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课件.pptx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5056142
  • 上传时间:2023-02-06
  • 格式:PPTX
  • 页数:30
  • 大小:10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课件.pptx》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统编 高中历史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隋唐 制度 变化 创新 课件
    资源描述:

    1、1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标要求: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的新成就。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说法,人生有四大喜事:中国古代说法,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请看图文 以上图文材料反映了历史上哪种制度?以上图文材料反映了历史上哪种制度?皇帝的烦恼之选官取才皇帝的烦恼之选官取才选官制度选官制度2商周时期战国秦朝汉代 魏晋南北朝隋唐1905年依据标准选官方式血缘关系军功品行才能才能门第考试能力【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并思考,从西周时期到隋唐,中国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并

    2、思考,从西周时期到隋唐,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选官标准是什么?古代的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选官标准是什么?察举在汉武帝时形成固定制度,由郡国定期向中央推举人才(西汉时每年举1人),以及应中央政府的特殊需要,不定期推举若干专门人才。察举标准有四条,“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察举虽由地方官掌握,但前提往往是被选前提往往是被选拔人当地的士人舆论,拔人当地的士人舆论,当地舆论对所有人都有一个基本的评价,评价高者,很自然能够被推举。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选官制度选拔权力归属?选拔依据是什么?选拔权力归属?

    3、选拔依据是什么?察举制察举制选拔权力:中央掌握选拔权力:中央掌握选拔依据:乡里清议、德才兼备选拔依据:乡里清议、德才兼备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意义:1、三省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二:此制与租庸调制之不同,最显著者,按唐时人说法,两税制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的。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势族选拔权力归属?选拔依据是什么?设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以人丁为主人丁和财产并重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才能)(4)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选拔权力归属?选拔依据是什么?科举制创立的背景:世家大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的废除在士族的长期压抑下,这些下层士人始终地位卑下,他们既无悠久的家世可以炫耀,也无深厚的社

    4、会背景可以依恃,但他们入仕从政的愿望却十分强烈士族长期垄断选举,明显地侵害了寒族的利益,然而仅就寒族来讲,他们无力发动选举制度的变革,要完成这一变革,改变自己的地位,必须依恃君主即皇权的力量。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在实行察举的两汉之际,还有考试这样一个辅助性的环节,到了魏晋时代,居然倒退到全凭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缓和阶级矛盾,解决财政困难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2)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故有诗

    5、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1)标准:从以人丁为主(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到以土地财产为主(两税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三省六部制的职责、运行程序、特点及影响?考试以明经、进士两科为主在实行察举的两汉之际,还有考试这样一个辅助性的环节,到了魏晋时代,居然倒退到全凭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思考】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你会怎样评价九品中正制?【课堂探究】根据所学知识,想一想租庸调制具有怎样的进步意义?3、三省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选拔权力归属?选拔依据是什么?【思考】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你会怎样评价九品中正制?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6、称为庸。这是说你从江苏搬到湖州,也如湖北人一般,不管你是主是客,只要你今天住在这里,就加入这地方的户口册。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选拔权力归属?选拔依据是什么?(即:土地兼并,政府财政收入减少)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这体现了“家天下”,家国一体的特点。(1)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劳动积极性也有所提高。(1)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劳动积极性也有所提高。(3)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文化专制加强,束缚人们个性与才能的发展。科举制创立

    7、的背景:世家大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的废除缓和阶级矛盾,解决财政困难选官制度举秀才,不知书,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高第良将怯如鸡。察举制异化察举制异化选拔权力:从中央掌握到世家大族控制选拔权力:从中央掌握到世家大族控制选拔依据:从德才兼备到门第门生选拔依据:从德才兼备到门第门生选拔权力归属?选拔依据是什么?选拔权力归属?选拔依据是什么?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是针对察举制带来的选举权流失的弊病,而采取的选举改革,其目的就是将选举权收回中央目的就是将选举权收回中央,由乡里评议改为官方评议,削弱地方化的倾向。具体方法是,每州设一大中

    8、正,每郡设中正,由当地出身的朝官中“德充才盛”者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以供吏部选官参考。中正编订的本地人材料,在技术操作上分为两项:一是一是“家家世世”,二是,二是“状状”,即对本人道德状况、才能学识的评语。然后根据“状”,参考家世,评定每个人的“品”。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选拔权力归属?选拔依据是什么?选拔权力归属?选拔依据是什么?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初创九品中正制初创选拔权力:从世家大族控制到收归中央(中正官)选拔权力:从世家大族控制到收归中央(中正官)选拔依据:从门第门生到家世、才能并重(定品)选拔依据:从门第门生到家世、才能并重(定品)选拔权力归属?选拔依据是什么?选拔权力归

    9、属?选拔依据是什么?选官制度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父祖为高官者,在选举上占了越来越大的便宜。久而久之,门第高者品级就高,门第低者品级就低,朝廷任命中正官时,往往要征求本地出身的高官们的意见,连中正本身的公正性也逐渐丧失。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曹家这个来路不正的门阀做了皇帝,事实上不可能从根本上铲除门阀。所以,选官制度改革的举措适得其反,不仅没能实现重整官僚体系、重新确立皇权至上地位的目标,反而成了门阀政治的催化剂。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选拔权力归属?选拔依据是什么?选拔权力归属?选拔依据是什么?九品中正制异化九品中正制异化选拔权力:从中央掌握到又被世家大

    10、族控制选拔权力:从中央掌握到又被世家大族控制选拔依据:从家世才能并重到只看家世选拔依据:从家世才能并重到只看家世【思考】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你会怎样评价九品中正制?进步性:由于中正官 为中央派出,将选举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局限性:无考核标准,后期沦为士族门阀统治的工具。在实行察举的两汉之际,还有考试这样一个辅助性的环节,到了魏晋时代,居然倒退到全凭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总之,既然不能量化考核,必然没有考核标准,结果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喻大华帝制往事选官制度在士族的长期压抑下,这些下层士人始终地位卑下,他们既无悠久的家世可以炫耀,也无深厚的社会背景可以依恃,但

    11、他们入仕从政的愿望却十分强烈士族长期垄断选举,明显地侵害了寒族的利益,然而仅就寒族来讲,他们无力发动选举制度的变革他们无力发动选举制度的变革,要完成这一变革,改变自己的地位,必须依恃君主即皇权的力量必须依恃君主即皇权的力量。而要想君主来发动选举制度的变革,其前提是这一变革必须符合君主自身的利益要求必须符合君主自身的利益要求。所谓君主的利益,从根本上讲就是重建并不断强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重建并不断强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陈秀宏唐宋科举制度研究寒门士人怎么办?寒门士人怎么办?科举制发展完善历程科举制发展完善历程时期时期内容内容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设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设进士科,科举制度形

    12、成考试以明经、进士两科为主考试以明经、进士两科为主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诗赋成为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的考试内容进士科考试的主要的考试内容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材料一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1、根据材料一

    13、概括有关科举制的信息。科举制创立的背景:世家大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的废除科举制正式形成的标志:隋炀帝设进士科进士科最重要,最受重视进士科很难考(1)信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剑桥中国隋唐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科举制的影响?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因此之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是皆科举鼓

    14、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扩大统治基础统治基础(2)、保障、保障官员文化素质官员文化素质;(4)、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5)、)、被西国家借鉴,发展为被西国家借鉴,发展为现代文官制度现代文官制度(1)考试科目及内容以儒学经义为范畴,使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2)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

    15、力量相对薄弱,阻碍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3)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文化专制加强,束缚人们个性与才能的发展。积极方面消极方面(3)、)、形成形成重学风气重学风气2159岁的成年男子这是说你从江苏搬到湖州,也如湖北人一般,不管你是主是客,只要你今天住在这里,就加入这地方的户口册。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才能)所谓君主的利益,从根本上讲就是重建并不断强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这是说你从江苏搬到湖州,也如湖北人一般,不管你是主是客,只要你今天住在这里,就加入这地方的户口册。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两税法 (唐中后期)(1)考试科目及内容以儒学经义为范畴,使儒学成为

    16、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土地会有的 但不得买卖【课堂探究】根据所学知识,想一想租庸调制具有怎样的进步意义?中书省为天子的秘书官,司掌起草诏令敕书、批答臣下的奏章。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察举标准有四条,“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选拔依据:从门第门生到家世、才能并重(定品)选拔权力归属?选拔依据是什么?唐代,担任宰相的寒门子弟渐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官僚政治的成熟。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渐趋严密、科学(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也有负责国家事务的官僚,如:治粟内史主管国家财政。三大选官制度比较三大选官制度比较时期时期两汉时期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隋

    17、唐时期隋唐时期制度制度察举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科举制选拔选拔途径途径选拔选拔标准标准自下而上推荐自下而上推荐中央采用考试方中央采用考试方式选拔式选拔西汉至东汉前期根西汉至东汉前期根据才能和品德;据才能和品德;主要依据考试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才能)成绩(才能)自下而上推荐自下而上推荐依据门第族望依据门第族望东汉后期依据门第东汉后期依据门第族望族望 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加强中央集权集权.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选拔权力归属?选拔依据是什么?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1)、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18、,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统治基础这些诏书的颁发或敕令的下行,要取得门下省的同意。(1)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劳动积极性也有所提高。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渐趋严密、科学【思考】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你会怎样评价九品中正制?意义:1、三省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势族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1)、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统治基础选拔依据:从门第门生到家世、才能并重(定品)这些诏书的颁发或敕令的下行,要取得门下省的同意。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

    19、平、公开(2)征收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到定时缓和阶级矛盾,解决财政困难租庸调制(唐朝初期)土地会有的 但不得买卖(1)标准:从以人丁为主(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到以土地财产为主(两税法)世袭制(夏商周)科举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军功爵制(战国)察举制(西汉)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血缘军功孝廉才能家世考试成绩演变趋势选官制度(时期)选官标准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渐趋严密、科学 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选官的基础:日益扩大,官

    20、员素质不断提高;中枢政务机构中枢政务机构6秦代:三公九卿秦代:三公九卿汉武帝:中朝、外朝汉武帝:中朝、外朝东汉:尚书台东汉:尚书台魏晋南北朝:三省制魏晋南北朝:三省制隋唐:三省六部制隋唐:三省六部制7从唐代三省位置图来看,三省的分布呈现如下特点:中书省与门下省位于太极宫(皇宫)内南侧的东西两边,尚书省则距离皇宫较远,但居于皇城中心位置。这样的布局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三省六部的权力格局,即中书省和门下省侧重于辅助决策,而尚书省侧重于行政执行。在专制时代的中国,离皇帝的远近往往能体现权力的大小,由此,从位置图看,虽然尚书省在皇城中心位置,但中书省、门下省在宫城内,其权力和地位有可能逐渐超过尚书省。唐

    21、朝三省地位的升降变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出于维护皇权的需要,也同君权与相权之争密不可分。中枢政务机构中枢政务机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18中枢政务机构中枢政务机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中书省为天子的秘书官,司掌起草诏令敕书、批答臣下的奏章。这些诏书的颁发或敕令的下行,要取得门下省的同意。门下省有反驳的权力,若中书省起草的文稿有不当之处,门下省可以批驳,甚至将其封还。因此,中书省和门下省须在政事堂达成协议才成。中央政府设政事堂,作为宰相的议事机构,一切重大事务,都要由政事堂会议讨论,经皇帝批准后颁行。三省的首长都是宰相,以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是宰相,所以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宰相多至一二十人。根据

    22、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三省六部制的职责、运行程序、特点及影响?二、三省六部制二、三省六部制皇皇 帝帝门下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中书省中书省(起草政令)(起草政令)(执行(执行 政务)政务)(封驳审议)(封驳审议)吏部吏部户部户部礼部礼部兵部兵部刑部刑部工部工部特点:分工明确、彼此制约,;三分相权、节制君权意义:1、三省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2、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3、三省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4、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10中枢政务机构中枢政务机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在秦朝三公多由贵族或士族担任,“九卿”中既有负责皇家事务的官员,如:郎中令主管

    23、宫廷戍卫和皇帝的侍从警卫。也有负责国家事务的官僚,如:治粟内史主管国家财政。这体现了“家天下家天下”,家国,家国一体一体的特点。唐代,担任宰相的唐代,担任宰相的寒门子弟渐增,在寒门子弟渐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官僚政治的成熟。官僚政治的成熟。中书省印中书省印 三、赋税制度三、赋税制度租 调 制 与 均 田 令租 调 制 与 均 田 令(魏 晋 南 北 朝 时 期)(魏 晋 南 北 朝 时 期)租调制(魏晋):租调制(魏晋):按户征收粮和绢帛。“租”“调”即为“田赋”和“户调”。均田令(北魏):均田令(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24、租 庸 调 制租 庸 调 制(唐 朝 初 期)(唐 朝 初 期)征收对象:征收对象:实施办法:实施办法: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课堂探究】根据所学知识,想一想租庸调制具有怎样的进步意义?(1)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劳动积极性也有所提高。(2)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3)政府的赋税收入得到了保障,巩固了府兵制。特点:征收对特点:征收对象以象以人人为主为主 三、赋税制度三、赋税制度 两 税 法两 税 法 (唐 中 后 期)(唐 中 后 期)推行背景:推行背景:开始推行:开始推行:实施目的:实施目的:实施办法实施办

    25、法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土地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即:土地兼并,政府财政收入减少)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解决财政困难。特点:征收对象特点:征收对象人丁人丁和和财产财产并重并重这是说你从江苏搬到湖州,也如湖北人一般,不管你是主是客,只要你今天住在这里,就加入这地方的户口册。“租”“调”即为“田赋”和“户调”。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1)、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

    26、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统治基础所谓君主的利益,从根本上讲就是重建并不断强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3)征税内容:由必须服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科举制创立的背景:世家大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的废除进士科最重要,最受重视在实行察举的两汉之际,还有考试这样一个辅助性的环节,到了魏晋时代,居然倒退到全凭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科举制创立的背景:世家大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的废除在专制时代的中国,离皇帝的远近往往能体现权力的大小,由此,从位置图看,虽然尚书省在皇城中心位置,但中书省、门下省在宫城内,其权力和地位有可能逐渐超过尚书省。(3)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文化专制加强,束缚人们个性与才能

    27、的发展。(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1)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劳动积极性也有所提高。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选拔权力归属?选拔依据是什么?考试以明经、进士两科为主以人丁为主人丁和财产并重【思考】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你会怎样评价九品中正制?材料二:此制与租庸调制之不同,最显著者,按唐时人说法,两税制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的。这是说你从江苏搬到湖州,也如湖北人一般,不管你是主是客,只要你今天住在这里,就加入这地方的户口册。如是人口流徙,较为自由了。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一:又说“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28、这是说你有多少田,政府便向你收多少租。如是则义务劳役等种种负担,也获解放了。这不能不说是此制之好处。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根据材料分析两税制的影响?史料研习影响:影响:简化了简化了税收税收名目,扩大了名目,扩大了收税对象,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财政保证了国家财政收收入入。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赋税制度,减轻了,减轻了政府政府对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农民的人身控制。租庸调租庸调户税、地税户税、地税自耕农自耕农商人、官僚、商人、官僚、奴婢奴婢以人丁为主以人丁为主人丁和财产并重人丁和财产并重唐朝后期:两税法唐朝后期:两税法租庸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两税法背景背景目的目的标准

    29、标准影响影响均田制实施均田制实施均田制无法推行均田制无法推行巩固统治,保证财政收入巩固统治,保证财政收入缓和阶级矛盾,解决财政困难缓和阶级矛盾,解决财政困难对农民人身控制强对农民人身控制强纳庸代役保证农时纳庸代役保证农时政府赋税得到保障政府赋税得到保障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简化税收名目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人丁人丁财产财产赋税制度汉代三十税一,人头税魏晋南北朝租调制唐朝初期租庸调制唐朝中后期两税法人丁,实物户,定额税人丁,定额税 实物土地,财产,实物与货币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商品经济发展赋税制度标准1、从秦汉到隋唐赋税制度演变的主

    30、要趋势、从秦汉到隋唐赋税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1)标准:从以人丁为主(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标准:从以人丁为主(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到以土地财产为主(两税法)制)到以土地财产为主(两税法)(2)征收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到定时)征收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到定时(3)征税内容:由必须服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征税内容:由必须服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4)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2、影响赋税制度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影响赋税制度变化的因素有哪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了维护统治,调整生产关系;为了维护统治,调整生产关系;农民的反抗斗争要求统治者变革赋税制度

    31、;农民的反抗斗争要求统治者变革赋税制度;土地兼并引发税收变化。土地兼并引发税收变化。在专制时代的中国,离皇帝的远近往往能体现权力的大小,由此,从位置图看,虽然尚书省在皇城中心位置,但中书省、门下省在宫城内,其权力和地位有可能逐渐超过尚书省。以上图文材料反映了历史上哪种制度?这是说你从江苏搬到湖州,也如湖北人一般,不管你是主是客,只要你今天住在这里,就加入这地方的户口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政府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巩固统治,保证财政收入进士科最重要,最受重视三省的首长都是宰相,以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是宰相,所以参加政事

    32、堂会议的宰相多至一二十人。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察举标准有四条,“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察举虽由地方官掌握,但前提往往是被选拔人当地的士人舆论,当地舆论对所有人都有一个基本的评价,评价高者,很自然能够被推举。察举标准有四条,“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1)考试科目及内容以儒学经义为范畴,使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而要想君主来发动选举制度的变革,其前提是这一变革必须符合君主自身的利益要求。这些诏书的颁发或敕令的下行,要取得门下省的同意。中枢政务机构三省六部制(1)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劳动积极性也有所提高。进士科最重要,最受重视选拔依据:从门第门生到家世、才能并重(

    33、定品)制度制度朝代朝代变化变化创新创新选官选官制度制度 三国两晋三国两晋南北朝南北朝隋唐隋唐 权力权力中枢中枢 三国两晋三国两晋南北朝南北朝隋唐隋唐 赋税赋税制度制度 三国两晋三国两晋南北朝南北朝隋朝隋朝唐中期唐中期 唐中期以后唐中期以后由由门第、才能到门第门第、才能到门第(乡举里选)(乡举里选)分科考试、考试成绩、分科考试、考试成绩、打破门第打破门第从尚书台到三省从尚书台到三省六曹变六部六曹变六部九卿变九寺、五监九卿变九寺、五监1、标准:由人丁为主到以土、标准:由人丁为主到以土地财产为主地财产为主2、征收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征收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到定时到定时3、征税内容:由必须服徭役、征税内容:由必须服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兵役到可以代役4、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科举制三省三省制制萌芽萌芽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租调制租调制租庸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两税法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课件.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056142.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