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2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doc

  • 上传人(卖家):flying
  • 文档编号:49840
  • 上传时间:2018-09-01
  • 格式:DOC
  • 页数:10
  • 大小:298.54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2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doc》由用户(flying)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全国 通用版 2019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第十二 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 思想 演变 22 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 形成 罢黜百家 独尊 儒术 下载 _第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第 22 讲 “ 百家争鸣 ”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考纲要求 考情分析 命题趋势 1.知道诸子百家。 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 “ 百家争鸣 ” 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3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4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017 江苏卷, 4 2017 天津卷, 12 2016 北京卷, 16 2016 全国卷 , 24 侧重于考查辨析诸子百家思想的异同;秦汉时期的儒学的发展,董仲舒“ 新儒学 ” 的来源及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分值: 2 6 分 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 “ 百 家争鸣 ” 1 “ 百家争鸣 ”

    2、局面的出现 (1)背景 经济: _井田制 _崩溃,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 政治: _周王室 _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阶级关系: “_ 士 _” 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从 “ 学在官府 ” 到 “_ 学在民间 _” 。 (2)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_思想解放 _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主要流派 (1)早期儒学 人物 主张 贡献和地位 孔子 核心思想是 “ 仁 ” ;强调统治者要 “_ 以德治民 _” ;主张 “ 克 己复礼 ” ;提出 “ 有教无类 ” 的教育思想 创立儒家学派;首创私人讲学,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

    3、局面;被尊称为 “ 至圣 ” 孟子 发展孔子 “ 仁 ” 的思想为 “ 仁政 ” ;提出“_ 民贵君轻 _” 的民本思想;主张 “ 性本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使儒学体系更完善,更适应社会的需【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善 ” 要;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荀子 主张施政用 “_ 仁义 _” 和 “ 王道 ” ;提出 “ 君舟民水 ” 的论断;提出 “ 人之性恶 ” ,强调用 _礼乐 _来规范人的行为 3其他思想流派 (1)道家 春秋时期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_ 道 _” ;提出 “_ 无为而治 _” 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在不停地运动。 战国时期庄子:把世

    4、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韩非子 地位: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主张: _以法治国 _,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世界文明史中说: “( 公元前 6 世纪至公元前 3 世纪 )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 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 A ) A社 会的剧烈变动 B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解析 题干问的是主要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的历史时期,是诸多历史现象发生的深

    5、层原因,故选 A 项。当时小农经济才刚出现,排除 B 项; “ 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 ,不是统治者引导的结果,排除C 项;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的产物,排除 D 项。 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各自体现的时代性 1儒家思想 (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以 “ 仁 ” 为核心的礼乐制 度,其目的是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但在奴隶制瓦解的时代,其思想未被重视。 (2)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 “ 仁政 ” ,荀子主张 “ 仁义 ” 和 “ 王道 ” ,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以利于封建统治的需要。在当时诸侯割据混乱、封建制度

    6、确立时期,不【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只是诸子百家中的大宗而已。 2道家思想 (1)春秋时期,老子主张 “ 无为而治 ” ,希望社会退回到 “ 小国寡民 ” 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说明老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2)战国时期,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消极思想。道家的消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 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 3墨家思想: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提出 “ 兼爱 ”“ 非攻 ” ,反映了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愿望。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墨家的主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法家思想:战国时期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提出 “

    7、中央集权 ”“ 法治 ” 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和推崇。 【例题】 老子是一个史官,生活在春秋时代,当时周朝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从 老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判断,对老子第三章中 “ 不尚贤,使民不争 ” 主张的合理解释是( C ) A老子反对下层平民间的斗争 B老子反对墨子的 “ 尚贤 ” C老子主张夏商西周的 “ 亲亲 ” D老子反对世袭为官制度 解析 “ 尚贤 ” 即崇尚贤才异能,即鼓励人民竞相 “ 成名 ” ,这会促使社会人群分化,使社会偏离混沌无名状态。老子主张 “

    8、 不尚贤 ” 反映了老子不鼓励社会人群的分化,重 “ 亲亲 ” 之义,从而使社会安守于混沌无名的状态,故选 C 项。 1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 “ 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 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 种。 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 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 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 ” 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D ) A老子 孔子 韩非子 B墨子 孔子 老子 C孔子 韩非子 墨子 D孔子 韩非子 老子 解析 根据材料中 “ 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 ” 可以判断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 中表示出对

    9、旧制度的留恋,希望恢复,体现了孔子 “ 克己复礼 ” 的思想; “ 承认现状 ”“ 迎合未来之新趋势 ” 体现了法家顺应历史潮流,主张建立中央集权 制国家; “ 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 ” 体现了道家超越世俗人际关系,追求【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个人内心平静的价值取向,故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孔子、韩非子和老子,选择 D 项符合题意。 2战国时期, “ 天下 ” 一词成为流行词汇。孟子说 “ 仁者无敌于天下 ” ;墨子说 “ 一同天下 ” ;庄子说 “ 一心定而王天下 ” ;韩非子说 “ 令行禁止于天下 ” 。这反映了 ( B ) A诸家思想日益趋同 B统一成为

    10、诸子共识 C儒学地位逐步提升 D诸子认同民本思想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诸子百家的思想有各自的体系,并没有日益趋同,故 A 项错误;材料 中儒家、墨家、法家、道家阐述了如何定 “ 天下 ” ,这表明天下一统成为诸子的共识,故选 B 项;材料中并没有特别强调儒家的地位,而且根据所学,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更受诸侯重用,故 C 项错误;题干中的思想都没有涉及民本思想,故 D 项错误。 考点二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1背景 (1)客观: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汉初采用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要求,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2)主观: _董仲舒 _把道家、法家和

    11、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 体系。 2主张 (1)加强中央集权,提出 “_ 春秋大一统 _” 和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的主张。 (2)加强君权:宣扬 “_ 君权神授 _” ,提出了 “ 天人合一 ” 和 “ 天人感应 ” 学说。 (3)维护统治秩序:提出 “ 三纲五常 ” 的道德标准。 3汉武帝的举措 (1)思想: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起用大批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地方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儒学成为政府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 (3)教育 教科书:规定儒家 “ 五经 ” 为官方教科书,教育被儒家垄断。 中央:兴办 _太学 _,大大

    12、提高了儒学的地 位。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中的 “ 儒术 ” 与孔子的 “ 儒学 ”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中的 “ 儒术 ” 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 西汉董仲舒提出 “ 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 (学校 )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 ” 的改革措施,以此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这体现了董仲舒 ( D ) A将儒学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 B认为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 C主张民众平等接受学校教育 D重视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 解析 董仲舒提出设立各级学校教化人民,以仁待 民,以礼节民

    13、,体现了其主张用儒家思想教化百姓来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故 D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思想,故 A 项错误;材料中的改革措施是为了移风易俗,但并没有说董仲舒的改革受到了不良风气的阻碍,排除 B 项;材料中无法体现 “ 平等 ” ,故 C 项错误。 儒学独尊地位确立的原因与影响 1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1)形势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汉初的 “ 无为 ” 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治政策急需从 “ 无 为 ” 向 “ 有为 ” 转变。 (2)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 “ 大一统 ”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国家统一; “ 天人感应 ” 和 “ 君权神授 ” 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3)根本原因: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 2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 “ 大一统 ” 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 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2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9840.html
    flying
         内容提供者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