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作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课件.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二章作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课件.pptx》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作物 病虫害 发生 规律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二章作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1 12023-1-28农作物病害的流行农业害虫发生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主要内容2 22023-1-28作物病害流行的概念引起作物病害流行的因素作物病害流行的类型流行病害在田间的扩展和分布作物病害的流行过程作物病害流行的变化第一节 农作物病害的流行3 32023-1-28病害流行:是指作物病害在较短时间内突然大面积严重发生,从而造成重大损失的过程称为病害流行。作物病害流行是作物群体发病的现象。作物病害流行学(botanical epidemiology):是在群体水平上研究作物病害的发生规律、病害预测和病害管理的综合性学科。也是植物病理学的分支学科。一、作物病害流行的概念
2、4 42023-1-285 51、病原物方面的因素病原物的数量巨大;病原物的致病力强。2、寄主方面的因素寄主作物感病;大面积单一种植。3、环境方面的因素气象条件(温度、湿度、水分、日照等);土壤条件(性质、肥力、微生物等);栽培条件(水肥管理、耕作制度等)。二、引起作物病害流行的因素2023-1-28主导因子:导致病害流行的主要影响因子称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分析:在众多的流行因子中,当其他因子相对稳定,而某个(或某几个)因子剧烈变化,而引起了作物病害的流行,这个(几个)因子为主导因子。作物病害流行因时、因地而异,地区之间和年份之间有差异和变化,因此病害流行的主导因子是不同的。病害流行的主导因子分
3、析病害流行的主导因子分析6 62023-1-28作物病害的流行有一个发生、发展和衰退的过程。根据流行学特点,可划分为2个类型:单年流行病害(多循环病害)积年流行病害(单循环病害)根据流行地区的差异,可划分为:病害常发区、易发区和偶发区根据流行程度的差异,可划分为:大流行、中度流行、轻度流行和不流行三、作物病害流行的类型7 72023-1-281、在作物一个生长季节有多次再侵染,病原菌以气传和水传为主。2、一般为局部侵染,病害潜育期短,寄主作物的感病期长。3、病原菌的越冬成活率低,初始菌量少,但病原菌增殖率高,在有利的环境下容易使其数量大幅度增加。4、病害在不同年份的波动大,且相邻年份间无相关性
4、。5、流行的程度取决于病原菌的侵染速度,而侵染速度取决于气象条件。所以,气象条件是此类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单年流行病害(多循环病害)单年流行病害(多循环病害)特点特点8 82023-1-28例如:稻瘟病、稻白叶枯病、麦类锈病、玉米小斑病、马铃薯晚疫病等属于此类流行病害。防治策略:降低病害的增长率是关键。防治措施: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辅以药剂防治和农业防治等措施。9 92023-1-281、病原菌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或虽有再侵染,但所起的作用不大;多为种传或土传,其自然传播距离较近,传播效能较小。2、一般是全株性或系统性病害,寄主作物的感病期较短。在病原物侵入阶段易受环境条件影响。3、病原物
5、多产生抗逆性较强的休眠体越冬,越冬存活率较高,较稳定。4、病害在作物一个生长季节中菌量增长幅度虽然不大,但能够逐年积累,稳定增长,若干年后将导致病害较大的流行。5、病害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初始菌量的多少。积年流行病害(单循环病害)积年流行病害(单循环病害)特点特点10102023-1-28例如:小麦散黑穗病、小麦腥黑穗病、小麦粒线虫病、水稻恶苗病、稻曲病、大麦条纹病、玉米丝黑穗病、麦类全蚀病、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以及多种果树病毒病害等都是属于此类流行病害。防治策略:铲除初始菌源是关键。防治措施:除了利用抗病品种外,田园卫生、土壤消毒、种子消毒,拔除病株等抑制菌量的积累。11112023-1-28病
6、害流行在作物田间有一定的扩展和分布规律,与病害的初侵染源有关:中心式格局:初侵染源是种薯、土壤和病残体的,发病初期在田间会出现明显的发病中心,以后向外扩展,随风向变化,下风向较严重。如马铃薯晚疫病。弥散式格局:初侵染源是来自外地,发病初期,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以后逐渐传播,普遍发病。或者菌源在本地,但初始菌量大,且再侵染也不重要时,也无明显发病中心而呈弥散式流行。另外,初侵染源是来自昆虫的,最初分布决定于昆虫的活动习性。距离初侵染源越近,发病越严重。后扩展蔓延,普遍发病。四、流行病害在田间的扩展和分布12122023-1-281、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病害因病原物的传播而在空间扩展的过程称为病害流
7、行的空间动态。即病害的传播过程。按照病害传播距离(按一次传播距离)可区分为:近程传播:一日之内传播距离在百米以内。传播动力是作物冠层附近的地面气流或水平风力。中程传播:几百米几千米。动力是湍流或上升气流。远程传播:数十千米数百千米以外。动力是上升气流、旋风及高空气流、锋面雨或重力作用。五、作物病害的流行过程13132023-1-28病原物的传播是病害传播的前提,但不等于病害的传播,它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的概念。病原物传播过程经历孢子释放、扩散和着落,是一个物理学过程;病害传播过程经历孢子萌发、侵入、定殖至发病,是一个生物学过程。病原病原物传播物传播与病害传播的与病害传播的关系关系14
8、142023-1-282、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是指病害在数量上或发病程度上随时间进展所发生的变化。在作物的一个生长季节里,病害的发生率和病情指数是随着时间而增长或衰退的。季节流行曲线:在作物的一个生长季节中,若以时间为横坐标,以发病数量为纵坐标,绘制成发病数量随时间而变化的曲线,称为病害的季节流行曲线。曲线的起点在横坐标上的位置为病害始发期,曲线反应了流行速率,曲线最高点表明病害的流行程度。15152023-1-28季节流行曲线类型:季节流行曲线因病害种类不同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有不同。1)S型曲线:最常见。病害在作物的一个生长季节中只有一个发病高峰。若最后发病达到或接近饱和(1
9、00%),寄主群体也不再生长,季节流行曲线表现为S型曲线。如小麦锈病(春夏季流行)、马铃薯晚疫病等,其流行曲线呈典型的S型曲线。16162023-1-28S 型曲线可划分为:指数增长期(始发期):是菌量积累和病害流行的关键时期。逻辑斯蒂增长期(盛发期)衰退期(流行末期)图 S型流行曲线流行过程的时期划分17172023-1-282)马鞍型(单峰型)曲线:在型曲线的基础上,当发病后期因寄主作物的抗病性增强,或气象条件不利于病害继续发展,但寄主仍继续生长,以至新生枝叶发病较轻,流行曲线呈马鞍型。例如甜菜褐斑病、大白菜白斑病等。3)多峰型曲线:有些病害在作物一个生长季节中有多个发病高峰,流行曲线为多
10、峰型。例如:稻瘟病在南方因稻株生育期和感病性的变化可能出现苗瘟、叶瘟和穗颈瘟等三次高峰。在小麦条锈病菌的越冬地区,冬小麦苗期发病有冬前和春末两次高峰。华北平原玉米大斑病常在盛夏前后也有两次高峰,因盛夏季节高温抑制了病菌的侵染。18182023-1-2819192023-1-281、病害流行的地区特点同一种病害,在不同地区流行的程度、过程和频率不同,形成了病害流行的地区特点。如小麦锈病的流行,根据地理区划、气象条件、病原传播、生理小种的差异等,可以划分为常发区、易发区和偶发区三个类型,共11个流行区。六、作物病害流行的变化20202023-1-282、病害流行的年份变化同一种病害,在一定的地区流
11、行,常出现年份的差异,即有些年份发生重,而有些年份发生较轻。3、影响病害流行变化的因素1)作物品种的更换;2)病原物致病性的变异;3)栽培和耕作制度的改变;4)气象条件的变化,尤其是湿度的变化。21212023-1-28气候因素对昆虫的影响土壤因素对昆虫的影响生物因素对昆虫的影响第二节 农业害虫发生与环境因素的关系22222023-1-28气候因素与昆虫的生命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气候的各要素对昆虫都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对昆虫影响较大的是温度、湿度。气候各因素对昆虫种群是综合起作用的。但所起的作用和对生命活动的意义各有特点,因而我们分别以下面几个问题来讨论。一、气候因素对昆虫的影响232320
12、23-1-28昆虫是变温动物,保持和调节体温的能力不强,环境温度的高低直接对昆虫体温高低的变化发生作用。昆虫的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同时体内的各种代谢过程也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因此,温度对昆虫发育速率的影响是很明显的,温度也是气候因素中对昆虫影响最显著的一个因素。(一)温度对昆虫的影响24242023-1-281、昆虫对温度的一般反应昆虫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这个温度范围称发育温度范围。不同种类的昆虫,其发育温度范围不同,温带地区的昆虫一般在840之间。在发育温度范围内,最适于昆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温度范围称为最适温度,一般在2230之间。发育温度范围的下限
13、温度是昆虫开始发育的温度,称为发育起点温度,一般为815。发育温度范围的上限温度是昆虫生长发育开始受抑制的温度,称为高温临界,一般为3545或更高。25252023-1-28昆虫在发育起点以下或以上的一定温度范围内并不会死亡,只是因温度低或高而呈休眠状态,当温度恢复到有效温度时,仍可恢复生长发育。因此在发育起点以下有一个停育低温区。若温度再下降,昆虫因过冷而死亡,这个温度范围称为致死温度,一般在0以下的若干度。同样,在高温临界以上有一个停育高温区,若温度再升高,昆虫因过热而死亡,即是致死高温,一般为45以上。需要指出的是,昆虫生长发育最快的温度不一定是最适宜的温度。因为昆虫在一定高温下生长发育
14、很快,但它的繁殖力、生活力却显著降低,成虫寿命也缩短,因此这种高温并不是昆虫所需要的最适温度。26262023-1-282、低温对昆虫的影响低温导致昆虫体液结冰,使原生质脱水,体内器官遭受机械损伤,生理机能破坏,导致其死亡。而在自然界中很多昆虫能忍耐比0更低的温度而不死亡。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昆虫在进入寒冬之前,它们就做好了越冬准备,体内积累大量脂肪和糖类,使细胞原生质浓度升高,原生质冻结点降低(低于0),所以昆虫能忍受低于0的低温。因此,昆虫在越冬阶段的耐寒性比在生长发育阶段要强得多。27272023-1-283、高温对昆虫的影响1)昆虫种类不同耐热性不同如斜纹叶蛾40高温下都将存活;水蝇科幼虫
15、能忍受55-60高温,;二化螟幼虫不耐热,35以上幼虫密度减少97%;粘虫初孵时在35时会全部死亡,30时有56%存活。温度不同,害虫发生的情况不同。日平均温度和单日最高温度对害虫发生都有影响。如高温高湿有利于粘虫的发生;而高温低湿则有利于某些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和植食性螨类的发生。2)高温致死的原因 水分蒸发;蛋白质发生凝结;抑制酶,激素的活性;破坏线粒体作用;加速生理过程2023-1-282828v 不同因素使昆虫对温度的反应和适应范围不同v 昆虫种类:每一种昆虫对温度的要求不同,有些昆虫可适应较大幅度的温度范围,例如二化螟比三化螟适应和忍受低温的幅度宽得多。v 昆虫的发育阶段:同种昆虫的不同
16、发育阶段对温度的反应不同。例如二化螟的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9、14.8、10.8和16.2。v 温度变化的幅度和持续时间:一般来说,温度变化剧烈,常使昆虫不能适应;过高或过低温度持续时间越长,对昆虫的伤害作用越大。29292023-1-28l季节差异:一般秋季越冬前或春季越冬后,昆虫抵抗低温的能力较越冬期间差。因此,春季和秋季的寒流比隆冬季节的低温对昆虫常有更大的杀伤力。l生理状态:虫体内含水量高时,抗寒能力差;含脂肪量高时,则抗寒能力强。l雌雄区别:有些昆虫,不同的性别对温度的反应差异很大,一般雌性个体较雄性个体对温度适应的范围要更宽一些。30302023-1-284、
17、温度对昆虫的体型和行为影响温度能引起昆虫体色和大小的变化季节改变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节律性波动,从而表现出体型上变异。实例1:棉蚜在低温下体色多为绿色,高温多为黄色。并且体长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小。实例2:蝗虫在低温下饲养,体色变暗,黑色素增多;高温下体色变浅,黑色素变小。2023-1-2831312023-1-283232不同温度下蝗虫的体色 温度影响昆虫的行为 如 棕绒金龟甲在东北低温区靠爬行迁移,而在稍暖和的华北地区则以飞翔扩散。又如,温度影响温室粉虱的趋光性与趋地性。如下表2023-1-283333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昆虫的发育速率与温度成正比。而发育所需的时间与温度成反比。即温度增高,发育
18、速率加快,而发育时间缩短。5、温度与昆虫发育的线性关系34342023-1-281)有效积温法则 昆虫需要积累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一定的发育阶段。也就是完成这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温度积累值是一个常数。对昆虫发育起作用的温度是发育起点以上的温度,称为活动温度。活动温度与发育起点温度的差称有效温度。昆虫某发育阶段或全生育期有效温度的总和称有效积温,以日度为单位。有效积温可用以下公式表示:)(CTNkCTkNk是有效积温,N是发育天数,T是观测温度(日平均气温)C是发育起点温度,T-C是有效温度或35352023-1-28发育速率与发育天数的关系:发育速率是发育天数的倒数,即发育速率发育速率与积温的关系
19、为:Nv1kCTvkVCT36362023-1-282)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的测定通过2个或3个以上的不同温度处理,根据其相应的发育历期(天数),计算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如果有2个温度处理,第一个处理温度为T1,其发育天数为N1,第二个处理温度为T2,其发育天数为N2,那么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可按如下公式计算:kNCT11)(kNCT22)(2211)()(NCTNCT212211NNNTNTC37372023-1-28在C值(发育起点温度)确定以后,将其代入原式,可求有效积温值:12122111)(NNNNTNTTk22122112)(NNNNTNTTk38382023-1-2839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