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生理第三章血液09级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5062512
  • 上传时间:2023-02-07
  • 格式:PPT
  • 页数:94
  • 大小:1.23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生理第三章血液09级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生理 第三 血液 09 课件
    资源描述:

    1、第第 三三 章章血 液 血液基本功能血液基本功能1.1.运输营养物质、激素、运输营养物质、激素、CO2CO2、代谢物、代谢物2.2.缓冲功能,维持酸碱平衡缓冲功能,维持酸碱平衡3.3.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维持体温相对恒定4.4.维持内环境稳态维持内环境稳态5.防御和保护功能防御和保护功能一、血液组成一、血液组成血液血液血浆:水、血浆:水、血浆蛋白、血浆蛋白、低分子物质等低分子物质等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小板第一节第一节 血液组成及其理化特性血液组成及其理化特性血浆成分血浆成分包包括括晶体物质溶液晶体物质溶液(水和(水和电解质:电解质:Na+、Cl-)血浆蛋白:血浆

    2、蛋白:6585g/LF蛋白原:蛋白原:24g/L球蛋白:球蛋白:1530g/L白蛋白:白蛋白:4048g/L1 12 2肝肝产产生生浆细胞浆细胞白白/球球=1.52.5:1肝病肝病:白白/球蛋球蛋白比值降低白比值降低血浆蛋白的功能血浆蛋白的功能 1.1.营养功能营养功能 2.2.运输功能运输功能 3.3.缓冲功能缓冲功能 4.4.形成胶体渗透压形成胶体渗透压 5.5.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6.6.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血细胞比容血细胞比容 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成年男性:成年男性:4050%成年女性:成年女性:3748%血

    3、浆比容血浆比容 约占约占55%55%红细胞红细胞比容比容二、血二、血 量量指全身血液总量,约占体重指全身血液总量,约占体重7-87-8%,即,即70-80ml70-80ml血血液液/kg/kg体重体重血血 量量循环血量循环血量储存血量储存血量 血液的比重:血液的比重:全血:全血:1.0501.060 血浆:血浆:1.0251.030 红细胞:红细胞:1.0901.092 血液的粘度:血液的粘度:水的粘度为水的粘度为1,全血全血:45 血浆:血浆:1.62.4 血浆的血浆的pH值:值:7.357.45 主要是主要是NaHCO3/H2CO3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三、血液的理化特性1 1、渗透压概念:

    4、、渗透压概念:血浆中溶质分子所产生的水移动引血浆中溶质分子所产生的水移动引起的压力(即具有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起的压力(即具有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由溶液本身的特性所决定。能力)。由溶液本身的特性所决定。其大小与其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成正的多少成正比,而与比,而与溶质的种类及颗粒溶质的种类及颗粒大小无关。大小无关。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2、渗透压单位:、渗透压单位:渗透克分子渗透克分子(osmole,Osm)毫渗透克分子毫渗透克分子(mOsm/L)简称毫渗简称毫渗毫米汞柱毫米汞柱(mmHg)千帕千帕(Kpa)3 3、血浆渗透压组成、血浆渗透压组成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300m

    5、Osm/300mOsm/(Kg.HKg.H 2 2O O)5800mmHg5800mmHg 770KPa 770KPa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 占占96%96%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占占4%4%1.51.5毫渗毫渗 25mmHg 3.3KPa25mmHg 3.3KPa 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96%晶体物质晶体物质(Na+、Cl-80%)维持细胞内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和细胞的正常体积外水平衡和细胞的正常体积 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4%胶体物质胶体物质(白蛋白白蛋白 7580%)维持血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和正常血浆容量管内外水平衡和正常血浆容量4、渗透压形成及意义、渗透压形成及意义(一

    6、)红细胞的数量、形态(一)红细胞的数量、形态 1、红细胞数量、红细胞数量 男:(男:(4.05.5)1012/L 女:(女:(3.55.0)1012/L 2、Hb 含量含量 男:男:120160g/L 女:女:110150g/L 3、红细胞形态、红细胞形态 成熟红细胞无核,呈双凹圆碟形,直径为成熟红细胞无核,呈双凹圆碟形,直径为78m。成熟红细胞无线粒体,糖酵解是其获得能量的唯一成熟红细胞无线粒体,糖酵解是其获得能量的唯一 途径。途径。第二节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血细胞生理一、红细胞一、红细胞(Rbc(Rbc)生理生理(二)(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与功能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与功能 1、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红

    7、细胞的生理特性 可塑变形性、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渗透脆性悬浮稳定性、渗透脆性(1 1)可塑变形性)可塑变形性 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的能力,此特性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的能力,此特性称称可塑变形性。可塑变形性。红细胞可塑性变形能力取决于红细胞的表面积红细胞可塑性变形能力取决于红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与体积之比(140140m2 、9090m3)如双凹圆碟形变形能力强,球形变形能力则如双凹圆碟形变形能力强,球形变形能力则差差。(2)、悬浮稳定性)、悬浮稳定性指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而不易下沉的特性。指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而不易下沉的特性。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通常以

    8、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简称简称血沉。血沉。男:男:0 015mm/h 15mm/h 女:女:0 020mm/h20mm/h红细胞叠连:红细胞彼此凹面互贴红细胞叠连:红细胞彼此凹面互贴叠连成串红细胞其总表面积与总体积之比叠连成串红细胞其总表面积与总体积之比减小,摩擦力减小,红细胞沉降速率快。减小,摩擦力减小,红细胞沉降速率快。血浆中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胆固醇可血浆中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胆固醇可使红细胞叠连使红细胞叠连ESRESR悬浮稳定性差悬浮稳

    9、定性差 如结核、风湿、肿瘤等如结核、风湿、肿瘤等血浆中白蛋白、卵磷脂抑制红细胞叠连血浆中白蛋白、卵磷脂抑制红细胞叠连ESRESR 悬浮稳定性好悬浮稳定性好红细胞叠连红细胞叠连-ESRESR-悬浮稳定性三者关系:悬浮稳定性三者关系:红细胞叠连与红细胞叠连与ESRESR成正比成正比ESRESR与悬浮稳定性成反比与悬浮稳定性成反比(3)、渗透脆性)、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为性,称为渗透脆性(简称脆性)渗透脆性(简称脆性)等渗溶液:等渗溶液:0.85%NaCl溶液红细胞形态正常溶液红细胞形态正常低渗溶液:低渗溶液:0.42%NaCl0.

    10、42%NaCl溶液部分破裂溶血溶液部分破裂溶血 0.35%NaCl0.35%NaCl溶液全部破裂溶血溶液全部破裂溶血这一现象表明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能力。这一现象表明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能力。渗透脆性与抵抗能力成反比渗透脆性与抵抗能力成反比如:幼稚的红细胞与衰老的红细胞如:幼稚的红细胞与衰老的红细胞2 2、红细胞的功能、红细胞的功能 主要运输主要运输O O2 2和和COCO2 2 取决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取决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HbHb)。红细胞破裂)。红细胞破裂HbHb释放,失去运释放,失去运输输O O2 2能力;能力;HbHb与与COCO结合也失去运结合也失去运O O2 2能能力

    11、(力(FeFe2+2+氧化为氧化为FeFe3+3+)。)。缓冲酸碱物质缓冲酸碱物质 红细胞内含有多种缓冲对。红细胞内含有多种缓冲对。参与免疫功能参与免疫功能 红细胞表面有有红细胞表面有有型补体的受体型补体的受体(三)红细胞生成调节(三)红细胞生成调节1 1、红细胞生成部位:红骨髓、红细胞生成部位:红骨髓骨髓内造血干细胞骨髓内造血干细胞红系定向祖细胞红系定向祖细胞原红细胞、早原红细胞、早幼、中幼、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幼、中幼、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成熟红细胞功能障碍:再障功能障碍:再障2 2、红细胞生成原料:铁和蛋白质、红细胞生成原料:铁和蛋白质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红细胞的主

    12、要成分是血红蛋白(HbHb)合成合成HbHb的主要原料是铁和蛋白质的主要原料是铁和蛋白质铁用于红细胞的生成成人需铁用于红细胞的生成成人需2030mg/2030mg/日日血液中的铁与转铁蛋白结合血液中的铁与转铁蛋白结合送至幼红细胞送至幼红细胞促促红细胞生成红细胞生成铁铁不足不足缺铁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缺铁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多见:多见:慢性失血、孕妇慢性失血、孕妇铁铁来来源源外源性:食物外源性:食物 1 1 2mg/2mg/日补充日补充排泄铁仅占食物含铁量排泄铁仅占食物含铁量1/101/10内源性:内源性:HbHb释放释放 25mg/25mg/日日 95%95%来自体内铁的再利用来自

    13、体内铁的再利用VitBVitB1212和叶酸缺乏和叶酸缺乏 巨幼红细胞贫血(大细胞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大细胞贫血)多见:多见:胃大部切除术后病人胃大部切除术后病人(3)红细胞生成成熟因子:)红细胞生成成熟因子:VitBVitB1212和叶酸和叶酸 是是DNADNA合成的重要辅酶合成的重要辅酶叶酸叶酸VitB12内因子内因子四氢叶酸四氢叶酸DNADNA合成合成体体内内VitBVitB1212贮存量贮存量10003000g 日需量日需量13g VitBVitB1212吸收障碍,吸收障碍,3 34 4年后才出现贫血。年后才出现贫血。叶酸贮存量叶酸贮存量520mg 日需量日需量200200g g 叶

    14、酸吸收障碍,叶酸吸收障碍,34月后出现贫血月后出现贫血(4)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红细胞生成的调节关键:红系祖细胞关键:红系祖细胞向红系前体细胞增殖分化向红系前体细胞增殖分化红红系系祖祖细细胞胞早期早期(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BFU-EBFU-E)在体外培养形成较大集落依赖在体外培养形成较大集落依赖爆式促进激活物爆式促进激活物晚期晚期(红系集落形成单位,(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FU-ECFU-E)在体外培养形成较小集落依赖在体外培养形成较小集落依赖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爆式促进激活物(爆式促进激活物(BPABPA)以以BFU-EBFU-E作为靶细胞,促进作为靶细胞,促进

    15、BFU-EBFU-E从细胞周期从细胞周期中静息状态(中静息状态(GoGo期)进入期)进入DNADNA合成期(合成期(S S期)期)促早期红系祖细胞增生促早期红系祖细胞增生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EPO)缺缺O2O2 贫贫血肾血流血肾血流减少减少 肾、肝肾、肝EPO雄激素雄激素间接间接直接直接红系祖细胞增殖红系祖细胞增殖雌激素雌激素促促CFU-ECFU-E向原向原红分化红分化抑抑CFU-ECFU-E调调亡促红细胞亡促红细胞生成生成促幼红增生促幼红增生HbHb合成、网合成、网织细胞成熟织细胞成熟促促BFU-EBFU-E作用作用其他激素其他激素:如:如: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

    16、素和生长激素促EPOEPO生成生成临床疾病:临床疾病:如:如:再障(红系祖细胞膜上再障(红系祖细胞膜上EPOEPO受体缺陷)受体缺陷)双肾切除(双肾切除(EPO EPO 急剧下降)急剧下降)肾衰竭(肾衰竭(EPO EPO 合成减少,肾性贫血)合成减少,肾性贫血)高原低氧区(高原低氧区(EPO EPO 合成合成 红细胞红细胞 HbHb )缺氧(缺氧(肾内低氧诱导因子肾内低氧诱导因子-1-1活性活性 EPO EPO基因基因 表达表达 EPO EPO合成和分泌合成和分泌 )二、白细胞生理二、白细胞生理1 1、白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分类、白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分类形态形态:白细胞白细胞(WBC)(WBC)

    17、有核,血液中呈球形,有核,血液中呈球形,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变形。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变形。数量数量:(4.010.0)10 9/L分类分类:据白细胞胞浆中有无特殊的嗜色颗粒据白细胞胞浆中有无特殊的嗜色颗粒白细胞白细胞有粒细胞有粒细胞无粒细胞无粒细胞依所含嗜色颗粒特性的不同依所含嗜色颗粒特性的不同有粒细胞有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无粒细胞无粒细胞单核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名称 百分比 主要功能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5070%吞噬与消化吞噬与消化 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24%参与过敏反应参与过敏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0.51%参与

    18、变态反应参与变态反应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 2040%T细胞细胞 细胞免疫细胞免疫 B细胞细胞 体液免疫体液免疫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 48%吞噬、免疫吞噬、免疫2、白细胞分类及功能、白细胞分类及功能三、血小板(三、血小板(PlateletsPlatelets)生理)生理 (一)(一)血小板的形态、数量血小板的形态、数量形态:形态:呈两面微凸的圆盘状,平均直径呈两面微凸的圆盘状,平均直径2 24m4m,平均面积,平均面积8m8m2 2,受刺激时伸出伪足,受刺激时伸出伪足数量:数量:正常成年人为(正常成年人为(100-300100-300)10109 9/L/L 50 1000 1000 10109 9

    19、/L/L 血小板血小板 血栓形成血栓形成 (二)(二)血小板的生理功能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1.1.参与生理性止血参与生理性止血 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小血管破损,血液流出,小血管破损,血液流出,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小血管收缩小血管收缩,可使血管管腔封闭可使血管管腔封闭,暂时阻暂时阻止或延缓血液的流动止或延缓血液的流动 2.2.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血小板可沉着于血管壁血小板可沉着于血管壁/填补内皮细胞空隙,维持其填补内皮细胞空隙,维持其完整。完整。如血小板数量减少如血小板数量减少/微小创伤微小创伤/血压升高血压升高皮皮下出血下出血/紫癜紫

    20、癜 3.3.修复受损的血管修复受损的血管血小板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小板源血小板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生长因子,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增生。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增生。(三)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三)血小板的生理特性1 1、粘附:、粘附:指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指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粘着 血管受损血管受损胶原暴露胶原暴露 vWF与胶原纤维与胶原纤维结合结合 vWF 变构变构 GPb与变构与变构vWF 结合结合血血小板粘附胶原纤维上小板粘附胶原纤维上 (缺乏缺乏:出血倾向):出血倾向)参与粘参与粘附物质附物质血小板膜上的糖蛋白(血小板

    21、膜上的糖蛋白(GP)GP(GPb/、GPb/a a)内皮下内皮下胶原纤维胶原纤维血浆中血浆中vWF(vonWillebrand因子因子)2 2、释放或分泌、释放或分泌:-颗粒颗粒:PFPF4 4、-血小板巨球蛋白血小板巨球蛋白、vWFvWF、PFPF5 5、凝血酶敏感蛋白、血小板、凝血酶敏感蛋白、血小板源生长因子(源生长因子(PDGFPDGF)致密颗粒:致密颗粒:ATPATP、ADPADP、CaCa2+2+、5-HT5-HT、儿、儿茶酚胺、磷脂等茶酚胺、磷脂等 其它:其它:血栓烷血栓烷A A2 2(TXATXA2 2,血栓素)血栓素)这些释放物质促进血小板的活化、聚集这些释放物质促进血小板的活

    22、化、聚集3 3、聚集:、聚集:血小板彼此相互黏着现象血小板彼此相互黏着现象 生理性致聚剂:生理性致聚剂:ADPADP、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HT5-HT、胶原、凝血酶、胶原、凝血酶、TXATXA2 2等等 病理性致聚剂:病理性致聚剂:细菌、病毒、免疫复合细菌、病毒、免疫复合物、药物等物、药物等聚集时相聚集时相第一时相:快、可逆性第一时相:快、可逆性低浓度低浓度ADPADP引起引起第二时相:慢、不可逆第二时相:慢、不可逆 高浓度高浓度ADPADP引起引起 细胞膜磷脂细胞膜磷脂 磷脂酶磷脂酶A2 花生四烯酸花生四烯酸 环氧化酶环氧化酶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 PGG2、PGH2 血栓素合成酶血栓素合成

    23、酶 前列环素合成酶前列环素合成酶(血小板)(血小板)TXA2 PGI2(内皮)(内皮)cAMP Ca2+cAMP Ca2+血小板血小板聚集聚集影响集影响集聚的因素聚的因素血小板激活血小板激活-+-4、收缩:、收缩:血小板的收缩蛋白质血小板的收缩蛋白质(肌动肌动、肌、肌凝等凝等)缩小血凝块,坚实地封住血管破口。缩小血凝块,坚实地封住血管破口。血小板活化血小板活化胞质内胞质内Ca2+血小板收血小板收缩反应缩反应5 5、吸附:、吸附:血小板可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血小板可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因子(、),使损伤部),使损伤部位凝血因子浓集,有利于血液凝固和生位凝血因子浓集,有利于血液凝固和生理止血。理

    24、止血。生理性止血是机体重要的保护机制生理性止血是机体重要的保护机制之一。当血管受损:之一。当血管受损:形成松软的止血栓形成松软的止血栓堵塞破损口减堵塞破损口减少血液大量流失少血液大量流失 形成坚硬的止血栓形成坚硬的止血栓局限破损口保局限破损口保证全身血流畅通证全身血流畅通 临床上:常用出血时间反映生理临床上:常用出血时间反映生理性止血功能的状态。性止血功能的状态。出血时间:出血时间:正常人为正常人为9min9min(模板法)(模板法)第三节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一、生理性止血基本过程一、生理性止血基本过程过过程程血管收缩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小板止血栓形成血栓形成血液凝固血液凝固损伤性刺激反

    25、射性收缩损伤性刺激反射性收缩局局 部部 血血 管管 肌源性收缩肌源性收缩血小板释放反应性收缩血小板释放反应性收缩血管破损血管破损胶原胶原粘粘附附血小板活化血小板活化聚聚集集粘着粘着止血栓止血栓启启 动动 凝凝 血系统血系统形成永久性止血形成永久性止血血管损伤血管损伤血管内皮下组织暴露血管内皮下组织暴露血管收缩血管收缩 血小板激活血小板激活(粘附聚集释放)(粘附聚集释放)凝血系统激活凝血系统激活血小板止血栓形成血小板止血栓形成 (初步止血)(初步止血)纤维蛋白形成纤维蛋白形成血凝块形成(有效止血)血凝块形成(有效止血)5-HTTXA2二、血液凝固二、血液凝固血液凝固血液凝固(Blood coag

    26、ulation):是指血是指血液由流动溶胶状态转变为不流动凝胶状态液由流动溶胶状态转变为不流动凝胶状态的过程。的过程。是由一系列是由一系列凝血因子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的蛋白参与的、复杂的蛋白质的酶促反应。质的酶促反应。最终表现:最终表现:血浆中的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血浆中的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一)凝血因子(一)凝血因子(Blood clotting factorBlood clotting factor)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称为凝血因子凝血因子。根据其发现的先后顺序,由国际凝血因根据其发现的先

    27、后顺序,由国际凝血因子命名委员会以罗马数字编号命名,共有子命名委员会以罗马数字编号命名,共有1212种:即凝血因子种:即凝血因子。还有前激肽释放酶(还有前激肽释放酶(PKPK)、激肽原)、激肽原(HKHK)、血小板磷脂()、血小板磷脂(PLPL)参与)参与1 1、除因子、除因子IVIV与磷脂外,其余都是蛋白质与磷脂外,其余都是蛋白质 2 2、IIII、IXIX、X X、XIXI、XIIXII和前激肽释放和前激肽释放酶都是丝氨酸蛋白酶,能对肽链有限水解。酶都是丝氨酸蛋白酶,能对肽链有限水解。3 3、IIII、IXIX、X X、XIXI、XIIXII都是无活性的酶原,都是无活性的酶原,须通过其他酶

    28、的水解作用才具有酶的活性,须通过其他酶的水解作用才具有酶的活性,习惯上在该因子的右下角标上习惯上在该因子的右下角标上“a”a”,如,如a a IIaIIa4 4、和高分子激肽原在凝血反应和高分子激肽原在凝血反应中起辅因子的作用。中起辅因子的作用。5 5、除因子除因子 来自组织,其它均存在血液来自组织,其它均存在血液6 6、维生素、维生素K K促进肝合成促进肝合成 IIII、IXIX、X X、凝血途径凝血途径:内、外源性凝血:内、外源性凝血(二)凝血过程(二)凝血过程分三步分三步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酶原激活物II IIaI Ia 内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 是指参与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来是指参与

    29、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来自血液。自血液。外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 是指凝血的组织因子(组织凝血激是指凝血的组织因子(组织凝血激酶,酶,因子)是来自组织,而不是来自因子)是来自组织,而不是来自血液,故又称血液,故又称组织因子途径组织因子途径1 1、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内、外源性凝血途径HK2、血血凝凝过过程程及及相相互互联联系系3、血液凝固的特点:、血液凝固的特点: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途径有两条: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途径有两条:内源性内源性 血液与异物表面接触启动血液与异物表面接触启动 步骤多、凝步骤多、凝 血时长血时长 外源性外源性 启动因子为启动因子为 步骤少、凝血时短步骤少、凝血时短 凝血过

    30、程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激活过凝血过程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激活过 程,故酶促反应有放大效应。是一种正反程,故酶促反应有放大效应。是一种正反 馈。馈。Ca Ca2+2+在多个环节上均起促凝血作用,缺在多个环节上均起促凝血作用,缺 CaCa2+2+血凝会停止联系血凝会停止联系:aa和和aa间正反馈,间正反馈,aa和和aa间正反馈间正反馈 aa和和.间正反馈间正反馈 XaXa生成以后生成以后,内源和外源两条凝血途径内源和外源两条凝血途径 成为同一的途径成为同一的途径 临床观察:临床观察:先天缺乏先天缺乏、PKPK、HKHK患者,患者,几乎无出血状况,这说明这些因子在生理性几乎无出血状况,这说明这些因子

    31、在生理性止血中(血凝中)不起重要止血中(血凝中)不起重要启动启动作用。作用。凝血机制的关键:凝血机制的关键:外源性血凝途径在生外源性血凝途径在生理性凝血反应启动中起关键作用。理性凝血反应启动中起关键作用。而而“”是生理性凝血反应过程的启动是生理性凝血反应过程的启动物。物。是镶嵌在细胞膜上,可起是镶嵌在细胞膜上,可起“锚定锚定”作用。有利生理性凝血过程局限于受损血管作用。有利生理性凝血过程局限于受损血管部位。部位。(三)体内生理性凝血机制(三)体内生理性凝血机制目前认为:目前认为:体内凝血过程分体内凝血过程分启动和放大启动和放大两个阶段:两个阶段:+a-+a-复合物复合物 a a 启启动动凝血反

    32、应凝血反应 凝血酶生成凝血酶生成(反馈(反馈放大放大)纤维纤维蛋白形成蛋白形成局部形成局部形成 +a-复合物复合物数量有限,数量有限,PL在磷脂膜表面形成较少。在磷脂膜表面形成较少。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对对 a 和和 a+-复合物均有灭活作用复合物均有灭活作用由外源性途径形成的由外源性途径形成的a较少(或太少)较少(或太少)因此因此,仅靠外源性途径是不能维持体内仅靠外源性途径是不能维持体内生理性止血功能生理性止血功能。启动阶段:启动阶段:外源性途径不足维持正常外源性途径不足维持正常止血功能止血功能 其因:其因:对对a来讲:来讲:a不受不受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组织因子

    33、途径抑制物影响,故影响,故aa可通过:可通过:外源性途径形成外源性途径形成a-组织因子复合物组织因子复合物,能有效激活能有效激活a(正反馈正反馈)。外源性途径生成少量的外源性途径生成少量的a对对、激活(正反馈)和血小板活化作用激活(正反馈)和血小板活化作用产生产生放大效应放大效应 这样这样aa通过内源性途径形成通过内源性途径形成因子因子酶酶复合物复合物 激活足量的激活足量的a和和a完成纤维完成纤维蛋白形成蛋白形成血凝完成血凝完成 放大阶段:放大阶段:上述结果表明:上述结果表明:是生理性凝血反应的启动物,是生理性凝血反应的启动物,外源性外源性凝血途径在生理性凝血反应中起关键作用凝血途径在生理性凝

    34、血反应中起关键作用;内源性凝血途径在放大阶段对凝血反内源性凝血途径在放大阶段对凝血反应开始后的维持和巩固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开始后的维持和巩固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临床上临床上、缺陷者均有明显出血缺陷者均有明显出血倾向,分别称甲、乙、丙型血友病。倾向,分别称甲、乙、丙型血友病。前列环素(前列环素(PGI2)、)、NO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小板聚集 (四)血凝的控制(四)血凝的控制血管内皮的抗凝物质血管内皮的抗凝物质血管血管内皮内皮合成合成释放释放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与抗凝血酶与抗凝血酶结结合使合使a、a灭活灭活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和抗凝血酶)和抗凝血

    35、酶凝血酶调节蛋白(凝血酶调节蛋白(TM)通过蛋白质通过蛋白质C系系统统 灭活灭活a、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使纤使纤维蛋白降解维蛋白降解使血管畅通使血管畅通A、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肝脏和内皮细胞合成:肝脏和内皮细胞合成:抗凝血酶、抗凝血酶、肝素辅因子肝素辅因子、2 2 抗纤溶酶、抗纤溶酶、2 巨球蛋白等巨球蛋白等生理性抗凝物质生理性抗凝物质抑制凝血酶抑制凝血酶a活性活性 抗凝抗凝抗抗凝凝血血酶酶作用作用a、a、a、a因子分子活因子分子活性中心(丝氨酸残基)性中心(丝氨酸残基)抑制其活性抑制其活性肝素增强抗凝血酶活性肝素增强抗凝血酶活性2000倍

    36、倍 抗凝抗凝抗凝血酶与内皮上硫酸乙酰肝素结合抗凝血酶与内皮上硫酸乙酰肝素结合 增强内皮抗凝增强内皮抗凝蛋白质蛋白质C(PC)肝合成需肝合成需v-k参与参与B、蛋白质、蛋白质C系统(系统(PC)包包括括凝血酶调节蛋白(凝血酶调制素凝血酶调节蛋白(凝血酶调制素TM)蛋白质蛋白质S(辅因子)(辅因子)增强蛋白质增强蛋白质C作用作用蛋白质蛋白质C的抑制物的抑制物 血浆中蛋白质血浆中蛋白质C(以酶原形式存在)(以酶原形式存在)凝血酶与内皮上凝血酶调节蛋白结合凝血酶与内皮上凝血酶调节蛋白结合蛋蛋白质白质C 活化活化 水解灭活水解灭活、,抑制,抑制活活性性同时促进纤维蛋白溶解同时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是外源性凝血

    37、途径特异性抑制物,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特异性抑制物,也是体内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也是体内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C、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TFPI与与a结合结合抑制抑制a的催化活性的催化活性抑抑制制分分两两步步TFPI变构变构与与a-复合物结合复合物结合a-TFPI-a-复合物复合物灭活灭活a-复合物复合物负反馈的抑制外源性凝血途径负反馈的抑制外源性凝血途径 肝素是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产肝素是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产生的酸性粘多糖,心、肝、肥、肌生的酸性粘多糖,心、肝、肥、肌肉含量丰富。肉含量丰富。作用:作用:通过增强抗凝血酶活性发挥间接通过增强抗凝血酶活性发挥间接抗凝

    38、作用抗凝作用 刺激内皮细胞释放刺激内皮细胞释放TFPI而抑制凝而抑制凝血过程(体内抗凝大于体外)血过程(体内抗凝大于体外)D D 肝素:肝素:三、纤维蛋白的溶解(纤溶)三、纤维蛋白的溶解(纤溶)(一)纤溶的概念(一)纤溶的概念 纤溶是指在纤溶系统的作用下纤溶是指在纤溶系统的作用下凝胶状态的纤维蛋白降解为可溶凝胶状态的纤维蛋白降解为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分解产物的过程。性的纤维蛋白分解产物的过程。(二)纤溶的基本过程(二)纤溶的基本过程纤溶酶原纤溶酶原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纤溶酶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纤维蛋白降解产物降解产物纤溶酶纤溶酶抑制物抑制物(-)(+)(+

    39、)(二)纤溶过程(二)纤溶过程(一)抑制剂(一)抑制剂 纤纤溶溶酶酶原原激激活活物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子宫、肺、前列腺、甲状腺)(子宫、肺、前列腺、甲状腺)尿尿 激激 酶酶 型型 纤纤 溶溶 酶酶 原原 激活物激活物(肾小管、集合管上皮产生)(肾小管、集合管上皮产生)依赖依赖XIIa 的激活物的激活物(纤溶纤溶激肽释放酶激肽释放酶 a激活激活启动内源性血凝)启动内源性血凝)纤维蛋白纤维蛋白降解产物降解产物不再发生凝固不再发生凝固具有抗凝作用具有抗凝作用纤纤溶溶抑抑制制物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内皮细胞产生与内皮细胞产生与

    40、组织型纤溶酶原激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物和尿激酶结合使之灭活和尿激酶结合使之灭活 2-抗纤溶酶抗纤溶酶:肝脏产生与纤溶酶肝脏产生与纤溶酶结合抑制其活性结合抑制其活性1.1.使生理止血过程中所产生的使生理止血过程中所产生的血凝块能随时溶解,从而防止血凝块能随时溶解,从而防止血栓形成,保证血流畅通。血栓形成,保证血流畅通。2.2.参与组织修复、血管再生等参与组织修复、血管再生等多种功能。多种功能。(三)纤溶的生理意义(三)纤溶的生理意义纤溶的生理意义纤溶的生理意义 第四节第四节血型与输血原则血型与输血原则血型血型(blood group):红细胞膜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红细

    41、胞血型)(红细胞血型)红细胞凝集:红细胞凝集:将两个不相容血型的血将两个不相容血型的血液滴加在玻片上混合,红细胞凝集成液滴加在玻片上混合,红细胞凝集成族的现象。族的现象。红细胞凝集的红细胞凝集的本质本质是抗原是抗原-抗体反应抗体反应二、血型二、血型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红细胞血型中国际输血协会红细胞血型中国际输血协会认同有认同有2929个血型系统个血型系统但与临床关系密切的主要是但与临床关系密切的主要是ABOABO血型系统和血型系统和RhRh血型系统血型系统二、红细胞血型二、红细胞血型(一)(一)ABOABO血型系统血型系统该该系系统统红细胞膜上:红细胞膜上:特异性凝集原特异

    42、性凝集原(特异抗原)(特异抗原)血血 清清 中:中:天天 然然 凝凝 集素集素(天然抗体)(天然抗体)(特异抗体)(特异抗体)A A凝集原凝集原(A(A抗原抗原)B B凝集原凝集原(B(B抗原抗原)抗抗A A凝集素凝集素(抗抗A A抗体抗体)抗抗B B凝集素凝集素(抗抗B B抗体抗体)ABO血型系统中的凝集原和凝集素血型系统中的凝集原和凝集素 血型血型 凝集原凝集原 凝集素凝集素A型型 A 抗抗B B型型 B 抗抗A AB型型 A+B 无无 O型型 无无 抗抗A+抗抗B 1 1、ABOABO血型的血型的分型依据分型依据依据:依据:红细胞膜上含有凝集原类型红细胞膜上含有凝集原类型牢记:牢记:一个

    43、人血清中绝不含与自己红细胞膜上一个人血清中绝不含与自己红细胞膜上相对抗的相对抗的凝集素凝集素 2 2、ABOABO血型系统的抗原血型系统的抗原各种抗原特异性取决于膜上的糖各种抗原特异性取决于膜上的糖链,这些糖链是由少数糖基组成链,这些糖链是由少数糖基组成的寡糖链,暴露于红细胞表面。的寡糖链,暴露于红细胞表面。糖基的连接顺序:糖基的连接顺序:ABOABO血型系统的抗原特异性是在血型系统的抗原特异性是在H H抗原基抗原基础上础上形成的。形成的。H H基因缺损,基因缺损,H H抗原及抗原及A A、B B抗原不能形成。抗原不能形成。红细胞膜上只有红细胞膜上只有H H抗原的为抗原的为O O型型A A、B

    44、 B抗原:抗原:5 56 6周龄人胚胎红细胞膜上可周龄人胚胎红细胞膜上可测出;婴儿红细胞膜上测出;婴儿红细胞膜上A A、B B抗原的位点数抗原的位点数只有成人的只有成人的1/31/3;2 24 4岁才完全发育;成人岁才完全发育;成人其抗原性终生不变。其抗原性终生不变。血型抗原在人群中的分布按地域和民族血型抗原在人群中的分布按地域和民族不同而有差异;在我国各民族中不同而有差异;在我国各民族中ABOABO血型的血型的分布也不尽相同。(见表分布也不尽相同。(见表3-43-4)A A、B B、H H抗原不仅存在于红细胞膜上,抗原不仅存在于红细胞膜上,也广泛存在于淋巴、血小板、上皮和内皮也广泛存在于淋巴

    45、、血小板、上皮和内皮细胞膜上。组织细胞还能分泌可溶性的细胞膜上。组织细胞还能分泌可溶性的A A、B B、H H抗原进入各种体液中,其中以唾液中抗原进入各种体液中,其中以唾液中含量最丰富。含量最丰富。体液中含有这种血型物质者为体液中含有这种血型物质者为分泌型分泌型体液中不含有该血型物质者为体液中不含有该血型物质者为非分泌型非分泌型3 3、ABOABO血型系统的抗体血型系统的抗体血血型型抗抗体体天然抗体(天然抗体(IgMIgM)ABOABO血型存在天然抗体,新生儿无,生后血型存在天然抗体,新生儿无,生后2-82-8月产生,月产生,8-108-10岁高峰。该抗体分子量岁高峰。该抗体分子量大,不能通过

    46、胎盘,故孕妇体内的天然大,不能通过胎盘,故孕妇体内的天然抗体不会使胎儿的红细胞凝集。抗体不会使胎儿的红细胞凝集。免疫性抗体(免疫性抗体(IgGIgG)是机体接受自身不存在的红细胞抗原刺是机体接受自身不存在的红细胞抗原刺激而产生。分子量小,能通过胎盘进入激而产生。分子量小,能通过胎盘进入胎体,故母体内的免疫性抗体进入胎体胎体,故母体内的免疫性抗体进入胎体使胎儿红细胞凝集而溶血。使胎儿红细胞凝集而溶血。4 4、ABOABO血型的遗传血型的遗传遗传是由遗传是由9号染色体号染色体(9q34.1q34.2)上上A、B、O三个等位基因来控制的三个等位基因来控制的一对染色体上只可能出现上述三个基一对染色体上

    47、只可能出现上述三个基因中的两个,分别由父母双方各遗传因中的两个,分别由父母双方各遗传一个给子代。一个给子代。三个基因组成三个基因组成6 组组 基基 因因 型型A、B为显型基因为显型基因 O为隐性基因为隐性基因 4 组组 表表 现现 型型 OO O AA、AO A BB、BO B AB AB据血型遗传规律,推知子女可能有的血型和不可能据血型遗传规律,推知子女可能有的血型和不可能有的血型,并由子女的血型表现型来推断亲子关系。有的血型,并由子女的血型表现型来推断亲子关系。法医学上据血型来判断亲子关系时,法医学上据血型来判断亲子关系时,只能做否定判定,不能做肯定回答。只能做否定判定,不能做肯定回答。5

    48、 5、ABOABO血型间的关系血型间的关系A A抗原抗原-抗抗A A抗体抗体有凝集有凝集B B抗原抗原-抗抗B B抗体抗体有凝集有凝集A A抗原抗原-抗抗B B抗体抗体无凝集无凝集无凝集无凝集B B抗原抗原-抗抗A A抗体抗体说明:说明:A A型血液可被型血液可被B B型血清凝集型血清凝集B B型血液可被型血液可被A A型血清凝集型血清凝集ABAB型血液可被型血液可被A A、B B、O O型血清凝集型血清凝集O O型血液不被其它三型的血清凝集型血液不被其它三型的血清凝集上述显示:上述显示:OOAABBABAB 6 6、ABOABO血型的鉴定(表血型的鉴定(表3-63-6)血血型型定定型型正向定

    49、型正向定型:用抗用抗A A与抗与抗B B抗体检测红抗体检测红细胞膜上有无细胞膜上有无A A或或B B抗原抗原反向定型反向定型:用已知血型的红细胞检测用已知血型的红细胞检测血清中有无抗血清中有无抗A A或抗或抗B B抗体抗体表表3-63-6 红细胞常规红细胞常规ABOABO定型定型 正向定型正向定型 反向定型反向定型B B型血清型血清 A A型血清型血清 O O型血清型血清 A A型型RbcRbc B B型型RbcRbc O O型型RbcRbc 血型血型(抗抗A)(A)(抗抗B)B)(抗(抗A A、B B)-+-O-O+-+-+-A+-+-+-A-+-B-+-B+-AB+-AB(二)(二)RhR

    50、h血型系统血型系统1 1、RhRh血型的发现与分布血型的发现与分布 发现:发现:19401940年年Landsteiner和和Wiener用恒河猴用恒河猴(Rhesus monkey)的红细胞重复多次注入家兔体)的红细胞重复多次注入家兔体内,使之产生抗恒河猴红细胞抗体,再用含此抗体内,使之产生抗恒河猴红细胞抗体,再用含此抗体的家兔血清与人的红细胞混合,发现的家兔血清与人的红细胞混合,发现85%85%白种人的红白种人的红细胞可被这种血清凝集,说明这些人的红细胞上有细胞可被这种血清凝集,说明这些人的红细胞上有与恒河猴红细胞同样的抗原,因此这种血型为与恒河猴红细胞同样的抗原,因此这种血型为RhRh阳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生理第三章血液09级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062512.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