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时达标18.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时达标18.doc》由用户(flying)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 通用版 2019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第六 单元 古代 中国经济 基本 结构 特点 课时 达标 18 下载 _第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课时达标 (十八 )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到隋唐,均田制绵延了 300 多年,保留了大量的国有小农,但这一制度到唐中叶已经崩溃。宋代不立田制,国家不再干涉土地财产关系的变化,结果是租佃关系盛行,成为主导的土地经营形式。宋代佃户人身自由,法律上也和主人有基本的平等地位 ? 地租形式主要是分成租和定额租。分成租随整个产量的多少而波动,所以地主还对土地的经营加以干预。而定额租则佃农可完全自主经营 ? 有人估计,宋代的亩产量比唐代要提高 1.5倍。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鱼鳞册始行于洪武二十年 。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
2、,状如鱼鳞,号曰 “ 鱼鳞图册 ” 。先是,诏天下编黄册,以户为主,详具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之数为四柱式。而鱼鳞图册以土田为主,诸原坂、坟衍、下湿、沃瘠、沙卤之别毕具。鱼鳞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据史载: “( 明末清初 )吾邑地产木棉,行于浙西诸郡,纺绩成布,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以济。 ”“ 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间,织者日成一匹,有通宵不寐者。田家收获,输官偿外,未卒岁 ,室庐已空矣。其衣食全恃此。 ” 故一旦商贩阻塞,棉花和棉布滞销,农民经济的运转就会出现危机。 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通史 (1)根据上
3、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到宋朝农民身份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分析明代黄册、鱼鳞图册的历史作用和明清时期农业经济的主要特征。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宋至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及影响。 解析 (1)根据材料一 “ 北魏到隋唐 ? 保留了大量的国有小农 ”“ 租佃关系盛行 ”“ 佃户人身自由 ” 可知农民身份从国有小农转变为自由佃农; “ 宋代不立田制 ” ,说明土地政策的 变化是其重要原因。根据材料二 “ 鱼鳞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 ” 可知黄册、鱼鳞图册的编制为封建国家赋役征收具备有效法律根据,保证政府的税收来源;根据材料三可知农业生产实现了
4、生产区域化、生产专业化、产品商品化。 (2)从材料一归纳国家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从材料三归纳生产结构的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归纳其影响。 答案 (1)变化:由国有小农转变为自由佃农。原因:生产规模化,生产资料迅速集中;商品经济发展,土地买卖频繁;国家政策变化,均田制崩溃,宋代不抑兼并等。作用:一定程度上明确土地所有权, 保护农民利益,抑制土地兼并;赋役征收具备法律根据,保证政府【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的税收。特征:生产区域化和专业化,产品商品化。 (2)趋势:国家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手工业与商品经济结合,农村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影响:农民生产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逐渐增强,推动
5、了经济继续发展;市场与农民的联系日益紧密。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既不是中国人兴建的,也不是中国人推行的,而是境外对中国的丝绸有需要,才形成了丝绸之路。所以查中国的古籍,是找不到 “ 丝绸之路 ” 这个词的。1860 年前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 到中亚考察,提出 “ 丝绸之路 ” 概念。他结合考察情况,又对照中国历史,提出约在公元前二世纪,存在着这样一条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不是为了贸易。当时汉武帝为了打败匈奴,他想派张骞去现在的阿富汗一带去跟大月氏联系,大月氏本来在燕山这一带的,后来是被匈奴赶过去的,跟匈奴有世仇,因此汉武帝希望能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但张骞被
6、匈奴扣了十年,后来逃脱,来到大夏,找到了大月氏。但大月氏已熟悉了这里的生活,不想再打仗了。 汉朝已经打败了匈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次带了很多人,浩浩荡荡,也带上了中国的丝绸、金银财宝,沿途散给这些 小国,巩固汉朝对这些小国的影响。后来中亚、西亚的人发现丝绸是好东西,然后把丝绸带到了罗马帝国。罗马那边有钱,但没有丝绸,所以有非常大的需求。因为丝绸适合长途贩运,并且利润高,所以李希霍芬把这条路命名为丝绸之路。实际上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为了贸易和利润开辟过这条路。 在这之后,每当有战乱,或者西方的需求变小时,这条路也就不通了。因此这条路往往是通的时间短,断的时间长。因为当时的自然条件恶劣,而运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