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课件第一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课件第一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pptx》由用户(momomo)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课件第一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 中国社会 福利 思想史 课件 第一章 春秋战国 时期
- 资源描述:
-
1、第一章第一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社会福利思想【本章要点】【本章要点】孔子以“仁”释“礼”,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社会思想体系,提出了“均无贫”“泛爱众”“薄赋敛”“富民”“惠民”等极具影响力的社会福利主张,界定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概念,并初步构建了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作为道家学派的创立者,老子援“天道”以论“人道”,提出了“天道均平论”,力倡“无为”,并提出“甘食美服”的理想社会福利指标,认为这只有在理想的“小国寡民”社会,才能得以实现。从表面上看,崇尚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老子似乎是一位“福利取消主义者”,但实际上他却是从根本上关注民生福利的思想家。【本章要点】【本章
2、要点】与儒家的等级之爱不同,墨家强调的是无差等的“兼相爱”,而且认为人们之间的“兼爱”同“相利”是分不开的。作为小生产者利益的代表,墨子的社会福利思想的核心主张在于给民以“衣食生利”,堪称真正的“生民之学”。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从“性恶论”“自为论”出发,提出了“反济贫论”“贫富分化合理论”等主张,反对国家为百姓提供基本的社会福利保障。这些观点在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史上别具特色,值得我们认真分析研究。管子揭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和“爱之,利之,益之,安之”的社会福利原则,还具体设计了“安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疾、通穷、振困、接绝”等具体的社会福利实施方案,并力倡用调
3、查统计的方法来发现和研究社会福利问题,这些都在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关键概念】【关键概念】“重礼”与“贵仁”;天道均平论;性善说;反济贫论;平粜救荒论第一节第一节 孔子的社会福利思想孔子的社会福利思想 从历史上看,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的特点在于:以礼为行为规范,以仁为思想核心,以义为价值准绳,并以“仁”释“礼”,将社会外在规范化为个体的内在自觉。并且从上述思想体系出发,孔子提出了“均无贫”“泛爱众”“薄赋敛”“富民”“惠民”等极具影响力的社会福利主张,提出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概念,并初步构建了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一、学术背景一、学术背景1 1、孔子其人、孔子其人孔子,名丘,
4、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生卒年约在公元前551年至前479年之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赋予“圣者”和“至圣先师”的历史地位。其代表思想保存于论语之中。2 2、时代特点、时代特点春秋时期,社会剧烈变革,“一切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学术文化均开始发生变化(童书业)”,所以孔子的思想就是这一过渡时代在思想领域的反映。二、二、“重礼重礼”与与“贵仁贵仁”(一)重礼孔子思想体系中的表层结构 礼是一种社会行为的规范。狭义的“礼”,指仪文,即世俗意义之礼;广义的“礼”,指节度秩序,为理论意义上的礼。孔子生活在春秋乱世,为纠正“礼崩乐坏”的时弊,竭力提倡“礼治”,即周礼。“礼
5、”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占有突出重要的位置。论语中有43段话说到礼,“礼”字共出现了75次,足见孔子对“礼”的重视。礼还是约束人们一切行动的行为规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二、二、“重礼重礼”与与“贵仁贵仁”(一)重礼 一方面:保守的、落后的 孔子幻想以陈旧的周礼来作为整合社会秩序的依据,这显然是保守 的、落后的;另一方面:民主性、人民性 孔子的“礼”论中所包含的“反对残酷的剥削压榨,要求保持、恢复并突出地强调相对温和的远古氏族统治体制,又具有民主性和 人民性”二、二、“重礼重礼”与与“贵仁贵仁”(二)贵仁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爱人孝悌忠恕仁仁“仁”的最核心的主张是“
6、仁者爱人”,实际上是一种处理人和人关系的原则。爱人就是爱一切人,并没有什么阶级、等级的规定;着眼于人的共性,而不是着眼于人的社会差别。1“仁”把外在的礼变为内在人性心理原则,使外在的礼变为内在的、自觉的理性行动,使礼有更牢固的基础。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在实践中达到“仁”的境界,完全靠自己,而不是靠别人。2提出“等差之爱”外推逻辑的萌芽。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论语学而)3二、二、“重礼重礼”与与“贵仁贵仁”三、三、“有道有道”社会的福利观社会的福利观第一第一:在这种理想的“有道”社会里,老百姓的生活是安定的、和睦的、愉快的,这应是君子向往的一种至高的境界。“莫春者,春服既成
7、,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曾晳 “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孔子第二第二:在“有道”的理想社会中,应该重点关心照顾的是老人和儿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四、四、“惠民利民惠民利民”思想思想(一)济众助人(二)均无贫(三)薄赋敛四、四、“惠民利民惠民利民”思想思想(一)济众助人(一)济众助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 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 也已。”(论语雍也)(二)均无贫(二)均无贫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8、。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针对诸侯、士大夫而言,并未针对劳动人民)(三)薄赋敛(三)薄赋敛 1、轻税政策,藏富于民 2、使民以时五、五、“富而后教富而后教”的社会教化论的社会教化论 第一:第一:从思想上对百姓施加教化,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反对“不教而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 政)第二:第二:提出了“庶”“富”“教”的社会教化程序论思想。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第二节第二节 孟子的社会福利思想孟子的社会福利思想 在社会福利思
9、想发展史上,孟子发展了孔子以“仁学”为核心的社会福利思想主张。他以人性善为出发点,以重民思想为基础,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命题和“仁政”“王道”“制民恒产”“井田制”等社会主张。孟子的社会福利主张对于强化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学术背景一、学术背景1 1、孟子其人、孟子其人孟子,名轲,战国时邹人(今山东邹城)。生卒年约在公元前年至前年之间。孟子自视为儒家正统,十分景仰孔子,是孔子之道的忠实捍卫者。孟子一生虽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是“从政”愿望却未能实现;晚年效仿孔子,安心聚徒,著书立说,其言论思想主要保留在孟子一书中。2 2、时代背景、时代背
10、景战国中期,政治上封建领主制向地主制的过度,“七雄争霸”兼并战争继续,同时经济、政治领域的变法图强;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法、道、兵家等都有自己的思想主张。孟子以正统思想自居,提出了他以“仁政”“王道”为核心的统一天下、谋求安定幸福的济世之方,并系统阐述了“施恩于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福利思想主张。二、性善说与重民论二、性善说与重民论(一)人性善(一)人性善第一,第一,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在于人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四心”。孟子把“四心”作为人性善的基本内容,实际上是把人性归为社会性。第二,第二,孟子认为“四心”是人类道
11、德的肇端,又称“四端”。“四心”分别与仁、义、礼、智一一对应,仁、义、礼、智的萌芽,先天地存在于人心之中,不是外力强加给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第三第三,虽然人性本善,但社会上仍然有“君子”与“小人”之分,这一方面是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所致。二、性善说与重民论二、性善说与重民论(二)民为贵二)民为贵“爱民”“利民”“重民”“虐民”“残民”“罔民”第一第一,民之向背关系国家兴亡。“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 下矣。”(孟子离娄上)第二第二,倾听国人意见。要求统治阶级注意倾听民众的意见,“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第三第三,营造与民同乐的社
12、会氛围。不仅在经济上“利民”“惠民”,更要在爱好、情感方面与民沟通。齐宣王与民同乐。三、理想王道社会的福利观三、理想王道社会的福利观(一)理想社会的生活福利指标(一)理想社会的生活福利指标 理想社会的基本标准:“养生丧死无憾”理想社会的生活福利指标: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 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 子梁惠王上)总之,孟子的理想社会实际上是由一个个男耕女织、足衣足食的小康之家所构成的小康社会。三、理想王道社会的福利观三
13、、理想王道社会的福利观(二)制民恒产(二)制民恒产第一,恒,常也。议统治者给老百姓以一定的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百亩之田”“五亩之宅”。第二,“制”,在这里有规定或制定之意。农民不能漫无限制地自行占垦土地,而应由国家来“制民之产”,即国家把给予每一农户的“百亩之田”“五亩之宅”作为制度规定下来,这实际上规定了社会基本保障线。第三,孟子还将人们的经济状况与道德状况直接联系起来,探讨了“恒产”与“恒心”的关系,从而为“制民恒产”提供了理论基础。所谓“恒心”,是指百姓接受统治者的统治而无造反离叛之心。四、救济穷弱思想四、救济穷弱思想 第一:穷、弱具体是指:老、幼、鳏、寡、孤、独;第二:发展孔子“敛从
14、其薄”的赋税思想,提出“取于民有制”(孟子滕文公上)的原则,即主张国家的赋税、徭役必须有明确的制度可循,不可随意侵夺;第三:实施救济的社会机构有二,其一以国君为代表的国家政权,其二是带有强烈宗法家族色彩的乡里邻居的社会组织。第三节第三节 荀子的社会福利思想荀子的社会福利思想一、学术背景一、学术背景1 1、荀子其人、荀子其人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杰出的思想家,先后在齐、赵、楚、秦等国进行政治与学术活动,尊崇孔子,批判孟子。2 2、思想特点、思想特点(1)带有先秦“百科全书派”的特点,主体属儒,又批判吸收了百家思想;(2)最早将儒法结合起来,”儒法一体论“的提出者;(3)带有
15、浓厚的经验论色彩。二、二、“天人分途天人分途”与与“人性恶人性恶”(一)天人分途(一)天人分途1、荀子将天完全视为自然性质的天。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天论)2、影响 (1)天的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变化有着不同的规律,天尽天之职,人尽人之职,各不相 干,由此荀子的人性分析摈除了神秘色彩。(2)社会福利思想的出发点便不再具有神秘性,不是来自神的恩赐,而是具有极强的 政治现实性和利害性。二、二、“天人分途天人分途”与与“人性恶人性恶”(二)性恶论(二)性恶论 1、与孟子“人性善”的主张不同,荀子主张“人性恶”。2、评价 (1)将人的物质生活欲求作为研究人性的出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