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课件总论.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药学课件总论.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药学 课件 总论
- 资源描述:
-
1、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中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以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二、本草:本:根本。草:除根本以外的其它植物。中药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而以植物药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故习称本草。三、中药学: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的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四、起源 起源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的生活实 践和医疗实践。“医食同源”淮南子修务训:“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所知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五、代表著作 神农本草经 简称本经 1、作者:托名 神农2、成书年代:东汉末年3、载药总数:365味(分上
2、、中、下三品)上品120味:滋补强壮,延年益寿。无毒或毒性弱。中品120味:治病补虚,兼而有之。有毒或无毒。下品125味:治病攻邪,多具毒性,不可久服。4、成就: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首创药物按三品分类法;奠定了中药学的基础。本草经集注 1、作者:陶弘景 2、成书年代:梁代(公元五世纪)3、载药总数:730 味 4、成就:全面总结魏晋以来的药学成就;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首创诸病通用药。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 1、作者:李勣、苏敬等23人 2、成书年代:唐显庆4年(公元659年)3、载药总数:844种,新增114种。4、成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图文并茂
3、;流传甚广,影响中外。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1 1、作者:唐慎微 2 2、成书年代:宋代(公元10821082年)3 3、载药总数:15581558种 4 4、成就:集宋以前本草学之大成;是一部完整流传的最早的综合性本草。李时珍说李时珍说“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者,皆其功也。没者,皆其功也。”本草纲目 1、作者:李时珍 2、成书年代:明代(公元1578年)3、载药总数:1892种,新增374种。4、成就:集16世纪前本草学之大成;完备了药物按自然属性分类法;“虽为医书,实概万物”,被称为“东方百科全书”;流传甚广,影响中外。本草纲目拾
4、遗 作者:赵学敏 成书年代:清代(公元17651765年)载药总数:921921种,新增716716种。成就:补充、完善了中药学的内容。新增药物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中国医学大辞典(中药分册)(1921年)中国药学大辞典(1935年)中药大词典(1977年)载药5767种中华本草(1999年)8980余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中华临床中药学(1999年)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第一节 产地 道地药材(地道药材):具有地方特色,质量优良的药材。甘肃当归;宁夏枸杞;青海大黄;内蒙黄芪;山西党参;云南三七、茯苓;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河南地黄、牛膝、山药、菊花;四川黄连、川芎、贝母、乌头、
5、大黄;湖北蕲艾、蕲蛇、蕲龟、蕲竹浙八味”实际上是指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延胡索、玄参、麦冬、郁金这八味中药材第二节 采集 采集:以入药部分的成熟程度为依据,即在其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的时节采集。春秋挖根夏采草,浆果初熟花含苞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炮制: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剂,制剂的需要,进行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第一节 炮制的目的第二节 炮制的方法 水飞: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炒 清炒:炒黄、炒焦、炒炭 辅料炒:药物与固体辅料拌炒称辅料炒。炙:用液体辅料拌炒药材的炮制方法。煅: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便于有效成分煎出的方
6、法。煨:用湿纸、湿面粉包裹药物,置热火灰中烫至熟透的方法。四.水火共制淬: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燀:是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发酵、发芽、制霜等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一.含义:药物在防治疾病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性质和功能。二.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四气 性质 五味 滋味 升降浮沉 性能 趋向 归经 部位 毒性 伤害性 三.基本作用:1.祛除病邪,消除病因 四.基本原理:以偏纠偏 第一节 四气 一.含义: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此外还有一类平性。二.内容:寒热温凉平 寒凉:凉次于寒,大寒胜于寒,微寒次于寒(相当于凉)温热:温次于热,大热
7、胜于热,微温次于温(大温相当于热)平性:介于微温与微寒之间u三、确定: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和疗效总结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的。u四、作用:温热药:减轻或消除寒证。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通经络,回阳救逆。寒凉药:减轻或消除热证。清热解毒,泻火凉血。u五、药性与治则的关系 寒者热之,疗寒以热药。热者寒之,疗热以寒药。第二节 五味 一.内容:酸苦甘辛咸(涩为酸之变味,淡附于甘)二.来源:(1)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 (2)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辛:能散能行 发散表证 行气气滞证 行血(活血)血瘀证 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化湿药,开窍药,祛风湿药多具辛味。甘:能补能缓能和 补虚虚证
8、 缓急止痛挛急疼痛 调和药性 调和中焦酸(涩):能收能涩 收敛固涩滑脱证 酸与涩的关系:涩附于酸,一般将滋味酸的收涩药标为酸味,滋味不酸者,多标以涩味。酸味药能生津止渴,酸甘化阴,涩味药则均无此特点。苦:能泄、能燥、能坚泄:降泄气逆证 通泄(泻下通便)便秘 清泄(与寒性结合,清热泻火)火热证 燥:燥湿湿证 苦温燥湿寒湿证 苦寒燥湿湿热证 坚:坚阴(泻火存阴)肾阴亏虚、相火亢盛证 指苦寒药通过清热作用,消除热邪,有利于阴液的保存。咸:能下能软 泻下通便便秘 软坚散结癥瘕、痰核、瘿瘤、瘰疬等淡:能渗能利 渗湿利水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痰饮、脚气 四、性与味的关系1气味相同,作用相似:辛温发散风寒(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