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7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完整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4952509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PPT
  • 页数:171
  • 大小:34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完整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变化 社会 中的 政治 秩序 完整 课件
    资源描述:

    1、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基本情基本情况介绍况介绍全书由一简短的前言和七章正文组成。此外,还有一个注释、索引、图表目录。全书共533页。正文共427页。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出版发行,1989年7月第一版,1992年2月第二次印刷。中中 译译 本本 序序这是译者对全书的简介和评价。在这里主要讲述了以下内容:1、该书的写作背景 2、作者简介3、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美国社会主流的现代化理论 4、亨廷顿理论的基本内容 5、译者对本书的评价 该书的写作背景该书的写作背景 在欧美少数大国支配或争霸全球形势下的其它民族的觉醒和独立,是20世纪最富有历史意义的世界现象。这一现象使一

    2、大批第三世界国家获得独立,但其历史发展进程远未结束。实现现代化仍是这些国家的迫切要求。这些国家在政治和经济发展方向的走向,不仅决定着它们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而且深刻地影响到主要发达国家的地位和政策。正因为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学者对第三世界国家推行现代化趋势和进程的关注和研究,就犹如雨后春笋。他们突破了殖民时代对各从属国的传统描述,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学科“现代化学”,并先后构造出若干不同的理论模式或框架。作者简介 亨廷顿:1927年生,2008年12月逝世。早年就读于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1951年在哈佛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先后在美国政府许多部门担任公职或充当顾问。亨廷顿在

    3、国际政治学方面著述颇丰。他被认为是持保守观点的现实主义政治理论家。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是他的理论奠基之作。亨廷顿迄今仍活跃在美国的政治学界。据美国政治学季刊1986年夏季号所载统计资料,在国际政治理论领域,19811986年间,他被别人在学术著作中引用过1072次,遥居各家同行之首,其权威性和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美国社会主流的现代化理论 从二战结束到60年代中期,一大批先前的殖民地摆脱了宗主国的统治而独立,并跃跃欲试地想早日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对此,西方学者特别是美国学者,先后提出了正统现代化理论和修正现代化理论。正统现代化理论把世界各国分为现代化国家和传统

    4、国家两大类。早期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如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是现代化国家,具有现代性;新独立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仍为传统国家,不具有现代性。后者经过发展和阵痛,逐步引进和采纳现代性的全部价值标准,抛弃传统社会的全部历史积累,从而过渡到现代性社会。这一理论的集大成者是阿尔蒙德。修正现代化理论传统性和现代并非是此消彼长的两极。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复杂和多方面的,传统性不但具有顽固性,而且会吸纳现代性的某些成份而获得新的生命,如等级制度、种姓制度、家族因袭、裙带关系和门阀政治等就是如此。这些传统的东西实际上构成了相当多的新兴国家的特定国情。问题不是去消灭它们,而是借助于它们来实现社会动员和整合,从而最终导致现

    5、代化。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班迪克斯和艾森施达德。早期现代化理论的共同点(1)理论假设相同理论假设相同。这两种理论有一个共同的假设:从传统过渡到现代,其间的政治运作应该是多元化的民主模式。他们都把人类个民族政治文化的发展预设为只有一条道路,一样的过程和类似的结果,现在存在于西方国家的民主社会是世界其他国家的样板。(2)发展顺序相同发展顺序相同。这两种理论还有一共同点,即在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改造居于优先地位,政治现代化只是前者发展的结果或副产品。亨廷顿理论的基本内容 亨廷顿根据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的现实,针对上述两种理论提出第三种理论,即强大政府论或政治秩序论。这一理论建立

    6、在以下三个基本事实之上:第一,从政治学的角度看,世界各国之世界各国之间的最重大差别不是他们的政府形式,间的最重大差别不是他们的政府形式,而是他们各自政府实行有效统治的程度而是他们各自政府实行有效统治的程度 第二个基本事实是,许多新兴国家在第二世界许多新兴国家在第二世界大战后经济上确实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这些国大战后经济上确实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这些国家在政治上没有能够获得同步发展,反而出现家在政治上没有能够获得同步发展,反而出现了更加混乱的局面了更加混乱的局面;第三个基本事实是许多经济增长较快、人民生许多经济增长较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幅度较大的国家,反倒在政治上更活水平提高幅度较大的国家,反倒在政

    7、治上更加动荡不安加动荡不安,而哪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却能保持相当程度的政治太平。据此,亨廷顿作出以下总体性评价:相对于并存的西方国家来说,第三世界国家,除了若干共产党国家外,从传统到现代的过程时期,就是一个克服社会动荡和防止政治衰朽的历史阶段。动荡和衰朽的根源不是这些国家的贫困和落后而是他们致富和发展的欲望。因为这些国家都企图在短期内实现西方国家在很长时期才实现了的现代化。亨廷顿的强大政府论就是建立在他对第三世界国家这种观察和估计之上的。因此,要根除国内政治的动荡和衰朽,这些国家必须建立强大的政府。强大政府的构建和维持依赖于强大政党的缔造和巩固。而政党的强大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力量。第三世界国

    8、家实现现代化政治动荡(政治稳定或政治秩序)强大政府强大政党一党制译者对本书的评价“亨廷顿坚持从第三世界各国存在的实情出发来看问题,比起早期的诸种现代化理论来,这是沿着现实主义道路向前迈开了一大步”。应当书,这个评论是中肯的。亨廷顿的这本书已经成为研究现代化理论问题的经典之作。自出版以来,一直是西方国家各大学现代政治理论系科学生的必读教材,对于致力于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的学者来说,本书也不无启发和借鉴作用 本书的局限其一,本书作者也没有摆脱“欧洲中心论”的窠臼,也认为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所走过的道路乃是第三世界国家民族振兴的参照和归宿;其二,作者在强大政府和独裁统治之间没有划出一条明确的界

    9、限;其三,作者在论述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的艰难历程时,没有充分论及强权大国对这些国家在政治上的压迫和经济上的控制和剥削;其四,作者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往往持有与我们不同的观点。这虽不是恶意攻击,只是一种学术探讨,我们可供参考,但不能完全苟同。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目录目录第一章:政治秩序和政治衰朽第一章:政治秩序和政治衰朽第二章:政治现代化:美国与欧洲之比较第二章:政治现代化:美国与欧洲之比较第三章:传统政体的政治变迁第三章:传统政体的政治变迁 第四章:普力夺社会和政治衰朽第四章:普力夺社会和政治衰朽第五章:革命和政治秩序第五章:革命和政治秩序第六章:改革与政治变迁第六章:改革

    10、与政治变迁第七章:政党与政治稳定第七章:政党与政治稳定第一章:政治秩序和政治衰朽第一章:政治秩序和政治衰朽政治差距政治制度:共同体和政治秩序政治参与:现代化与政治衰朽城乡差距:城市突破和绿色起义政治稳定:公民政体与普力夺政体 1、分析了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动荡的主要原因 2、论述了现代化的含义及其现代化与公民政治参与、政治动荡、政治衰朽的复杂关系3、提出了划分政体的新标准,强调了政党在现代政治中的特殊使命 1、分析了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动荡的主要原分析了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动荡的主要原因因 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它们的政府形式,而在于它们政府的有效程度。有的国家政通人和,具有合法性、组织性、有效

    11、性和稳定性,而另一些国家在政治上则缺乏这些素质;这两类国家之间的差异比民主国家和独裁国家之间的差异更大。什么原因造成了上述的暴乱和动荡?本书对此所持的基本观点是:在很大程度上,这是社会急剧变革、新的社会集团被迅速动员起来卷入政治,而同时政治体制的发展却又步伐缓慢所造成的。社会和经济变革城市化,扫盲和教育的提高,工业化、大众传媒的推广扩大了政治意识,增加了政治要求,拓宽了政治参与面。这些变革破坏了政治权威的传统根基和传统的政治机构;这些变革使得建立政治组合关系的新基础和缔造既有合法性又有效能的新政治机构大大复杂化了。社会的动员和政治参与的扩大日新月异,而政治上的组织化和制度化却步履姗姗。结果,必

    12、然发生政治动荡和骚乱。政治上的首要问题就是政治制度化的发展落后于社会和经济变革。”对于美国人来说,解决国内问题的基本公式就是政府应建立在自由和公正的选举之上。“三权分立、制约和平衡、联邦制、定期选举、党派竞争”是政治的基本信条。“对于许多现代化之中的国家来说,这个公式是无济于事的。进行有意义选举的前提是要有一定水准的政治组织。问题不在举行选举,而在于建立组织。在许多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里,选举只会加强那些闹分裂的,并且常常是反动的社会势力,瓦解公共权威的结构。首要的问题不是自由,而是建立一个合法的公共秩序。人当然可以有秩序而无自由,但不能有自由而无秩序。必须先存在权威,而后才谈得上限制权威。在

    13、那些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里,恰恰缺少了权威,那里的政府不得不听任离心离德的知识分子、刚愎自用的军官和闹事的学生的摆布。共产主义和共产主义式的运动恰恰就有本事来弥补这种短缺。历史证明,共产党政府在消灭饥荒、改善健康水平、扩大国民生产、开创工业和最大限度地创造福利方面并不比自由政府强。但有一件事共产党政府确实能做得到,那就是,它们能统治得住,他们的确提供了有效的权威。他们的意识形态为政府的合法性提供了依据,他们的党组织为赢得支持和执行政策提供了权力机关的机制。制度及其政治制度化的含义制度就是稳定的、受珍重的和周期性发生的行为模式。组织和程序与其制度化水平成正比例。“制度化是组织和程序获取价值观和稳

    14、定性的一种进程。任何政治体系的制度化程度都可以根据它的那些组织和程序所具备的适应性、复杂性、自治性和内部协调性来衡量。”适应性:适应性:组织和程序的适应性就是后天获得的组织性,就是适应环境挑战的能力和存活能力。复杂性复杂性具有两个含义:其一是一个组织必须具有数量庞大的下属组织,从上到下,隶属明确,职责不同。其二是这个组织不同类型的下属组织各具高度专门化水平。自主性自主性就是政治组织和政治程序独立于其它社会团体和行为方式而生存的程度内聚力内聚力就是一个组织的团结性和意见的一致性。一个组织越团结,越具有内聚力,其制度化程度也就越高。某种程度的意见一致是所有社会组织存在的前提 论述了现代化的含义及其

    15、现代化与公民政治参与、政治动荡、政治衰朽的复杂关系 现代化的含义 现代化是一个多方面的进程,它涉及到人类思想和行为所有领域里的变革。现代化表现为城市化、工业化、世俗化、民主化、教育普及、大众参与等方面。它们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现代化有助于政治参与。与政治现代化密切相关的两个因素:一是社会动员;二是经济发展。社会动员是一个过程。通过社会动员,人们在价值观、态度和期望等方面就会与以往社会分道扬镳。经济发展是指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和产品的增长。它可以用平均国民生产总值、工业化水平来衡量,还可以用个人享受的福利水准来衡量,而确定福利水准又不外乎平均寿命率、热量摄取数、医院和医生平均占有量一类的指数。社

    16、会动员涉及到个人、组织和社会渴求的变化;经济发展涉及到个人、组织和社会能力的变化。政治现代化最为关键的有三个方面:一是权威的合理化;二是结构的离异性;三是大众参与化。现代化与政治动荡现代化与政治动荡现代化与暴力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一般来说,现代化程度高的社会较之现代化程度低的社会来得稳定,国内暴力事件也少。”“社会动员的程度与经济发展的程度,两者与政治稳定直接相关。人口识字率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尤其密切。爆发革命的频率与整个社会受教育程度之间也成反比例。”“社会动员和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在政治上更稳定、更太平。现代性与稳定性是形影不离的。但不能由此得出经济和社会的落后是政治动乱的根源,现代化是通向

    17、稳定的康庄大道的结论。按此逻辑,普及教育、扩大扫盲、提高大众传媒、加速工业化、促进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就能获得更大程度上的政治稳定。这种貌似合理的推理其实不然。“事实上,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一些第三世界国家“产生政治秩序混乱的原因不在于缺乏现代性,而在为实现现代性所进行的努力。如果贫穷的国家出现动乱,那并非因为他们贫穷,而是因为他们想致富。一般说来,纯正的传统社会虽然愚昧、贫穷,但却是稳定的。但是,到了20世纪中叶,所有传统社会都变成了过渡性社会或处于现代化之中的社会。正是这种遍及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促使暴力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人越是向他的宿敌贫穷、疾病、愚昧开战,他也就

    18、越与他自己过不去。”作者列举了拉美、非洲和亚洲国家的事例,来证明其观点:贫穷和动乱之间没有直接比例关系。处于两极的国家比较稳定,而处于中间状态的国家更容易产生动荡。这一理论不仅适应于国际社会而且也适应于一国内部,即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发达地区和比较落后的地区政治上比较稳定,处于中等水平的地区则容易出现动荡。“不仅社会和经济现代化产生政治动乱,而且动乱的程度还与现代化的速度有关。西方的历史经验决定性地证明了这一点。”“政治动乱所以在20世纪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到处蔓延,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那里的现代化进程过快,其速度远远超过早期实现现代化的国家。(1)社会动员与动荡或动乱;(2)经济发展和动乱;(

    19、3)不平等和动乱。经济增长和政治动乱之间的关系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变化:经济发展水平低,两者之间呈正比例关系;经济发展水平中等,两者之间无明显关系;经济发展水平高,两者之间呈反比例关系。较之经济发展,社会动员乃是一个更不稳定的因素。这可通过以下公式来表示社会动员经济发展社会颓丧社会颓丧流动机会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动乱。现代化对经济不平等以及随着而来的动乱有两种影响方式。第一,贫穷国家的财富和收入分配通常比经济发达国家更不平均。”这种不平等在传统社会被认为是自然的,但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里,却增加了人们的恼怒。“第二,从长远的观点来看,经济发展将产生比传统社会现有的收入分配更加均衡的

    20、方式。但是在近期看来,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常常是扩大收入的不平等。经济迅速增长的集中受益者往往是少数人,而大多数人却蒙受损失;结果,社会上日益贫穷的人便会增加。现代化与政治衰朽或政治腐败的关系腐化的含义及在不同时期的表现腐化腐化是国家官员为了谋取个人私利而违反公认准则的行为。”“腐化乃是缺乏有效的政治制度化的一种表征。公职官员没有自律感,缺乏操守,妄取份外之利不尽职内之责。”显然,在所有的国家都存在着腐化。但同样明显的是,某些国家的腐化现象比另一些国家的腐化现象更为普遍;某个国家处于变革时期的腐化现象比该国在其他时期的腐化现象更为普遍。大致看来,有理由认为,腐化程度与社会和经济的现代化有关。现代

    21、化容易滋生腐化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首先,现代化涉及到社会基本价值观的转变;其次,现代化开辟了新的财富和权力的来源,从而进一步助长了腐化行为;第三,现代化通过它在政治输出方面所造成的变革来加剧腐化。在实践中,这种腐化的可能性在多大程度上能变为现实,基本上取决于这些法令享有多大程度的民众支持,要看违法而能逍遥法外的难易程度以及违法所得到的好处有多大。贸易、海关、税收方面的法令和管理那些牵涉面广而又有利可图的行当,诸如赌博、卖淫和贩卖烈性酒等方面的法令,就成了刺激腐化的温床。所以在一个腐化成风的社会里,采取严厉的反腐在一个腐化成风的社会里,采取严厉的反腐化的法令只会增加腐化的机会化的法令只会增加腐化

    22、的机会。如何消除腐败?在一个国家里要肃清腐化常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降低衡量公职人员行为的准则,另一方面则要使这些官员的行为大体向此准则看齐。这样做,行为和准则虽都有所失,但却能获得准则和行为在总体上的更大和谐。”腐化的效应和原因与暴力冲突的效应和原因是彼此相似的。两者都受到现代化的鼓励;都是政治制度软弱的征兆。”“一个社会能容忍腐化的程度高,该社会发生暴力冲突的能量也一定高。”从一定意义上,一种形式的越轨行为的发生,有可能使另一种越轨行为免于发生。但也有可能相互影响,同时发生。不过,“暴力冲突的盛行比起腐化的盛行,给体制的运转构成更大的威胁。”“腐化的形式大多涉及到政治行为和经济财富之间的

    23、交易。至于腐化采取哪种形式,这就要看哪种形式容易办得到了。在一个生财有道而做官无门的社会里,占主导地位的腐化形式将是利用前者换取后者。在美国财富通常是通向政治权势的道路,而想通过当官去发财则是找错了门。反对利用公职谋取私利的规定比反对利用财富获取官职的规定要严厉得多,而且人们也普遍遵守这些规定。”在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里,情况恰恰相反,由于人们获取财富的机会受到限制,跻身于政坛就成为许多精英的选择。腐败的作用:“一定量的腐化不失为一种打通现代化道路的润滑剂。发达的传统社会能因有少量的腐化而使自身得到改善至少可以使它现代化;但在一个腐化已经盛行的社会里,腐化进一步蔓延就与社会无所裨益了。”3、提

    24、出了划分政治体系的依据和政党在现代政治中的作用 政治体系可以根据其政治制度化程度和政治参与程度的高低加以区别。根据制度化程度低:发达政体与不发达政体;根据政治参与程度:现代政体与传统政体;根据政治参与程度与政治制度化程度之比:普力夺政体与公民政体。前者高于后者普力夺政体。反之则为公民政体。政党在现代政治中的作用 政党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标志,是推动政治现代化的主要工具。当然,在不同国家,政党的作用也不完全一样。“在那些传统政治制度或崩溃或软弱或根本不存在的政体中,政党的作用就完全不同于那些生存于具有传统政治制度延续性的政体中的政党了。在这种情况下,强大的政党组织是唯一能最终排除腐化型的或普力夺型的

    25、或群众型的社会动乱的选择。政党就不仅仅是一个辅助性组织,而是合法性和权威性的源泉。在缺乏合法性的传统根基的情况下,人们就只好在意识形态、领袖魅力和主权在民论中去寻求合法性。为了能够长期存在下去,意识形态、领袖魅力或主权在民论等各种合法原则又都必须体现在一个政党的身上。不是政党反映国家意志,而是政党缔造国家,国家是党的工具。政府的行为只有反映了政党的意志才是合法的。政党是合法性的根基,因为它是国家主权、人民意志或无产阶级专政的制度化身。”“在传统政治制度软弱或根本不存在的地方,稳定的先决条件至少得有一个高度制度化的政党。有了这样一个政党的国家,比没有这样一个政党的国家显然要稳定得多。没有政党或者

    26、有许多弱小政党的国家是最不稳定的。”“政党的功能在于组织参与、综合不同利益、充当社会势力和政府之间的桥梁。在履行这些功能时,政党必然反映政治的逻辑而非效率的逻辑。”第二章 政治现代化:美国与欧洲之比较现代化的三种类型权威的合理化结构的分离都铎制度与大众参与 都铎政体和现代化中的社会1、论述了现代化的三种类型:欧洲大陆型、英国型和美国型;2、论述了政治现代化的三个方面权威的合理化、结构的分离和大众参与的含义及其在不同国家的表现;3、明确指出了美国独特的历史和现实使得当今的第三世界国家无法简单模仿。本章小结 现代化的三种类型:欧洲大陆型英国型美国型欧洲大陆型,权威的合理化和机构的分离是17世纪的主

    27、导趋势,然后才出现大众参与英国型教会从属于国家,权力集中于国会,主权及于内政和外交,法律和政治机构相分离,官僚机构扩大美国型政治制度并未经历革命性的变化。它主要是移植了16世纪英国的政治制度。美国的政治参与远远早于欧洲国家。它表现为美国选民的财产限制较少,而且民选官员较多。政治现代化的三个方面:权威的合理化结构的分离大众参与 这三个方面在不同国家的表现是不一样的。美国能将三个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欧洲大陆和英国则是先有权威的合理化和结构的分离。其原因在于它们的历史不尽相同。美国模式不可以效仿的原因当今现代化之中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与美国现代化的初期有相似之处即美国与当代现代化之中的国家都是

    28、摆脱了原来的殖民统治而独立的国家,只不过美国是“第一个新国家”。实际上,当年的美国与今天的一些正在崛起的国家虽然有共同之处,即它们都要摆脱原有殖民者的统治。它们之间的一些关键性区别,那就是当今一些现代化之中的国家面对的是旧社会,要建立新国家。而美国当年却是一个新社会、旧国家。“当今现代化国家所面临的,在政府和政治现代化方面的问题,与美国当年所面临的根本不同。”在亚非拉大部分国家里,现代化面临着巨大的社会障碍。贫富之间、社会精英与人民大众之间、强者与弱者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这是当今处于现代化之中国家的“通病”,但当年的美国却没有这种社会对立。本章小结“在每一个历史阶段,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

    29、通常总有一种政治体制是特别适合于时代要求的。”17世纪欧洲大陆国家所要求的就是“集权的绝对君主制”。“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模范国家是英国的议会制”。“今天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政治体制同时面临着权威的集中、机构的分离和参与的扩大等三方面的需求。看来最适合于同时实现这三方面目标的制度是一党制。”苏联就是“本世纪众多现代化之中国家的最合适的样板。”非洲的一些小国、弱国应效仿列宁和毛泽东。”这些国家面临的第一需要是集聚和集中权力,而不是分权。这一课应该到莫斯科和北京去学习,而不是到华盛顿去学。”“美国政体没有参考价值,这并没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19世纪时,欧洲人就认为,美国的企业

    30、组织和企业文化有许多可以借鉴的,但不需照搬美国的政治制度。“议会民主制和一党独裁制遍及全世界。但当今世界政治的一个鲜明特点无疑是类似美国的那种政治体制绝无仅有。”当然,不能说美国政治体制对世界其它国家毫无借鉴意义。美国的政治体制,对于那些正在走向现代化的国家来说,没有多少借鉴作用。但对于那些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来说,这种制度无疑具有借鉴意义。第三章:传统政体的政治变迁第三章:传统政体的政治变迁权力、制度和政治现代化传统政治体制政策创制:改革对自由团体同化:多元制对平等国王的困境:成功对生存本章主要论述了传统政治体制的特征、类型以及在政治变迁中所面临的困境和应采取的对策。1、论述了政治制度和权

    31、力在政治现代化中的作用 2、介绍了传统政治体制的类型、特征及所面临的问题 3、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传统君主政体如何应对现代化的严峻挑战 政治制度和权力在政治现代化中的作用制度的作用:创制政策;同化新的社会势力。权力的作用:“权力是一种必须被动员、发展和组织起来的东西,它必须被创造出来。”对于第三世界国家来说,问题不在于夺取权力,而在于制造权力,在于动员各社会团体进入政治领域并组织它们参政第三世界国家,在现代化初期为政策创制应集中权力;进入第二个阶段应扩大权力;进入第三阶段应重新分配权力。这个阶段就是权力的集中、扩大和分散不同政党制度在权力集中、扩大和分散中的作用是不同的。一党制对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

    32、来说,它极其实用,极有吸引力,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既可促进集中也可以推动扩大的一种制度。“更具竞争性的两党制或多党制可能具有相当强的扩大能力和同化团体能力,但其集权和促进改革的能力则较弱。”传统政治体制的类型、特征及所面临的问题。传统政治体制的类型“传统的政治体制具有不同的形式和规模:村镇民主政体,城邦国家,部落王国,世袭制国家,封建政体,专制君主政体,官僚帝国,贵族政体,寡头独裁制,神权政治国家等等。”上述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官僚政治帝国和封建政体。这是按照国家权力的集中与分散来划分的。如果按照君主所起的作用来划分,传统政治体制还可分为寡头君主政体和君主专制政体官僚政治帝国和封建政体的特征

    33、官僚政治帝国和封建政体的主要区别:一是从总体看,前者权力集中,后者权力分散二是前者具有相当大的社会和政治流动性;而后者则等级森严,来自社会底层的人很难到达较高的地位三是前者职能分离、权力集中;后者是职能混合,权力分立。四是前者在理论上所有的土地都归国王所有,他在实际上也有较大的支配权;后者的土地是分散和世袭的。五是前者国王或皇帝是唯一正统的权威;后者是国王与贵族共享这种权威的正统性。传统君主政体一般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较低阶段,但它们大多没有经历殖民统治因而较少受到民族认同和国家统一问题的困扰。它们一般位于大国冲突之外,因而能够保持相对的独立。“传统君主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保持独立及全国性权威所造

    34、成的优势,以便去对付迅速的社会和经济变迁及广泛的政治参与所带来的挑战。为什么西方学者关注传统君主政体的命运。这由以下三个原因所决定:一是许多君主制国家占据着战略要地;二是“大多数传统君主制国家在冷战中皆站在西方国家一边;三是许多国家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传统君主政体如何应对现代化的严峻挑战?(1)通过一系列改革来应对自由主义倾向及其由此而来的动荡;(2)论述了不同传统政体在同化社会团体进而转向现代民主政体的差异及原因(3)讲述了20世纪下半叶传统君主制国家的领导人所面临的困境及选择。在当今世界上,传统的君主政体极少是守旧的政体。君主政体中的寡头集团是力行现代化的寡头集团,而亲政君主则是力行现代化

    35、的君主。现代化使君主队伍日益缩小,但它又在仅存的君主当中,空前提高了热心现代化者的比例。因为他们意识到所具有的传统合法性现在已受到质疑。他们必须通过良好的政绩来论证自己存在的合法性,因而他们成了自上而下的王朝革命的主角。传统君主政体进行改革和集权的原因。尽管君主政体进行改革和集权的形式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的文化之中具有惊人的相似,但他们改革的动因却不完全一样。“对于17世纪欧洲的绝对君主制国家来说,外部的威胁和冲突为改革和集权提供了主要动力。19世纪非西方国家进行的所谓防御性现代化源于类似的对外部侵略和征服的担忧。”“20世纪传统的君主政体的稳定所受到的威胁,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部。君主被迫推

    36、行现代化并试图变革社会,因为他担心自己不这样做,别人就会取而代之。19世纪的君主为抵御帝国主义而推行现代化,20世纪的君主为防止革命而推行现代化。”为实现现代化,君主必须进行集权。集权的方向是:地方中央;多元一人。现代君主改革的重点:一是创建一支忠于自己的高度集权的军队;二是创建一个有效的政府官僚体制。为保证权力的有效行使,君主必须获得社会各种力量的支持,有时甚至是外国力量的支持。传统政体分为官僚政体与封建政体,他们在政治发展水平上是有差异的。官僚制国家就是在组织方面业已获得了进步和发展、因而变得更为复杂的封建国家。官僚政体国家是文明水准较高的社会的特征,封建国家则是文明水准较低社会的特征。与

    37、封建政体相比,官僚政体的政治机构职能分工更明确,行政组织更复杂,劳动分工更专业,机会更为均等,社会流动更为频繁,成就标准逐步得到人们的认同,等等。这些都表明它比封建政体的政治现代化水平更高。同时,这种政体的权力更集中,从而增强了国家在社会中实施现代化改革的能力。一个传统政体在一定意义上越是“现代化”,它就越难以适应政治参与的扩大。而政治参与的扩大却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即越是现代化的传统政体越难以实现现代化。这种悖论的根源是,在一个君主政体之中,如果推动改革的权力已充分集中,那么这种权力就可能变得更加集中,以至无法吸收改革所释放出来的各种社会势力。现代化造就了新的社会集团,并在旧的社会集团中创造

    38、了新的社会和政治意识。一个官僚君主政体有能力去同化个人,为社会的有才之士提供社会流动的机会。但它无法去同化社会集团。个人流动与集团参与是相冲突的。20世纪下半叶传统君主制国家的领导人所面临的困境及选择 20世纪下半叶,一些传统君主制国家都面临着这样一个困境:一方面他们必须集权于君主以推行社会经济改革;另一方面,集权又扩大了传统政体的权力阻挠了新的社会集团参与政治的可能。为此,君主不无关切的问题是:难道他只能是自己成就的牺牲品吗?他能否摆脱成功与生存二者不可兼得的难题?即能否从创制新政所要求的权力集中顺利过渡到同化社会集团所需要的权力扩展这对他们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面对这种考验,传统君主可能采取以

    39、下选择:其一,嬗变。即君主试图削弱或结束自己的权威,逐步扶植起一个将权力委托于人民、政党和国会的现代化立宪君主制。其二,共存。就是将君主的权威和人民的权威结合在一个政治体系之中,即二元君主制。其三,维持。就是继续保持其权威统治。为此,君主可以安抚自由派,将他们请进政府;他可以讨好保守派,在改革方面打退堂鼓;他还可以坚持改革并加强压制措施,以粉碎来自自由和保守两方面的反抗。在官僚集权的君主制国家,由于他们为社会下层的升迁提供了一种可能,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会赢得一定的支持。第二种可能的选择是现代化君主放缓或中止现代化。这是解决现代化改革与传统权威矛盾的一个无奈之举。最后,君主可以继续推行现代化,但加

    40、紧必要的镇压措施,将反对改革的保守派和反对君主制的自由派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以保住权威。结论是:现存君主制的前景是暗淡的。未来和平过渡的可能性很小。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君主制覆没时暴力的规模有多大,以及由谁来把握这种暴力。大致的可能有三:一是通过一场政变,将亲政君主制变为寡头君主制,如泰国;二是通过一场激烈的政变,彻底废除君主制,但不能产生合法性的新原则、新制度,只能形成普力夺政体;三是通过激烈的社会革命,最终产生一个现代政党的独裁统治。第四章:普力夺社会和政治衰朽第四章:普力夺社会和政治衰朽普力夺社会的根源从寡头普力夺制度到激进普力夺制度:突破性军事政变和作为改革者的军人激进普力夺制度:社会势

    41、力和政治技巧从激进普力夺制度到群众普力夺制度:否决政变和军人的护卫作用从普力夺制度到公民秩序:军人作为制度建设者本章主要论述普力夺社会产生的根源、各种普力夺社会的特征以及军人在该体制中的重要作用。1、界定了普力夺社会的含义、原因及表现;2、指出了寡头普力夺制度的特征及其转化为激进普力夺制度的方式、主导力量 论述了激进普力夺制度的一些基本特征 4、指出了从激进普力夺制度到群众普力夺制度转变时军人的作用;5、讲述了从普力夺制度到公民秩序的过程中军人的作用。所谓普力夺社会,从狭义上说,就是指军人对政治的干预,而教权主义就是宗教领袖参与政治。”本书所使用的“普力夺”一词,形容的是一种政治化的社会,在这

    42、种社会里,它不仅指军人干政,而且指各种社会势力都干政。由此可见,军人干预政治或各种社会势力都干预政治的社会就是普力夺社会。为什么在发展中国家会出现这种现象?这是因为在这些国家里,政治缺乏自主性、复杂性、连贯性和适应性。各种各样的社会势力和团体皆直接插手全局政治。普力夺社会,依其主导者不同可以分为寡头、激进和群众普力夺社会。在寡头普力夺寡头普力夺社会,政治就是个人和家庭集团之间的斗争;在激进的普力夺激进的普力夺社会,政治就是各小圈子之间的斗争加上制度性和职业团体之间的斗争;在群众普力夺群众普力夺社会,各种社会阶级和社会运动主宰一切。在寡头普力夺社会里,大地主、教会头目人物和握有军权的人是主宰社会

    43、的势力。各种社会机构的权力划分仍然不明确,统治阶级成员易于而且经常集政治、军事、宗教、社会和经济方面的领导权于一身。政治上最活跃的集团本质上仍然是农村的。家族、集团、部落之间为权力、财富和地位而进行无情的斗争。政治上带有霍布斯式的个人专断模式。这种制度容易被激进普力夺制度所取代。取代的主体取代的主体是军队中的中层军官。取代的方式取代的方式军事政变。激进普力夺社会的根源是城乡之间的差别。城市取代乡村,成为主要的政治活动地点,成为政治持续不稳定的发源地。在这种社会里,城市不能向政府提供稳定的基础。动荡的程度取决于政府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并愿意利用农村来遏制和稳定城市。如果政府能够获得农村的支持,就能遏

    44、制城市的动荡;反之,如果农村消极冷漠,农村大众被排斥在政治之外,那么政府就无法遏制政治动荡;如果农村反对该政治制度和现存秩序,那么政府将面临着根本性的变革或革命。激进普力夺政体的显著特征就是城市不稳定激进普力夺政体的显著特征就是城市不稳定。排斥农村于政治之外使城市的不稳定稳定化排斥农村于政治之外使城市的不稳定稳定化。在这种社会里,“盛行的政治活动形式贿赂、罢工、示威、政变,都是给政治权威带来压力的手段而非行使权威的办法。”军人政变;学生和中产阶级罢工和示威。后者的活动一般要得到军人的支持才能成功。上述集团会形成几种不同的关系:劳工对政府和军队;劳工加上军队对政府;劳工加上政府对军队;劳工、政府

    45、、军队三者相互对抗。在激进普力夺社会里,军人干预常常标志着一连串政治暴动的终止。在普力夺社会里,军队的角色是随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在寡头统治的世界里,军人是激进派;在中产阶级的世界里,军人是参与者和仲裁人;当群众社会出现在地平线上的时候,军人就变成现存秩序的保守的护卫者。”“社会越落后,军人扮演的角色就越进步;社会变得越进步,其军队的角色就变得越加保守和反动。”军人干政后所面临的艰难选择:1)还政并限制参政;2)还政并扩大参政;3)军人恋栈并限制参与;4)军人恋栈并扩大参与。普力夺制度在西班牙和阿拉伯文化中特别流行。在拉丁美洲,普力夺制度长期存在的渊源是:一是没有从殖民时代继承下来任何政治

    46、制度;二是其后又竭力将美国和法国的共和制度照搬到拉丁美洲那种高度寡头统治型的社会中来。阿拉伯世界存在普力夺制度的原因:一是在奥斯曼征服下阿拉伯国家的崩溃;二是长期的奥斯曼统治使之从高水平的制度化退化为一种软弱的异族统治,进而使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兴起失去合法性;三是阿拉伯世界其后大多沦落为英、法两国的半殖民地。这些历史上的经历使得阿拉伯世界在政治上一直脆弱不堪,与拉丁美洲是难兄难弟。个人和集团之间的猜疑和仇恨使政治制度化一直处在低水平上。一个社会要摆脱普力夺制度,第一需要城乡利益的结合;第二要创立新的政治制度。确立稳定社会的先决条件是农村主导社会势力再现于政治舞台之上。知识分子有头脑,军队有枪杆子

    47、,农民有数量和选票。政治的稳定至少需要这三股社会势力中两方的联合。历史经验表明,前二者联合起来对付第三者的情况极少。知识分子和农民联合起来往往导致革命的产生。建立稳定政府的第三条道路就是军人和农民结合起来反对知识分子。第五章:革命和政治秩序第五章:革命和政治秩序通过革命实现现代化革命发生的制度背景和社会状况城市与革命农民与革命革命联盟与民族主义通过革命实现政治发展列宁主义与政治发展本章主要论述了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革命发生的背景或条件、城市居民与农民对革命的态度、革命联盟和民族主义在革命中的作用、革命的历史作用、列宁主义在革命中的作用等一系列问题。1、界定了革命的含义、论述了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

    48、、提出了衡量革命的标准和东西方革命的区别;2、论述了革命发生的社会条件;3、论述了城乡各阶级、阶层对革命的态度以及由此所决定的革命性;4、论述了通过革命能够实现政治发展;5、阐述了列宁主义在现代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就是对一个社会据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和神话,及其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领导体系、政治活动和政策,进行一场急速的、根本性的、暴烈的国内变革。因此,革命有别于叛乱、起义、造反、政变和独立战争。政变就其本身而言,只改变领导权,可能还改变政策;起义或造反可能会改变政策、领导权和政治制度,但不改变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独立战争是一个政治共同体反对外来政治共同体统治的斗争,它未必在这两个共同体的任何

    49、一方引起社会结构方面的变化。”革命是罕见的。大多数社会从未经历过革命,许多历史时代在进入现代之前也不知道革命是何物。在广义上说,革命是西方文化的特殊产物。“革命是现代化所特有的东西。”革命是现代世界观的最高表现。近代革命的先驱是英国17世纪的革命。法国大革命产生了革命意识。“革命是现代化的一个方面。它不是在任何类型的社会中或在其历史上的任何阶段上都可以发生的。衡量全面革命的标准:一是对现存政治制度迅速而猛烈的摧毁二是能动员新的社会集团投入政治;三是意味着新的政治制度的创立。西方和东方革命的区别:从革命的顺序 看;从革命最终胜利的时间看;从旧政权垮台后的状况看;从革命斗争双方的性质看;从革命斗争

    50、形式看。革命发生的社会条件革命有两个先决条件第一,政治制度无法为新生社会力量参与政治和新的社会精英进入政府提供渠道;第二,迄今被排除在政治之外的社会势力具有参与政治的愿望。革命不可能发生在高度制度化的现代政治体系之中,只能发生在那些无力为新的社会集团参与政治提供渠道的政治体系之中。“要求的落空和参与政治制度的机会被否决,可能造成一个集团具有革命性。但是要革命,一个革命集团是不够的。要有许多集团从现存秩序中离异出来才足以酿成一场革命。”革命发生的可能性有赖于:城市中产阶级与现存秩序的离异程度;农民与现存秩序的离异程度;城市中产阶级与农民为共同奋斗目标而联合的程度。论述了城乡各阶级、阶层对革命的态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完整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952509.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