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课件第四章 明清时期的社会.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课件第四章 明清时期的社会.pptx》由用户(momomo)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课件第四章 明清时期的社会 中国社会 福利 思想史 课件 第四 明清 时期 社会
- 资源描述:
-
1、第四章第四章 明清时期的社会明清时期的社会 福利思想福利思想第四章第四章 明清时期的社会明清时期的社会 福利思想福利思想【本章要点】【本章要点】作为中国古代救荒思想集大成式的代表人物,林希元通过编纂 荒政丛言疏全面地阐述了其救荒思想,他将荒政工作概括为“二难”“三便”“六急”“三权”“六禁”等,这其中既有对前人赈荒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又有本人的独创性见解。在明代中后期的思想界,王艮和李贽不畏权威,提出了“百姓日用即道”和“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两个离经叛道的思想命题,把理学家视为万般邪恶的“人欲”视为“道”,肯定了“人欲”的合理性。他们认为百姓的基本生活欲求是自然的、合理的,并不违反“天道”,
2、统治者必须予以满足,从而为中国封建时代的福利保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本章要点】【本章要点】何心隐社会福利思想的特点在于,其思想主张具有突出的行动性。他在家乡创办了“聚和堂”,展开了他所构想的理想社会的乡村建设试验。这种“聚和”思想和实践是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上的一次罕见的实践活动。作为开一代学术新风的思想家,顾炎武提出“寓封建于郡县之中”的“亲民论”,认为地方官任官期限过短,对地方事务较少私人利害关系,很难真正有所投入。如果使县令得以“私其百里”,他就会把“百里之地”看作自己的私产而使出全部精力来治理地方,由此天下便可达到大治。在君主专制条件下,此种“亲民论”也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关
3、键概念】【关键概念】荒政丛言疏“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寓封建于郡县之中”“百姓日用即道”聚和堂第一节第一节朱元璋的社会福利思想朱元璋朱元璋明太祖,13681398年一、民者,国之本也一、民者,国之本也民为国本 君舟民水 得天下者得民心也宽以待民 居上之道,正当用宽民安则国安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民富则亲,民贫则离。民之贫富,国家休戚系焉二、二、“安养生息安养生息”的恤民论的恤民论(一)令民归耕次年,他又下令将北方荒闲土地分给无地者耕种,每人15亩,另给茶地2亩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朱元璋又颁布了“额外垦荒者永不起科”(明史食货志)的诏令承认已被农民耕垦或即将开垦的土都归农民所有,
4、并分别免除3年徭役或赋税二、二、“安养生息安养生息”的恤民论的恤民论(二)减免赋税 从明初开始,田赋的减免主要有“恩蠲”和“灾蠲”两种。恩蠲是特殊减免,即基于某一原因而临时下诏实行的减免。而灾蠲是指因灾歉而进行的常例性的减免,因而更具有实际的社会影响。(三)救荒赈灾 为对发生灾荒地域的百姓及时进行救济,朱元璋经常敦促地方官据实报灾,以便根据灾情火速进行赈济,对于隐灾不报或拖延时间的地方官吏予以严惩;甚至在孝感饥荒之后,他曾下令今后发生饥荒,可以“先斩后奏”。三、三、“养老济困养老济困”的社会救济思想的社会救济思想养老尊老1、免除老人及其亲属的徭役;2、救济贫苦无依的老人;3、制定乡饮酒礼的敬老
5、规定;恤鳏寡孤独废疾者1、“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岁给米六石。”2、洪武初年,设立“养济院”以收养孤贫残疾者救济流民1、主张通过推行赈济和优惠政策使流民返乡安居,反对采取强制措施第二节第二节林希元的救荒思想一、学术背景一、学术背景(一)林希元 林希元,字茂贞,福建同安(今福建厦门市)人。生于1481年,卒于1565年。35岁时考中举人,后又考中进士,曾任南京大理寺评事、广东提学、南京大理寺右寺丞等职。1523年时,曾被贬至泗州(今江苏泗洪东南)任判官,当时正值泗州发生严重灾荒,林希元奉命举办荒政,积累了大量的救荒经验。嘉靖八年(1529年),林希元呈递荒政丛言疏,全面地阐述了他的救荒思想,对历代
6、救荒得失教训做了系统深入的总结,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古代荒政思想史上集大成者的地位。一、学术背景一、学术背景(二)荒政丛言疏 林希元在荒政丛言疏中全面地阐述了其救荒思想,将荒政工作概括为“二难”“三便”“六急”“三权”“六禁”“三戒”:“二难”:得人难,审户难;“三便”:极贫之民便赈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之民便转贷;“六急”:垂死贫民急粥,疾病贫民急医药,病起贫民急汤米,既死贫民急募瘗,遗弃 小儿急收养,轻重系囚急宽恤;“三权”:借官钱以籴粜,兴工役以助赈,借牛种以通变;“六禁”:禁侵渔,禁攘盗,禁遏籴,禁抑价,禁宰牛,禁度僧 “三戒”:戒迟缓,戒拘文,戒遣使。二、赈济论二、赈济论 林希元认为
7、,作为一种以救急为主旨的社会救助行动,赈济工作应该有其特定的程序:(一)要注意赈济对象自身对灾异承受能力的差异性特点,主张把赈济与灾民自身的抗灾自救能力结合起来,如前文中提到的“三便”;(二)赈济工作要讲求艺术;(三)调粟他郡,稳定灾民情绪;表达了两方面的意思,一是通过从他郡调来粮食救济危困者,并以此稳定米价;二是稳定灾民的情绪,防止灾荒扩大到难以控制的局面。三、养恤补救说三、养恤补救说 林希元认为灾荒发生后,除了调粟赈救外,还应该有一系列与之配套的“养恤补救”措施: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应选派名医深入民间,发放药物、为灾民诊病,以慰取人心灾后防病采取施粥养恤的办法,避免灾民饿毙于道施粥养恤采用“
8、兴工助赈”的办法,使灾民尽快脱离灾荒兴工助赈强调灾后放贷的重要性,认为这是灾民生产自救、使农家经济走向复苏的重要手段灾后放贷灾荒岁月治安问题发生的必然性,“饥寒起盗心”,应该对此加以严惩,但也应甄别社会安治四、比较与评价四、比较与评价 林希元的 荒政丛言疏等救荒代表作是继宋代董煟之后又一次对中国救荒史集大成式的总结。与董煟相比,林希元的救荒思想虽未成体系,文字量也不算大,但其具体的救荒措施,则显得更有针对性和策略性,尤其是他所提出的灾后防疫防病措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极为难得的。第三节第三节王艮、李贽的社会福利思想“离经叛道”,肯定“人欲”的合理性王艮王艮 (15271602)(1483?
9、)李贽二、赈济论二、赈济论 林希元认为,作为一种以救急为主旨的社会救助行动,赈济工作应该有其特定的程序:(一)要注意赈济对象自身对灾异承受能力的差异性特点,主张把赈济与灾民自身的抗灾自救能力结合起来,如前文中提到的“三便”;(二)赈济工作要讲求艺术;(三)调粟他郡,稳定灾民情绪;表达了两方面的意思,一是通过从他郡调来粮食救济危困者,并以此稳定米价;二是稳定灾民的情绪,防止灾荒扩大到难以控制的局面。一、学术背景一、学术背景 王艮,字汝止,号心斋,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市)人。在学术思想体系方面,王艮深受王阳明的影响,又不拘泥于王学。王阳明去世后,王艮自立门户,创立了泰州学派。王艮思想最突出的特点
10、是蔑视宋明道学推崇的“圣人之道”,认为圣人之学就是“百姓日用之学”,圣人之道就是“百姓日用之道”,使日益脱离民众生活实践的道学又回到人民的生活实践中李贽,字卓吾,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市)人。李贽的思想激进,公开以“异端”自居,提出了人性自私、讲求功利和要求个性解放的观点,对封建道学进行激烈的抨击。由于李贽公开抨击封建道学,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否定儒家的独尊地位,使得封建统治者非常恐惧,因此他受到封建当局的迫害。其代表作主要有 焚书 续焚书 藏书续藏书等。二、二、“百姓日用即道百姓日用即道”(一)对“天地万物一体”创造性改造 天地、万物、人都是自然、天人同体,很显然,王艮所强调的是人的自然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