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简帛文化(下)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三讲简帛文化(下)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 讲简帛 文化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三讲 简帛文化(下)程焕文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第三讲 简帛文化(下)1.孔子:删定六经 述而不作2.战国: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3.秦皇:统一文字 焚书坑儒4.汉武: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5.向歆:整理典籍 撰著目录1.孔子:删定六经 述而不作1.1.学术统于王官学术下于私人1.2.孔子删定六经1.3.述而不作?1.孔子:删定六经 述而不作1.1.学术统于王官学术下于私人西周时期(前1027前770),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的初期阶段,出现了封建领主制国家。由于宗法制度的发展,国家机器已相当完备。殷商时期由卜、巫、史等掌管文化典籍的体制到西周时随着史官分工的不断明细而得到了加强。这实际上是学术统于王
2、官的进一步发展。1.孔子:删定六经 述而不作1.1.学术统于王官学术下于私人春秋时期(前770 前476),是中国封建领主制经济的发展和地主经济的萌芽时期。自周平王放弃镐京而东迁洛邑时起,历史上出现了齐、晋、楚、秦、鲁、郑、宋、卫、陈、蔡、吴、越等140多国,周实际上亦已沦为一个小国。于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所替代,出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国争霸斗争。1.孔子:删定六经 述而不作1.1.学术统于王官学术下于私人由于宗法制度的崩溃,周王室的文化典籍开始流散于各诸侯国。左传昭公二年:“春,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观书于大史氏,见易与鲁春秋。
3、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王之所以王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十一月辛酉,晋师克巩。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史记:“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1.孔子:删定六经 述而不作1.1.学术统于王官学术下于私人由于宗法制度的崩溃和世秉国政的公族已越来越腐朽和无能,出身于较低层贵族的士开始在政治文化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诸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又往往招贤纳士,“士”人便越来越多。由于礼坏乐崩,时代需要有一种能顺应时代需要的学术思想产生出来,于是逐渐形成了学术下于私人的局面。1.孔子:删定六经 述而不作1.2.孔子删定六经 孔子
4、(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曲阜)人。家中排行第二,先世为宋贵族,曾祖避难入鲁。孔子30岁左右就开始讲学,曾担任过中都宰,司寇等官职。后来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终不见用。回到鲁国以后,以设教立学为己任,开私人讲学之风,又主张有教无类,广收门徒,多至3000余人。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整理和中国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画像1.孔子:删定六经 述而不作1.2.孔子删定六经孔于为何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皮锡瑞经学历史:“读孔子所作之经,当知孔子作六经之旨。孔子有帝王之德而无帝王之位,晚年知道不行,退而删定六经,以教万世”。1.孔子:删定六经 述而不作1
5、.2.孔子删定六经 孔于为何整理古代文化典籍?乔好勤中国目录学史:“一是通过对古籍的整理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按照儒家思想观点对先代典籍选择、排比、介绍,达到托古改制的目的;二是为其所教弟子准备教科书。孔子所教弟子达3000余人,身通六艺者72人,没有完整的图书作课本是不行的。且不说原来之书颠倒错乱,既是完整之书,也未必合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必须经过亲自整理编定,才能用于教学;三是经济文化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士阶层的形成,读书治学的需要,使孔子整理古籍成为历史的必然;而当时大批文献仍处于散乱状态,礼崩乐坏,也是其直接原因”。1.孔子:删定六经 述而不作1.2.孔子删定
6、六经孔于为何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程焕文中国图书文化导论:“其实,孔子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的目的以八个字足以概述之,即:宣传主张、垂教后世。其它一切均由此而派生”。1.孔子:删定六经 述而不作1.2.孔子删定六经孔子整理六经经历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庄子天道说:“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1.孔子:删定六经 述而不作1.2.孔子删定六经孔子对古代文化典籍进行了长期而广泛的收集。史记:“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史通六家:“孔子观书于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春秋公羊传隐公第一:“昔孔子受端门之命,制春秋之义,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1.孔
7、子:删定六经 述而不作1.2.孔子删定六经孔子对收集到的文献,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了择别、釐订、编次、删定,最后整理出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著作。1.孔子:删定六经 述而不作1.2.孔子删定六经 书的整理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汉书艺文志:“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史记三代世表说:“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故疑则传疑,盖其慎也”。1.孔子:删定六经 述而不作1.2.孔子删定六经 诗的整理 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 三千余篇,及
8、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历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 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1.孔子:删定六经 述而不作1.3.述而不作?尽管数千年来许多学者对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的产生年代、是否为孔子所作、内容的真伪都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但是孔子曾经整理过六经应是无可否认的。1.孔子:删定六经 述而不作1.3.述而不作?蒋伯潜十三经概论言:“五经者,殆莫不与孔子有关。如诗、史记、汉志均有孔子从古诗中删定三百五篇之记载;此说纵未可信,而其正乐 以正诗,孔
9、子自述之,论语记录之,当为可信之事实。如书,亦孔于自古代所传之书中,纂定二十八篇。如礼,西汉人所认为者,自经孔子赞修,乃以天道论人事,成哲理修养之书。如春秋,则固孔子之作也;孔子作春秋,虽以鲁之春秋之史实为据,而其中有微言大义存焉。”1.孔子:删定六经 述而不作1.3.述而不作?同时,孔子在整理这些典籍时也并非完全是述而不作,既有述亦有作。蒋伯潜十三经概论言:“孔于自承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之学者;其于五经,似亦为整理古书之述的工作;但五经之材料虽古已有之,而经孔子加一番赞修笔削理董之手续后,殆莫不各赋以新含义与新生命,则与其谓为述,无宁谓为作矣。孔子所谓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以为文者
10、,即指此也”。1.孔子:删定六经 述而不作总之,孔子通过广泛收集、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编定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不仅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对于古代文化典籍的保存、流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中国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战国: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前476 前221)是中国从封建领主制向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春秋时的100 多国经不断兼并,到战国时约有10多个,形成了秦、魏、赵、韩、齐、楚、燕“战国七雄”混战的局面。随着社会大变革的到来,学术统于王官的传统被打破,文化教育开始普及于民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学术局面。学术繁荣导致著述增多,著述多,藏书必多,于是简帛文
11、化亦由之而兴。2.战国: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2.1.诸子蜂起2.2.百家争鸣2.3.私人藏书2.4.诸子著述2.5.燔禁诗书 2.战国: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2.1.诸子蜂起战国时,随着社会大变革的到来,学术统于王官的局面已被彻底打破,少数贵族已不能再继续垄断文化学术,文化教育开始普及于民间。于是“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社会上涌现出大量的游说之士。各国国君为了富国强兵而争相礼贤下士,甚至一些官僚贵族也招贤养士。由于养士之风的盛行,士阶层不断扩大,形成了“诸子蜂起”的局面。他们著书立说,上说下教,文化学术获得空前的发展。2.战国: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2.2.百家争鸣 汉书艺文志:“时君世主,好恶殊
12、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为了适应政治需要,学术思想的流派日益增多。战国时除孔、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名辩诸家,甚至同一家内也不断地再分化成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的宗旨,而且他们又确是“皆有所长,时有所用”,因此各国的君主贵族对各家是“兼而礼之”。由于不主一家,并允许各家之间展开相互的批判和论战,于是便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正是这种百家争鸣的局面大大地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2.战国: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2.3.私人藏书战国时期,私人藏书已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要上说人君、下教门徒,就必须要收集典籍以备时用。墨子:“今天
13、下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墨子贵义:“子墨子南使卫、关中,载书甚多”,还常常“尚观于先王之书”,“征于先王之书”。庄子天下篇:“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战国策秦策:苏秦“陈篋数十,得太公阴秘之谋”。2.战国: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2.4.诸子著述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进而产生了一大批对中国思想文化有深远影响的著作。儒家自孔子删定六经以后,其弟子辗转相授,予以传说,于是儒家著述不断丰富,出现了论语、孟子、孝经诸书。除儒家之外,诸子百家的著述更是珠玉纷呈,出现了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荀子、孙子等诸子书。此外,还有左传、战国策、国语等历史著作和楚辞等文学作品。总之,流行于战国时的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
14、对后来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政治和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2.战国: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2.5.燔禁诗书 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过程中还出现了一种禁锢思想、蔑视文化典籍的思想,并进而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禁书。强调重农重战的秦国商鞅认为:“今为国者多无要,故其境内之民,皆化而好辩乐学。虽有诗、书,乡一束,家一员,独无益于治也”。“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上无使守战。国以十者治,敌至必削,不至必贫。国去此十者,敌不敢至,虽至必却。兴兵而伐,必取;按兵不伐,必富”(商君书农战)。2.战国: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2.5.燔禁诗书 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 年,“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
15、告坐之道,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韩非子和氏)。2.战国: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2.5.燔禁诗书 商鞅变法所提出的燔禁诗、书,是与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的经济措施,以及采用连什伍、设告坐之道的政治措施相表里的,目的是反对当时一些引诗、书旧籍而反对变法的朝臣和禁锢人民的思想。从统一政令,以图富强这一点上来看,燔诗、书曾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燔诗、书对于文化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历史的倒退。2.战国: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2.5.燔禁诗书 安平秋、章培恒中国禁书大观:“商鞅变法进程中发生的燔诗、书一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禁书事件,它那种对文化典籍极端
16、仇视的态度,在西北秦地后来发展为愈来愈激烈的以焚毁图书为形式的禁书传统,开了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禁毁图书的先河”。2.战国: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2.5.燔禁诗书 韩非子在肯定人有趋利避害本能的前提下,强调放任文化事业的发展必将导致国家政治的衰败,而保证独裁统治的最根本之路便是全面推行愚民政策,发展完善了商鞅的禁锢学说。韩非子五蠹:“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而国愈贫;言耕者众,执耒者寡也。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而兵愈弱;言战者多,被甲者少也”。韩非子画像2.战国: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2.5.燔禁诗书 韩非子六反:“今学者皆道书篋之颂语,不察当世之实事”。韩非子五蠹主张:“明主
17、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子说疑进而提出:“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韩非子的这种禁锢思想传到秦国以后,深受秦王嬴政的赏识。尽管公元前233 年韩非子入秦以后,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受到重用,也就无法像商鞅那样付诸实践,但是,他的禁书理论却被秦统治者所接受,并为以后秦始皇“焚书坑儒”埋下了思想的种子。3.秦皇:统一文字 焚书坑儒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结束了战国以来封建诸侯长期割据的局面,统一全中国。秦朝(公元前221前206)虽然只有短暂的十几年历史,并且具有急政暴虐的特色,但是在中国图书文化史上却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秦始皇画像3.秦皇:统一文字
18、焚书坑儒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初,虽然结束了战国时封建割据的局面,但是,“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并没有立即改变。为了建立和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措施,如废除分封,推行郡县制度,建立新的行政机构,迁徙六国富豪和强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划一法律制度等,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机构和制度。在思想上,采用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终始五德说和皇权神秘观念来维护秦朝的法统。在文化上,采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等措施。3.秦皇:统一文字 焚书坑儒3.1.统一文字 我国文字自商周形成体系以后,并未浑然一体,东西各方形成了两大系统,至春秋战国时由于
19、诸侯割据,语言文字分头发展,各有创新,虽有大同之处,但小异者亦多。由于长期的兼并战争,政治上渐趋统一,促成了各地文化的大融合,因而语言文字的统一已成为历史的迫切要求。春秋战国时代没有统一的政权来实施大范围的改革,到秦统一全国时,语言文字的统一便已完全条件成熟。秦始皇正是顺应了历史的这一潮流,开始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全国规模的文字改革。3.秦皇:统一文字 焚书坑儒3.1.统一文字郭沫若在两周金文辞大系叙说中说:“民族之商周,盖以地域之南北,故二系之色采,浑如径渭之异流。然自春秋而后,民族畛域渐就混同,文化色彩渐趋画一,证诸彝铭,则北自燕、鲁,南迄徐、吴,东自齐、邾,西迄秦、鄀,构思既见从同,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