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第3章土中应力与地基变形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第3章土中应力与地基变形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土力学 地基基础 章土中 应力 地基 变形 课件
- 资源描述:
-
1、本章学习要求本章学习要求3.1 3.1 概述概述3.2 3.2 土中自重应力土中自重应力3.3 3.3 基底压力基底压力3.4 3.4 土中附加应力土中附加应力3.5 3.5 土的压缩性土的压缩性3.6 3.6 地基最终沉降量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计算3.7 3.7 地基沉降与时间的关系地基沉降与时间的关系3.8 3.8 地基变形特征与建筑物沉降观测地基变形特征与建筑物沉降观测第第3章章 土中应力与地基变形土中应力与地基变形本章学习要求本章学习要求l 本章是本课程学习的重点,是土力学基本内容之一。本章是本课程学习的重点,是土力学基本内容之一。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土中应力计算与地基变形的通过本章学
2、习,要求掌握土中应力计算与地基变形的基本知识。基本知识。l 掌握土中自重应力、基底压力和土中附加应力的基本掌握土中自重应力、基底压力和土中附加应力的基本概念、分布规律及计算方法;概念、分布规律及计算方法;l 熟悉土的有关压缩性指标的概念,掌握地基最终沉降熟悉土的有关压缩性指标的概念,掌握地基最终沉降量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使用规范法计算地基的最终量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使用规范法计算地基的最终沉降量;沉降量;l 了解固结原理及固结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学会利用单了解固结原理及固结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学会利用单向固结原理解决实际工程。向固结原理解决实际工程。l 了解地基变形特征与建筑物沉降观测的基本知识。
3、了解地基变形特征与建筑物沉降观测的基本知识。3.1 概述概述&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地基中原有的应力状态将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地基中原有的应力状态将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地基变形,建筑物地基亦随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地基变形,建筑物地基亦随之沉降。之沉降。地基变形控制是地基基础设计的主要原地基变形控制是地基基础设计的主要原则之一。则之一。&地基土中的应力按产生的原因可分为地基土中的应力按产生的原因可分为自重应力和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附加应力。附加应力是引起地基变形和破坏的主附加应力是引起地基变形和破坏的主要原因要原因。&地基变形除与附加应力有关外,还与土的压缩性地基变形除与附加应力有关外,还与土的压缩性直
4、接有关,直接有关,土的压缩性是引起地基变形的内因土的压缩性是引起地基变形的内因。&地基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由于压缩而引起的竖向地基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由于压缩而引起的竖向位移称为位移称为沉降沉降。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由上覆土体自重引起的应力称为土的由上覆土体自重引起的应力称为土的自重应力自重应力,它是在建筑物建造之前就已存在土中。对于形成它是在建筑物建造之前就已存在土中。对于形成地质年代比较久远的土,由于在自重应力作用下,地质年代比较久远的土,由于在自重应力作用下,其变形已经稳定,因此土的自重应力不再引起地其变形已经稳定,因此土的自重应力不再引起地基的变形(新沉积土或近期人工充填
5、土除外)。基的变形(新沉积土或近期人工充填土除外)。&由建筑物荷载作用引起的应力称为由建筑物荷载作用引起的应力称为附加应力附加应力。附。附加应力由于是地基中新增加的应力,将引起地基加应力由于是地基中新增加的应力,将引起地基的变形,所以的变形,所以附加应力是引起地基变形和破坏的附加应力是引起地基变形和破坏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土具有压缩性荷载作用地基发生沉降荷载大小土的压缩特性地基厚度均匀沉降(沉降量)不均匀沉降(沉降差)建筑物上部结构产生附加应力影响结构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sz=z 3.2 土中自重应力土中自重应力&假定地基土为均质、连续、各向同性的弹性半空间无限假定地基土为均质、连续、各向同性
6、的弹性半空间无限 体。在此条件下,受自身重力作用的地基土只能产生竖向变体。在此条件下,受自身重力作用的地基土只能产生竖向变形,而不能产生侧向位移和剪切变形。则地基土中任意深度形,而不能产生侧向位移和剪切变形。则地基土中任意深度z z处的竖向自重应力等于单位面积上土柱的重量,处的竖向自重应力等于单位面积上土柱的重量,图图3-13-1,即,即czcycxK0天然地面cz cx cy 11zzcz zcz cz=z 土中竖向自重应力土中竖向自重应力土体中任意深度处的竖向自土体中任意深度处的竖向自重应力等于单位面积上土柱的有效重量重应力等于单位面积上土柱的有效重量&当深度当深度z z范围内有多层土组成
7、时,则深度范围内有多层土组成时,则深度z z处土的处土的竖向自重应力为各土层竖向自重应力之和,图竖向自重应力为各土层竖向自重应力之和,图3-23-2,即即ninnczizizzz12211.成层土的竖向自重应力成层土的竖向自重应力注意:注意:为方便起见,以下讨论中若无特别注为方便起见,以下讨论中若无特别注明,则自重应力仅指竖向自重应力。明,则自重应力仅指竖向自重应力。天然地面天然地面z1z2z33 2 1 水位面水位面1 z1 1 z1+2z2 1 z1+2z2+3z3 说明:1.地下水位以上土层采用天然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土层考虑浮力作用采用浮重度2.非均质土中自重应力沿深度呈折线分布 成层土
8、的竖向自重应力成层土的竖向自重应力图图3-2 成层土的竖向自重应力成层土的竖向自重应力地下水位升降对自重应力的影响地下水位升降对自重应力的影响(a)a)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位下降;(b)b)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位变化对自重应力的影响地下水位变化对自重应力的影响&地下水位以地下水位以下的土,由于下的土,由于受到水的浮力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减轻的作用,减轻了土的有效自了土的有效自重,因此计算重,因此计算自重应力时应自重应力时应采用采用土的有效土的有效(浮浮)重度重度wsat 【例例3-13-1】某地基土层剖面如某地基土层剖面如图图3-43-4所示,求各所示,求各层土的自重应力并绘制其自
9、重应力分布曲线。层土的自重应力并绘制其自重应力分布曲线。自重应力分布曲线自重应力分布曲线图图3-4 地基土层剖面自重应力分布曲线地基土层剖面自重应力分布曲线&基岩或只含强结合基岩或只含强结合水的坚硬粘土层可认水的坚硬粘土层可认为是不透水层。不透为是不透水层。不透水层层面处为土自重水层层面处为土自重应力沿深度分布的一应力沿深度分布的一个临界面,此处土的个临界面,此处土的自重应力等于全部上自重应力等于全部上覆土和水的总压力,覆土和水的总压力,自重应力分布曲线在自重应力分布曲线在此有一个突变。此有一个突变。3.3 基底压力基底压力&建筑物荷载通过基础传递给地基,在基础底面与地基之建筑物荷载通过基础传
10、递给地基,在基础底面与地基之间便产生了间便产生了接触压力接触压力。它既是基础作用于地基的基底压。它既是基础作用于地基的基底压力,同时又是地基反作用于基础的基底反力。力,同时又是地基反作用于基础的基底反力。&基底压力的分布呈多种曲线形态,不仅与基础的刚度、基底压力的分布呈多种曲线形态,不仅与基础的刚度、尺寸大小和埋置深度有关,还与作用在基础上的荷载大尺寸大小和埋置深度有关,还与作用在基础上的荷载大小、分布情况和地基的性质等有关。计算基底压力时,小、分布情况和地基的性质等有关。计算基底压力时,如完全考虑这些因素,是十分复杂的。如完全考虑这些因素,是十分复杂的。&简化计算:对于具有一定刚度且底面尺寸
11、较小的基础简化计算:对于具有一定刚度且底面尺寸较小的基础(如柱下独立基础和墙下条形基础等),一般假定基底(如柱下独立基础和墙下条形基础等),一般假定基底压力呈线性分布,按材料力学公式进行基底压力简化计压力呈线性分布,按材料力学公式进行基底压力简化计算。算。实践证明,根据该假定计算所引起的误差在允许范实践证明,根据该假定计算所引起的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围内。基底接触压力基底接触压力基底压力基底压力:基础底面传递基础底面传递给地基表面的压力,也称给地基表面的压力,也称基底接触压力基底接触压力。基底压力基底压力附加应力附加应力地基沉降变形地基沉降变形基底反力基底反力基础结构的外荷载基础结构的外荷载上部
12、结构的自重及各上部结构的自重及各种荷载都是通过基础种荷载都是通过基础传到地基中的。传到地基中的。影响因素影响因素计算方法计算方法分布规律分布规律上部结构上部结构基础基础地基地基建筑物设计建筑物设计暂不考虑上部结构的影暂不考虑上部结构的影响,使问题得以简化;响,使问题得以简化;用荷载代替上部结构。用荷载代替上部结构。AG+F=PkkkAL b式中式中 F Fk k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力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力值,值,(kNkN);G Gk k 基础和基础上覆土重,基础和基础上覆土重,(kNkN)。对于一般基础,可近似取。对于一般基础,
13、可近似取G Gk k=G GAdAd;G G 为基础及其上覆土的平均重度,一般取为基础及其上覆土的平均重度,一般取20kN/m20kN/m3 3,地下水位以,地下水位以下取有效重度下取有效重度 ;d d 基础埋置深度基础埋置深度(m)(m)。当室内外标高不同时,取平均深度计算;。当室内外标高不同时,取平均深度计算;A A 基底面积基底面积(m(m 2 2),对矩形基础对矩形基础A Alblb,l l和和b b分别为其的长分别为其的长 和宽和宽 。3.3.1 中心荷载作用下基底压力中心荷载作用下基底压力WMAGFppkkkkkminmax)(minmaxleAGFpp61kkkk6bl=W2eG
14、+F=Mkkk)(ab3G+F2=pkkk)(maxmaxe2l=aeL/6,eL/6,应力重新分布应力重新分布kkkG+FM=ee eL/6,L/6,应力重新分布应力重新分布:基底压力呈梯形分布基底压力呈梯形分布3.3.2 单向偏心荷载作用下基底压力单向偏心荷载作用下基底压力e eL/6,L/6,应力重新分布:基底压力三角形分应力重新分布:基底压力三角形分布布【例例3-2】某基础底面尺寸某基础底面尺寸l=3m,b=2m,基础顶面作用轴心,基础顶面作用轴心力力Fk=450kN,弯矩,弯矩M=150kN.m,基础埋深基础埋深d=1.2m,试计算基,试计算基底压力并绘出分布图。底压力并绘出分布图。
15、144kN212320AdGGk.土重土重 基础自重及基础上回填基础自重及基础上回填mGFMekkk2530144450150.偏心矩偏心矩kPaleblGFppkk948114932530613214445061.minmax基底压力基底压力【解解】dPPPmkczk 03.3.3 基底附加压力基底附加压力&一般基础都埋于地面以下一定一般基础都埋于地面以下一定深度处,基坑开挖后自重应力消深度处,基坑开挖后自重应力消失,故作用于基底上的平均压力失,故作用于基底上的平均压力减去基底处原先存在于土中的自减去基底处原先存在于土中的自重应力才是基底新增加的附加压重应力才是基底新增加的附加压力,即力,即
16、 m 基础埋置深度范围内土的加权平均重度,地下水基础埋置深度范围内土的加权平均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有效重度的加权平均值,位以下取有效重度的加权平均值,kN/mkN/m2 2。3.4 土附加应力土附加应力&地基附加应力是由新增加建筑物荷载在地基中产生的应地基附加应力是由新增加建筑物荷载在地基中产生的应力。是引起地基变形和破坏的主要原因。力。是引起地基变形和破坏的主要原因。&土中附加应力计算目前主要采用弹性理论方法。假定地土中附加应力计算目前主要采用弹性理论方法。假定地基土为均质、连续、各向同性的弹性半空间无限体基土为均质、连续、各向同性的弹性半空间无限体 。&计算时,需根据基础底面的形状(矩形、
17、条形、圆形等)计算时,需根据基础底面的形状(矩形、条形、圆形等)和基底附加压力(均布、三角形等)的分布,按不同情和基底附加压力(均布、三角形等)的分布,按不同情况来分别考虑。况来分别考虑。附加应力分布特点附加应力分布特点 :&附加应力通过土粒之间的传递,向水平方向和深度方向附加应力通过土粒之间的传递,向水平方向和深度方向扩散,并逐渐减小。扩散,并逐渐减小。l在任意深度同一水平面上附加应力不等,中心线上附加在任意深度同一水平面上附加应力不等,中心线上附加应力最大,向两侧逐渐减小,但扩散的范围越来越广。应力最大,向两侧逐渐减小,但扩散的范围越来越广。l附加应力随地基土深度增加附加应力随地基土深度增
18、加 其数值逐渐减小其数值逐渐减小。矩形均布荷载作用下角点附加应力系数,可按上式计算或查表矩形均布荷载作用下角点附加应力系数,可按上式计算或查表 3-1求得。求得。pcz 如图如图3-93-9所示,设矩形基础的长边所示,设矩形基础的长边为为l,l,短边为短边为b b,矩形基础传给地基,矩形基础传给地基的均布矩形荷载为的均布矩形荷载为p p0 0,则基础角,则基础角点下任意深度点下任意深度z z处的附加应力为处的附加应力为blm bzn 1111221222222222nmnmarctgnmnnmnmmnc)()(c 3.4.1 3.4.1 矩形面积上均布荷载作用下地基中的附加应力矩形面积上均布荷
19、载作用下地基中的附加应力 矩形均布荷载角点下的应力计算图矩形均布荷载角点下的应力计算图(1 1)角点下任意深度的附加应力)角点下任意深度的附加应力(2 2)非角点下任意深度的附加应力非角点下任意深度的附加应力&计算矩形均布荷载非角点计算矩形均布荷载非角点0 0点下任意深度的附加应力时,点下任意深度的附加应力时,可通过可通过0 0点将荷载面积划分为几块小矩形面积,使每块小点将荷载面积划分为几块小矩形面积,使每块小矩形面积都包含有角点矩形面积都包含有角点0 0点,分别求角点点,分别求角点0 0点下同一深度点下同一深度的应力,然后叠加求得,这种方法称为的应力,然后叠加求得,这种方法称为角点法角点法。
20、如图。如图3-103-10所示。所示。图图3-103-10 用角点法计算矩形均布荷载下的地基附加应力用角点法计算矩形均布荷载下的地基附加应力0pccz)(0pccccz)(04pcz 0poedhcogaecofchcogbfcz)()()()()(0poedgcoechcofagcofbhcz)()()()()(1)(1)图图3-10a3-10a为为2 2个矩形面积角点应力之和:个矩形面积角点应力之和:(2)(2)图图3-10b3-10b为为4 4个矩形面积角点应力之和:个矩形面积角点应力之和:当当4 4个矩形面积相同时,个矩形面积相同时,(3)(3)图图3-10c3-10c所求的所求的0
21、0点在荷载面积点在荷载面积abcdabcd之外,其角点应力之外,其角点应力为为4 4个矩形面积的代数和:个矩形面积的代数和:(4)(4)图图3-10d3-10d所求的所求的0 0点在荷载面积点在荷载面积abcdabcd之外,其角点应力之外,其角点应力也为也为4 4个矩形面积的代数和:个矩形面积的代数和:角点法计算附加应力的要点:角点法计算附加应力的要点:l 划分的每一个矩形都要有一个角点位于公共角点下;划分的每一个矩形都要有一个角点位于公共角点下;l 所有划分的矩形面积总和应等于原有的受荷面积;所有划分的矩形面积总和应等于原有的受荷面积;l 查附加应力表时,所有矩形都是长边为查附加应力表时,所
22、有矩形都是长边为l l,短边为,短边为b b。【例例】如图所示,荷载面积如图所示,荷载面积2m1m,p=100kPa,求,求A,E,O,F,G各点下各点下z=1m深度处的附加应力,并利用计算结果说深度处的附加应力,并利用计算结果说明附加应力的扩展规律。明附加应力的扩展规律。(1 1)A A点下的应力点下的应力19.99kPa19.99kPa=1001000.19990.1999=P P=cAcAZAZA A A点是矩形点是矩形ABCDABCD的角点,的角点,由表由表3-13-1查得查得cAcA=0.1999=0.1999,故故A A点下的竖向附加应力为:点下的竖向附加应力为:1=bz=n2,=
23、12=bl=m(2 2)E E点下的应力点下的应力kPakPa 35.0435.04=1001000.17520.17522 2=P P2 2=cEcEZEZE E E点将矩形荷载面积分为两个相等小矩形点将矩形荷载面积分为两个相等小矩形EADIEADI和和EBCIEBCI。任一小矩形任一小矩形m=1,n=1,m=1,n=1,由表由表2-22-2查查得得cEcE=0.1752=0.1752,故,故E E点下的竖向附加应力为:点下的竖向附加应力为:【解解】(3 3)O O点下的应力点下的应力kPakPa48.08 48.08=1001000.12020.12024 4=P P4 4=cOcOZOZ
24、O O O点将矩形荷载面积分为四个相等小矩形点将矩形荷载面积分为四个相等小矩形。任一小矩形任一小矩形m=1/0.5=2,n=1/0.5=2,m=1/0.5=2,n=1/0.5=2,由表由表2-22-2查得查得cOcO=0.0.1202=0.0.1202,故,故O O点下点下的竖向附加应力为:的竖向附加应力为:(4 4)F F点下的应力点下的应力kPakPa .=100100.2 2=P P2 2=c cZFZF6410084013630c.过过F F点做矩形点做矩形FGAJFGAJ、FJDHFJDH、FKCHFKCH和和FGBKFGBK。设矩形设矩形FGAJFGAJ和和FJDHFJDH的角的角
25、点应力系数为点应力系数为c c;矩形;矩形FGBKFGBK和和FKCHFKCH的角点应力系数为的角点应力系数为c c故故F F点下的竖向附加应力为:点下的竖向附加应力为:1363.0,20.51n,55.05.2mCC 由表查出由表查出:求求 084.0,20.51n,15.05.0mcc 由表查出由表查出:求求 (5 5)G G 点下的应力点下的应力 过过G G点做矩形点做矩形GADHGADH和和GBCHGBCH。分别求出它们的角点应力系数为分别求出它们的角点应力系数为c c c c故故G G点下的竖向附加应力为:点下的竖向附加应力为:01620111n52152mCC.,.由表查出:求 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