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诊断治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双相障碍诊断治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障碍 诊断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双双 相相 障障 碍(碍(BPDBPD)临床研究现状临床研究现状双相障碍(双相障碍(BPDBPD)的概念)的概念临床表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临床表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反复间歇交替或循环的发作性病程形式表现的反复间歇交替或循环的发作性病程形式表现的一类心境障碍一类心境障碍双相障碍流行病学双相障碍流行病学v 终生患病率终生患病率 国外资料国外资料 1.32.6%(DSM-IV)BP-I 1%,BP-I与与BP-II 3%BP-I与与II与环性心境障碍与环性心境障碍4%,种族间患,种族间患 病率相似病率相似 (英(英Goodwin等等,1990)5.57.8%(Angst1
2、999)57%(Akiskal,2002)国内资料国内资料 0.042%(国内(国内12地区地区,1982)0.71.6%(台湾省(台湾省,1982-1987)M 1.5%,FM 1.6%(香港特区(香港特区,1993)vDD:BPD=10:14:1(Winokur,1996)=1:1 (Akiskal,1996)v性别患病率:男性别患病率:男女女v首发年龄高峰首发年龄高峰:1519岁岁v自杀企图自杀企图 2550%,自杀死亡自杀死亡1119%v共病:共病:40%BPD患者合并酒或物质依赖,使心患者合并酒或物质依赖,使心血管病患者率增加血管病患者率增加20%vBP-II是最多的表现型是最多的表
3、现型(Simpson,1998)v估计在诊断的估计在诊断的DD中约有中约有5070%实为实为BP-II(Akiskal,2002)双相障碍发病的危险因素双相障碍发病的危险因素v遗传因素遗传因素 BP-I型者一级亲属中患型者一级亲属中患BP-I为一般人群的为一般人群的 819倍倍 约约50%BP-I者的双亲中至少有一方患者的双亲中至少有一方患 MD,且多为且多为DD 如双亲一方患如双亲一方患BP-I,其子女患其子女患MD机率为机率为 25%,如双亲均为如双亲均为BP-I,则子女患则子女患MD机率机率 高达高达5075%双生子研究:单卵双生双生子研究:单卵双生BP-I同患率同患率3390%双卵双生
4、为双卵双生为525%索引病例后代患病率逐代减半索引病例后代患病率逐代减半 v社会心理因素:是发病、病情恶化及复发的促社会心理因素:是发病、病情恶化及复发的促发因素发因素v人格气质:情感旺盛气质及环性情感气质者易人格气质:情感旺盛气质及环性情感气质者易患患BPDv季节因素:部分季节因素:部分BPD发病有季节性,初冬发病有季节性,初冬(10-11月)出现抑郁发作,次年初夏(月)出现抑郁发作,次年初夏(5-7月)月)转为躁狂或转为躁狂或HMHM发作发作现有临床双相障碍分类 各系统间的差别各系统间的差别v DSM-IV DSM-IV系统系统 双相障碍双相障碍 双相双相I I型:包括躁狂单次发作及复发性
5、躁狂型:包括躁狂单次发作及复发性躁狂 发作发作 双相双相IIII型:型:环性心境障碍环性心境障碍 未在他处特指的双相障碍:未在他处特指的双相障碍:包括:快速循环发作复发性轻躁狂发作包括:快速循环发作复发性轻躁狂发作v ICD ICD1010双相障碍分类双相障碍分类 包括:单次及复发性躁狂发作包括:单次及复发性躁狂发作 未分双相未分双相I I、IIII型型 在在“其它双相情感障碍其它双相情感障碍”中包括双相中包括双相IIII型型 未列出快速循环发作未列出快速循环发作 持续性心境障碍中包括环性心境障碍持续性心境障碍中包括环性心境障碍 CCMD-3 CCMD-3将单次及复发性躁狂发作列为心将单次及复
6、发性躁狂发作列为心境障碍的独立亚型,不属于双相障碍。境障碍的独立亚型,不属于双相障碍。在双相障碍中列有快速循环发作。在双相障碍中列有快速循环发作。双相障碍临床现象学的复杂性 I.I.临床发作形式的多样性临床发作形式的多样性 躁狂发作、轻躁狂发作躁狂发作、轻躁狂发作 抑郁发作、轻微(抑郁发作、轻微(minorminor)抑郁发作)抑郁发作 混合性发作混合性发作 环性心境障碍环性心境障碍 II.II.双相障碍病程的复杂性双相障碍病程的复杂性v 自然病程自然病程 躁狂或混合性发作约数周至躁狂或混合性发作约数周至6 6个月个月 平均约平均约3 3个月(轻躁狂可短至个月(轻躁狂可短至1 13 3天)天)
7、抑郁发作约抑郁发作约3 31313个月,平均个月,平均9 9个月个月 不加医疗干预多数可自发缓解不加医疗干预多数可自发缓解 10%10%可转为慢性病程,是以其抑郁发作可转为慢性病程,是以其抑郁发作 持续两年以上,期间可有与持续两年以上,期间可有与M M或或HMHM并存的并存的 混合形式混合形式v 发作的方式发作的方式 90%以上为反复发作以上为反复发作 终生平均发作终生平均发作9次,平均每年次,平均每年0.5次次 青少年首次发作多为青少年首次发作多为D,连续数次转为连续数次转为 M或或HM,成人首次发作成人首次发作M与与D机会相似机会相似 随发作次数增多,其间歇期逐渐缩短,随发作次数增多,其间
8、歇期逐渐缩短,频率则增多频率则增多 间歇交替发作:间歇交替发作:MI-DI或或DI-MI 循环发作:循环发作:MDI,DMI,约占约占25%快速循环发作(快速循环发作(RC):自发或诱发):自发或诱发v 转相及发作变频转相及发作变频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躁狂时可促转向抑郁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躁狂时可促转向抑郁 第一代者第一代者 第二代第二代 者者 Hal.为为10.1%(12W)Olan.为为6.3%(12W)抗抑郁剂治疗双相抑郁(抗抑郁剂治疗双相抑郁(BP-D)时)时 可转为可转为M、HM、Mixed及及RC *Game等等(2004)报道单用报道单用ADs治疗治疗 BPD转躁为转躁为84.2%,(
9、合用(合用MSs 时下降为时下降为31.6%)。)。循环频率增加循环频率增加25.6%,新发生的新发生的RC为为32.1%*Bottlender(2001)报道报道158例例BPID 单用单用TCAs转躁率转躁率82%,合用合用MSs则为则为 58%,说明说明TCAs转躁率很高。转躁率很高。*各种抗抑郁剂转躁率大小,依此可能为:各种抗抑郁剂转躁率大小,依此可能为:TCAsSNRI、NaSSASSRIs丁胺苯丙丁胺苯丙 酮酮(Bupropion)v 快速循环发作:快速循环发作:为恶性病程为恶性病程 定义:在定义:在12个月中发作四次以上不论其个月中发作四次以上不论其 发作为发作为M、HM或或D,
10、均应达到症状均应达到症状 学诊断标准,但不要求达到相应的学诊断标准,但不要求达到相应的病病 期标准期标准 发生率:国内:发生率:国内:RC在在MD中约占中约占7.9%在在BPD中占中占28.81%国外:分别为国外:分别为15%与与15.2 24.2%RC多发生多发生于于BP-II型中,约占型中,约占7583.5%RC发生的易感因素发生的易感因素 女性、绝经期女性、绝经期 甲状腺功能低下(包括临床下甲低)甲状腺功能低下(包括临床下甲低)DMI发作模式者发作模式者 BP-II型者型者 情感旺盛气质者情感旺盛气质者 环性心境障碍者环性心境障碍者 RC发生的危险因素发生的危险因素 使用使用BZDs(尤
11、以阿普唑仑)(尤以阿普唑仑)酒精滥用酒精滥用 饮咖啡饮咖啡 使用兴奋剂使用兴奋剂 暴露于白光下暴露于白光下 睡眠剥夺睡眠剥夺 服用抗抑郁剂服用抗抑郁剂现有分类诊断系统落后现有分类诊断系统落后于临床研究实际于临床研究实际 20世纪世纪60年代年代Leonhard等将等将MDD分为单相分为单相抑郁(抑郁(UPD)、双相障碍()、双相障碍(BPD)40年来两者发展很不平衡,临床研究和实年来两者发展很不平衡,临床研究和实践中践中BPD远远落后于抑郁障碍远远落后于抑郁障碍(DD)20世纪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少数年代以来,欧美少数BPD研究先研究先驱者的临床研究进展未能反映到国际分类驱者的临床研究进展未
12、能反映到国际分类诊断系统中诊断系统中 陈旧的概念一直约束当今陈旧的概念一直约束当今BPD的临床实践的临床实践和研究和研究现有分类诊断系统中现有分类诊断系统中BPDBPD概念的概念的局限性(保守)局限性(保守)*ICD-10(1992)未正式使用)未正式使用BPI、II型型,也无也无II型定义,无型定义,无RC*DSM-IV(1994)将抗抑郁治疗所致将抗抑郁治疗所致M、HM及及Mixed均归为药物或治疗所致心境障碍,而非均归为药物或治疗所致心境障碍,而非BPI或或II型型*HM的病期标准定为的病期标准定为4 4天以上,过严天以上,过严*不重视不重视BP家族史及人格气质在家族史及人格气质在BPD
13、诊断中的重诊断中的重要性要性*混合性发作概念狭窄及诊断标准混乱混合性发作概念狭窄及诊断标准混乱混合性发作概念及诊断标准的混合性发作概念及诊断标准的混乱的表现混乱的表现 *ICD10标准标准(1992):过去至少有一次过去至少有一次M、HM或混合性发作或混合性发作 目前或为两相症状都突出,或为目前或为两相症状都突出,或为D与与M 或或HM的快速转换(每日或数小时间)的快速转换(每日或数小时间)(注:存在于(注:存在于BPI或或BPII中)中)每次发作持续至少两周每次发作持续至少两周v DSMDSMIVIV标准(标准(19941994):符合症状标准的符合症状标准的M与与D几乎每天都存在几乎每天都
14、存在 (注:只存在于(注:只存在于BPI中)中)持续至少一周持续至少一周v CCMDCCMD3 3标准(标准(20012001):):目前发作以目前发作以M和和D症状混合或迅速交替(即症状混合或迅速交替(即 在数小时内)为特征,至少持续在数小时内)为特征,至少持续2周周M M和和D D 症状均很突出。症状均很突出。以前至少有一次发作符合某一型以前至少有一次发作符合某一型D标标准或准或M M 标准。标准。(注)仅存在于(注)仅存在于BPI中(不同于中(不同于ICD-10)混合性发作概念过于狭窄的表现混合性发作概念过于狭窄的表现 v DSM-IV中严格的混合性发作在临床少见,只中严格的混合性发作在
15、临床少见,只占躁狂发作中占躁狂发作中1/3,混合性发作中的混合性发作中的10%(McElroy),属严重的,常伴精神病性症状,属严重的,常伴精神病性症状,治疗困难,康复慢,自杀率高治疗困难,康复慢,自杀率高v 临床中所见大多为较轻性的临床中所见大多为较轻性的临临 床床 研研 究究 新新 进进 展展 扩展扩展BPDBPD的内含的内含I.I.药物诱发情绪高涨应属于药物诱发情绪高涨应属于BPDBPD共识共识v Akiskal(1978)发现诱发的发现诱发的HM,其后有自发,其后有自发 HM,应属于应属于BPII Sultzer等等(1989)复习文献指出:药物诱发复习文献指出:药物诱发 情绪高涨均属
16、情绪高涨均属BPD,患者常有患者常有BP家族史家族史v HM的病期标准可少于的病期标准可少于4天天 Akiskal(1977)证实证实HM病期可为病期可为2天天 Wick和和Angst(1991)研究发现其众数范围为研究发现其众数范围为 1-3天天II.II.明确抑郁症患者家族史在明确抑郁症患者家族史在BPDBPD诊断诊断 中的意义中的意义v 有肯定的躁狂症家族史有肯定的躁狂症家族史v 有三个以上一级亲属患抑郁症有三个以上一级亲属患抑郁症 (均有患(均有患BPI的危险)的危险)(Akiskal等,等,1983;Slrober&Carlson,1982)III.III.明确人格气质在明确人格气质
17、在BPDBPD诊断中的意义诊断中的意义v 具有环性情绪及情感旺盛气质的抑郁症患者易转具有环性情绪及情感旺盛气质的抑郁症患者易转 为为BPD(尤以药物诱发)(尤以药物诱发)v 具有情绪不稳、精力充沛及白日梦三特征的抑郁具有情绪不稳、精力充沛及白日梦三特征的抑郁是发展为是发展为BPD的指征的指征(Akiskal等,等,1995;NIMH)IV.IV.混合性发作概念的扩展混合性发作概念的扩展v 躁狂性混合状态:躁狂发作伴有未达躁狂性混合状态:躁狂发作伴有未达 到症状群标准的抑郁症状到症状群标准的抑郁症状v 抑郁性混合状态:抑郁发作伴有一些抑郁性混合状态:抑郁发作伴有一些 孤立的轻躁狂症状,如说话迫切
18、感、孤立的轻躁狂症状,如说话迫切感、或观念飘忽、或冲动性或性欲亢进等,或观念飘忽、或冲动性或性欲亢进等,见于见于46%BP-II型患者中型患者中 (Akiskal,2002)不典型双相情感障碍不典型双相情感障碍2例报告例报告 病例1 患者,男,15岁,主因发作性嗜睡,心烦,乱发脾气10个月,加重2个月入院。嗜睡发作开始时持续5-15天,能自行缓解,后持续1-2月。发作时除吃饭、大小便外,患者一直处于嗜睡中,曾被诊断为脑炎,癫痫?。一周岁时有头部外伤史,幼年发育正常,适龄上学,成绩优秀。躯体检查及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精神检查:意识清晰,表情茫然,接触被动,定向力准确,回答医生问题时不耐烦,易激惹
19、,卧床多睡,每天睡眠大约15小时左右。问答切题,未引出幻觉、妄想及感知综合障碍。智力检查:计算力、判断力、理解力正常。记忆力下降,记不清早饭吃了什么,多卧床,少活动,督促其起床就发脾气,行为冲动,甚至要动手打医生。头颅CT检查正常,24小时脑电图结果正常。各项实验室检查正常。诊断:1、嗜睡原因待查;2、抑郁状态;3、癫痫?口服左洛复50毫克/日,德巴金0.5/日,住院第五天,患者就出现兴奋、话多,自我感觉良好,活动增多,主动与病友交谈,每天睡眠约8小时,最后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轻躁狂状态。停用左洛复,加用维思通2毫克/日,碳酸锂0.5/日,住院46天,情绪逐渐恢复正常出院。病例2 患者,女,
20、20岁,主因发作性嗜睡3年住院,嗜睡发作时感觉周围环境不真实,心烦,想发脾气,每天睡眠时间20小时左右,每次持续4-20天不等,开始时能自行缓解,曾被诊断为“脑炎”。头颅MRI和24小时脑电图正常,入院后患者每天睡眠大约18小时,整日卧床不起,无精打采。各项实验室检查无异常,脑电图正常。初步诊断为:1、嗜睡综合征;2、癫痫?给予丙戊酸钠0.6/d,赛乐特10毫克/d,十天后患者出现话多,感觉精力充沛,情绪不稳定,要求多,不满足时就大喊大叫,甚至躺在地上撒娇,一会儿又为自己的行为道歉。HAMD评分为12分,躁狂量表15分。最后诊断:双相情感障碍,轻躁狂状态。停用赛乐特,加用碳酸锂1.0/日,氯丙
21、嗪400毫克/日,住院28天好转出院。本文两例初诊时都未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治疗过程中出现轻躁狂症状后才明确诊断。两例患者均在青少年时期起病,症状不典型,以嗜睡发作、情绪不稳定、激越为主要表现。讨 论过去,常被医生考虑为脑器质性疾病,很少诊断抑郁症,因此常被误诊或漏诊。误诊的原因,一是医生诊断抑郁症标准过严,要求必须符合“三低”症状;二是青少年双相障碍与成年人表现不同,如表述不清楚,情绪不稳定、嗜睡等;三是未能详细询问病史。目前认为首次抑郁发作的青少年均考虑为双相障碍,首发抑郁易误诊为单相抑郁,患者既往有过1-3天的躁狂发作,一是不能回忆,二是认为心情恢复正常了。本文两例患者经过详细追问病史,
22、发现患者嗜睡缓解后曾有过数天精力充沛。.因此,对于嗜睡的青少年在排除器质性疾病时,应考虑到抑郁症的可能性。详细询问既往的发作病史、病前性格、家族史等,可提高双相障碍的识别率,以防漏诊或误诊,造成不良后果。心情稳定剂具有治疗和预防双相障碍的双重作用,可减少躁郁转相的问题,避免频繁发作。本文认为,双相抑郁状 态 时 一 般 选 用SSRI类药物,慎用三环类及具有双重阻断作用的抗抑郁剂,以防转向躁狂。反复咬舌自杀反复咬舌自杀1 1例例 患者,男,21岁。主因反复咬舌自杀一天入院。患者入院20余天前与女朋友分手后,情绪低落,哭泣。朋友们见其痛苦,鼓励他参加“心理潜能训练”,此后情绪好转,信心十足,觉得
23、自己能力很大,做生意一定能成功,打算以很小的投资赚很多的钱,亲友们见其不符合实际便加以劝阻,患者又渐渐情绪低落,缺乏信心。入院前一日与亲属散步时突然撞车自杀,未成功便咬舌致重伤,急诊处理缝合后,不久再次咬断舌头,缝合后急诊住精神科治疗。精神检查:意识清晰,定向力准确,注意力不集中,接触被动,构音不清,仍有自杀观念,思维迟缓,表情茫然,目光呆滞,情绪低沉,卧床不起。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WBC 16.4109/L,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速,肌酸激酶1439.2U/L,肌酸激酶同工酶48.0IU/L。诊断: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状态。给予赛乐特10mg/d,维思通1mg/d,抗炎、补液支持治疗。6天后,患
24、者情绪有所好转,突然再次咬舌,给予清创。立即给于冬眠治疗(氯丙嗪25mg+异丙嗪25mg肌注2次)。10天后,患者情绪平稳,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自杀观念消失。讨讨 论论 本例患者的情绪障碍是由生活事件引起的,情绪高涨或低落变化较快,表现突发性冲动自杀行为,多次自残舌体难以防范。按照常规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方法,我们选用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合并SSRI类抗抑郁剂,每天做心理支持治疗,6天后患者情绪好转。患者突然又出现咬舌现象,给医疗护理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本例患者应首选电痉挛治疗(ECT),但由于患者咬伤后舌体肿大导致舌后坠,有发生窒息的危险,另外,心动过速、心肌酶较高、感染较重也不适宜ECT治疗
25、。我们采用了冬眠治疗,并予以鼻饲及静脉液体支持疗法,10天后情绪明显好转,自杀观念消失。综上所述,对有严重自杀行为的患者,特别是难以防范的自杀行为,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要积极控制自杀行为。当ECT有禁忌症时,可采用冬眠治疗,以快速干预自杀行为。抑郁症误诊为舌体炎抑郁症误诊为舌体炎1例例 患者,女,64岁。主诉:舌裂、舌痛,心烦1.5年。病史:患者于2003年10月,与老伴生气后出现口唇肿胀,服用中药后症状消除。随后出现舌裂、舌痛、嗓子发干,认为是“上火”了,自服“牛黄解毒片”、“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近一月无效。后又就诊于多家医院均诊断为“舌体炎”,给以对症治疗,无明显效果。曾怀疑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