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饮食和疾病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六章饮食和疾病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六 饮食 疾病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六章第六章 饮食与疾病饮食与疾病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均预期寿命35岁。岁。1981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为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为67.77岁岁 2007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男子为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男子为71岁,女岁,女子为子为74岁,平均岁,平均72岁。岁。2011年,哈尔滨市人均期望寿命年,哈尔滨市人均期望寿命75.81岁岁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为岁及以上人口为1.77亿人,占总人口的亿人,占总人口的13.26%。2020/11/31 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指出,目前全球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指出,目前全球有有16
2、个国家国民平均寿命超过个国家国民平均寿命超过80岁,非洲岁,非洲26国和阿富汗的国民则平均寿命不到国和阿富汗的国民则平均寿命不到50岁。岁。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07年年5月月18日发表日发表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年世界卫生报告:日本妇女最长寿,平均日本妇女最长寿,平均86岁。岁。意大利东北部小国圣马力诺男性最长寿,意大利东北部小国圣马力诺男性最长寿,80岁。岁。2020/11/32 目前,我国急性传染病、地方病、营目前,我国急性传染病、地方病、营养缺乏病等疾病发病率明显下降。养缺乏病等疾病发病率明显下降。多数城市,疾病死亡死因的前三位多数城市,疾病死亡死因的前三位均是慢性病、退行性疾病,即
3、心脑血管均是慢性病、退行性疾病,即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恶性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与饮食结构关系很密切:这些疾病与饮食结构关系很密切:(1)动物性食品消费大幅增加)动物性食品消费大幅增加(2)脂肪消费大幅增加)脂肪消费大幅增加2020/11/33第一节第一节 饮食与癌症饮食与癌症 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癌症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癌症在发达国家为第在发达国家为第2位死因,在发展中国家为第位死因,在发展中国家为第3位死因。位死因。资料显示,癌症死亡的全部人数中,约资料显示,癌症死亡的全部人数中,约1/3是由膳食不当造成的。有效改善饮食,可使癌
4、是由膳食不当造成的。有效改善饮食,可使癌症发病数减少症发病数减少30%40%。一、营养素与癌症的关系一、营养素与癌症的关系1.热量与癌症热量与癌症2020/11/34 有资料证明,高热量膳食、肥胖而活动量有资料证明,高热量膳食、肥胖而活动量较少的妇女,患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较少的妇女,患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增加。增加。肥胖还可使肾癌、胆囊癌和结肠癌等肥胖还可使肾癌、胆囊癌和结肠癌等增加。增加。经常参与体育活动,消耗多余热量,可经常参与体育活动,消耗多余热量,可以降低结肠癌、乳腺癌和肺癌的危险性。以降低结肠癌、乳腺癌和肺癌的危险性。2.脂肪与癌症脂肪与癌症2020/11/35 流行病
5、学研究表明,人类的结肠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人类的结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胰腺癌、胆囊癌、卵乳腺癌、前列腺癌、胰腺癌、胆囊癌、卵巢癌等的发病率,与动物脂肪的摄入量过巢癌等的发病率,与动物脂肪的摄入量过高有关,并且肥胖者患癌后,比一般人更高有关,并且肥胖者患癌后,比一般人更容易发生转移。容易发生转移。高脂膳食增加肥胖的危险性,肥胖则高脂膳食增加肥胖的危险性,肥胖则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膳食脂肪类型对致癌性和癌的类型有明显膳食脂肪类型对致癌性和癌的类型有明显影响。影响。含含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多的奶油、猪油等较易诱多的奶油、猪油等较易诱发发直肠癌直肠癌。2020/11/
6、36 含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多的玉米油、芝麻油、多的玉米油、芝麻油、葵花籽油,容易产生自由基,更易诱发葵花籽油,容易产生自由基,更易诱发乳腺癌乳腺癌。含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的橄榄油、菜油、较多的橄榄油、菜油、花生油,不易酸败,较少产生自由基,花生油,不易酸败,较少产生自由基,比较比较安全安全。3.蛋白质与癌症蛋白质与癌症 大量资料显示,膳食蛋白质过高或过低,均大量资料显示,膳食蛋白质过高或过低,均可促使癌症发生。可促使癌症发生。2020/11/37 高蛋白饮食与肝癌、胰腺癌、结肠癌、高蛋白饮食与肝癌、胰腺癌、结肠癌、直肠癌、前列腺癌、子宫内膜癌、乳腺癌直肠癌、前列腺癌、
7、子宫内膜癌、乳腺癌的发生有关。的发生有关。低蛋白饮食,可使消化道癌的发病增高。低蛋白饮食,可使消化道癌的发病增高。常吃豆制品,尤其是豆浆,可降低胃常吃豆制品,尤其是豆浆,可降低胃癌的发病率。癌的发病率。从预防的角度来说,不要摄入过多的蛋白从预防的角度来说,不要摄入过多的蛋白质,每天以质,每天以7080克为宜。克为宜。妊娠妇女、儿童、青少年、手术病人、妊娠妇女、儿童、青少年、手术病人、癌症病人等,由于蛋白质消耗量大,应给癌症病人等,由于蛋白质消耗量大,应给予高蛋白饮食。予高蛋白饮食。2020/11/384.糖类与癌症糖类与癌症 病因学调查发现,乳腺癌死亡率与精制糖病因学调查发现,乳腺癌死亡率与精
8、制糖摄入呈正相关,与淀粉摄入呈负相关。摄入呈正相关,与淀粉摄入呈负相关。动物实验证明,精制糖有促进肿瘤生动物实验证明,精制糖有促进肿瘤生长的作用,而淀粉则没有。长的作用,而淀粉则没有。魔芋中的甘露聚糖、灵芝多糖等,具魔芋中的甘露聚糖、灵芝多糖等,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5.膳食纤维与癌症膳食纤维与癌症膳食纤维与结肠癌发生呈负相关。膳食纤维与结肠癌发生呈负相关。2020/11/39原因原因:(1)减少肠内容物停留时间,使机体暴)减少肠内容物停留时间,使机体暴露于潜在性致癌的危险因素减少;露于潜在性致癌的危险因素减少;(2)膳食)膳食纤维能吸水,增加体积,稀释了纤维能吸水,增
9、加体积,稀释了肠内容物的浓度;肠内容物的浓度;(3)影响致癌物前体的形成;)影响致癌物前体的形成;(4)影响肠内的菌群。)影响肠内的菌群。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美国黑人妇女乳腺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美国黑人妇女乳腺癌的发病率是非洲黑人的的发病率是非洲黑人的8倍,原因是前者膳食中倍,原因是前者膳食中缺少纤维素。缺少纤维素。2020/11/310 纤维素对胆固醇的代谢有一定影响。可使纤维素对胆固醇的代谢有一定影响。可使胆固醇在体内转化为雌激素的量减少,从而降胆固醇在体内转化为雌激素的量减少,从而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低乳腺癌的发病率。6.维生素与癌症维生素与癌症(1)维生素)维生素A和和-胡萝卜素胡萝卜素
10、 膳食中维生素膳食中维生素A,尤其是,尤其是-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对上皮细胞有保护作用。所有癌症的危险因对上皮细胞有保护作用。所有癌症的危险因素,随进食含类胡萝卜素的蔬菜量增加而减素,随进食含类胡萝卜素的蔬菜量增加而减少。少。2020/11/311 -胡萝卜素的防癌作用,不仅是在体内胡萝卜素的防癌作用,不仅是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转化为维生素A,调节上皮细胞分化,而且,调节上皮细胞分化,而且是一种能清除自由基的抗氧化剂。是一种能清除自由基的抗氧化剂。对吸烟人群调查发现,维生素对吸烟人群调查发现,维生素A摄入量摄入量越少,肺癌发生率越高。越少,肺癌发生率越高。(2)维生素)维生素C和维生素和维生素E
11、维生素维生素C能降低胃癌、食管癌、鼻咽能降低胃癌、食管癌、鼻咽癌、口腔癌、肺癌、胰腺癌、子宫癌的危癌、口腔癌、肺癌、胰腺癌、子宫癌的危险性。险性。2020/11/312维生素维生素C还能阻断亚硝胺的合成。还能阻断亚硝胺的合成。维生素维生素E是天然的抗氧化剂。与微量元是天然的抗氧化剂。与微量元素硒协同作用,能更好地清除自由基,有效素硒协同作用,能更好地清除自由基,有效地阻止香肠、火腿等食物中的亚硝酸盐在胃地阻止香肠、火腿等食物中的亚硝酸盐在胃中形成致癌物质亚硝胺。中形成致癌物质亚硝胺。7.矿物质与癌症矿物质与癌症(1)硒)硒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人群硒摄入量、血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人群硒摄入量、血清
12、硒水平,与人类各种癌症的死亡率都呈负清硒水平,与人类各种癌症的死亡率都呈负相关。相关。2020/11/313(2)钙)钙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在远离赤道、阳光较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在远离赤道、阳光较少的地区,或摩天大楼高耸的地方,结肠癌发少的地区,或摩天大楼高耸的地方,结肠癌发病率较高。病率较高。瑞典的调查表明,结肠癌发病率与牛奶的瑞典的调查表明,结肠癌发病率与牛奶的摄入量呈反比。摄入量呈反比。调查还发现,膳食中维生素调查还发现,膳食中维生素D和钙较少的和钙较少的人,其患结肠癌或直肠癌的危险性是正常人人,其患结肠癌或直肠癌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的3倍。倍。目前,还无确切的干预实验,证明补钙目前,还无确
13、切的干预实验,证明补钙可以降低结肠癌的发病率。可以降低结肠癌的发病率。2020/11/314二、预防癌症的膳食指南二、预防癌症的膳食指南 到目前为止,内容最完善、实用性最广泛、到目前为止,内容最完善、实用性最广泛、科学依据最强的防癌膳食指南,是科学依据最强的防癌膳食指南,是1997年世界癌年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和美国癌症研究会出版的症研究基金会和美国癌症研究会出版的食物、食物、营养与癌症预防营养与癌症预防一书。书中提出一书。书中提出14条建议。条建议。1.食物多品种食物多品种 食用营养丰富的、以植物食物为主的多样食用营养丰富的、以植物食物为主的多样膳食;选择富含各种蔬菜和水果、豆类的膳食,膳食;
14、选择富含各种蔬菜和水果、豆类的膳食,并选用粗加工的富含淀粉的主食。并选用粗加工的富含淀粉的主食。2020/11/315 应该使营养搭配适宜的植物性食物,占应该使营养搭配适宜的植物性食物,占整个膳食的整个膳食的2/3以上,但不主张素食。以上,但不主张素食。2.保持适宜的体重保持适宜的体重 避免体重过高或过低,将整个成人期的避免体重过高或过低,将整个成人期的体重增加限制在体重增加限制在5公斤之内。公斤之内。3.坚持体力活动坚持体力活动 从事轻或中等体力活动的人群,每天应从事轻或中等体力活动的人群,每天应进行约进行约1小时的快步走或类似的运动,每周小时的快步走或类似的运动,每周还要安排至少还要安排至
15、少1小时的较剧烈运动。小时的较剧烈运动。2020/11/3164.蔬菜和水果蔬菜和水果 鼓励全年多吃蔬菜和水果,每天鼓励全年多吃蔬菜和水果,每天400800克,使其提供的能量达到总能量的克,使其提供的能量达到总能量的7%。5.其他植物性食物其他植物性食物 选用富含淀粉和蛋白质的植物性食物,选用富含淀粉和蛋白质的植物性食物,并占总能量的并占总能量的45%60%。精制糖应限制在总。精制糖应限制在总能量的能量的10%以内。每天摄入的多种谷物、豆及以内。每天摄入的多种谷物、豆及根茎类食物的总量,应达到根茎类食物的总量,应达到600800克。应克。应尽量食用粗加工的食物。尽量食用粗加工的食物。2020/
16、11/3176.饮酒饮酒 反对过度饮酒。如果要饮酒,男性每天应反对过度饮酒。如果要饮酒,男性每天应限制在限制在2杯以内,女性在杯以内,女性在1杯以内。杯以内。1杯的量指杯的量指啤酒啤酒250毫升,葡萄酒毫升,葡萄酒100毫升,白酒毫升,白酒25毫升。毫升。孕妇、儿童及青少年不应饮酒。孕妇、儿童及青少年不应饮酒。7.肉类食品肉类食品 摄入量应低于总能量的摄入量应低于总能量的10%。每天红。每天红肉(牛、羊、猪肉及其制品)的摄入量应肉(牛、羊、猪肉及其制品)的摄入量应少于少于80克,最好选择鱼、禽类。克,最好选择鱼、禽类。2020/11/3188.总脂肪和油类总脂肪和油类 油类提供的能量油类提供的
17、能量 占总能量的占总能量的15%20%;限制脂肪特别是动物性脂肪较多的食物;应选择限制脂肪特别是动物性脂肪较多的食物;应选择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并且氢化程度较低的植物油,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并且氢化程度较低的植物油,但也要限定总量。但也要限定总量。9.食盐与腌制食品食盐与腌制食品 每天从各种来源摄入的食盐不应超过每天从各种来源摄入的食盐不应超过6克,克,儿童少于儿童少于3克,其中包括盐腌的各种食品。克,其中包括盐腌的各种食品。2020/11/31910.食物储存食物储存 减少真菌对食品的污染,避免食用受真减少真菌对食品的污染,避免食用受真菌毒素污染,或在室温下长期储藏的食物。菌毒素污染,或在室温下
18、长期储藏的食物。11.食品保藏食品保藏 容易腐败的食品,如不立即食用,应冷容易腐败的食品,如不立即食用,应冷藏或冷冻。藏或冷冻。12.食品添加剂或残留物食品添加剂或残留物2020/11/320 制定并监测食品中的添加剂、杀虫剂及其制定并监测食品中的添加剂、杀虫剂及其残留物,以及各种化学污染物的安全限量,并残留物,以及各种化学污染物的安全限量,并制定严格的管理和监测办法。制定严格的管理和监测办法。13.烹调烹调 不要太高温度烹调鱼和肉,不要吃烧不要太高温度烹调鱼和肉,不要吃烧焦的食物,更不要经常食用炙烤、熏制和焦的食物,更不要经常食用炙烤、熏制和烟熏的肉和鱼。烟熏的肉和鱼。14.营养素补充剂营养
19、素补充剂2020/11/321 为减少癌症的危险性,建议人们应从为减少癌症的危险性,建议人们应从膳食中获取各种营养成分,而不应依靠膳食中获取各种营养成分,而不应依靠食用营养补充剂。食用营养补充剂。第二节第二节 饮食与心血管疾病饮食与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除与遗传因素、年龄、体质、心血管疾病除与遗传因素、年龄、体质、肥胖、缺乏体力活动、吸烟等因素有关外,肥胖、缺乏体力活动、吸烟等因素有关外,长期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饱和脂肪酸)、长期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饱和脂肪酸)、高纯度糖类,以及同时缺乏某些营养素,也高纯度糖类,以及同时缺乏某些营养素,也是其重要因素之一。是其重要因素之一。2020/11/32
20、2一、脂类与心血管疾病一、脂类与心血管疾病1.脂肪与心血管疾病脂肪与心血管疾病 世界各地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世界各地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膳食中总脂肪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发病膳食中总脂肪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正相关。率和死亡率呈明显正相关。膳食脂肪主要促进胆固醇的吸收,因膳食脂肪主要促进胆固醇的吸收,因而可使血胆固醇浓度增加。而可使血胆固醇浓度增加。脂肪种类比数量的影响更重要。脂肪种类比数量的影响更重要。吃鱼较多的日本人,吃橄榄油较多的吃鱼较多的日本人,吃橄榄油较多的地中海沿岸居民,冠心病发病率并不高。地中海沿岸居民,冠心病发病率并不高。2020/11/323 调查资料
21、显示,饱和脂肪酸占热量的调查资料显示,饱和脂肪酸占热量的百分数,与冠心病百分数,与冠心病5年发病率(年发病率(4050岁岁人群)之间呈正相关。人群)之间呈正相关。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血胆固醇水平。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血胆固醇水平。2.胆固醇与心血管疾病胆固醇与心血管疾病 膳食胆固醇摄入量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膳食胆固醇摄入量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呈正相关。率呈正相关。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天膳食中胆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天膳食中胆固醇的摄入量,应低于固醇的摄入量,应低于300毫克,可降低动毫克,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脉粥样硬化发病率。2020/11/324二、糖类与心血管疾病二、糖类与心血管疾病
22、 很多研究证明,糖类的摄入量和种类,很多研究证明,糖类的摄入量和种类,与冠心病发病率有关。与冠心病发病率有关。近近20多年来,美国人冠心病居高不下,多年来,美国人冠心病居高不下,肥胖普遍,有人认为与精制的蔗糖消费量肥胖普遍,有人认为与精制的蔗糖消费量居高不下有关。居高不下有关。美国人每年每人消费食糖美国人每年每人消费食糖100斤。斤。血脂高可由脂肪引起,也可由糖类引起。血脂高可由脂肪引起,也可由糖类引起。果糖比蔗糖在体内更易于合成脂肪。果糖比蔗糖在体内更易于合成脂肪。2020/11/325膳食纤维能降低血胆固醇水平。膳食纤维能降低血胆固醇水平。三、维生素与心血管疾病三、维生素与心血管疾病 维生
23、素维生素E和维生素和维生素C,作为抗氧化剂,可,作为抗氧化剂,可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四、矿物质与心血管疾病四、矿物质与心血管疾病 镁镁缺乏会引起冠状动脉凝血和动脉粥样缺乏会引起冠状动脉凝血和动脉粥样硬化。硬化。研究发现,心脏病人血液中研究发现,心脏病人血液中铬铬的含量的含量平均比健康人要低平均比健康人要低40%。2020/11/326五、酒与心血管疾病五、酒与心血管疾病 每天大量喝酒的人,不但会产生脂肪肝,而每天大量喝酒的人,不但会产生脂肪肝,而且患高血压的危险性也明显增加。且患高血压的危险性也明显增加。英国的研究显示,大量饮酒的人,发生中英国的研究显示,大量饮酒的人,发生
24、中风的比率,比不饮酒的人高风的比率,比不饮酒的人高36倍。倍。长期大量饮酒,还会引起心律失常和心长期大量饮酒,还会引起心律失常和心脏扩大,患心力衰竭的危险增加。脏扩大,患心力衰竭的危险增加。六、科学膳食,控制心血管疾病六、科学膳食,控制心血管疾病2020/11/3271.减少脂肪,限制胆固醇减少脂肪,限制胆固醇2.减少盐的摄入量减少盐的摄入量 研究表明,健康成人每天钠的需要量研究表明,健康成人每天钠的需要量仅为仅为200毫克,相当于毫克,相当于0.5克食盐。克食盐。3.减少精制糖类,增加膳食纤维减少精制糖类,增加膳食纤维4.增加优质蛋白质增加优质蛋白质 动物性食物含蛋白质量多且质高,但动物性食
25、物含蛋白质量多且质高,但含饱和脂肪酸较多,对心血管病不利。含饱和脂肪酸较多,对心血管病不利。2020/11/328 应适当增加植物性蛋白,特别是大应适当增加植物性蛋白,特别是大豆蛋白的摄入。豆蛋白的摄入。5.多吃蔬菜、水果多吃蔬菜、水果6.不吸烟,少饮酒不吸烟,少饮酒第三节第三节 饮食与糖尿病饮食与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体内糖、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体内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以及继发的维生素、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以及继发的维生素、水、矿物质代谢紊乱。水、矿物质代谢紊乱。2020/11/3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