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7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课件专题19-国内外热点(71张).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4947690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PPT
  • 页数:71
  • 大小:1.02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课件专题19-国内外热点(71张).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高考 历史 热点 重点难点 专题 透析 课件 19 国内外 71
    资源描述:

    1、【长效热点】一、关注政治文明,认识中西差异复习视角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中西方由于地理环境、经济类型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在政治文明发展的历程上有着各自不同的道路。认识其差异,对更好地进行我国的政治制度建设,有着必要的借鉴意义。复习时要从以下角度关注中西政治文明的发展:1.从地理环境、经济类型和文化传统的角度,分析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西方民主政治形成的原因,并分析这两种不同的政治体制对中西方社会发展的影响。2.尽管整体的政治体制不同,但在行政运作方面,古代中国和西方国家也有着相似的政治倾向,比较并分析唐代三省六部制下的分权制衡与西方三权分立下权力制衡、明代内阁制与英国内阁制的异同

    2、。3.了解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的历程,把握维新运动、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对西方政治文明学习的不同侧重点,并分析其在中国近代最终失败的原因。4.理解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没有采用西方国家的联邦制和代议制,从国情角度分析新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牛刀小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朝中央政府中枢即三省的职权分配是中书省掌决策权,门下省掌审议权,尚书省掌执行权。唐朝三省构成的权力中枢之间的运作是制度化、法律化的。国家机构运转有序为唐朝前期的政治清明提供了制度保障。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掌控决策权、审议权和执行权,三省分割相权、相互制衡与纠错,这是种科学合理的权力结构

    3、。付刚、贺春健自议唐朝中央政府的分权制衡材料二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以分权的形式将国家权力分配到不同的机关,三机关各司其职、相互制约,但又保持整体利益的一致性它对于维护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调整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防止权力滥用和集中,保障公民权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权力的制衡造成权力的效率低下、权力的相互倾轧、权力配合的缺失等。魏海群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材料三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以后临时约法完全是美国总统制共和国方案的翻版,基本上是照抄西方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制度。但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企图利用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制度来限制袁世凯独裁专制的目的没有达到,就连那个以“三权分立”为核心的

    4、临时约法也被袁世凯撕毁了。乔伟论“三权分立”的实质(1)根据材料一,分析唐代中央政府中枢机构的特点和作用。(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三权分立制度实行的利与弊。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的“三权分立”和唐代的“三省分工”在政治权力的运作上有何异同。(3)根据材料三,说明“三权分立”民主制度在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分权制度的认识。【答案】(1)特点:三省职权分割制约;中枢权力运作制度化、法律化。作用:保证了国家机构运转的有序进行;为唐前期政治清明提供了政治保障;实现了中央权力结构的科学合理分配。(2)利:防止了权力的集中和滥用,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调和了资产阶级内部矛盾,维

    5、护了资产阶级利益;保障了公民的权利。弊:不利于各部门权力的配合;造成了行政效率的低下;加剧了内部权力的相互倾轧。相同点:都体现了分权原则。不同点:结构:美国的“三权分立”是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的分立,而唐代“三省分工”则是行政命令的草拟、审核与执行的分工;目的:美国“三权分立”是建立一个有限政府,维护民主制度,而唐代“三省分工”的专制体制是更好地维护皇权专制。(3)原因:袁世凯独裁专制的破坏。认识:任何制度都有其利弊,分权制度也一样,是否起到权力间既分割又制约的作用,不仅要看分权制度本身的科学性,而且要看执行制度的当政者能否遵守制度和法律的实行。二、关注国际风云,把握大国关系复习视角近代以来国

    6、家关系极大地影响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尤其是在现代全球化发展的推动下,国家关系更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在复习国际关系方面的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了解早期殖民扩张时代英国、法国、荷兰等国为争夺殖民霸权的斗争,并分析英国在对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的争夺中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认识工业经济和海权意识对近代国家兴起的推动作用。2.了解一战和二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并分析一战和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向,认识两极格局下的美苏关系和美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发展变化,理解多极化发展趋势下国际关系的发展特征。3.了解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有关史实,把握中英关系、中俄关系、中日关系和中美关系在中国近代

    7、所呈现的发展变化特点以及对中国政局的影响,认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4.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关系的发展阶段及特征,尤其是中美、中日关系的发展特点;理解新时期中国对外关系的原则、内容和特征,认识加强对外友好交往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性。牛刀小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71年9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美国同日本等国提出了关于中国代表权问题的“双重代表权”提案,即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进入联合国,但不剥夺“中华民国”的代表权。合众社报道:“赞成中国参加的各国代表他们全部站起,高高举起双手向四周欢呼,会场充满兴奋的龙卷风。”“中国是在自己不在场的情况下,受到联大总部过半数的祝福。

    8、”1971年:五星红旗在联合国升起材料二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乘坐的飞机平稳地停在候机楼前。穿着大衣的尼克松总统与夫人帕特两人走出舱门,开启了“改变世界的一周”的中国之旅。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仅两个星期后,中英两国关于互换大使的联合公报签字公布。毛泽东对此说“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把钥匙,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中国领导人与美国材料三2013年6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中美元首会晤。习近平表示,40多年前,中美两国领导人以战略家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实现了“跨越太平洋的握手”,重新打开中美交往的大门。40多年来,中美关系历经风雨,取得

    9、了历史性进展,给两国人民和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利益。(1)材料一中美国在中国代表权问题上所提出的“双重代表权”的实质是什么?材料中“合众社”的报道又说明了什么?(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为什么说“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把钥匙”。(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美关系发展变化的认识。【答案】(1)实质:分裂中国,制造一中一台。说明:美国的“双重代表权”阴谋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反对下失败;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一直跟随美国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使美国对中国的外交孤立政策完全破产;推动了中英、中日外交关系

    10、的正式建立;西方国家也随之纷纷与新中国改善外交关系;促进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建交高潮的出现。所以说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中国对外交往的新局面。(3)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两个主要大国,中美关系的态势极大地影响着国际关系的走向;中美友好关系不仅符合两国的国家利益,也符合世界各国的利益;中美关系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折艰难的,但总体是友好的;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不仅需要两国存在着共同利益,也需要两国领导人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三、关注民生幸福,完善社会保障复习视角“民为邦本”,古今中外无论哪个国家或政府都会采取一定的关注民生的政策,以起到巩固统治、稳定社会的作用。有关此方面的复习,

    11、要关注以下几个角度:1.了解中国古代有关“民生”思想产生的原因、主要代表人物及历代所采取的保障民生的措施(孟子的“贵民”思想、墨子的“兼爱”思想、唐代的均田制和王安石变法等)。2.了解中国近代有关的民生主张及实践活动(太平天国的土地政策、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和民族工业发展与民生的关系等)。3.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为保障民生而采取的措施(土地改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国民经济政策调整等),尤其是改革开放时期为保障民生而采取的措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4.了解近现代西方国家的民生观点及经济发展对民生的促进作用(西方的人文主义思

    12、想、工业革命对民生的促进作用、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救济与社会保障、二战后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和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民生的关系等)。牛刀小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明君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材料二鉴于30年代经济大危机带来的社会动荡和战争所带来的经济困难,二战后不久,英国政府颁布了家庭补助法国民保险法国民工伤保险法国民保健法国民救济法。英国公民甚至包括在

    13、英国居住的外国人,都不同程度地受益于保障制度。公民从出生那天起就有一张社会保障卡,上面有他的号码(实际上当他还在母腹时就已经开始享受一定的社会保障了)。从他受抚养、上学、病残、就业和失业、丧偶或抚养子女、年老退休直到死亡都可以按规定获得相应的社会保障。这些“福利国家”的措施,使英国成为当时西方国家拥有社会保障立法最为完备的国家。材料三1980年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90年他又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1)依据材料一,概括孟子的为政思想和措施,并分析产生

    14、此思想的主要背景。(2)依据材料二,归纳二战后英国社会保障方面的特点,并分析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3)材料二中所说的“几次波折”中最主要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为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党和国家在经历“几次波折”后,为改善民生采取了哪些措施?(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建立社会保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答案】(1)思想:民本(或仁政)思想。措施:减轻对农民的压迫;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背景:战国时期,各国争雄,社会动荡;统治者对人民的经济剥削,导致阶级矛盾尖锐。(2)特点:以立法加强社会保障;全面保障,涉及范围广;关注弱势群体。原因:吸取20

    15、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教训;二战后英国经济困难,社会存在不稳定因素。(3)“文化大革命”。措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4)社会保障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四、关注社会转型,把握现代化模式复习视角社会转型是每个国家必然要面临的问题,而近代以来由于世界联系的加强,在走向近现代化的社会转型中,各国间彼此学习借鉴,形成了不同的现代化模式。有关此方面的复习,要关注以下几个角度:1.了解推动社会转型的途径(春秋战国时期通过变法或改革,推动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德国、日本和俄国也是通过改革推动了由封建制向资本主义的转变;英法美资

    16、产阶级革命和中国的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则是通过革命推动了社会转型)。认识改革与革命对社会转型的不同推动作用和影响。2.了解近代西方在近现代化发展道路上形成英国模式、法国模式和德国模式的原因,以及各近现代化模式对国家发展的不同影响;理解罗斯福新政对西方现代化模式发展的影响。3.了解中国近代在探索近现代化发展方面的历程(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在探索近现代化道路上对西方学习的不同点及对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不同影响)。4.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现代化模式的探索(三大改造、人民公社),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对中国现代化模式探索的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

    17、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异同,认识国情对现代化模式形成的影响。牛刀小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罗荣渠先生用现代化的理论来解释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的发展,并提出了“一元多线”的历史发展观。简单来说,就是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开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这一工业化即现代化的过程,发端于英国,并以英国为中心向世界各地扩散。而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是走向现代化的不同道路,二者不是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现代化理论则强调生产力本身,认为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其归根到底是服务于生产力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不存在孰优孰劣谁胜谁负的问题,走向工业社会,是其共同的目标。摘编自评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有关现

    18、代化发展的观点。【答案】第一种观点:材料中,作者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走向现代化的不同道路,二者完全可以并存,此观点是正确的。近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进行,工业化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作为工业化主导的资本主义社会不仅实现了本制度下的工业化,也推动了其他制度下工业化的进程;社会主义的目标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就决定了其必然也是走向工业社会;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目标是相同的,它们只是走向工业社会的不同道路,都是服务于社会生产力的,因而是可以并存的。第二种观点:材料中,作者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走向现代化的不同道路,二者完全可以并存,此观点是不正确的。尽管近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

    19、进行,工业化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且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在追求工业化;但资本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目的是不同的,资本主义工业化是资产阶级在剥削广大人民的基础上以追求最大的利润,而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尽可能地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以丰富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作者脱离了两种社会制度下追求工业化的实质目的,而单纯地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式,这抹杀了社会(或国家)的阶级性,所以是错误的。【周年热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60周年复习视角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又称五四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大法,规定拥有最高法律效力。它规定了新中国人

    20、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和社会性质,使社会主义建设有法可依,标志着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巨大进步。复习时要注意从以下角度把握:1.宪法是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制定的,注意将五四宪法与共同纲领在规定的国家性质、社会性质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2.宪法是在三大改造时期制定的,注意五四宪法对三大改造后期的指导作用和后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法律指导作用。3.宪法在中国民主化历程中具有标志性地位,注意将五四宪法与辛亥革命时期的临时约法相比较,分析其在历史进程中的不同结果和影响。4.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将五四宪法与西方资本主义宪法或法律文件进行比较,说明法律建设对现代政治文明的影响。牛刀小试“它的制定,

    21、确立了新中国宪政体制的基本模式,规划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格局,我国的民主宪政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材料中的“它”指的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法D.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二、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30周年复习视角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分析了我国当时的经济和政治形势,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决定【解析】共同纲领制定时,中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规定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1954年宪法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即将建立的情况下制定的,规

    22、定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社会。所以根据信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可判定是1954年宪法。【答案】D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标志着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启动。复习时要注意从以下角度把握:1.分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认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前提下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2.把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特点,认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进性。3.从现代化模式的角度,分析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现代化模式的探索。4.对比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异同,认识社会主义制

    23、度下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与探索。牛刀小试据记载,1984年全民经商热席卷全国,人们之间的问候语从“你吃了吗?”变成“你下海了吗?”在北方甚至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要开张。”下列对此现象说明正确的是()。A.计划经济体制被市场经济完全取代B.对外开放促进了国民的经商热情C.它是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转变的反应D.经济改革带来了市场的严重混乱【解析】1984年中国开始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家放宽经济政策,允许个体经济存在,从而形成了当时的“下海经商”浪潮,这是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转变的必然反应;A项错误,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提出的;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对外开放,反映的

    24、是对内搞活;D项不符合题意,人们“下海经商”不等于市场混乱。【答案】C平为了实现中国统一的目标而创造的方针。1983年以后,邓小平在多次谈话中,对“一国两制”的构想作了具体阐述。1984年5月,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获得会议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策。复习时要注意从以下角度把握:三、“一国两制”确立30周年复习视角“一国两制”指的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邓小1.了解“一国两制”形成的过程,并比较“一国两制”与和平统一的关系。2.注意“一国两制”的历史渊源,把握“一国两制”对中国现代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3.从民族关

    25、系的角度分析“一国两制”对国家和民族统一的重大意义,认识“一国两制”对港澳回归后持续繁荣的重大作用。4.从人类文明进程的角度分析“一国两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牛刀小试2013年元旦,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发表讲话时指出:要坚持“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团结广大港澳同胞,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从根本上说,港澳长期的繁荣稳定得益于()。A.港澳社会制度的先进性B.中央对港澳的直接管理C.港澳地区的完全自治D.“一国两制”的长期实施【解析】材料中的“港人治港”“澳人治澳”体现的是“一国两制”下中央政府对港澳地区的政策,正是长期实施了“一国两制”,才有港澳长期的繁

    26、荣稳定。A项叙述错误,社会主义制度才是先进的;B、C两项不符合史实。【答案】D协会,并选出一个有21个成员的临时委员会,国际工人协会宣告成立。马克思出席国际成立大会,并被选入临时委员会。第一国际的成立,标志着国际工人运动走向联合,并进入到一个有组织、有领导的新阶段。复习时要注意从以下角度把握:四、第一国际成立150周年复习视角1864年9月,英国工人联合会在伦敦圣马丁教堂召开群众大会,大会根据英法工人代表的提议,决定建立一个国际性的工人1.注意第一国际成立的背景,从世界联系加强的角度分析国际工人运动走向联合的必然性。2.注意第一国际对国际工人运动的推动作用,尤其是第一国际与巴黎公社的关系。3.

    27、注意马克思在第一国际成立及建设中的作用,认识马克思主义是第一国际的灵魂。牛刀小试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说:“忽略在各国工人间应与存在的兄弟团结会使他们分散的努力遭到共同的失败。”这说明19世纪60年代各国无产阶级走向国际联合的主要原因是()。A.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工人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C.资本主义世界联系的加强D.国际工人协会的胜利成立【解析】由于世界联系的加强,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需要相互支持,从而趋向国际联合。【答案】C【时政热点】一、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对接,中国首次太空讲课2013年6月11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进一步巩固了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标志着

    28、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胜利;王亚平首次进行太空讲课,被誉为“最美丽的女教师”。复习视角科技原理并非人人皆知,但科技成果却人人享用,科技已渗入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复习科技史时,要关注以下几方面:1.了解中国古代主要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传统科技的特点(实用性)、形成原因(农业社会所决定的)及古代科技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了解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孔子办私学、汉代中央和地方教育、科举制与教育),认识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关系。2.了解中国现代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两弹一星”、东方魔稻和载人航天等),认识科技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了解新中国教育的发展

    29、状况,认识科教兴国的战略意义。3.了解近现代西方科技的发展历程(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牛顿力学体系、量子论和相对论、进化论和现代信息技术),认识科技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4.联系当前我国建立创新型社会,总结古代科技和西方科技创新的经验和教训,并获取启示和借鉴;认识科技进步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文化生活的影响。牛刀小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1造纸术的发明图2造纸术的外传路线材料二从15世纪到今天,欧洲科技巨匠辈出,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瓦特,到卡尔本茨、爱迪生再到爱因斯坦、比尔盖茨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先驱动力正掌握在他们的手中。面向21世纪的科技材料三1956年1月在全国科技大会的闭幕

    30、式上,毛泽东指出:“现在叫技术革命,文化革命,革愚蠢无知的命,单靠大老粗,没有知识分子是不行的。中国应该有大批知识分子,全党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要有计划地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水平,先接近,后赶超。”大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这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材料四向太空探索(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处于什么地位?简要说明形成这一地位的原因。(2)结合材料二,运用史实说明“欧洲科技巨匠”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先驱动力”方面做出了怎样的贡献。(3)结合材料三,概括说明“向科学进军”口号提出的主要背景及其对新中国科技发展产生的重大作用。(4)图3和图4分别反映了2007年中国成

    31、功启动探月工程,中国几千年登月的梦想变成了美丽的现实和2011年“天宫一号”飞上太空,标志中国迈向空间站时代。请分析中国进行这两项战略活动的历史条件及其重大意义。【答案】(1)地位:领先世界,处于世界中心地位。原因:政治上,国家统一;经济上,经济发达;文化上,科技文化领先。(2)瓦特改良蒸汽机,推动了人力生产飞跃到机器大工业生产,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爱迪生在电的应用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推动了人类对原子能的研究与利用,使人类社会进入到“原子能时代”。(3)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科研基础非常薄弱;中国科学院等国家科研机构的相继建立;国家迫切需

    32、要在重点科技和尖端科技方面的发展。作用:激发了人们科技创新的热情;促成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产生。(4)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下,科技不断进步;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研队伍。意义:推动中国科技向新的层次和高度发展;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的重要标志;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二、“海上联合-2013”中俄海上联合军事演习2013年7月5日至12日,中国和俄罗斯军方在日本海彼得大帝湾举行“海上联合-2013”中俄海上联合军演。此次联演是落实两国元首共识,增进两国政治互信,巩固和发展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高两国

    33、战略协作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将加强两军战略互信,深化两军友好务实合作。复习视角中俄关系是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俄罗斯也是对中国近现代革命与建设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国家之一,因而是高考重要的考查点。有关中俄关系的复习,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近代史上俄国对中国的侵略活动(侵略新疆、参加八国联军侵华),理解十月革命后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帮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促进国共第一次合作),认识“以俄为师”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影响。2.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与苏联的外交关系(“一边倒”政策、中苏结盟)和苏联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帮助,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3.

    34、了解改革开放后中俄关系的发展变化(结束结盟、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认识中俄关系对亚太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的重要意义。牛刀小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维经斯基1920年来华时,虽然马克思主义已在中国有所传播,但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建党学说的领会还不深通过维经斯基的宣传,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者“更加明白了苏俄和苏共的情况,得到了一致的结论走俄国人的路”在维经斯基的帮助下,这些早期的共产主义者到工人中去开展有组织和有计划的宣传和组织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在思想上、组织上做好了准备。何云庵等苏俄、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的中苏关系材料三2013年3月22日,国

    35、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俄罗斯时强调,中俄互为最主要、最重要的战略协作伙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依然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俄要更加紧密地加强全方位战略合作。密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协调配合,坚决维护两国共同战略安全,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及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二战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促进世界和平、稳定、繁荣。(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苏俄是如何帮助中国革命的。(2)参照材料二中的图1、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的支持对建设新中国的主要作用。(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加强同俄罗斯的合作有何意义。【答案】(1)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帮助建立

    36、中国共产党;促进国共第一次合作。(2)最先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结盟,有助于冲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政策;帮助中国进行经济建设,有助于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3)中俄两国都是世界大国,中俄合作不仅能增进传统友谊,也有利于推动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共同发展;中俄合作还有利于地缘政治的稳定,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三、加强党风建设,推动民族复兴2013年7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时指出:“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从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

    37、梦,我们正在征程中。”(人民网2013年7月15日)复习视角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国近代以来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当代中国政府和人民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复习时要关注以下几个角度:1.了解中国古代汉唐时期国家强盛的有关史实,认识政府建设对推动国家强盛的作用(汉武帝时的刺史制度、唐代的三省六部制)。2.了解中国近代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而进行的奋斗(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认识导致近代中国民族沉沦和无法实现民族复兴的原因。3.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为实现民族复兴而进行的努力(工业化建设、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科技文化建设),并正确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民族复兴探索道路上的曲

    38、折和发展。4.了解改革开放后中国民族复兴日益发展的历程(经济体制改革、对外交往),认识民族复兴与政府建设的关系。牛刀小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孙中山从中国是一个贫穷的农业大国的国情出发,提出解决民生问题,安定社会秩序的特殊重要性,从而确立了他的救国主张和复兴中华的步骤由政治开始,实现改革封建帝制,进而发展经济、举办实业解决财政和民生问题,达到治理社会,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这是一条具有实践可行性,而又具有时代气息的设计,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林家有中华民族的复兴与文明社会的建构材料二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创建了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从而建立起了新型的现代国家体制,获得了人民群

    39、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表现了强大的行政功能,成为近代以来社会认同程度最高、组织能力最强、行政效率最高的政府,一改近代以来历届政府腐败无能的形象,国家作为一个超经济的组织发挥着社会动员和管理力量,承担起民族复兴的发动机功能。丛培英、孙颖杰毛泽东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材料三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充分证明,

    4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十八大报告(1)根据材料一,说明孙中山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主张上的主要特点。(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毛泽东领导建立的“新型的现代国家体制”“承担起民族复兴的发动机功能”。(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是如何“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的。并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识。【答案】(1)注重结合国情,强调民生和社会安定;注重复兴中华的渐进性;注重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2)政治制度上,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

    41、区域自治制度,构建了现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政府建设上,建立了具有强大行政功能的高效政府;经济上,工业化建设使中国摆脱了工业落后的面貌,为以后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工业基础;文化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奠定了社会主义科学文艺的总方针,成为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理论基础。(3)政治上,不断完善并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经济上,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上,不断对外开放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理论上,不断地创新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与国情相结合;要有渐进的复兴步骤;要建设承担民族复兴的高效政府;要与时代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四、增强

    42、海洋意识,维护海洋主权2013年7月17日,针对“日本首相安倍晋三17日访问冲绳石垣岛,并发表演讲称,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日方不会退让”的言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指出:“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中方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国政府将继续采取必要措施,坚决维护钓鱼岛领土主权。”复习视角钓鱼岛问题不仅是领土主权问题,也是关系到我国能否维护海洋主权的重大问题。近代以来海洋主权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资源和国防建设的重大问题。复习时要关注以下几个角度:1.了解中国古代对海洋的利用和管理(秦朝设立南海郡、古代对外的海上贸易),认识中国古代在海权意识上淡薄的原因(农业社会下的自然经济、政府的政策)。

    43、2.了解近代西方对中国的海洋侵略及日本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略和破坏(历次侵华战争),认识维护海洋主权对一个国家民族兴亡的重要性。3.了解钓鱼岛问题形成的原因(美国因素),理解新中国成立后在维护海洋主权方面的主要措施和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认识海洋对我国民族复兴的重要战略意义。4.了解近代以来西方对海权的争夺(英国与西班牙的战争、英国与荷兰的战争等),认识海洋利用和维护海洋主权对一个国家兴衰的重大意义。牛刀小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古代海洋观念的萌芽首先表现在对海洋具有“行舟楫之便”与“兴渔盐之利”经济属性的基本认识之上。随着木板船的出现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大大加深了对海洋所具有的社会商品经

    44、济属性的认识。中华民族在宋元以前是以一种较为开放的心态与海洋打交道的,只是到了元末明初之后,原本日渐开放的海洋观念意识才开始转向。李永昌中国古代海洋观的特点和反思材料二20世纪初,孙中山总结近代列强凭借海权优势,破中华之门户,入中华之堂奥,侵吞中华之河山,夺中华之宝藏的历史事实和惨痛教训,指出:“自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从这样的海权观出发,孙中山对海港建设和海洋船队建设提出了一套设想。邓文金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海洋观的演变材料三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海洋观。他不仅从保卫海防、防御外敌海上入侵和国家统一安全的角度考虑海军建设问题,还从

    45、“保障海道运输安全”的角度,考虑了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以务实的精神和宽广的视野,认真总结新时期国际海洋斗争的经验与教训,着眼于维护我国海洋安全,开发丰富的海洋资源,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继承中国传统海洋观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命题和新概念,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海洋观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海洋观的重大突破。邓文金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海洋观的演变(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海洋观的特点。(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海洋观的中心思想,并分析此思想形成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海洋观发生了哪些变化,并说明导致其变化的原因。【答案】(1)注重海洋的交通运输和经济功能;认识到了社会商品经济属性;海洋利用从开放转向封闭。(2)中心思想:海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盛衰。原因:近代西方国家利用海权对中国侵略的影响;西方海权观念的传入;维护中国国防的需要;近代中国海权意识的觉醒。(3)变化:从保卫海防到维护海洋安全;从保障海道运输安全到开发海洋资源。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到西方国家的军事威胁,海洋防卫对维护国家安全有着和平友好的作用;面对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封锁,保障海道安全有利于打破西方的封锁;改革开放后,我国致力于经济建设,维护海洋安全和开发海洋资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课件专题19-国内外热点(71张).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947690.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