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9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第三讲-东南亚古代文化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4960696
  • 上传时间:2023-01-28
  • 格式:PPT
  • 页数:89
  • 大小:7.20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三讲-东南亚古代文化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第三 东南亚 古代 文化 课件
    资源描述:

    1、早期人类早期人类爪哇猿人(距今180万年)、越南谅山的沈圈、沈海洞穴(Tham Khuyen Cave,Tham Hai Cave,约50万前)、梭罗人(Soloman,距今约5万年)、瓦贾克人(Wadjak,距今约1000012000年)和菲律宾巴拉望的塔崩洞(Tabon Cave,距今约22,00024,000年)等遗迹,是东南亚原始文化的发展的源头。在原始人类遗迹的基础上,和平文化、北山文化、东山文化、班清文化代表了古代东南亚文化发展的历程,形成了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的完整发展序列。东南亚原始人类遗迹东南亚原始人类遗迹 据缅甸曼德勒大学和美国人类学家的报告,1979年5月,

    2、他们在缅甸北部曼德勒以西的崩当山区发现了古猿人化石,有4件下颌骨化石和一些骨骼化石的碎片。据称是4000万年前的古猿人化石。崩当山区遗址还发现有同时代的河马、犀牛、鳄鱼等脊椎动物的化石。爪哇的直立人遗迹首先是由荷兰学者尤金杜布哇(又译杜波依斯,E.Duboiis)发现的。他在中爪哇梭罗河畔的特里尼尔村(Trinil)发现了一个头盖骨化石和牙齿。经初步研究后,杜布哇认为这是一种最像人的猿。随后,1892年又发现一根大腿的左股骨化石。头盖骨形状较原始,脑容量测定为750900亳升,介于猿和人的脑容量之间。大腿骨长45厘来,形状与现代人相似,表明可直立行走。杜布哇认为头盖骨与这一根大腿骨是属于同一个

    3、体的。1890年,他发表文章将它命名为“爪哇猿人”,即直立人。杜布哇认为爪哇发现的直立人全身有毛,可蹒跚地行走,且能制作和使用粗糙的石器。在给欧洲友人的电报中,他将其称为“达尔文的缺环”。杜布哇发现的爪哇猿人化石,据近些年来的绝对年代测定,可达距今180万年。2023-1-10爪哇人爪哇人爪哇人爪哇人 梭罗人梭罗人 杜布哇发现的爪哇猿人化石长期不为西方学术界承认。当他把这个发现用电报发到欧洲时,就有一些人认为这些化石根本不是同一时代的,说杜布哇肯定出了错,把猿的头骨和人的股骨混在一起了。从20世纪30年代后,爪哇的猿人遗迹又有新的重要发现。1936年,古生物学家孔尼华在东爪哇的苏腊巴亚(泗水)

    4、附近的莫佐克托(Modjkerto)山腰处发现了一个小孩的头盖骨化石,脑容量为800亳升。据研究,这个头骨比特里尼尔的猿人头骨化石的年代要早,其地质年代为更新世早期。除直立人之外,从20世纪30年代,在爪哇发现有一系列智人遗迹。东南亚早期智人是19311932年由荷兰学者奥本努(W.F.F.Oppenorth)在梭罗河畔的昂栋(Ngan dong)发现的,有11个头骨和两根胫骨,并发现有25000件动物化石,包括牛、犀牛、鹿、河马、豹、古象等。年代测定为更新世晚期,距今约25万至5万年前。学者命名为“梭罗人”或称“昂栋人”。梭罗人的脑容量为1015-1255亳升,比爪哇直立猿人的脑容量要多。小

    5、腿骨直,具有现代人的形态,说明是从直立猿人进化发展而来的。他们可能已使用粗糙的砍砸器和石片工具,还用动物骨头制成骨鱼叉、骨刀,用鹿角制成尖状器。颅底全部破碎,表明这些人头可能曾是战利品,脑子也被吃掉。梭罗人的年代一直被认为属于更新世晚期或许是更新世最後一次冰期但是尚未确定。1890年杜布哇在爪哇南部的瓦贾克(Wadjak)发现了晚期智人的遗迹,有一男一女两个头盖骨化石。据测定,脑容量分别为1550亳升和1650亳升,均比近代澳大利亚土人的脑容量1257毫升要大一些。年代约为1万2千年前。学界称为“瓦贾克人”。爪哇晚期智人瓦贾克人的这类化石,1942年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也有发现,称为“凯洛尔人”

    6、。其头盖骨化石与瓦贾克人相似。有些人类学家认为瓦贾克凯洛尔类型的人类可能是东南亚地区原始人种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的祖先,或与之有亲缘关系。2023-1-10梭罗人梭罗人(可能是更新世晚期,年代未定)(可能是更新世晚期,年代未定)2023-1-10瓦贾克人瓦贾克人(年代约为(年代约为1万万2千年前)千年前)Anyathian)Fingnoi River Kota Tampan Patjitan 安雅辛文化安雅辛文化 旧石器文化旧石器文化以“上缅甸人”的口语称谓“安雅塔”命名。这种文化分布于缅甸伊洛瓦底江流域,位于缅甸北部的马圭、良吴、敏巫等县。从器物看,分为早晚两期。早期有砍砸器和手镐,具有交叉打

    7、击制作的石片疤痕的特征。晚期有少量的原始手斧,单面加工,以砾石为原料。上缅甸文化晚期属更新世末期,直到农业出现。安雅辛文化的制品主要用硅质凝灰岩砾石和硅化木块作原料。硅化木产自第三纪地层,密度、硬度、弹性和韧度等均与火石、凝灰岩接近。但因受原来木纹结构的限制,只能沿着大致与年轮轴垂直的平面打击加工,从而限制了工具的类型。安雅辛的石器有4个基本类型,即:单面修理的砍斫器;两面交互打击的砍斫器;将长而扁平的硅化木块的一端或两端单面修理成刃的“手锛”;和西方的手斧一样具有一个锐尖、但非两面而是单面加工的“原型手斧”。上述工具主要用砾石或岩块打制,石片工具在安雅辛文化中不占重要地位。安雅辛石器安雅辛石

    8、器塔崩塔崩文化文化 旧石器文化旧石器文化东南亚旧石器时代文化。塔崩文化分布于巴拉望岛西南海岸,这一带有一系列石灰岩洞穴,其中以用“塔崩鸟”(tabon)命名的“塔崩洞”为最著名。它高出海面约33.5米。洞内发现有上千件石制品和许多鸟骨、蝙蝠骨和小哺乳动物化石,还有炭屑、灰烬等用火证据。据放射性碳素断代,文化层的年代从距今5万至9千年。石制品全部用燧石作原料,其中绝大多数是有使用痕迹的石片,都是用直接打击法产生的。经过修理的石片石器不到10。修理工作用石锤进行,使用陡直加工的方法。工具一般是短粗的,类型以刮削器为主。其中一种叫“库巴”的刮削器最具特色,它的器形和加工方法与澳大利亚的马蹄形刮削器明

    9、显一致,只是尺寸略小。塔崩的石制品还包括少量用玄武岩砾石单面打制的砍斫器。Tabon CaveExcavation in Tabon CaveExibition in Tabon Cave塔崩洞塔崩洞美国考古学家Robert B.Fox主持了塔崩洞的发掘工作。发现了距今2.2-2.4万年的头盖骨。马努古尔陶罐。最早的菲律宾地区人类活动的痕迹(距今50000-7000年)扎本埃旧石器文化扎本埃旧石器文化位于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南部。石制品出自距瓦拉纳河40米高的阶地堆积,与一个含原齿象(Archidiskodon)侏儒种、大龟和猪(Celebochoerus)等绝灭动物在内的动物群共生,时代为晚

    10、更新世。石制品采用玉髓、碧玉和其他硅质岩作原料。石片一般不修理台面。石器包括用短粗石片加工的尖状器和刮削器。石制品在风格上和菲律宾、爪哇的同时期制品接近。尼阿旧石器遗址尼阿旧石器遗址位于马来西亚的沙捞越,是一个巨大的洞穴遗址。堆积中出土了大量石制品、骨制品和一具晚期智人的头骨化石。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约距今 4万年。尼阿地点的石器以单面加工的石英岩砾石砍斫器为其特色,石制品还包括一般不作修理的大、小石片。人类占据这个洞穴的时间延续至距今5000年左右。虽然从下至上各层都发现有石器,但它们在类型和技术上并无明显变化。淡边文化淡边文化淡边文化典型遗址位于马来西亚西北部霹雳河流域的哥打淡边地方。石

    11、制品出自高出海面约70米的河流堆积,时代可能为中更新世初期,是目前所知的东南亚地区较早的旧石器。淡边文化石制品的原料,多为石英岩砾石,石英和角页岩的数量较少。石制品多半有河水冲磨的痕迹和较厚的石锈。石器包括用砾石打制的砍斫器、“啄掘器”和“原型手斧”,以及用石片加工的刮削器。砍斫器分单面打制和两面打制的两种,单面的占大多数。刮削器的修理工作比较粗糙,刃部常常是陡直的。巴芝丹文化巴芝丹文化巴芝丹文化分布在印度尼西亚中爪哇南部海岸的巴索卡河河谷,因典型遗址所在的小村庄而得名。石制品大多数用硅质凝灰岩砾石、少数用硅质灰岩和硅化木砾石制成。主要的工具为大石片或砾石打制的砍斫器,还有用石片加工成的“手锛

    12、”和“原型手斧”,以及用小石片制作的刮削器、钻具和雕刻器等。过去认为巴芝丹文化不存在真正的手斧,但后来却发现不少,有些还打制得很精致,和西方的手斧几乎难以区别。和平文化(类型)分布图和平文化(类型)分布图仙人洞所在地仙人洞所在地巨石文化巨石文化巨石文化,又称“日石文化”(Heliolithic Culture),是用巨石表现某种宗教信仰的史前文化。巨石文化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金石并用时代,一直延续到金属时代。在由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过渡时期,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观念的结合,原始宗教信仰发展的反映。由于生产力的一定进步,原始氏族公社扩大,部落和部落联盟形成与发展起来,部落中的特权阶层出现,这就需

    13、要一种以团结和巩固氏族部落为目的,同时又能表现部落首领权威的信仰。巨石文化就是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在东南亚,巨石文化的遗迹分布于印尼群岛、老挝、泰国、马来半岛等地,其主要特征是单个或成群的石柱(立石)、桌石、石地坛,各种类型的石棺、石瓮、石墓以及石像等。东南亚巨石遗迹种类东南亚巨石遗迹种类(1)石柱或立石,一般是略加斧削的粗石,立起来用以表示对部落有功人员的尊敬;(2)桌石,用一块平面大石板置于直立的石头上,用于祭祀作祭坛之用;(3)竖石,一根直立的长石头,似男性生殖器,古印度认为是林伽(Lingam),乃性标崇拜,或为生殖崇拜的表现;(4)石地坛,有单层或两层以上

    14、的,坛基四周砌有垂直的墙,为部落集会与祭礼的场所;(5)石棺,一般为长方形,用薄石板构成,为部落特权人物的棺墓;(6)石像,以人物形象为主,雕刻生动,多为穿戴甲胄的武士,骑象,或人象搏斗,处有两虎搏斗的形象,具艺术性;(7)石瓮,为巨石凿成的大石缸,一般用作丧葬的棺材,或为石槽,用独石加工琢成,作火化与盛殓遗骸之用,石槽群中有一个用作火葬的洞穴,故以石瓮为代表的巨石文化又称为“瓮棺葬文化”;老挝石缸平原老挝石缸平原查尔平原上的石缸有250个,大小不同,形状各异。一般高1.5米,小的不及1米,大的高达3米左古。一般重12吨。就其形状看,石缸大致呈园柱形,平底或底部稍有凸起,外沿加工粗糙,也有似方

    15、形或多边形的。缸上无纹饰,也没有文字。缸的内沿加工较精细,多为园筒形。石缸直径7080公分,可容一人,也有少数直径1米左右,能容2-3人的。班安发现的一个最大的石缸,高3.25米,缸口直径3米,缸内可同时站立6个大人,缸重达14吨。石缸排到并不规范,有立有卧,有几个聚在一起的,亦有一个独处者。有的缸耸立于山丘上,有的半埋于泥土中或嵌于地面。整体观察,石缸群是以一个小山洞为园心,呈扇形分布。在石缸群的中央,有用于火葬的洞窟。火化后,牙齿及部分骨灰放在石缸内。老挝石缸平原(查尔平原)老挝石缸平原(查尔平原)最大的石缸高最大的石缸高3米宽米宽1米米东南亚大陆的泰国与越南等地也发现巨石古迹。泰国东北部

    16、的乌隆府班铺县有石棚,而越南南方的春禄地区则表现为瓮棺葬。春禄的遗址内出土有一些保存不好的陶器,并有一些青铜器和大量的铁器。据推测,这里可能是当地一个宗教中心的所在地。马来半岛所发现的巨石遗迹,以直立独石、石阵和石板墓为主。马六甲地区发现有直立独石群。马来人称之为活石(Living Stone),他们相信这些石头是会生长的。吉兰丹发现的石阵是大规模祭祀祖先的遗迹。印度尼西亚的巨石遗迹的特点是形式众多,而最突出的是石地坛。据学者研究,印度尼西亚的巨石文化可分为古老的和年青的,或分为前期与后期。前期的是桌石、立石、石座、石地坛;后期的主要是石墓葬、石棺、石槽和石像。巨石文化遗迹又可称之为“复合文化

    17、遗迹”。它一方面,表现了人们的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祖先的崇拜,以及对男女性标的崇拜,反映了人们对人类繁衍的朴素认识和对生理现象的神秘与迷惑的心理;另一方面,从巨石文化遗址中,特别是石地坛、石像的遗迹又可探索出反映出当时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的粗略面貌与活动地盘,也可窥见氏族部落特权阶层的产生和氏族部落内部的关系。从19世纪70年开始,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努力,在印尼、马来西亚、缅甸和泰国都有发现。东南亚各地的岩画都是新石器时代的作品。东南亚的岩画几乎都是以狩猎为题材,画面上主要是当地各种动物。东南亚的岩画,或者画在悬崖峭壁的凹处,或者画在岩石的缝隙中。在人的足迹难以达到的地方作画,显然不是为了审美目的

    18、,而是原始人巫术观念的集中体现。岩画的象征含义是在原始思维的万物有灵观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古代先民借助了岩画这个载体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东南亚的岩画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人物、动物、手印和几何图样等四种类型。马来西亚岩画马来西亚岩画灵魂之舟(死亡之舟)灵魂之舟(死亡之舟)印尼岩画印尼岩画守护神(男人)守护神(男人)泰国岩画泰国岩画人群人群缅甸巴达林岩画缅甸巴达林岩画Manunggul Jar高66.5厘米,直径51厘米。Maitum Jar高43.5厘米,直径为36厘米中国柳湾裸体双性浮雕彩陶壶中国柳湾裸体双性浮雕彩陶壶高33.4厘米约前3200-前2000年菲律宾古代墓葬菲律宾古代墓葬铜鼓的结

    19、构铜鼓的结构鼓面鼓面,为一大平展正圆的圆面为一大平展正圆的圆面,中心微隆中心微隆,称光体称光体,有向四周辐射的有向四周辐射的光芒,还有由里向外扩散的弦纹,即晕圈;弦纹与弦纹之间饰有光芒,还有由里向外扩散的弦纹,即晕圈;弦纹与弦纹之间饰有多种图案;有的鼓面最外晕圈上还饰有立体的蛙、龟、鸟及骑士多种图案;有的鼓面最外晕圈上还饰有立体的蛙、龟、鸟及骑士等装饰物。等装饰物。鼓胸,与鼓面相连,稍外凸,成一定球状弧度,胸下向里微敛。鼓胸,与鼓面相连,稍外凸,成一定球状弧度,胸下向里微敛。鼓腰,内敛,多直筒形,上下两端有界线与胸和足隔开。鼓腰,内敛,多直筒形,上下两端有界线与胸和足隔开。鼓足,位于腰下鼓足,

    20、位于腰下,多上小下大多上小下大,呈倒置截头锥状,晚期铜鼓,腰足呈倒置截头锥状,晚期铜鼓,腰足界线不清,有的甚至无足部,而仅分上下两节。界线不清,有的甚至无足部,而仅分上下两节。鼓耳鼓耳,常置于胸与腰之间常置于胸与腰之间,两侧各嵌鼓耳一对,有圆茎与扁茎之分,两侧各嵌鼓耳一对,有圆茎与扁茎之分,前者为粗壮的实心环或平环前者为粗壮的实心环或平环,表面有一道道的轮线纹;后者种类较表面有一道道的轮线纹;后者种类较多多,一般为桥纽形,扁而宽,正中有长条形孔,两侧为辫纹、栉纹一般为桥纽形,扁而宽,正中有长条形孔,两侧为辫纹、栉纹或交织人字纹。或交织人字纹。Dongson drum probably made

    21、 in Vietnam circa 200 A.D.Drum model with four frogs,Dongson culture,300 B.C.200 A.D.Vietnam Bronze;H.4 in.(10.2 cm)Samuel Eilenberg Collection,Bequest of Samuel Eilenberg,1998(2000.284.57)东南亚铜鼓文化分布图铜鼓文化的核心铜鼓文化的核心纹饰纹饰铜鼓的装饰纹样内容丰富复杂,布局繁复合理,有主有次,讲究疏密错落,对称均衡与连续纹样反复出现,美学法则运用得当,抽象美与具象美交相映辉,为我们形象地记忆了消逝的历史以

    22、及远古先民的生活、风俗、信仰等,是经典的艺术佳作。并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适合纹样”的性质,多采用平视法。铜鼓的装饰纹样大致可分为画像艺术、几何纹样、铭文装饰。铜鼓上的画像艺术包括人物、动物形象、自然物体和世俗纹样。铜鼓文化的核心铜鼓文化的核心纹饰纹饰太阳纹,为铜鼓中出现最早和最普遍的纹样,居于鼓面中心,太阳纹,为铜鼓中出现最早和最普遍的纹样,居于鼓面中心,由光体及光环组成。由光体及光环组成。蛙纹,一般出现在成熟后的铜鼓鼓面上,常见的为蛙纹,一般出现在成熟后的铜鼓鼓面上,常见的为46只,只,亦有叠距式的,多为一大一小相背负,也有亦有叠距式的,多为一大一小相背负,也有34只蛙相叠称只蛙相叠称“累蹲累

    23、蹲”式,另外还有大小相负的乌龟。式,另外还有大小相负的乌龟。鹭鸟纹,饰于鼓面上,尖嘴,圆眼,羽冠大,翅不很宽,呈鹭鸟纹,饰于鼓面上,尖嘴,圆眼,羽冠大,翅不很宽,呈三角形,尾呈长三角形,多三角形,尾呈长三角形,多4或或6只一组,个别多达只一组,个别多达20只,首只,首尾相连,展翅飞翔,姿态优美。尾相连,展翅飞翔,姿态优美。舞蹈纹,多饰于铜鼓腰部或鼓面晕圈内,一般为头戴羽冠、舞蹈纹,多饰于铜鼓腰部或鼓面晕圈内,一般为头戴羽冠、身披羽饰的人形,翩翩起舞。身披羽饰的人形,翩翩起舞。竞渡纹,多饰于鼓的胸部四周,船呈变形的鸟形,船上有人竞渡纹,多饰于鼓的胸部四周,船呈变形的鸟形,船上有人划桨,船下有游鱼

    24、,前后有水鸟。划桨,船下有游鱼,前后有水鸟。Boat(Ngoc Lu bronze drum)鹭鸟纹鹭鸟纹鹭鸟纹鹭鸟纹蛙纹蛙纹铜鼓鸟雕塑艺术与稻作文化铜鼓鸟雕塑艺术与稻作文化壮族学者蓝鸿恩先生认为:“这大约是首先发现鸟拉下没有消化的谷种落到地上,然后长出禾苗得到启发有关,此为百越人对鸟崇拜的原因之一。”他还说:“我不同意古人把对鸟田说成鸟帮耕田,春拔草根,秋啄其秽的说法。因为鸟本来是以稻谷为食物的。也不同意有些同志把现在对鸟的全面观察强加于古人,说:鸟能为农作物除草、灭虫、杀鼠、肥田等等。我认为早在进入农耕社会时期,古越人就已对鸟有所崇拜,否则就不会有鸟图腾的崇拜。在现在民间传说中,常有人鸟结

    25、婚的说法,说鸟本来就是仙女,天帝的女儿,和人结婚,当然就是和人有血缘关系了,所以应该是图腾崇拜。”铜鼓青蛙雕塑艺术与稻作文化铜鼓青蛙雕塑艺术与稻作文化铜鼓上最大量的塑像是青蛙,除了早期的万家坝型铜鼓、石寨山型铜鼓和晚期的麻江型铜鼓没有青蛙塑像之外,其他各个类型的铜鼓都毫无例外地有青蛙塑像。北流型铜鼓的青蛙塑像有两种:一种是素面小蛙,一般每鼓是四只,少数鼓面是六只。这种青蛙的形象笨拙、呆板,表面无纹饰。另有一种“累蹲蛙”,即一只大青蛙背上驮一只小青蛙。灵山型铜鼓的青蛙塑像几乎都是六只,三只单体蛙和三只累蹲蛙相间环列。这些蛙的后腿并拢成一,变成三足蛙,背部饰辫纹、同心圆纹、复线半圆纹,后腿臀都起密

    26、线螺旋纹。西盟型铜鼓有四单蛙、四累蹲蛙,其系蹲蛙有的累至三、四只,蛙体都较轻薄,显得扁瘦。铜鼓青蛙雕塑艺术与稻作文化铜鼓青蛙雕塑艺术与稻作文化从青蛙的诉说“我吃虫,你吃谷,帮你收谷助富”中,我们不难知道青蛙确实具有帮助人类实现丰饶祈求的作用。而且,在因蛙人生命对立引起蛙人生命的相互消失之后,出现的也还是“天降飞蝗,五谷失收”的局面。在传统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稻作生产中,水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古代社会中,农业生产所需要的水的多寡,基本上是受制于自然降雨。也就是说,每年雨水的多寡,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收成。因此,在壮族传统文化中,青蛙对于丰饶的影响也常常是通过其与雨水的关联来体现。铜鼓打击乐与稻作文

    27、化铜鼓打击乐与稻作文化在使用铜鼓的地区,人们通常把铜鼓悬挂于堂中,然后用鼓律击鼓三声,细听铜鼓音色和余音的长短。如果铜鼓声洪亮圆浑,余音长,则预示着来年世界太平、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健康长寿。如果铜鼓声坚硬、燥音余音短,则预示来年世界不太平。如果铜鼓沙哑,余音短,则预示来年则风不调雨不顺,会有疾病、地震、洪涝、干旱、虫灾之威胁,粮食颗粒无收。天峨县都隆村宁氏家族铜鼓十二生肖鼓点也充分说明了铜鼓音乐与稻作文化的联系老人们根据铜鼓的特征,结合一年四季季节性变化,通过敲击鼓腰和鼓面,以节奏的快慢和声音强弱的变化来体现一年四季季节变化及特征。东南亚古代文化的特点东南亚古代文化的特点从目前

    28、考古发掘的研究看,东南亚的原始文化主要包括岩画、铜鼓、巨石文化以及瓮葬习俗等形式。这些文化表现形式都带有强烈的宗教气息,表现了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的巧妙结合,也是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之间的有机结合。东南亚宗教是东南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东南亚宗教艺术是东南亚文化链条中重要的一环。东南亚民族舞蹈起源与巫术具有典型的同源关系。原始宗教活动,特别是敬神、娱神的图腾崇拜活动,因伴有歌唱和舞蹈,对歌舞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东南亚最早的雕刻艺术,与原始人的生殖崇拜有关。在各民族中,最早的人物雕像皆为女性裸体雕像。这些雕像,差不多都被忽略了脸部、四肢和五官,而与生殖相关的胸部、腹部、臀部,却被极

    29、度地夸大和强化了,表现得特别肥大。这一形态,体现了原始人对女性或神秘生殖力崇拜的观念。东南亚古代文化的特点东南亚古代文化的特点东南亚原始文化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现在通过各种遗存所能推测出的宗教艺术形式可能只是古代东南亚宗教艺术的一小部分而已。现在能够溯及原始宗教艺术的岩画艺术、巨石文化、铜鼓文化和瓮葬习俗以外,在东南亚民间广泛存在、具有强烈民族性的纹身、舞蹈、音乐和神话,都带有原始宗教的痕迹。流传至今的古代文化表现形式,主要是因为其承载的媒介具有长期保存的可能性。岩画、巨石、瓮葬所使用的材质是岩石或陶器,铜鼓所使用的材质是青铜,都是能够在东南亚潮湿炎热的环境中抵抗气候和生

    30、物的破坏,而舞蹈、神话等艺术形式,则是采取口耳相传的形式来保存的,也同样可以抵御自然环境的侵蚀。而其他可能借助植物、纺织品的宗教艺术形式则无法经受岁月的侵蚀。在东南亚的原始社会中,石质和金属质(主要是青铜)材料总是和灵魂、信仰联系在一起,和精神世界联系在一起,更多地代表永恒、长久、来世的时间概念。而其它材质则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和世俗世界联系在一起,代表着短暂、眼前、现世的时间概念。东南亚古代文化的特点东南亚古代文化的特点东南亚古代文化是神圣世界与世俗世界紧密结合的体现。宗教艺术渗透到原始社会的各个方面。原始东南亚的宗教艺术,是以宗教贯穿的艺术形式。“娱神”和“娱人”的功能紧密结合在一起。东

    31、南亚古代文化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但是主题是一致的,主要是表现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现世生活与来世理想的关系。有的宗教艺术形式是通过现实生活的原型表现目标和理想,如岩画中狩猎的场景就是对捕获猎物的期望,有的则是通过现实生活的原型表现达到精神理想的途径,如岩画的“灵魂之舟”。原始宗教艺术的世俗性和神圣性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东南亚先民并没有明确地区分宗教艺术中的神圣性和世俗性,而是将宗教艺术看成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说,宗教艺术是原始社会神俗合一的直接表现。东南亚古代文化的特点东南亚古代文化的特点现实世界的形象被赋予强烈的精神象征。宗教用象征性的、直观感性的物与形象来表达内容,借助具体的形象来表

    32、达宗教观念和宗教情感。在东南亚原始宗教艺术中,广泛存在着船的形象。船只不仅是现实世界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工具,而且是现世与来世的连接工具,是人世与天国的输送工具。船是现实世界的必需品,东南亚有的地方船只和房子是合一的,有的高脚屋的屋顶装饰成船只的形状,有的船舱则建成了高脚屋的结构。在东南亚的古代社会结构中,船只的形象和岩石相结合,成为团结部落的主要形式。在摩鹿加群岛东南部,村落民居建造在一个用岩石建成的船形广场周围。在苏拉威西、菲律宾群岛,部落中的权贵的墓穴装饰成船首的样子。东南亚原始宗教中象征性的特点在船的形象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此外,太阳的形象、很多动物的形象都在东南亚的原始宗教艺术中出现。这些现实的形象被赋予了精神世界的含义,成为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之间交流的媒介。在经过了宗教艺术的原始阶段之后,艺术的神圣性和世俗性逐渐分离,宗教艺术在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此岸与彼岸之间的桥梁作用就愈发明显。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三讲-东南亚古代文化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960696.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