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现代生态学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5061478
  • 上传时间:2023-02-07
  • 格式:PPT
  • 页数:97
  • 大小:4.13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现代生态学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现代 生态学 课件
    资源描述:

    1、第五章第五章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n概论n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n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n生态系统中的分解n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n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第一节第一节 概论概论n一、生态系统的概念n生态系统(ecosystem)一词是由英国植物生态学家 A.G.Tansley于1935年首先提出来的,他强调了生物与环境是一个在功能上不可分割的统一的自然实体,认为生态系统就是一个生态学上的功能单位。n生态系统: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生活的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该整体具有一定大小和结构,各成员借助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并形成具有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功能的复合

    2、体。生态系统的特性n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n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n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是三大功能;n营养级数目通常不超过5-6个;n是一个动态系统。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三大功能类群n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与非生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通过能量流动或物质流动形成一个极其复杂的网络。n所有生态系统可分为非生物和生物两大部分,而生物又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部分。生态系统非生物非生物环境能源(太阳能或其它)、气候(光、温、雨、风等)、基质和介质(岩石、土壤、水、空气)物质代谢原料二氧化碳等各种气体、无机盐、腐殖质、脂肪、蛋白质等有机物生物生产者自养的植物、光

    3、合细菌、化能细菌消费者食草动物(一级消费者)、食肉动物(二级、三级、.消费者)、杂食动物、腐食消费者、其它消费者分解者各种可分解有机物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n 因此将生态系统又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个亚系统。它们的主要功能分别阐述如下:n 生产者主要功能:生产者包括所有自养的绿色植物、某些光合细菌(绿色硫细菌、紫色硫细菌和非硫细菌等)和其它自养细菌(硝化细菌、氧化硫细菌等),它们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合成糖和淀粉等有机物,并放出氧气。此光合作用的过程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和其它生物提供着进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和物质。目前已被定名的高等植物和苔藓约25万种。另外,生态系统中的

    4、各种生命活动所需的化学元素,如N、S、P、K及微量元素,可通过植物根、叶的吸收、合成之后通过食物链在系统中传递。消费者主要功能 n消费者主要包括各种动物,它们不能制造有机物,而直接或间接依赖生产者所生产的有机物。根据食物链的等级关系,可分为一级消费者(食草动物)、二级消费者(以食草动物为食的小型食肉动物)、三级消费者(以小型食肉动物为食的大型食肉动物)、四级或更高级的消费者,等等。消费者不仅对初级生产物起着加工、再生产的作用,且对其它生物种群数量起着调控作用。分解者主要功能 n消费者都是异养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及土壤原生动物和一些小型无脊椎动物。这些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连续进行着分解作用,

    5、把复杂的有机物逐步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再重新回到环境中,成为自养生物的营养物质。每一种天然有机物都能被已经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所分解,因此,分解者使营养物质不断地以无机物-有机物-无机物的形式循环流动。三、食物链和食物网n 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之间通过复杂的营养关系来相互紧密联系,即通过食物链把生物与非生物、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相互连成一个整体。(1)食物链n指生态系统内不同生物之间在营养关系中形成的一环套一环的链条式的关系,即物质和能量从植物开始,然后一级一级地转移到大型食肉动物。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称为营养级或营养阶层。(2)食物网n实际上,大多生物以几种或多种食物为食。因此,生态系统中

    6、的食物链很少是单条、孤立出现的(除非食性均是专一的),它往往是交叉呈链状或网状,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即食物网。(3)食物链类型食物链类型 捕食食物链捕食食物链 碎屑食物链碎屑食物链 寄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 捕食食物链捕食食物链n绿色植物为起点到食草动物进而到食肉绿色植物为起点到食草动物进而到食肉动物的食物链动物的食物链 n植物植物-食草动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食肉动物 n草原上:青草草原上:青草-野兔野兔-狐狸狐狸-狼狼 n湖泊中:藻类湖泊中:藻类-甲壳类甲壳类-小鱼小鱼-大鱼大鱼14 微型浮游植物微型浮游植物(小鞭毛藻小鞭毛藻)小型浮游动物小型浮游动物(植食性原生动物植食性原生动物)的型浮游动物

    7、的型浮游动物(肉食性甲壳动物肉食性甲壳动物)大型浮游动物大型浮游动物(毛颚类、磷虾毛颚类、磷虾)灯笼鱼、秋刀鱼灯笼鱼、秋刀鱼(食浮游动物鱼类食浮游动物鱼类)乌贼、鲑、金枪鱼乌贼、鲑、金枪鱼(食鱼动物食鱼动物)大型浮大型浮 游植物游植物大型浮大型浮 游动物游动物鲸鲸 以浮游生物为食以浮游生物为食鯷鱼鯷鱼 以浮游生物为食以浮游生物为食1大型浮游植物大型浮游植物23海洋食物链海洋食物链115 南极海洋浮游食物网 动、植物的遗体被食腐性生物动、植物的遗体被食腐性生物(小型土壤动小型土壤动物、真菌、细菌物、真菌、细菌)取食,然后到他们的捕食取食,然后到他们的捕食者的食物链者的食物链 植物残体植物残体-蚯

    8、蚓蚯蚓-线虫类线虫类-节肢动物节肢动物碎屑食物链碎屑食物链17 捕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 寄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 n由宿主和寄生物构成由宿主和寄生物构成 n以大型动物为食物链的起点,继之以小以大型动物为食物链的起点,继之以小型动物、微型动物、细菌和病毒型动物、微型动物、细菌和病毒 n后者与前者是寄生关系后者与前者是寄生关系 n哺乳动物或鸟类哺乳动物或鸟类-跳蚤跳蚤-原生动物原生动物-细菌细菌-病毒病毒 食物网食物网 n一种生物常常以多种食物为食,而同一种食一种生物常常以多种食物为食,而同一种食物又常常为多种消费者取食,于是食物链交物又常常为多种消费者取食,于是食物链交错起来,多条食物链相联,形成了

    9、食物网错起来,多条食物链相联,形成了食物网 n食物网不仅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并食物网不仅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并推动着生物的进化,成为自然界发展演变的推动着生物的进化,成为自然界发展演变的动力动力 n食物网以营养为纽带,把生物与环境、生物食物网以营养为纽带,把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紧密联系起来的结构,称为生态系统与生物紧密联系起来的结构,称为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的营养结构20 食物网21 北极岛屿简单的食物网北极岛屿简单的食物网北极岛屿简单的食物网北极岛屿简单的食物网 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可采用生物量、能量和个体数量数量关系可采用生物量、能量和个体数量单位

    10、来表示单位来表示 能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四、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四、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ecological pyramid)n 以相同单位面积上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的生物量即以相同单位面积上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的生物量即生命物质总量建立的金字塔。对陆地、浅水生态系统中生命物质总量建立的金字塔。对陆地、浅水生态系统中比较典型,因为生产者是大型的,所以塔基比较大,金比较典型,因为生产者是大型的,所以塔基比较大,金字塔比较规则字塔比较规则生物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n 单位面积内生产者的个体数目为塔基,以相同面单位面积内生产者的个体数目

    11、为塔基,以相同面积内各营养级位有机体数目构成塔身及塔顶。一般积内各营养级位有机体数目构成塔身及塔顶。一般每一个营养级所包括的有机体数目,沿食物链向上每一个营养级所包括的有机体数目,沿食物链向上递减。递减。数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26 营养级营养级(trophic level):处于食物链某一环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营养级与生态金字塔营养级与生态金字塔五、生态系统的类型一、按照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可分为:n植物生态系统:植物为主,如森林、草地生态系统。n动物生态系统:动物为主,如鱼塘、畜牧生态系统。n微生物生态系统: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为主,如土壤腐殖层、池塘底泥

    12、。n人类生态系统:人为主体,如城市、乡镇等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类型二、按照生态系统结构和外界物质与能量交换状况,可分为:n开放系统:能量和物质可在系统内外不断交换,大多属此类型。n封闭系统:阻止任何物质的输入和输出,但不能阻止能量的出入。如宇宙飞船。n隔离系统:具封闭的边缘,既阻止物质又阻止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与外界完全隔绝,这是根据特殊需要而设计的模拟试验系统。生态系统的类型三、根据人类活动及其影响程度,可分为 n自然生态系统:未受到人类活动影响或轻度影响的生态系统。n半自然生态系统:系统营养结构、类型或比例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n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在系统中起主导作用。四、根据基质性

    13、质分为 n陆地生态系统:还可细分为热带雨林、苔原等。n水域生态系统:随着城市化发展,产生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新概念。五、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n具特定的空间概念:反映一定地区特性及结构。n复杂、有序的宏观系统:n由多种生物、非生物形成的复杂的、网络状的密切联系,各亚系统之间存在一定秩序的相互作用。n具明确功能的单元:能量和物质在各营养级中流动、转移和交换。n具自动调节功能的开放系统: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流动、转移和交换是开放式的,且系统通过负反馈来自动调节,如种群内密度的制约机制、物种间的食物链关系、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适应的调控。n具动态的、生命的特征:生态系统随时间也可分早期、成长期、盛期

    14、、成熟期、退化期等,表现出系统自身特有的整体演化规律。第二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n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n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 n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 n生态系统的物质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分解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n一、能量的主要形式n二、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和模式n三、能量流动的途径和速率n四、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层次上的能流分析n五、能量流动的研究方法及生态效率n六、以能量为依据的生态系统分类一、能量的主要形式n辐射能:例如光能,在植物光化学反应中起重要作用n化学能:化合物中具有的能量n机械能:例如肌肉收缩产生的

    15、能量n电能:例如生物电n生物能:生命活动的能量n热能:二、能源的主要类型n能源是指所有可提供能量和做功的自然资源的总称。按照不同标准,可将能源分为以下几种类型:n常规能源:如煤炭、石油等。n新型能源:如风能、地热能、蓄电池等。n一次能源: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n二次能源:如煤气、蒸汽、甲烷等。n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二、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和模式n(一)、农田生态系统的能流n生态系统内的作物不断接受系统内、外输入的物质和能量,同时向系统外输出物质和能量。n作物及各级消费者的能量贮存。n能量在系统内不断流动,则能量也不断地以热能形式消耗。n能量流动呈单向的、不可逆的流动。(二)、能量流

    16、动基本原理n(1)热力学第一定律n生态系统内能量的传递和转化都严格遵循热力学定律,即能量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但既不被消灭,也不能凭空创造。n在生态系统中,所输入的能量总是与生物有机体所贮存的、转化的、释放的热量相等,即IPFR(P生产量,F未被利用能量,R呼吸消耗能)。(二)、能量流动基本原理n(2)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律)n熵熵:用来测度系统内有序程度的大小。熵值越大,系统的无序程度越高,则系统越不平衡;反之。n热力学认为,世界是一个熵值不断增加的系统,则无序程度越高,则系统越不平衡。这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反,后者认为世界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过程。nPrigogine(19

    17、77)等发现,在开放系统中,如果从系统外的环境中引进负熵流,抵消内部产生的熵,则可使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化。因此,科学地解释了有序与无序的转化关系,将熵律与进化论协调起来。n因此,生态系统各层次均表现为一种开放型的热力系统。(三)、能量的单向流与物质的循环流n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动是单一方向的。n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大部分被各营养级生物所利用,通过呼吸作用以热的形式散失。n但物质与能量不同,可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运动。n能量以物质作为载体,不断推动着物质的运动。因此,能量流与物质流是不可分割的。(二)、能量流动基本原理n(四)、能量流动的通用模式n任何层次、形式或种类的生命(如动植物、微生物等),

    18、它们均有一个能量流动的通用模式。n(五)、能量流动中质量和浓度的变化n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质量和浓度都会逐渐提高和浓缩。n总的趋势是将大量的低质量的能量,逐渐浓缩成少量的高质量的能量 n13.1.1 初级生产的基本概念初级生产的基本概念 13.1.2 地球上初级生产力的分布地球上初级生产力的分布 13.1.3 初级生产的生产效率初级生产的生产效率 13.1.4 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 13.1.5 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2.1 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 生产过程生产过程: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复杂的有机物质,使植物的生物量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

    19、合成复杂的有机物质,使植物的生物量(包括个体数量和生长包括个体数量和生长)增加增加 消费者摄食植物已经制造好的有机物质消费者摄食植物已经制造好的有机物质(包括直接的取食植物包括直接的取食植物和间接的取食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和间接的取食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通过消化、吸收在合成,通过消化、吸收在合成为自身所需的有机物质,增加动物的生产量为自身所需的有机物质,增加动物的生产量 初级生产初级生产:自养生物的生产过程,其提供的生产力为初级生产:自养生物的生产过程,其提供的生产力为初级生产力力 次级生产次级生产:异养生物再生产过程,提供的生产力为次级生产力:异养生物再生产过程,提供的生产力为次级生产力2.

    20、1.1 初级生产的基本概念初级生产的基本概念 初级生产量初级生产量(primary production):绿色植物通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的数量称为初级生产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的数量称为初级生产量,也称第一性生产量量,也称第一性生产量 净净初初级生产级生产量量(net primary production):初级初级生产过程植物固定的能量一部分被植物自己的生产过程植物固定的能量一部分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殖,呼吸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殖,这部分生产量成为这部分生产量成为淨初級淨初級生产生产量量(NP)总总初初级生产级生产量量(gross p

    21、rimary production):初初级生产过程植物固定的能量的总量级生产过程植物固定的能量的总量 GP=NP+R 初级生产的基本概念初级生产的基本概念 初级生产力初级生产力:植物群落在一定空间一定时间:植物群落在一定空间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积累的数量内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积累的数量 生物量生物量(biomass):是指某一时刻单位面积上是指某一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以鲜重或干重表示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以鲜重或干重表示 现存量现存量:是指绿色植物初级生产量被植食动:是指绿色植物初级生产量被植食动物取食及枯枝落叶掉落后所剩下的存活部分物取食及枯枝落叶掉落后所剩下的存活部分 SC

    22、=GP-R-H-D初级生产的基本概念初级生产的基本概念初级生产初级生产 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初级生产力不同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初级生产力不同 陆地比水域的初级生产力总量大陆地比水域的初级生产力总量大 陆地上初级生产力有随纬度增加逐渐降低的趋势陆地上初级生产力有随纬度增加逐渐降低的趋势 海洋中初级生产力由河口湾向大陆架和大洋区逐渐海洋中初级生产力由河口湾向大陆架和大洋区逐渐降低降低 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随群落的演替而变化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随群落的演替而变化 水体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有垂直变化水体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有垂直变化 初级生产力随季节变化初级生产力随季节变化2.1.2 地球上初级生产力

    23、的分布地球上初级生产力的分布NET PRIMARY PRODUCTIVITY不同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 辐射强度和日照时间:辐射强度和日照时间:光强升高,光照时间长,光强升高,光照时间长,提高产量提高产量 光合途径:光合途径:光合作用途径的不同,直接影响初级生光合作用途径的不同,直接影响初级生产力的高低产力的高低 水:水:光合作用的原料,缺水显著抑制光合速率光合作用的原料,缺水显著抑制光合速率 温度:温度:温度升高,总光合速率升高温度升高,总光合速率升高 营养元素营养元素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陆地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2.2.1 次级生产量的生产过程次级生产量的生产过程未捕获未捕获(876.1g)猎物种

    24、群生产量猎物种群生产量(886.4g)被捕获被捕获(10.3g)被吃下被吃下(7.93g)I未吃下未吃下(2.37g)未同化未同化(0.63g)同化同化(7.3g)A净次级生产净次级生产(2.7g)P呼吸呼吸(4.6g)R次级生产量次级生产量 C=A+FU C:动物从外界摄食的能量动物从外界摄食的能量 A:被同化能量被同化能量 FU:排泄物排泄物 A=P+R P:净次级生产量净次级生产量 R:呼吸能量呼吸能量能量收支能量收支林德曼效率林德曼效率13.3 生态系统中的分解生态系统中的分解n13.3.1 分解过程的性质分解过程的性质 13.3.2 分解者生物分解者生物 13.3.3 资源质量资源质

    25、量 13.3.4 理化环境对分解的影响理化环境对分解的影响13.3.1 分解过程的性质分解过程的性质 概念:概念:死有机物质的逐步降解过程死有机物质的逐步降解过程 将有机物还原为无机物,释放能量将有机物还原为无机物,释放能量 意义:意义:建立和维持全球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建立和维持全球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通过死亡物质的分解,使营养物质再循环,给生产者提供营通过死亡物质的分解,使营养物质再循环,给生产者提供营养物质养物质 维持大气中维持大气中CO2浓度浓度 稳定和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为碎屑食物链以后各级生物稳定和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为碎屑食物链以后各级生物生产食物生产食物 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改善

    26、土壤物理性状分解作用的三个过程分解作用的三个过程 碎化:把尸体分解为颗粒状的碎屑碎化:把尸体分解为颗粒状的碎屑 异化:有机物在酶的作用下,进行生物化学异化:有机物在酶的作用下,进行生物化学的分解的分解 从聚合体变成单体从聚合体变成单体(如纤维素降解为葡萄糖如纤维素降解为葡萄糖)进而成为矿物成分进而成为矿物成分(如葡萄糖降为如葡萄糖降为CO2和和H2O)淋溶:可溶性物质被水淋洗出,完全是物理淋溶:可溶性物质被水淋洗出,完全是物理过程过程 第二节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n一、生物地化循环的基本概念n二、水循环n三、气体型循环n四、沉积型循环n五、影响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主要因素n

    27、六、营养物质再循环途径n七、有毒物质及放射性元素循环n八、生态系统营养物质收支57 2.2.1 2.2.1 物质循环的一般特征物质循环的一般特征 生物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从大气、水体和生态系统从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通过绿色植物吸土壤等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通过绿色植物吸收,进入生态系统,被其他生物重复利用,最收,进入生态系统,被其他生物重复利用,最后再归还于环境中的过程。这一过程后再归还于环境中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生物包括生物与非与非生物二者生物二者的参与的参与,同同时时也包含一些地也包含一些地质与质与地理作用在內地理作用在內,因此因此称为称为生物地生物地球化

    28、学循环球化学循环 生物小循环生物小循环:环境中元素经生物吸收,在生态环境中元素经生物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为生产者吸收、利用物质循环的一般特征物质循环的一般特征58 Basics of nutrient cycling59 生物小循环生物小循环一、生物地化循环的基本概念n一、生物地化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e)n生态系统之间矿质化学元素的输入和输出,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内各生物之间、及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沿特定途径往复流动和交换的过程(主要由G.E.Hutchinson 1944和

    29、1950年提出)。二、生物地化循环基本术语n1)库)库 物质在环境中都存在一个或多个贮存场所,其数量大大超过结合在生物体中的数量,则称这些贮存场所为库。根据库容量不同及各种营养在各库中的滞留时间和流动速率的不同,可将库分为两种,即贮存库和交换库。n(2)贮存库)贮存库库容量大,元素在库中滞留时间长,流动速度慢,多属于非生物成分。二、生物地化循环基本术语n(3)交换库)交换库库容量小,元素在库中滞留时间短,流动速度快,多属于生物成分。n(4)流通率)流通率指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流通的数量。n(5)流通量)流通量通常指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通过营养物质的绝对值。二、生物

    30、地化循环基本术语n(6)周转率)周转率 指物质在单位时间内出入一个库的流通量占该库中营养物质含量的比例。可用公式表示:周转率流通量/库中营养物质总量。n(7)周转期)周转期 为周转率的倒数,即周转期库中营养物质总量/流通量。n(8)生物积累)生物积累 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过程中,来自环境的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浓缩系数不断增加的现象。例如牡蛎因大量积累铜而患“绿色病”。了陆地环境中的生物积累速度较水域中的要慢;大型野生动物中生物积累的水平相对而言是较低的。二、生物地化循环基本术语n(9)生物浓缩)生物浓缩 指生态系统中同一营养阶层上的许多生物种群或生物个体,从周围环境中

    31、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富集。同种生物对不同物质的浓缩系数有很大差别,例如在相同生态条件下,褐藻对钼的浓缩系数是11,而对铅的浓缩系数是70000。n(10)生物放大)生物放大 指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上,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65 元素的性质元素的性质:有的元素循环的速率快,而:有的元素循环的速率快,而有的则比较慢,这是元素化学特性和被生物有的则比较慢,这是元素化学特性和被生物有机体利用的方式不同所决定的。如有机体利用的方式不同所决定的。如COCO2 2

    32、1 1年年,N 100,N 100万年万年 生物的生长速率生物的生长速率:决定生物对物质吸收的:决定生物对物质吸收的速率以及物质在食物网中运动的速度速率以及物质在食物网中运动的速度(二二)、影响物质循环速率的因素、影响物质循环速率的因素66 有机物质腐烂的速率有机物质腐烂的速率:适宜的环境有利:适宜的环境有利于分解者的生存,并使有机体很快分解,于分解者的生存,并使有机体很快分解,供生物重新利用供生物重新利用 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的影响:开垦农田和砍伐森林引起土壤矿物质的开垦农田和砍伐森林引起土壤矿物质的流失,影响物质循环速率流失,影响物质循环速率 化石燃烧把硫和二氧化硫释放大气中化石燃烧把硫

    33、和二氧化硫释放大气中 (3 3)影响物质循环速率的因素)影响物质循环速率的因素67 气体型循环气体型循环 贮存库是大气和海洋贮存库是大气和海洋 有气体形式的分子参与循环过程有气体形式的分子参与循环过程 循环速度快,例如循环速度快,例如COCO2 2、N N2 2、O O2 2等等 沉积型循环沉积型循环 贮存库是岩石、土壤和沉积物贮存库是岩石、土壤和沉积物 没有气体形式的分子参与循环过程没有气体形式的分子参与循环过程 循环速度慢,时间以千年计算,例如循环速度慢,时间以千年计算,例如P P、CaCa、MgMg等等 水循环水循环 水的全球循环过程水的全球循环过程 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物质循环都离不开水循

    34、环的推动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物质循环都离不开水循环的推动三、生物地化循环的三、生物地化循环的3种主要类型种主要类型 (1)水循环)水循环n没有水的循环,就没有生物地化循没有水的循环,就没有生物地化循环,就没有生态系统的功能环,就没有生态系统的功能。n水循环是太阳能推动,在陆地、大水循环是太阳能推动,在陆地、大气和海洋间循环气和海洋间循环 n地表总水量:地表总水量:1.4109km3,海洋,海洋约占约占97%69 The Hydrologic Cycle(40)(71)(111)(385)(425)(40)103km3The Hydrologic Cycle降雨降雨截留截留穿透雨穿透雨蒸腾蒸腾渗透渗

    35、透土壤吸收土壤吸收地表地表径流径流地下径流地下径流消费者消费者地面蒸发地面蒸发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 (2)气体型循环)气体型循环n包括碳、氮、氧等气体的循环,贮存库主要在大气和海洋;循环性能完善,其循环与大气、海洋密切相关;具明显的全球性循环。2.1 碳循环碳循环 n碳的重要性:生命元素、能量流动碳的重要性:生命元素、能量流动 n碳库:海洋和大气、生物体碳库:海洋和大气、生物体 n碳的存在形式:碳的存在形式:CO2,无机盐,有机碳,无机盐,有机碳 n主要循环过程主要循环过程 n生物的同化和异化过程生物的同化和异化过程 n大气和海洋间的大气和海洋间的CO2交换交换 n碳酸盐的沉淀

    36、作用碳酸盐的沉淀作用 n人类活动对碳循环造成严重影响,引起气候变人类活动对碳循环造成严重影响,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化的主要原因74 The Carbon Cycle75 9290750611015gCThe Carbon Cycle76 CO2排放CO2的排放2.2 氮循环氮循环 n氮的重要性氮的重要性 n氮库:大气、土壤、陆地植被氮库:大气、土壤、陆地植被 n生物可利用的氮的形式:生物可利用的氮的形式:NO32-、NO22-、NH4+n氮循环的主要过程氮循环的主要过程 n固氮作用固氮作用 n氨化作用氨化作用 n硝化作用硝化作用 n反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78 氨化作用:由氨化细菌和真菌的作用将

    37、有机氮氨化作用:由氨化细菌和真菌的作用将有机氮分解成为氨和氨化合物,氨溶水成为分解成为氨和氨化合物,氨溶水成为NHNH4 4+,为为植物利用植物利用 硝化作用: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氨化合物被硝化作用: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氨化合物被亚硝酸盐细菌和硝酸盐细菌氧化为亚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细菌和硝酸盐细菌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供植物吸收利用硝酸盐,供植物吸收利用 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将亚硝酸盐转变成氮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将亚硝酸盐转变成氮气,回到大气库中气,回到大气库中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固氮作用固氮作用 n类型类型 n闪电、宇宙射线、火山爆发等高能固氮闪电、

    38、宇宙射线、火山爆发等高能固氮 n工业固氮:工业固氮:400摄氏度,摄氏度,200大气压下大气压下 n生物固氮:固氮菌、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和生物固氮:固氮菌、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和蓝藻等自养和异养微生物蓝藻等自养和异养微生物 n意义意义 n平衡反硝化作用平衡反硝化作用 n对局域缺氮环境有重要意义对局域缺氮环境有重要意义 n使氮进入生物循环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使氮进入生物循环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80 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氮循环 在生态系统中,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硝酸盐,氨基酸彼此联结构成蛋白质分子,再与其他化合物一起建造了植物有机体,于是氮素进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有机

    39、体,进一步为动物取食,转变为含氮的动物蛋白质。动植物排泄物或残体等含氮的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为CO2、H2O和NH3返回环境,NH3可被植物再次利用,进入新的循环。氮在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中,常因有机物的燃烧而挥发损失;或因土壤通气不良,硝态氮经反硝化作用变为游离氮而挥发损失;或因灌溉、水蚀、风蚀、雨水淋洗而流失等。损失的氮或进入大气,或进入水体,变为多数植物不能直接利用的氮素。因此,必须通过上述各种固氮途径来补充,从而保持生态系统中氮素的循环平衡。83 1012gN 氮的循环氮的循环84 The Nitrogen Cycle 四、沉积型循环n磷循环 磷是生命信息元素。磷循环属典型的沉积循环。磷以

    40、不活跃的地壳作为主要贮存库。岩石经土壤风化释放的磷酸盐和农田中施用的磷肥,被植物吸收进入植物体内,含磷有机物沿两条循环支路循环n沿食物链传递,并以粪便、残体归还土壤 n以枯枝落叶、秸秆归还土壤。各种含磷有机化合物经土壤微生物的分解,转变为可溶性的磷酸盐,可再次供给植物吸收利用,这是磷的生物小循环 磷循环五、影响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主要因素第三章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价值流n一、信息基本概念及特征n二、信息传递模型n三、信息传递的实例n四、信息主要类型n五、动物通讯行为的类型n六、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意义是什么?一、信息基本概念及特征n信息是现实世界物质客体之间相互联系的形式。对于生态系统而言,信息

    41、就是自然、社会之间的普遍联系。n在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成员之间及各个成员的内部都存在着信息交流,彼此间进行着信息传递。这种信息传递又称为信息流。生态系统中存在着信息流。生态系统信息流不仅包含着个体(物种)、种群和群落等不同水平上的信息,而且,所以生物的分类阶元及其各部分都有特殊的信息联系,从而赋予生态系统以新的特点。一、信息基本概念及特征n种类: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营养信息和行为信息四种 n信息的属性(1)信息是客观存在的;(2)信息来源于物质,与能量也有密切关系;(3)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4)人类的信息具知识性;(5)信息是重要资源,可收集、加工、压缩、更新和共享。一、信息基本概念及特征n信息的主要特征:n(1)传播扩展性n(2)永续性n(3)时效性n(4)分享性n(5)转化性 谢谢谢谢 谢 谢!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现代生态学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061478.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