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2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课件第一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pptx

  • 上传人(卖家):momomo
  • 文档编号:5018034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PPTX
  • 页数:52
  • 大小:1.06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课件第一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pptx》由用户(momomo)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课件第一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 中国社会 福利 思想史 课件 第一章 春秋战国 时期
    资源描述:

    1、第一章第一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社会福利思想【本章要点】【本章要点】孔子以“仁”释“礼”,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社会思想体系,提出了“均无贫”“泛爱众”“薄赋敛”“富民”“惠民”等极具影响力的社会福利主张,界定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概念,并初步构建了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作为道家学派的创立者,老子援“天道”以论“人道”,提出了“天道均平论”,力倡“无为”,并提出“甘食美服”的理想社会福利指标,认为这只有在理想的“小国寡民”社会,才能得以实现。从表面上看,崇尚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老子似乎是一位“福利取消主义者”,但实际上他却是从根本上关注民生福利的思想家。【本章要点】【本章

    2、要点】与儒家的等级之爱不同,墨家强调的是无差等的“兼相爱”,而且认为人们之间的“兼爱”同“相利”是分不开的。作为小生产者利益的代表,墨子的社会福利思想的核心主张在于给民以“衣食生利”,堪称真正的“生民之学”。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从“性恶论”“自为论”出发,提出了“反济贫论”“贫富分化合理论”等主张,反对国家为百姓提供基本的社会福利保障。这些观点在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史上别具特色,值得我们认真分析研究。管子揭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和“爱之,利之,益之,安之”的社会福利原则,还具体设计了“安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疾、通穷、振困、接绝”等具体的社会福利实施方案,并力倡用调

    3、查统计的方法来发现和研究社会福利问题,这些都在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关键概念】【关键概念】“重礼”与“贵仁”;天道均平论;性善说;反济贫论;平粜救荒论第一节第一节 孔子的社会福利思想孔子的社会福利思想 从历史上看,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的特点在于:以礼为行为规范,以仁为思想核心,以义为价值准绳,并以“仁”释“礼”,将社会外在规范化为个体的内在自觉。并且从上述思想体系出发,孔子提出了“均无贫”“泛爱众”“薄赋敛”“富民”“惠民”等极具影响力的社会福利主张,提出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概念,并初步构建了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一、学术背景一、学术背景1 1、孔子其人、孔子其人孔子,名丘,

    4、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生卒年约在公元前551年至前479年之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赋予“圣者”和“至圣先师”的历史地位。其代表思想保存于论语之中。2 2、时代特点、时代特点春秋时期,社会剧烈变革,“一切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学术文化均开始发生变化(童书业)”,所以孔子的思想就是这一过渡时代在思想领域的反映。二、二、“重礼重礼”与与“贵仁贵仁”(一)重礼孔子思想体系中的表层结构 礼是一种社会行为的规范。狭义的“礼”,指仪文,即世俗意义之礼;广义的“礼”,指节度秩序,为理论意义上的礼。孔子生活在春秋乱世,为纠正“礼崩乐坏”的时弊,竭力提倡“礼治”,即周礼。“礼

    5、”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占有突出重要的位置。论语中有43段话说到礼,“礼”字共出现了75次,足见孔子对“礼”的重视。礼还是约束人们一切行动的行为规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二、二、“重礼重礼”与与“贵仁贵仁”(一)重礼 一方面:保守的、落后的 孔子幻想以陈旧的周礼来作为整合社会秩序的依据,这显然是保守 的、落后的;另一方面:民主性、人民性 孔子的“礼”论中所包含的“反对残酷的剥削压榨,要求保持、恢复并突出地强调相对温和的远古氏族统治体制,又具有民主性和 人民性”二、二、“重礼重礼”与与“贵仁贵仁”(二)贵仁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爱人孝悌忠恕仁仁“仁”的最核心的主张是“

    6、仁者爱人”,实际上是一种处理人和人关系的原则。爱人就是爱一切人,并没有什么阶级、等级的规定;着眼于人的共性,而不是着眼于人的社会差别。1“仁”把外在的礼变为内在人性心理原则,使外在的礼变为内在的、自觉的理性行动,使礼有更牢固的基础。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在实践中达到“仁”的境界,完全靠自己,而不是靠别人。2提出“等差之爱”外推逻辑的萌芽。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论语学而)3二、二、“重礼重礼”与与“贵仁贵仁”三、三、“有道有道”社会的福利观社会的福利观第一第一:在这种理想的“有道”社会里,老百姓的生活是安定的、和睦的、愉快的,这应是君子向往的一种至高的境界。“莫春者,春服既成

    7、,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曾晳 “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孔子第二第二:在“有道”的理想社会中,应该重点关心照顾的是老人和儿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四、四、“惠民利民惠民利民”思想思想(一)济众助人(二)均无贫(三)薄赋敛四、四、“惠民利民惠民利民”思想思想(一)济众助人(一)济众助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 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 也已。”(论语雍也)(二)均无贫(二)均无贫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8、。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针对诸侯、士大夫而言,并未针对劳动人民)(三)薄赋敛(三)薄赋敛 1、轻税政策,藏富于民 2、使民以时五、五、“富而后教富而后教”的社会教化论的社会教化论 第一:第一:从思想上对百姓施加教化,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反对“不教而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 政)第二:第二:提出了“庶”“富”“教”的社会教化程序论思想。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第二节第二节 孟子的社会福利思想孟子的社会福利思想 在社会福利思

    9、想发展史上,孟子发展了孔子以“仁学”为核心的社会福利思想主张。他以人性善为出发点,以重民思想为基础,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命题和“仁政”“王道”“制民恒产”“井田制”等社会主张。孟子的社会福利主张对于强化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学术背景一、学术背景1 1、孟子其人、孟子其人孟子,名轲,战国时邹人(今山东邹城)。生卒年约在公元前年至前年之间。孟子自视为儒家正统,十分景仰孔子,是孔子之道的忠实捍卫者。孟子一生虽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是“从政”愿望却未能实现;晚年效仿孔子,安心聚徒,著书立说,其言论思想主要保留在孟子一书中。2 2、时代背景、时代背

    10、景战国中期,政治上封建领主制向地主制的过度,“七雄争霸”兼并战争继续,同时经济、政治领域的变法图强;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法、道、兵家等都有自己的思想主张。孟子以正统思想自居,提出了他以“仁政”“王道”为核心的统一天下、谋求安定幸福的济世之方,并系统阐述了“施恩于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福利思想主张。二、性善说与重民论二、性善说与重民论(一)人性善(一)人性善第一,第一,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在于人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四心”。孟子把“四心”作为人性善的基本内容,实际上是把人性归为社会性。第二,第二,孟子认为“四心”是人类道

    11、德的肇端,又称“四端”。“四心”分别与仁、义、礼、智一一对应,仁、义、礼、智的萌芽,先天地存在于人心之中,不是外力强加给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第三第三,虽然人性本善,但社会上仍然有“君子”与“小人”之分,这一方面是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所致。二、性善说与重民论二、性善说与重民论(二)民为贵二)民为贵“爱民”“利民”“重民”“虐民”“残民”“罔民”第一第一,民之向背关系国家兴亡。“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 下矣。”(孟子离娄上)第二第二,倾听国人意见。要求统治阶级注意倾听民众的意见,“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第三第三,营造与民同乐的社

    12、会氛围。不仅在经济上“利民”“惠民”,更要在爱好、情感方面与民沟通。齐宣王与民同乐。三、理想王道社会的福利观三、理想王道社会的福利观(一)理想社会的生活福利指标(一)理想社会的生活福利指标 理想社会的基本标准:“养生丧死无憾”理想社会的生活福利指标: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 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 子梁惠王上)总之,孟子的理想社会实际上是由一个个男耕女织、足衣足食的小康之家所构成的小康社会。三、理想王道社会的福利观三

    13、、理想王道社会的福利观(二)制民恒产(二)制民恒产第一,恒,常也。议统治者给老百姓以一定的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百亩之田”“五亩之宅”。第二,“制”,在这里有规定或制定之意。农民不能漫无限制地自行占垦土地,而应由国家来“制民之产”,即国家把给予每一农户的“百亩之田”“五亩之宅”作为制度规定下来,这实际上规定了社会基本保障线。第三,孟子还将人们的经济状况与道德状况直接联系起来,探讨了“恒产”与“恒心”的关系,从而为“制民恒产”提供了理论基础。所谓“恒心”,是指百姓接受统治者的统治而无造反离叛之心。四、救济穷弱思想四、救济穷弱思想 第一:穷、弱具体是指:老、幼、鳏、寡、孤、独;第二:发展孔子“敛从

    14、其薄”的赋税思想,提出“取于民有制”(孟子滕文公上)的原则,即主张国家的赋税、徭役必须有明确的制度可循,不可随意侵夺;第三:实施救济的社会机构有二,其一以国君为代表的国家政权,其二是带有强烈宗法家族色彩的乡里邻居的社会组织。第三节第三节 荀子的社会福利思想荀子的社会福利思想一、学术背景一、学术背景1 1、荀子其人、荀子其人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杰出的思想家,先后在齐、赵、楚、秦等国进行政治与学术活动,尊崇孔子,批判孟子。2 2、思想特点、思想特点(1)带有先秦“百科全书派”的特点,主体属儒,又批判吸收了百家思想;(2)最早将儒法结合起来,”儒法一体论“的提出者;(3)带有

    15、浓厚的经验论色彩。二、二、“天人分途天人分途”与与“人性恶人性恶”(一)天人分途(一)天人分途1、荀子将天完全视为自然性质的天。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天论)2、影响 (1)天的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变化有着不同的规律,天尽天之职,人尽人之职,各不相 干,由此荀子的人性分析摈除了神秘色彩。(2)社会福利思想的出发点便不再具有神秘性,不是来自神的恩赐,而是具有极强的 政治现实性和利害性。二、二、“天人分途天人分途”与与“人性恶人性恶”(二)性恶论(二)性恶论 1、与孟子“人性善”的主张不同,荀子主张“人性恶”。2、评价 (1)将人的物质生活欲求作为研究人性的出发

    16、点,比起性善论更为朴 实和真实,因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2)礼义道德非先天固有,乃后天学习的结果。由此,荀子否认了先 天的道德观念。三、三、“节用裕民节用裕民”“”“以政裕民以政裕民”的社会福利思想的社会福利思想(一)(一)“养欲养欲”“”“节欲节欲”的社会福利论的社会福利论 1、与孟子性善说的“寡欲”主张不同,荀子认为,人的欲望是天然合理 性的存在,是人之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应该予以满足。2、在如何养欲的问题上,荀子提出了“平政爱民”的观点。3、虽然应该设法满足人的欲求,但更为重要的问题是需要通过礼来约制 人的欲求,使之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三、三、“节用裕民节用裕民”“”“以政裕民以政裕民”的

    17、社会福利思想的社会福利思想(二)(二)“以政裕民以政裕民”的社会福利观的社会福利观“以政裕民”体恤孤独下富则上富君舟民水四、社会管理和理想社会四、社会管理和理想社会(一)社会管理思想(一)社会管理思想社会秩序可期待善用“大儒”社会管理思想礼法并用赏罚分明 四、社会管理和理想社会四、社会管理和理想社会(二)理想社会论(二)理想社会论 1、人才主义、差序格局和阶级秩序;“尚贤使能,等贵贱,分亲疏,序长幼”(荀子君子)2、社会上层应保持谦虚和责任意识,为人随和,遇事谦让;3、明确的社会分工,士农工商各司其职。第四节第四节 老子的社会福利思想老子的社会福利思想一、学术背景一、学术背景1 1、老子其人、

    18、老子其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人。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这说明老子与孔子的生活时代大体相同,他精通古礼,谙熟于周代典章制度,是当时闻名遐迩的智者。二、老子的主要思想二、老子的主要思想 天道均平论:援“天道”以论“人道”,老子认为天、人是相分的,天道均平,人道也应均平,以此告诫统治者不要过度剥削。“为无为,事无事”:统治者“有为”是百姓之灾,“无为”才是百姓之福,意思是说统治者不要事无巨细,每事必问,陷入事务主义歧途,那样,人民将无所适从,国家将越治越乱。“小国寡民论”:小国寡民既不是描述原始社会,也不是“桃花源”式的乌托

    19、邦,而是像冯友兰所理解的,是一种精神境界,反映了百姓渴望公平与和平。第五节第五节 墨子的社会福利思想墨子的社会福利思想一、学术背景一、学术背景 墨子,名翟,鲁国人。生卒年代约在前468年前376年,主要活动于春秋末年和战国初期,早年曾受教于儒家。曾做过木工,技艺超群,是小生产者阶层利益的代表。墨子一书是流传至今的墨家的代表作,主要思想是“利民”“惠民”“爱民”。二、儒、墨思想之对比二、儒、墨思想之对比儒家思想1、等级之爱2、古代文化的辩护者,辩护它是正当的、合理的;3、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墨家思想1、“兼相爱”2、古代文化的批判者;3、代表小生产阶级的利益三、墨子的主要思想三、墨子的主要思想“

    20、兼相爱”“交相利”: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天下混乱是根源于个人“自爱”“自利”,因此要以“兼相爱”取而代之,并且以“兼相爱”“交相利”为思想原则,墨子提出了具有鲜明的“爱民”“利民”特色的社会福利思想;“赈灾备荒论”:墨子对百姓的饥寒交迫十分同情,认为除天灾之外统治者横征暴敛也是重要原因,因而提出应当赈灾备荒,主要方法有积粟备荒、节用抗灾和足财抗灾。“利民”“爱民”思想:提供实际的物质生活资料、轻徭薄赋、“劳者得息”和对弱势群体提供援助,这些都是具体的操作,区别于儒家的“仁”的思想。第六节第六节 韩非的反社会福利论韩非的反社会福利论 一、学术背景一、学术背景 韩非其人韩非其人 韩非,韩国人,出身于

    21、韩国的没落贵族家庭,生卒年大约为前280年至前233年,曾学习黄老南面之术、荀子的思想。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受到秦王的赞赏,思想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为中央集权的发展做了思想上的准备。二、主要思想二、主要思想(一)(一)“自利自为论自利自为论”1、“性恶论”:作为荀子的学生,韩非接受了荀子的“性恶论”,认为利欲之心是由人的生理机能决定的,只有满足人的利欲,人们自然会趋向之。2、“自利自为”的人际关系 (1)父子、母子关系中的“自利自为”;(2)君臣关系中的“自利自为”;(3)一般社会关系中的“自利自为”。二、主要思想二、主要思想(二)(二)“贫富分化合理论贫富分化合理论”反对国家以“仁爱”

    22、为指导治国,不主张对百姓实施“养生丧死”“济贫足民”的社会福利政策,相反强调“利害关系”和“争”;虽然韩非承认贫富分化的合理性,但是也认为过度的贫富分化的社会危害性。(三)(三)“反足民论反足民论”不同于先秦其他学派“足民”“惠民”“养民”“教民”的思想,韩非反其道而行提出“反足民”,理由是:其一百姓“财货足用”之后会产生怠惰之心;其二百姓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二、主要思想二、主要思想(四)(四)“反济贫论反济贫论”在贫富分化与“反足民”思想的合理性之下,自然反对国家救济贫民,只有按法办事,国家才能实现大治。济民会破坏法制,也会鼓励懒惰的滋生。第七节第七节 周礼中的社会福利思想周礼中的社会福利思想

    23、一、学术背景一、学术背景 周礼,又称 周官,因该书把国家政权按职能划分为“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大部分,故名 周官,学术界一般认为周礼成书于战国后期。战国后期,七雄争霸,诸子百家都从不同的角度为统治者提供“一天下”的方略,周礼的作者也试图为正在形成中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政权设计一套庞大而完备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二、主要思想二、主要思想(一)(一)备荒赈饥思想备荒赈饥思想 包括灾前备荒和灾后救济两部分内容,周礼中关于灾后救济的部分可谓是集大成式的总结,主要有十二项,但是后世延续下来的仅有“散利”一种,所谓“散利”是指国家给受灾百姓发放救济粮或贷

    24、给百姓良种。(二)惠民恤民思想(二)惠民恤民思想 恤民振穷:主要针对老、幼、鳏、寡、孤、独、废疾者 无息贷放:直接贷粟,秋后偿还 免服徭役:国中贵者、贤者、能者、服公事者、老者、疾者皆舍第八节第八节 范蠡、李悝的平粜救荒论范蠡、李悝的平粜救荒论一、学术背景一、学术背景1 1、范蠡、范蠡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年楚国宛三户(今河南南阳市)人。据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范蠡辅佐越往勾践,在吴越争霸中最终灭掉吴国,被封为上将军。后转而经商,自称为陶朱公。作为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范蠡以农作物收获循环为依据,提出了谷物平粜思想,成为中国救荒史上平粜理论的鼻祖。一、学术背景一、学术背景2 2、李悝

    25、、李悝 李悝,又称李克,出身于魏国贵族家庭,约生于前455年,卒于前395年,是战国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和思想家。李悝在社会福利思想史上的贡献在于,他把范蠡提出的平粜之法进一步深化,将其与维护农民的利益、维持国家统治的稳定联系起来,直接为汉代耿寿昌创立常平仓制度准备了条件二、平粜二、平粜1 1、含义:、含义:所谓“平粜”,又称平籴,是指封建国家在丰年征购粮食储存以待荒年发放的稳定民食的措施。2 2、产生的背景、产生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之后继而出现灾荒,统治者认为是政治昏暗和上天降罚的结果。因此,在灾荒发生后,统治者一般都紧急策划赈救。但是当时最常用的散财发粟,因政府财力有限,难以长时

    26、间维持,所以平粜法应运而生。三、三、“平粜救荒论平粜救荒论”(一)范蠡的平粜法(一)范蠡的平粜法1、提出依据:农作物收获循环论,农业收成是经常变动的,谷价随收成的好坏上下波动;2、灾年谷价过高时,官府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粮食,反之亦然。这样可使谷价趋于平稳,农末俱利;3、范蠡的平粜法是从政府的角度出发,且首次提出“谷贱伤农”的口号。(二)李悝的平粜法(二)李悝的平粜法1、李悝继承了范蠡的平粜法;2、二者基本上是相同的,李悝用丰年的上熟、中熟、下熟,对应歉年的大饥、中饥、小饥。上熟政府多收粮,大饥多放粮,依次类推。三、三、“平粜救荒论平粜救荒论”(三)比较(三)比较相同点:基本思路相同、历史影响

    27、相同不同点:()范蠡平粜论的目的是使农民和工商业者都受其恩惠,即所谓 “农末俱利”,而李悝谈平粜的目的则是“民农不伤”,即农 业消费者和生产者都从中得到好处;()范蠡的平粜论重在使价格在允许的范围内上下浮动,而李悝 则将重点放在丰年收购和歉年抛售这一环节上。第九节 管子中的社会福利思想一、学术背景 管子一书并非春秋时期齐国大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所著,而是托名于管仲的一部论文集,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 管子是战国中后期的作品。管子一书是以齐国社会经济发展为背景,以法家先驱管仲富国强兵思想为指导,以加强封建君主专制国家政治经济权力为目标,吸取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和三晋法家思想为主体而发展起来的内容广泛的治

    28、国思想。二、主要思想二、主要思想(一)行(一)行“九惠之教九惠之教”1、安老扶少、养生丧死是古代社会福利的主要思想,管子具有特点之处在于不仅进行了原则性的讨论,更多的是对具体的执行程序进行了论述。2、九惠之教即九项惠民措施,分别是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疾、通穷、振困和接绝。(二)社会福利调查统计论(二)社会福利调查统计论 管子不仅重视社会福利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而且在不少篇章中反复强调了进行社会福利问题调查统计的重要性,只有进行深入细致的社会调查,才能及时、准确地发现社会问题,并据此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二、主要思想二、主要思想(三)贫富论(三)贫富论 1、管子中对于贫富问题的论述

    29、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分析了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解决贫富问题的策略;2、认为农业收成丰歉变动时,商人趁机谋取私利;3、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了“贫穷线”的概念。(四)徕民策(四)徕民策 “九惠之教”等的社会福利政策是手段,最终目的是招徕人民,扩大自身的国力,在争霸、兼并战争中取得胜利。第十节第十节 杨朱的社会福利思想杨朱的社会福利思想一、学术背景一、学术背景杨朱其人杨朱其人 杨朱,又称杨子、阳生、阳子居。战国时期思想家,魏国人,生卒年代不详,约为前400年至前330年,与商鞅、孟子、许行等人同时代而稍早。杨朱是道家思想的先驱者,庄子是其思想的继承者,将杨朱的言行及思想统称为“杨朱学

    30、派”。二、强调二、强调“为我主义为我主义”的社会思想的社会思想(一)以(一)以“为我为我”与与“贵己贵己”为核心为核心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 “为了社会的利益而损失自身一根毫毛,他都不会同意。”杨朱思想的两个原则:一是“为我”,二是“轻物重生”(二)反对(二)反对“侵物侵物”,提出,提出“纵欲纵欲”主义主义 杨朱学派认为人生在世就要追求生理欲望的满足,杨朱的思想反映了小土地私有者或富裕自耕农的利益与要求。一方面,“为我”“贵生”意味着反对奴隶制的残酷压迫和新的封建剥削制度,争取做人的平等权利;另一方面,它也区别于侵略别人的财富,而是强调保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复习思

    31、考题】【复习思考题】如何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社会福利思想体系的基本特点?讨论老子的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论依据并对其进行评价。参考本章第四节内容讨论韩非的反社会福利论的基本主张并对其进行评价。参考本章第六节内容试论墨家“赈灾备荒论”的基本主张。参考本章第五节墨子的主要思想的部分内容试分析管子行“九惠之教”的主要内容。参考本章第九节内容【推荐阅读书目】【推荐阅读书目】论语老子孟子 荀子 墨子 韩非子 管子 (上述阅读书目版本较多,可自由选择,以近代以来的注译本为好)。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赵靖中国经济思想通史:第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0巫宝三先秦经济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课件第一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018034.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