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第4章-态度课件.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管理心理学第4章-态度课件.pptx》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管理心理学 态度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四第四章章 态度态度 2组织认同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态度概念030204目录01第一节态度概念一、态度的含义 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蕴含着个体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性。任何态度都是对特定事物的意义性或重要性进行评估后所产生的某种看法、体验或意向。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历程,不管是通过直觉还是通过分步思维过程而产生,它总是关于事物对自己有多大利害关系的一种价值判断或情绪评定的结果。一、态度的含义态度具有以下几点特性:(1)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环境中习得的。(2)态度是针对某一对象或状况而产生的,因此具有主体与客体的相对关系。(3)一个人可
2、以具有多种态度,个体的全部态度合称为态度集,这个态度集便成为我们行为的参考架构,我们的行为常受已经形成的态度集的影响。(4)态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它一旦形成,就将持续一段时间,不轻易改变,这叫作态度的抗变性。二、态度的功能态度有四种基本功能。(一)适应功能 人的态度都是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形成后起着更好地适应环境的作用。适应功能也被称为工具性功能,这种功能使得人们寻求酬赏与赞许,形成那些与他人要求一致并与奖励联系在一起的态度,而避免那些与惩罚相联系的态度。二、态度的功能(二)自我防御功能 态度有时也反映出一个人未澄清的人格问题。态度作为一种自卫机制,能让人受到贬扣时用来保护他们自己。比如一个知
3、识分子看到商人赚很多钱并在生活中拥有许多物质受,为了恢复被损伤的自尊,他常会显示出自命清高和鄙视“为富不仁”者的态度,以持心理平衡。二、态度的功能(三)价值表现功能 在很多情况下,特有的态度常表示一个人的主要价值观和自我概念。在企业中,一个员工若对自己工作的组织机构有认同感、效忠心,则他的挫折忍耐力必较高,而不会因为一点不如意的事,就抱怨诉苦或辞职他去。二、态度的功能(四)认识或理解功能 一种态度能给人提供一种参照框架,因此它能引起意义感。与既存的态度相吻合的资料,容易被吸收、同化、记忆。而与个体的信念或价值观相违背的论调,则容易被压制或歪曲。上述四种功能的前两种是为实际的需要服务的,它们能帮
4、助我们调整或纠正自己的行为,以使我们受到奖赏而不是受到惩罚。后两种功能则与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有关。因为我们要从表达的价值观,即表达自己所赞同的观点中获得满足。此外,我们还有了解周围世界及我们在这个世界中所处地位的需要。三、影响态度形成的原因 态度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学习形成的。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哪些因素会决定态度的发展及态度的最后模式?一般认为有下列几种。(一)欲望的满足与否 个体对凡能满足自己欲望的对象,或能帮助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会产生喜好的态,度。反之,对阻碍其目标或引起挫折的对象,则发展出一种厌恶的态度。其发展的过程属气于一种交替学习,即将欲望的满足与良好的态度相连
5、接。三、影响态度形成的原因(二)知识 知识能使态度形成,也能使态度发生改变。态度的要素中包含有认知的成分,个体对某些对象的态度的形成,受个体所获得的关于此对象的知识的影响。个体接受外来新知识时,必与原有的有关态度谋求对能协调。在谋求协调一致的过程中,个体或改变原有的认知系统,或创造及歪曲新知识。三、影响态度形成的原因(三)团体 个人的许多态度是由其所属的团体带来的。属于同一团体,如出自同一家庭、学校、社会的成员,常具有类似的态度。其原因可能有:(1)对所属团体的认同感使个体愿意遵循团体的规范;(2)接受相同的知识;(3)无形中受团体压力的影响。三、影响态度形成的原因(四)个人人格特征 同一团体
6、的成员虽然具有类似的态度,但也有个别差异,此乃起因于个人人格的不同。(五)其他 比如,个体的创伤或戏剧性经验。很多态度是因经验的累积与分化而慢慢形成的,但也有些态度则需一次戏剧性经验即可形成。四、态度的改变 态度是经过学习的过程而形成的,因此要想改变态度的强度,或以一种新的态度取代旧的态度,照理并不是不可能的事。但态度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个体人格的一部分,进而影响其整个行为方式。因此,态度的改变,并不像一般的学习那么简单。态度的改变可分为两种:一为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方向不变,如由稍为反对(或赞成),改变为强烈反对(或赞成),此种态度改变称为一致性的改变;二为由本来反对变为赞成,或反过来,由本来
7、喜欢变为不喜欢,此种态度改变称为不一致的改变。四、态度的改变(一)态度改变的理论 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很多,这里介绍四种强调认知因素的理论。1.认知失调理论 此理论由费斯廷格首创,他以认知元素为基本单位(认知元素乃是关于环境、个人及个人行为的任何意见及信念),将两单位间的关系分为协调、不协调和不相关三种。当个体发觉自己所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认知元素互相矛盾(有时不一定是选择上的矛盾),即处于不协调状态时,其心里便会产生不愉快及紧张的感觉。四、态度的改变 这种感觉具有动机的作用,驱使个体去解除或减轻此不协调的状态。其方法通常有以下三种:(1)改变某一认知元素,使其与其他元素间不协调的关系趋于协调。
8、(2)增加新的认知元素,加强协调关系的认知系统。(3)强调某一认知元素的重要性。四、态度的改变2.平衡理论 海德(Friz Heider)认为,我们的认知对象包括世界上各种人、事、物及概念等,这些对象有的各自分离,有的则互相联系起来构成一体被我们所认知。我们对每个认知对象都有喜恶或赞成、反对的情感与评价,海德称此为观感。个体对单元中两个对象的态度通常是属于同一方向的。当个体对单元所持的态度趋于相反方向时,不平衡的状态便会产生。海德的平衡理论,原则上与认知失调理论是相同的,但海德强调一个人(P)对某一对象(X)的态度常受他人(O)对该对象之态度的影响。即海德重视人际关系对态度的影响力。四、态度的
9、改变3.参与改变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个体态度的改变依赖于他参与群体活动的方式。个体在群体中的活动方式,既能决定他的态度,也会改变他的态度。勒温在他的群体动力研究中,发现参与群体活动的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主动型的人,这种人主动参与群体活动,自觉地遵守群体的规范;另一种是被动型的人,他们只是被动地参与群体活动,服从权威和已制定的政策,遵守群体的规范。勒温提出了他的“参与改变理论”,认为个体态度的改变依赖于在群体中参与活动的方式。后来,这个理论在管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四、态度的改变4.沟通改变态度理论 在现代社会中,除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外,新闻媒介沟通等都直接或间接
10、地影响人们的态度,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沟通对态度改变的影响取决于三个因素。第一沟通者。沟通者是信息的来源;第二沟通过程。要能根据沟通的对象和内容及客观环境设计出工作程序,一切按计划行事并注意安排好时间地点;第三沟通对象。四、态度的改变(二)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态度的改变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可分为三方面加以说明。1.态度本身的特性 一般认为,幼小时候习得的特性较不易改变。态度愈极端,则其改变之可能性愈低。对于某对象前后一贯的态度,如已成为习惯性反应,则不易改变。凡是与个人的基本价值观有密切关联的态度都较不易改变。四、态度的改变2.个体人格因素(1)智慧能力:对于较复杂的问题,智慧高者较易了解各种赞
11、成的或反对的论点,进而根据此论点,形成或改变自己的态度,其改变是主动的。智慧低者由于缺乏判断力,容易被说服,也容易接受团体的态度,其改变是被动的。(2)自我防卫:自我防卫强大的人,会尽力维护自己已有的态度以保持自尊。因此,这种人的态度很难改变。心理学家Rosenberg指出,在政治上极端保守者,都有不安与自卫的倾向。四、态度的改变3.个人的团体关系 态度的形成与个体所属的团体有密切的关联,因此当一个人对其所属的团体具有认同感或忠诚心时,要他采取与团体规范不一致的态度便不容易。反之,对自己所属的团体缺乏认同感的人,则较易受外在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原有的态度。四、态度的改变(三)改变态度的技术 态度的
12、改变虽可起因于内在的因素,但主要的还是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若想有效地改变他人的态度,就必须研讨这方面的技术。1.技术一:利用传播或沟通灌输新知识 态度的形成有赖于知识,而往往接触的新知识又可能改变已形成的态度。提供新知识时,有下列几种技术性的问题。(1)知识的来源。(2)媒体。(3)单面说明或双面说明。(4)诉诸情感。(5)明示结论与否。(6)传播者(宣传者)的企图。(7)反复提示。四、态度的改变2.技术二:利用个人与团体的关系 个人无法离开团体而独居,因此其所属团体之性质,对个体的态度影响很大。许多研团体究都表明,个人态度的改变,常起因于其加入了一个新的团体。而个人与其所属团体的关系
13、又是决定态度改变的关键。Kelly研究发现,以下三点很重要。(1)个人对于其身为该团体的成员是否重视。重视成员身份者,不易接受批评或反对团体规范的言论。(2)个人在团体中的地位。一个人在团体中的地位越高,越容易接受团体中的全部规范。(3)个人对团体规范的看法。如果一个人相信团体的种种规范是合法的,则他便容易接受这些规范。四、态度的改变3.技术三:利用改变人格的手段(1)自我洞察手段。(2)强迫接触。(3)角色扮演。(4)改变外显行为。在心理治疗中有一种方法叫行为疗法,它直接以患者失常的行为为治疗的对象。事实上,它也可以被运用在态度的改变上,即先改变一个人的外显行为,久之该行为一旦成为一种习惯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