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打印版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打印版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力资源 管理 基础知识 打印 课件
- 资源描述:
-
1、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打印版打印版 基础知识章节结构章节章节内容内容第一章第一章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4节)节)第二章第二章劳动法(劳动法(2节)节)第三章第三章现代企业管理(现代企业管理(3节)节)第四章第四章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4节)节)第五章第五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3节)节)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第一节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以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 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如下的属性: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如下的属性:相
2、对性(相对于人的满足的无限性)绝对性 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二、效用最大化二、效用最大化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企业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三、劳动力市场三、劳动力市场居民户居民户商品和劳务的供给商品和劳务的供给生产要素收入生产要素收入企业企业生产要素供给生产要素供给p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p就业量和工资就业量和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p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要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复杂现象,理解并揭示劳动力供给及需求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P3 两种管理思路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
3、究方法p重点: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是什么”的问题。p特点:目的在于认识客观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结论具有客观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p主要步骤:确定研究对象,设定假定条件,提出理论假说,验证。规范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方法特点: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往往成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服务的工具,实现互惠交换。互惠交换障碍:信息障碍 体制障碍市场缺陷一、劳动力及劳动力供给一、劳动力及劳动力供给(一)劳动力和劳动力参及率(一)劳动力和劳动力参及率总人口劳参率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劳动力/总人口总人口*100%劳动力:劳动力
4、:在一定年龄内,具有在一定年龄内,具有劳动力及就业要求劳动力及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即社会劳动力。劳动者参及率:劳动者参及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人口参与社会(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分析劳动力劳动程度的指标,分析劳动力供给变动供给变动的工具)的工具)P5 年龄别(性别)劳参率年龄别(性别)劳参率=某年龄别(性别)劳动力某年龄别(性别)劳动力/该年龄别(性别该年龄别(性别*100%)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供给无弹性供给无弹性 E
5、s=0供给有无限弹性供给有无限弹性 Es 单位供给弹性单位供给弹性 Es=1供给富有弹性供给富有弹性 Es 1供给缺乏弹性供给缺乏弹性 Es 1 1需求缺乏弹性需求缺乏弹性 E Ed d 1 1劳动力需求: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力需求: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是企业劳动量,是企业雇佣意愿和支付能力雇佣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的统一。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EdDDww=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
6、决定P7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资本等生产要素不变,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故可变的成本也就是工资。假设假设P不变,企业获得利润最大化,必须边际收益等于边不变,企业获得利润最大化,必须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际成本。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MRP=VMP=MP*P=MC=W VMP=VMP=边际产品价值边际产品价值 MRP=MRP=边际产品收益边际产品收益 MP=MP=边际产量边际产量 P=P=产品价格产品价格 MC=MC=边际成本边际成本 W=W=工资工资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7、(一一)劳动力市场的含义:劳动力市场的含义:广义:劳动力所有者个体及使用劳动要素的企业广义:劳动力所有者个体及使用劳动要素的企业之间之间,在劳动交换过程中所,在劳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反映社会机构间特征之一的体现的、反映社会机构间特征之一的经济关系经济关系。主体:劳动者主体:劳动者-企业企业 客体:劳动力(劳动能力)客体:劳动力(劳动能力)狭义:狭义: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借以发挥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和形式。借以发挥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和形式。劳动力市场的四个性质劳动力市场的四个性质1、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2、劳动力、劳动力及工资的交
8、换使双方得到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及工资的交换使双方得到所需要的使用价值3、决定了劳动力的市场价值、决定了劳动力的市场价值工资工资4、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工资水平劳动力数量P供给曲线需求曲线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及动态均衡及动态均衡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资源最优配置)3、充分就业。(资源最优配置)2、同质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同工同酬)均衡均衡状态分析方法以市场范围划分以时间特性划分一般均衡局部均衡动态均衡静态均衡A.马歇尔L.瓦尔拉五、人口、资本存量及均衡工资率五、人口、资本存量及均衡工资率 P13第三节第三节 完全竞争市场条
9、件下的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及工资结构工资水平及工资结构一、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及工资决定工资的决定:以工资的决定:以劳动力价值劳动力价值为基础,最终决为基础,最终决定于劳动的定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边际生产率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及劳动的负效用及劳动的负效用(劳动给劳动者带来不舒适或痛(劳动给劳动者带来不舒适或痛苦)苦)。工资还要受到社工资还要受到社会风俗习惯、伦会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约束理道德等约束P15二、工资形式二、工资形式生产要素分为四类:土地(地租)、劳动(工资)、资本(利息)和企业家才能(利润)。工资形式:劳动计量形式劳动计量形式工资支付形式工资形式的关键是以何种
10、方式准确地反映和计量劳动者实际提供的劳动数量。基本工资基本工资基本工资是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量计算的报酬,是工资构成的主要部分。1.工资率 工资率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如小时工资率、日工资率。2.货币工资及实际工资p货币工资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三个影响因素: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以及工资制度安排)p实际工资经价格指数修正过的货币工资p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CPI)3.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是应用最普遍的基本工资支付方式。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计时工资具体形式:小时、日、周工资制计件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二二)福利福利 P17 P17
11、 福利及基本工资之和构成了劳动报酬福利及基本工资之和构成了劳动报酬1、实物支付:、实物支付:免费或折价的工作餐、折价或优惠的商品和服务(原因P17)2、延期支付:、延期支付:各类保险支付,如退休金、失业保险等(原因P17)三大特征:三大特征:以以劳动劳动为基础支付、法定性、企业自定性及灵活性等为基础支付、法定性、企业自定性及灵活性等一、就业总量的决定一、就业总量的决定 所谓就业或劳动就业一般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参及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总供给、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总供给、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 总供给=消费+储蓄 总需求=消费+投资 均衡国民收入=总供给
12、=总需求 Y=C+S=C+I就业总量决定就业总量决定 P19 第四节就业及失业第四节就业及失业社会就业总量取决于总需求水平社会就业总量取决于总需求水平二、失业及其类型二、失业及其类型 所谓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及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摩擦性失业(正常性失业)是一种岗位变换之间的失业,它是动态性市场经济的一个自然特征自然特征,高效率利用劳动资源的需要。技术性失业是效率提高的必然结果。解决办法: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强化职业培训,普遍地实施职业技能开发。结构性失业经济结构的变动导致劳动力供求结构的变动,在全部失业中占有很大比
13、重很大比重。解决办法:超前的职业指导和预测、广泛的职业技术培训、低费用的人力资本投资。季节性失业表现为:气候对行业生产影响气候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三、需求不足性失业三、需求不足性失业需求不足性失业的两种具体形式 增长差距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增长差距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最常见,最严重,最难对付)。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的对策刺激总需求及扩大有效供给是解决需求不足性失业的根本方向。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已被证实没有效果。对非正常性失业,政府应通过宏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四策),来缓解、实现充分就业。四、失业的度量和失业的影响四
14、、失业的度量和失业的影响劳动者生活困难;劳动者生活困难;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劳动力闲置浪费。劳动力闲置浪费。1 1、反映失业的指标:、反映失业的指标:失业率和失业持续期失业率和失业持续期 P21P21、P22P222 2、失业带来的影响、失业带来的影响 P23 P23(周数)个人社会五、政府行为和劳动力市场五、政府行为和劳动力市场(一)政府支出(一)政府支出政府购买:政府购买:国防用品、公共管理服务、公共工程项目、政府雇员报酬等。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是政府发挥收入再分配作用再分配作用的主要手段,如社会保险福利、社会 救济等。(二)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
15、(二)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 P23-P24最低劳动标准: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劳动时间标准最低社会保障:国家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政府公告的最低生活标 准的人口给予一定现金资助 工会就业及收入的宏观调控 对就业总量影响最大的宏观调控政策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财政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增减预算支出水平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变动税率)货币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准备金率、贴现率:提前还贷、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收入政策主要指收入分配政策,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不
16、合理的收入差距收入政策措施收入政策措施 P27 P27控制工资收入过度增长诱发通货膨胀的措施有:控制工资收入过度增长诱发通货膨胀的措施有:制定工资物价指导线制定工资物价指导线对物价和工资进行管制对物价和工资进行管制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控制政策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控制政策收入平等化的措施有:收入平等化的措施有:个人所得税制度个人所得税制度其他税:遗产、不动产、高消费其他税:遗产、不动产、高消费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社会保障事业(转移支付)对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和就业培训对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和就业培训发展教育事业发展教育事业(根本)改善居民住房条件改善居民住房条件梳理:第一章劳动经济学第一节第一节 劳动经
17、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方法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及需求(劳参率)第三节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 结构(工资决定+工资形式、市场均衡)第四节 就业与失业(失业类型及解决办法)第二章 劳动法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 第二节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法律关系一、劳动法的概念一、劳动法的概念 狭义狭义的劳动法仅指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广义广义的劳动法则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及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内容。P30(1)保障劳动者劳动权。(首要原则,核心为平等的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具
18、体体现为基本保护、全面保护、优先保护)(2)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参与和组织工会权(个体)、平等协商权(个体)、集体协商和共同决定权(群体)、)(3)物质帮助权原则。主要通过社会保险实现。(特征:社会性、互济性、补偿性)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特点: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特点: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反映了劳动法律部门的本质和特点;高度的稳定性;高度的权威性。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指导订立、解释、实施指导订立、解释、实施 订立订立 解释解释 实施实施三、劳动法渊源三、劳动法渊源 P33-P34国家制定认可的劳动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国家制定认可的劳动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宪法宪法劳动法律劳动
19、法律国务院行政法规国务院行政法规劳动规章劳动规章地方性劳动法规地方性劳动法规立法机关批准的国际公约立法机关批准的国际公约正式解释正式解释劳动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法律是劳动法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主要内容分为劳动关系法和劳动标准法。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当前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依据,如工伤保险条例、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职工奖惩条例等四、劳动法的体系四、劳动法的体系 P36-P38 就业促进制度就业促进制度 劳动合同和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集体合同制度 劳动标准制度劳动标准制度 职业培训制度职业培训制度 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20、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 劳动法监督检查制度劳动法监督检查制度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P39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劳动法体系劳动关系法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制定法职工民主管理法劳动争议处理法劳动标准法工作时间法工资法劳动安全卫生标准法劳动保障法促进就业法职业培训法社会保险法劳动福利法劳动监督检查法第二节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法律关系一、劳动法律关系及其特征一、劳动法律关系及其特征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法律关系: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
21、的劳动者及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及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P39 劳动关系转换为劳动法律关系劳动关系转换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两个条件:现实劳动关系与法律规范。的两个条件:现实劳动关系与法律规范。1234是劳动关系的是劳动关系的法律形式法律形式内容是内容是权利和义务:权利和义务:两次调整。两次调整。是双务关系是双务关系具有具有国家强制性国家强制性P41-P42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劳动合同关系(主要形态)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服务法律关系:劳动服务主体及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如工会、职业培训机构。劳动者用人单位劳动关系劳动法律关系国家法律国家法律法规调整法规调整二、劳动
22、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二、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1 1、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P42 P422 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 P43 P433 3、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 P43-P44 P43-P44雇主及雇员雇主及雇员工会是团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工会是团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形式主体形式主体权利权利义务义务劳动、工资、保险福利、工劳动、工资、保险福利、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全卫生等三、劳动法律事实三、劳动法律事实 P44意思表示必须包含追求效果的意意思表示必须包含追求效果的意图,即建立、变更、终止图,即建立、变更、终止意
23、思表示完整意思表示完整意思表示有一定的外部表达形式意思表示有一定的外部表达形式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破产、战争、伤残等破产、战争、伤残等劳动法律事件劳动法律事件劳动法律事实劳动法律事实劳动法律事实指依法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第一节第一节 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第二节第二节 企业计划及决策企业计划及决策第三节第三节 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第三章第三章 现代企业管理现代企业管理一、企业战略环境分析一、企业战略环境分析(一一)概念概念及特征及特征 P45企业战略:企业战略:企业为了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寻找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企业为了适应未来环
24、境的变化,寻找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制定的而制定的总体性和长远性总体性和长远性的谋划及方略。其实质是实现外部环境、企的谋划及方略。其实质是实现外部环境、企业实力和战略目标业实力和战略目标三者之间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的动态平衡。(2007.11二级、三级)全局性全局性系统性系统性长远性长远性风险性风险性抗争性抗争性特征特征第一节第一节 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企业企业行业环境行业环境市场环境市场环境政治环境政治环境 技术环境技术环境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法律环境(二)、企业环境的结构及特点(二)、企业环境的结构及特点PEST P45PEST P45宏观宏观间接影响间接影响微观微观直接影响直接影
25、响(三)、经营环境分析的方法(三)、经营环境分析的方法1 1、外部环境调研、外部环境调研 P46 P46 2 2、外部环境预测、外部环境预测获取口头信息获取口头信息获取书面信息获取书面信息专题性调研专题性调研(四四)、经营环境的微观分析、经营环境的微观分析 P47-P48 P47-P48 新进入者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 潜在进入者潜在进入者产业竞争对手产业竞争对手现有竞争对手分析现有竞争对手分析替代品替代品 供方供方供应商力量分析供应商力量分析买方买方消费群体分析、购买动机消费群体分析、购买动机分析、消费承受能力。分析、消费承受能力。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规定最高限价规定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