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模板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模板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当代中国 经济改革 模板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当代中国经济改革1978-1992年总框架总框架一、总述:1.中国改革战略的演变二、部门专论:1.农村改革 2.企业改革 3.民营经济的发展 4.金融体系的发展 5.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三、宏观经济和社会层面的问题 1.转型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一、总述:一、总述:增量改革(1979-1993年)1.增量改革战略的形成 2.改革重点从“体制内”转向“体制外”3.增量改革战略的全面推行 4.“双轨制”的出现 5.长期采用增量改革战略的消极后果中国改革战略的演变增量改革(增量改革(1979-19931979-1993年)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转机。经过一段
2、时间的摸索,中国改革找到了这样一条新的道路,这就是在经历了开始阶段扩大企业自主权实验不成功、国有经济改革停顿不前的情况下,采取一些修补的办法维持国有经济运转,把主要力量放到非国有经济方面,寻找新的生长点,我们把这种战略叫做增量改革战略。中国经济在往后一、二十年所取得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一新的改革战略有关。不过,这种改革战略的长期延续,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增量改革(增量改革(1979-19931979-1993年)年)1.增量改革战略的形成 1966-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把中国经济推到了崩溃的边缘。孙冶方提出:应当吧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和提高企业活力放在改革的中心地位。在1978年
3、7-9月的“务虚会”和“计划会”上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在总结报告中指出:今后改革中,一定要给予各企业以必要的独立地位,使它们能够自动地而不是被动地执行经济核算制度,提高综合经济效益。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全会公报提出:应当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地经营管理自主权,以便充分发挥中央部门、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社会主义经济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普遍地蓬勃地发展起来。从1978年10月的6个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国有工厂到1980年已发展到6600个。增量改革(增量改革(1979-19931979-1993年)年)2.
4、改革重点从“体制内”转向“体制外”“扩权”虽提高了积极性,但却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这其中存在着很多市场不公平竞争,导致“积极性”的发挥不一定有利于社会资源有效配置。加之当时工业发展过高过急,增加投资压力大,造成总需求失控,财政赤字剧增,经济秩序混乱。八十年代,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领导人改变了改革的重点,从城市国有经济转向农村的非国有经济。1980年9月以后,中国开始采取“不在国有经济中采取重大的改革步骤,而是把改革的重点放到非国有部门去,在那里创建市场导向的企业,并依托它们实现增长”的“体制外先行”战略。增量改革(增量改革(1979-19931979-1993年)年)3.增量改革战略的全面推行 改
5、革开放下,沿海地带相当数量与境外资本合资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这些非国有企业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发展非国有经济战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发现:(1)鼓励非国有企业的成长 增量改革(增量改革(1979-19931979-1993年)年)(1)鼓励非国有企业的成长增量改革(增量改革(1979-19931979-1993年)年)(2)对外开放,实现部分地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增量改革(增量改革(1979-19931979-1993年)年)(3)建立实验区,实行改革开放的“地区推进”增量改革(增量改革(1979-19931979-1993年)年)4.“双轨制”的出现 为使非国有企业能在计划配置资源的体系下
6、生存,作出的一种特殊制度安排,使它们能够通过市场渠道取得原材料等的供应和销售自己的产品,这就是价格和其他方面的“双轨制”。“双轨制”的正式确定,为非国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准备了基本的经济环境。随着国民经济中非国有经济份额的扩大,在计划外流通的商品数量也日益增多,因此市场定价的范围逐步扩大。同时,随着对外贸易的扩大,国际市场价格对国内市场的价格结构逐步靠近。这样,到90年代初期,计划定价的商品在国内商品流转总额中已经不再占据主要地位。增量改革(增量改革(1979-19931979-1993年)年)5.长期采用增量改革战略的消极后果 国有部门改革滞后和双轨制并存带来的消极后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7、(1)国有企业财务状况日益恶化。(2)通胀压力经常存在。(3)利用公共权力敛财肥私的“寻租活动”日益猖獗,行政腐败广泛蔓延。(4)贫富差距扩大。增量改革(增量改革(1979-19931979-1993年)年)小结:在中国的增量改革战略下,创造了新的民营企业得以破土而出的条件,促进了民间资本的积累,培育了大批企业家,使市场力量大大增,对于后来的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也起了准备条件和积极推动的作用。农村改革农村改革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其经营制度 1.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农业是一个适宜于家庭经营的生产部门“包产到户”的推行和经济效果 (一)家庭承包经营制的迅速普及 (二)家
8、庭承包经营制的经济效果 (三)承包经营制引起的产权变革 (四)对乡镇企业发展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改革的前景二、部门专论: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其经营制度1.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产品贡献 农产品商品剩余的增长,是非农产业部门发展的先决条件。(2)市场贡献 农业是工业以及整个非农产业产品的主要购买和消费者。农民 购买和消费工业品始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关键拉动力。(3)要素贡献 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里,以农产品剩余为代表的农业储 蓄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工业部门发展的原始动力。(4)外汇贡献 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农产品生产的低成本为出口换汇创造 了条件。发展最后,会形成
9、一种新的农业贡献,即“生态环境贡献”。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其经营制度2.农业是一个适宜于家庭经营的生产部门 农业的两种基本经营方式:(1)以私有制为基础,通过市场组织实现 (2)以公有制为基础,通过计划安排实现 农业因具有内部规模不显著、劳动的监督和度量都及其困难的特点,而成为一个适宜家庭经营的产业。“包产到户”的推行和经济效果(一)家庭承包经营制的迅速普及包产到户:把规定了产出要求的土地发包给农户经营,包产部分全部交 给生产队,超产部分全部留给承包户或由承包户与生产队分 成。包干到户:村委会按人口或按人口和劳动力将土地发包给农户经营;农 户按承包合同完成国家税收、统派购或合同订购任务,并
10、向 生产队上缴一定数量的提留,余下的产品全部归农民所有和 支配。“包产到户”的推行和经济效果(一)家庭承包经营制的迅速普及 1978年末,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包产到户”浪潮,首先在安徽兴起。1980年9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都有发展。其中发展最快的是“双包”,即“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1983年初,实行“双包”的生产队更占到93%,其中大部分是“包干到户”。这时,“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两个概念已经融合为一。“包干到户”成为家庭联产承包制的主流,标志着中国农业完成了由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制度到农民在“承包”土地上建立的家庭农场制度的
11、过渡。“包产到户”的推行和经济效果(二)家庭承包经营制的经济效果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推行的家庭承包经营制使中国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承包经营制的推广,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据林毅夫的测算,各项农村改革对1978-1984年的农村产出增长贡献率综合为48.64%,其中,承包经营制的贡献率为46.89%。“包产到户”的推行和经济效果(二)家庭承包经营制的经济效果“包产到户”的推行和经济效果(三)承包经营制引起的产权变革 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改革以后,我国农民的资产有巨大的增长,到1992年,我国农村的总资产有95196.12亿元,其中22.71%为农户私人财产,77.2
12、9%为集体地产和企业资产。改革以后,我国农民获得了三种形式的财产权:私人财产 徒弟的使用权 农民人力资本的增长(四)对乡镇企业发展的作用 乡镇企业是在农业已经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因而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步前进的。“包产到户”的推行和经济效果(四)对乡镇企业发展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改革的前景 1984-1992年间,有两种情况交替出现:每当农产品丰收时,政府为了防止“谷贱伤农”,总是力图用保护价格收购;而一旦农业减产,则靠提高收购价刺激农民增产的积极性。还需解决的五个问题(跨度92年以后):(1)改革农产品购销体制 (2)完善土地制度 (3)减轻农民负担 (4)解决小农户
13、与大市场的矛盾 (5)农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企业改革传统国有企业的企业制度和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改革1.传统国有企业的企业制度的主要特点:(1)社会大工厂的基本生产单位,政府直接经营 (2)国有企业不仅是生产单位,也是党和国家政治体系的基层组织,并承担着广泛的社会职能。(3)所有权被割裂,国家所有权的行使是通过一套横向和纵向分割、权利和责任不对称的组织体系来实现的。(4)预算约束严重软化2.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改革(1978-1992)在“松绑放权”、“扩权让利”思想的指导下,1978年10月四川省首选6家企业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扩大企业自主权就是:放松政府行政机构对企业的计划管理,允许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