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煤层气储层特征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二章煤层气储层特征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煤层气 特征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煤层气储层特征第三章 煤层气钻井技术与工程设计第四章 煤层气工程管理与质量控制第五章 煤层气测井第六章 煤层气钻井第七章 煤层气增产技术第八章 煤层气排采控制理论与工艺技术第九章 煤层气数值模拟煤层气开发与开采2.1 2.1 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2.2 2.2 煤层特征描述及煤层气赋存状态煤层特征描述及煤层气赋存状态2.3 2.3 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2.4 2.4 煤储层的渗透性煤储层的渗透性2.5 2.5 煤储层的孔隙压力与原地应力煤储层的孔隙压力与原地应力2.6 2.6 煤储层的吸附性、含气性煤储层的吸附性、含气性2
2、.7 2.7 吸附饱和度与临界解吸压力吸附饱和度与临界解吸压力2.8 2.8 煤的煤阶概念及特点煤的煤阶概念及特点煤层气储层特征煤:煤:一、成煤物质与聚煤作用由于成煤物质和聚煤条件由于成煤物质和聚煤条件的不同,煤分为:的不同,煤分为:腐植煤腐植煤 残植煤残植煤 腐泥煤腐泥煤由高等植物、浮游生物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形成固体可由高等植物、浮游生物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形成固体可燃矿产,包括有机和无机化合物,由于生物化学作用的不同燃矿产,包括有机和无机化合物,由于生物化学作用的不同和地质化学因素的差异,使煤成为含有几十种煤岩显微组分和地质化学因素的差异,使煤成为含有几十种煤岩显微组分的复杂混合物。
3、组成、结构非常复杂且不均一。的复杂混合物。组成、结构非常复杂且不均一。煤层:煤层:一、成煤物质与聚煤作用一、成煤物质与聚煤作用独特的赋存状态:以吸附态为主独特的赋存状态:以吸附态为主非常规储层:典型的自生自储、多重孔渗的有机储层非常规储层:典型的自生自储、多重孔渗的有机储层特有的产出机理:排水特有的产出机理:排水降压降压解吸采气解吸采气一、成煤物质与聚煤作用成煤物质:成煤物质:一、成煤物质与聚煤作用聚煤作用:聚煤作用:聚煤作用是古气候、古植物、古地理和古构造诸因素综合作用由高等植物及浮游生物经过复杂物理化学变化聚集成煤的过程。物质基础物质基础:植物遗体;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温暖潮湿;古地理条件古
4、地理条件:常年积水洼地;古构造条件古构造条件:缓慢下沉。一、成煤物质与聚煤作用河流相河流相冲积相冲积相沼泽相沼泽相一、成煤物质与聚煤作用一、成煤物质与聚煤作用成煤作用:成煤作用:是原始成煤物质成煤物质最终转化成煤煤的全部作用,它分为泥炭化泥炭化作用、煤化煤化作用两个阶段。一、成煤物质与聚煤作用从成煤原始物质的堆积,经生物化学作用直到泥炭的形成,称为泥炭化作用阶段;当泥炭形成后,由于沉积盆地的沉降,泥炭被埋藏于深处,在温度、压力增高等物理、化学作用下,形成褐煤、烟煤、无烟煤,称为煤化作用阶段。对于腐泥来说,则经历了硬腐泥、腐泥褐煤、腐泥亚烟煤、腐泥烟煤到腐泥无烟煤的媒化作用。成煤作用:成煤作用:
5、第二次煤化作用阶跃:热裂解气生成 湿润热、内在水分、环缩合度等极小 孔隙率、总孔容、微孔孔容、孔比表面 积等继续增大 生气作用和吸附性进一步增强 含气量增高主要依赖于有限新生孔容空间第三次和第四次煤化作用阶跃:甲基大量脱落 大分子结构有序化程度明显增强 孔隙率、孔容、孔比表面积、基本结 构单元等达到极大 孔隙空间明显增大 吸附性极度增强第四次煤化作用阶跃之后:生气作用基本停止,气源消失 镜质组孔隙率、总孔容、微孔孔容、孔比表面积等显著变少 内在水分从增大变为减小 吸附热开始急剧降低 吸附能力趋于消失第一次煤化作用阶跃:水分显著减少 边基侧链脱落生成油气 煤中微孔增多,比表面积增大 吸附性增强
6、孔隙空间被快速充填煤层气生成吸附性增强煤层气储集生成作用停止吸附性消失煤层气残留/逸散二、煤的化学组成与煤岩煤质特征煤的结构煤的结构二、煤的化学组成与煤岩煤质特征煤的结构煤的结构规则部分规则部分二、煤的化学组成与煤岩煤质特征煤的结构煤的结构不规则部分不规则部分二、煤的化学组成与煤岩煤质特征煤的结构煤的结构二、煤的化学组成与煤岩煤质特征煤的结构煤的结构 煤的工业分析又叫煤的技术分析或实用分析。它包括水分水分、灰分灰分和挥发分挥发分产率以及固定碳固定碳四个项目,用作评价煤质的基本依据。煤质特征:煤质特征:通过工业分析指标来表征通过工业分析指标来表征二、煤的化学组成与煤岩煤质特征煤是一种有机岩,利用
7、研究岩石的方法来研究煤的学科称为煤岩学。换言之,煤岩即煤的有机岩石性质和特征。煤岩特征:煤岩特征:二、煤的化学组成与煤岩煤质特征二、煤的化学组成与煤岩煤质特征宏观煤岩特征:宏观煤岩特征:按宏观煤岩成分的组合及其按宏观煤岩成分的组合及其反映出来的平均光泽强度,可划反映出来的平均光泽强度,可划分为四种宏观煤岩类型,即:分为四种宏观煤岩类型,即:光亮型煤光亮型煤半亮型煤半亮型煤半暗型煤半暗型煤暗淡型煤暗淡型煤二、煤的化学组成与煤岩煤质特征宏观煤岩成分是用肉眼宏观煤岩成分是用肉眼可以区分的煤的基本组可以区分的煤的基本组成单位,包括:成单位,包括:镜煤镜煤亮煤亮煤暗煤暗煤丝炭。丝炭。二、煤的化学组成与煤
8、岩煤质特征中国煤的分类:中国煤的分类:根据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GB575186)规定,煤分为14大类。u 无烟煤(anthracite)u 贫煤(meager coal)u 贫瘦煤(meager lean coal)u 瘦煤 (1ean coa1)u 焦煤(coking coal)u 肥煤(fat coaL)u 气煤(gas coal)u 13焦煤(13 coking coal)u 气肥煤(gasfat coal)u 12中粘煤(12 medium caking coal)u 弱粘煤(weakly caking coa1)u 不粘煤(noncaking coal)u 长馅煤(long fla
9、me coal)u 褐煤 (brown coal;1ignite)二、煤的化学组成与煤岩煤质特征煤的物理性质:煤的物理性质:煤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光学性质:颜色、光泽、反射率、折射率、吸收率;机械性质:硬度、脆度、可磨性、断口;空间结构性质:比重、表而积、孔隙度、压缩性;电磁性质:介电常数、导电性、磁性;热性质:比热,导热性等。一、煤层特征描述煤层的发育特征:含煤地层、含煤系数、煤层及煤层组、煤层稳定性、煤层结构、煤层分叉与尖灭、夹矸等。煤层的几何特征:煤层厚度、煤层底板标高、煤层埋深等二、煤体结构分类原生结构煤原生结构煤构构 造造 煤煤碎裂煤碎裂煤碎粒煤碎粒煤糜棱煤糜棱煤煤体结构
10、煤体结构瓦斯地质学中对煤体结构进行的宏观分类是根据煤体破坏程度进行瓦斯地质学中对煤体结构进行的宏观分类是根据煤体破坏程度进行的,可分为原生结构煤、碎裂煤、碎粒煤和糜棱煤的,可分为原生结构煤、碎裂煤、碎粒煤和糜棱煤二、煤体结构分类三、煤层气赋存状态认识和了解煤层气在储层中的赋存状态,是地质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勘探开发的必要工作。目前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煤层气以 、和 三种形式储集在煤储层中,且以 为主。溶解态 游离态吸附态吸附态吸附态吸附态吸附态溶解态溶解态游离态游离态吸附等温线吸附等温线吸附态煤层气可用吸附状态方程来表达,但最直观的是吸附等温线,即状态方程的图示形式,它反映了等温条件下吸附量与压
11、力的关系。吸附等温线在煤层气研究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评价煤层对气体的最大吸附能力,实测值往往偏低;预测生产过程中储层压力降低时释放出气体的最大值和释放速率;确定临界解吸压力。确定气饱和度。特别是在气体处于未饱和状态,即所含气体量未达到最大吸附能力时,这一测试相当重要。一、煤储层的孔隙 一、煤储层的孔隙煤的孔隙类型及其成因简述注:+为作用大;+为作用中等;+为作用小;空白为没有作用一、煤储层的孔隙一、煤储层的孔隙一、煤储层的孔隙煤的基质孔隙特征煤的基质孔隙特征与煤化程度有密切与煤化程度有密切关系。随煤化程度关系。随煤化程度升高,基质孔隙的升高,基质孔隙的孔容和孔面积出现孔容和孔面积出
12、现有规律的变化有规律的变化煤储层的天然裂隙割理是内生裂隙,与构造作用形成的外生裂隙相对应,割理是内生裂隙,与构造作用形成的外生裂隙相对应,是煤化过程中失水及烃类产生,煤基质收缩引起张力及是煤化过程中失水及烃类产生,煤基质收缩引起张力及高流体压力引起,通常分为两组,面割理和端割理,互高流体压力引起,通常分为两组,面割理和端割理,互相垂直,且垂直于层面方向相垂直,且垂直于层面方向面割理:割理中延伸距离较长、范面割理:割理中延伸距离较长、范围较大的一组,受最大主应力控制围较大的一组,受最大主应力控制端割理:延伸范围局限于面割理之端割理:延伸范围局限于面割理之间,受最小主应力控制间,受最小主应力控制煤
13、储层的天然裂隙煤储层的天然裂隙组合类型网格状半网状孤网状孤立状特征主内生裂隙与次内生裂隙均相交部分主内生裂隙存在与之相交的次内生裂隙大部分次内生裂隙仅一端与主内生裂隙相交大部分次内生裂隙两端均不与内生裂隙相交仅发育主内生裂隙或次内生裂隙示意图 相对渗透性好中等差很差内生裂隙组合类型表煤储层的天然裂隙煤储层的天然裂隙煤的显微裂隙组合关系煤的显微裂隙组合关系 a 规则网状割理,面割理和端割理将煤体切割成立方体基质块,平顶山六矿下石盒子组b 不规则网状割理,无法区分面割理与端割理,济源下冶太原组C-直线型断续、连续割理,仅发育一组面割理,平顶山一矿下石盒子组割理及裂隙不同形态割理及裂隙不同形态割理及
14、裂隙不同形态割理及裂隙不同形态d S 型割理,仅发育一组断续展布的张性面割理,晋城寺河矿山西组3 号煤e 多期叠加型,反映两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结果,反光,160,焦作古汉山山西组煤储层的天然裂隙图图2.21 I1 2.21 I1 中面割理沿最大主应力场方向延伸,端割理则沿最小主应力中面割理沿最大主应力场方向延伸,端割理则沿最小主应力场影响延伸,从而形成规则的网状割理。当构造应力场各向同性或较弱场影响延伸,从而形成规则的网状割理。当构造应力场各向同性或较弱时,形成不规则网状割理(图时,形成不规则网状割理(图2.212.21中中I2 I2)。如果主应力差较大,则形成)。如果主应力差较大,则形成线性
15、连续或孤立状割理(线性连续或孤立状割理(II1II1)。剪切应力作用下形成)。剪切应力作用下形成S S型割理型割理 (II2)(II2)。多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复杂的割理类型(多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复杂的割理类型(IIIIII)。)。煤储层的天然裂隙不同规模裂隙特征割理密度与煤阶早在早在1963 1963 年年Ammosov Ammosov 与与Eremin Eremin 就指出割理密度从就指出割理密度从褐煤到中挥发分烟煤逐渐褐煤到中挥发分烟煤逐渐增加,然后向无烟煤又逐增加,然后向无烟煤又逐渐降低的现象渐降低的现象存在存在3 3种关系:种关系:(1 1)随煤阶增高呈偏正态)随煤阶增高呈偏正
16、态分布,表达式为分布,表达式为割理密度与煤阶第二种与第二种与Laubach Laubach 等人的相同,等人的相同,割理密度随煤阶增高在割理密度随煤阶增高在R Ro,max=1.3%o,max=1.3%时达到极大值,时达到极大值,之后保持稳定之后保持稳定割理密度与煤阶割理密度随煤阶升高而增加,在Ro,max=1.3%时达到极大值,而后在Ro,max=1.3%to 4%之间缓慢降低,当Ro,max 超过4%后割理密度不再变化上述分析可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割理在中等煤阶焦煤、挥发性烟煤中最为发育,为割理发育预测提供了思路。割理与矿化作用割理的矿化是指煤化作用,甚至后生作割理的矿化是指煤化作用,甚至后
17、生作用过程中,割理被矿物质充填形成脉体。用过程中,割理被矿物质充填形成脉体。割理的充填直接影响其导流能力和储层割理的充填直接影响其导流能力和储层的连通性,引起人们关注。的连通性,引起人们关注。充填矿物为石英、方解石、黄铁矿等自充填矿物为石英、方解石、黄铁矿等自生或后生矿物生或后生矿物割理与煤类型割理分布在亮煤割理分布在亮煤及镜煤中及镜煤中煤储层的天然裂隙 煤中裂隙观察研究应从煤中裂隙观察研究应从宏观宏观到到微观微观逐步逐步深化深化。首先分析矿区地质构造背景,有目的地设置观测点,在裸露完整、首先分析矿区地质构造背景,有目的地设置观测点,在裸露完整、干扰小的观测点易于追踪的代表性煤壁进行干扰小的观
18、测点易于追踪的代表性煤壁进行观察描述观察描述。观测时,要求。观测时,要求方向定位准确,主次关系明了,对肉眼可见的裂隙几何形态参数量化。方向定位准确,主次关系明了,对肉眼可见的裂隙几何形态参数量化。然后采集然后采集定向样品定向样品,进行微小裂隙的观测分析。采样要标定样品,进行微小裂隙的观测分析。采样要标定样品的空间方位(尽可能与天然裂隙的破裂方向一致),并保证一定的块的空间方位(尽可能与天然裂隙的破裂方向一致),并保证一定的块度。定向样品磨制成二维或三维光洁面,在层理面上观测裂隙的度。定向样品磨制成二维或三维光洁面,在层理面上观测裂隙的方向、方向、主次关系、长度、宽度、密度、间距主次关系、长度、
19、宽度、密度、间距,剖面上观测裂隙高度、垂向分,剖面上观测裂隙高度、垂向分布情况以及布情况以及组合关系组合关系等。等。煤储层的天然裂隙煤中裂隙的研究以采集煤中裂隙的研究以采集裂隙参数裂隙参数为途径,以识别为途径,以识别裂隙的类型、切割关系、空间分布规律和形成机裂隙的类型、切割关系、空间分布规律和形成机制为内容,以查明裂隙对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影响制为内容,以查明裂隙对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影响为目的。裂隙参数包括张开度、长度、高度、产为目的。裂隙参数包括张开度、长度、高度、产状、充填特征、裂隙密度及空间组合特征等。室状、充填特征、裂隙密度及空间组合特征等。室内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内光学
20、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等的观测查明裂隙的微观特征。等的观测查明裂隙的微观特征。煤储层的天然裂隙(1 1)高产煤层气藏预测)高产煤层气藏预测一般而言一般而言,中变质亮煤一半亮煤割理最发育中变质亮煤一半亮煤割理最发育,具有较高的具有较高的渗透率渗透率,因此因此,在其它条件在其它条件,如含气率、解吸一扩散速率如含气率、解吸一扩散速率等等 满足时满足时,是煤层气勘探的首选目标。是煤层气勘探的首选目标。(2 2)最佳开发策略的制定。)最佳开发策略的制定。通常面割理方向渗透率是其它方向的通常面割理方向渗透率是其它方向的 3 310 10 倍倍,与端割与端割理渗透率之比高达理渗透率之比高达17
21、17:1 1。钻井及压裂方向垂直于面割理方向。钻井及压裂方向垂直于面割理方向。2022-12-3055储集层的渗透性是指在一定压力差下,允许流体通过储集层的渗透性是指在一定压力差下,允许流体通过其连通孔隙的性质,也就是说,渗透性是指岩石传导其连通孔隙的性质,也就是说,渗透性是指岩石传导流体的能力,渗透性优劣用渗透率表示。流体的能力,渗透性优劣用渗透率表示。表达式表达式适用单位为md,1md=10-3m2一一、概念、概念粘度为1mpa.S的流体,在压差1atm作用下,在通过1cm2、长度为1cm的多孔介质,其流量为1cm3/s时,该多孔介质渗透率即为一达西2022-12-3056一一、概念、概念
22、有效渗透率:煤中多相流体共存时,煤层对其中的每有效渗透率:煤中多相流体共存时,煤层对其中的每相流体渗透率称为有效渗透率,分别用相流体渗透率称为有效渗透率,分别用kw和和kg来表示来表示水和气的渗透率,则水和气的渗透率,则相对渗透率:煤中多相流体共存时,每相流体有效渗相对渗透率:煤中多相流体共存时,每相流体有效渗透率与其绝对渗透率比值,分别用透率与其绝对渗透率比值,分别用krw和和krg来表示水和来表示水和气的相对渗透率,则气的相对渗透率,则2022-12-3057二、渗透率影响因素二、渗透率影响因素1.有效应力与原地应力有效应力为总应力减去储层流体压力。垂直于裂隙方向的总应力减去裂隙内流体压力
23、,所得的有效应力称为有效正应力,它是裂隙宽度变化的主控因素。有效应力增加,导致裂隙宽度减小,甚至闭合,使渗透率急剧下降。Somerton 的实验研究发现的有效应力()与渗透率(k)存在如下关系Mckee 等给出了更为完善的关系式2022-12-3058王洪林等根据大量资料指出随着有效应力的增加,渗透率呈指数降低二、渗透率影响因素二、渗透率影响因素2022-12-3059原地应力,特别是最小主应力对煤储层的渗透性影响严重二、渗透率影响因素二、渗透率影响因素2022-12-30602.Klinkenberg效应在多孔介质中,气体分子就与通道壁相互作用(碰撞),从而造成气体分子沿孔隙表面滑移,增加了
24、分子流速,这一现象称分子滑移现象,这种由气体分子和固体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效应称Klinkenberg 效应由上式可知由Klinkenberg效应造成渗透率的增量为:二、渗透率影响因素二、渗透率影响因素K:气测渗透率,ko:等效液相渗透率 b:滑脱常数 pm:压力差2022-12-30613.基质收缩效应实验表明,煤体在吸附气体或解吸气体时可引起自身的膨胀与收缩。煤层气开发过程中,储层压力降至临界解吸压力以下时,煤层气便开始解吸。由于煤体在侧向上是受围限的,因此煤基质的收缩不可能引起煤层整体的水平应变,只能沿裂隙发生局部侧向应变。基质沿裂隙的收缩造成水平应力下降,有效应力相应减小,裂隙宽度增加,
25、渗透率增高。二、渗透率影响因素二、渗透率影响因素2022-12-3062渗透率与样品尺寸的关系渗透率与样品尺寸的关系由于煤的天然裂缝发育特征,由于煤的天然裂缝发育特征,较大样品显示出渗透率较高。较大样品显示出渗透率较高。4.样品尺寸二、渗透率影响因素二、渗透率影响因素2022-12-3063三、渗透率测量方法三、渗透率测量方法1.实验室测试储层的绝对渗透率、相对渗透率的实验测试,是在渗透率仪上进行的。相对渗透率的测定有两种方法:一是非稳态法,该方法首先用盐水将煤心饱和,而后注入气体排出盐水,记录随时间排出的水和气量及压力等数据,计算出气、水相对渗透率;另一种是稳态法,该方法是同时将水和气体在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