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基本常识-2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佛学基本常识-2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佛学 基本常识 课件
- 资源描述:
-
1、佛教基本知识佛教基本知识 l佛教认为过去有人成佛,未来也会有佛教认为过去有人成佛,未来也会有人成佛,一切人都有得到觉悟的可能人成佛,一切人都有得到觉悟的可能性,所以说:性,所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有佛性者,皆得成佛。”一一.乔答摩乔答摩悉达多悉达多其人其事其人其事 乔答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佛教的创立者,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人,公元前565年-前486年(相当于中国老子、孔子时代)左右人。迦毗罗卫国,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即今尼泊尔境内提罗里克地方。此国在佛陀晚年遭拘萨罗国琉璃王攻灭,后来便逐渐荒芜。乔答摩乔答摩悉达多的出身悉达多的出身“悉达多悉
2、达多”是名,意为是名,意为“吉祥吉祥”、“一切义成一切义成就就”,即一切所应做事皆能成就。,即一切所应做事皆能成就。“乔答摩乔答摩”是姓,有时又译作是姓,有时又译作“瞿昙氏瞿昙氏”。释迦是种族名,意思是释迦是种族名,意思是“能能”;牟尼意思是;牟尼意思是“仁仁”、“忍忍”、“寂寂”。释迦牟尼就是。释迦牟尼就是“能能仁仁”、“能忍能忍”、“能寂能寂”等,亦即等,亦即“释迦族释迦族的圣人的圣人”的意思。的意思。释迦牟尼的父母婚后多年无子。据佛教传说,摩耶王后怀孕,是由于睡眠时梦见一头六牙白色大象腾空而来,从右胁进入王后的腹中。按当时印度的风俗,妻子要回娘家分娩,丈夫不可同行。图中只有象轿上坐着的摩
3、耶王后,没有净饭王。行至印度蓝毗尼园(今尼泊尔蓝毗尼花园)树下休息时,太子降生了。天神恭贺太子诞生。手扶树枝站立的是摩耶王后。净饭王将王后、太子接回宫中为太子取名悉达多,意思是“吉祥”和“一切义成就”。阿私陀仙人占相预言:太子有三十二相,长大后或做转轮圣王(统一天下的君主),或出家成正觉。净饭王希望他继承王位,建功立业,成为转轮圣王。太子出生后7天,母亲去世,由姨母抚育。太子自小从婆罗门学者学习文学、哲学、算学等,智商过人,五年遍通当时的学问;又从武士们学习兵法武艺,是骑射击剑的能手,而且力大无比。幼年就有沉思的习惯。16岁娶邻国王女耶输陀罗为妻,生子罗睺罗。四次出游,见老、病、死苦,及见沙门
4、,决心出家。深夜出宫,入山林修道。遍学外道与六年苦行遍学外道与六年苦行 参学著名的禅修者阿罗蓝和郁头蓝。苦行种类:1、服食(食用各类野生植物,以之为修道之法);2、乞施(向人乞讨食物,再用来施舍给别人,自己只吃残余的食物,以此为解脱之方);3、鸟生(模仿鸟的生活方式而生活)、鹿生、鱼生;4、沐水(不断以河水沐头或浸泡在水中)、事火(以火为崇拜对象,使之不熄,并不停地祈祷咒愿)、尘卧(睡卧于尘土之中);5、吸风(吐纳空气)及禁食(最大限度地节食,如一麻一麦等)。太子六年苦行,骨瘦如柴。但是未能解脱觉悟。悟苦行不能得道,接受河边牧羊女供养的乳糜 于是,释尊独自来到一棵枝叶茂盛的菩提树下,铺上吉祥草
5、,面向东方,盘腿静坐,发下誓愿:“我若不能证得无上正觉,宁让此身粉碎,终不起此座!”魔王害怕悉达多太子真正觉悟,派三名魔女(爱欲、乐欲和贪欲)殷勤献媚,诱惑太子。但太子对魔女视而不见,毫不动心。初转法轮 佛陀觉悟时年35岁,此后45年内,佛陀把自己觉悟的内容向社会各阶层宣说,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他找到离开他的五位侍者,为他们说法,从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佛教把佛陀第一次说法的活动,称做“初转法轮”。“轮”,是印度古代战争中使用的一种不战而胜的武器,它的形状像个轮子。印度古代把征服四方的大王叫“转轮圣王”。传说释迦牟尼出生时空中出现法轮,预示他的前途无敌。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后,人们就把战争用的“轮
6、”,即不战而胜的武器比喻佛所说的教法,名日“法轮”。佛教的理论出现于世,使一切不正确的见解和说法都破碎无余。所以佛教把佛法的弘扬称为“法轮常转”。佛教传入中国后,法轮成为佛教的标志和象征。有的寺院房子上建有法轮,僧人的香袋上也绣有法轮,表示佛教徒对佛教的无上乘教法的信仰和崇拜。世界佛教徒联合会将“法轮”的图案作为佛教的教徽。印度鹿野苑遗址 印度拘尸那竭的涅槃堂与娑罗双树 二二.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 原始佛教指佛陀及其传承弟子时期的佛教,时间是公元前6-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中叶.主要内容有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说.五蕴论.无我论.业报轮回说等.佛教宇宙观佛教宇宙观成住坏空、时空
7、无限成住坏空、时空无限三千大千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有一日月环绕中段,外围有四大部洲、八山、八海环绕。须弥山中段以下分四层,下三层是乾闼婆、夜叉、罗刹等鬼神居住,归四天王统领。四天王分居于须弥山中段四方。忉利天位于须弥山顶,忉利天以下众生都依地而居,以上依空而住(天宫在虚空中),依次是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内、他化自在天。六欲天之上是初禅天,与六欲天及其下的众生构成一“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之上是二禅天,共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之上是三禅天,共同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之上是四禅天,共同组成一个“大千世界”。由于一个“大千世界”三层结构中均以千为计量单位,故
8、称“三千大千世界”。佛教修行观(实践观)佛教修行观(实践观)超越生死超越生死 从畏惧生死到超越生死从畏惧生死到超越生死 畏惧生死是人类乃至一切众生的本性。但人不应消极畏惧生死,应把本能的畏惧变为智慧的畏惧,从对生死的畏惧,激发出战胜生死、超越生死的强烈愿望和意志。佛教不仅指出、突出了生死问题,而且提供了生死解脱之道。佛教自信:自家所昭示的解脱生死系缚之道,并非假设、空想,而是经佛陀及其弟子的修行实践所证明的真理,是生命本然规律的发现,不管是谁,只要肯依其道勤苦修行,不管是谁,只要肯依其道勤苦修行,“自自净其心净其心”,都可以或快或慢地达到超越生死的自由境地。,都可以或快或慢地达到超越生死的自由
9、境地。佛经中,佛陀一直强调“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但是,也一再要求人们不要盲目迷信祂,而要以理性和实践予以证明。否则就是谤佛谤如来。日本著名佛教学者木村泰贤说:日本著名佛教学者木村泰贤说:“苦对我们来说成为征服苦对我们来说成为征服 的对象时,便发挥其伟的对象时,便发挥其伟 大的道德价值。反之,大的道德价值。反之,任己被苦征服,人生便任己被苦征服,人生便 可谓无价值的存在。这可谓无价值的存在。这 是佛教的根本精神。是佛教的根本精神。”大乘佛教思想论大乘佛教思想论 佛教发展简史佛教发展简史一、佛教在印度的演变一、佛教在印度的演变(一)第一次结集(一
10、)第一次结集 佛陀入涅槃之年,在阿阇世王保护下,五百阿罗佛陀入涅槃之年,在阿阇世王保护下,五百阿罗汉会聚于摩揭陀国王舍城郊外之七叶窟中,以摩汉会聚于摩揭陀国王舍城郊外之七叶窟中,以摩诃迦叶为上首,举行第一次结集,又称五百结集。诃迦叶为上首,举行第一次结集,又称五百结集。据载,此次结集系由阿难诵经、优婆离诵律,再据载,此次结集系由阿难诵经、优婆离诵律,再由诸长老将所诵出之经、律检讨修订,编辑而成。由诸长老将所诵出之经、律检讨修订,编辑而成。小知识:小知识:佛初入涅槃,即有愚痴比丘感到快慰地说:佛初入涅槃,即有愚痴比丘感到快慰地说:“彼长老(佛)常言:应行是,应不行是;应学彼长老(佛)常言:应行是
11、,应不行是;应学是,应不学是。我等于今,始脱此苦,任意所为,是,应不学是。我等于今,始脱此苦,任意所为,无复拘碍。无复拘碍。”迦叶尊者听到这种论调后,为益于迦叶尊者听到这种论调后,为益于正法久住的缘故,决心立即召开结集佛陀遗教大正法久住的缘故,决心立即召开结集佛陀遗教大会。会。(二)部派佛教 第二次结集: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一百年左右,众弟子如法如第二次结集: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一百年左右,众弟子如法如律地修行。但是,佛教修行团体内部由于对戒律和教义看法律地修行。但是,佛教修行团体内部由于对戒律和教义看法的不同,开始分裂。在毗舍离城的波利迦园进行的第二次结的不同,开始分裂。在毗舍离城的波利迦园进行的第
12、二次结集,共有七百比丘参加。据说,这次结集直接导致了集,共有七百比丘参加。据说,这次结集直接导致了“上座上座部部”与与“大众部大众部”的产生,这被称为根本二部,以后又从两的产生,这被称为根本二部,以后又从两个根本部中分裂为十八部或二十部,称为枝末部派。个根本部中分裂为十八部或二十部,称为枝末部派。第三次结集:约在佛涅槃后二百多年,在印度孔雀王朝的华第三次结集:约在佛涅槃后二百多年,在印度孔雀王朝的华氏城进行,由目犍连子帝须主持,共有一千人参加。氏城进行,由目犍连子帝须主持,共有一千人参加。第四次结集:约在佛涅槃后四百年,在贵霜王朝的迦湿弥罗第四次结集:约在佛涅槃后四百年,在贵霜王朝的迦湿弥罗城
13、(罽宾城)进行,由肋尊者与世友主持,五百阿罗汉参加。城(罽宾城)进行,由肋尊者与世友主持,五百阿罗汉参加。(三)大乘佛教 部派佛教流行时期,大乘的思想在南印度已经开始传播。部派佛教流行时期,大乘的思想在南印度已经开始传播。出现一些大乘经典,如般若系经典、出现一些大乘经典,如般若系经典、妙法莲华经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维摩诘经、华严经华严经和和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等,阐发了等,阐发了空、中道、实相、六度、菩萨道、多佛、三乘分别和一空、中道、实相、六度、菩萨道、多佛、三乘分别和一心本净等思想。在上述种种经典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心本净等思想。在上述种种经典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大乘两个主要派别了大乘两个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