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社会主义之辨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民主社会主义之辨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主 社会主义 课件
- 资源描述:
-
1、民主社会主义之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广东省委党校哲学部 余泽娜n一个时期以来,民主社会主义在思想理论领域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其影响在扩大,很受一些人的推崇。n2007年2月,炎黄春秋发表长达1.2万字的文章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谢韬),认为提出“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n以谢韬的文章为代表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此时的兴起并非某些个人的意向和偏好,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的。n当前中国正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转型加速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当前经济社会甚至政治领域出现的一些矛盾与问题,使社会各界对“中国向何处去”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n这场关于民主社会主义的争论,
2、要害就在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是一个事关全局的根本问题 n尽管近年来这场争论引起的关注度比较高,影响也比较大,但实际上,什么是民主社会主义,不少人认识还是比较模糊。n因此有必要对民主社会主义进行全面的考察,这对于我们辩证地认识民主社会主义,在吸收其某些合理因素的同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道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主要内容主要内容n一、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演变一、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演变n二、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实践及其二、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实践及其评价评价n三、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三、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义实践一、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演变一、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演变n
3、民主社会主义(有时候又叫社会民主主义)是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政治思想,是西方国家社会民主党(包括社会党、工党)思想体系与意识形态的名称。社会党国际目前拥有各类成员党和组织146个。其中,超过半数的政党或是执政党(接近60%)或是主要的反对党;有59个政党来自欧洲、36个来自美洲、31个来自非洲、20个来自亚太。社会党国际(SI)的成员党 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社会党国际的成员党(亚太地区)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社会党国际的成员党(欧洲)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社会党国际的成员党(非洲)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社会党国际的成员党(拉丁美洲)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社会党国际的成员党(北美洲)新
4、民主党(加拿大)美国民主社会主义党 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由社会党国际成员、观察员或咨询员执政的国家 (红色部分)(一)民主社会主义的演变(三次转型)1、第一次转型:伯恩施坦主义A、19世纪2030年代:小资产者和工人的联合要求民主共和制度,以民主主义制度改造社会B、19世纪7090年代中期:民主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交叉重叠期 恩格斯:“现在情况不同了,这个词也许可以过得去。虽然对于经济纲领不单纯是一般社会主义的而直接是共产主义的党来说,对于政治上的最终目的是消除整个国家因而也消除民主的党来说,这个词还是不确切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直接领导、指导思想)nC、19世纪90年代20世纪50
5、年代末n在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影响下,第二国际的右派和中派把民主社会主义解释成一种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在资本主义范围内通过和平与合法的议会道路来使资本主义和平进化为社会主义,并把社会民主党变成在资本主义范围内搞社会改良的党。n第一次转型:修正马克思主义。这一时期,社会民主党虽然在实践中已全面转向改良主义的立场,但在理论上和纲领上仍保留了不少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词句和革命口号,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来支持和粉饰改良主义实践的独特局面。n2、第二次转型:nA、二战后,欧洲各国社会民主党基本上已全盘接受了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的政治游戏规则,不再讳言自己是改良主义政党,声称不再需要用马克思主
6、义的词句来装点门面了。nB、1959年,德国社会民主党通过哥德斯堡纲领n(切断了民主社会主义在世界观和理论方面形式上仍保留着的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关系,摈弃了对马克思主义所论证的社会主义“最终目标”及其“历史必然性”的信仰)n哥德斯堡纲领,从理论上概括了社会民主党所遵循的各项原则,坚持资本主义框架内的社会改良,同共产主义划清界限,并且对马克思主义只字未提。n此后一段时间,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其他国家社会党以哥德斯堡纲领为样板。哥德斯堡纲领由此成为社会民主主义第二次转型的标志。逐步从制度社会主义向价值社会主义转向,逐步淡化社会制度变革诉求。n n上世纪7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面临生产过剩的
7、危机,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陷入滞胀,凯恩斯主义遭到质疑。传统的以凯恩斯主义为基础、谋求充分就业和全面福利保障的福利国家式的民主社会主义难以为继。n70年代末,新保守主义在许多国家得势。它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取代凯恩斯主义,放松国家对经济的管制,大力推进私有化,限制工会权利和削减社会福利。n在新保守主义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民主社会主义因缺乏有效的对策而陷入了困境。特别是苏东剧变以后,西方政治和舆论的天平更是大幅度向右倾斜,各种媒体几乎异口同声地宣称,一切类型的社会主义包括民主社会主义已经无可挽回地失败了。民主社会主义原本指望分享苏东剧变“红利”的情况也落空了。n第三条道路既不是针对社会革命与社会改良
8、的历史分野,也不是针对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的冲突和对抗,而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传统的左/右政治意识及其政治运作模式。n它要在日益衰落的福利社会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之间努力寻找一条中间路线。在“超越左右”的口号下,试图把传统左翼的国家干预主义模式和新自由主义的自由市场模式的积极方面结合起来,在政治上扩大了同西方保守主义的“趋同”。小结小结n修正理论上放弃告别社会主义(作为替代制度)n反叛者改良者共生者 二、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二、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一)理论(一)理论n1、对资本主义的态度与认识、对资本主义的态度与认识n社会民主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的现存体制下生存和发展的
9、。如何认识资本主义,是各国社会党首先面对的问题。n(1)早期对资本主义的立场与态度n民主社会主义在早期(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态度比较坚定和鲜明,普遍要求以新的社会制度取代资本主义社会。n英国工党1918年决议: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受到致命打击,其政治制度和思想也必然随之消灭。n德国社民党1925年党纲:工人运动的目标是咬消灭资本主义制度。n(2)战后以来对资本主义的立场与态度变化n战后特别是五六十年代以来,社会党人对资本主义的立场进一步发生变化,只注重对资本主义的伦理批判,逐步放弃对社会主义的制度追求,只是着眼于对资本主义进行改良(“医生”)。nA、从伦
10、理道德与制度设计层面批判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n法兰克福宣言:“民主社会主义进行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不仅是因为资本主义的经济缺陷和它对广大群众的物质压迫,而且还因为它伤害了人们的道德感情。”n英国工党1982年党纲也从伦理道德层面批评了资本主义的贪得无厌和自私自利。n亚非拉地区的民主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不可能解决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种种现实问题,也不会给本国民众带来福祉。nB、一般并不主张推翻资本主义,而是强调对资本主义的驯服n战后社会党国际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繁荣将持续相当长的时期,只会被若干短暂的衰退所打断”社会党应在现行国家制度框架内活动,再提“消灭资本主义”的口号意义不大。n西方社会党人认为
11、,所谓社民党,就是在资本主义制度范畴内保证工人利益的党,而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本身n瑞帕尔梅:“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社会党人确实是与资本主义共同生存的。”nC、肯定战后资本主义自我调整的适应能力及其成就n“今天的资本主义制度表现了它的灵活性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可能性。”n社会党国际:资本主义“在过去一两百年中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建立福利国家、承认政府对经济和社会计划的责任,增加选民、特别是以前被排斥在公共生活之外的劳动人民的政治影响。”nD、在意识形态层面始终保持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态度。n不认同资本主义,而以批判的精神对待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病榻前的医生”,使命就是要医治和改造资本主义n n(3)冷战结束以来
12、对资本主义的立场与态度变化n苏东剧变、冷战终结,时代和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民主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锋芒日益弱化。社会党国际及大多数西方社会党这时基本不触及对资本主义的制度评价,越来越少地在政治层面整体地评判资本主义,不再提及对资本主义的制度性替换,而多是对资本主义进行一些表层的或者局部领域性的批判。小结小结n社会党人对资本主义态度的总体趋势是走向温和以及对资本主义的不断让步与妥协。n因为19世纪后期以来,资本主义确实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同马恩早期的描述有所不同,资本主义还有比较强的生命力和自我调解能力,资本主义的历史不会在短期内终结。但社会党人对资本主义的立场和政策的变化,也成为它同马克思
13、主义的一个分水岭。社会党人从原来一支反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政治力量,逐步演变为一支自愿融合到资本主义体制内的政治力量。n2、对社会主义的立场与态度、对社会主义的立场与态度n民主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制度追求到伦理向往以及抽象表示的演进过程。n在对待社会主义的问题上,社会党人是不断地远离马克思主义,指责乃至攻击现实社会主义,在政治上有意拉开与共产党在社会主义认识上的距离,最终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的制度性追求,转而寻求在道德伦理和政策实践层面对它所认为的那种社会主义进行探索。n(1)对社会主义认识与态度的阶段性变化nA、早期追求制度社会主义 德国社民党1921年纲领:要把劳动人民从资本
14、主义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要战胜资本主义制度,为实现社会主义而斗争。英国工党1945年政策声明:工党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大不列颠社会主义共和国。nB、战后以来总体趋势是转向追求伦理性的社会主义,视社会主义为一种运动 战后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资本主义长期和平环境的维系几无可能nC、尽力淡化社会主义理念中的意识形态色彩、尽力淡化社会主义理念中的意识形态色彩n 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于形势变化与现实需要,西方多数党对伦理性社会主义的追求兴致日渐,甚至连社会主义的提法也尽可能回避。n德国社民党1989年以后的新纲领草案中,“民主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n2006澳工陆克文:“社会主义是晦涩难懂的19世纪
15、学说”,拒绝把社会主义视为工党价值的一部分nD、吸纳其他社会思潮的思想政治主张吸纳其他社会思潮的思想政治主张。如融合了自由主义、生态主义、人道主义、女性主义、宗教教义等社会思潮。n(2)对社会主义实现道路与手段的认知n大多数社会党反对暴力革命的方式,认为暴力革命会带来“巨大的损失,难以愈合的创伤”。而主张通过和平的社会改良、“民主地、非暴力地实现社会主义”;主张通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扩大社会主义的因素,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呼吁对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要有“耐心和责任感”,认为以民主社会主义为基础的和平变革是人类解放的唯一可行的途径。n法国社会党前领袖若斯潘:“改良是我们的政治特性的一个中心要素”,“我
16、们已不再需要使用革命的豪言壮语或者关于决裂的隐喻来为自己的行动辩护了。”n德国社民党:社会主义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其目标只有经过多次的妥协和让步才能达到,这些目标的实现取决于社会情况和政治上的多数。n(3)对苏东社会主义的评价n整个冷战时期,社会民主主义对苏东社会主义都是带有偏见和怀有敌意的,并对之进行了猛烈攻击和批判。n社会党国际1956年伦敦特别会议指责苏东共产党人“完全歪曲了社会主义的思想”,损害了社会主义者在长期斗争中所赢得的一切政治利益和人类价值。n西方社会党及社会党国际批判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认为在共产主义世界,自由仍受到野蛮的镇压,甚至把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一同视为当今世界主要的压
17、迫型的社会,认为苏东共产党人滥用了社会主义一词,声称未来不属于共产主义等。小结小结 社会党人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演变,是它们出于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因素的考虑,使其对社会主义的立场和态度节节后退。n放弃制度上的社会主义,是大多数社会党人的政治共识,其根本动机是为了求得国际资产阶级的谅解以至信任,从而能够同资产阶级保守党轮流执掌政权。n这种转变也深刻反映了社会党人的改良主义本性。n但并没有完全放弃社会主义思想。(社会支持群体、牵制资产阶级政党的某些道义力量)n3、对民主问题的认识 民主是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的核心。“社会主义只有通过民主制才能完成。而民主制也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才能得到完全实现”。法兰克
18、福宣言n(1)对民主本质的认知n社会党把民主视为其党的本质属性和价值体现n(2)对民主与公民权利关系的分析n民主是一种价值体系,是民众自主决定自己生活的最好工具,它贯穿于人们的整个生活,个人和集体的利益在民主进程中相汇合。n强调民主是就公众和个人关切的事项作出决定的一个过程,个人的生活很大程度取决于周围的社会。民主以权力分散为基础,权力的集中始终对民主构成威胁。n民主需要积极的公民,对民主信任取决于公民享受民主的机会,取决于民主的活力,这种活力必须不断地得到维护。n(3)对民主政治属性的判断n民主社会主义认为,民主的内涵涉及广泛,民主与人权是人民权力的实质,民主是以自由与平等原则为基础,强调民
19、主的普遍性和超阶级性,认为民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是一种历史的成果。n(4)对民主表现形式的阐述n社会党人认为,政治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和国际民主是民主的表现形式。n政治民主是其核心。它的根本点就是要保障民众的自由、人权和参与各项权利,要求建立一种民有、民治、民享的社会。人们享有思想、言论结社和宗教信仰的自由,有普遍的、平等与秘密的选举权,实行多党制与议会民主制,保障司法独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尊重少数派的权利,反对专制与独裁。n经济民主是其基础。它以建立混和经济制度、国家适度调控与计划管理、职工参与决策为主要内容。n社会民主是其关键。它以公民享有劳动、教育、福利权利等为核心内容。n国
20、际民主是其重要外在条件。它积极倡导和平主义、集体安全、民族自决、多边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强权政治,反对各种压迫,发展南北关系、消除贫困,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新时期,不再提反对帝国主义,重点致力于推动全球治理。n文化民主是其动力源泉。认为文化民主既是个人发展的成果,也是个人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它通过个性在体力和智力、道德方面的发展,从而使人达到自我完善,保证每人都有参与享受文化价值和建设现代文化的权利,赋予人尽其材的自由,通过教育培训,文化政策的完善以及新闻传媒的利用来实现民主社会主义的文化民主目标。n(5)对党内民主问题的认识n A、突出党内民主对于党自身建设的重要性。为了实现
21、社会党的政治目标,发挥党员的积极性,社会党人必须始终不渝地扩大党内民主n B、党内民主是社会党人的“组织原则”,包括民主决策和民主选举,党员广泛参与党内事务,共同决定党的重大事务。n nC、党内民主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氛围,要有批判精神。认为党内民主就是党员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允许党内争论。n D、强调实行党内民主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共同准则”和“法规”,要有一定的纪律约束。不能各行其是,社会党的政治生活不能成为美国化的那种松散和无政府主义。德国社民党强调要对外一致,英国工党表示不允许党内有党小结小结n社会党对民主的认识与探索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民主的重要性。并注重以民主思想和原则改革党,指
22、导党的政治实践,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提高党的行动能力。n为何要高举民主的旗帜?(政治意图)n社会党的民主理论与相关实践,在国内树立了较有利的政治形象,在政治竞技中得到不少好处,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方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其他政党重视民主建设、推进党自身的改革进程。n4、对所有制和发展模式问题的认识 n(1)对所有制的认识与立场演变n A、曾把建立和实现公有制作为社会党人的一项基本奋斗目标。19世纪20世纪n B、战后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凯恩斯主义的失灵、一些社会党国有化实践受挫之后,西方社会党对公有制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并在理论纲领及具体政策上进行了调整。改变对所有制的传统立场,不再视公有制
23、为其经济上的奋斗目标。n C、彻底摆脱所有制对党的意识形态束缚。正是在思想上卸去了意识形态包袱,使得社会党在对所有制的认识上同资产阶级政党并无实质的区别,尤其是为那些当政的社会党在政策上抛弃国有化、推行私有化改革铺平了道路。n葡萄牙社会党:社会主义不是以实行公有制为发展模式的。n法国社会党:只要需要,法国社会党将毫无保留地赞成私有化。n(2)对经济运行体制认识和立场的演变nA、一些社会党在20世纪前期或执政初期曾主张经济的计划性、国家的全面干预,认为这种国家主导型的经济体制可以限制资本的贪婪与垄断,保障社会公正以及更好地维护公众权益。nB、战后以来,社会党对传统经济体制及运作方式的认识与政策逐
24、渐发生转变,大多主张社会市场经济,建立一种混和经济制度:在所有制上,强调多种所有制并存;在运行机制上,以市场为导向,但又保持国家对经济的适度调控。nC、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特别是西方社会党发起所谓“第三条道路”的改革浪潮以来,大多数社会党尤其是执政的社会党掀起了革新传统经济体制的运动。它们的态度与开发日渐与传统立场拉开距离,其焦点就是在国家与市场的关系上,将重心转向市场,并且基本上放弃了计划化的立场。n2006年,德国社民党理论家米舍尔维茨认为,现在的德国,国家与市场之间的平衡关系已经被打破,甚至更倾向于市场和私有化。n这些都表明民主社会主义在这方面实际上是保守主义、新自由主义所主张
25、的经济体制靠拢。n(3)对发展模式认识的变化与政策调整:从强调数量型转变到质量型发展n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社会党人基本上是主张走一条数量增长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推动走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道路。n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许多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能源、资源日益匮乏、环境日渐恶化的情况,对此,西方社会党开始思考传统的发展模式问题,开始强调要实现经济“质的增长”,不能片面追求那种统计测定的经济增长。n 80年代之后,多数社会党接受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倡仪。小结小结 社会党人所有制、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等重大经济问题的认识,更多的是从施政的现实需要、甚至是为了能够获得执政和稳固政权的需要,而向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