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南京市第29中学高三年级4月月考数学试题含答案.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0届南京市第29中学高三年级4月月考数学试题含答案.doc》由用户(副主任)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南京市 29 中学 三年级 月考 数学试题 答案 下载 _考试试卷_数学_高中
- 资源描述:
-
1、 20202020 届届南京市第南京市第 29 中学高三年级中学高三年级 4 月月考数学试题月月考数学试题含含答案答案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一、填空题(本大题共 14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5 分,共计分,共计 70分分.不需要写出解答过程,请将答案填不需要写出解答过程,请将答案填 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1.已知集合|13AxNx,2,3,4,5B ,则AB _. 【答案】2,3 【解析】 【分析】 根据交集定义计算 【详解】由题意2,3AB 故答案为:2,3 【点睛】本题考查集合的交集运算,属于简单题 2.设复数 z 满足(1)2i zi,其中 i 为虚数单位
2、,则 z 的共轭复数z _ 【答案】1i 【解析】 由1 i2iz,得 2i 1 i2i 1 i2i 1 i,1 i 1 i1 i 1 i2 zz ,故答案为 1 i. 3.根据如图所示的伪代码,当输出 y 的值为1时,则输入的 x 的值为_ 【答案】1 【解析】 【分析】 根据图中给出的程序,将问题转化为已知分段函数的函数值求出自变量的取值即可 【详解】由题意得,当0x时,有 2 11x ,此方程无解; 当0x时,有21x,解得1x 故答案为 1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程序的功能,然后将问题转化为已知函数值求自变量取值的问题求解,属 于基础题 4.已知一组数据 1 x, 2 x, n
3、x的方差为 3,若数据 1 axb, 2 axb,0, n axb abR的方差 为 12,则a的值为_. 【答案】2 【解析】 【分析】 由新数据与原数据方差之间的关系求解 【详解】由题意 2 312a ,0a,2a 故答案为:2 【点睛】本题考查方差,考查线性变化后新数据与原数据间方差的关系若数据 12 , n x xx的方差为 2 s, 则新数据 12 , n axb axbaxb,的方差为 22 a s 5.在区间(1,3)内任取 1 个数 x,则满足 2 log (21)1x的概率是_ 【答案】 3 4 【解析】 【分析】 解对数不等式求出 2 log211x中x的取值范围,再根据长
4、度型的几何概型概率求解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由 2 log211x得 210 212 x x ,解得 3 2 x 根据几何概型概率公式可得,所求概率为 3 3 3 2 314 P 故答案为 3 4 【点睛】本题考查长度型的几何概型概率的求法,解题的关键是读懂题意,然后根据线段的长度比得到所 求的概率,属于基础题 6.若双曲线 22 1xmy过点2 2,则该双曲线的虚轴长为 【答案】4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意得 1 241, 4 mm ,因此双曲线的虚轴长为2 24. 考点:双曲线性质 7.函数 sin0,0, 2 f xAxA 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则 7 6 f _. 【答案】 3 2 【
5、解析】 【分析】 由图象求出函数解析式后再求值 【详解】 由题意 4 2 ()2 33 T , 2 1 2 ,2, 32 kkZ ,又 2 , 6 , 1A,( )sin() 6 f xx 7743 ()sin()sin 66632 f 故答案为: 3 2 【点睛】本题考查由函数图象求三角函数解析式,掌握“五点法”是解题关键 8.若正六棱锥的底面边长为2cm,侧面积为 2 12cm,则它的体积为_ 3 cm. 【答案】2 3 【解析】 【分析】 由侧面积得斜高,然后计算出高,再由体积公式得体积 【详解】设正六棱锥斜高为 h ,则 1 6212 2 h , 2h 底面正六边形中心到边的距离为 3
6、 23 2 d , 正六棱锥的高为 2222 2( 3)1hhd , 底面积为 2 3 626 3 4 S , 体积为 11 6 3 12 3 33 VSh 故答案为:2 3 【点睛】本题考查求正棱锥的体积,解题关键是掌握正棱锥的性质正棱锥中几个直角三角形,特别是两 个直角三角形:高、侧棱、侧棱在底面上的射影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高、斜高、斜高在底面上的射影构 成一个直角三角形,这两个直角三角形集中了正棱锥的所有几何量. 9.已知函数 f(x)x32x,若 f(1)f 1 (log 3) a 0(a0且 a1),则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是_ 【答案】(0,1)(3,) 【解析】 试题分析:因为 2
7、 ( )320,()( )fxxfxf x ,所以 3 ( )2f xxx为 R 上单调递增奇函数,因此 由 1 (1)(log 3)0 a ff 得 1 (1)(log 3)( log 3)(log 3) aa a ffff ,即1log 3, a 当1a 时3,a 当01a时,成立,即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0,13, 考点:利用函数性质解不等式 10.已知数列 n a为正项的递增等比数列, 15 82aa, 24 81aa,记数列 2 n a 的前 n项和为 n T,则 使不等式 1 201911 3 n T 成立的最大正整数 n的值是_ 【答案】6 【解析】 【分析】 设等比数列an的公比
8、q,由于是正项的递增等比数列,可得 q1由 a1+a5=82,a2a4=81=a1a5,a1,a5, 是一元二次方程 x282x+81=0 的两个实数根,解得 a1,a5,利用通项公式可得 q,an利用等比数列的求和 公式可得数列 2 n a 的前 n 项和为 Tn代入不等式 2019| 1 3 Tn1|1,化简即可得出 【详解】数列 n a为正项的递增等比数列, 15 82aa,a2a4=81=a1a5, 即 15 15 82 81 aa a a 解得 1 5 1 81 a a ,则公比3q , 1 3n n a , 则 21 2222 1333 n n T 1 1 1 3 23 1 1 3
9、 1 3 n n , 1 201911 3 n T ,即 1 20191 3n ,得3 2019 n ,此时正整数n的最大值为 6. 故答案为 6. 【点睛】本题考查了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求和公式、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不等式的解法,考查了推理 能力与计算能力,属于中档题 11.如图,已知ABC的边BC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点P,交BC于点Q.若3,5ABAC,则 APAQABAC的值为 . 【答案】-16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22APAQABACAQABACAQABACABACABAPCQ 22 92516.ABAC 考点:向量数量积 12.若实数x,y满足 22 22xxyy,则 2
10、2 2 522 xy xxyy 的最大值为_. 【答案】 1 4 【解析】 【分析】 设2xym,则 222222 522(2 )2(2)4xxyyxyxxyym,由此结合基本不等式可得最 值 【详解】设2xym,则 222222 522(2 )2(2)4xxyyxyxxyym, 222 2 5224 xym xxyym , 0m时, 2 0 4 m m , 0m时, 2 1 4 4 m m m m 而 44 24mm mm ,当且仅当 4 m m ,即2m时等号成立, 222 21 52244 xym xxyym ,即最大值为 1 4 故答案为: 1 4 【点睛】本题考查由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11、解题关键是代数式的变形,即设2xym, 222 5224xxyym,从而得出可用基本不等式的形式 1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点8,0A,0,8B,从直线AB上一点P向圆 22 16xy引两条切 线PC,PD,切点分别为C,D.设线段CD的中点为M,则线段AM长的取值范围是_. 【答案】4 2,6 2 【解析】 【分析】 求出直线AB方程,设 00 (,)P xy,P在直线AB上,得一等式,再求出直线CD方程,直线OM方程,三 者结合消去 00 ,xy可得M的轨迹方程,然后由数形结合即可求得AM的取值范围 【详解】由题意直线AB方程为80xy,设 00 (,)P xy,则 00 80x
12、y , 以OP为直径的圆的方程是 22 00 0xyxxyy, 联立 22 00 22 0 16 xyxxyy xy ,相减可得直线CD方程是 0 16xxyy , 线段CD的中点为M,直线OM的方程是: 00 0x yy x, 由消去 00 ,xy得点M的轨迹方程是 22 (1)(1)2xy, 圆心为(1,1)C,半径为 2r 又(8,0)A, 22 (8 1)(0 1)5 2AC , AM的最大值为5 2 26 2 ,最小值为5 2 24 2 , 即AM的取值范围是4 2,6 2 故答案为:4 2,6 2 【点睛】本题考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解题关键是求出点M的轨迹方程,然后由点与圆的位置
13、关系求出 圆上点到定点距离的取值范围 14.在平面四边形ABCD中, 已知1AB ,4BC ,2CD ,3DA, 1 cos 3 AC , 则四边形ABCD 的面积为_. 【答案】4 【解析】 【分析】 用余弦定理通过 2 BD求得8cos3cos5CA ,然后再用sinsinAC,表示出四边形ABCD的面积,整理 后两式平方相加,正好构造出cos()AC,从而求得面积S 【详解】由余弦定理得: 222 2cos1 96cos106cosBDABADAB ADAAA , 同理 2 20 16cosBDC, 10 6cos20 16cosAC,即8cos3cos5CA, 四边形ABCD面积记为S
14、, 则 113 sinsinsin4sin 222 AB ADABC CDCACS, 即8sin3sin2CAS, 两式求平方和得: 2 6448cos()9254ACS, 由 1 cos 3 AC ,解得4S 故答案为:4 【点睛】本题考查余弦定理,考查三角形面积公式,考查两角和的余弦公式,解题关键是用余弦定理建立 cos,cosAC的关系,用面积把sinsinAC, 联系在一起,从而凑配出cos()AC,求得面积S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二、解答题(本大题共 6 小题,共计小题,共计 90 分分.请在答纸指定区域内作答,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请在答纸指定区域内作答,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 证明过
15、程或演算步骤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5.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正方形,AC与BD交于点O,PC 底面ABCD,E 为PB上一点,G为PO中点. (1)若PD平面ACE,求证:E为PB的中点; (2)若 2ABPC ,求证:CG 平面PBD. 【答案】 (1)详见解析; (2)详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连接OE,根据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可知/PDOE,又O为BD中点,可证得结论; (2)利用线面 垂直的性质可知PCBD,正方形可得ACBD,根据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得BD 平面PAC,根 据线面垂直性质可知BDCG,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可知CGPO,根据线面垂直判定
16、定理可证得 结论. 【详解】 (1)连接OE,由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知,O为BD中点 /PD平面ACE,PD 面PBD,面PBD面ACEOE /PDOE O为BD中点 E为PB的中点 (2)在四棱锥PABCD中, 2ABPC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2 2 OCAB PCOC G为PO中点 CGPO 又PC 底面ABCD,BD 底面ABCD PCBD 而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CBD ,AC CG 平面PAC,AC CGC BD平面PAC 又CG 平面PAC BDCG ,PO BD 平面PBD,POBDO CG平面PBD 【点睛】本题考查立体几何中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的证明问题,
17、涉及到线面平行性质定理、 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应用,属于常规题型. 16.已知函数( )2cos(2)2cos21 3 f xxx . (1)求函数 ( )f x 图象的对称中心; (2)在ABC中,若为ABC锐角三角形且 ( )0f A ,求 b c 的取值范围. 【答案】(1)(,1) 122 k kz ,(2)( 1 2 ,2). 【解析】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1)先由两角和差公式化一( )2cos(2)2cos21 3 f xxx , (2) 由( )2sin(2 ) 10 6 f AA 得到角 A, 2 sin() sin31 3 sinsin2tan2 C bB cCCC
18、 ,最终得到要求 结果. (1) ( )2cos(2 )2cos21 3 f xxx 3sin2cos212sin(2) 1 6 xxx 2() 6 xkkz 解得 122 k x ,故对称中心为( 122 k ,1)kz (2)由( )2sin(2) 10 6 f AA 解得 2 , 33 ABC 所以 2 sin() sin31 3 sinsin2tan2 C bB cCCC , 又为锐角三角形,故 62 C 所以 b c 取值范围是 ( 1 2 ,2). 17.如图,某人工景观湖外围有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型公路 1 l, 2 l,且 1 l和 2 l交于点O.为了方便游客游览, 计划修建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