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部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常识汇编.docx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5057942
  • 上传时间:2023-02-06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77.3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部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常识汇编.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部编版 中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温习 文言文 常识 汇编 下载 _一轮复习_中考专区_语文_初中
    资源描述:

    1、部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常识汇编1、 袭父职:是指儿子承袭已死的父亲的爵位或官职。承袭者只能承袭比原有爵位低一级的爵位。世袭罔替即世袭次数无限,而且承袭原有爵位。2、 世券:又称铁券。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外刻其功,中镌其过。若子孙犯罪,取券勘合,折其功过予以赦减。3、 御史:官名,职权为弹劾百官,巡按州县,考察官吏。4、 廪饩:由官府供给的粮食之类的生活物资。5、 千户:官名,金朝始置,为世袭军职。6、 诏:告知之意,多用于上对下。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7、 三司:在唐代之前,同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8、

    2、 谥: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9、 吏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东汉始置吏曹,改自尚书常侍曹,魏晋以后称吏部。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尚书。“吏”指文职官员,多是“官吏”齐称,相等于现代的文职公务员。10、 茂材:原称秀才,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之讳,改为“茂材”,或作“茂才”。11、 修起居注:宋代官职名称,负责记录皇帝言行,以作为修史材料。12、 山陵:本指山岳,旧指帝王的坟墓。有时也用来比喻帝王或王后。13、 郡:古代地方行政区域,始见于战国时期。中国秦代以前比县小,从秦代起比县大。明清称府。14、 书: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尚

    3、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15、 宰相:是对古代中国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宰”的意思的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16、 诰:古代帝王对臣子的命令;帝王任命或封赠的文书。17、 江州、豫章、建邺:都是古地名,也分别是现在九江市、南昌市、南京市的别称或古称。18、 江表:古地区名,指长江以南地区。在中原人看来,江南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19、 移檄:移,移文;檄,檄文。都是古代官府的文书或文告,移文多用于晓谕或责备,檄文多用于声讨或征发。20、 博士:古代博

    4、士的主要职责是教授生徒,国子监的最高主管称“国子祭酒”。21、 长吏:称地位较高的县级官吏。22、 盟主:古代诸侯盟会中的领袖或主持者,泛指同盟领袖或倡导者。比喻主要事物的主宰者。23、 天下:是东亚民族对宇宙的专有概念。字义上的意思为“普天之下”,没有地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过,也有不同的用法,用来形容某一种地理概念。24、 祭酒:汉魏以后官名。汉代有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西晋改设国子祭酒,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官。清末始废。25、 别驾:汉置,为州刺史的佐官。隋初废郡存州,改别驾为长史。唐初改郡丞为别驾,高宗又改别驾为长史,另以皇族为别驾,后废置不常。宋各州的通判,职任似别

    5、驾,后世因以别驾为通判之习称。26、 黄巾:东汉末年张角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头包黄巾而得名。27、 令:官名,县令。28、 津:渡水的地方,即渡口。29、 车骑将军:中国古代的高级将军官名。汉制,金印紫绶,位次于大将军及骠骑将军,而在卫将军及前、后、左、右将军之上,位次上卿,或比三公。30、 辟: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31、 太祖:魏武帝曹操的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是封建皇帝去世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32、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以及非皇族

    6、血脉但功勋卓著的大臣身故亦可称薨。33、 州:东汉时期,州在性质上已经逐渐变成郡上面的一级行政管理区制。东汉末年的荆州,在今湖北、湖南一带。34、 丧礼:处理死者殓殡祭奠和拜踊哭泣的礼节。35、 相国:又称相邦,起源于春秋晋国,是战国秦及汉朝廷臣(朝内大官)最高职务。36、 太守: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时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掌民政、司法、军事、财赋等事务。37、 尺牍:古人书写的工具。是一种用一定规格的木板(少数用棱形木柱)经刻写文字后制成的书籍形式。38、 太子洗马:也简称为洗马。是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员,即东宫官,是太子的随从官员。洗,通假于“先”,洗马

    7、也就先马,意思是在马前做先导。39、 秘书监: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府设置的专掌国家藏书与编校工作的机构和官名。40、 麾下:原意为将帅的部下,有时也指对将帅本人的敬称。41、 河东:古代指山西西南部,位于秦晋大峡谷中黄河段乾坤湾,壶口瀑布及禹门口(古龙门)至鹳雀楼以东的地区,是华夏文明的摇篮。42、 否泰:是易经中的两个卦名。指世道盛衰,人世通塞或运气好坏。43、 朝野:原指朝廷和民间,现指政府方面和非政府方面。44、 监军:官名,监督军队的官员。古代监军皆临时差遣,代表朝廷协理军务,督察将帅。45、 檀板:简称板,乐器,因常用檀木制作而有檀板之名。46、 尚书令:官名,始于秦,本为少府的属官

    8、,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汉沿置,职轻,而权重。隋唐时代,尚书令为尚书省长官,宰相职。47、 御史大夫:官名,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48、 印绶:印信和系印信的丝带。古人用丝带系印信,佩带在身。也借指官爵。49、 顿首:指叩头,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为正拜。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书简表奏用语,表示致敬,常用于结尾。50、 山人:一般指隐士高人或与世无争的高人;又指山野之人或山里之人,谦称;旧时以修身,悟道,一般不与世俗人来往,选择在山水美好之地参悟自然、宇宙规律之人;还有以易经、卜卦、八卦、风水、数理、五行算命

    9、为职业的人,也称“山人”。51、 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52、 宗师:指在某专业领域成就非凡、受人尊崇而可奉为师表的人。53、 浮屠:亦作浮图,休屠。浮屠、浮图,皆为佛陀之异译。佛教为佛所创,古人因称佛教徒为浮屠,佛教为浮屠道。后并称佛塔为浮屠。后人们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54、 狂士:指志向高远、勇于进取之士,或指狂放之士。55、 行楷:也称“汉字行楷手写体字形”,是偏重于楷书书写笔法(法则),比楷书行笔自由,又比行草规正的行书字体。56、 畿辅:畿,京畿;辅如汉代的三辅。合指京都附

    10、近。清代直隶省的别称。57、 布衣:指平民百姓穿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借指平民;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58、 巡抚: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59、 提督:武职官名,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负责统辖一省陆路或水路官兵。提督通常为清朝各省绿营最高主管官,官阶从一品,称得上封疆大吏。60、 总督:通常指一个国家的某片相对自主的区域中实际或名义上的最高行政长官。许多国家都有或曾经有设置总督职位。清朝时对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称为“总督”。61、 江南:地理区域,长江之南,在人文地理概念里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先秦时期,

    11、江南属百越之地,被中原称为“吴越”。62、 公卿:中国的公卿是“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另外古时,公卿也指丈夫。63、 干威:传说是上古时代刑天反抗天庭统治所用的武器,干是盾牌,戚是大斧。64、 共工:中国上古神话人物,洪水之神。65、 司隶校尉:是两汉曹魏等朝代中的一个监察官职。66、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

    12、平等内容。67、 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68、 气象:指大气中的风、云、雨、雪、霜、露、雾、雹、光、声等各种物理状态和物理、化学现象的统称。69、 钵盂:盛饭菜用的食器,底平,口略小,形稍扁。多用于佛教徒化斋之用,多为铜、铁等材质,可在诵经时敲击。70、 禅院:佛教寺院的一种,其突出的特点是属于佛教禅宗派别的禅师们所建,仅供禅师们参禅悟道修行的场所。71、 监试:指监督考试;科举考试时负有监督之责的官吏。72、 唇齿:层和齿的合称。比喻彼此相依,关系密切。73、 义士:指守义不苟或品行超凡的人出财布施、慷慨乐助的人。74、 太祖:指先祖称谓,后多用来

    13、指开国帝王的庙号。75、 典籍:古代重要文献的总称,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代表性典籍;泛指古代图书。76、 太子:中国古代帝王法定继承人的称谓,被定为王位、皇位继位者的人。但秦始皇之前的太子,不能称皇太子,仅帝制时代的太子,才可称皇太子。77、 员外:原指正员以外的官员,后世因此类官职可以捐买,故富豪皆称员外。明朝以后员外郎成为一种闲职,不再与科举相关,而渐渐和财富联系在了一起。78、 庶人:西周以后对农业生产者的称谓。秦汉以后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79、 上疏: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80、 玉玺:专指皇帝的玉印,是至高权力的象征。81、 绶带:用于连挂勋章、奖章和略表的带子。通常

    14、以丝绸制作,有规定的颜色和花纹。82、 孝: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83、 篋:小箱子,藏物之具。大曰箱,小曰箧。84、 朋党:指集团、派别,多为争夺权利、排斥异已互相勾结而成。85、 拾遗:唐代谏官名。唐武则天时置,分属门下、中书两省,职掌供奉、讽谏。北宋改为左、右正言。后随设随罢。86、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87、 章草:书法的传统书体之一,是早期的草书,始于秦汉年间,由

    15、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的标准草书。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今草产生于东汉末,是从章草变化来的。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基本不连写。88、 沧海:指大海。以其一望无际、水深呈青苍色,故名。亦指我国古代对东海的别称。89、 桑榆:指桑树与榆树。落日的余晖照在桑榆树梢上,因以指日暮;以喻事之后阶段;比喻晚年,垂老之年;喻指隐居田园。90、 丁忧:古代官员在朝为官(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时,如遇父母去世,必须辞官回家守孝三年(实际是27个月,从头到尾算三年),在三年丧期内,不得行婚嫁之事,不得参与吉庆典礼。91、 夺情:因特殊原因,朝廷需要处于丧期内的官员继续任职,往往由皇帝亲自下诏挽留

    16、。92、 服阕(服除):三年守孝期满,除去丧服。93、 政府:宋代指政事堂和“二府”的合称,前者是宰相议事之地,后者指中书省与枢密院。94、 路:宋元时行政区域名。宋时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时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95、 交趾:古地区名,泛指五岭以南包括今越南中北部。唐朝时王勃父亲就曾做过交趾县令。96、 赠:追赠,封建时代帝王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包括赠谥(帝王和大臣死后,依其生前功绩赐赠称号)、赠官(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等。97、 谥:我国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子一个或褒或贬或表示同情的称号,并

    17、相沿成为制度,这种制度称为“谥法”,所给予的称号名为“谥号”。98、 五经:指儒家经典诗经(诗)尚书(书)礼记(小戴礼记/小戴记)易经(周易)春秋(春秋经)的合称。99、 蓍龟:古人以蓍草和龟甲占卜凶吉,因以此指占卜;也指德高望重的人。100、 避讳:避讳是中国古代为回避君父尊长的名字,在言谈和书写时,遇到君父尊长的名字或名字中的某个字眼,一律要回避;取名时也不能取他们的名字中有的某个字眼甚至同音的字。在古代,避讳被明文写进了,唐朝的法律规定,直呼皇帝的名字犯“大不敬”罪,不能赦免。避讳主要有三种方式:改字:即为回避君父尊长姓名中的某个字眼,而改用另外一个意义相近的字眼。e.g.避汉文帝刘恒音

    18、讳,“妲娥”改称为“嫦娥”。缺笔:是对所避之字的最后一笔不写。自唐以后,“缺笔”与“改字”二法并列不废。空字:遇到要避讳的字时不填写。e.g.“观世音”被称为“观音”,就是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101、 践阼(践祚/践胙):登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作阶。阼阶上为主位。古代帝王主持祭祀时登上阼阶,故后世又称皇帝登基、即位为“践阼”。102、 台谏:官名。台官指御史台的官员,包括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等,其主要职务为监察弹劾官邪,是监督官吏的官员;谏官指谏议大夫、左拾遗、右补阙、司谏、正言等,其主要职责是侍从帝王,向帝王进言规劝讽谏,故又称“言官”。两

    19、者虽各有所司,而职责往往相混,谏官也拥有对百官的监察权,故多以“台谏”泛称之。最初,台官与谏官分立。唐、宋侍御史、殿中侍御史与监察御史掌纠弹,通称为台官,谏议大夫、拾遗、补阙、正言掌规谏,通称谏官,合称台谏。明初废谏院,以给事中兼领监察与规谏,两者开始合流。清代统归于都察院,于是台谏完全合二为一。103、 座主:唐进士对主考官的尊称;明清时举人、进士亦用以称其本科主考或总裁官。104、 寺观:即佛寺和道观,僧人所住之处叫寺,道士所居之所叫观;也用以泛指庙宇。105、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第一名叫会元。106、 状元:殿试中的第一名。107、 地支用于计时:

    20、午时指白天十一点到一点,申时指下午三点至五点。108、 诏狱:由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此监狱的罪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109、 玺书: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110、 狼土兵:源于明中期, 是壮族土司组建的地方武装,常与湘西土家族土兵合谓狼土兵。111、 中官:汉唐以后常用来指宦官、太监。太监生活在皇官之内,是帝王身边亲近宠爱之人,故又称为“内侍”“内官”“近习”。112、 改土归流(土司改流/改土设流/废土改流):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始于明朝中后期,是指将原来西南地区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

    21、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113、 乞休:自请辞去官职,指古代官员因病或因年老而请求去职,与致仕、引年、乞骸骨等词意思相似。114、 漕运: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这种粮食称漕粮,漕粮的运输称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狭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的河运而言。          漕运起源很早,秦汉时就有利用水路运送粮食的运输方式。唐、宋、元、明、清历代均重视漕运,为此,疏通了南粮北调所需的网道,建立了漕运仓储制度

    22、。历代漕运保证了京师和北方军民所需粮食,有利于国家统一,并因运粮兼带商货,有利于沟通南北经济和商品流通;但它又是人民的一项沉重负担,运费代价过高,尤以漕运徭役,征发既众,服役又长,以致失误农时,故亦有众多弊端。115、 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是一种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例。为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   本纪: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主要是帝王,也包括项羽、吕后等实际上掌握最高权力者)的事迹。   世家:记载王侯而能世袭者的事迹。   列传:记载历代其他重要人物事迹,令可传之于后世;也

    23、有部分篇目记载少数民族和邻国历史。   书(后来的纪传体史书改称为“志”):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等各方面的专门史。   表:有世系表、年表、月表、人物表等多种名称。116、 乡党:按周制,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五百家为一党。因此乡党泛称家乡,后来也指乡人、同乡。117、 中国:古代汉语中的“中国”一词,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在古代汉语中又有“华夏”“中华”“中夏”“中原”“诸夏”等别称。“中国”以外则称为四夷,四夷是古时中原地区的汉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分别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118、 太学:始于汉代,是设在京师的

    24、全国最高教育机构,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汉武帝时期始设太学,立五经博士。119、 封事: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称。120、 江东:自汉至隋唐,称安徽省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为“江东”。121、 连坐:我国古代因他人犯罪而使与犯罪者有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罚的制度。122、 出:古代官员离开中央朝廷从京城外调到地方任职,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有时也指平调。123、 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等祭祀祖宗的庙宇。124、 赐姓:指天子根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赐与功臣以示褒宠。125、 曹掾:东汉太尉或相国等分曹治事,正职为“

    25、掾”,后来泛指各部门治事的属吏。126、 传舍(驿舍/邮舍):古代供外交使节和传递政府文书者休息的地方。127、 孝廉:是汉代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在职的“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人。128、 掾属:汉代辅佐三公、郡县主官治政的官吏,其人员由主官自选,不由朝廷任命。129、   夏、商、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到春秋战国时期,统治阶层改革旧有制度,更为了富国强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干出众的人。战国时期出现“军功爵制度”,又兴起“养士”之风,不论出身,招揽有才干、善言辞的人才,为国君、诸侯服务。秦代则以“辟田”和军功为选官依据。但这些都不是完备的选官制度。   &nbs

    26、p;   到了汉代,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选拔官吏的制度,名为“察举征辟制”。所谓察举,就是由州、郡等地方官,在自己管辖区内进行考察,发现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以“孝廉”“茂才异等”“贤良方正”等名目,推荐给中央政府,经过一定的考核,任以相应的官职。所谓征辟,是由皇帝、中央官署或地方政府直接进行征聘,任以官职。130、 登第/登科:指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131、 追赠:朝廷为表彰大臣功绩,在大臣死后,授予大臣官职或称号。132、 封赠:皇帝赐予官员或其父母、祖先、妻室以爵位名号,存者称封,已死称赠。133、 言官:是古代封建官僚结构的一

    27、个较重要的构成部分,主要负责监督与上谏。134、 百户:金初设置,为世袭军职。元代相沿,设百户为百夫之长,明代卫所兵制也设置了百户所。135、 乞休:指自请辞去官职。古代辞官有很多别称,如致仕、乞身、挂冠、释冕等。136、 超擢:越级破格提升。137、 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没有年号,历史上第一个使用年号的是汉武帝。历代帝王凡遇到新皇登基、“天降祥瑞”、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称为“改元”。古代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明、清两朝皇帝大多终其一生只用一个年号,故后世常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138、 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

    28、中央官制。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沿用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的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吏部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户部是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明清时期户部掌管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礼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与科举考试以及朝廷与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兵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刑部掌管法律刑狱,与最高法院性质的大理寺并列。工部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139、 三司使:后唐长兴元年(930年)始设三司(盐铁、户部、度支)使,总管国家财政。宋初沿旧

    29、制,三司总理财政,成为仅次于中书、枢密院的重要机构,号称“计省”,三司的长官三司使被称为“计相”,地位略低于参知政事。140、 有司: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可以泛指官吏。141、 翰林:翰林院是中国唐代开始设立的各种艺能之士供职的机构。起初是选取擅长文词的朝臣入居翰林起草诏制,后逐渐演变为草拟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任职者称为待诏。142、 屯所:戍边屯田处。屯田制是指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根。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商屯是明盐商为了便于在边境地区纳粮换盐而办的屯垦。143、 中书令:古代官名,指中书省的长官,掌管传宣诏命等事宜。中书省和尚书省、门下省并称“三省”,隋初称“内史省

    30、”,后改为“中书省”。144、 史笔:既是历史记载的代称,也可以指史家记叙史实的笔法,还可以指执史笔的人,即史官。145、 庶吉士: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从进土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负责起草诏书,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职责。146、 太学生:指在太学读书的生员,亦是最高级的生员。明朝、清朝时太学即国子监的俗称,国子监是古代最高学府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147、 御史:古代官职名,秦以前是史官,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148、 诸司:指不属于各部院的司,主要指通政司和行人司。通政司负责传递公文,公告周知。行人司负责到地方上颁布诏谕及赴外国作使臣。14

    31、9、 覆奏:死刑覆奏制度,是向皇帝奏请,由皇帝亲自掌握驳议,奏请的时间是死刑案件复核之后执行之前,奏请的内容是请皇帝对已经确判的死刑进行最后审查,并考虑是否给予宽宥。源于慎刑恤杀思想。150、 武弁(武冠):多为武官的礼冠,后来,武弁也代指武官。到了唐朝,武弁不局限于指武官,还包括近身侍从和部分文官。151、 三国志:记录三国时期历史的断代史,与史记汉书后汉书称前四史。152、 青州:九州之一。 相传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在不同的时期范围划分也不同。其中冀州范围极大,后来又分出并州、幽州和营州,所以有时又称天下为十二州。153、 司马:官名,殷商时代始设,与司徒、司空并称“三有司”。管军

    32、政与军赋,为朝廷大臣,常统帅六师或八师出征春秋、战国沿置;汉武帝时置大司马;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155、大诰: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写定的刑典,整理这一年审判贪腐方面的重大案件,以诰文的形式向全国发布,告诫官吏们,不要重蹈覆辙。156、朕:秦以前,不论尊卑,都可用来自称。秦灭六国后,从秦始皇开始,专用作皇帝自称。也有至尊若皇太后自称为“朕”,在帝国专政体制早期“朕”作为皇帝专用名词尚未具有高度权威时短暂存在过。157、 宾客:春秋战国时期多用称他国派来的使者;指贵族的门客、策士等;东汉以后对依附世家豪族人口的一种称谓;官名,太子宾客的简称,唐代始置,明代以后废

    33、。158、 十恶:是指直接危及君主专制统治秩序以及严重破坏封建伦常关系的重大犯罪行为。隋朝开皇律正式确立十恶制度,唐朝沿袭之。159、阴阳:地理方位。山之南、水之北称为“阳”。日月。日为太阳,月为太阴。昼夜。君(阳)臣(阴)。夫妇男女。人间和阴间。古代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行规律的学问,星相、占卜、相宅、相墓的方术;也可指负责研究日、月等天体运行规律学问的人,以及擅长星相、占卜、相宅、相墓方术的人。160、 编修官:宋代凡修前朝国史、实录、会要等,均随时置编修官。枢密院也设有编修官,负责编纂记述。161、 国丧:古代指皇帝、皇后、太上皇、皇太后的丧事,在一定时间内禁止宴乐婚嫁,以示哀悼。162、

    34、 嗣位:继承君位。位即君位,嗣的本义是(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163、 起居舍人:官名,隋炀帝时设立,属内史省。唐贞观初于门下省设起居郎,废舍人,掌记录皇帝日常行动与国家大事。164、 太保:官名,周代始置,监护与辅佐国君的官。古称三太(太师、太傅、太保)之一。165、 校书郎:专司典校书籍的官员,东汉时已有此官名,唐代时为文人起家的美官,由此进身,往往可达清高显要的位置。166、 哺时:十二时辰之一,即申时,下午三时正至下午五时正,又名日晡、夕食等。167、 方士:古代好讲神仙方术之人,常以修炼成仙和不死之药等方术而取得统治者的信任,也泛指医、卜、星、象类职业的人。168、 舍

    35、人:本指官名,私门之官。通常指门客,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常养一些食客 ,这些食客及亲近左右通称舍人,后来也用来俗称显贵子弟。169、 伯:中国古代爵位名,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170、 食邑:即封地,古代的卿、大夫以封地征收的赋税为食禄。171、 员外郎:我国古代官职之一,郎中、员外郎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172、 太保与太师、太傅都是东宫官职,少保与少师、少傅则是其副职,后来这些只是荣誉称号。173、 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174、 八卦:用阴阳两组符号按照大自然的阴阳变化平行组合,组成八种不同的形式,叫八卦。用来解释自

    36、然、社会现象,其形成源于河图和洛书。175、 哀毁:居亲丧悲伤异常而毁损其身,后常作居丧尽礼之辞。176、 投劾:呈递弹劾自己的状文,古代弃官的一种方式。177、 遗逸:指隐士、散失的贤才或者前一朝代留下来的人。178、 锦衣卫:明朝特务机构。皇帝为加强统治,特授刑狱、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179、 太子宾客:官名,唐代始设,为太子东宫属官,掌调护、侍从、规谏等。宋、元、明因之,多以他官兼任。180、 三辅:既指汉代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种官职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亦指其所辖地区。181、 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郊为大祀,祀为群祀。汉武

    37、帝定郊祀之礼,汉末王莽确定了儒家祭祀体系。182、 巡狩:即天子出行,视察邦国州郡,意为天子巡行视察诸侯为其所守的疆土。183、 徭獠:古代民族,在湖南多有分布。“徭”,指瑶族,因历经征伐,部分成劳役,故有“徭”之称谓;“獠'是当今壮族先民。184、 笾豆:古代祭祀时盛祭品的器具。竹制为笾,祭祀和宴会时用来盛果品等;木制为豆,形状像高脚盘,用来盛肉或其他食品。185、 廉访使:宋、元时期官职名。宋代全称廉访使者,元代全称肃政廉访使,主管监察事务。“廉访" ,意为考察、察访。186、 循吏:是奉公守法的官吏,是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州县级地方官。187、 恩:

    38、即恩补、恩荫,是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的入仕权利。恩荫制度是宋代选官的重要途径之一。188、 廷试: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由皇帝亲发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也称殿试。189、 配流:是古代自治犯人的一种刑罚,指把犯人发配、流放到偏远的地方。190、 解褐:褐粗布衣服,代指平民衣服。解褐即解去平民所穿的衣服,换上官服。指入仕。191、 明经:意为通晓经术。汉代以明经作为选举官员的科目,隋炀帝始置明经进士二科,唐因隋制,并增置秀才、明法、明字、明算科,宋神宗时明经废除。192、 秀孝:“秀才”与“孝廉”的并称,是汉以来、隋唐以前荐举人才的两种科目。州举秀才,郡举孝廉。193、 二十四节

    39、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立,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并不适用于全国各地(在北方,立春,更多只能说是春天的前奏,并没进入春天)。雨水:标示着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南的气候规律相吻合)春分:昼夜平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春季。清明:气候暖和,草木萌动,杏桃开花,处处给人以清新

    40、明朗、欣欣向荣的感觉。此时气候清爽温暖,万物“吐故纳新”,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谷雨:雨量明显增加,谷类能茁壮生长。(淮河流域是南方春雨和北方春旱区之间的过渡地区,从秦岭、淮河附近向北,春雨急剧减少)立夏: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标志着逐渐升温、炎暑将临,雷雨增多,是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小满:反映了降雨量大的气候特征:“小满江河满”(南方);指北方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北方)。芒种:民间也称其为“忙种”,这个时节,正是南方养稻与北方收麦之时。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是谷类作物耕播的节令。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

    41、江南地区进入梅雨时节,西南地区也即将进入雨季。夏至: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小暑: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表示盛夏正式开始。小暑时节,天气炎热、雷暴频繁,雨量充沛,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大暑: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气候特征:高温酷热、雷暴频繁、台风。这个时节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此期间成长最快。立秋:进入秋季,意味着降雨、风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但并不意味着酷热天气就此结束。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处暑是表示暑气渐渐消退、炎热的酷暑结束,

    42、这时三伏已过或近尾声。由于受短期回热天气(俗称“秋老虎”)影响,处暑过后仍有持续高温,天气由闷热向燥热转变。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前后。白露: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是秋季由闷热转向凉爽的转折点。秋分:昼夜几乎相等。寒露:古人将寒露作为寒气渐生的表征。从气候特点上看,寒露时节,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少雨干燥;北方广大地区已从深秋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霜降: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立冬: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意味着风雨、光照、气温等,处于转折点上,开始从秋季向冬季气候过渡。孟冬(立冬至小雪)期间,在晴朗无风之时,常会出现风和日丽

    43、、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在民间有“十月小阳春”一说。小雪:与日常天气预报所说的“小雪”意义不同,小雪节气是一个气候概念,它代表的是小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大雪:与日常天气预报所说的“大雪”意义不同。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渐增多。最常见的就是降温、下雨或下雪。冬至:标示着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时间最短,但是冬至日的温度不是最低的。小寒:标志着寒冬正式开始。大寒:在我国部分地区,大寒不如小寒冷,但在大部分地区,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文言字词1、 箸:筷子。2、 赐:赏给,过去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小辈的赐予、恩赐。3、 辇:本意是指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也指乘车,载运,运送。

    44、4、 旄节:古代使臣所持的符节。5、 仓廪:贮藏米谷的仓库。6、 解甲:脱下军服,另可引申为战士退伍还乡。解,脱下;甲,古代将士打仗时穿的硬质防护服。7、 讼:在法庭上争辩是非曲直,打官司或争辩是非。另有责备、埋怨的意思。8、 迁:本意是指移动,搬换,转变,在古代也可指变动官职。9、 股肱:大腿和胳膊的上部。比喻辅佐帝王的得力大臣。10、 糗粮:干粮。11、 京师:古代京城的通称,后世因以泛称国都,现代则称为首都。12、 芟:镰刀。13、 舅:母亲的兄弟。14、 偃蹇:骄横,傲慢,盛气凌人。出自柳河东集.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偃蹇还有“高耸、困顿、窘迫”等意思。15、 季:一个朝代的末了。16、

    45、冠:超出众人;超过;位居第一。17、 邑人:指同县之人。18、 觞咏:饮酒赋诗。19、 旌旗:旗帜的总称。20、 佑:同“祐”,保佑,指天、神等的佑助。21、 穰:成熟的庄稼。22、 氓:古代称民(特指外来的)。23、 除:任命,授职。24、 擢:本义为抽引,拉拔,还有“选拔、提升官职、耸起”等意思。25、 戍役:戍边的军士;戌守边疆。26、 甲胄:将士的防护性兵器。27、 斛:中国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南宋末年改为五斗。28、 姥:老年妇女的俗称。29、 道士:中国道教的宗教教职人员。30、 祚:本意是指福,赐福,也指帝位,还有保佑之意。31、 敕:在古代,就是与皇权联系在一

    46、起的(e.g.“敕令”即“皇帝的命令”)。32、 幸:中国封建时代皇帝亲自到某地叫“幸某地”,有时与“巡”合在一起叫“巡幸”。33、 刍粮:指供军队用的饲料和粮食。刍,本是割草,多指喂养牲畜的草。34、 先锋:作战时率先迎敌的人或部队。后指一切事物的开创者或领先者。35、 属吏:指部门的下属官员,也指交给执法官吏处理。36、 从父: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从父年长于父者为从伯,即堂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即堂叔。37、 从兄:指父亲的侄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人,也泛指本族平辈中比自己年龄大的男子。38、 故事:指先例、惯例。管理者处理行政事务时,除依法律法规外,还按照一定的先例、惯例行事。39、 秩: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引申为根据功过评定的官员品级。40、 改秩:改变官更的职位或品级。41、 浮屠:是“佛陀”的意思,梵语音译,古人亦用来称佛教、和尚、佛塔等。42、 崩:中国古代称帝王或皇太后、太皇太后的死为“崩”,也称“驾崩”“崩殂”“山陵崩”。死亡的天子(皇帝)一般称大行皇帝。43、 迁:常用来表示官职的变动,可以指降职贬官,也可指调动官职或升迁官职。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降职等。44、 擢:在原任官职基础上提拔官职。45、 禁:指皇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部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常识汇编.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057942.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