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课件第三章 岁唐宋元时期的福利思想.pptx

  • 上传人(卖家):momomo
  • 文档编号:5015951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PPTX
  • 页数:48
  • 大小:1.64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课件第三章 岁唐宋元时期的福利思想.pptx》由用户(momomo)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课件第三章 岁唐宋元时期的福利思想 中国社会 福利 思想史 课件 第三 唐宋 时期 思想
    资源描述:

    1、第三章第三章 隋唐宋元时期的隋唐宋元时期的 社会福利思想社会福利思想【本章要点】唐初,贞观君臣鉴于隋朝短命灭亡的教训,在统治思想的选择上对道家的无为而治的观念情有独钟,明确地提出“君无为则人乐”的观点。他们以隋亡的历史教训论证清静无为原则的必要性。他们提出的“君民相依”的重民思想和与民休息、改善民生的社会福利主张,在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总体上看,李觏的思想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倾向,他把“衣食”“宫室”“器皿”等物利纳入了儒家的“仁”“礼”等核心范围之内,力倡“食不足,心不常”的功利主义。在他的“富国论”中,百姓的衣食寝居等基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福利的保障占据着突出重要的位置。北宋

    2、中期,自范氏义庄出现并引起世人纷纷仿效后,直至明清,族田义庄广泛存在,宗族福利逐渐制度化和体系化。这一“福利体系”的肇始者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范仲淹,其所建立的宗族福利模式对儒家福利思想的发展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章要点】作为宋明理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张载以气化论为主线,深入地探讨了“天”(宇宙)“人”(伦理)合一的关系,将人性与“天地之性”糅为一体,使儒家君臣、父子、夫妻、长幼、兄弟间的伦理学获得了本体论的论证,论证了“尊高年”“慈孤弱”“恤残疾”“济贫困”等带有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色彩的社会行为的合理性,深化了儒学的“仁政”“王道”“大同”理论。同时他还试图以“井田模式”来解决社会

    3、上存在的贫富分化悬殊的现象,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演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糅合佛、道所构建的理学体系,实际上是适应宋代中央集权制度“一学术”“一道德”的需要而提出的。不过,在规范和约制人们的思想、向人发出绝对命令的同时,朱熹也意识到贫富分化过于悬殊对于封建统治是不利的,进而提出“民富则君不贫”“足赈说”“社仓论”等“惠民”“利民”的社会福利思想,并对统治者的贪婪腐化进行了激烈的抨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关键概念】君民相依论 范氏义庄“民吾同胞”赈灾互助论 君主乃祸乱之源第一节 贞观君臣的社会福利思想一、时代背景(一)李世

    4、民其人 李世民,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人,598出生于武功(今陕西武功县),卒于649年,是唐王朝的实际创建者,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一、时代背景(二)治国理念 在政治上,举贤纳谏,励精图治,注意选拔任用廉洁能干的地方官吏,使得贞观年间的政治极为清明;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

    5、和租庸调制,革新除弊,发展生产,在较短的时间内便恢复了因隋末战乱而残破不堪的经济,促进了农业生产;在文化方面,推行科举制,提倡儒学,奖掖文士,增强与周边少数民族和亚洲各国的文化交往,使得唐朝的文化走向空前的繁盛。“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 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 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贞观政要政体)二、“民水君舟”的重民思想(一)“清静无为”的统治思想 贞观君臣鉴于隋朝短命灭亡的教训,在统治

    6、思想的选择上对道家的无为而治观念情有独钟。李世民深刻认识到,无为而治是一种造福于众生的治理模式,明确地提出了 君无为则人乐的论断;大臣魏征更是建议唐太宗要以道家思想为统治思想,认为“无为而治,德之上也”(贞观政要君道)。(二)君道之要在于“重民”1、李世民把“重民”问题提到了“君道”的高度上。他认为:“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2、李世民深入探讨了“君民”关系,提出了“君民相依”的理论;3、将治国比作养病,经历隋末大乱的百姓经过短暂的休养生息,经济生活状况虽然有所恢复,但仍然属于大病初愈,稍不注意保护,就会招致丧命的大祸。

    7、“宽民”,在特殊情况下对一般百姓的赋役负担给予减免,如灾荒时。均田制与租庸调制都对鳏寡孤独及废疾者有特殊照顾;给年老者赐物予以救助。“义仓”:储备粮食以备饥荒,多建在乡间;唐太宗对赈荒事务极为重视,认为有关社稷稳定。利用儒学来加强教化,安定人心;在重教化的同时,李世民还主张恤刑慎罚 恤鳏寡孤独恤鳏寡孤独 减免赋役减免赋役 建义仓建义仓恤刑罚、重教化恤刑罚、重教化三、“恤民养民”思想学校学校LOGO第二节 李觏的社会福利思想一、学术背景(一)李觏其人 李觏,字泰伯,建昌军南城(今江西南城县)人。生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卒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李觏出身寒微,自称“小人”“

    8、贱民”。自幼刻苦好学,参加科举屡试不第。喜欢独立思考,23岁即开始著书。庆历三年(1043年),南城立学,李觏被邀前往执教,四方来学达数百人。嘉祐二年(1057年),被举荐到太学供职。不请假回乡迁葬祖母时,因病死于家,终年51岁。李觏的著作主要有 直讲李先生文集。现在通行的有中华书局出版的 李觏集一、学术背景(二)思想主张 1、李觏生活的时代,正是北宋王朝社会危机严重之时,当时的土地占有关系极为紧张,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纷纷铤而走险,发动起义;2、李觏主张给民“足食”,平均土地,均役薄税,他的社会福利主张是为王安石发起的新政制造舆论的,其最终目的是稳定社会、摆脱“积贫积弱”的处境和富国强兵。二、主

    9、要思想(一)从“礼论”到“生民论”1、从社会福利思想角度概括李觏的思想体系,可称之为“生民论”;而如果从政治文化视角透视李觏的思想,可以将其概括为“礼论”;“生民论”,就是以“礼论”为理论前提和依据建立起来的。2、李觏对“礼”的阐述颇具新意:(1)从“礼”的结构看,李觏认为“礼”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最高 准则,既包括人类的物质生活方面,也包括政治、法律和仁义道德等方面;李觏实 际上是把人类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都看作“礼”,还认为“礼”具 有若干个不同的层次;他对“礼”的层次结构分析非常类似于今天社会学所采用 的社会结构分析方法,其认识已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二、主要思想 (2)从“

    10、礼”的起源看,李觏认为“礼”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 到一定阶段后,由“圣王”根据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需要与情欲的自然要求,为 了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而制定的;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是“礼”是顺应人的物质 生活欲望而产生的;二是在由野蛮到文明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形成了国家、家庭,出现了夫妇、父子、君臣等社会关系,“礼”就是为调整这些关系而产生的。(3)“礼”的社会功能看,李觏驳斥了儒者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观点,认为“礼”最大的作用在于保障百姓的生活。(4)从“礼”与“利”的关系看,李觏认为,“利”就是情欲,是自然的、合理的,是“礼”的基础,但对“利欲”也要加以限制,使之符合“礼”;就国家而言,财

    11、利是立国的根基,对个人来说,谈“利欲”也是人之常情,不能将利欲与仁义对立起来。二、主要思想(二)探求百姓饥寒之由 李觏在以其“礼论”和“生民论”为准则分析研究现实社会时,发现社 会上存在着令人触目惊心的贫富不均现象。同时,由于他长期在民间讲学,对下层 百姓的疾苦有所了解,这使他产生了激进的社会批判思想。1、李觏揭露了当时社会上严重的贫富不均的情况,“贫民无立锥之地,而富 者田连阡陌”,且这里李觏把贫富分化的原因归咎于富人对贫民的役使和剥削;2、李觏进一步分析道,土地占有不均是农民饥寒冻馁的根本原因;3、李觏还认为封建统治者侵夺百姓的劳动时间,施行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夺 其常产,废其农时,致其饥寒

    12、憔悴,这也是劳动人民走向赤贫化的重要原因。二、主要思想(三)理想社会福利观 在对黑暗的现实世界进行激烈批判的基础之上,李觏力倡社会改革,他以 周礼为依据虚构了理想社会的图景。在这一理想社会中,百姓无饥寒冻馁之忧,统治者必须保障人民基本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福利。1、李觏认为理想社会应该解决贫富不均问题,解决的方法是均平土地;但是 李觏明白,在当时社会背景之下,“均田”是无法实现的,于是他有提出了“限田”的主张,即王室、贵族和官吏占田均有定数,不得随意扩占,所谓的“损上益下”;2、李觏根据 周礼中的相关材料,构想了以“家道正”为主要特征的理 想社会所谓“家道”,指的是夫妇关系;3、李觏还提出了“薄税敛

    13、”的主张。他认为百姓辛苦耕织仍旧衣食不足,统 治者的横征暴敛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主张“均赋役”,即统治特权阶层的免役 权仅限于本人,而不应包括其全家;4、李觏还主张恢复改造“义仓制度”。010203迂腐但迂腐但进步进步04“复义仓”“树家道”“复井地”“薄赋敛”二、主要思想学校学校LOGO(三)理想社会福利观第三节 范仲淹的宗族 社会福利思想一、思想背景 范仲淹(9891052),是北宋中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人生格言充分体现了他的儒家民本思想和人文情怀。他身体力行,一生以人民、国家利益为重,用实际行动去实践“先忧后乐”的崇高理

    14、想,为后人所景仰。范仲淹不仅是北宋中期庆历新政的领袖人物,也是当时儒学复兴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参与者,是大力推进儒学复兴的代表,弘扬儒家积极入世、经世致用的精神是他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义田为族人提供福利的物质资源义学范氏义庄宗族福利保障的体系为族内子弟提供教育的教学组织义宅即养济院,为本族鳏、寡、孤、独、废疾者提供衣食住的场所二、范式义庄学校学校LOGO 义庄,就是以族田为主体、以赡养贫困族人为宗旨的宗族共同体。它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随着族田的创置,由各族设立的负责管理族田、掌握地租收入分配的机构。二、范式义庄(一)义田 1、北宋皇祐元年(年),范仲淹首创义庄。范仲淹以官俸收入在苏州长洲、吴

    15、县等地购买了优良的田地十多顷,将每年所得租米用来赡养宗族,并建筑专门的仓库来收贮和发放租米,号称义庄。2、范仲淹让族中子弟做掌管人,并亲自制定了 规矩十三条,要求族内各房共同遵守。其内容大致有三方面:一是向族人发放义米、冬衣布料的范围和数额;二是族人嫁娶丧葬的资助规定;三是领取义米的方法。3、制定 规矩后两年,范仲淹去世。他所创造的义田的扩大和义庄体系的完善是由后代子孙完成的。4、义田为族人的温饱冷暖提供了物质保障,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这也是治理一个宗族并使之“富”的体现。二、范式义庄(二)义学 1、义学又称义塾,它不是范仲淹首创,但以义庄为经济基础的义学则源于范氏。2、与其他族塾的区别在于

    16、,由于它以义田的产出和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因而对族众是免费的,而在此之前的族塾对于族众是有费用要求的。3、早在范仲淹创办义学之前的从政经历中,他就再三阐明兴学劝学的重要性,除了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地方亲自主办学校、大兴学校教育外,还上书朝廷,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学校教育,把学校教育作为国家根本大计,提高到关系国家之兴盛的高度。二、范式义庄(三)义宅 1、所谓“义宅”,即现代意义上的福利院,是鳏、寡、孤、独、废疾者的收养安置场所。义宅的首创也当推范仲淹。2、义宅的救济对象仅限于本宗族中没有亲人、没有劳动能力的弱势人群,对这些人员提供救济给养,让这些人找到归属而不致流落无依。三、范式义庄福利体系的特点及评

    17、价(一)主要特点 第一,有明确的分配方式,酌情提供福利标准。第二,赈济保障具有较罕见的广泛性,本族内人口皆可受益。第三,设立专门负责管理的人员。第四,制定违反道德规范的惩戒措施。(二)与其他社会福利保障模式相比较 1、与王朝福利保障模式的比较被动地季节性的依据统治者的个人喜好主动性长期性稳定性王朝福利模式王朝福利模式义庄福利保障体系义庄福利保障体系三、范式义庄福利体系的特点及评价 2、与“通财、分施”式宗族福利的比较 (1)通财:由族长和族中有势力的家庭出面召集族内各家出钱凑份子,让成 员以这种集资的形式把闲散的钱财物品集中到一起,共同用于宗族的事务,如祭 祖、丧嫁、会聚、解决族内矛盾、帮助穷

    18、困族人等;(2)分施:一些富有或做官的族人或族长将自己的资财捐于宗族;(3)区别:“通财、分施”互助形式:没有固定的宗族公有经济和来源,没有形成 稳定的福利保障模式;只限于宗族内部有困难的成员,没有形成对全体成员 的福利保障。只有固定的原则,即由 近及远的“差序格局”救济原则和 “量入为出”的出资原则,这种原则并不能形成宗族福利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义庄福利保障体系:以固定的公有田产对成员提供福利,不至于削弱 富庶,同时还形成了制度化的安排,这种福利模式具有稳定性与合理性。三、范式义庄福利体系的特点及评价(三)评价 范氏义庄既兼顾了王朝福利的制度性、稳定性,又发挥了宗族这一社会组织的基本功能,更能

    19、适应当时社会成员的需要,为社会开辟了一条新的福利途径。同时,这种模式把宗族对个人的控制权力强化了,为实现新儒学家们“敬宗收族”的社会治理思想提供了物质条件。除此之外,范仲淹开创的以范氏义庄为主体的宗族福利保障模式是对宗族功能的完善,在客观上也促成了庶民化宗法制度的形成。第四节 张载的社会福利思想一、学术背景 张载,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人。生于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张载出身于世宦之家,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少时无所不学,尤其喜欢谈论军事问题,这与当时辽和西夏少数民族政权经常侵扰和威胁宋北部及西北地区的严峻形势有关。张载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正蒙、易

    20、说经学理窟 语录等。二、主要思想(一)“民吾同胞”的恤民思想 张载思想体系的社会学意义在于从本体论的高度论证了人间以仁爱为核心的伦理道德的合理性,为人类的尊老爱幼、慈孤恤贫的行为提供了最有力的根据。从张载思想的整个体系看,他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的:1、张载本体论的基本观点是将“气”作为宇宙的本体,认为一切存在的个体都是由气形成的,有了气就有了种种物象,人也不例外;2、张载元气本体论的社会学意义在于把“天”与“人”巧妙地沟通起来了,推论人类社会现象也是由于气所使然,从本体论的高度论证了封建伦理和制度的合理性;3、由于人与万物同是为气所形成的,所以人与其他的万物都同出一源,天为父,地为母,一切人都

    21、是我的兄弟姐妹,即所谓“民吾同胞”,但这并不意味着众生是平等的,而是说人类社会的等级界限是天生就有的,不可改变的;同时也为“兼爱”作出了理论解释。321以宗族力量实现社会整合,“人人知其来处,公卿各保其家”,敬高年、敦风俗宗法制宗法制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的分封制,解决“冗费”与“冗官”问题封建制封建制“夺富人之田”;封“夺田”的地主为田官井田制井田制二、主要思想学校学校LOGO(二)宗族保障模式理想社会模式第五节 朱熹的社会福利思想一、学术背景朱熹 朱熹,字元晦,南宋时徽州(今江西婺源)人。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出生于福建南剑(今福建南平)。卒于南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年)。朱熹生活的

    22、时代,正是南宋王朝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的历史时期。外有金人大举南侵,内有统治者奢侈腐化,社会矛盾尖锐。朱熹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用于学术研究与讲学活动,在研究儒学的基础上,还充分的吸收佛学与道学的知识,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的言论著述后来被编为 朱子语类和 朱文公文集等。二、贫富论(一)时代背景 朱熹生活的时代,正是南宋王朝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的历史时期。在国家内部上的贫富分化现象极为严重,在朱熹出生的同年,湖南爆发了钟相、杨幺等一系列农民起义,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后来起义虽被镇压,但阶级矛盾仍然十分尖锐。这对朱熹造成了极大的思想上的触动。(二)贫富论的思想特点 朱熹的贫富论总体上来说是相

    23、互矛盾的:一方面,他把人的贫富看作是命定的,要求贫穷者安于贫贱、不得奢求富贵;另一方面,他又提出贪官污吏的盘剥是百姓穷困的重要原因,并认为“民富”是“君富”的前提和基础,主张君主应采取富民政策才能稳固统治。(三)具体内容 二、贫富论 1、“贫富命定论”朱熹认为人的贫富是天命气数所决定的:“人之生,适遇其气,有得清者,有得浊者”(朱子语类卷一)朱熹提出“贫富命定论”,就是要贫苦百姓安于贫贱,不要铤而走险、犯上 作乱。2、“民富则君不贫”首先,朱熹认为贪官污吏的残酷剥削是百姓穷困的重要原因;其次,朱熹在承认百姓对基本财富利欲追求的合理性的基础上,探讨了“民 富”与“君富”的关系,即认为百姓富足了,

    24、君主也不会贫困,“民富”与“君 富”是相互依赖的,提倡统治者轻徭薄赋、救济救灾。3、“经界正则田税均平”在国家土地兼并严重的背景下,朱熹提出出“经界法”,即在政府主持下清查 田亩,根据核查后的土地占有情况确定税额,以使田税均平。三、赈灾互助论三、赈灾互助论赈灾互助论赈灾互助论目的目的分析分析社仓论社仓论足赈说足赈说蠲减税钱蠲减税钱以工代赈以工代赈地主佃户相依论地主佃户相依论乡邻患难相助乡邻患难相助赈济要足量,否则起不到应有之效赈济要足量,否则起不到应有之效朱熹认为社仓优于常平仓和义仓朱熹认为社仓优于常平仓和义仓既实现了服役,又救济的灾民既实现了服役,又救济的灾民国家赋役过重是百姓贫困的重要原因

    25、国家赋役过重是百姓贫困的重要原因德业相劝、过失相规、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佃户不可侵犯田主,佃户不可侵犯田主,田主也不能虐待佃户田主也不能虐待佃户学校学校LOGOLOGO第六节 董煟的救荒思想一、学术背景董煟 董煟,字季兴,德兴(今属江西)人。生年不详,约卒于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前后。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进士。曾任瑞安县知县,任职期间,正值饥荒大起,他参与制定救荒策,赈济灾民。继而撰写了 救荒活民书,系统总结了宋以前历代救荒策的得失教训,提出了自己新的看法。救荒活民书共分三卷。卷上主要摘引宋以前救荒议论及史料,并附有作者的议论;卷下是宋代学者的言论

    26、选粹;卷中则集中阐述了董煟个人对救荒问题的看法,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 救荒活民书是中国救荒思想史上的集大成式的著作。二、赈济议(一)揭露现行诸种赈济方法中存在的问题1、常平、义仓之弊(1)地点设置不合理:常平、义仓的粮食多贮存在州县,但灾民却多集中在 乡村,使得真正需要赈济的乡村饥民难以得到及时的救助;(2)发赈不及时:灾荒发生时,官员往往寻找借口迟迟不发赈米,贻误赈济 良机。2、赈济过程中的弊端 乡村中的豪强、里正操纵赈米、中饱私囊,使弱者难以得到赈济的状况;他主张每乡推举一位素为乡民所信服的土户任提督赈济官,再由他选择若干名监司来监督赈济的全过程。闭粟之弊 灾荒发生后,有些州县往往采取闭粟

    27、政策,即严禁粮食出入。二、赈济议4、劝分之弊 劝分:劝谕富民籴米以救荒 但因官吏办理不善,反而使富户有米不敢出售,使粮食形势更加紧张,他强调应以“以不劝劝之”,就是劝富贾和地主出本钱,由官府派人赴丰稔之地购粮回本地售予饥民后再将本钱归还。5、不抑价 如果富人上户不愿出钱而愿自己出售粮食,官府不加限制。(二)探讨王朝体系在救荒过程中的作用 为君主和县令提出需要遵守的责任职守,提出明确的规范和约制。三、对董煟救荒思想的评价(一)特点1、系统性:对宋以前的救荒政策做了系统的总结和分类;救荒活民书以年代为序,选列各代救荒大事,叙事简明,条理清晰,这些对后世了解古代灾荒状况及救助策略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

    28、董煟还记录了许多宋代名臣的救荒事例,如田锡论救灾、毕仲游救荒、吴遵路赈济等,对后人实施灾害救助亦有重要参考价值。救荒活民书实际上是一部中国古代荒政问题的百科全书,汇集了古代已行的各种救灾措施,为后人了解历代的荒政状况和得失提供了方便。2、反思性:董煟在对宋以前历代救荒策加以系统整理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的救荒策的弊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三、对董煟救荒思想的评价(二)评价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但但作为一位正直的封建官僚,其救荒策也表现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具有较为突出的人民性和进步性。“自古盗贼之起,未尝不始于饥馑。上之人不惜财用,知所以赈救之,则庶几其少安。不然,鲜有不殃及

    29、社稷者。”(救荒活民书拾遗)第七节 邓牧的社会福利思想一、学术背景邓牧 邓牧,字牧心,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西)人。生于南宋淳祐七年(1247年),卒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邓牧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晚期的“异端”思想家,他自称“三教外人”,以表明他鲜明的“异端”个性。邓牧生活在南宋末年到元朝初年之间,此时期的中国社会,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战争频仍,社会动荡不已。南宋的灭亡和元朝统治者的残暴统治,使他对现实社会极度失望,因而其思想倾向带有强烈的批判色彩。反映邓牧社会思想的代表作是 伯牙琴,在此书中他提出了一种富有传统色彩的理想“宗族保障模式”。二、君主乃祸乱之源 “君主论君主论”君为社会保障

    30、政策君为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者;的制定者;臣为执行者;臣为执行者;儒家儒家君为暴政的直接原君为暴政的直接原因,百姓的压迫者。因,百姓的压迫者。“异端异端”三、宗族保障模式理想社会模式:1、虽然仍有“君”存在,但这个“君”将理想的道德与人格集于一身,体 恤百姓,堪称“圣人”;2、邓牧认为在这一理想社会中也存在官吏,不过官吏的德行非常高尚,他们 人数不多,是贤明君主的得力助手,而不是特权阶层;3、邓牧认为在这一理想社会中,人们虽有分工不同,但都必须参加劳动,都 依靠自己的劳动生活;4、从以上三个方面看,在邓牧设计的这一理想社会模式中,从君主到人民都 能各安其位、各尽其职、和谐相处,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31、,没有战争。百 姓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是可以得到基本的社会福利保障的。【复习思考题】贞观君臣社会福利思想的主张及特点。参考本章第一节的内容如何理解范仲淹宗族社会福利思想的历史地位?参考本证第三节的内容试述张载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论依据及其基本观点。参考本章第四节的内容如何理解朱熹的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体系?参考本章第五节的内容试述董煟救荒思想的基本观点。参考本章第六节的内容【推荐阅读书目】1、李觏李觏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2、张载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3、范仲淹范氏义庄规矩丛书集成续编:第59卷上海:上海书店,20144、黎靖德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5、邓牧伯牙琴北京:中华书局,19596、邓云特中国救荒史上海:上海书店,1984.THANKS感谢聆听感谢聆听?提问提问回答回答感谢聆听感谢聆听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课件第三章 岁唐宋元时期的福利思想.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015951.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