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学前儿童游戏活动与指导》第01章课件.pptx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4994884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PPTX
  • 页数:48
  • 大小:11.54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学前儿童游戏活动与指导》第01章课件.pptx》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学前儿童游戏活动与指导 学前 儿童 游戏 活动 指导 01 课件
    资源描述:

    1、学前儿童游戏活动与指导第一章绪论CONTENTS目 录0101学前儿童游戏概述学前儿童游戏的概念/学前儿童游戏的特征/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0202游戏的本质经典的游戏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游戏的觉醒理论、元交际理论和生态学理论3 学习目标u 1.掌握儿童游戏的概念与特征u 2.熟悉儿童游戏的常见类别u 3.了解儿童游戏的本质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导论学前儿童游戏概述游戏在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我们该如何界定游戏?儿童游戏具有哪些特点?我们常见的儿童游戏类型又有哪些呢?01“游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汇,它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

    2、象。在我国,“游戏”一词与“嬉戏”“玩耍”极为相似,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历史文献中。但是,究竟什么是游戏,我们应该如何界定它,迄今为止学术界没有统一的结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前儿童游戏的概念16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焱认为真正的游戏应是可以观察的,可以从表情(正向、积极的表情)和动作(具有探索性、象征性、嬉戏性、非常规性、重复性和个人随意性的特点)进行观察。真正的游戏是可以体验的,这种体验是主动性体验,它包括行动的自主自由感体验,对活动内容和方式的兴趣感体验,对当前事物、情景、材料与任务的支配感、胜任感体验。只有游戏形式的活动不一定是真正的游戏。7 拓展阅读从不同视野和角度来看什么是游戏

    3、。一、社会学视野中的游戏社会学家认为:游戏是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一种表现。他们主要从“游戏”与“工作”的根本差别来认识游戏的本质。他们认为:游戏与工作是对立的。从本质上来看,游戏的成果是无效用的,而工作的本质是成果,具有效用性;游戏的目的在于过程,而工作的目的在其结果。此外,在某种程度上游戏与工作可以相互转换。二、语言学视野中的游戏在汉语中,表达游戏的词有“玩”“游”“嬉”“遨”等。对于游戏的解释有两层含义:第一,游戏是一种供人们在休息、闲暇时娱乐的活动或运动;第二,游戏有不认真、不严肃等意思,有玩世不恭之意。在不同的语言中对游戏的解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也有相似之处。游戏与运动、动作有关,

    4、游戏是一种轻松、松散、休闲、自在的娱乐活动,没有沉重的任务和负担,游戏是无价值、不认真、不严肃的。8 拓展阅读三、文化视野中的游戏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游戏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游戏优于文化、超越文化,游戏数量的多少标志着文化繁荣的程度。一般来说,可以把人类文化分为两种,即多游戏文化和缺游戏文化。游戏先于文化,文化又会反过来制约游戏的行为,并且在不同的文化中,游戏扮演的角色也是不一样的。四、人类学视野中的游戏人类学家着重研究人类生活的本质,认为游戏是人类从生存需要发展到追求享受的需要,是人类从儿童成长为大人的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儿童,都是在游戏的欢乐中获得发展而长大成人的。因

    5、此,儿童游戏的本质一方面是学习如何面对真实的生活,另一方面又是超越真实生活,寻求个人的自由。儿童人类学家朗格威尔认为:儿童的世界就是学习的世界。9 拓展阅读五、心理学视野中的游戏心理学研究对游戏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贡献,20 世纪著名的三大游戏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都是各心理学派研究的成果,它们促进了儿童游戏理论的发展。心理学家主要围绕游戏行为的解释、儿童游戏的发展阶段、游戏与儿童发展关系等方面对游戏加以论述。他们认为,游戏是由内部动机引发的,是自动自发、自由选择的,不受外在规则的限制,在游戏过程中需要游戏者积极主动地参与。(节选自邱学

    6、青学前儿童游戏)学前儿童游戏的特征是游戏本质属性的反映,学习、了解儿童游戏的特征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游戏。结合学前儿童游戏已有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学前儿童游戏的特征2游戏是快乐的,具有愉悦性游戏是快乐的。游戏常伴有大笑、微笑和自我感觉非常良好的“愉悦”,因此常被人们认为是“快乐的”活动。在游戏中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可以让儿童体验到意想不到的乐趣。儿童是游戏的主人,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来进行游戏,在游戏中会因为需要得到满足而获得快乐,同时可以体验到主宰、控制游戏的快感。游戏不同于工作和学习,儿童在游戏中会因为没有心理负担而轻松快乐。游戏中儿童可以体验到身体活动的快感、体验到与人交往的快乐和成

    7、就。学前儿童游戏的特征2学前儿童游戏的特征2游戏是自愿、自主的,具有主动性真正的游戏是由儿童的内部动机激发的。自愿、自主是游戏的基本属性,也是儿童评判一个活动是不是游戏的一个重要依据。埃里克森指出:“自由在何处止步或被限定,游戏便在哪里终结。”只有让儿童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和可能,由儿童自己决定游戏的进程和节奏,才能保证游戏的本质,而且只有将这一游戏的本质贯穿于儿童游戏的始末,才能有真正的儿童游戏,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儿童的潜力,激发儿童最大的生命潜力。游戏是充满幻想的,具有虚构性在游戏过程中,儿童需要对人物角色、行为动作、场景、材料等进行假想。在游戏中,儿童会模仿妈妈细心地照顾宝宝、模仿医生给病

    8、人看病、模仿司机认真地转动方向盘开车;儿童会用椅子当马骑、用细棍当针给病人打针;儿童会想象这是在家里、这是医院、这是电影院等。儿童通过这种“假装的”“假想的”行为动作或场景来表达自己对真实世界的认识。学前儿童游戏的特征214 拓展阅读在儿童游戏中,想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想象的参与,游戏便无法开展。在游戏中,儿童使用布娃娃、玩具手枪、玩具汽车等游戏材料时,需要把这些玩具想象成真的娃娃、手枪、汽车,并模仿成人对它们施加相应的行为,模仿妈妈给宝宝喂饭穿衣、解放军叔叔开枪射击、司机叔叔驾驶汽车等。在此过程中,儿童想象着自己变成真的妈妈、解放军战士、驾驶员。有的玩具材料只是纯粹的替代物,儿童会

    9、把这些替代物想象成他所要替代的东西。例如,他们把一根棍子想象成一匹骏马、把一把小椅子想象成一艘轮船,而且,儿童可以依靠想象不断地变换人物的角色,不断变换游戏的情节。学前儿童游戏的特征2游戏与生活密不可分,具有生活性儿童游戏既来源于儿童生活,又融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儿童经常玩的“过家家”“医院”“公共汽车”等游戏主题都来源于生活,儿童在游戏中照顾宝宝、去医院看病、上下公共汽车等都是模仿现实生活的行为。随着儿童社会经验的增长,其游戏的内容、情节、角色等会不断丰富。可以说,没有社会经验的增长,就没有儿童游戏的发展。游戏是有“规则”的,具有有序性儿童游戏是主动、自愿和自由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儿童在游戏中可

    10、以毫无约束和限制。我们观察儿童的游戏可以发现,尽管有时他们的游戏显得非常混乱,但事实上每一个游戏都隐含着一种秩序,每一个个体在游戏中都有一定的自我约束。也正是这种秩序和约束,才把儿童的游戏带入一种和谐、有序的状态。可以说,任何游戏都是有一定规则的,不管是行为方面的规则还是游戏本身的规则,一旦规则被破坏或被违背,就会影响游戏的有序开展。学前儿童游戏的特征2由于对游戏的认识角度不同,因此人们对其的分类方法也不同。我们对游戏的考察可以从儿童身心发展(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为代表)这个纵向角度和游戏自身的表现形式这个横向角度来切入,并依此来对游戏进行分类。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3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3依据儿

    11、童认知发展水平分类儿童游戏既来源于儿童生活,又融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儿童经常玩的“过家家”“医院”“公共汽车”等游戏主题都来源于生活,儿童在游戏中照顾宝宝、去医院看病、上下公共汽车等都是模仿现实生活的行为。随着儿童社会经验的增长,其游戏的内容、情节、角色等会不断丰富。可以说,没有社会经验的增长,就没有儿童游戏的发展。年龄认知发展阶段游戏类型0 2 岁 感知运动时期练习性游戏2 7 岁前运算时期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7 12 岁具体运算时期规则游戏依据儿童的社会性行为发展分类美国学者帕登(Parten)认为儿童之间的社会性互动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他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交往水平,将游戏行为分为以下

    12、六类。1.偶然的行为(或称无所事事)2.游戏的旁观者3.单独游戏(独自游戏)4.平行游戏5.联合游戏6.合作游戏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3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3依据游戏的教育作用分类我国对幼儿游戏的分类长期以来受到苏联游戏理论的影响,注重从教育角度研究游戏并对其进行分类。根据游戏规则的内隐或外显,可将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和规则游戏。1.创造性游戏2.规则游戏21 拓展阅读自主性游戏不是一种游戏的分类名称,而是伴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涌现出来的。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儿童游戏越来越受到广大幼教工作者的重视,纷纷开展研究,探讨游戏的有关问题。针对幼儿园严重存在“导演式”(幼儿在游戏中只是被动的适应者)的教

    13、师“游戏儿童”的现象,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在研究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自选游戏”“本体性戏”“自由游戏”“自主性游戏”等概念,并逐步在幼教界扩大影响。纵观各地研究,虽然提法不同,但其宗旨都是一样的,即强调“自我”“本体”,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幼儿对游戏活动能自主选择、支配,在游戏中充分享受游戏的趣味性、娱乐性、自主性。自主性游戏是教师在了解儿童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儿童共同参与环境的创设,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游戏环境及均等的游戏机会,让儿童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游戏,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在与材料和伙伴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和学习彼此的经验,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22

    14、 拓展阅读自主性游戏包括所有的游戏,它是相对于幼儿园游戏不自主的现状提出来的。曾经,有不少幼儿园教师误认为自主性游戏只在创造性游戏中特别是角色游戏中适用,而其他游戏的创设还是抓在教师手里。其实,游戏对于幼儿来说并无分类,我们不能让他们感觉到玩角色就可以随心所欲,而其他游戏则是教师教的游戏,这样势必会影响其教育作用的发挥。自主性游戏并不是从游戏分类的角度提出来的,它是从游戏的性质这个角度提出来的。它不是把游戏简单地分为有无自主性,而是强调所有的游戏都应该有自主性,自主性游戏包含所有的游戏。开展自主性游戏就是让儿童拥有自由选择游戏的权利和可能,允许儿童在此时此刻选择自己想玩的游戏内容,而不是选择由

    15、教师安排的或指定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地了解儿童,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认知和发展潜能,为儿童自主性的发挥创设条件和机会,从而达到促使儿童主动学习、主动内化、主动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的目的。23 拓展阅读自主性游戏虽然还不能作为一种游戏分类的形式,但它却是一种发展的趋势。将来,幼儿园游戏真正实现自主了,自主性这个概念可能就会自行消失。而且,将各类游戏融合在一起,把一个完整的游戏世界还给儿童,必将成为一个发展趋势。我们认为要真正使游戏成为幼儿自主的活动,关键在于为幼儿创设一个“可选择性的环境”,提供各种材料,如结构的、主题角色的、科学探索的、美术手工的、玩沙玩水的,提供一段较长时间的自由活动任幼

    16、儿自行选择,那样我们就可以看到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个性幼儿游戏类型的倾向性和游戏水平。这样既不偏废任何一种游戏,也能达到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的目的,同时,材料运用的转换也有利于幼儿发展。(邱学青)游戏的本质儿童游戏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同人类社会一样古老而悠久的历史。02经典的游戏理论即早期的、传统的游戏理论,它产生于19 世纪下半叶至20 世纪30 年代儿童游戏研究的初兴阶段。由于这些理论在当时以至后来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故在理论界占据重要地位。经典的游戏理论126“剩余精力”说(精力过剩论)“剩余精力”说是最早出现的游戏理论之一,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席勒(J.C.F.Schi

    17、ller)和英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H.Spencer),其主要观点是:游戏是由于机体内剩余的精力需要发泄而产生的。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消耗的精力较少,富余的精力较多,这些富余的精力必须被消耗掉,游戏便是儿童最好的宣泄剩余精力、保持健康的最佳途径。儿童的剩余精力愈多,开展的游戏就愈多。经典的游戏理论127“松弛”说(娱乐论)“松弛”说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拉扎鲁斯。与游戏的“剩余精力”说不同,游戏的“松弛”说认为人之所以游戏并不是因为精力的“剩余”,而是因为精力的“缺乏”或“不足”,游戏不是发泄剩余精力,而是使失去的精力重新恢复。人类在日常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中都会感到身心疲劳,需

    18、要一定的休息和睡眠才能消除,但是只有当人解除紧张状态时,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和睡眠。游戏可以缓解机体的紧张状态,达到放松自己、恢复精力的效果,所以人需要游戏。经典的游戏理论128 种族复演说种族复演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心理学家霍尔(S.Hall),其主要观点是: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重演。不同年龄的儿童在游戏中重演祖先不同形式的本能活动,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进化到现代人的各个发展阶段中的本能活动。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文化经验是可以遗传的,游戏中所有的态度和表现出来的动作都是遗传下来的。儿童就是要在游戏中根除“史前状态的动物残余”,让个体摆脱原始的、不必要的本能动作,为当代复杂的活

    19、动做准备。经典的游戏理论129 生活预备说(练习论)生活预备说的主要代表人物:德国心理学家、生物学家格罗斯(K.Groos),其主要观点是: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是对与生俱来的不完善、不成熟的本能行为的练习。人类和动物都有一些天生的本能,但是仅靠本能不能适应未来复杂的生活,要有一个生活准备阶段,需要在天赋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练习,培养自己适应生存竞争所必需的能力。游戏是为以后成人生活提供早期训练,练习本能的途径和手段。儿童在游戏中模仿、锻炼成年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游戏的内容主要取决于未来的、成熟后的成年人生活的内容。因此,游戏是人类和动物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是一种升华本能

    20、、适应社会生活的手段。经典的游戏理论120 世纪40 年代到五六十年代是儿童游戏研究的缓慢发展阶段,这时的游戏理论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典型代表。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2弗洛伊德有关游戏的观点弗洛伊德是奥地利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要工作对象是有心理问题的患者,为了解释和理解患者身上究竟发生过什么事情并且更好地治愈他们,他提出了精神分析理论。其实,弗洛伊德并未系统论述过儿童游戏,只是在讨论心理学相关观点时附带涉及游戏问题,但是他所提出的游戏观点却成为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中的核心观点。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2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2埃里克森的掌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H.E

    21、rikson)从弗洛伊德关于控制创伤性事件的角度出发,既承认游戏有对本能欲望的宣泄作用,即对本我、超我间冲突的调节,又强调游戏需接纳社会要求,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帮助“自我”对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进行协调和整合,进而推进“自我”的不断发展,从而扩展和丰富了弗洛伊德的游戏理论。佩勒的角色扮演理论儿童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一直是精神分析学派感兴趣的问题。他们认为,儿童在游戏中模仿谁、扮演什么角色、模仿什么事件是有较强选择性的,如果没有情感内驱力,也就没有模仿。角色和情景的选择是建立在由游戏主题引起的特殊的动力和动机的基础上的。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2儿童扮演的角色一般有以下三类精神分析学派的游

    22、戏理论2儿童喜欢扮演引起他们恐惧的那些人或事物,以帮助他们控制焦虑和创伤,征服恐惧,如医生、坏蛋、大老虎等。儿童喜欢模仿他们热爱、尊敬、钦佩的人,尤其是成人,以使自己“和成人一样”的愿望得到满足。例如,儿童在游戏中喜欢扮演父母、警察、教师等。儿童喜欢扮演“低于他们身份”的角色,如小婴儿、动物、小丑等。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2蒙尼格的宣泄理论如果说埃里克森是从积极的方面发展弗洛伊德关于“掌握”的思想,那么蒙尼格(Menninger)则是从消极的“宣泄”方面发展弗洛伊德的思想。弗洛伊德认为游戏具有宣泄敌意和报复冲动的功能,如果人身上的焦虑等心理问题不宣泄出来就会形成病症,危害个体健康。因此,他专门

    23、对病人进行心理治疗,对儿童采用游戏进行的方式治疗。蒙尼格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这一思想,强调游戏的益处在于宣泄和降低焦虑。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认知发展学派的创始人皮亚杰(J.Piaget)认为许多的游戏理论不能正确地解释这种儿童期所特有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很多游戏理论都把游戏看作是一种孤立的机能或活动。皮亚杰将游戏看作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把游戏放在儿童智力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考察。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3游戏的本质皮亚杰认为“同化”和“顺应”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两种方式。个体主要通过同化与顺应的协调活动来实现自己对环境的适应。但是,儿童的认知结构发展不成熟,经常不能保持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协调或平衡,要么同

    24、化大于顺应,要么顺应大于同化。当顺应大于同化时,外部影响超过自身能力,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模仿;当同化大于顺应时,主体自身的兴趣与需要超过外部影响而占据主导地位,主体只是为自我的需要与愿望去改变现实而很少考虑事物的客观特征,就具有游戏的特征。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3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3儿童游戏的发展阶段皮亚杰认为儿童游戏的发生、发展反映着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变化,有什么样的认知发展水平就有什么类型的游戏出现。在感知运动时期(0 2 岁)以练习性游戏为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表征活动时期或前运算时期(2 7 岁),主要的游戏类型是象征性游戏;在具体运算阶段时期(7 12 岁),主要的游戏类型是规则游

    25、戏。游戏活动的类型和不断发展反映儿童的认知不断发展。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也称维列鲁学派,是以苏联的维果茨基、列昂节夫和鲁利亚艾里康宁为代表的心理学派。他们在阐述自己的主要思想时涉及儿童游戏的问题,他们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创造了与西方不同的游戏理论。关于儿童游戏,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有几个基本观点。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4关于儿童游戏,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有几个基本观点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4强调游戏是学前期儿童的主导活动,它的发展制约着本阶段儿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点最主要的变化。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主导活动的类型不同,而游戏则是学前期(3 6 岁)幼儿的主导活动。重视成人的

    26、教育影响。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从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出发,认为游戏作为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其本身就是在儿童与成人的交往中,在成人的教育与影响下,与成人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的情况下逐渐发生、发展的。为了使儿童掌握游戏的方法,成年人的干预是必要的,必须教儿童开展游戏的方法。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反对“本能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强调儿童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认为“儿童的游戏,无论就内容或结构来说,都根本不同于幼小动物的游戏,它具有社会历史的起源,而不是生物学的起源,社会形成和推动游戏的目的,是教育和培养儿童参加未来的劳动活动”A。他们反对当时西方盛行的“本能论”,儿童游戏不是生来就会的,没有教育的作用,

    27、游戏就不会发生,或者就会停滞不前。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以列昂节夫为代表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学家把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和社会制约性的观点引入活动理论,肯定了活动的主体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个体的心理机能正是在以人际交往为基础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维果茨基认为游戏是社会实践活动,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第一,游戏促进儿童思维发展。游戏使儿童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不仅学会按照对物体和情境的直接知觉和当时的影响去行动,而且能根据情境的意义去行动。第二,游戏创造儿童“最近发展区”。游戏是在学前期促进认知发展的适应机制。在游戏中,儿童总是表现出超越

    28、他的年龄、他的日常行为的状态。第三,游戏促进意志行动的发展。儿童游戏最重要的特征是想象和规则,象征性游戏包含行动规则,儿童必须遵循这些规则,才能更好地进行游戏。游戏能够帮助儿童最大限度地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角色及其行为规则的要求,从而促进儿童意志与行为的发展。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4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4列昂节夫的游戏理论列昂节夫主要从活动的角度研究游戏及其心理学基础。他认为游戏是学前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游戏的特点是游戏行为的动机不在于行为的结果而在于行为过程本身。在儿童的游戏里,儿童的操作与行动永远是实际的、社会性的,儿童在游戏的操作与行动里认识与了解人类的现

    29、实生活。艾里康宁的游戏理论艾里康宁是继维果茨基之后苏联现代游戏理论的主要代表,他特别强调游戏的社会本质,认为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游戏的典型,研究儿童游戏应当以角色游戏为主要对象。艾里康宁认为游戏具有社会历史的起源,角色游戏的产生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儿童在各历史发展阶段中所处的社会地位有关。游戏是社会性的活动,其内容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主题来自儿童的生活条件。角色游戏是儿童的主要形式,是较发达的一种游戏形式。他的理论也被称为儿童角色游戏理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4游戏的觉醒理论、元交际理论和生态学理论是近二十年在西方心理学领域兴起的具有代表性的新的游戏理论。游戏的觉醒理论、元交际理论和生态学

    30、理论5游戏的觉醒理论游戏觉醒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伯莱茵、艾利斯、赫特、舒尔茨等人。游戏的觉醒理论对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工作具有重要作用。首先,这一理论将研究延伸到游戏的生理机制这样一个更为微观的领域。其次,它提出环境与人的交互作用原理,启发我们重视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与组织。最后,它对于做好新生入园的适应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游戏的觉醒理论、元交际理论和生态学理论5游戏的觉醒理论、元交际理论和生态学理论5游戏的元交际理论游戏的元交际理论是贝特森(Bateson)通过对人类学、逻辑学、数学的理论研究而提出来的,他试图揭示游戏的意识与信息交流过程的实质。所谓元交际是一种抽象水平的交际,它以否定和解释为基本框架,依赖于交际双方的关系和对于对方真正的交际意图或所传递的信号的辨识和理解。游戏的生态学理论以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 Brenner)为代表的人类发展生态学认为,主动成长的个人与其生活于此的直接环境中的各种变化着的因素之间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和外系统。游戏的生态学理论重点研究游戏设施如何影响儿童的行为,他们认为游戏材料、活动类型都会影响儿童注意的广度、相互交往及谈话的数量和形式。游戏的觉醒理论、元交际理论和生态学理论5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学前儿童游戏活动与指导》第01章课件.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994884.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