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补泻手法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复式补泻手法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复式 手法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四章第四章 针灸技术总论针灸技术总论 针灸技术概指针灸工具、手段及其操作运用的方法和技能。随着古代科技的进步,针灸技术得到不断发展,尤其是金属针具和艾灸的普遍应用,创立了丰富的针灸手法,显著提高了针灸的技术含量。运用针灸技术激发经气活动,从而引发出人体新的可感知的生命现象,如得气、气行等,通过观察这些现象以探求针灸技术与提高疗效关系,逐步建立针法灸法体系,极大丰富了针灸学内容。现代针灸技术发展较快,其特点是传统针灸技术与现代针灸技术结合,研制出多种多样的针灸仪器设备,并规定了使用方法和操作规范。现代针灸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针灸临床,为针灸临床增添新的治疗方法和手段。第一节常用针灸器具 第二
2、节常用针灸体位 第三节常用针灸治疗量 第四节针灸施术的注意事项 第一节第一节 常用针灸器具常用针灸器具 一、传统针灸器具一、传统针灸器具 1.1.针刺用具针刺用具 2.2.施灸用具施灸用具 3.3.拔罐用具拔罐用具 二、现代针灸器具二、现代针灸器具 1.电针仪电针仪 2.灸疗仪灸疗仪 3.拔罐仪拔罐仪一、传统针灸器具一、传统针灸器具n1.针刺用具n现代针灸临床常用针具由古代九针发展而来,品种多样,规格齐全,以满足临床需要。现代针具多采用不锈钢制作而成,光滑亮洁,坚韧耐用,不仅可减轻针刺时患者的疼痛感,而且安全可靠,便于操作,利于提高疗效。1.针刺用具 九针的名称、形状和用途九针的名称、形状和用
3、途 镵(chn)针:箭头针,后人在此基础上演变为皮肤针 园针:圆头针,为按摩工具 鍉(d)针:推针 锋针:三棱形,后人在此基础上演变为三棱针 铍(p)针:剑头针,为外科工具 园利针:圆而且锐,用于治疗急性痹症 毫针:常用于治寒热痹痛在经络者 长针:环跳针,芒针 大针:火针名称名称形状形状用途用途镵针镵针 头大,末端一分尖锐头大,末端一分尖锐 浅刺皮肤,泻阳分邪气,泻热浅刺皮肤,泻阳分邪气,泻热 圆针圆针 针身圆柱形,针头卵圆针身圆柱形,针头卵圆 按摩肌肉按摩肌肉 鍉针鍉针针头如黍粟状,圆而微针头如黍粟状,圆而微尖尖按压经脉外部(按脉勿陷),补正按压经脉外部(按脉勿陷),补正祛邪祛邪锋针锋针针头
4、锋利,呈三棱锥形针头锋利,呈三棱锥形主痈痹痼疾,泻热出血主痈痹痼疾,泻热出血铍针铍针形如剑形如剑切开排脓,治痈肿已成脓切开排脓,治痈肿已成脓圆利圆利针针针头微大,针身反小,针头微大,针身反小,圆而且利圆而且利用于深刺,主痈症、痹气暴发者用于深刺,主痈症、痹气暴发者毫针毫针针身细如毫(豪)毛针身细如毫(豪)毛应用最广,通调经络,治寒热痛痹应用最广,通调经络,治寒热痛痹 长针长针针身细长而锋利针身细长而锋利 深刺,用肌肉肥厚处,治深邪远痹深刺,用肌肉肥厚处,治深邪远痹大针大针针身粗圆针身粗圆 针刺放水,治关节积液针刺放水,治关节积液 2.2.施灸用具施灸用具 施灸材料较多,以艾叶制成的艾绒最为常用
5、。施灸材料较多,以艾叶制成的艾绒最为常用。庄子也有“越人熏之以艾”的记载。艾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自然生长于山野之中,我国各地均由生长,以湖北蕲州产的艾为最佳。名医别录:艾叶味苦,微温,无毒。艾绒便于搓成大小不等的艾柱,易于燃烧,气味芳香,燃烧时热力温和不起火焰,能穿透皮肤,又能保健。价格低廉,药源广泛。临床使用最广泛的施灸用具是艾柱和艾条。古代制作了灸罩、灸盏等施灸工具,后世改进为温灸筒、温灸盒、熏灸盒等。这些灸具制作不太复杂,具有灸火集中、温热持久、较少烟尘、舒适安全、节省人力的优点,故为针灸临床常用。3.3.拔罐用具拔罐用具n拔罐是针灸临床常用治疗方法之一。传统罐具选材不拔罐是针灸临床常用治
6、疗方法之一。传统罐具选材不一,有一,有竹罐、陶瓷罐、玻璃罐、金属罐等,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是竹罐和玻璃罐。二、现代针灸器具二、现代针灸器具v1.1.电针仪电针仪n 脉冲电针仪是用输出脉冲电流,通过毫针等作用于人体经络腧穴,以治疗疾病的一种仪器。种类较多,主要有交流、直流电针种类较多,主要有交流、直流电针仪,脉动感应电针仪,音频震荡电针仪、晶体管电针仪等目前多仪,脉动感应电针仪,音频震荡电针仪、晶体管电针仪等目前多使用集成电路仪器,具有刺激量大,安全,可用干电池,耗电省使用集成电路仪器,具有刺激量大,安全,可用干电池,耗电省,体积小,耐震,无噪声者为佳。,体积小,耐震,无噪声者为佳。电针法是毫
7、针与电生理效应的结合,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手法捻针的工作量,已经成为临床普遍使用的治疗方法。2.2.灸疗仪灸疗仪n临床常用有电热艾灸仪、电热温灸仪、光灸仪等。电热艾灸仪大多采用电加热艾绒等方式,温熨熏灼经络腧穴以治疗疾病。n电热艾灸仪中有一种电热喷灸仪,利用加热特制的艾药饼所产生的热气流,作用于一定腧穴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n电热温灸仪大多采用稀土等电发热材料,通电后产生可控温度,以此温热刺激作用经络腧穴治疗疾病。n光灸仪是利用红外线、远红外线或激光产生的热量照射经络腧穴,形成温热或光电效应以达到治疗疾病作用。3.3.拔罐仪拔罐仪n大体分为单纯的抽气罐和多功能的抽气罐。抽气罐是通过一定抽气技
8、术,即将抽气罐的瓶底紧扣在穴位上,用注射器或抽气筒通过橡皮塞抽出罐内空气,使其产生负压,即能吸住。新型的抽气罐具有使用方便,吸着力强,且较安全,又不易破碎等优点。n多功能抽气罐是一类同时具有负压和磁、热等物理刺激作用的拔罐仪器。利用电动机真空泵抽吸罐内空气,可准确控制罐内负压,且罐底装置有稀土发热材料,通电后产生一定的磁场和温热刺激,以发挥综合性治疗作用。第二节 常用针灸体位n针灸施术时,需要患者采取一定的受术体位。医者需了解体位的意义,熟悉体位的选择,并要求患者积极配合,按规定程序完成施术治疗。n一、针灸体位的意义n针刺时患者体位选择的是否得当,对腧穴的正确定位、针刺的施术操作、持久的留针以
9、及防止晕针、滞针、弯针甚至折针等都有很大影响。n千金要方说:“凡点灸法,皆须平直,四肢无使倾倒,灸时 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破皮肉耳。若坐点则坐灸之,卧点而卧灸之,立点则立灸之,反此亦不得其穴矣。”n体位选择不当,在针刺施术时或留针过程中,病人常因移动体位而造成弯针、滞针甚至发生折针事故。二、针灸体位的选择二、针灸体位的选择 n选择体位以既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又便于针灸选择体位以既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又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而患者不致疲劳为原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而患者不致疲劳为原则。则。临床上针刺的常用体位主要有以下6种:n1、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
10、部分腧穴。n2侧卧位:适宜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n3俯卧位:适宜于头、项、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n4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n5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n6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常用体位常用体位 n除常用体位外,临床上也可根据某些腧穴额取穴及特殊针刺要求而选取其他体位。n同一患者同次治疗,应尽可能选用一种体位。如因治疗要求采取不同体位时,可根据患者体质、病情灵活掌握。n对病重体弱或精神紧张的病人,采用坐位,易使病人感到疲劳,往往易于发生晕针。第三节 常用针灸治疗量n针灸治疗量概指治疗过
11、程中针灸作用量的总和。适度的总结治疗量是提高针灸疗效、保证针灸安全的关键因素。n古代医家长期实践总结大量知识和经验,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n现代针灸研究表明,针灸量效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第三节第三节 常用针灸治疗量常用针灸治疗量n一、针刺治疗量的形成要素 针刺治疗量的形成由针刺技术和腧穴的共同作用所决定。针刺刺激是针刺取得疗效的前提。针刺刺激量与疗效关系密切,是针刺治疗量的主要部分。腧穴时针刺发挥治疗作用的关键。只有针刺腧穴,才能形成针刺治疗量。n1.取穴多少 n在处方配穴正确的前提下,取穴越多,刺激越大,针刺作用量相应越大,反之越小。n一般而言,慢性病、复杂性疾病、全身性疾病等取穴较多,反之
12、,取穴较少。n临床上,取穴多少依据病情和患者耐受程度而定,一般要求少而精。针灸大成言“故不得其要,虽取穴之多,亦无以济人”一、针刺治疗量的形成要素n2.针具粗细n针具直径大小与刺激量相关,不同粗细的针具对不同的病证有不同的治疗效果。一般而言,粗针刺激量大,泻邪作用强,细针刺激量小,补虚较适宜。n灵枢九针十二原“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圆利针者,大如氂,且圆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n3.针刺深浅 n针刺深度是针灸临床关注的重要因素,除从安全角度考虑外,亦与疗效相关。一般而言,深刺刺激强度大,适用于筋骨深部病证;浅刺刺激强度小
13、,适用于皮脉浅表病证。n素问刺要论:“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一、针刺治疗量的形成要素n4.手法轻重n针刺手法是提高针刺疗效的重要因素。在实际运用时,针刺手法有补泻之分,也有轻重之分。针刺手法的轻重,主要是针对刺激强度而言。n针刺手法的轻重,大体上可分轻、中、重三种不同的刺激量;轻者,针下感应柔和,行针时间不宜长;中者,针下感应明显,行针时间要适中;重者,使针下感应强烈(患者能耐受为度),行针持续时间要长。n医者往往以捻转、提插针体的频率、幅度和角度,来调节刺激量的大小,以决定手法的轻重。提插的幅度大于0.5cm、捻转的角度大于180者,其刺激量就大,为重手法。反之,提插的幅
14、度小于0.3cm、捻转的角度小于90者,其刺激量就小,为轻手法。临床上,轻手法多用于体质较弱或慢性病者,重手法多用于体质较强或急性病者。n补泻手法与强弱刺激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在掌握强弱刺激的基础上施以补泻手法。一、针刺治疗量的形成要素n5.留针时间长短 n在针刺治疗中,为了获得更好的疗效,常根据病情需要而留针。留针的过程是保持和增加刺激量的过程。一般而言,留针时间越长,刺激量越大,反之越小。体质强的患者可多留针,治疗寒性病证,慢性病证,留针时间较长;体质弱的患者可少留针,治疗热性病证,急性病证,留针时间较短。n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是故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
15、热。”一、针刺治疗量的形成要素n留针久暂:对表热证,宜疾出针;对里证和虚寒证,一般均需留针,留针主要是为了延长针刺的的时间。留针的宜忌,在灵枢中有所论述。n灵枢经脉:“热则疾之,寒则留之。”n灵枢终始:“刺热厥者,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n灵枢根结:“气滑即出疾,其气涩则出迟;气悍则针小而入浅,气涩则针大而入深,深则欲留,浅则欲疾”。这就是说跢滑利,其人易脱于气,不宜久留;相反,气涩迟钝,则宜久留以致气。”二、艾灸治疗量的形成要素n艾灸治疗量的大小由艾绒的药力、灸火的热力所决定。艾灸的作用是综合因素产生的。因艾的药力因素相对确定,故重点讨论艾火的热力与疗效关系。艾火热力的温热刺激作
16、用是艾灸疗法取得疗效的关键。n1.艾炷大小 艾炷的大小一般按麦粒、苍耳子、莲子、玉米粒、枣(橄榄)计量。一般而言,艾炷越大,刺激量就越大;艾炷越小,刺激量就越小。扁鹊心书窦材灸法:“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灸头面,艾炷如麦粒大”。n2.壮数多少 古代将用于灸法的艾炷数量的计数单位定为“壮”,即灸时每燃完一个艾炷(或言治疗用了一个艾炷)就称为“一壮”。一般而言,艾灸壮数越少,刺激量就越小;艾灸壮数越多,刺激量就越大。每个穴位一般灸37壮。千金要方灸例:“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病,病根深笃,可倍多于方数,老少羸弱可减半。”二、艾灸治疗量的形成要素n3.灸火强
17、弱 灸火强弱与艾柱的大小、艾条的大小和施灸的距离、艾绒的燃烧程度等因素有关。艾条施灸一般约距离皮肤23厘米,距离越大,刺激量越小。施灸时,医者用口对着艾柱或艾条燃端适度吹气,可使艾绒充分燃烧。灸火强弱以施灸部位有温热感又不引起灼痛为度。n强灸火,多用于实证、急性病、体质壮的患者;n弱灸火,多用于虚证、慢性病、体质弱的患者。n4.施灸时间长短 一般初灸时,每日1次,3次后可改为2-3天1次。急性病可每日灸2-3次。医宗金鉴刺灸法要诀:“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然火与四肢皮肉浅薄,若并灸之,恐肌骨气血难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其炷宜小,壮数宜少”艾灸治疗量的形成还与疗程、艾绒的质量等因
18、素有关。三、常规针灸治疗量的确定n常规针灸治疗量是指既能达到治疗效果,又能保证治疗安全的针灸治疗量。确定常规治疗量需遵循一定的原则,并结合现代临床治疗常规。n1基本原则 n常规针灸治疗量的确定应当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得气,二是适度。针刺治疗强调得气的重要性,得气是针刺取得良好疗效的前提。无论是针刺还是艾灸治疗,均需要遵循适度原则。针灸运用得当,可治病,运用不当,可损伤正气。三、常规针灸治疗量的确定n2.综合因素 n针灸治疗量由较为复杂的综合因素所决定。确定常规针灸治疗量,除需明确形成要素外,患者的具体情况是医者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不仅要考虑患者的禀赋、体质、年龄、性别等基本情况,还要考虑患者
19、的病性、病位、病程等病情状况。n3.治疗常规 n针灸临床治疗常规是针灸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目前针灸临床治疗常规包括:治疗次数:一日治疗一次;根据病情和实践情况,也可一日两次货两日一次。留针时间:每次治疗一般留针15-30分钟,留针期间,常运用一定针刺手法以守气,每5-10分钟行针一次,以保持得气感而提高疗效。疗程:目前多以现行7天为一周的作息制度,一般针灸治疗1-2周为一个疗程。至于需要多少疗程,视患者体质、病情等具体情况而定。第四节 针灸施术的注意事项 n一、施术前的消毒一、施术前的消毒n针刺治病要有严格的无菌观念,切实做好消毒工作,避免发生感染事故。针刺前的消毒范围应包括:针具器械、医者的
20、双手、病人的施术部位、治疗室内等。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宜选用一次性无菌针具。(一)针具器械消毒1.高压蒸气灭菌法 将毫针等针具用布包好,放在密闭的高压蒸气锅内灭菌。一般在 98147kPa的压强,115123的高温下,保持30分钟以上,可达到消毒灭菌的要求。2.2.药液浸泡消毒法药液浸泡消毒法 将针具放入75%乙醇内浸泡3060分钟,取出用消毒巾或消毒棉球擦干后使用。也可置于器械消毒液内浸泡,如“84”消毒液,可按规定浓度和时间进行浸泡消毒。直接和毫针接触的针盘、针管、针盒、镊子等,可用戊二醛溶液(保尔康)浸泡1020分钟,达到消毒目的时才能使用。经过消毒的毫针,必须放在消毒过的针盘内,并用消毒
21、布或消毒纱布遮盖好。(二)医者手指消毒n在针刺前,医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待干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后,方可持针操作。持针施术时,医者应尽量避免手指直接接触针身,如某些刺激需要触及针身时,必须用消毒干棉球作隔物,以确保针身无菌。(三)针刺部位消毒针刺部位消毒 n在患者需要针刺的穴位皮肤上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或先用1.5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脱碘。擦拭时应从腧穴部位的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当穴位皮肤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保持洁净,防止重新污染。(四)治疗室内的消毒治疗室内的消毒n针灸治疗室内的消毒,包括治疗台上的床垫、枕巾、毛毯、垫席等物品,要按时换洗晾晒,如采用一人一用的
22、消毒垫布、垫纸、枕巾则更好。治疗室也应定期消毒净化,应保持空气流通,环境卫生洁净。不同罐具的消毒不同罐具的消毒n1兽角罐是最为古老的拔罐器具。以牛角、羊角等兽角制成。不适于高温消毒。应用医用酒精或消毒液擦拭。n2陶瓷罐是陶罐与瓷罐的统称。以陶土烧制而成。可高温消毒。n3竹木罐是木罐和竹罐的统称。木罐以圆木切削制成。可置药汁中煎煮后作药罐用。可高温消毒。n 4玻璃罐是用耐热玻璃制成的。透明清晰,可直接观察施术局部的变化,便于掌握时间,适用于多种罐法,尤其是刺络拔罐。且易消毒,耐高温高压。n5.真空拔罐是利用抽气成真空负压状态的无火拔罐具。应用医用酒精或消毒液擦拭,不可蒸煮。二、刺灸法的宜忌 n(
23、一)施术部位的宜忌刺灸施术时,应避开人体要害和特殊部位,以免发生不良后果。n1.避开重要脏器 刺灸施术时所选择的腧穴都有确切的位置,要求术者必须熟悉腧穴局部解剖特点,除以刺血络、刺筋骨为目的的特殊刺法外,都应避开要害部位,以免刺伤内脏,或是重要血管筋骨等处。素问刺禁论“脏有要害,不可不察。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及素问诊要经终论“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都有论述。(一)施术部位的宜忌n2.避开重要的器官组织 眼区穴位,针刺不宜大幅度地提插、捻转;后项部内为延髓,脊柱的深层为脊髓,不可深刺。胸腹和腰背部,必须掌握分寸,严禁深刺。素问刺禁论指出:
24、“刺头中脑户,脑立死。”n3.避开某些特殊部位 大血管附近的腧穴,如委中、箕门、气冲、曲泽、经渠、冲阳等,应避开血管针刺;乳中、脐中和小儿囟门部位也不宜针刺;皮肤有感染、溃疡、创伤、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灸。(二)患者状态的宜忌n1.体质状态n人的体质有强弱、肥瘦、老幼之不同,体质的类型也各有异,针刺时必须区别对待。初病、体质强壮者,针灸治疗量宜大;久病、体质虚弱者及老人和儿童,针灸治疗量宜小,宜选用卧位。灵枢逆顺肥瘦中指出了不同体质的病人进行针刺的原则:n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n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n瘦人者,皮薄,
25、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n刺壮士者,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劲则气滑血清,刺此者,浅而疾之。n婴儿者,其肉脆血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可再也。(二)患者状态的宜忌n2.机能状态n刺灸前,还应注意患者的机能状态。对于大醉、大怒、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的患者,不宜立即针灸。n对于首次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医生应在针刺前做好解释工作,以帮助患者克服恐惧心理,避免针刺异常情况的发生。n妇女行经时,除非为了调经,亦慎用针刺。n孕妇尤其有习惯性流产史者,应慎用针刺。n孕妇下腹、腰骶部及三阴交、合谷、昆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