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项基本功到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从三项基本功到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本功 数学教师 专业 成长 课件
- 资源描述:
-
1、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谈数学教师的“基本功”刘国强(2014.10.16)辽宁省孙燕鹏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的启示 前瞻性 示范性 研究性 专业性 实效性 延续性数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1.善于善于举例;2.善于善于提问;3.善于善于比较与优化。一、一、“善于举例善于举例”与数学教学与数学教学从“什么是数学”谈起?一个基本论点:“数学:模式的科学”(mathematics:the science of patterns)数学所反映的并不是某一特定事物或现象的量性特征,而是一类事物或现象在量的方面的共同性质。进一步的分析 数学基本特性:抽象性。学生思维的特点:具体性与直观形象性;不仅缺乏抽象的能
2、力,而且往往也不具有作为抽象必要基础的具体事例。具体结论“善于举例”的两个涵义:(1)如何能为抽象的数学概念举出适当的实例?(2)如何能够帮助学生由具体实例抽象出相应的数学概念?1.什么是“适当的例子”?标准之一:相对于学生的可接受性;标准之二:典型性,即是能为相应的数学抽象提供必要的基础。这方面的一个基本事实:举例并非一件易事。例1“范例教学法”(R.Davis)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负数的概念,特别是有理数的运算(如4-10=?),教师采用了一个装有豆子的口袋,再在桌上摆上一些豆子。教师先在口袋中装入4 棵豆子,同时在黑板上记下“4”这样一个数字;然后从口袋中拿出10棵豆子,这时黑板上就出现了“
3、4-10”这样一个算式。教师接着提问:(1)现在口袋里的豆子与一开始相比是变多还是变少了?(2)少了多少?相关的分析 这些实物和动作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十分熟悉的。与纯粹的“推门砖”不同,这一实例在此并可说起到了“认知基础”的作用:它能“自动地”指明相关概念的基本性质或相关的运算法则。这也就是指,借助于这一实例学生即可顺利地作出相应的发现。如借助所说的实例学生显然就可顺利地实行 4-10、5 8等运算,而无须依赖对相应法则的机械记忆。2.如何帮助学生由实例抽象出相应的数学概念?关键:去情境。这方面的一个重要手段:比较。这事实上也可被看成数学中的“分类”的一个基本意义。例2 自然数的认识我们应当如何
4、对这样一些图片进行分类:它们分别是摆在一起的2个苹果、3个苹果、2个橘子、3个橘子,2个梨、3个梨,例3“圆的认识”的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有必要同时提及多种不同的画圆方法,如圆规画圆、体育教师以自己为中心绕圈画圆、以及利用绳子在黑板上画圆,等等。例4“认识分数”与变式 引入:“分蛋糕”。教师并通过简短讨论引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将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问题:如何以“变式理论”为指导设计教学从而帮助学生较好掌握分数的本质?(1)分割的对象显然未必一定要是蛋糕,而也可以是纸片或别的什么东西;对于分割对象的外形我们也不应作任何限制:它们既可以是圆形,也可是方形或任何其它形状。(2
5、)对分割方法也可作出一定变化。如就长方形纸片的分割而言,可以横着折,也可以竖着折,还可钭着折;另外,除去各个“正例”以外,我们也应引入一定的“反例”,如按照中位线分割的梯形等。(3)作为进一步的抽象,我们又应由1/2逐步扩展到1/3,1/4,乃至2/3,3/4,。如果仍然集中于“将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这一论述,这也就是指,除去分割的对象与方法以外,我们也应对“平均分成两份”中的“两份”以及所说的“每份”作出适当变化。(4)这事实上也可被看成“非标准变式”的一个实例,即分配的对象也可以是2个蛋糕、3个蛋糕,而未必一定要是1个蛋糕容易看出,这一变化事实上就意味着我们已经将分析的
6、着眼点由“(平均)分配”这一实际活动转移到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后者并就意味着对于分数本质更为深入的认识。例5“认识方程”与变式理论 教学中的常态:人们已经普遍地认识到了这样一点,即在“认识方程”的教学中我们必须同时引入一定的正例和反例,从而帮助学生很好掌握方程的概念,特别是这样两个要素:(1)含有求知数;(2)是一个等式。相关的练习 具体判断以下一些式子是否为方程:6+x=14,x3=20,60-48=12,8+x,y-28=35,5y+320应有的思考 但是,我们在此是否也应有意识地去引入一些“非标准变式”?就方程的认识而言,我们又应引入哪些“非标准变式”?(1)我们不仅应当将4x+7=
7、35变形为4y+7=35,而且也可使用一些更为复杂的符号表达式、乃至基本些的特殊的符号:如将4x+7=35变形为4(2r+1)+7=35,以及4*+7=35,等等。一些相关的问题“学生能顺利辨认方程就是认识方程了吗?”“学生能流利地说出方程的定义就是理解方程了吗?”(引自吴正宪老师的相关报告)核心:“淡化形式,注重实质。”(陈重穆)(2)除去上面所提到的各个例子以外,我们还应有意识地引入另外一些“变式”,如6=14-3x,6+x=14-7x,25+x=y-28,等等。关键:借此即可促进学生由“程序性观点”向“结构性观念”的转变,后者正是“方程方法”的核心。一个相关的事实 学生在实际求解方程的过
8、程中何以会经常出现如下的“规律性错误”:如在求解3x-13=5时,学生往往会写出如下的算式:3x-13=5=5+13=18=183=6,小结:如何帮助学生由具体实例抽象出相应的数学概念?关键:通过适当的变化与比较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概念的本质。新的重要发展:由“变式理论”到“多元表征理论”传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本质(单一性)。新的认识:更加强调概念内在表征的多元性,以及各方面的必要互补与思维的灵活性一些相关的提法 布鲁纳(1964)的三种形式:动作的、图像的,和符号的;Lesh&Laudan(1983)的“五个维度”:实物操作,图像,日常语言,符号语言、现实情景。3.具
9、体的教学建议(1)形象化描述与符号表征的必要互补:我们在教学中不仅应当高度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与情境设置,还应重视适当的举例,语言说明(表述,比喻,感受,给出自己的定义等)与图象表示(概念的视觉化)等多个方面。(2)日常语言与数学语言的必日常语言与数学语言的必要互补要互补 教学中不应停留于严格的数学语言,而应高度重视如何能用日常语言对相关内容作出解释,包括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甚至是感受。关键:我们既应对学生的非正规解释持接受与理解的态度,同时又应注意维护数学的正式意义。例6 正方形的认识 教师:“什么是正方形?”学生:“方方正正就是正方形。”教师:“什么是方方正正?”学生:
10、“就是四边相等。”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菱形,问:“这个图形是否是正方形?”学生:“不是,因为它不正。”教师又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问:“这是否正方形?”学生:“不是!因为这个图形不方。”教师将学生回答得正确的结论写在黑板上,回答不正确的不写,最后加以补充总结,抽象出正方形的定义。(3)操作性认识与结构性认识的必要互补 当前应当特别加强的环节:由“操作性认识”向“结构性认识”的必要过渡。相关的论述:“对概念教学,课改以后更为强调概念的生成,这是正确的。但不能忽视对概念本身的分析,这可是基本功。”(陈永明,2008)更为一般的分析 概念教学的不同环节:(概念的)生成、分析与组织。相关的论述:“为了理解
11、一个概念,一般说,一是正反举例;二是扣住定义的关键词语;三是注意特殊情况;四是与有关概念进行比较,找出概念的区别和联系。”(陈永明,2008)相关的经验“我提倡一题一课,一课多题一节数学课做一道题目,以一道题为例子讲解、变化、延伸、拓展,通过师生互动、探讨、尝试、修正,最后真正学到的是很多题的知识。”(李成良,2010)小结:更为一般的主张“双基教学”的必要发展:基本技能,不应求全,而应求变;基础知识,不应求全,而应求联。二、“善于提问善于提问”与数学教学与数学教学1.“问题”对于数学和数学教学的特殊重要性。(1)“问题”可以被看成数学研究活动的实际出发点。数学发展的基本模式:问题问题解决新的
12、研究问题 每个数学分支并都具有自己特殊的基本问题,相应的理论正是围绕这些问题得到建立的。结论:对于问题的很好掌握事实上即应被看成数学学习的一项重要内涵。“问题”的正确理解:这不应被等同于现实问题,而且,即使就后者而言,也应对此作出必要的抽象,从而使之成为“数学问题”。(2)从教学的角度看 这也是教学活动能否实现“双中心”的关键。中国数学教学的一项优秀传统:“教师试图获得一种平衡,教学也就变得既以学生为中心又以教师为中心。”(马飞龙,“什么是好的教学?”,人民教育,2009年第8期)国际上的相关研究“那些自认为绝对真理的建议,无论认为教学应当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还是认为教学应当完全由教师主导,都得
13、不到研究的支持,因此不应当遵循。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美国数学咨询委员会最终报告)进一步的思考 教学中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既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又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新的实践“学校想了个办法:让教师写教学内容问题化教案。”“教学内容问题化教案是让老师知道自己该教什么,让学生知道自己想学什么。老师和学生都应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双向的互动,实现双主体的双互动。”思考与启示 究竟什么是真正实现“双主体的双互动”的关键所在?可能的结论:问题引领!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这正是我国数学教育特别薄弱的一个环节,即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较差。应当肯定的做法:“2011版课标”中
14、由“双能”到“四能”的发展。应有的认识 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一样,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主要地也依赖于后天的学习,教师更应在这一方面发展重要的示范作用,这也就是指,如果教师本身不善于提出问题,我们显然就很难期望学生在这方面能有较大的提高。小结“善于提问”确应被看成数学教师又一项重要的基本功。2.现状与对策 现实中的问题:重视课堂提问是中国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特色;但在现实中却又普遍存在“问题”多而不精的弊病。问题:我们应当如何去加以改进?一项相关的研究(黄爱华)“即使在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理念引领下的课堂,问题繁、杂、小、碎的现象仍然没有改变,中小学课堂,必须改变目前课堂
15、教学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模式。”(“以大问题为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小学数学教师,2013年第1-2期)判断问题“好坏”的标准之一 我们究竟应当如何去判别问题的“好”与“坏”?(1)“好的问题”应当具有明显的“引领作用”,这也就是指,我们在教学中不应面面俱到,而应始终突出相应的重要问题和基本问题 具体分析(1)所谓“重要问题”,在此主要是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的。相关的论述:“找准了大问题,就意味着教者抓住了课堂的课眼,纲举目必张。”(黄爱华等,同前)例7 “百分数的意义”的教学(黄爱华)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自由地提出各种与百分数直接相关的问题;但与“放任自流”不同,教师通过对学
16、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出了以下几个问题:问题1:什么是百分数的意义?问题2:百分数有什么好处?问题3:在什么情况下用百分数?问题4:百分数与分数比较有什么不同?进一步的建议 我们并应跳出每一节课具体内容的束缚,从更大的范围去进行思考。回顾:每个数学分支都有自己特殊的基本问题,相应的理论正是围绕这些问题得到建立的。结论:只有视角大,才能真正找准“大问题”。具体分析(2)相对于教学内容的把握而言,这里所说的“基本问题”更为直接地涉及到了数学教育的长期目标,这也就是指,为了实现相应的目标,我们在教学中究竟应当始终突出哪些问题?从教学的角度看相应的基本问题:(1)什么?(what)“现在在干什么?”
17、或“准备干什么?”)(2)为什么?”(why)(“为什么要这样作?”)“(3)如何?”(how)(“这样作了的实际效果如何?”)从教学的角度看 相应的基本问题:(1)如何能对所得出的结论进行证明,包括作出必要的推广?(2)我们能否使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所使用的方法是否又有改进的余地?(3)这一结论与其它已得出的结论有什么联系,我们又能否对此进行合并?判断问题“好坏”的标准之二“好的问题”应具有较大的“启发性”。这也就是指,尽管应当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但这又不应成为学生必须遵守的硬性规范,另外,给学生一定的启示也不应成为“包办代替”,而应促使学生积极地去进行思考和探究,也即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