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理论》课件第九章.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社会理论》课件第九章.ppt》由用户(momomo)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理论 社会 理论 课件 第九
- 资源描述:
-
1、 实践与后现代社会理论第九章第九章 布迪厄与社会理论的实践转向第一节第一节实践与后现代社会理论 反思社会学第二节第二节 社会实践理论第三节第三节第九章 布迪厄与社会理论的实践转向第一节第一节实践与后现代社会理论一、社会理论研究的实践转向一、社会理论研究的实践转向二、布迪厄与实践转向二、布迪厄与实践转向第一节 布迪厄与社会理论的实践转向 当前西方学术研究中出现明显的“实践转向”,反映出人们的分析重点由对知识自身的分析转向了重视研究的实践建构过程分析。实际上,面对社会研究过程中遇到的 方法论难题,许多学者都做了有益探索,尝试提出新的解决理路。一、社会理论研究的实践转向例如,早期的建构论者主要重视对
2、知识本身社会构成性的研究,指出了知识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但他们仍把知识当做“黑箱”,并没有揭示出知识建构的机制与过程。而实践建构论者则试图找出知识建构的社会机理,他们主要关注于两点:(1)提出了一种关于实践的解释,既包括实践领域,又包括某些次属领域(如科学)。(2)把实践领域当做研究其主题的 性质和转变的场域。从实践建构论角度来看,一切社会现实和知识都是人类实践的产物。社会学研究本身实际就是一种知识生产的实践活动,社会研究者及其对象都是处于实践之中的要 素。所以实践取向的社会研究需要对“作为研究对象的实践”与“作为研究过程的实践”都做出认真合理的分析,深入把握这些研究实践的复杂关系,只有这样才能
3、真正理解社会现实和知识。或者说,无论是研究对象还是研究者本身或研究场景、物质手段等都参与到研究实践之中,共同展示出现实的面相。社会理论研究的“实践转向”标志着后现代主义的社会理论由关注社会秩序的宏大叙事到关注微观生活的机理与机制的转变。因关注情境性、地方性,强调具体实践的社会嵌入性,故“实践转向”的分析理念被认为是后现代的。他们对主客体关系、行动与结构的关系都有新的解释。我们这里将侧重讨论布迪厄的有关观点。第一节 布迪厄与社会理论的实践转向二、布迪厄与实践转向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 1930-2002)皮埃尔布尔迪厄是当代法国最具国际性影响的思想大师之一,任巴黎高等研究学
4、校教授,法兰西学院院士,2002年去世。早在1972年布尔迪厄就已出版了经典的社会学著作实践理论概要 布迪厄作为著名的社会理论家,其贡献是多个方面的,他被认为是继福柯、列维 斯特劳斯等人之后最有影响的法国当代思想家之一。布迪厄一生的学术研究都在致力于将社会学发展成为一门总体性的社会科学,试图超越学术领域中长期存在的诸如个体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理论与方法、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结构主义与建构主义等二元对立。主要著作:布迪厄的研究广泛涉及哲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化、文学和教育诸多领域。他发表了一系列产生了广泛影响的著作,其中许多著作已被译成了多种文字。其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包括:阿尔及利亚社
5、会学(19581962)、社会学的技艺:认识论基础(19681991)、实践理论纲要(19721977)、教育、社会与文化的再生产(19701977)、区隔:品位见识的社会批判(19791984)、实践的逻辑(19801990)、学术人(19841988)、社会学发问(19841993)、国家贵族:权力场域中的精英学校(19891996)、另类话:关于反思社会学文集(1990)、语言与符号权力(1991)、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1992)、实践理性(1998)、男性统治(1998)、论电视(1998)、科学之科学与反思性(20012004)、经济的社会结构(2005)等第一节 布迪厄与社
6、会理论的实践转向二、布迪厄与实践转向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实践、习性、场域和资本是布迪厄用以解释社会生活的一套独特的概念工具。他所提出的发生结构主义方法旨在说明场域的发生过程以及场域中人们的习性的发生过程。布迪厄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做了独到论述,提出了如下发生结构主义的公式:(习性资本)场域实践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不但突破了以往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哲学思辨,而且也不同于社会理论中其他学派的观点,比如理性选择理论。他所倡导的社会实践学(socialpraxeology),旨在综合“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这两种不同的立场。其研究在多个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推动了关于社会行动和实践问题的研究。
7、第九章 反思社会学第二节第二节实践与后现代社会理论一、新方法论观点一、新方法论观点二、反思社会学观点二、反思社会学观点第二节 反思社会学 理论宗旨:布迪厄的实践理论的目标旨在克服以往理论界所存在的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的二元对立。他试图找出一套能消解上述二元对立的概念和方法论工具,以克服社会学分析中结构与能动作用、微观分析与客观分析的对立。一、新方法论观点方法论的情境主义方法论的情境主义 (methodological situationalismmethodological situationalism)其合作者华康德(L.Wacquant)指出:“布迪厄不是通过形成一套严格
8、限定的理论,而是通过系统地发展一种社会学方法来实现这一目的。这一方法主要包括一种提出问题的方式,一套十分简明的概念工具,建构研究对象的程序以及将一个研究领域中业已发现的知识转用到另一个领域的程序。”用布迪厄本人的话说,就是“社会学是一门将现象上不同的事物看做在其结构和功能上具有相似之处的思维的艺术,也是一门将在一个建构完成的对象例如宗教场域上确立的知识,转用到一系列新的对象如艺术和政治场域等上的艺术”。社会:社会是一种双重结构的生活,即以两种方式存在首先是存在于“初级的客观性”(objectivity of the first order)中,这包括各种物质资源的分配,以及运用各种社会稀缺物品
9、和价值观念的手段。其次是存在于“次级的客观性”(objectivity of the second order)中,这主要是指在社会行动者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行为、思想、情感、判断中,各种分类系统和图式发挥着符号范式的作用。社会学的任务是“揭示构成社会宇宙(social universe)的各种不同的社会世界(social worlds)中那些掩藏最深的结构,同时揭示那些确保这些结构得以再生产或转化的机制”社会事实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但也是存在于现实自身中的那些知识的对象。若将这种关于社会的科学理解为一个二维的“关系体系,也就是既包括各群体或阶级间的权力关系,也包括它们之间的意义关系”,那么就必然
10、产生一种双重解读(double reading)。他所说的双重解读是指,一种立场是用社会物理学(social physics)的方式透视社会:把社会看做一种客观的结构,这就是客观主义,或结构主义的立场。另一种立场是关注“次级客观性”的主观主义或建构主义,即社会现象学的视角。这一立场观点认为,社会产生于人们的决策、行动和认知之中,社会世界内在于人们的行动之中。社会学是一门关于社会的总体性科学,它必须摒弃那种将行动者“打发去度假”的机械结构主义,也必须杜绝目的论的个人主义。具体来说,首先,是将世俗表象搁置一旁,先建构各种客观结构(各种位置的空间),亦即社会有效资源的 分配情况;正是这种社会有效资源
11、的状况规定了加诸互动和表象之上的外在约束。其次,我们再引入行动者的直接体验,以揭示从内部建构其行动者的各种知觉和评价(即各种性情倾向)的范畴。因此,布迪厄是通过倡导方法论的情境主义(methodological situationalism),以取代方法论上的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这种情境主义,又称关系主义(relationalism),即强调关系的首要性地位,“现实的就是关系的”。在这一点上,他深受马克思的影响。例如,马克思曾指出,社会并不只由个人所组成,它所反映的是联系和关系的总和,个人都存在于这些关系之中。第二节 反思社会学 在西方学术界,布迪厄并非是倡导反思性社会学的第一人。其他学者,比
12、如社会学家 古尔德纳()也曾大力倡导过“反思社会学”。受现象学显著影响的常人方法论者也把“反思性”作为其重要概念,把反思性看做是社会行动的重要特征,认为实践行动的意义是反思性地建构起来的。此外,安东尼吉登斯也提出,反思性是体现行动者能动作用的基本特征。二、反思社会学观点(一)反思性社会学(一)反思性社会学第二节 反思社会学 布迪厄与其他社会家在此问题上的不同体现在三个方面1.他的反思社会学的基本对象是根植于分析工具和分析操作中的社会无意识和学术的无意识;2.他的反思社会学必须成为一项集体事业,而非压在孤身一人的学究肩上的重负;3.他的反思社会学不是力图破坏社会学的认识论保障,而是去巩固它。布迪
13、厄的反思性远不是要削弱客观性,而是旨在扩大社会科学知识的范围,增强它的可靠性。二、反思社会学观点(二)布迪厄的观点(二)布迪厄的观点布迪厄主张,在社会研究中,必须以反思性作为基本原则。这种反思性,一方面 要求把对象看做是具有确定性和含糊性双重结构的东西,看做是受客观和主观因素相 互渗透的复合体,看做是历史运作的结果和现时各种现实力量合成的产物。另一方面,又要求研究者本身形成高度警惕性。或者说,不受自发性知识的幻象的干扰,形成一 种“认识论的警觉性”。总之,他认为反思性原则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故他 的社会理论又可称为“反思的社会学”或“反思的人类学”。布迪厄所倡导的反思性具有两个方面的实
14、际意义:第一是政治上或道德上的;第二是科学上的。他明确指出:“在我看来,社会学应属于元(meta)研究,它始终是针对其自身。它必须利用自身的工具,以确定自己是什么以及正在做什么,努力去寻求更好的境地”他又说:“反思性作为一种工具将产生更多的科学知识,而不是更少通过促进科学的进步以及有关社会世界的知识的增长,反思性有可能同时在学术内外部形成更负责的政治。”后来他又进一步指出,由于社会科学是关于社会建构 的社会建构,故在其研究对象问题上会存在关于对象建构的斗争。而“反思性就是摆脱既要求对其他科学采用相对主义的批判,同时又要服从于实在主义认识论这一矛盾的唯一方式。布迪厄的反思性概念超出了经验主体的范
15、围,延伸到了学科的组织结构和认识结构。他把社会学看做是一种“具有显著政治性的科学”,因为它极为关注符号支配的各种策略和机制。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们在权力场域中所处的被支配地位,以及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有性质,都决定了社会科学不可能保持中立的、超脱的和无政治意义的立场。布迪厄:所谓中立的科学的想法只是一种虚构,而且是一种蓄意的虚构,它使我们得 以将社会世界的占支配地位的表象,将其在符号象征上特别有效的中立化和美化后的形式,看成是科学的。而这种表象形式之所以在符号象征方面特别有效,就是因为在“中立的科学”看来,它在某种程度上有可能被误识。通过揭示那些确保既有秩序的延续的社会机制(这些社会机制所特
16、有的符号效力正依赖于那种对 它们的逻辑和效应的误识),社会科学必然要在政治斗争中有所偏倚。布迪厄基于社会学研究问题的社会建构性,主张一种实在论的理性主义,并特别重视社会研究中主客观的统一。他指出:“为了能够把应用于其他科学的客观化的技术应用于他们自身的实践,社会学家必须把反思性转化为构成其科学习性的一种倾向,这是自反的反思性(a reflexivity reflex),即这不是基于以往实施结果而行动,而首先 是基于当前的做法。”他又说:“人们需要把从社会学科学中学到的东西用来从事 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的社会学应总是跟社会学实践相伴随。但是,即使社会学具有自 我意识的价值,其警觉性仍然不够。反思性
17、只有当它在集体中体现出来时,才发挥其 全部功效,此时集体最大限度地采用它,使其体现为一种自反性。布迪厄的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反思社会学”运用是富有成效的,极大地运用是富有成效的,极大地改变了社会学研究的思维,推动了社会学学科的进展。改变了社会学研究的思维,推动了社会学学科的进展。正如华康德所总结的,正如华康德所总结的,“布迪厄对反思性的关注,跟他布迪厄对反思性的关注,跟他的社会理论一样,既不是自我中心论的,也不是逻各斯的社会理论一样,既不是自我中心论的,也不是逻各斯中心论的,而是本质上根植于科学实践,并面向科学实中心论的,而是本质上根植于科学实践,并面向科学实践的践的”。反思社会学的提出将有助
18、于我们对社会学自身。反思社会学的提出将有助于我们对社会学自身特征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科的发展。特征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科的发展。第九章 社会实践理论第三节第三节实践与后现代社会理论一、实践、场域、习性一、实践、场域、习性二、社会世界的实践建构与再生产二、社会世界的实践建构与再生产第三节 社会实践理论一、实践、场域、习性为克服以往学术界普遍存在的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相对立的弊端,布迪厄提出应 关注实践(praxis)问题。布迪厄说:“必须回到实践中来,因为实践是实施结果和实施方 法、历史实践的客观化产物和身体化产物、结构和习性的辩证所在。”布迪厄深受马克思的影响,主张社会行动是实践性的。实
19、践是指人们在文化、社会和经济方面生产 与再生产的活动,是个体性行动与整体社会发展的中介。故作为实践的个体性行动,即意味着对文化、社会结构和经济财富的生产与再生产。布迪厄通过场域和习性等一 套自己的概念体系对实践做了论述。第三节 社会实践理论(一)实践的逻辑与实践的特征(一)实践的逻辑与实践的特征一、实践、场域、习性1.实践的逻辑 实践的逻辑毋宁说是一种“实践感”(senspratique),一种“游戏感”。那些经由严密逻辑推导得来的最简约的模型,虽然对于实践活动具有极强的解释力,但那并不是实践活动的真正逻辑,它们用逻辑的事物代替了事物的逻辑。但是,实践仍然表现出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它是行动者
20、在长期与社会世界的相互作用与适应中获得的一种对社会世界的直觉把握能力,是一种既无意识却又有着某种系统结构的行为倾向。布迪厄实践感是世界的准身体意图,但它绝不意味着身体和世界的表象,更不是身 体和世界的关系;它是世界的内在性,世界由此出发,将其紧迫性强加于我们,它是对行为或言论进行控制的要做或要说的事物,故对那些虽非有意却依然是系统的、虽非按目的来安排和组织却依然带有回顾性合目的性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实践感,作为对一个场(champ)的要求的预先适应,其最具示范性的样式 是体育语言所说的“游戏意识”(诸如“投资意识”、“超前想象”艺术)。游戏意 识能使我们相当正确地认识习性与场、身体化历史与
21、客观化历史几近神奇的相遇,而正是这种相遇使得游戏空间的所有具体构型(configuration)包含的未来几乎全被预见(anticipation)布迪厄同时指出:“我之所以要提出一套实践理论,把实践活动看做是一种实践感 的产物,是在社会中建构的 游戏感的产物,就是要说明实践的实实在在的逻辑。在布迪厄看来,以往的客观主义者把行动看做是“没有行动者”的机械反应,而主观主义者却把行动看做某种主观意图的结果。但他试图超越这两种思路,对日常的实践活动做出更为具体细微和实际的解释,以揭示社会实践的奥秘。第三节 社会实践理论(一)实践的逻辑与实践的特征(一)实践的逻辑与实践的特征一、实践、场域、习性2.实践
22、的特征布迪厄认为实践的特征是行动者在与社会世界的相互作用布迪厄认为实践的特征是行动者在与社会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故他从实践的特征出发去解释社会世界的意义。中形成的,故他从实践的特征出发去解释社会世界的意义。实践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布迪厄提出所谓的“生成性结构主义”对实践的这一属性做了解释:“实践活动的原则不是一些能意识到的、不变的规则,而是一些实践图式,这些图式是自身模糊的并常因情境逻辑及其规定的几乎总是不够全面的视点而异,等等。因此,实践逻辑的步骤很少是完全严密的,也很少是完全不严密的。”布迪厄 把实践的这一属性又称为“实践意识”或“实践逻辑”。实践逻辑是自在逻辑,既无有意识的反思又无
23、逻辑的控制。实践逻辑概念是 一种逻辑项矛盾,它无视逻辑的逻辑。这种自相矛盾的逻辑是任何实践的逻辑,更确切地说,是任何实践感的逻辑:实践离不开所 涉及的事物,它完全注重于现时,注重于它在现时中发现的、表现为客观性的实践功能,因此它排斥反省(亦即返回过去),无视左右它的各项原则,无视它所包含的且只有使其发挥作用,亦即使其在时间中展开才能发现的种种可能性。电影 导演就是依据习性和情境的这种相互依存性,在一种习性(凭直觉将其定为特殊 言谈举止风格的生成原则)和一种经人为改变以诱发该习性的情境之间建立关系,从而创造能生产导演所期待的实践活动(可以是完全即兴的表演)之条件实践发生在一定的时空之中,具有时空
24、属性。时间对实践活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时间作为一种秩序既对实践加以限制,又为实践活动提供某些资源。他说:“有些实践活动,如仪式实践活动,所具有的某些最重要的属性来自 于这样一个事实:它们因为在序列中展开而被 分解。如果仅以这些实践活动为限,我们就有可能错过时间性科学最少可能予以再现的实践特性,实践的这些特性是由于 实践在时间中构建,并从那里获得其作为顺序的形式,以及由此而生的意义(和方向)。”时间秩序体现的是社会生活的不同节奏,它以序列或节奏方式使社会生 活有序化,因而是社会群体意识的一种表达。或者说,时间是实践活动的产物。布迪厄说:“社会时间作为秩序形式的接续,是通过运用以往的时间原则而组
25、织的,此原则适用于所有实践方面,它通过分化即层级化,甚至比空间分化更有效地发挥整合的 功能。但更为深刻的是,时间的组织以及群体遵守这些神话般的节律结构,可使集体实践表现为 践行神话,这相当于黑格尔所说的 践行美德”因此,布迪厄 把实践活动看做是一种时间化的行为,充分说明了社会实践的时间属性。实践活动又是在空间中展开的。因此他在论述实践活动时非常重视对社会空间的分析。布迪厄把社会位置的分布称为社会空间,并用“场域”概念加以概括:“描画社会位置状况的拓扑学可以建立起维持和改变有效特性分配结构的动态分析,并由此而建立社会空间的动态分析。“这就是当我把整个社会空间描绘成一个场的时候要表示的意思;也就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