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晓惠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崔晓惠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崔晓惠 初中 物理 新课 解读 课件
- 资源描述:
-
1、12物理学的智能结构图物理学的智能结构图 实验事实(包括观察、历史实验事实(包括观察、历史资料、实践经验)资料、实践经验)延伸与应用延伸与应用 物理概念:物理概念:定律、定理、理论、定律、定理、理论、相互关系、逻辑相互关系、逻辑 方 法 论方 法 论问题问题(模型、(模型、假 说、假 说、思 维、思 维、方法等)方法等)数学数学(物理(物理量与数量与数学公式)学公式)3第一讲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第一讲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一一.初中物理课程的总目标是:初中物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为每个学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2、提供机会,关注学生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发展。潜能都得到发展。4二二.科学素养科学素养1.1.科学素养主要包括科学科学素养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知识、科、科学学方法方法、科学、科学思想思想、科学、科学精神精神等方面等方面的内容。中等学校科学教育是提高公的内容。中等学校科学教育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渠道。民科学素养的主要渠道。52.2.有科学素养的标准有科学素养的标准有科学素养的人是指了解和深谙进有科学素养的人是指了解和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物和文化事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物和文化事物、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
3、概念物、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和科学过程。6有科学素养还包括一些特定的能力,有科学素养还包括一些特定的能力,就意味着一个人对日常所见所历的各就意味着一个人对日常所见所历的各种事物能够提出、能够发现、能够回种事物能够提出、能够发现、能够回答因好奇心而引发出来的一些问题。答因好奇心而引发出来的一些问题。7有科学素养有科学素养就意味着一个人已有能就意味着一个人已有能力描述、解释甚至预言一些自然现象。力描述、解释甚至预言一些自然现象。有科学素养有科学素养意味着一个人能读懂通意味着一个人能读懂通俗报刊刊登的科学文章,能参与就有俗报刊刊登的科学文章,能参与就有关结论是否有充分根据的问题所
4、做的关结论是否有充分根据的问题所做的社交谈话。社交谈话。8有科学素养意味一个人能识别国家和地有科学素养意味一个人能识别国家和地方决定所赖以为基础的科学问题,并且能方决定所赖以为基础的科学问题,并且能提出有科学技术根据的见解来。提出有科学技术根据的见解来。有科学素养的公民应能根据信息源和产有科学素养的公民应能根据信息源和产生此信息所用的方法来评估科学信息的可生此信息所用的方法来评估科学信息的可靠程度。靠程度。9有科学素养有科学素养还意味有能力提出和评还意味有能力提出和评价有论据的观点,并且能恰如其分地价有论据的观点,并且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从这些观点得出的结论。运用从这些观点得出的结论。10科学素养
5、概念包含着对科学及其教育科学素养概念包含着对科学及其教育价值的更加全面的认识。价值的更加全面的认识。113.3.科学素养和科学素养和STSSTS教育教育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不仅包括对科学的认识,不仅包括对科学的认识,而且包括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而且包括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的认识。STSSTS教育教育是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的是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的英文缩写。英文缩写。12STSSTS教育教育主要关注科学、技术、主要关注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其宗旨是使学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其宗旨是使学生在了解科学技术及其社会价值的同生在了解科学技术及其社会价值的同时,了解科学技术发展带来
6、的问题,时,了解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问题,作为公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科学作为公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科学技术决策,能够应用科学技术解决个技术决策,能够应用科学技术解决个人生活和社会中的问题。人生活和社会中的问题。13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快速发展、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快速发展、科学知识和能力迅速增长、科学态度科学知识和能力迅速增长、科学态度和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和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关键时期。14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提高全体学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生的科学素养作为作为自然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自然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提出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应包
7、括以下四个方面:1.1.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知识与技能2.2.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3.3.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4.4.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认识(STSSTS)15 物理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物理学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等,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受到物理学科思维方式、态度等的思想教育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16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物理教师对教学技能主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物理教师对教学技能主要包括:要包括:物理教学设计的技能物理教学设计的技能 教学媒体使用和制作的技能教学
8、媒体使用和制作的技能 课堂教学技能课堂教学技能 实验技能实验技能 指导学生物理学习方法的技能指导学生物理学习方法的技能 教学评价技能教学评价技能 教学研究技能教学研究技能 其他技能其他技能 173.22.836.735.721.60510152025303540ABCDE“在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怎样的专业指导对教师的帮助在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怎样的专业指导对教师的帮助最大?最大?”(295295份有效问卷)份有效问卷)A.A.未结合课例的纯理论指导未结合课例的纯理论指导B.B.与同事共同阅读理与同事共同阅读理 论材料并相互交流论材料并相互交流C.C.课改专家与经验丰富的教课改专家与经验丰富
9、的教 师共同指导课堂教师共同指导课堂教学学D.D.经验丰富的同事在教材经验丰富的同事在教材 教法方面的指导教法方面的指导E.E.同事之间对教学同事之间对教学实际问题实际问题 相互切磋交流相互切磋交流18专家和优秀教师听自己的专家和优秀教师听自己的课并点评课并点评(5.9%5.9%)听优秀教师的课并听专家听优秀教师的课并听专家点评点评(11.1%11.1%)专家、优秀教师和自己合专家、优秀教师和自己合作备课,听课、评课,研作备课,听课、评课,研究改进究改进(57.7%57.7%)听优秀教师的课,并结合听优秀教师的课,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参加讨论自己的教学实际参加讨论(24.6%24.6%)与自己
10、水平相当的教师相与自己水平相当的教师相互听课讨论(互听课讨论(0.7%0.7%)“哪种听课、评课方式对教师帮助最大?哪种听课、评课方式对教师帮助最大?”(295295份有效问卷)份有效问卷)19三、物理课程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三、物理课程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研究过程与方法、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研究过程与方法、物理学与科技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科学素物理学与科技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学生科学素养终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学生科学素养终身发展的基础。身发展的基础。物理学科自身具备的科学素物理学科自身具备的科学素养教育价值,只有通过合理地设计课程
11、和科养教育价值,只有通过合理地设计课程和科学地实施课程才能实现。学地实施课程才能实现。物理教师自身科学物理教师自身科学素养的提高和物理教学观念、知识与能力的素养的提高和物理教学观念、知识与能力的发展是其中发展是其中最重要最重要的因素。的因素。20培养学生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为终身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学习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每一门自然科学课程责无旁贷的任务。每一门自然科学课程责无旁贷的任务。21 2012 2012年年3 3月,经合组织发表了月,经合组织发表了为为2121世纪培育
12、教师提高学校领导力:来世纪培育教师提高学校领导力:来自世界的经验自世界的经验报告。报告介绍报告。报告介绍“2121世纪技能评估与教学项目组世纪技能评估与教学项目组”汇集了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来自世界各地6060多个研究机构的多个研究机构的250250多名研究者的意见。多名研究者的意见。22 指出2121世纪学生必须掌握以下四世纪学生必须掌握以下四方面的技能方面的技能: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创造性,批判性思维,问创造性,批判性思维,问 题解决,决策和学习能力题解决,决策和学习能力 工作方式工作方式:沟通和合作能力沟通和合作能力 工作工具工作工具: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 生活技能生
13、活技能:公民、生活和职业,以及公民、生活和职业,以及个人和社会责任个人和社会责任23 报告说,报告说,“这些变化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有深远这些变化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有深远的影响,教师必须将的影响,教师必须将2121世纪的生存技能更有效地教世纪的生存技能更有效地教给学生给学生使他们成为使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终身学习者,掌握无定式的掌握无定式的复杂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复杂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这些能力都是计算机无,这些能力都是计算机无法轻易替代的。法轻易替代的。”为为2121世纪培育教师提高学校领导力:来自世世纪培育教师提高学校领导力:来自世界的经验界的经验,第第3535页。页。24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的个性
14、化发展学生学习力的提升学生学习力的提升 (面向未来培养目标的核心面向未来培养目标的核心:道德、责任感、能力道德、责任感、能力)学会生活学会生活数学与科学、经济与技术、社会与文化素质数学与科学、经济与技术、社会与文化素质 健康、家庭与消费健康、家庭与消费学会学习学会学习学习能力信息素质学习能力信息素质(获取获取,辩识、判断、创生信息的辩识、判断、创生信息的能力能力)学会工作学会工作有效沟通有效沟通(群体意识及合作交往的能力群体意识及合作交往的能力)社会责任社会责任学会思考学会思考实践能力(科学知识、设计与技术、科学探究)实践能力(科学知识、设计与技术、科学探究)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好奇心、问题
15、意识及提出问好奇心、问题意识及提出问题能力,科学思维方式题能力,科学思维方式)25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科学的本质特征之一,科是科学的本质特征之一,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教育价值。26四、科学探究要素四、科学探究要素 :提出问题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分析与论证分析与论证 评估评估 交流与合作交流与合作 27五、物理课程的性质和价值五、物理课程的性质和价值1 1、中学物理课程的性质:、中学物理课程的性质:反映物理学的本质,反映中学反映物理学的本质,反映中学科学教育
16、的目的,反映中学生的年科学教育的目的,反映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应当是物理学的本质与中龄特征,应当是物理学的本质与中学科学教育目的的统一。学科学教育目的的统一。282 2、中学物理课程的价值:、中学物理课程的价值:利用既能反映物理学的本质特利用既能反映物理学的本质特征,学生又能理解和接受的物理学征,学生又能理解和接受的物理学内容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内容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29第二节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第二节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理念一:理念一: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理念二:理念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
17、走向社会从物理走向社会1.新的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理念是:新的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理念是:30理念三:理念三:注意学科渗透注意学科渗透 关心科技发展关心科技发展31理念四:理念四: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注重科学探究注重科学探究1 1探究模式探究模式 2 2体验模式体验模式 3 3交往模式交往模式 4 4活动模式活动模式32理念五:理念五:注重评价改革导向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发展 修改课程理念修改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注重评价改革导向
18、,促进学生发展 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34物理课程标准物理课程标准是教学大纲的继承与是教学大纲的继承与发展。它明确提出了物理学科的课程性发展。它明确提出了物理学科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其中质、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其中的课程目标是科学素养在中学物理学科的课程目标是科学素养在中学物理学科中的具体表述,是物理教师确定中学物中的具体表述,是物理教师确定中学物理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理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353.3.初中物理初中物理课程目标课程目标让学生让学生学习终身发展必需的物理基础知学习
19、终身发展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尝试运用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尝试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36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加与科学技术有学探究能力,乐于参加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活动,有运用研究方法的意识;关的活动,有运用研究方法的意识;37保持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情,在认识保持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情,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能独立思考、自然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能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尊重事实、勇于创新;敢于质疑、尊重事实、勇于创新;38关心科学技术
20、的发展,具有环境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确的世界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39三维目标?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40(一)知识与技能(一)知识与技能4.4.三维三维目标目标(二)过程与方法(二)过程与方法(三)情感(三)情感态度态度价值观价值观41三维教学目标三维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过程方法42 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目标的基础,是过程与方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目标的基础,是过程与方
21、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载体;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过程与方法是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的手段;观实现的手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在动力和激励力量。与方法目标的内在动力和激励力量。5.三维目标的关系 学会学会会学会学乐学乐学4243 制定的课堂教学目标应是一种分制定的课堂教学目标应是一种分层目标。层目标。通过目标分层,实施分层教学,通过目标分层,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适应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因材施教,适应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进步,生获得进步,从而达到最终目的。从而达到
22、最终目的。43第三节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44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课堂教学的设计应首先考虑的:课堂教学的设计应首先考虑的:4445v不是教材。不是课标。不是教材。不是课标。v而是学生:学生的经验、心思、知识水而是学生:学生的经验、心思、知识水平、思维特点、生活世界、兴趣爱好、平、思维特点、生活世界、兴趣爱好、情感特征等。情感特征等。v研究了解学生研究了解学生非常重要。非常重要。v学生活动的过程也是对其观察、研究的学生活动的过程也是对其观察、研究的过程。过程。v形式是服务于内容的,要把握课程目标形式是服务于内容的,要把握课程目标与教育本质和学科本质的完美结合。与教育本质和学科本质的完美结合。45
23、46师生角色变化v记忆、模仿、听讲、接受记忆、模仿、听讲、接受 讲解、示范、训练、检查讲解、示范、训练、检查v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流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流 组织、参与、协助、引导、促进组织、参与、协助、引导、促进4647一、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问题:1.1.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程度,那那些知识是重点,些知识是重点,难点难点?2.2.巩固哪些知识巩固哪些知识?为学习哪些知识作准备为学习哪些知识作准备?3.3.要结合哪些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内容要结合哪些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内容?4.4.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如何培养如何培养
24、?5.5.每个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等。每个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等。4748教学目标要定得恰如其分,教学目标要定得恰如其分,提法过提法过高、过低或模糊不清,都不便于执行和高、过低或模糊不清,都不便于执行和落实。只有落实。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才能按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活动。活动中才能按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活动。4849二、目标意识和方法意识有目标,很自然,但能够有目标,很自然,但能够时时意识到目标,并不容时时意识到目标,并不容易。易。一旦教学开始,我们很容一旦教学开始,我们很容易陷于内容,实际上,相易陷于内容,实际上,相对于目标而言,内容也属对于目标而言,内容也属
25、于手段范畴。于手段范畴。想有方法,很自然,但能想有方法,很自然,但能事事有方法,并不容易。事事有方法,并不容易。方法是设计、决策的结果,方法是设计、决策的结果,如果不习惯于或者不善于如果不习惯于或者不善于设计和决策,就很难保证设计和决策,就很难保证方法意识的发生和维持。方法意识的发生和维持。4950传统的教学目标知识的知识的技能的技能的三维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0511.知识与技能目标维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学生通过学习知道 教师通过教使学生知道教师通过教使学生知道教师通过与学生共同学使学生知道教师通过与学生共同学使学生知道学生通过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