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热点难点:催化剂与反应历程图的3类考法.pdf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考化学热点难点:催化剂与反应历程图的3类考法.pdf》由用户(cbx170117)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化学 热点 热门 难点 催化剂 反应 反映 历程 类考法 下载 _热门考点_高考专区_化学_高中
- 资源描述:
-
1、 高考化学热点难点:高考化学热点难点:催化剂与反应历程图 催化剂与反应历程图 【主要考向】【主要考向】判断催化剂的判断、作用和选择;根据反应历程图分析断键与成键及能 量变化;计算活化能(能垒)等。 判断催化剂的判断、作用和选择;根据反应历程图分析断键与成键及能 量变化;计算活化能(能垒)等。 【温馨提示】【温馨提示】催化剂是否参加化学反应?催化剂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催化剂参加反 应,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能通过改变反应路径、降低活化能而加快反应速率;催化剂的使 用不能改变反应热、不能改变物质的键能、不能改变平衡常数、不能改变平衡 催化剂是否参加化学反应?催化剂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催化剂参加反 应,
2、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能通过改变反应路径、降低活化能而加快反应速率;催化剂的使 用不能改变反应热、不能改变物质的键能、不能改变平衡常数、不能改变平衡 转化率。 转化率。 1 ( (2020河南高二月考)用钌河南高二月考)用钌(Ru)基催化剂催化基催化剂催化 CO2(g)和 和 H2(g)的反应时,每生成的反应时,每生成 92g 液 态 液 态 HCOOH 放出放出 62.4kJ 的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的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示中物质图示中物质 II 为该反应的催化剂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B图示中参与循环的物质只有图示中参与循环的物质只有 CO2和和 H2 C反应的活化能为反应的活化能为
3、 62.4kJmol-1 D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H2(g)+CO2(g)=HCOOH(l) H=-31.2kJmol-1 2 ( (2020北京高三)中国科学家在合成氨(北京高三)中国科学家在合成氨(N2+3H2 2NH3H0)反应机理研究中 取得新进展,首次报道了 )反应机理研究中 取得新进展,首次报道了 LiH-3d 过渡金属这一复合催化剂体系,并提出了过渡金属这一复合催化剂体系,并提出了“氮转移氮转移”催化 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催化 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转化过程中有非极性键断裂与形成转化过程中有非极性键断裂与形成 B复合催化剂降
4、低了反应的活化能复合催化剂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 C复合催化剂能降低合成氨反应的焓变复合催化剂能降低合成氨反应的焓变 D低温下合成氨,能提高原料转化率低温下合成氨,能提高原料转化率 3 ( (2019陕西高三)氮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陕西高三)氮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催化剂催化剂 a 表面发生了非极性共价键的断裂和极性共价键的形成表面发生了非极性共价键的断裂和极性共价键的形成 B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焓变但可降低反应活化能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焓变但可降低反应活化能 C在催化剂在催化剂 b 表面形成氮氧键时,涉及电子转移表面形成氮氧键时,涉及电子转移
5、 D催化剂催化剂 a、b 能提高反应的平衡转化率能提高反应的平衡转化率 4 ( (2020山东章丘四中高三月考)二氧化碳用不同催化剂催化生成一氧化碳的历程中能量山东章丘四中高三月考)二氧化碳用不同催化剂催化生成一氧化碳的历程中能量 的转变如图所示,的转变如图所示,(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用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用“”表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表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使用催化剂使用催化剂 NiPc 需要的条件更高需要的条件更高 BCOOH 经过还原反应得到经过还原反应得到 CO C反应过程中存在极性键的断裂和生成反应过程中存在极性键的断裂和生成 D相同微粒吸附在不同的催化剂时能量相同相同微粒吸附在
6、不同的催化剂时能量相同 5 ( (2020山东省莱西市第一中学高三月考,双选)废水对自然环境有严重的破坏作用,水山东省莱西市第一中学高三月考,双选)废水对自然环境有严重的破坏作用,水 污染治理刻不容缓,污染治理刻不容缓,BMO(Bi2MoO6)是一种高效光催化剂,可用于光催化降解苯酚,原)是一种高效光催化剂,可用于光催化降解苯酚,原 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是( ) A该过程中该过程中 O2-e-=O2- B和和中中 BMO+和和 O-都表现较强氧化性都表现较强氧化性 C催化剂催化剂 BMO 能降低反应的反应热和活化能能降低反应的反应热和活化能 D该过程为放
7、热反应该过程为放热反应 6 ( (2020湖北高三)湖北高三)CO2和和 CH4催化重整可制备合成气,对减缓燃料危机具有重要的意催化重整可制备合成气,对减缓燃料危机具有重要的意 义,其反应历程示意图如图:义,其反应历程示意图如图: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过程过程是吸热反应是吸热反应 BNi 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过程过程既有碳氧键的断裂,又有碳氧键的形成既有碳氧键的断裂,又有碳氧键的形成 D反应的总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反应的总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H4+CO22CO+2H2 7 ( (2020福建高三期末)氮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8、(福建高三期末)氮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催化剂催化剂 a 表面只发生了非极性共价键的断裂和形成表面只发生了非极性共价键的断裂和形成 B反应反应 1 中反应物的总键能低于生成物的总键能中反应物的总键能低于生成物的总键能 C反应反应 2 实现了氮的固定实现了氮的固定 D在催化剂在催化剂 b 表面形成氮氧键时,不涉及电子转移表面形成氮氧键时,不涉及电子转移 8 ( (2020北京高三)我国科学家使用双功能催化剂(能吸附不同粒子)催化水煤气变换反北京高三)我国科学家使用双功能催化剂(能吸附不同粒子)催化水煤气变换反 应:应:CO(g)+H2O(g)CO2(g)+H
9、2(g)H0在低温下获得高转化率与高反应在低温下获得高转化率与高反应 速率。反应过程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速率。反应过程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示显示:起始时的图示显示:起始时的 2 个个 H2O 最终都参与了反应最终都参与了反应 B使用催化剂降低了水煤气变换反应的使用催化剂降低了水煤气变换反应的H C过程过程、过程、过程均为放热过程均为放热过程 D过程过程只生成了极性共价键只生成了极性共价键 9 ( (2020山东济宁一中高三月考)近年来,利用电化学催化方法进行山东济宁一中高三月考)近年来,利用电化学催化方法进行 CO2转化的研究引 转化的研究引 起了世界范围内的高度关注。下
10、图是以起了世界范围内的高度关注。下图是以 Cu 作为催化剂作为催化剂 CO2转化为甲酸的反应过程,下列转化为甲酸的反应过程,下列 有关说法有关说法不正确不正确 的是的是 A过程过程说明在催化剂作用下,说明在催化剂作用下,O-C-O 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化学键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化学键 B过程过程和和吸收了能量并形成了吸收了能量并形成了 O-H 键和键和 C-H 键键 CCO2和和 HCOOH 中均只含有极性共价键中均只含有极性共价键 D每 每 1molCO2完全转化为甲酸需得完全转化为甲酸需得 2mole- 10 ( (2020合肥市第六中学高一开学考试)我国学者研制了一种纳米反应器,用于催化
11、草合肥市第六中学高一开学考试)我国学者研制了一种纳米反应器,用于催化草 酸二甲醋酸二甲醋(DMO)和氢气反应获得和氢气反应获得 EG。反应过程如下。反应过程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氢气在该反应中作为催化剂氢气在该反应中作为催化剂 BDMO 分子中只有碳氧双键发生了断裂分子中只有碳氧双键发生了断裂 C反应产物除了反应产物除了 EG 还有甲醇还有甲醇 DEG 和甲醇互为同系物和甲醇互为同系物 11 ( (2020湖南雅礼中学高三月考)我国科学家在绿色化学领域取得新进展。利用双催化湖南雅礼中学高三月考)我国科学家在绿色化学领域取得新进展。利用双催化 剂剂 Cu 和和 Cu
12、2O,在水溶液中用,在水溶液中用 H 将将 CO2高效还原为重要工业原料之一的甲醇,其反应机高效还原为重要工业原料之一的甲醇,其反应机 理如图所示。则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理如图所示。则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O2生成甲醇是通过多步氧化反应实现的生成甲醇是通过多步氧化反应实现的 B该催化反应过程中涉及了化学键的形成及断裂该催化反应过程中涉及了化学键的形成及断裂 C有可能通过调节控制反应条件获得甲醛等有机物有可能通过调节控制反应条件获得甲醛等有机物 D催化剂催化剂 Cu 结合氢原子,催化剂结合氢原子,催化剂 Cu2O 结合含碳微粒结合含碳微粒 12 (双选)电催化 (双选)电催化 N
13、2还原制还原制 NH3的一种反应机理如图所示,其中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物的一种反应机理如图所示,其中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物 种用种用*表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表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N2生成生成 NH3是通过多步还原反应实现的是通过多步还原反应实现的 B两个氮原子上的加氢过程同时进行 两个氮原子上的加氢过程同时进行 C析氢反应(析氢反应(H*+H*H2)不会影响)不会影响 NH3的生成的生成 DNH3的及时脱附有利于增加催化剂活性位的及时脱附有利于增加催化剂活性位 13 ( (2020广东高三月考)研究发现广东高三月考)研究发现 Pd2团簇可催化团簇可催化 CO 的氧化,在催化过程中路径不同
14、的氧化,在催化过程中路径不同 可能生成不同的过渡态和中间产物(过渡态已标出) ,下图为路径可能生成不同的过渡态和中间产物(过渡态已标出) ,下图为路径 1 和路径和路径 2 催化的能量催化的能量 变化。下列说法变化。下列说法错误错误 的是的是 ACO 的催化氧化反应为的催化氧化反应为 2CO+O2=2CO2 B反应路径反应路径 1 的催化效果更好的催化效果更好 C路径路径 1 和路径和路径 2 第一步能量变化都为第一步能量变化都为 3.22 eV D路径路径 1 中最大能垒(活化能)中最大能垒(活化能)E正正 =1.77 eV 14 ( (2020山东师范大学附中高三月考,双选)乙炔在山东师范
15、大学附中高三月考,双选)乙炔在 Pd 表面选择加氢的反应机理如图 表面选择加氢的反应机理如图 所示。其中吸附在所示。其中吸附在 Pd 表面上的物种用表面上的物种用*标注。标注。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吸附反应为放热反应吸附反应为放热反应 B该正反应历程中最大能垒该正反应历程中最大能垒(活化能活化能)为为 85kJmol-1 CPd 为固体催化剂,其表面积大小对催化效果无影响为固体催化剂,其表面积大小对催化效果无影响 DC2H +H*C2H 只有化学键的形成过程只有化学键的形成过程 15(2020 全国高三)全国高三)如图是如图是 Au12Cu、Au12Pt、Au1
16、2Ni 三种催化剂在合金团簇上三种催化剂在合金团簇上 WGSR 最佳反应路径的基元反应能量图,反应能垒(活化能)最最佳反应路径的基元反应能量图,反应能垒(活化能)最_(填(填“高高”或或“低低”)的步)的步 骤,为整个反应的速控步骤;三种催化剂催化反应的速控步骤骤,为整个反应的速控步骤;三种催化剂催化反应的速控步骤_(填(填“相同相同”或或 “不相同不相同”) ;三种催化剂中,) ;三种催化剂中,_在合金团簇上的在合金团簇上的 WGSR 各基元反应能垒较小,各基元反应能垒较小, 对对 WGSR 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 16 ( (2020湖南高三月考)据前人研究发现乙炔在
17、湖南高三月考)据前人研究发现乙炔在 7 Pd团簇表面催化加氢反应的部分历程团簇表面催化加氢反应的部分历程 如图所示,其中吸附在如图所示,其中吸附在 7 Pd表面上的物种用表面上的物种用*标注。标注。 推测乙烯在推测乙烯在 7 Pd表面上的吸附为表面上的吸附为_(填填“放热放热”或或“吸热吸热”)过程。图中历程中最大能过程。图中历程中最大能 垒垒(活化能活化能)E正正=_ -1 kJ mol,该步骤的化学方程式为,该步骤的化学方程式为_ 17 ( (2020临沂商城实验学校高三月考)我国科学家结合实验与计算机模拟结果,研究了临沂商城实验学校高三月考)我国科学家结合实验与计算机模拟结果,研究了 在
18、铁掺杂在铁掺杂 W18O49 纳米反应器催化剂表面上实现常温低电位合成氨,获得较高的氨产量和纳米反应器催化剂表面上实现常温低电位合成氨,获得较高的氨产量和 法拉第效率。反应历程如图所示,其中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物种用法拉第效率。反应历程如图所示,其中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物种用*标注。标注。 (1)需要吸收能量最大的能垒(活化能)需要吸收能量最大的能垒(活化能)E=_ev,该步骤的化学方程式为,该步骤的化学方程式为_ 18 ( (2020广东高三月考)碳和氮的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存在。回答下列问题:广东高三月考)碳和氮的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存在。回答下列问题: (1)乙炔在乙炔在 Pd 表面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