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手绘表现的基础理论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二章手绘表现的基础理论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手绘 表现 基础理论 课件
- 资源描述:
-
1、主讲:卢影手绘表现的基础理论2学习要点 了解基础制图和透视原理 了解造型基础理论 掌握不同透视角度的画法 掌握色彩原理及其应用二、手绘表现的基础理论二、手绘表现的基础理论 制图与透视的原理和法则属于自然科学。我们不仅可以用它们来实现创作意图,还能用它们的规律来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空间,以便能更自如地表现空间。2.1 制图与透视原理制图与透视原理2.1.1 基础制图原理基础制图原理 平面图 用一个假想的平面,将房屋高于略窗台的部分水平切掉,然后从俯视被切好后的房屋,所见即水平剖面图,也就是常说的平面图。平面图可以反映出房屋的平面形状、大小和布置,墙、柱的位置,尺寸和材料,门窗的类型和位置等空间信息
2、。基础制图主要是指绘制平面图、立面图、效果图和轴侧图。本小节只介绍平面图、立面图和轴测图,因为效果图的角度选择范围比较多,所以将在后面结合透视来进行详细讲解。2.1.1 基础制图原理基础制图原理立面图 立面图是一种与房屋垂直界面平行的正投影图。它能够反映垂直界面的艺术处理,包括造型、装饰装修样式和陈设状况等。墙是最典型的立面结构,墙的立面图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水平观测墙的结果。2.1.1 基础制图原理基础制图原理 轴测图 轴测图是一种单面投影图,在一个投影面上能同时反映出物体立体形状,并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特点是形象逼真,富有立体感。但是,轴测图一般不能反映出物体各表面的实形,因而度量性差。另外,
3、轴测图的作图十分复杂。在设计中,通常都是用轴测图来帮助构思物体的形状,以弥补正投影图的不足。轴测图可以简单地理解为2.5D视角。在制作轴测图时,要注意以下3个点。第1点:立体上互相平行的线段,在轴测图上仍互相平行。第2点:立体上两平行线段或同一直线上的两线段长度之比值,在轴测图上保持不变。第3点:立体上平行于轴测投影面的直线和平面,在轴测图上应反映实长和实形。2.1.1 基础制图原理基础制图原理 轴测图根据投射方向和轴测投影面的位置不同,可分为两大类:正轴测图,即投射线方向垂直于轴测投影面;斜轴测图,即投射线方向倾斜于轴测投影面。正轴测图又分为正等轴测图(简称正等测)、正二轴测图(简称正二测)
4、和正三轴测图(简称正三测)。这里只介绍正等轴测图的画法,也就是轴间角均为120。2.1.1 基础制图原理基础制图原理 在作图时,将平面图在水平线上扭转到一定角度后,把平面图上的各点,按同一比例、尺寸向上作设计高度的垂线,然后连接垂直线上端的各点,即可求出轴测图,画法如下。第1步:选择OX、OY、OZ轴的角度;第2步:把平面图AB、CD分别与轴OX、OY重叠,在OX轴上分别量出OA、AB的长度,OY轴上分别量出OC、CD的长度,自A、B点作平行OY轴的水平线,自C、D点作平行OX轴的水平线,求出平面图;第3步:按立面图的高度,完成各点的高度,求得轴测图。2.1.2 透视图原理及规律透视图原理及规
5、律 人眼睛在有限距离观看景物时,会发现“近大远小”现象和塑形变化规律,我们再用几何作图法在平面上把它们表现出来,这就是“透视(学)”。读者可以将“透视”理解为“透而视之”,即通过一层透明的平面去研究后面物体的视觉科学。透视学中的常用名词 在学习透视学之前,大家要掌握透视图的专有名词。作者将常用的名词整理如下,请大家通过解释并结合图示来进行学习掌握。站 点(S P):人 站 立 的位 置,也 称 足 点,标 识 为 G。(STANDINGPOINT)视 点(E P):人 的 眼 睛 所 在 的 地 方,标 识 为 S。(EYEPOINT)视高(HL):从视平线到基面的垂直距离,标识为H。视距:视
6、点到心点的垂直距离。2.1.2 透视图原理及规律透视图原理及规律视平面:视点、中视线所在的平面。视平线(HL):与人眼等高的一条水平线。(HORIZOUTALLINE)中视线:视域圆锥体的中心轴,垂直于画面。画面(PP):画家或设计师用来变现物体的媒介面,一 般 垂 直 于 地 面,平 行 于 观 者。(PICTUREPLANE)基面(GP):物体放置的平面,一般指地面。(GROUNDPLANE)基线(GL):假设的垂直投影面与基面交接线。(GROUNDLINE)心点(CV):视点正垂直于画面的一点称为心点。视心与视点的连线在视平线上且垂直于该线。(CENTEROFVISION)2.1.2 透
7、视图原理及规律透视图原理及规律灭点(VP):与基面相平行,但不与基线平行的若干条线在无穷远处汇集的点,也称消失点。((VANISHPOINT)测点(M):用来测量成角物体透视深度的点,也称量点。(MEASURINGPOINT)距点(D):以心点为中心,视距为半径截取的左右两点称为距点。与画面成45角水平变线的灭点。余点:在视平线上,心点两侧的所有点都可称为余点。视域:固定注视方向后可见的视觉范围,通常采用60以内的视域作画,60以内的视域叫舒适视域。2.1.2 透视图原理及规律透视图原理及规律取景框:在画面上,60视域内所选取的矩形作画范围称为画幅,即取景框。真高线:在透视图中能反映物体空间真
8、实高度的尺寸线。原线:与画面平行的线。在透视图中保持原方向,无消失。变线:与画面不平行的线。在透视图中有消失。2.1.2 透视图原理及规律透视图原理及规律 透视图原理 将看到或设想的物体、人物等,依照透视规律在某种媒介物上表现出来,所得到的图叫透视图。透视图形与真实物体是不一致的,所谓“近大远小”是一种“错觉”现象,但这种“错觉”符合物体人们的视觉感受,因此,“错觉”又是一种真实的感觉。为了研究这个现象的科学性及其原理,人们总结除了“画法几何学”和“阴影透视图学”。2.1.2 透视图原理及规律透视图原理及规律 透视图规律 对于透视图的表现,请读者注意下面3点规律。第1点:在透视表现中,凡是和画
9、面平行的直线,亦和原直线平行;凡和画面平行、等距的等长直线,在透视图中 也 等 长。见 示 意 图:AAaa,BBbb,AA=BB,aa=bb。2.1.2 透视图原理及规律透视图原理及规律 第2点:凡在画面上的直线透视长度等于实长。当画面在直线和视点之间时,等长且相互平行直线的透视长度距画面远的低于距画面近的,即近高远低现象。当画面在直线和视点之间时,在同一平面上,等距,相互平行的直线透视间距,距画面近的宽于距画面远的,即近宽远窄。如图:AA的透视等于实长;ccbbAA;cc和bb的间距小于bb和AA的间距。2.1.2 透视图原理及规律透视图原理及规律 第3点:和画面不平行的直线透视延长后消失
10、于一点。这一点是从视点作与该直线平行的视线和画面的交点消失点。和画面不平行的相互平行直线透视消失到同一点。如图:AB和AB延长后夹角321,两直线透视消失于V点,ABAB。2.2 平行(一点)透视画法平行(一点)透视画法 一个立方体(物体)平行于画面及地面,且有一组边线消失于心点的透视图法称平行透视,也叫一点透视。2.2.1 平行(一点)透视的特点平行(一点)透视的特点 请读者记住以下3个平行透视的特点。第1点:平行画面的平面保持原来的形状;平行画面的轮廓线方向不变,没有灭点。水平的保持水平,直立的仍然直立。第2点:变线是与画面不平行的轮廓线,它们都垂直于画面,并集中消失于一点,该点即主点。第
11、3点:一点透视具有整齐对称、庄重严肃、一目了然、平展稳定、层次分明和场景深远的特点。2.2.2 平行(一点)透视的透视规律平行(一点)透视的透视规律 请读者记住以下3个平行透视的规律。第1点:平行透视只有一个主向灭点,即主点。第2点:在一般状况下,我们能看到平行直角六面体的3个面;在特殊情况下,只能看到两个面或一个面。第3点:当直角六面体的位置高低不同时,离视平线远的水平面,透视宽,反之则窄,与视平线同高的面呈一直线。2.2.3 平行(一点)透视的画法平行(一点)透视的画法 在手绘表现的时候,我们通常用网格法来进行一点透视的绘制。一点透视有“从里向外”和“从外向里”两种画法,下面重点介绍“从里
12、向外”的画法。1.从里向外 第1步:确定最远处墙。我们设定墙宽为4000mm(4m),房间的高度为3000mm(3m),然后按1:20的比例分别画出线段AB,长度为200mm,同理,再画出线段BD,长度为150mm,最后连接AC和CD两条线段。2.2.3 平行(一点)透视的画法平行(一点)透视的画法 第2步:确定视平线和中心灭点CV。沿线段AC向上确定视平线的位置,一般在人眼高(1700mm)的位置,在此位置的点上画一条水平延长线,这条线就叫视平线。在视平线中心位置,也就是AC和BD之间的中心,确定出该透视中的中心灭点CV。为避免完成后画面的呆板,中心灭点可以向左或右偏移一点。2.2.3 平行
13、(一点)透视的画法平行(一点)透视的画法第3步:画出4条延长线。从中心灭点出发,分别向A、B、C、D各点作延长线,画出Aa、Bb、Cc、Dd四条延长线。至此,房间的地面、天花和3个墙面均已呈现出来。在房间的总高、总宽、总长3个数据中,我们已经处理了总高和总宽两个数据,下面开始处理总长这个数据。2.2.3 平行(一点)透视的画法平行(一点)透视的画法 第4步:画出房间长度测量线并确定刻度。将线段AB向右(或向左)作延长线,该延长线即为房间长度的测量线。仍以1:20比例为准,以50mm为一米,确定出5m的刻度。2.2.3 平行(一点)透视的画法平行(一点)透视的画法 第5步:确定画图者的站点和视点
14、位置。在房间总长度5m之外的某一点上,确定画图者的站点位置,这个位置一定在总长度之外。作者将站点的位置定在5.5米处,然后以站点为垂足作竖直向上的垂线,垂线与视平线的交点即为视点。2.2.3 平行(一点)透视的画法平行(一点)透视的画法 第6步:作长度进深外轮廓线。从视点位置出发,分别过房间长度测量线上的刻度点(AB延长线上的刻度)作连线,并相交于线Bb上,得到B1、B2、B3、B4、B5这5个点,然后由最外端的B5点向左作水平线,与线Aa相交于A5点,接着向上作垂直线与线Cc相交,最后向右作水平线与Dd线相交,并向下作垂线与B5相交。2.2.3 平行(一点)透视的画法平行(一点)透视的画法
15、第7步:将房间的长度按透视划分。现在,一个房间的整体形象已经呈现出来,过B1、B2、B3、B4各点分别向左作水平线,使延长线相交于Aa线上得到点A1、A2、A3和A4。此时,这4条水平线将房间的长度透视分为五米。2.2.3 平行(一点)透视的画法平行(一点)透视的画法 第8步:作地面透视坐标格,完成平行(一点)透视空间线稿。从灭点CV出发穿过AB线上的刻度标点作连线。这样在地面上,就得到了透视坐 标 格,该 坐 标 的 尺 寸 为1m1m。2.2.3 平行(一点)透视的画法平行(一点)透视的画法2.从外向里 从外向里画的原理与从里向外相同,这里就不再详细介绍了,大家可以根据以下手绘流程和相关图
16、示来探索学习。第1步:按室内的实际比例尺寸确定A、B、C、D。第2步:确定视高HL,一般设在1.5-1.7m之间,这里定位1.7m。第3步:根据画面的构图确定灭点VP及M测点。第4步:过点M作AB尺寸刻度的连线,以Aa上的交点为进深点,并在各进深点作垂线。第5步:过VP连接墙壁、天花的尺寸分割线。第6步:根据平行原理求出透视方格,在此基础上求出室内空间平行(一点)透视。2.3 成角(两点)透视画法成角(两点)透视画法 一个立方体(物体)不平行于画面,但平行于地面,且有两组边线分别消失于左灭点VL.和右灭点VR.的透视画法称为成角透视,又称为两点透视。2.3.1 成角(两点)透视的特点成角(两点
17、)透视的特点 第1点:在成角透视中,方形物体的垂直边线仍然垂直;而与地面平行的水平线,则各自与画面成一定的角度,如果将它们分别向左右两方延伸,将集中在地平线上的左右消失点(又称余点)。2.3.1 成角(两点)透视的特点成角(两点)透视的特点 第2点:成角透视表现出的画面效果较自由,具有活泼、生动的特点,有很好的真实性,且变化多样、纵横交错。成角透视有助于表现复杂的场景和丰富多彩的人物活动。2.3.2 成角(两点)透视的成角(两点)透视的4种状态种状态成角透视有4中状态,作者以图示的形式表现如下。1、平行状态 2、微动状态2.3.2 成角(两点)透视的成角(两点)透视的4种状态种状态3、一般状态
18、 4、对等状态2.3.3 成角(两点)透视的画法成角(两点)透视的画法下面介绍成角(两点)透视的画法。第1步:按照一定比例确定墙角线AB,兼作量高线。第2步:在AB间选定视高HL,过B作水平的辅助线,作GL用。第3步:在HL上确定灭点V1、V2,画出墙边线。第4步:以V1、V2、为直径画半圆,在半圆上确定视点E。第5步:根据E点,分别以V1、V2为圆心求出M1、M2测点。第6步:在GL上,根据AB的尺寸画出等分点。第7步:将M1、M2分别与等分点连接,求出地面、墙柱等分点。第8步:各等分点分别与V1、V2连接,求出透视图。2.4 平角(一点斜)透视画法平角(一点斜)透视画法 平角(一点斜)透视
19、画法是介于平行(一点)透视与成角(两点)透视之间的一种透视方法,它是在平行(一点)透视的基础上,表现出具有成角(两点)透视效果的作图方法。2.4.1 平角(一点斜)透视的特点平角(一点斜)透视的特点 第1点:主视面与画面形成一定的角度,并平缓的消失于画面很远的一个灭点V2,类似于成角(两点)透视的特征,而两侧墙面的延长线则消失于画面的心点V1,类似于平行(一点)透视的特征。第2点:平角(一点斜)透视有两个灭点,一个在画面内,一个在画面外。2.4.2 平角(一点斜)透视的透视规律平角(一点斜)透视的透视规律第1点:原来垂直于地面的线,还要保持垂直并且画垂直线。第2点:与画面垂直的那些平行线,即进
20、深线,交于视平线上的灭点V1,并画透视线。第3点:与画面呈角度的那组线,交于画板外的消失点V2。2.4.3 平角(一点斜)透视的画法平角(一点斜)透视的画法下面介绍平角(一点斜)透视的画法。第1步:按室内实际比例画出ABCD边框。第2步:确立视高HL和灭点V1,V1分别连接A、B、C、D四个点,任意定出M点和V2灭点线,经V2交点b引垂线,交于V1D于点d,求出第二灭点透视框ACdb。第3步:根据一点透视从外向里画法,用M点求出4m进深线CE,连接Ed,找出CD的中点O,连接OV1。第4步:再依次用对角线分割延伸法(详见2.7.1对角线等分、延伸透视面)求出透视图。2.5 三点透视画法三点透视
21、画法 当物体的长、宽、高3个方向与画面均不平行时,所作的透视图有三个灭点,称为三点透视。三点透视又称为斜角透视,常用于超高层建筑,鸟瞰图或是仰视图。2.5.1 三点透视的特点三点透视的特点三点透视有以下两个特点。第1点:物体本身是倾斜的,如斜坡、瓦房顶和楼梯等。这些物体的面本来相对于地面和画面都不平行,是倾斜的,且这些面不是近低远高的面,就是近高远低的面。第2点:如果物体本身垂直,因为它过于高大,平视看不到全貌,就需要仰视或俯视来观看。2.5.2 三点透视的透视规律三点透视的透视规律第1点:三点透视的构成,是在两点透视的基础上多加一个消失点,第3个消失点作为高度空间的透视表达,在水平线之上或之
22、下。第2点:如果第三消失点在水平线之上,即为表达物体向高空伸展,观者仰头看着物体。第3点:如果第三消失点在水平线之下,即为表达物体向地心延伸,观者垂头看着物体。2.5.3 三点透视的画法三点透视的画法下面介绍三点透视的画法。第1步:由圆的中心A以120画三条线,与圆周相交于V1、V2、V3,并定V1V2为视平线HL。第2步:在A的透视线上任取一点B。第3步:过B作平行于HL的平行线,并与AV1相交于C,BC为正六面体的对角线之一。第4步:在B、C的透视线上求D、E、F完成三点透视图。2.6 俯视图画法俯视图画法 俯视图实际上是室内平面空间立体化,常用于整个单元的各个室内空间的功能与布置设计的介
23、绍。画图原理近似平行透视,即从室内的顶部鸟瞰。俯视图能清晰地展示室内空间的各个界面,说明性强且具整体性。2.6.1 俯视图画图的考虑因素俯视图画图的考虑因素第1点:要确认平、立面图的比例和大小。第2点:设定剖切的室内断面高度,确定画面PP线的位置。第3点:确定平面图中心CV的位置和视点EP的位置。2.6.2 俯视图的画法俯视图的画法下面介绍俯视图的画法。第1步:在图纸上画出平面图与立面图,确定剖切的高度(一般取2m左右,如果俯视连续多个房间,为避免遮挡,可取的再低一点),作PP线,根据表现内容选定心点CV,然后在该点垂直上方的合适位置确定视点EP,并将立面上的各点与EP点连接,求得在PP线上的
24、各交叉点。第2步:将平面图的各个点与心点CV连接,再把图中PP线上的各点向上作垂线与同CV连接的线相交,将所得各交点相连即得地面与墙面的交接线,使俯视的空间界面可见。第3步:按以上基本程序,可求出其余的门窗、家具、陈设的空间位置和形状,进而完成室内空间俯视图。2.7 辅助透视画法辅助透视画法 在画透视图时,首先运用前面的方法作出空间主要轮廓的透视,然后将初等几何知识灵活运用到透视作图中,画出其细部的透视,这样可以简化作图,提高效率。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简捷作法。2.7.1 透视图形的分割与延续透视图形的分割与延续直线的分段:在一条透视直线上,截取等长线段,或不等长但成定比的各线段,可利用平面几何的
25、理论,即一组平行线可将任意两直线分成比例相等的线段,如图中的ab:bc:cd=a1b1:b1c1:c1d1。2.7.1 透视图形的分割与延续透视图形的分割与延续任意线段分割透视面:首先在ABCD图的下方作任意水平线XX,然后在图外视平线HL上任意确定一点E,将E与图形的下边线BC两端点分别连接并延长,交XX于BC,将BC按需要等分,得到等距离的点,接着将各点与E点连接,即可求得透视图形上的等分段。另外,也可在ABCD图形内取点E,方法同理。2.7.1 透视图形的分割与延续透视图形的分割与延续垂直线等分透视面:首先等分透视图形ABCD的AB边于E、F、G三点,然后分别将各等分点与灭点V相连得到V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