破坏的原初部位。n伤害性低温不仅会引起膜脂的相变,而且会引起膜蛋白的变化,包括膜蛋白的构型变化以及膜蛋白和膜脂相互关系的变化,引起膜蛋白的迁移运动。(2)对低温的适应性nLevitt(1980)基于膜伤害理论,将植物分成两类。一类是敏感植物,另一类是抗寒植物。n前者膜的透水性和稳定性差,极易引起胞内结冰,也易被胞内冰晶刺
8、穿,导致死亡。n后者膜的透水性和稳定性强,即使在寒冷条件下发生胞外结冰,当温度回升后也能缓慢恢复。Levitt(1980)还总结了植物抗冻性的6个机理(见下图),其中冻害引起脱水的忍耐性是抗冻性的主要因素。植物抗冻的6种方式(Levitt,1980)(2)对低温的适应性n抗寒性较强的植物多通过回避细胞内结冰、避免脱水胁变和忍耐细胞脱水胁变的方式抗冻。n植物避免细胞内结冰的方法有4条途径:n一是提高细胞液的浓度,降低冰点;n二是使细胞内的水流到细胞外结冰;n三是细胞液的过冷却(是指细胞液在其冰点以下仍保持非冰冻状态)n四是水的玻璃态化(即液态水在摄氏零度以下不结冰而保持液态)。n其中细胞外结冰和
9、细胞液的过冷却是植物避免细胞内结冰伤害的最主要和最普遍的两种适应机制。(2)对低温的适应性n抗寒性是植物在长期寒冷环境中,通过本身的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获得的,是适应低温的遗传特性。n但这种特性只有在特定环境条件的诱导下,才能表达出来,随环境的改变也可消失。n在抗寒基因表达之前,抗寒性强的植物也是不耐寒的,只有当它表达后才能发展为抗寒力。n抗寒基因表达为抗寒力的过程,就是抗寒性提高的过程,称为抗寒锻炼或寒冷驯化。n植物进入抗寒锻炼,主要取决于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一低温与短日照,特别是低温是主要的外界诱发条件。不同植物所要求的低温诱导临界温度不同,大多数植物为25,锻炼的温度越低,抗寒效应越高,对
10、降温速度的要求与植物的抗寒性有关。(2)对低温的适应性n抗寒锻炼还受光的影响,如果缺光,植物即使在持续的低温下也不能得到抗寒锻炼。n光在抗寒锻炼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光合效应和光周期效应,光周期效应是通过光敏素起作用的;植物生理活动强度,胁变的分裂和生长活动等是内因。n植物的生长活动与抗寒基因的表达是矛盾的,生长越旺盛,抗寒力越弱;n降低生长活动是提高抗寒性的前提条件。n植物必须在秋季低温和短日照条件下,逐渐停止生长活动,抗寒基因才能活动,才能表达出抗寒力。(3)对土壤盐碱的适应性n盐碱胁迫对植物造成的伤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n一是细胞质中金属离子,主要是Na+的大量积累,它会破坏细胞内离子平
11、衡并抑制细胞内生理生化代谢过程,使植物光合作用能力下降,最终因碳饥饿而死亡;n二是盐碱土壤是一个高渗环境,它能阻止植物根系吸收水分,从而使植物因“干旱”而死亡。n同时盐碱土壤pH值较高,这使得植物体与外界环境酸碱失衡,进而破坏细胞膜的结构,造成细胞内溶物外渗而使植物死亡。n因而,受盐碱胁迫的植物一方面要降低细胞质中离子积累,另一方面还通过积累过程产生某些特殊的产物,如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等来增强细胞的渗透压,阻止细胞失水,稳定质膜及酶类的结构。(3)对土壤盐碱的适应性n植物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对盐害的抵御有不同的机理,形成了不同的植物抗盐类型。n(1)泌盐植物:吸收盐分以后,不积累在体内,而是通过
12、盐腺排出体外,如柽柳。n(2)稀盐植物:生长快,吸水多,能把吸进体内的盐分稀释,如碱蓬属植物。n(3)聚盐植物:具有肉质茎,体内有盐泡,能将原生质内的盐分排到盐泡里去,使细胞的渗透压增加,就可提高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如盐角草和碱蓬。n(4)拒盐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对养分的透性很小,并在液泡内积累有机酸、可溶性糖和其它物质,渗透压较高,能从外界吸水,如长冰草。如果增加细胞内钙离子,可以降低细胞膜的透性,减少K+、Na+等一价离子的吸收。(3)对土壤盐碱的适应性n耐盐方式主要有渗透调节、区隔化、维持膜系统的完整性、改变代谢类型等。n(1)渗透调节:是指植物生长在渗透胁迫条件下,其细胞中有活性和无毒
13、害作用的渗透溶质的主动净增长过程。n渗透调节方式有两种:一是吸收和积累无机盐,一些盐生植物主要通过这种方式;二是合成有机化合物,包括非盐植物和一些盐生植物。n(2)离子区隔化:是在盐胁迫条件下,植物将主要的盐分离子转移至液泡中,而在细胞质中合成代谢可兼容的溶质,来补偿液泡与细胞质之间的渗透差异。(3)对土壤盐碱的适应性n(3)改变代谢类型:在盐胁迫条件下,一些植物的代谢途径不能适应,发生盐害。另一些植物能够采取放弃旧的代谢途径,产生新的代谢途径的方式去适应这种新的生境。如獐毛等盐生植物在低盐条件下是3植物,光合作用以3途径方式进行,若在高盐条件下,向4途径转化。n(4)维护膜系统的完整性:在盐
14、胁迫条件下,细胞质膜首先受到盐离子胁迫影响而产生胁变,导致质膜受伤。质膜胁变最明显的表现是质膜透性增大。n盐分条件下,植物膜系统的变化有2个阶段:n首先是盐分对膜系统的破坏;然后是植物对膜系统的修复。n植物能否维持其膜系统的稳定性,主要在于其修复能力大小。膜系统的修复与SOD、POD、CAT酶活性的升高是分不开的。2、生物胁迫n(1)病害抗病n(2)虫害抗虫(1)病害及抗病n林木生长发育过程中,各个部位经常受到多种侵染性的或非侵染性的病害侵袭,不仅可使林木生长受到抑制,林产品变质或减产,有时甚至造成大量死亡。n如我国北方地区的杨树腐烂病、溃疡病,落叶松的枯梢病、早期落叶病,红松的疱锈病等,杉木
15、的黄化病,国外松的松针褐斑病、桉树及木麻黄等的青枯病、油桐炭疽病等,泡桐丛枝病及枣疯病等,都对林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n造成植物病害的病原物主要由真菌、细菌、病毒、类病毒等。病原物侵染的途径和致病手段多种多样。n病毒一般通过机械损伤、昆虫介导进入寄主细胞,经胞间连丝进入周围细胞,再经过维管束运往寄主全身。n细菌一般经过伤口、气孔、皮孔等进入寄主细胞间隙和导管。有的还进一步侵入周围细胞。(1)病害及抗病n植物的抗病性是指植物与病原物相互关系中,寄主植物抵抗病原物侵染的性能。n植物被病原物侵染后一般表现为感病、耐病、抗病或免疫等4种反应。n同一种植物对不同的病原物可以有不同的反应
16、,某种植物对某种病原物的侵染会发生哪种反应,是由植物与病原物的亲和性程度决定的。n如果植物受到不亲和的病原物的侵染就表现为免疫和抗病,而受到亲和的病原物的侵染时则表现为感病。n植物与病原物不同程度的亲和能力是这两类生物之间经过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n树木与病原物在长期进化和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中,逐渐形成和表现出各种抵御有害病原物的特性与能力,这在病理学上称之为抗病性(disease resistance)。n植物的抗病性与其它性状有所不同,它除了受遗传性制约外,还受环境和病原物的致病性的影响,因此是一个综合性状的总称。(1)病害及抗病n树木的抗病性按遗传方式的不同,可分成:n(1)单基因抗病性(
17、disease resistance based on single gene)。n 控制抗病性的基因只有一个,有显性隐性之分。单基因遗传一般符合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大量研究证明,寄主植物对许多病害存在着单基因抗性的遗传。大多数品种对抗真菌性病害的抗性属单基因显性遗传,少数抗性属于单基因隐性或不完全显性遗传。有时同一抗性基因对病菌某些小种是显性,对另一些为隐性。在不同遗传背景下,一个抗病基因可表现为显性或隐性,是常见现象。植物抗病毒病害中抗性基因多属于隐性基因。n(2)寡基因抗病性(disease resistance based on oligogene)。n 指由少数基因控制的抗病性。其作用
18、方式分为基因独立遗传、复等位基因和基因连锁遗传。n(3)多基因抗病性(disease resistance basing on polygene)。n 指由众多微效基因控制的抗病性。当这一性状分离时,常观察不到整齐的表现型种类,在高抗性和低抗性的杂种之间,存在着一系列过渡的类型,在抗性的中亲遗传与超亲遗传现象之间没有显著的界限。(1)病害及抗病nFlor最早提出“基因对基因”的假说,认为抗病是植物品种所具有的抗病基因和与之相应的病原物的无毒基因结合时才得以表现的。n在此基础,Vanderolank 提出了垂直和水平两类抗病性的假设。认为垂直抗病性是由单基因控制的,由主效基因单独起作用,表现为质
19、量遗传;而水平抗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由许多微效基因综合起作用,表现为数量遗传。n植物的抗病性是由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等多方面因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综合表现的结果。它是通过体内抗病基因的表达,进而控制有关蛋白酶的表达和有关抗病调控物质的产生来实现的。n抗病基因的存在与否,抗病基因的表达速度,有关蛋白酶的活性及调控物质的量,就决定了植物抗病性的强弱。(1)病害及抗病n寄主植物可采用多种方式来抵御病原物的侵染,归纳为预存和诱导两大系统。n预存系统包括细胞壁的一些成分(如角质、蜡质、木质素等)、气孔特殊结构、小分子抗病物质、种子抗真菌蛋白等。n诱导抗性是由病原物侵染诱导形成的,包括局部抗性反应和系统抗
20、性两种。n植株在受到非亲和性病原物感染后,侵染部位会出现局部保护反应,出现枯斑,以限制病原物生长和扩散,这种方式即为过敏性反应。(2)抗虫n林木的抗虫性(insect resistance)是树木与昆虫协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可以遗传的特性,它使树木不受虫害或受害较轻。n林木对害虫危害具有一定的防卫反应,按照林木受害虫危害而引起的反应的时间先后,将防卫分为原生防卫和诱发防卫两种。n原生防卫指林木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组织结构或产生毒它性化学物质,包括机械阻止、使昆虫中毒或干扰昆虫生长发育及生殖等;n诱发防卫是在昆虫侵害后,林木在非固有的理化因子刺激下所做出的组织和化学反应,包括分泌毒它性化合物、坏
21、死反应和减少对入侵者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的供给等。n抗虫植物体内还具有一整套化学防御体系,普遍认为其内含有抗虫性的化学物质,即营养物质和次生代谢物质。n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次生性物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萜烯类、酚酸类、生物碱、糖苷、黄酮类化合物等。(2)抗虫n植物对昆虫的化学防御类型主要包括以下3类:n(1)产生能引起昆虫忌避或抑制其取食的物质,使觅食昆虫避开、离去或阻碍取食中的昆虫取食。n(2)产生阻碍昆虫对食物消化和利用的化学因素。n(3)植物改变昆虫所需营养成分的食量和比例,使不利于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二、抗逆性测定办法n1、抗旱、抗寒、抗盐碱能力的测定n2、抗病性测定n3、抗虫性测定1
22、、抗旱、抗寒、抗盐碱能力的测定n树木抗旱、寒、盐碱性测定方法很多,主要包括田间直接测定、盆栽测定和人工气候室测定、室内模拟测定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n(1)田间直接测定:n将待测材料直接播种或定植于苗圃或造林地,利用冬季低温、干旱地区少雨、盐碱地或人工造成干旱和盐碱胁迫,测定与抗冻、抗旱、抗盐碱有关的形态或生理生化指标。n(2)盆栽测定法:n将待测材料栽种栽花盆内,人工控制浇水或盐水,进行干旱或盐碱胁迫处理。1、抗旱、抗寒、抗盐碱能力的测定n(3)室内模拟胁迫测定法:n如将待测材料用纱布和塑料薄膜包裹,置于低温冰箱,经过低温诱导后 进行不同低温级处理。材料经室温融冰后,在温室扦插,逐日观察恢
23、复情况,或通过切片观察韧皮部、木质部等组织颜色,比较各种材料的耐冻性。n又如,利用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PEG)或盐溶液构成干旱或盐胁迫梯度,通过种子在上面发芽时间和发芽率,比较不同材料的抗旱或抗盐能力。1、抗旱、抗寒、抗盐碱能力的测定n(4)生理生化测定:n包括质膜透性、水分生理、保护酶活性等。n植物经过冻害和旱害,细胞膜透性发生改变,电解质大量外渗,电导率增高,电阻降低。因此,可以通过测定电导率和电阻了解 质膜的伤害程度。n抗旱生理测定常用 PV 技术(PressureVolume technique),该技术可计算出被测植物体或其器官(叶或小枝)的饱和含水时渗透势、质壁分离点渗透势、相对含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