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版四年级下册书法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计划).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华文版四年级下册书法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计划).doc》由用户(Jenny)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华文 四年级 下册 书法 教案 教学 设计 教学计划 下载 _四年级下册_华文版_书法_小学
- 资源描述:
-
1、 书书 法法 教教 案案 四年级四年级 下册下册 授授 授课教师:授课教师: 四四年级下学期书法教学计划年级下学期书法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巩固学生“双姿”训练的成果,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 书写习惯,通过不断完善写字教学评价,对学生进行道德素 质、意志毅力、智能素质、审美情操的培养,实现培养学生 形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写字技能以及“认认真真写字,踏踏 实实做人”的目标。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大部分学生经过半年的写字学习,已经养成了良 好的写字习惯,能熟练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学生的书写工 整率还算可以, 但入体率不高。 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不正确, 个别学生的书法基础较差,有待加强。 三、教学重点
2、 1.进一步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特别是各种不同的偏旁 或同一偏旁在字形不同位置所占的空间大小及笔画的变化。 2.写字时做到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审美能力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4.培养学生认真写字和爱惜写字用具的习惯。 5.激发学生和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提高学生对汉字书 法的鉴赏能力。 四、具体措施 1.在教学中,适当向学生讲述一些有关汉字起源与发展 的知识,介绍一些古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引导学生欣 赏书法作品,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采用书法 比赛、作品展览等方式鼓励学生好好写字,真正调动起学生 学习写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起他们的写字兴趣。 2.认真上
3、好每周一节的写字指导课, 优化写字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要做到训练有度,在教学内容上注意由简到繁,由 易到难,使学生体验到书写的乐趣,树立信心 3.重视写字课教学,先讲后练,提示注意点,再让学生 去练习,使学生的练习能够有章可循,从而提高写字水平。 4.要做到课堂指导和课后练习相结合;处理好写字与识 字的关系;处理好写字教学与课外书法活动的关系。 5.培养和发展学生们的法兴趣和特长,带动全班同学参 与到写字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写字水平。 五五、指导、指导 、指导观察。教师引导学生会观察字的笔顺、间架结 构及主笔位置。如独体字要看准哪一笔在横中线、竖中线, 最关键的是哪一笔、最难写的是哪一笔,细细体
4、味每一笔, 2、指导临描:写好笔画是写好字的基础。指导学生先 注意笔画的长短、轻重、粗细、斜正、曲直、起笔和收笔的 方圆、藏露,运笔的快慢。初写时,让学生模仿运笔。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安排 每周一课时。 教学进度表教学进度表 (四(四)年级(书法)学科)年级(书法)学科 时间:时间: 年年 月月 周次周次 起讫起讫 月日月日 教教 学学 内内 容容 课时数课时数 备注备注 1 3.23.6 竖钩和弯钩 1 2 3.93.13 横钩 1 3 3.163.20 卧钩 1 4 3.233.27 竖弯钩 1 5 3.304.3 斜钩 1 6 4.64.10 我来写求知 1 7 4.134.17 横折
5、钩 1 8 4.204.24 横折弯钩和横折斜钩 1 9 4.275.1 竖折折钩 1 10 5.115.15 我来写个龙 1 11 5.185.22 横的组合变化 1 12 5.255.29 竖的组合变化 1 13 6.16.5 撇的组合变化 1 14 6.86.12 捺的组合变化 1 15 6.156.19 点的组合变化一 1 16 6.226.26 点的组合变化二 1 17 6.297.3 习作 1 18 7.67.10 习作 1 19 20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基本笔画基本笔画-鈎鈎 第第 1 1 课课 、竖钩和弯钩竖钩和弯钩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掌握竖钩、弯钩的写法以及在结字中的运
6、用。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评改以及鉴赏能力,初步能把本 课例字写得结构匀称、整洁美观。 3、进行补字练习,培养正确的书写习惯和能力,培养情操。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竖钩、弯钩的写法以及结字时的变化和搭配要领。 教学教学准备准备:班班通多媒体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堂要求,情景导入。 二、示标 三、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第 1 页中部例字“乎”文字,思考: “竖钩”的书写 要领是什么?同独体字木的书写有什么变化? (1)小组讨论、总结班内交流教师点拨。 (2)多媒体展示“刊”字的书写, (3)学生临写,老师巡视指导。 (4)拓展例字书写。 “木、乎、刊” 2.小组内交流
7、它们的结构特点。结合课本 2 页上的碑帖例字,老 师点拨,并进行个别例字的书写与分析。 3学生自主研究,刊、集、像,体会不同书体字的特点 4.我知道了-碑帖 5拓展:学生用铅笔或钢笔给“作、牙、学”补上竖钩和弯钩, 进一步巩固两个偏旁在合体字中的书写。 6. 每日一得:老师讲临写要求,然后学生书写。 四、展示其作品,学生相互评价,老师提出优点和不足。 五、教学反思:. 第第 2 2 课课 横钩横钩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掌握横钩的写法以及在结字中的运用。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评改以及鉴赏能力,初步能把本 课例字写得结构匀称、整洁美观。 3、进行补字练习,培养正确的书写习惯和能力,培
8、养情操。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横钩的写法以及结字时的变化和搭配要领。 教学教学准备准备:班班通多媒体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展示上节课作品,学生相互评价,老师提出优点和不足。 二、情景导入。 三、示标 四、合作探究 ( (一一) )介绍横钩的名称及写法介绍横钩的名称及写法 横钩的转折与横撇相似,但是转折后的运笔过程比较短。横钩的转折与横撇相似,但是转折后的运笔过程比较短。 (二二) 、教师指导学生书写、教师指导学生书写 1.1.横画至末端微提。横画至末端微提。 2.2.向右下方略顾向右下方略顾 3.3.折转笔锋向左下提笔出钩。折转笔锋向左下提笔出钩。 (三三) 、作业练习:、作业练习: 塞
9、塞 露露 儒儒 容容 守守 妆妆 (1)小组讨论、总结班内交流教师点拨。 (2)展示“容、塞、露”字的书写, (3)拓展补字书写。 “虑、壹、守” 6. 每日一得:老师讲临写要求,然后学生书写。 五、教学反思: 第第 3 3 课课 卧钩卧钩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掌握卧钩的写法以及在结字中的运用。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评改以及鉴赏能力,初步能把本 课例字写得结构匀称、整洁美观。 3、进行补字练习,培养正确的书写习惯和能力,培养情操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卧钩的写法以及结字时的变化和搭配要领。 教学教学准备准备:班班通多媒体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展示上节课作品,学生相互评价,老师
10、提出优点和不足。 二、情景导入。 三、示标 四、合作探究 阅读课本第 7 页中部例字 (一一) 介绍卧钩的名称及写法介绍卧钩的名称及写法 卧钩是书写方法最难的笔画之一。卧钩是书写方法最难的笔画之一。 (二二) 、教师指导学生书写、教师指导学生书写 1.顺锋入笔。顺锋入笔。 2.从左上向右下,由轻到重写出弯弧。从左上向右下,由轻到重写出弯弧。 3.尾部略停顿,调好笔锋。尾部略停顿,调好笔锋。 4.向左上方提笔出锋。向左上方提笔出锋。 (三三) 、作业练习:心、作业练习:心 志志 念念 悉悉 息息 思思 (1)小组讨论、总结班内交流教师点拨。 (2)展示“心、志、念”字的书写, (3)拓展补字书写
11、。 “思、息、 ” 6. 每日一得:老师讲临写要求,然后学生书写。 五、教学反思: 第第 4 4 课课 竖弯钩竖弯钩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掌握竖弯钩的写法以及在结字中的运用。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评改以及鉴赏能力,初步能把本 课例字写得结构匀称、整洁美观。 3、进行补字练习,培养正确的书写习惯和能力,培养情操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竖弯钩的写法以及结字时的变化和搭配要领。 教学教学准备准备:班班通多媒体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展示上节课作品,学生相互评价,老师提出优点和不足。 二、情景导入。 三、示标 四、合作探究 .阅读课本第 10 页中部例字, “ (一)介绍竖弯钩的名称及
12、写法介绍竖弯钩的名称及写法 竖弯钩在书写时笔锋转换两次方向,两次转向的方法有所不竖弯钩在书写时笔锋转换两次方向,两次转向的方法有所不 同。同。 二、教师指导学生书写二、教师指导学生书写 1.写竖画时向左稍斜,至转弯处微提,转笔右行。写竖画时向左稍斜,至转弯处微提,转笔右行。 2.出钩前微顿后向上挑出。出钩前微顿后向上挑出。 三、作业练习:三、作业练习: 充充 先先 甚甚 他他 纪纪 (1)小组讨论、总结班内交流教师点拨。 (2)展示“充充 、 先先、 甚甚”字的书写, (3)拓展补字书写。 “纪、也、化、 ” 6. 每日一得:老师讲临写要求,然后学生书写。 五、教学反思: 第第 5 5 课课
13、斜斜 钩钩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掌握斜钩的写法以及在结字中的运用。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评改以及鉴赏能力,初步能把本 课例字写得结构匀称、整洁美观。 3、进行补字练习,培养正确的书写习惯和能力,培养情操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斜钩的写法以及结字时的变化和搭配要领。 教学教学准备准备:班班通多媒体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展示上节课作品,学生相互评价,老师提出优点和不足。 二、情景导入。 三、示标 四、合作探究 阅读课本第 13 页中部例字 (一)(一)介绍斜钩的名称及写法介绍斜钩的名称及写法 斜钩又称为“戈钩” ,也是比较难写的笔画。斜钩又称为“戈钩” ,也是比较难写的笔画。 二
14、、教二、教师指导学生书写师指导学生书写 1.入笔后向右下行,中间略带弧度入笔后向右下行,中间略带弧度 2.至末端略作停顿至末端略作停顿 3.调整笔锋向右上方挑出。调整笔锋向右上方挑出。 三、作业练习:三、作业练习: 或或 民民 岁岁 哉哉 氏氏 (1)小组讨论、总结班内交流教师点拨。 (2)展示“或或 、 民、民、 哉哉”字的书写, (3)拓展补字书写。 “氏、几、 ” 6. 每日一得:老师讲临写要求,然后学生书写。 五、教学反思: 第第 6 6 课课 我来写“求知”我来写“求知”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掌握求知的写法以及在结字中的运用。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评改以及鉴赏能力,初步
15、能把本 课例字写得结构匀称、整洁美观。 3、培养正确的书写习惯和能力,培养情操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求知的写法以及结字时的变化和搭配要领。 教学教学准备准备:班班通多媒体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展示上节课作品,学生相互评价,老师提出优点和不足。 二、情景导入。 三、示标 四、合作探究 阅读课本第 16 页中部例字 (一)介绍“求知”写法介绍“求知”写法 建议幅式:条幅和横幅建议幅式:条幅和横幅 (二二) 、教师指导学生书写、教师指导学生书写 1.书写“求”字时,注意“竖钩”两侧四笔的聚散关系。书写“求”字时,注意“竖钩”两侧四笔的聚散关系。 2.书写“知”字时,注意左右两部分的长短、错落关
16、系。书写“知”字时,注意左右两部分的长短、错落关系。 (三三) 、作业练习:、作业练习: 求知求知 (1)小组讨论、总结班内交流教师点拨。 (2)展示“求求、 知知”字的书写, 四、每日一得:老师讲临写要求,然后学生书写。 五、教学反思: 第第 7 7 课课 横横 折折 钩钩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掌握横折钩的写法以及在结字中的运用。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评改以及鉴赏能力,初步能把本 课例字写得结构匀称、整洁美观。 3、进行补字练习,培养正确的书写习惯和能力,培养情操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横折钩的写法以及结字时的变化和搭配要领。 教学教学准备准备:班班通多媒体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17、 一、展示上节课作品,学生相互评价,老师提出优点和不足。 二、情景导入。 三、示标 四、合作探究 阅读课本第 18 页中部例字 (一)(一) 介绍横折钩的名称和写法介绍横折钩的名称和写法 横折钩相当于“横折”和“钩”的结合。书写时笔锋有两次转变横折钩相当于“横折”和“钩”的结合。书写时笔锋有两次转变 方向。方向。 (二二) 、教师指导学生书写、教师指导学生书写 1.把“横折”和“钩”的写法结合起来。把“横折”和“钩”的写法结合起来。 2.折后“竖”有曲直或长短的变化。折后“竖”有曲直或长短的变化。 (三三) 、作业练习:、作业练习: 月月 而而 身身 弗弗 周周 (1)小组讨论、总结班内交流教
18、师点拨。 (2)展示“ 月月、 而而、 身身”字的书写, (3)拓展补字书写。 “为、高、周、 ” 四. 每日一得:老师讲临写要求,然后学生书写。 五、教学反思: 第第 8 8 课课 横折弯钩和横折斜横折弯钩和横折斜钩钩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掌握横折弯钩和横折斜钩的写法以及在结字中的运用。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评改以及鉴赏能力,初步能把本 课例字写得结构匀称、整洁美观。 3、进行补字练习,培养正确的书写习惯和能力,培养情操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横折弯钩和横折斜钩的写法以及结字时的变化和搭配 要领。 教学教学准备准备:班班通多媒体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展示上节课作品,学生相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