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课件第四章 明清时期的社会.pptx

  • 上传人(卖家):momomo
  • 文档编号:5015971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PPTX
  • 页数:44
  • 大小:1.05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课件第四章 明清时期的社会.pptx》由用户(momomo)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课件第四章 明清时期的社会 中国社会 福利 思想史 课件 第四 明清 时期 社会
    资源描述:

    1、第四章第四章 明清时期的社会明清时期的社会 福利思想福利思想第四章第四章 明清时期的社会明清时期的社会 福利思想福利思想【本章要点】【本章要点】作为中国古代救荒思想集大成式的代表人物,林希元通过编纂 荒政丛言疏全面地阐述了其救荒思想,他将荒政工作概括为“二难”“三便”“六急”“三权”“六禁”等,这其中既有对前人赈荒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又有本人的独创性见解。在明代中后期的思想界,王艮和李贽不畏权威,提出了“百姓日用即道”和“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两个离经叛道的思想命题,把理学家视为万般邪恶的“人欲”视为“道”,肯定了“人欲”的合理性。他们认为百姓的基本生活欲求是自然的、合理的,并不违反“天道”,

    2、统治者必须予以满足,从而为中国封建时代的福利保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本章要点】【本章要点】何心隐社会福利思想的特点在于,其思想主张具有突出的行动性。他在家乡创办了“聚和堂”,展开了他所构想的理想社会的乡村建设试验。这种“聚和”思想和实践是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上的一次罕见的实践活动。作为开一代学术新风的思想家,顾炎武提出“寓封建于郡县之中”的“亲民论”,认为地方官任官期限过短,对地方事务较少私人利害关系,很难真正有所投入。如果使县令得以“私其百里”,他就会把“百里之地”看作自己的私产而使出全部精力来治理地方,由此天下便可达到大治。在君主专制条件下,此种“亲民论”也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关

    3、键概念】【关键概念】荒政丛言疏“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寓封建于郡县之中”“百姓日用即道”聚和堂第一节第一节朱元璋的社会福利思想朱元璋朱元璋明太祖,13681398年一、民者,国之本也一、民者,国之本也民为国本 君舟民水 得天下者得民心也宽以待民 居上之道,正当用宽民安则国安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民富则亲,民贫则离。民之贫富,国家休戚系焉二、二、“安养生息安养生息”的恤民论的恤民论(一)令民归耕次年,他又下令将北方荒闲土地分给无地者耕种,每人15亩,另给茶地2亩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朱元璋又颁布了“额外垦荒者永不起科”(明史食货志)的诏令承认已被农民耕垦或即将开垦的土都归农民所有,

    4、并分别免除3年徭役或赋税二、二、“安养生息安养生息”的恤民论的恤民论(二)减免赋税 从明初开始,田赋的减免主要有“恩蠲”和“灾蠲”两种。恩蠲是特殊减免,即基于某一原因而临时下诏实行的减免。而灾蠲是指因灾歉而进行的常例性的减免,因而更具有实际的社会影响。(三)救荒赈灾 为对发生灾荒地域的百姓及时进行救济,朱元璋经常敦促地方官据实报灾,以便根据灾情火速进行赈济,对于隐灾不报或拖延时间的地方官吏予以严惩;甚至在孝感饥荒之后,他曾下令今后发生饥荒,可以“先斩后奏”。三、三、“养老济困养老济困”的社会救济思想的社会救济思想养老尊老1、免除老人及其亲属的徭役;2、救济贫苦无依的老人;3、制定乡饮酒礼的敬老

    5、规定;恤鳏寡孤独废疾者1、“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岁给米六石。”2、洪武初年,设立“养济院”以收养孤贫残疾者救济流民1、主张通过推行赈济和优惠政策使流民返乡安居,反对采取强制措施第二节第二节林希元的救荒思想一、学术背景一、学术背景(一)林希元 林希元,字茂贞,福建同安(今福建厦门市)人。生于1481年,卒于1565年。35岁时考中举人,后又考中进士,曾任南京大理寺评事、广东提学、南京大理寺右寺丞等职。1523年时,曾被贬至泗州(今江苏泗洪东南)任判官,当时正值泗州发生严重灾荒,林希元奉命举办荒政,积累了大量的救荒经验。嘉靖八年(1529年),林希元呈递荒政丛言疏,全面地阐述了他的救荒思想,对历代

    6、救荒得失教训做了系统深入的总结,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古代荒政思想史上集大成者的地位。一、学术背景一、学术背景(二)荒政丛言疏 林希元在荒政丛言疏中全面地阐述了其救荒思想,将荒政工作概括为“二难”“三便”“六急”“三权”“六禁”“三戒”:“二难”:得人难,审户难;“三便”:极贫之民便赈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之民便转贷;“六急”:垂死贫民急粥,疾病贫民急医药,病起贫民急汤米,既死贫民急募瘗,遗弃 小儿急收养,轻重系囚急宽恤;“三权”:借官钱以籴粜,兴工役以助赈,借牛种以通变;“六禁”:禁侵渔,禁攘盗,禁遏籴,禁抑价,禁宰牛,禁度僧 “三戒”:戒迟缓,戒拘文,戒遣使。二、赈济论二、赈济论 林希元认为

    7、,作为一种以救急为主旨的社会救助行动,赈济工作应该有其特定的程序:(一)要注意赈济对象自身对灾异承受能力的差异性特点,主张把赈济与灾民自身的抗灾自救能力结合起来,如前文中提到的“三便”;(二)赈济工作要讲求艺术;(三)调粟他郡,稳定灾民情绪;表达了两方面的意思,一是通过从他郡调来粮食救济危困者,并以此稳定米价;二是稳定灾民的情绪,防止灾荒扩大到难以控制的局面。三、养恤补救说三、养恤补救说 林希元认为灾荒发生后,除了调粟赈救外,还应该有一系列与之配套的“养恤补救”措施: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应选派名医深入民间,发放药物、为灾民诊病,以慰取人心灾后防病采取施粥养恤的办法,避免灾民饿毙于道施粥养恤采用“

    8、兴工助赈”的办法,使灾民尽快脱离灾荒兴工助赈强调灾后放贷的重要性,认为这是灾民生产自救、使农家经济走向复苏的重要手段灾后放贷灾荒岁月治安问题发生的必然性,“饥寒起盗心”,应该对此加以严惩,但也应甄别社会安治四、比较与评价四、比较与评价 林希元的 荒政丛言疏等救荒代表作是继宋代董煟之后又一次对中国救荒史集大成式的总结。与董煟相比,林希元的救荒思想虽未成体系,文字量也不算大,但其具体的救荒措施,则显得更有针对性和策略性,尤其是他所提出的灾后防疫防病措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极为难得的。第三节第三节王艮、李贽的社会福利思想“离经叛道”,肯定“人欲”的合理性王艮王艮 (15271602)(1483?

    9、)李贽二、赈济论二、赈济论 林希元认为,作为一种以救急为主旨的社会救助行动,赈济工作应该有其特定的程序:(一)要注意赈济对象自身对灾异承受能力的差异性特点,主张把赈济与灾民自身的抗灾自救能力结合起来,如前文中提到的“三便”;(二)赈济工作要讲求艺术;(三)调粟他郡,稳定灾民情绪;表达了两方面的意思,一是通过从他郡调来粮食救济危困者,并以此稳定米价;二是稳定灾民的情绪,防止灾荒扩大到难以控制的局面。一、学术背景一、学术背景 王艮,字汝止,号心斋,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市)人。在学术思想体系方面,王艮深受王阳明的影响,又不拘泥于王学。王阳明去世后,王艮自立门户,创立了泰州学派。王艮思想最突出的特点

    10、是蔑视宋明道学推崇的“圣人之道”,认为圣人之学就是“百姓日用之学”,圣人之道就是“百姓日用之道”,使日益脱离民众生活实践的道学又回到人民的生活实践中李贽,字卓吾,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市)人。李贽的思想激进,公开以“异端”自居,提出了人性自私、讲求功利和要求个性解放的观点,对封建道学进行激烈的抨击。由于李贽公开抨击封建道学,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否定儒家的独尊地位,使得封建统治者非常恐惧,因此他受到封建当局的迫害。其代表作主要有 焚书 续焚书 藏书续藏书等。二、二、“百姓日用即道百姓日用即道”(一)对“天地万物一体”创造性改造 天地、万物、人都是自然、天人同体,很显然,王艮所强调的是人的自然纯

    11、真本性,他想以此来对抗宋明道学家仁义道德的天理。(二)“百姓日用即道”“百姓日用”即劳动人民的“家常事”,他把劳动人民的家常事作为“圣人之 道”,而把正统的“圣人之道”视为异端,对宋明道学构成了巨大的冲击。同时,其 对人的生命欲望的张扬,自然具有冲破天理束缚的革命意义。(三)“安身立本”强调身为家、国的根本,这实际上突出了个人的利益和尊严。二、二、“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一)“童心说”童心:人的最初一念之本心,又称真心;童心的丧失就是人的自然本性的丧失,使人变 得虚伪、浮华李贽所说的“童心”,实际上就是“人欲”,他批判了儒家的圣人“无私”论,认为私利是人的基本属性,是

    12、人们从事一切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原动力,从而肯定了个人欲求的合理性。(二)“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既然人的“穿衣吃饭”是一种自然的、合理的欲求,那么判断一个政府是否道德,其标准就不应该是抽象的,而应该是具体的,即以“利民”的实际功效为标准。其中从李贽对冯特的评价就可以看出,世人认为冯特历经四朝,侍奉五姓,有违君臣大义,但是李贽却认为所谓君臣大义不应该被视为最主要的评判标准,应当将“民利”置于首位,百姓日常之事乃是人伦大事。第四节第四节何心隐的社会福利思想一、学术背景一、学术背景 何心隐(15171579),本姓梁,名汝元,字柱乾,号夫山,江西吉安府永丰人,泰州学派再传弟子,明代中期著名社会思想家

    13、。早年曾走科举道路,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30岁参加郡试第一。后因得罪官府而受牵连入狱,出狱后抛弃科举道路,远离仕途。因其思想反对严嵩、张居正等人,而遭到相应势力的打击,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年)遭逮捕,被湖北巡抚王之垣杖毙狱中。何心隐提出了一系列社会福利思想,并将这些思想付诸实际行动,在其家乡创办了“聚和堂”,进行了他所构想的理想社会的乡村建设试验。二、理想社会的构想与道德规范二、理想社会的构想与道德规范(一)主张交友、重视师生关系 何心隐认为欲成为大道之主,需要交友。他认为师友关系是理想社会中最适合用于社会基本互动的社会关系。因为君臣交往不平等过多,父子交往亲情过多,夫妻交往照应过多

    14、,因而只有朋友交往才能“交之尽”。同时何心隐也特别重视师生关系,朋友及师生关系被何心隐视为超乎兄弟、夫妇、父子、君臣之上的更为重要的社会关系。何心隐的社会交往与社会组织思想实际上是他的社会福利思想及理想社会构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二、理想社会的构想与道德规范二、理想社会的构想与道德规范(二)主张普遍无差等的仁义社会 何心隐认为理想社会是一种普遍无差等的仁义社会。他认为儒家社会伦理道德及行为规范的核心是仁与义。交友的规范主要是仁和义。将儒家传统的“亲亲”、“尊尊”关系推广到全社会,最终整个社会的个体间连成一体,相亲相爱、平等互利,从而达到一种社会个体普遍无差等的美好境界。(三)认为“育欲”与“寡欲”

    15、并存 育欲:人的物质之欲求出于天性,人欲不可灭,因此,应当适当地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寡欲:与育欲相结合,培养“公欲”,节制“私欲”。三、以师友关系为基础,建立社会组织三、以师友关系为基础,建立社会组织“会会”以师友关系为核心,建立起的理想社会组织“会”,“会”取之于家,但“会”是一种超乎身家的基层社会组织,成员“相与”“主会”,上下级间是师生关系,互相间是朋友关系,个人的身份不变,家成为“会”的组成部分之一。何心隐提出建立的“会”实际上是一种民间组织,其作用在于退则藏身、家,进则显身、家。何心隐对“会”的社会思想也进行了社会实践。这种“会”不同于一般的商会、同乡会,是一种带有政治色彩的民间组织

    16、。“会”的理论与实践具有现代意义的开创性。四、创办四、创办“聚和堂聚和堂”进行理想社会实践进行理想社会实践聚和堂,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理想乡村建设试验的先驱内部实行义内部实行义务教育务教育3兼管公田地兼管公田地租、财政收租、财政收支、国家赋支、国家赋税税4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乐于尽乐于尽分分”,不辞,不辞辛苦辛苦5宗族基础、宗族基础、教育和经济教育和经济职能职能1组织体系严组织体系严密、分工明密、分工明确、设置管确、设置管理人员理人员2第五节第五节顾炎武的社会福利思想一、学术背景一、学术背景 顾炎武,初名绛,字亭林,江苏昆山人。生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卒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明朝

    17、灭亡后,顾炎武坚持抗清,终身不仕清朝。后来,他定居陕西华阴,结交豪杰,准备以此为军事基地恢复明室。作为明清之际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学术研究最大的特点是强调经世致用,把学术研究与反清复明的政治活动相结合,并注意实地调查研究。顾炎武的代表作主要有 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和 肇域志等。二、理想社会的二、理想社会的“亲民论亲民论”自私自为的人之“常情”,不能回避、不能压抑,统治者应当最大限度满足生民需要“人性自私说”“封建制”的弊端在于权利下移,郡县制的弊端在于权利过分集中于中央,所以应将二者结合起来,使地方官的任期加长。“寓封建于郡县之中”1、关于乡治的功能 2、乡治体制的建立 3、宗族与乡治 4、整

    18、顿风俗与乡治乡族自治论三、贫富论三、贫富论 1、贫富严重分化问题引起百姓不安,是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将贫富问题的解决与国家的治乱兴衰紧密地联系起来。2、剖析了百姓贫困的原因,指出封建弊政是百姓日益赤贫化的罪魁。对此,他具体分析了三点:“南人困于粮”、“北人困于役”、田赋交银,又添出外加的“火耗”,更使百姓难堪重负。3、顾炎武还分析了由于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导致的严重的贫富分化现象。第六节第六节唐甄的社会福利思想一、学术背景一、学术背景 唐甄,原名大陶,后更名甄,四川达州(今四川达州市)人。顺治十四年(年)考中举人,曾任山西长子县知县,不过十个月,因受“逃人案”牵连被革职为民,此后再未为官。

    19、晚年穷困潦倒,靠卖文糊口。唐甄的代表作是潜书,分上下篇。正如侯外庐先生所言:“他的 潜书的精华也正在于他的平民干政的精神。”二、二、“救民爱人救民爱人”的济世论的济世论1、唐甄批驳了宋明道学家“儒者不计功”的谬说,认为古代的圣王尧、舜、禹、汤、文武等都是定乱除暴、拯斯民于水火的英雄人物,他强调真正的儒者应该把个人的价值追求,与整个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荣辱兴衰联系起来。2、唐甄在批判宋明道学的基础上,提出以“救民爱人”作为儒者最高的道德标准。3、唐甄还从其爱民利民思想出发,抨击了历代统治阶级的害民、抑民政策,他指出汤武之后统治者都没有“救民爱人”之意,因此国破身亡的帝王不可胜数。“富民”即“立国”

    20、01陷于贫困的原因:官吏虐取百姓03历史上的“富民养民”教训02富民富民说说三、富民说三、富民说第七节第七节康熙帝的社会福利思想康熙帝(16611722年在位)“爱民”“利民”“恤民”“息民”“安民”一、一、“爱民勤民爱民勤民”的民本思想的民本思想 康熙帝把“爱民”视为君道的核心内容,也是考察官吏的基本项目;康熙帝还提出保民是国君的重要德行,要在经济上给百姓留一线生路,在政治上也不要施行暴政;他还经常告诫大臣们不要好大喜功、劳民伤财,而要注意“与民休息”,给百姓留条生路。二、二、“恤民恤民养民养民”的社会救济论的社会救济论勤求民瘼勤求民瘼康熙帝几乎年年出巡,直接与百姓接触,直接体察民情01蠲免

    21、赋税蠲免赋税蠲免赋税是“恤民”“养民”的实际内容,不可忽视03救灾赈饥救灾赈饥康熙年间灾荒频仍,康熙帝重视赈灾事务,形成了严格的报灾制度02救济旗人救济旗人清朝采取民族压迫政策,将旗人视为立国基础,因此十分重视旗人救济问题04【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分析林希元救荒思想的历史地位。参考本章第二节具体内容试比较分析王艮、李贽的社会福利思想主张。参考本章第三节具体内容如何理解何心隐的社会福利思想的实践性?参考本章第四节具体内容【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试评价顾炎武的“亲民论”。参考本章第五节具体内容分析康熙“恤民养民”社会救济论的理论依据及基本举措。参考本章第七节具体内容【推荐阅读书目】【推荐阅读书目】王艮王心斋全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李贽文集:第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顾炎武日知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唐甄潜书北京:中华书局,1963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课件第四章 明清时期的社会.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015971.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