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新)教学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经济法(新)教学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法 教学 课件
- 资源描述:
-
1、 经济法1 本课程基本情况n总课时:15周,60课时n课程内容:n第一编:经济法总论(14课时)n第二编:经济法主体制度(6课时)n第三编:公共经济管理法(24课时)n第四编:经济活动法(16课时)2 1、漆多俊主编:经济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李昌麒主编:经济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3、潘静成、刘文华主编:经济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4、单飞跃主编:经济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参考书目3 考试方式:期评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 (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4 绪论n一、经济法离我们有多远?一、经济法离我们有多远?其实,经济法就在我
2、们日常生活中。不正当竞争行为:5n垄断行为:6n稳定物价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78n房价牵动每一个中国人的神经:9案例案例1:三鹿奶粉事件:三鹿奶粉事件1011121314n案情:n2008年6月28日,兰州市解放军第一医院收治了首例患“肾结石”病症的婴幼儿。据患病婴儿家长反映,孩子从出生起就一直食用河北石家庄三鹿集团所生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7月中旬,甘肃省卫生厅接到医院婴幼儿泌尿结石病报告后,随即展开调查并报告卫生部。随后短15n短两个月,该医院的患病婴儿人数迅速增至14倍。n9月11日,除甘肃省外,还有陕西、宁夏、湖南、湖北、山东、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等地都有类似病例发生。n9月11日晚
3、,卫生部指出,近期甘肃等地报告多例婴幼儿结石病例,调查发现患病婴幼儿都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16n的历史。经有关部门调查,高度怀疑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卫生部专家指出,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可导致人体泌尿系统产生结石。n9月11日晚,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产品召回声明,经公司自检发现2008年8月6日前出厂的部分批次三鹿婴17n幼儿奶粉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市场上大约有700吨。为了对消费者负责,本公司决定立即对该批次奶粉全部召回。n9月13日,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重大安全事故发布会上指出,“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
4、”事故是一起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三鹿牌部分批次奶粉含有三聚氰胺,是不法分18n子为增加原料奶或奶粉的蛋白质含量而人为加入的。n10月31日,经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三鹿集团资产总额为15.61亿元,总负债17.62亿元,净资产-2.01亿元,已资不抵债。n12月19日,三鹿集团又借款9.02亿元付给中国奶协,用于支付患病婴幼儿的治19n疗和赔偿费用。n12月下旬,债权人石家庄商业银行和平支行向石家庄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了对债务人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破产清算的申请。n12月29日,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布三鹿集团破产。20n2009年1月22日,三鹿集团系列案件分别在河北省石家庄中级人民法院审
5、判,田文华被判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人民币2468万余元,其他21名被告分别被判刑。21n思考题:n1、三鹿奶粉事件涉及什么法律问题?n2、三鹿奶粉事件应由什么法律来管?n3、三鹿奶粉事件暴露了管理过程中哪些漏洞?22n经济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人类社会一刻也离不开经济。经济是人们从事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及其关系的总和,经济贯穿人类社会始终。n经济发展除了受自身规律(价值规律、供求关系)影响外,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经济还受国家(政府)的规范、调整、制约,否则经济活动就会出23n现混乱的局面,国家(政府)常常以法律、规章、制度的形式来规范、调
6、整、制约经济。n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法律如何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早期调整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主要是民法和行政法。24n但是既带有横向(平等关系),又带有纵向(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因素的一些社会关系,不能简单用民法或简单用行政法来解决。这些社会关系究竟用什么法律来调整呢?这就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这个新的社会问题由经济法来调整。25n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人身关系、财产关系)-横向关系n私人-私人(公民、法人、其他组织)行政法:调整非平等主体之间的行政管理关系(包含经济关系)-纵向关系。管理者-被管理者(政府职能部门-公民、法人、其他组织26n事实上,法律调整经济是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体系
7、。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社会关系可能受多个法律部门调整,一个法律部门也会在不同程度、不同角度调整不同的社会关系。n如:一个社会经济关系可能由多个部门法律来调整,即民法、刑法、行政法、宪法、经济法等。27n在三鹿奶粉事件中,法律调整问题:n有关责任人员被判刑-刑法调整n对受害者进行赔偿-民法调整n企业生产经营中涉及各种行政许可、行政罚款、行政强制等-行政法调整n奶粉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食品质量标准、三鹿集团破产等-经济法调整28n因此,政府规范、管理、调整经济是十分必要的,离开政府的规范、管理、调整,势必会出现市场混乱的局面-“市场失灵”。n但是,政府也不是万能的,政府由“经济人”组成,也具有经济人
8、的本性。因此,政府失灵在所难免,并时有发生。为了保障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29n迫切要求政府依法调节、管理经济,规范政府管理行为。其中所依之法就是“经济法”。30案例案例2:中国房价之痛:中国房价之痛313233n中国房价回顾:n1、1988-1993 疤痕记忆 1990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的55号令,标志着中国房地产业的肇始,但很快地,第一次房地产泡沫在深圳、海南、北海等地出现。政府开始第一轮紧缩性宏观调控,房地产泡沫破裂,造成了大量的烂尾楼和银行呆坏账。34n2、1993-1997 负增长 紧缩性的调控政策落实,经济过热势头放缓,处在通货紧缩通
9、道中,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日本、香港等地房地产泡沫破裂。我国房地产呈现负增长。35n3、1998 里程碑 1998年5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倡导贷款买房,并特意安排1000亿元的贷款指导性计划。n海南房地产泡沫破裂后,延续5年的房地产颓势就此得以扭转。当年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623亿元,比上年增加13.79%,36n改变了上一年房地产开发投资负增长态势。政策背景是,通货紧缩的经济局势使得政府决定催热房地产拉动内需,这一影响深远的决策是亚洲金融危机后改善市场需求的转折点,其效应持续了10年,并使得房地产业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房地产热不仅造就了大批中国富豪,也成为
10、政府官员落马的主要泥潭。37n4、1999-2003 白银年代 1999年北京春季房地产展示交易会在国贸举办,出现前所未有的观展人流,个人首次代替单位成房展会购房主流。n 2000年房地产进入零售时代。房地产零售时代来临,房贷成银行热门生意,个人购房比例持续上升。商业银行发放的个人住贷总量在不断增长,贷款门槛越降越低。38n 2001年北京出现炒房团。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8月,第一支来自温州的火车炒房团前往北京,共有134人,创下了过亿元成交额。几天后,另一支火车炒房团前往杭州。n 2001年10月,温州第一支飞机炒房团前往北京。39n申奥成功和入世,成为刺激房地产发展的两大诱
11、因,房价涨幅迅速,温州炒房团开始成为一个新的名词。这一年的中国富豪榜中,开发商占28人。中国人民银行禁止银行零首付住房贷款的小小警告难敌房地产发展热潮。40n2003年北京爆发“非典”。SARS重创房地产,短暂寒冬出现。但随后的18号文又安抚了市场情绪。纵观这一年,虽然政府加紧对房地产进行调控,但是部门间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41n5、2004年-2007年 乖戾之象 n SARS过后的房价报复性反弹,土地拍卖和加息两种调控工具的使用却都伴随着新一轮房价的大涨。通货紧缩已经成为历史,经济过热和流动性转而成为焦点。房地产发展的热潮已经开始从北京上海这些一线城市转向内陆城市,房地产企业的全国化经营发
12、展凶猛,42n外资开始成为开发商重要的融资通道。全年中国房地产开发利用外资228.2亿元,同比增长34.2%。n2005年“国八条”,即,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清晰传达了对房价上涨过快的忧虑。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八项措施引导和调控房地产市场,业界称之为新八条。43n这次“国八条”调控文件密度加大,但房价一路坚挺。旨在打击投机行为的交易税收不仅没有控制房价,反而转嫁了成本,加大了新房市场的市场需求。n2006年 涨!涨!涨!n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上提出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六项措施(国六条),包括住房供应结构、税收、44n信贷、土地、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等方面,拉开了2006
13、年调控序幕。2006年是房地产行业的多事之秋,密集的调控政策难以撼动房价高攀。房价问题成为民生问题,外资、热钱首次受到空前关注,伴随着高房价,A股市场牛市来临,显然,在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的背景下,流动性过剩、投资渠道狭窄成为房价高企的重要原因。45n2007年,全国房价进一步疯狂上涨。2007年,北京商品房预售均价首次突破万元,达12436.2元/平米。获批“新特区”后重庆房价9天飙升7.6%。为了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央行这一年4次加息和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46n2007年,这是疯狂的一年:房价完成了在这一轮中国经济景气周期中的冲顶表演,各大房地产商竞相圈地和上市筹资。但到下半年,此前屡屡收效
14、甚微的宏观调控终于让这只停不下来的舞鞋放慢了节奏,市场观望情绪47n6、2008年2009年,房地产低迷。n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国内银行持续捂紧“钱袋子”,就北京区域来说,楼市调控收紧,土地市场流拍频现,多个楼盘开始降价。进入2008年下半年,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骤变,经济下滑趋势明显。房地产市场的低迷,48n面对低迷法人房地产市场,央行从2008年从9月16日开始,央行开始年内五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降息拉开了救市大幕。房地产交易环节税收优惠也从11月开始实行。49n7、2010年2013年,房地产疯狂上涨n 2010年初楼市的疯狂,异常火爆,最终招致“史上最严厉
15、调控”的启动。2010年4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上调二套房贷首付到50%。国务院公布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要求坚决抑制不合理住房需求。50n2011年,新政频出,房企“过冬”。n2012年,尽管中央三令五申,但有地方政府因债务平台高筑,主动“放水”,政策松绑仍此起彼伏,常常是摁下葫芦又浮起瓢。n2013年,终于无法容忍楼市没有节制的疯跑,时隔不久,被誉为调控升级的“新国五条”问世,调控房价效果并不明显。51n8、2014年,房价下跌。n 2014的房地产市场注定是不平凡的,形势错综复杂。首先,政策方面,去年中央提出将建立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2014年上半年推出;市场方面
16、,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出现过剩现象,与大城市房价走势开始分化;宏观经济方面,2014年的经济形势并没有那么乐观。52 9、2015年中国房价(1)开始出现房价整体下降。(2)房价止跌,趋于平稳。(3)房价稳中有升。10、2016年中国房价(1)深圳房价暴涨。(2)上海离婚潮,都是房价惹的祸。(3)北京房价暴涨。53 n思考题:n1、中国房地产市场为什么“动荡不安”?n2、为什么政府调控房价总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54 n由于市场本身缺陷,房地产市场出现“失灵”,谁有能力纠正“市场失灵”呢?当然是社会上最有权威的“政府”。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调控房地产市场,使房地产市场回归理性。n 政府调控房地产一系
17、列的政策,就是经济法。经济法的重要内容就是研究政府与市场关系,即政府通过宏观调控,55n规范市场,纠正“市场失灵”。n为什么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总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呢?n1、政府具有“经济人”理性,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台高筑,土地财政不可避免。n2、开发商唯利是图,与政府利益息息相关,共同助推房价。56n3、腐败因素,每一个大型房地产集团几乎都有权力的影子。n3、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房产意味着“安全、稳定、归属”,将房产视为最主要的财富,视为“命根子”。n4、由集团炒房到全民炒房。57n结论:结论:n经济法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日常生经济法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活之中。我们时时刻刻感觉到经济
18、法的我们时时刻刻感觉到经济法的存在。存在。58n二、如何学习经济法?二、如何学习经济法?n1、教材-系统学习经济法基础理论。n2、法律、法规-了解我国经济法现状。n3、经典案例-通过对经典案例的分析,即运用经济法基础理论和经济法律、法规来分析经典案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9n三、经济法的基本框架三、经济法的基本框架n1、总论n(1)经济法概念n(2)经济法产生和发展n(3)经济法地位n(4)经济法理念与原则n(5)经济法的体系与渊源60n2、分论n(1)经济法主体制度n A、经济管理主体(政府及其职能部门)n B、经济被管理主体(法人、其他组织、公民)61n(2)公共经济管理法n A、规
19、划和产业政策法n B、财政法、税法、金融法n C、证券法、会计法、审计法n D、工商行政管理法n E、质量和技术监督法n F、自然资源和能源法62n(3)经济活动法n A、经济活动制度n B、竞争法n C、对外贸易法n D、消费者法63第一编第一编 经济法总论经济法总论n第一章第一章 经济法的概念和特征经济法的概念和特征n第一节第一节 经济法概念词源演变经济法概念词源演变n1、摩莱里-1755年自然法典,最先提出“经济法”。2、德萨米-1843年公有法典中为公平分配,使用“经济法”概念。3、蒲鲁东-1865年工人阶级的政治运动中,希望以市民法和政治法之间64n的“经济法”来实现社会调和,这一概
20、念接近现代意义的经济法。n4、莱曼-1912年“产业法”。n5、努斯鲍姆-1920年新德国经济法n6、赫德曼-1916年经济学字典n 1922年经济法基本原则n 1929年帝国法院和经济法65n 第二节第二节 经济法的概念经济法的概念n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给经济法下定义。n1、教材观点(史际春)、教材观点(史际春)-法部门说法部门说n 经济法是调整公共经济管理关系、维护公平竞争关系、组织管理的流转和协作关系的法部门。(揭示经济法调整对象)66n2、漆多俊教授的观点、漆多俊教授的观点-调节说调节说n 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规范和保障国家调节,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
21、和发展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既揭示经济法调整对象、手段,又揭示经济法的价值目标)-本人倾向于赞同此观点。67n3、李昌麒教授的观点、李昌麒教授的观点-干预说干预说n 经济法是调整需要由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揭示经济法对象、手段,“干预”一词色彩过重,有把市场视为政府对立面加以干涉之嫌。其实,市场与政府并不是完全对立的)n 68n4、杨紫萱教授的观点、杨紫萱教授的观点-协调说协调说n 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揭示经济法对象、手段,强调本国经济运行这一范围。)69n第三节第三节 经济法调整的对象与范围经济法调整的对象与范围n一、教材观
22、点一、教材观点n1、公共经济管理关系n2、维护公平竞争关系n3、组织管理性的流转和协作关系70n二、本人观点二、本人观点 1、市场监管关系 国家进行市场监管过程中发生的关系,如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过程中发生的市场监管关系。工商行政部门就是最重要的市场监管与行政执法部门。71n2、宏观调控关系n 宏观调控是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的调节和调控。n 宏观调控关系是在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72n如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4万亿的一揽子计划,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这个过程
23、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就属于宏观调控经济关系n3、企业组织管理关系n 企业从设立、变更、终止所发生的经济管理关系和企业内部管理中发生的经济关系都属于经济法调整。73n但企业的法人财产权、企业与其他市场主体的合同交易关系属于民法调整范围,企业与员工的劳动关系属于劳动法调整范围。74n 第四节第四节 经济法的特征经济法的特征 1、当事人身份和角色的特定性n2、内容的经济性、专业性n3、法益的复合性、法律关系的层次性、手段的综合性(规制、调控、直接参与等)n4、过程的行政主导性和政策性n5、法规的专门性或单行性75n 第二章第二章 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n一、现代经济法的产生一、现代经济法的
24、产生n 经济法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法律现象,是国家调节经济的法律产物。现代经济法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和德国。76n1890年美国颁布谢尔曼法,主要是反垄断法。1914年颁布克莱顿法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这些是现代经济法产生的标志。n将“经济法”这一术语开始用到实际的立法上,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德国。77n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自然经济,自给自足,没有市场或者市场很小,出现“市场失灵”的概率很小,没有产生经济法的社会条件。n 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政府仅承担“守夜人”角色,亚当斯密主张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奉行“干预越少的政府就是越好的政府”理念,政府采取自由放任政策,也没有产生现代
25、经济法的社会条件。78n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由于垄断和高度集中,市场的盲目性、滞后性、趋利性等缺陷更加明显,出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即市场失灵。79n思考题:n为什么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产生经济法?n理解经济法产生的逻辑思路:从“市场失灵”到“政府失灵”。n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市场经济能够有效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十八大后改为决定性作用)。80n通过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调节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以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市场根据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能够自动修正、平衡和发展,“市场失灵”几乎不会发生。81n但是,市场本身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在垄断资本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